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尼采在世纪转折点上听书

尼采在世纪转折点上听书

发布时间: 2022-06-01 07:00:54

① 第一次读尼采的书,应该选择哪本

《上帝死了》,这本书选编了尼采所有著作里的十一个命题几乎概括了尼采思想的全部,堪称尼采思想的小网络全书,在你对尼采很陌生的情况下,这本书会是你不错的选择,有助于你深一步了解尼采其他著作里的哲学思想精华。

② 关于尼采,请教大家

1.选集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foreign/nicai/nicai.html

《悲剧的诞生卷》
《悲剧的诞生》
《论道德的谱系》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偶像的黄昏》
《瓦格纳事件》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权力意志》

2.《作为反自然的道德》
http://post..com/f?kz=65453406

3.《尼采诗选》
http://post..com/f?kz=61631571

http://post..com/f?kz=84226128
4.《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http://post..com/f?kz=97076410

其中补充了一般网站上没有的文章.

5.关于尼采的全集可以参考下面这个网站:

http://homepage.3322.net/~mingchen.3322.net/exist/

网站已关闭,但是可以了解尼采所有的作品名称.

6.奥修谈尼采之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将会是未来的圣经
http://post..com/f?kz=41255267

奥修谈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章
http://post..com/f?kz=41256397

奥修谈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章
http://post..com/f?kz=41256667

奥修谈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章
http://post..com/f?kz=41257096

奥修谈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章
http://post..com/f?kz=41257297

奥修谈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五章
http://post..com/f?kz=41257514

奥修谈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六章
http://post..com/f?kz=41257699

奥修谈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七章
http://post..com/f?kz=41257852

7.关于尼采的死---换回尼采的声誉!
http://post..com/f?kz=88684882
8.下载:尼采《苏鲁支语录》(Also sprach Zarathustra)德汉对照(均美文)
地址:http://www.myrilke.com/anders/Zarathustra.rar

③ 尼采原文是什么“我的时代还没有到, 有的人在死后才出生”

第6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2)
I did not come in time, some people die after birth." - Nietzsche

1.我没有进来时间,某些人在诞生以后死。“- Nietzsche

2.我做了紧急状态进来时间,一些人民在诞生以后。 “- Nietz

尼采自己说:"我的突然转变,不只是由于和瓦格纳绝交,也是由于我为我的天性的完全纷乱而受苦,与瓦格纳分手或辞去巴塞尔的教授职务,都不过是一种病象而已。一种急躁征服了我……我惊愕地发现,我浪费了多少时间,多么徒劳,竟然自愿以我的全部生存作一个语文学家,以此为终生的事业……有十年之久,我绝对没有得到精神的营养,没有得到有用的知识,无谓地为积满灰尘的学术破烂而丢掉了无数事物。盲目地、小心地耙搔古希腊文献,这便是我非做不可的事情!"《尼采选集》,第2卷,第448页。

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友伴的孤独的漂泊生涯。

这时候的尼采,三十五岁,已过而立之年,精神上成熟了。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现在我敢于自己来追求智慧,自己来做哲学家;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哲学家们。"尼采致胡克斯,1878年6月。转引自k. Jaspers,Nietzsche. Einführung in das Verstaendnis seines Philosophierens,Berlin ,1950(雅斯贝尔斯: 《尼采导论》,柏林,1950年),第46页。"现在我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寻求智慧,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和爱慕智慧的人。"尼采致玛耶尔,1878年7月15日。转引自雅斯贝尔斯: 《尼采导论》,第46页。尼采不再是一个古典语文学学者,甚至也不再是一个哲学学者,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即一个独创的哲学家了,因为,倘若没有独立的创造,算什么哲学家呢?

