司马懿听书网
1. 三国演义司马懿的故事简要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死,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1)司马懿听书网扩展阅读
司马懿还在做曹操的谋臣时,曹操对他极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为是马超一家便杀了马超的父亲。
司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马,而“槽”谐音“曹”,“三马同槽”正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曹操感到这是一个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来,对他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做人臣的人,将来必定会干预我们的朝政家事。”但曹丕后来十分信任司马懿,并没有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后来,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马氏父子三人相继专嬗曹魏朝政。
2. 《三国演义》中与司马懿有关的故事内容
第39司马懿首现曹操封文掾(官名)
第67曹操平定汉司马懿劝曹操乘势攻西蜀曹操士兵劳累由拒绝提议
第69曹操让自亲信王必负责掌管御林军司马懿提异议认王必堪重任曹操没听
第73曹操知刘备称王准备征讨刘备司马懿献计让曹操联合东吴起付刘备曹操采纳计谋自吴、魏两始联合
第75曹操知于禁庞德关羽击败恐慌甚至想要迁都躲避关羽攻势司马懿则认必惊慌应该尽快让东吴孙权所作牵制关羽曹操打消迁都念
第77孙权杀害关羽关羽送给曹操司马懿提醒曹操认东吴移祸计孙权真目打算让刘备迁怒于曹操并献计让曹操厚葬关羽转移刘备视线
第78曹操临终召集众臣托付事司马懿其
第80曹丕准备接受献帝禅让帝位司马懿建议曹丕应该先假装绝避免百姓议论
第85刘备世消息传曹魏司马懿建议曹丕立刻进攻西蜀并提五路进兵计企图让西蜀防胜防计诸葛亮破解
第86曹丕准备征讨东吴司马懿劝曹丕御驾亲征曹丕征留司马懿朝朝切事务都由司马懿决断
第91曹丕临终事托付给司马懿等继承皇位曹睿却诸葛亮、马谡反间计怀疑司马懿反叛华歆等怂恿前司马懿防查看并削司马懿兵权
第94曹魏诸葛亮妙计屡战屡败曹睿才想起司马懿立刻旨司马懿官复原职司马懿任久即迅雷及掩耳势解决企图反叛孟达并准备与诸葛亮战
第95司马懿进军蜀军要街亭由于马谡战术失误街亭司马懿攻陷司马懿进逼诸葛亮所西城诸葛亮已设空城计司马懿产疑惑战自退
第96-104曹真直服司马懿并屡屡司马懿争功每都司马懿略胜筹司马懿始应诸葛亮北伐虽用尽各种奇策终究没能赢诸葛亮诸葛亮每北伐都抗拒原断司马懿曾经忌惮诸葛亮派前往都散布谣言让蜀帝刘禅召诸葛亮诸葛亮第六北伐使用木牛流马作运粮工具准备司马懿展持久战司马懿看诸葛亮意图直坚守误判蜀军行贸险些诸葛亮烧死谷幸亏降雨救司马懿命司马懿再战甚至诸葛亮送衣服嘲笑司马懿司马懿并理久诸葛亮度劳累病逝司马懿知始追击蜀军却见诸葛亮木像吓惊失色立刻退军
第105曹睿司马懿屡立战功封太尉
第106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独立公孙渊打败公孙渊朝曹睿已经病危曹芳托付给司马懿曹芳即位曹家宗亲曹爽始受重用司马懿始韬光养晦低调行事甚至于曹爽亲信面前装作病重消除曹爽自戒
第107曹爽护送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祀父亲司马懿趁机发难派自亲信占领曹爽兄弟军营并派召曹爽京曹爽认司马懿加害自京城久司马懿即曹爽族灭门并曹爽亲信尽数诛杀自魏权全部落司马懿手魏夏侯霸曹爽亲戚关系畏惧司马懿加罪于自投降蜀
第108司马懿染重病临终嘱咐两两司马师司马昭要料理政便世
3. 关于司马懿的一切同人网站
历来对司马懿的看法都比较公式化,似乎他从一登台就是抱着夺权篡位的目的而来的.其实司马懿本人总的来说还是对曹魏相当忠诚的,直到司马昭继位时,才对天下有了点意思.
司马.本是汉末经学名家,是当时的高门望族.曹操铗天细以令诸侯时,司马懿本是称病在家,不愿为官的,曹操为收士人之心,最后是用死来威胁,才逼他出仕的.可见他年轻时,还是刘汉的支持者,虽不是很坚定.