雅斯贝尔斯说:"尼采一生的主要特色是他的脱出常规的生存。他没有现实生计,没有职业,没有生活圈子。他不结婚,不招门徒和弟子,在人世间不营建自己的事务领域。他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似乎在寻找他一直未曾找到的什么。然而,这种脱出常规的生存本身就是本质的东西,是尼采全部哲学活动的方式。"雅斯贝尔斯: 《尼采导论》,第41页。

事实上,尼采的主要著作,表达了他的基本思想的成熟作品,包括《朝霞》、《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以及未完成的《强力意志》,都是在脱出常规的漂泊生涯中写出的。

问题在于,尼采的思想受孕于欧洲文明濒临深刻危机的时代,他的敏感使他对这种危机征象有格外真切的感受,他的勇敢使他直言不讳,他的真诚又使他不肯言行不一,因而,这个反对一切传统价值的哲学家,必不可免地要过一种脱出常规的生活。他的哲学思考方式必然要影响到他的实际生活方式。他向传统的挑战必然导致他与世俗生活领域的抵触。他对这种情形是有清醒的认识的:"我必须永远做一个殉道者,以度过彻底贷出了的一生。"尼采致奥维贝克,1883年2月11日。转引自雅斯贝尔斯: 《尼采导论》,第88页。"当一个人要靠作品来批准自己的一生,他在根基上就变得极为苛求了。"尼采致加斯特,1888年4月7日。转引自雅斯贝尔斯: 《尼采导论》,第88页。"我的境遇与我的生存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于,作为一个哲学家,我必须摆脱职业、女人、孩子、祖国、信仰等等而获得自由,然而,只要我还是一个幸运地活着的生物,而不是一架纯粹的分析机器,我又感到缺乏这一切。"尼采致奥维贝克,1886年11月14日。转引自雅斯贝尔斯: 《尼采导论》,第87页。

尼采并非一个生性孤僻的人,年复一年的孤独的漂流也并非一件浪漫的乐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尼采一次次发出绝望的悲叹:"我期待一个人,我寻找一个人,我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现在再没有人爱我了,我如何还能爱这生命!"《尼采全集》,第12卷,第324页。"向我传来的友好的声音如此之少。如今我孤单极了,不可思议的孤单……成年累月没有振奋人心的事,没有一丝人间气息,没有一丁点儿爱。"尼采致希德里茨,1888年2月12日。转引自雅斯贝尔斯: 《尼采导论》,第91页。在给妹妹的信中,他情不自禁地谈到"那种突然疯狂的时刻,寂寞的人想要拥抱随便哪个人"!尼采致福尔斯特-尼采,1886年7月8日。转引自雅斯贝尔斯: 《尼采导论》,第84页。

友谊,尼采是多么渴望友谊啊。"你神圣的,友谊!我的最高希望的第一缕晨曦……"《尼采全集》,第8卷,第345页。

可是,这个害怕孤独、悲叹孤独的人,同时又向往孤独,需要孤独。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迫使我孤独"《尼采全集》,第12卷,第325页。;他感到,在人群中比独自一人更加孤独。参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归家》。《尼采全集》,第6卷,第269页。他不肯降格以求,宁愿走到沙漠里与猛兽一起忍受焦渴,不愿与肮脏的赶骆驼人同坐在水槽边。参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贱氓》。《尼采全集》第6卷,第140页。他把孤独当作自己的家,并且说:"我需要孤独,就是说我需要恢复,需要回到我自己,?到自由的、轻扬的、爽朗的空气之呼吸……我的一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一曲孤独之颂歌,或者更明白地说,一曲纯净之颂歌。"《尼采选集》,第2卷,第413页
。第一章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第一章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看哪,在远处迎候我们的是死亡、荣誉和幸福!

--尼采

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闪现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

文化和历史的星空何尝不是如此?

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

一百年以前,这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但也不过是小有名气而已。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F. Nietzsche,Werke,19 Baende u. 1 Register Band,Leipzig ,1894-1926(《尼采全集》,莱比锡,1894-1926),第8卷,第359页。以下引此版本简称为《尼采全集》。

他对他身后的声誉是充满信心的: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尼采选集》,慕尼黑,1978,第2卷,第429页。以下引此版本简称为《尼采选集》。

"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转引自伽列维: 《尼采的生平》,俄文版,1911,第273-274页。

二十世纪的序幕刚刚揭开,尼采溘然长逝了。今天,当我们这个世纪也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倘若要探溯本世纪西方思潮的源头,我们发现确实不能撇开尼采。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有人说,在上个世纪的思想家中,若要举出两位对本世纪影响最大的人物,当推马克思和尼采。的确,他们都不是学院式的哲学家,他们的影响都远远超出学术界的小圈子,而震撼了整个西方社会意识。

人们对马克思已经谈论得很多,尽管不乏惊人的误解,现在,请允许我们稍稍结识一下尼采。

世纪末的漂泊者

人的命运真是不同。许多人终其一生,安居乐业,心安理得地接受环境和时运替他们安排的一切,悠然享其天年。可是,像尼采这样的人,有着一颗不安的灵魂,总是在苦苦地寻求着什么,精神上不断地爆发危机,在动荡中度过了短促的一生。

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真的,尼采的个性,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

1844年10月15日,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采恩镇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此后他便在母亲和姑母的抚育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文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文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眼前的一切,这喧闹的大学生生活,刻板的课程,琐碎的日常事务,未来的学者生涯,刹时显得多么陌生啊。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李契尔是一位具有探索者性格和纯真热情的古典语文学学者,先后任教于波恩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对尼采极为欣赏,始终把他的这位高足带在身边。在推荐信里,他不无夸耀之情地写道:"三十九年来,我目睹了如此多的新秀,却还不曾看到一个年轻人像尼采这样,如此年纪轻轻就如此成熟……我预言,只要上天赐他长寿,他将在德国语言学界名列前茅。"他还把尼采称作"莱比锡青年语言学界的偶像",甚至说他是"奇迹"。尼采倒也不负所望,走马上任,发表题为《荷马和古典语文学》的就职演说,文质并茂,顿使新同事们叹服。

也许,这位前程无量的青年学者要安心治他的学问了?

并不!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同时宣告了尼采自己的悲剧生涯的开始。它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得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文学界看来,一个语文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以青年学者维拉莫维茨为代表的正统语文学家们对尼采展开了激烈批评。尼采发现他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学生来听他的课。

尼采尝到了孤独的滋味。但是,他有他的"绝妙的慰藉"--叔本华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

还在学生时代,尼采在一家旧书店里偶然地购得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一口气读完了。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漫游在一个愿望的世界里,梦想找到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把他从时代的缺陷中拯救出来,教他在思想和生活中重新变得单纯和诚实,也就是"不合时宜"。正当他怀着如此渴望的时候,他发现了叔本华。他觉得,叔本华就像是特地为他写了这部著作一样。

到巴塞尔任教以后,尼采结识了当时卜居罗采恩湖畔的瓦格纳。他经常去拜访这位浪漫主义音乐大师,在瓦格纳身边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正是在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下,尼采写出了那本得罪德国正统语言学界、断送自己学术前程的著作。

可是,尼采现在又要否定叔本华和瓦格纳了。他的灵魂注定不得安宁,不断地摒弃曾经推崇的一切,打碎一切偶像,终于面对空无所有的沙漠。他把自己逼到了沙漠里。

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生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我就是命运,我手中抓着人类的阄。《尼采全集》,第13卷,第39-40页。

1876年,尼采生命中的"沙漠时期"开始了。他的精神又一次爆发危机,这次的危机如此深刻,以致他不像前两次那样,仅仅同学生团体决裂,仅仅受到德国语文学界的谴责,而是要被整个时代放逐了。

这一年,瓦格纳在德皇威廉一世支持下,在拜洛伊特举办声势浩大的第一届音乐节。尼采原先把欧洲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瓦格纳身上。可是,在拜洛伊特,目睹瓦格纳的"演戏天才"、富裕市民观众的庸俗捧场,尼采失望了。他悄悄离开节场,躲进一片森林,酝酿了一部含蓄批评瓦格纳的书。两年后,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的剧本寄到尼采手中,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寄到瓦格纳手中,两人从此决裂。

这一年,尼采与他大学时代最亲密的朋友洛德之间也产生了隔阂,导致了后来的破裂。尼采与洛德,同为李契尔教授的高足,可是两人志趣迥异。洛德脱不开世俗之路,当学生时也有一番雄心,毕业后,逐渐满足于平稳的学者生涯和小家庭生活,终于不过是一个平庸之辈。尼采却始终保持着青年时代产生的使命感。灵魂不同,自然就没有了共同语言。