在曹魏居官时,他也有个慢热的过程.总的来说,曹家行事还是较得天下人心的.北方的统一,毕竟给大多数人带来了相对的安宁,社会也在慢慢恢复之中.在曹操时司马懿还是有点出工不出力的意思,到了曹丕时,他就开始慢慢显示了自己的做为.从一个半心半意的人转变为了曹魏的拥护者.顺便说一下,逼献帝让为最起劲的人,是汉末名士华歆,王朗之流,并没有司马懿.
直到曹睿手中,司马懿才真正成为了重臣.曹睿是会用人的,深知用人不疑之术.东征辽东时,朝议都以为司马重兵在外,恐有异心,曹睿力排众议,用之不疑.另一个重臣曹真也对司马是推心置腹的.曹真病重时,蜀汉进犯,曹真就极力把都督大印交给司马.以国事为重.在这时,司马懿对曹睿也是忠心不二的.他贬官居南阳时,闻曹睿以夏侯琳统兵时,就大为跌脚,可见他此时是对曹魏国家是事事关心的,并不以贬官为芥.
直到曹爽做了都督,听信几个书生之言,对司马懿猜忌,以至于有杀身使祸,司马懿才发动了政变,次时还是以自保为目的.事实证明,曹爽身边的几个也都是赵括夏侯琳之流,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妄猜一下,要是曹爽真的得志,宰了司马懿,他会是诸葛亮的对手吗?历史会改写吗?嘿嘿)
此后,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魏国也就长期处于权力斗争之中.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方下场就是灭九族.哪怕是为了自保,司马家也势必把政敌赶尽杀绝.到了权倾天下时,哪怕再没有野心的人,也会有身边的人怂恿着篡位的,何况司马兄弟本非泛泛.
司马懿临死时曾说,他执政时朝议屡屡猜忌他要篡位,其实他并无此心.总观司马懿的一生,还是附合他的临终之言的.可见驾驭一个人才,是一门大学问,会用与不会用,有天壤之别.曹睿会用人,就能得司马的死力,曹爽不会,就会杀身灭族.司马家的篡魏,只在驭 人不得法而已!
4. 司马懿的主要典故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人未归附而又争夺遥远的江陵,这是破蜀的机会,不可错过。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好机会,事情是可以成功的。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曹操说:“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未从其计。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封魏王太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此后,司马懿更是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马懿转为丞相军司马。他指出
15张
司马懿画像、雕像
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同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乘此机会率主力北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
一时间关羽声势“威震华夏”,因汉献帝在许县,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说:“于禁被水军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坐大,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告之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
司马懿的书法
此战利用孙、刘争夺荆州的矛盾,充分运用外交谋略,坐收渔利,不仅挫败关羽的强大攻势,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破坏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掌握了主动权。
之后曹操认为荆州遗民及在颍川屯田的军民逼近南方寇贼,想把他们牵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曹操听了他的建议,没有移民。之前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正率军向西。朝臣们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则表示:“孙权刚刚打败关羽,正是他想和魏国结好的时候,一定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交通要地,不能放弃。”曹丕没听其建议,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来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辅政平乱
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
黄初六年(225年)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同年,曹丕又大兴水军攻吴,仍命司马懿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又下诏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司马懿留镇许昌。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享年四十岁。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曹叡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曹叡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擒斩孟达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魏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蜀将孟达降魏时,魏朝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曹丕死后,孟达失宠,蜀丞相诸葛亮即暗中与之通信,图谋叛魏。诸葛亮恐他言行反复无常,想促他速叛,知魏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孟达闻此泄露,准备马上起兵。
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他突然发难,给他去信,详为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达得信大喜,犹豫不决。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
5. 司马懿的资料谁有
西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个人功绩