这一年,尼采向一位荷兰女子求婚而遭拒绝。后来他尽管一再试图为自己觅一配偶,均不成功,终于至死未婚。

也在这一年,尼采因健康恶化而停止了在大学授课,三年后辞掉巴塞尔大学教授职务,永远退出了大学讲坛。

决裂,失恋,辞职,这些遭遇似乎偶然地凑到了一起,却显示了某种必然的命运。一个精神贫乏、缺乏独特个性的人,当然不会遭受精神上危机的折磨。可是,对于一个精神需求很高的人来说,危机,即供求关系的某种脱节,却是不可避免的。他太挑剔了,世上不乏友谊、爱和事业,但不是他要的那一种,他的精神仍然感到饥饿。这样的人,必须自己来为自己创造精神的食物。

第一章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第一章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看哪,在远处迎候我们的是死亡、荣誉和幸福!

--尼采

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闪现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

文化和历史的星空何尝不是如此?

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

一百年以前,这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但也不过是小有名气而已。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F. Nietzsche,Werke,19 Baende u. 1 Register Band,Leipzig ,1894-1926(《尼采全集》,莱比锡,1894-1926),第8卷,第359页。以下引此版本简称为《尼采全集》。

他对他身后的声誉是充满信心的: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尼采选集》,慕尼黑,1978,第2卷,第429页。以下引此版本简称为《尼采选集》。

"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转引自伽列维: 《尼采的生平》,俄文版,1911,第273-274页。

二十世纪的序幕刚刚揭开,尼采溘然长逝了。今天,当我们这个世纪也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倘若要探溯本世纪西方思潮的源头,我们发现确实不能撇开尼采。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有人说,在上个世纪的思想家中,若要举出两位对本世纪影响最大的人物,当推马克思和尼采。的确,他们都不是学院式的哲学家,他们的影响都远远超出学术界的小圈子,而震撼了整个西方社会意识。

人们对马克思已经谈论得很多,尽管不乏惊人的误解,现在,请允许我们稍稍结识一下尼采。

世纪末的漂泊者

人的命运真是不同。许多人终其一生,安居乐业,心安理得地接受环境和时运替他们安排的一切,悠然享其天年。可是,像尼采这样的人,有着一颗不安的灵魂,总是在苦苦地寻求着什么,精神上不断地爆发危机,在动荡中度过了短促的一生。

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真的,尼采的个性,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

1844年10月15日,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采恩镇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此后他便在母亲和姑母的抚育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文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文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眼前的一切,这喧闹的大学生生活,刻板的课程,琐碎的日常事务,未来的学者生涯,刹时显得多么陌生啊。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李契尔是一位具有探索者性格和纯真热情的古典语文学学者,先后任教于波恩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对尼采极为欣赏,始终把他的这位高足带在身边。在推荐信里,他不无夸耀之情地写道:"三十九年来,我目睹了如此多的新秀,却还不曾看到一个年轻人像尼采这样,如此年纪轻轻就如此成熟……我预言,只要上天赐他长寿,他将在德国语言学界名列前茅。"他还把尼采称作"莱比锡青年语言学界的偶像",甚至说他是"奇迹"。尼采倒也不负所望,走马上任,发表题为《荷马和古典语文学》的就职演说,文质并茂,顿使新同事们叹服。

也许,这位前程无量的青年学者要安心治他的学问了?

并不!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同时宣告了尼采自己的悲剧生涯的开始。它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得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文学界看来,一个语文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以青年学者维拉莫维茨为代表的正统语文学家们对尼采展开了激烈批评。尼采发现他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学生来听他的课。

尼采尝到了孤独的滋味。但是,他有他的"绝妙的慰藉"--叔本华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

还在学生时代,尼采在一家旧书店里偶然地购得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一口气读完了。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漫游在一个愿望的世界里,梦想找到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把他从时代的缺陷中拯救出来,教他在思想和生活中重新变得单纯和诚实,也就是"不合时宜"。正当他怀着如此渴望的时候,他发现了叔本华。他觉得,叔本华就像是特地为他写了这部著作一样。

到巴塞尔任教以后,尼采结识了当时卜居罗采恩湖畔的瓦格纳。他经常去拜访这位浪漫主义音乐大师,在瓦格纳身边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正是在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下,尼采写出了那本得罪德国正统语言学界、断送自己学术前程的著作。