除军事方面外,司马懿在经济上也为魏国作出了重大贡献。使曹魏政权为了恢复北方经济,解决军粮问题,曾经推行包括民屯、军屯两类的屯田制度。司马懿在推广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约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行之。结果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晋书·宣帝纪》) 曹操采纳这个建议仅两年就驾崩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使军屯走向正规,大规模的铺开推行当然是困难的。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这说明军屯走上正规是在曹丕时期。 曹魏军屯推行很广泛,但主要基地是设置在边境驻军地区,特别是在和吴、蜀的军事对立地带。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系。 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如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其中,上邦的军屯最著名。这个军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由司马懿上表倡议建立的,《晋书·食货志》称:“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主持具体事宜的是那时的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晋书·安平献王孚传》称:“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由此可见,上邦军屯是在司马懿、司马孚兄弟的共同筹划下开创的。 太和五年,诸葛亮进攻天水。这时上邽军屯上的小麦已经生长出来,有人主张“自芟上邽生麦以夺贼食”,魏明帝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多亏以上邽军屯的小麦作军粮,才取得胜利。直至正元二年(255),安西将军邓艾又在上邽“为区种之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晋书·段灼传》),进行屯垦。这都说明上邽军屯的重要。 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为了增强实力,他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青龙元年(233),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晋书·宣帝纪》)收到了“国以充实”(《晋书·食货志》)的效果。青龙三年,关东饥馑,司马懿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可见他在关中储积有大量粮食。 曹魏和东吴邻近地带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操时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三国志·魏书·仓慈传》),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曾为屯田掌犊人、典农纲纪的尚书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晋书·宣帝纪》)。第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晋书·宣帝纪》) 《晋书·食货志》记载司马懿、邓艾创建的淮南淮北屯田说:“今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分休,且佃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土,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逆北临淮水,自锺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泚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司马懿和邓艾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屯垦,对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对增加曹魏的财力,支持与东吴的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6. 《跟司马懿学管理》免费在线听mp3音频资源,求百度网盘
《跟司马懿学管理》免费在线听mp3音频网络网盘资源
链接: https://pan..com/s/1zBxlqPZd-L1_shxqRHAIOw
讲述司马懿一生中遇到的众多历史事件,分析他的应对策略和处事技巧,着重对司马懿的管理才能进行详尽的分析。
7. 司马懿相关历史事件
高平陵事变(中国历史上曹魏的一件历史事件)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8. 520听书网三国历史赵子龙
还以为“知音”、高翔,和司马懿对张合之死还心存余悸
9. 司马懿有哪些经典的故事
司马懿二次装病
东汉末年,九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打败了吕布、袁绍、马超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为争取士家大族的支持,他招贤纳士,征聘地方名士出来做官.很多名士都积极响应,归顺到他的帐下.在征聘司马懿时,曹操却遇到了麻烦.
司马懿(公元179-251年),河南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祖上许多人都做过西汉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司马懿年轻时,就已显露出才干.冀州别驾崔琰非常欣赏他,对其兄司马朗说:“令弟聪明果断,有胆识,有才干,非您所及呀!”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
司马懿得知消息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曹操是个英雄人物,将来很可能扫平天下.但他又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出身低微.自己乃名门之后,实在不愿意屈节侍奉他.考虑再三,决定再观望一下.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不能出来做官.
曹操向来机警多疑,马上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于是,曹操秘密地派人在夜间去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悄悄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要司马懿做官的事,这才暂且搁在一边.
公元208年,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曹操也多少听到了些司马懿装病的风声.这次他决心再也不让司马懿愚弄了.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
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司马懿应召后,被任命为丞相府的文学掾.司马懿亲眼看到曹操确有非凡的军事、政治才能,并且有了异常雄厚的实力,他也就施展自己的才智,努力做好与自己职责相关的事情,所以深得曹操的赏识.不久,曹操任命司马懿担任总管相府一切事务的主簿,并让他和其子曹丕相处.司马懿和曹丕相处很好,私交甚厚,深为曹丕所信任.
曹操虽然赏识司马懿的才能,却并不信任他,认为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觉察到他有雄豪之志,不禁深感忧虑.据说,曹操曾“梦三马同食一槽”.有人为其解梦:槽即曹氏,马即司马氏,食槽则预示司马家族将侵夺曹氏政权.因此,曹操对司马懿甚为反感,每欲加害.他曾对其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然而,曹丕因与司马懿关系甚好,未把父亲的告诫当回事.他对司马懿总是多方保护,才免其被害.
司马懿看出曹操对他多有疑虑,于是做出满足现状之态.曹操对其功高不赏,他毫无怨言.虽然官位很低,他还是勤奋工作,好像对权势漠不关心.司马懿的韬光养晦之策,蒙蔽了老奸巨猾的曹操,曹操见他素无野心,也就消除了怀疑和警惕.
曹操被封为魏王后,在公元220年初病死,他的长子曹丕继为魏王.同年秋,汉献帝刘协被迫禅让帝位,曹丕做了皇帝,他就是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司马懿的地位逐渐提高,官至抚军大将军,尚书事,参与了曹魏统治集团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成为曹丕的重臣.公元226年,曹丕死,按照他的遗诏,由司马懿和曹休、曹真、陈群等辅佐朝政.太子曹睿即位,史称魏明帝.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后又迁骠骑大将军.
公元231年曹真死后,司马懿总管军事,同东吴蜀汉对峙.他老谋深算,深谙用兵之道,连智谋惊人的诸葛亮也无可奈何.他所采取的拖延战术成功地遏止了蜀汉的进攻,致使诸葛亮北伐中原接连失利,含恨病死五丈原.东吴的孙权对他顾忌更大,曾对人说:“司马懿用兵,可谓变化若神,所向无敌.”在频繁的用兵中,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权,成为最有权势的大臣.
公元237年,割据辽东(今辽宁西部大凌河中游地区)的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次年,司马懿奉命率40万大军远征,历经艰难,平定辽东.公元239年1月,他胜利班师.军至河内(今河南沁阳)时,遇到了皇帝特派的驿骑,要他火速赶回京师.司马懿疑京师有变,快马加鞭,疾趋入朝,直奔内宫.原来,魏明帝自上月病重,此时已在垂危之际.见了司马懿,魏明帝就拉着他的手说:“我病得很厉害,把后事托付给你.希望你和曹爽一起辅佐幼主.我还能见到你,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魏明帝当天就咽了气,曹芳继立为帝,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二人共同执掌朝政大权,官位同样是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尚书事,每人各领兵三千,轮流护卫皇宫.
曹爽是曹真的儿子.与司马懿的精明能干、富于谋略相反,曹爽是个毫无政治军事才能的庸才.当中书监刘放等人推荐曹爽辅佐朝政时,魏明帝问他:“你能担当这个重任吗?”曹爽不知如何回答,急得满头大汗.后经刘放在旁边轻声提示,才回答了一句:“臣愿以死报效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庸才,却与何晏等人结成死党,组成以曹爽为首的政治集团.何晏崇尚玄学,与邓扬、权胜、丁谧、毕轨等都是有声望的名士.魏明帝生前,“以其浮华,皆抑黜之”.曹爽掌权后,把他们引为心腹,委以重任,何晏等人则怂恿曹爽排斥司马懿,独揽朝政大权.他们经过一番策划,于公元239年2月以小皇帝曹芳的名义颁发诏书,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太傅是皇帝的老师,品位尊贵,但无实权.这实际是给司马懿一个虚名,剥夺了他的实权.与此同时,曹爽以何晏、邓扬和丁谧为处理朝廷政务的尚书,毕轨为管理京师及其周围地区的司棣校尉,李胜为河南尹.曹爽的几个弟弟统率禁军,抓住兵权.这样,曹爽一伙就完全排斥了司马懿,独揽了军政大权.
起初,曹爽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对其非常尊敬,遇事请教不敢过分专行.自从何晏、邓扬、丁谧等人弄权后,他处理政务不再找司马懿,双方的隔阂也日渐加深.面对这种形势,司马懿极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等待时机,清除曹爽集团,他作了暂时的退让,公元247年5月,司马懿上书曹芳,请求告老养病.获准后,他一面在家装病,一面暗地联络心腹,以待时机.
对司马懿告老还乡,曹爽并不放心,这一年冬天,曹爽的心腹李胜由河南尹调任荆州刺史.曹爽便让他以告辞为名,前去察看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得知李胜要来,便将计就计,披头散发躺在床上,装出重病的样子.李胜来后,司马懿有气无力地倚坐在床上接见客人.
在同李胜谈话时,他有意装聋作哑,说话显得语无伦次.婢女侍候他穿衣服,他抖抖索索地抓不住,衣服也掉在地上;婢女服侍他喝粥,只见他难以下咽,粥都从他嘴角流了下来,洒满了前胸.李胜说:“当今主上尚幼,天下恃赖明公.听说明公的旧病复发,没想到如此严重.如今我承蒙皇恩,回本州(李胜是荆州人,所以称荆州为本州)任刺史,特来向您告辞.”
司马懿故作气喘吁吁状,说:“我年老病重,死在旦夕.您去并州,并州靠近胡地,可要好好防范.恐怕我们再不能相见了.”李胜纠正道:“我是回本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又假装糊涂,说:“您要到并州,请努力自爱.”李胜又重复一遍:“我是回荆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装作刚刚明白的样子,说:“我年老糊涂,没有听懂您的话.您调回荆州,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最后,司马懿推心置腹地拜托李胜,请李胜好好地照顾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的这场表演非常出色,李胜竟都信以为真.他回去将其所见所闻详告曹爽,并说:“司马公言语错乱,指南为北,已经形神离散,不过是具尚有余气的尸体,不足为虑了.”曹爽等听后,非常高兴,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做梦也未想到,“重病在身”的司马懿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着一场政变.