可是,尼采现在又要否定叔本华和瓦格纳了。他的灵魂注定不得安宁,不断地摒弃曾经推崇的一切,打碎一切偶像,终于面对空无所有的沙漠。他把自己逼到了沙漠里。

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生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我就是命运,我手中抓着人类的阄。《尼采全集》,第13卷,第39-40页。

1876年,尼采生命中的"沙漠时期"开始了。他的精神又一次爆发危机,这次的危机如此深刻,以致他不像前两次那样,仅仅同学生团体决裂,仅仅受到德国语文学界的谴责,而是要被整个时代放逐了。

这一年,瓦格纳在德皇威廉一世支持下,在拜洛伊特举办声势浩大的第一届音乐节。尼采原先把欧洲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瓦格纳身上。可是,在拜洛伊特,目睹瓦格纳的"演戏天才"、富裕市民观众的庸俗捧场,尼采失望了。他悄悄离开节场,躲进一片森林,酝酿了一部含蓄批评瓦格纳的书。两年后,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的剧本寄到尼采手中,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寄到瓦格纳手中,两人从此决裂。

这一年,尼采与他大学时代最亲密的朋友洛德之间也产生了隔阂,导致了后来的破裂。尼采与洛德,同为李契尔教授的高足,可是两人志趣迥异。洛德脱不开世俗之路,当学生时也有一番雄心,毕业后,逐渐满足于平稳的学者生涯和小家庭生活,终于不过是一个平庸之辈。尼采却始终保持着青年时代产生的使命感。灵魂不同,自然就没有了共同语言。

这一年,尼采向一位荷兰女子求婚而遭拒绝。后来他尽管一再试图为自己觅一配偶,均不成功,终于至死未婚。

也在这一年,尼采因健康恶化而停止了在大学授课,三年后辞掉巴塞尔大学教授职务,永远退出了大学讲坛。

决裂,失恋,辞职,这些遭遇似乎偶然地凑到了一起,却显示了某种必然的命运。一个精神贫乏、缺乏独特个性的人,当然不会遭受精神上危机的折磨。可是,对于一个精神需求很高的人来说,危机,即供求关系的某种脱节,却是不可避免的。他太挑剔了,世上不乏友谊、爱和事业,但不是他要的那一种,他的精神仍然感到饥饿。这样的人,必须自己来为自己创造精神的食物。

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2523-1-5.shtml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④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国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ytO00oVNniiTlXYWASAzjg

提取码:eqyt

书名: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作者:周国平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6-2

页数:355

内容简介:

本书献给不愿意根据名声和舆论去评判一位重要思想家的人们。

...................

★ 读懂尼采,从这一本开始。

天才的命运是一再地被误解,以及一再地被重新发现 。

★ 周国平致敬尼采的激情之作暨成名作 ,两位哲学家横跨百年的碰撞和共鸣。

第一本正面评价和热情肯定尼采的著作,融入周国平自己的人生感悟,引起同时代人的强烈共鸣。周国平:我很庆幸自己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写了这本书,现在来写或许会有别的长处,但不可能有那样高涨的生命激情了。

★ 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孤独的漂泊者已经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当弗洛伊德正在酝酿他的精神分析学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一切存在主义者都把尼采看作为他们开拓了道路的人。而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号召,预示了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根本变化的一个时代。

★ 触及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献给在现代世界中迷失方向的人。

尼采所谈的问题是人人都能领会的,特别是现代世界中那些迷失方向的人。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这就是尼采哲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 尼采是属于青年人的。读尼采,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

我今天建议你们读尼采,是怀着一个70岁的青年的心愿,希望你们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尼采是属于青年人的,我说的青年,不只是指年龄,更是指品格。青年的特点,一是强健的生命,二是高贵的灵魂,尼采是这样的人,我祝愿你们也成为这样的人。——周国平

...................

尼采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 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

他的癫狂和孤独之下,是面对人生难题的无比真诚——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

本书把尼采当作一位人生哲学家看待,以生命意义之困惑和寻求为主线,把尼采思想的各个主题,包括酒神精神、权力意志、价值重估、超人等,贯通起来加以阐释,饱含知识分子的个体感悟和时代激情,重现一个真实的尼采——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哲人、一位无比真诚的人生哲学家。

本书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时代共鸣,深深影响吴晓波、王军等一代知识分子。

...................