公元249年1月6日,曹爽兄弟按照早已安排好的日程,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90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去祭祀.过去,曹爽兄弟多次一起出城游玩,其同乡、大司徒桓范曾规劝过他:“总理万机和率禁军的人,不应一起出游,倘若有人关闭城门,谁来接应你们进城呢?”但曹爽不以为然,并自信地说:“谁敢这样做!”
结果,不幸而被桓范言中.这次曹爽外出,司马懿看准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政变.接管控制了曹魏政权.
魏王朝此时已名存实亡了.
还有一些故事
司马懿五丈原死守城
夺取魏国全部军政大权
满意请采纳
10. 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
看看厚黑学中怎样写司马懿的一下是厚黑学全文 请细阅
厚黑学
(近代.李宗吾)
我自读书识字以来,就想为英雄豪杰,求之四书五经,茫无所得,求之诸子百家,与夫廿四史,仍无所得,以为古之为英雄豪杰者,必有不传之秘,不过吾人生性愚鲁,寻他不出罢了。穷索冥搜,忘寝废食,如是者有年,一旦偶然想起三国时几个人物,不觉恍然大悟曰:得之矣,得之矣,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
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心子之黑,真是达于极点了。有了这样本事,当然称为一世之雄了。
其次要算刘备,他的特长,全在于脸皮厚:他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做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维妙维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功,所以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也是一个有本事的英雄。他和曹操,可称双绝;当著他们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一个心子最黑,一个脸皮最厚,一堂晤对,你无奈我何,我无奈你何,环顾袁本初诸人,卑鄙不足道,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此外还有一个孙权,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逊一点。他与曹操比肩称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著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刘备稍逊一点。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他们三个人,把各人的本事施展开来,你不能征服我,我不能服你,那时候的天下,就不能不分而为三。
后来曹操、刘备、孙权,相继死了,司马氏父子乘时崛起,他算是受了曹刘诸人的薰陶,集厚黑学之大成,他能欺人寡妇孤儿,心之黑与曹操一样;能够受巾帼之辱,脸皮之厚,还更甚于刘备;我读史见司马懿受辱巾帼这段事,不禁拍案大叫:“天下归司马氏矣!”所以得到了这个时候,天下就不得不统一,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诸葛武候,天下奇才,是三代下第一人,遇著司马懿还是没有办法,他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终不能取得中原尺寸之地,竟至呕血而死,可见王佐之才,也不是厚黑名家的敌手。
我把他几个人物的事,反复研究,就把这千古不传的秘诀,发现出来。一部二十四史,可一以贯之:“厚黑而己。”兹再举汉的事来证明一下。
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咽鸣叱吒,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笑!他失败的原因,韩信所说:“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妇人之仁,是心有所不忍,其病根在心子不黑;匹夫之勇,是受不得气,其病根在脸皮不厚。鸿门之宴,项羽和刘邦,同坐一席,项庄已经把剑取出来了,只要在刘邦的颈上一划,“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挂出,他偏偏徘徊不忍,竟被刘邦逃走。垓下之败,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他偏偏又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念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些话,真是大错特错!他一则曰:“无面见人”;再则曰:“有愧于心。”究竟高人的面,是如何长起得,高人的心,是如何生起得?也不略加考察,反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恐怕上天不能任咎吧。
我们又拿刘邦的本事研究一下,史记载:项羽问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请问笑谢二字从何生出?刘邦见郦生时,使两女子洗脚,郦生责他倨见长者,他立刻辍为之谢。还有自己的父亲,身在俎下,他要分一杯羹;亲生儿女,孝惠鲁元,楚兵追至,他能够推他下车;后来又杀韩信,杀彭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请问刘邦的心子,是何状态,岂是那“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的项羽,所能梦见?太史公著本纪,只说刘邦隆准龙颜,项羽是重瞳子,独于二人的面皮厚薄,心之黑白,没有一字提及,未免有愧良史。
刘邦的面,刘邦的心,比较别人特别不同,可称天纵之圣。黑之一字,真是“生和安行,从心所欲不逾矩”,至于厚字方面,还加了点学历,他的业师,就是三杰中的张良,张良的业师,是圮上老人,他们的衣钵真传,是彰彰可考的。圮上受书一事,老人种种作用,无非教张良脸皮厚罢了。这个道理,苏东坡的留候论,说得很明白。张良是有夙根的人,一经指点,言下顿悟,故老人以王者师期之。这种无上妙法,断非钝根的人所能了解,所以史记上说:“良为他人言,皆不省,独沛公善之,良曰,沛公殆天授也。”可见这种学问,全是关乎资质,明师固然难得,好徒弟也不容易寻找。韩信求封齐王的时候,刘邦几乎误会,全靠他的业师在旁指点,仿佛现在学校中,教师改正学生习题一般。以刘邦的天资,有时还有错误,这种学问的精深,就此可以想见了。
刘邦天资既高,学历又深,把流俗所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一一打破,又把礼义廉耻,扫除净尽,所以能够平荡群雄,统一海内,一直经过了四百几十年,他那厚黑的余气,方才消灭,汉家的系统,于是乎才断绝了。
楚汉的时候,有一个人,脸皮最厚,心不黑,终归失败,此人为谁?就是人人知道的韩信。胯下之辱,他能够忍受,厚的程度,不在刘邦之下。无奈对于黑字,欠了研究;他为齐王时,果能听蒯通的话当然贵不可言,他偏偏系念著刘邦解衣推食的恩惠,冒冒昧昧地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后来长乐钟室,身首异处,夷及九族。真是咎由自取,他讥诮项羽是妇人之仁,可见心子不黑,作事还要失败的,这个大原则,他本来也是知道的,但他自己也在这里失败,这也怪韩信不得。
同时又有一个人,心最黑,脸皮不厚,也归失败,此人也是人人知道的,姓范名增。刘邦破咸阳,系子婴,还军坝上,秋毫不犯,范增千方百计,总想把他置之死地,心子之黑,也同刘邦仿佛;无奈脸皮不厚,受不得气,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王,增大怒求去,归来至彭城,疽后背死,大凡做大事的人,那有动辄生气的道理?“增不去,项羽不亡”,他若能隐忍一下,刘邦的破绽很多。随便都可以攻进去。他忿然求去,把自己的老命,把项羽的江山,一齐送掉,因小不忍,坏了大事,苏东坡还称他为人杰,未免过誉?
据上面的研究,厚黑学这种学问,法子很简单,用起来却很神妙,小用小效,大用大效,刘邦司马懿把它学完了,就统一天下;曹操刘备各得一偏,也能称孤道寡,割据争雄;韩信、范增,也是各得一偏,不幸生不逢时,偏偏与厚黑兼全的刘邦,并世而生,以致同归失败。但是他们在生的时候,凭其一得之长,博取王候将相,炫赫一时,身死之后,史传中也占了一席之地,后人谈到他们的事迹,大家都津津乐道,可见厚黑学终不负人。
上天生人,给我们一张脸,而厚即在其中,给我们一颗心,而黑即在其中。从表面上看去,广不数寸,大不盈掬,好象了无奇异,但,若精密的考察,就知道它的厚是无限的,它的黑是无比的,凡人世的功名富贵、宫室妻妾、衣服车马,无一不从这区区之地出来,造物生人的奇妙,真是不可思议。钝根众生,身有至宝,弃而不用,可谓天下之大愚。
厚黑学共分三步功夫,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起初的脸皮,好象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最初心的颜色,作乳白状,由乳色而炭色、而青蓝色,再进而就黑如煤炭了。到了这个境界,只能算初步功夫;因为城墙虽厚,轰以大炮,还是有攻破的可能;煤炭虽黑,但颜色讨厌,众人都不愿挨近它。所以只算是初步的功夫。
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深于厚学的人,任你如何攻打,他一点不动,刘备就是这类人,连曹操都拿他没办法。深于黑学的人,如退光漆招牌,越是黑,买主越多,曹操就是这类人,他是著名的黑心子,然而中原名流,倾心归服,真可谓“心子漆黑,招牌透亮”,能够到第二步,固然同第一步有天渊之别,但还露了迹象,有形有色,所以曹操的本事,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天上后世,皆以为不厚不黑,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只好在古之大圣大贤中去寻求。有人问:“这种学问,哪有这样精深?”我说:“儒家的中庸,要讲到‘无声无臭’方能终止;学佛的人,要讲到‘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才算正果;何况厚黑学是千古不传之秘,当然要做到‘无形无色’,才算止境”。
总之,由三代以至于今,王候将相,豪杰圣贤,不可胜数,苟其事之有成,无一不出于此;书册俱在,事实难诬,读者倘能本我指示的途径,自去搜寻,自然左右逢源,头头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