名人推荐:

我们的一生中总会遇见一些人、一些事或者一本书,它们出其不意地站在我们面前,改变了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在这本书里,我们听到尼采说: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都将被重估。对于我们这一代在集体主义思想中成长的人, “上帝死了”这四个字就像是一颗震慑弹,彻底地重构了我们的思想。

我们这一代人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正来自于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我们尝试着对所谓的真理发出质疑,对所谓的体制也产生了抵抗的勇气。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不能忘记当年19岁的我捧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心中经历的波澜。今天我才知道,周国平是在6平方米地下室里完成这部杰作的,想以感恩之心对他说:当年您在那样一个角落里的那一声呐喊,唤醒了一位青年的灵魂,后来这位青年的写作是对这一声呐喊的回应。愿中国的年轻人在19岁的时候都能读到这本书。

——《城记》作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

作者简介:

周国平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爱与孤独》《灵魂只能独行》《只有一个人生》《何以滋养灵魂》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等。译著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思考》等。

⑤ 尼采的书

最主要的三部:
1\悲剧的诞生(受叔本华影响较多)
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核心作品)
3\权力意志(未全部完成)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我国学者周国平写的,很多中国读者是先从这里启蒙再去读尼采的
建国前,楚图南先生曾在狱中译过一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水平没有后来者好.哲学作品,翻译很重要.在哲学面前,语言有时候会显的很笨拙.而尼采为了表达他自已的观点,常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从不向下兼顾.事实上如萨特他们尽力用平常语言去描述论证,但不见得更容易解读.
大的不说,小的方面,尼采找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绑架了诗为哲学描述服务,用近乎1.5维度的语言来勉力描述他的哲学世界.

⑥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txt全集下载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本书献给不愿意根据名声和舆论去评判一位重要思想家的人们
纪念版感言
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纪念版感言
任何纪念都是一种提醒,让人想起被纪念之物已成过去。对于我来说,这个纪念版所提醒的,首先是我生命中二十年光阴的消逝。二十年,人的生命中一个完整的季节,足以使青年变中年,中年变老年。平时日子一天天过,浑然不觉,现在一提醒,蓦然回首,那个风华正茂的年代已是遥远的记忆。
这本书可以算我的处女作,虽然我写它时已四十岁,不折不扣一个中年人了。此前的漫长岁月里,我也总在写点什么,但真实的想法往往只能诉诸私人日记,不可能公开发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解冻,上天终于给了我们这一代学人一个迟到的青春。那些日子里,万物复苏,百废待兴,我们也仿佛从冬眠中醒来,一个个都觉得自己还年轻。当时我真的年轻,单身住在一间地下室里,吃最简单的食物,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内心充满孤独感和激情,不到两个月,一气写出了这部十几……
请采纳

⑦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vq2NRm_nQcCWLWbTZHMELg

?pwd=kciw 提取码:kciw
简介:《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的作者是周国平。

⑧ 谁将声震人间 ,必长久深自缄默。出自尼采的哪本书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周国平著
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来到

⑨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最新txt全集下载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热点内容
高黄肉多的古代小说 发布:2025-02-09 05:07:39 浏览:986
玄幻小说主角是琴修 发布:2025-02-09 05:05:21 浏览:454
十大经典乡村乡土小说推荐排行榜 发布:2025-02-09 04:49:20 浏览:197
免费武侠小说网 发布:2025-02-09 04:38:24 浏览:486
猫女校园小说 发布:2025-02-09 04:13:58 浏览:803
古言全文免费完结小说下载 发布:2025-02-09 04:07:34 浏览:805
关于女主是特工重生的小说完结 发布:2025-02-09 03:32:26 浏览:496
科幻小说风云气象公司 发布:2025-02-09 03:21:30 浏览:958
言情小说中间虐结尾好的 发布:2025-02-09 03:18:22 浏览:432
言情小说何须浅碧浅轻红色 发布:2025-02-09 03:17:38 浏览: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