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甚心悦小说免费阅读
⑴ 《朕甚心悦太傅》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朕甚心悦太傅》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TWqaWP4Wh-1dLjVR2SHVXg
简介:《朕甚心悦太傅》作者:喵晓镜。
谢太傅是少年权臣,才高八斗,貌比潘安,是全京城小娘子的春闺梦里人。
一日,谢太傅打马球,各家小娘子在看台之上争奇斗艳,齐齐竖起牌子表达爱慕。而千万人之中,谢淮只瞧见一人。
向来清冷的谢太傅看着女帝同她手上写着的“谢淮我爱你”的牌子,眼前一黑,“……真是胡闹。”
女帝笑眯眯地瞧着他,“朕甚心悦太傅。这话只许朕对太傅说,若有旁人再说,朕就砍她的脑袋。”
⑵ 谁能帮我写一遍文言文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厥惟圣人之治,德懋懋官,功懋懋赏。阴阳虽殊,莫非王臣。故文母治政,武王颂之。西母向化,穆王恩之。今某女者,明德徽音,瑰姿令仪。闻其声者,莫不称天籁;观其态者,莫不仰景行。颜如舜华,才堪咏絮。西施、王墻之令姿,班姬、蔡女之文采,缇萦、曹娥之令质,一人兼之。诚仕女之型范,吏民之楷则。王道之化,某女与有力焉。今当庚戌之月,辛亥之辰,某女之芳诞也。海内莫不抃舞,异域皆谓庆吉。朕为天下之主,安得独外?特颁丹书一,旌其号曰美女;五彩幻色杯一,娱其口腹之欢。钦此。
送的时候要把“某女”改成你朋友的名字。 大义是说古圣贤讲究给有德有功的人以封赏,周武王的母亲文母、周穆王时的西王母,都得到了天子的褒奖。您这位朋友也是有德有貌,品行端庄。听到看到她的人,都称诵她的声音是天籁,她的举止值得仿效。她皮肤白晢,像《诗经》里说的“舜华”一样,又像谢道韫那样有咏絮之才。西施、昭君的相貌,班昭、蔡文姬的才华,缇萦、曹娥的品德,她一人都兼备了。不仅是女子的榜样,也是全国人民的楷模。我们的社会这么和谐,她功不可没。10月17日是她的生日,全国人民都跳着舞一起庆祝,外国人都觉得这一天是个好日子。朕作为天下的共主,怎么能置身事外呢?因此特地颁下朱笔书写的诏书一道来旌表她,赐她以“美女”的名号,又给她一个能变幻色彩的杯子,让她喝水也喝得好玩。
最后顺便说一下,2012年的10月17日是她的公历生日,“庚戌月辛亥日”是这一天的农历日期,但是你同学出生的那一年,这两个日期不一定是重合的(一般十九岁时的公历、农历日期和出生的那一年的公农历日期完全一样,其余的不一定)。不过你反正是过公历生日,就不用讲究那么多。现在没有年号了,所以2012不太好表达,当然象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那样写作“太平不易之元”也是可以的,不过反正是说眼前的事,不说年也不要紧,所以不费那个心思也是可以的。
⑶ 最经典的穿越小说推荐几本吧
穿越重生类的小说一直都很热门,这类小说层出不穷,有不少经典之作,下面为大家推荐十部经典穿越重生的小说。
7、 回到明朝当王爷
作者:月关
阴差阳错间,乌龙九世善人郑少鹏回到了大明正德年间。
那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既有京师八虎的邪恶,又有江南四大才子的风流,还有大儒王阳明的心学,再加上荒诞不经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浑浑噩噩中踏进这个世界的主角,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命运,周旋在这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
8、 步步惊心
作者:桐华
该故事讲述了一个现代小白领穿越到清朝的故事,与众多阿哥纠缠不清的故事。
电视剧由刘诗诗、吴奇隆主演,当年收视很高,很多人都看过。
9、 游戏时代
作者:方白羽
这是一部将历史、现实与虚拟的网络世界融合在一起的奇幻小说,具有独创性。
剧情类似无限流穿越故事,这本书集合了西方奇幻,东方玄幻,武侠为一体,书很精彩,值得一看。
10、三国之最风流
作者:赵子曰
一个年轻人穿越汉末,从亭长做起,争雄天下。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主角的穿越到荀贞身上,展现了汉末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与风流伟健的人物。
⑷ 中国历史上下罪己诏的有哪些皇帝
汉文帝后元年(前163年)诏曰:“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与?……将百官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冬十月,出现日蚀。诏曰:“……永思厥咎,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职事,极言无讳。” 汉武帝即位后穷兵黩武,又好神仙方士,大造宫室,挥霍无度,致使民力枯竭,寇盗并起,天下板荡。晚年,巫蛊狱兴,卫皇后和太子刘据俱死于此,株连甚广。不久,即察知太子无辜,乃建“思子宫”,自责悔过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旱、蝗并至,诏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百姓有饭吃,宁愿上天把一切灾难都降在他一人身上。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冬天,大旱,帝乃“罪己”求雨。 宋朝 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闰九月,有大雷。丙申,以雷发非时,下“罪己诏”。 明朝 明思宗自缢前下诏“罪己”:“ 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 。” [ 一、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在狼狈逃亡途中发布的“面诏”就属于这样的;还有,北宋末的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兵大举进犯,兵临城下,东京危急。值此关头,惊慌失措的徽宗这才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宜先下罪己诏,更革各种弊政,使人心悦,天意回。”宋徽宗这才发布“罪己诏”,诏书中罗列了自己的罪过:“言路蔽塞,谄谀日闻,佞幸专权,贪官得志。”“赋税竭生民之财,戍役困军伍之力。多作无益,侈靡成风。”“灾异迭见而朕不寤,众庶怨怼而朕不知。追思己过,悔之何及!”宋徽宗为何要下这样一道“罪己诏”呢?一是出于无奈:朝廷危在旦夕,众臣一再“建议”,不能不为;二是积疾难返,无药可救。宋徽宗是个捡来的皇帝,又常以女人和诗为重,不听劝阻,自在享乐,一意孤行,致使大宋江山,面对兵临城下。但不管如何,宋徽宗还是下了“罪己诏”的,不过,总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难免有些羞羞搭搭。 二、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逃亡途中,慈禧太后既感到由她秉政的政局,已经失控,迫于内外压力,她这才决定和八国联军谈判求和,并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出了一道“罪己诏”。国家将亡,执政者没有责任,不执政的人却有“罪”!可见,一些当政帝王的“罪己”,完全是言不由衷的。 三、据史书记载:宋徽宗下发了“罪己诏”后,把皇位交给了他的儿子赵桓,开封存亡之时,他自己却带着一帮亲信人马去了江南,在镇江建造庭园,不但准备长期留居,而且扣留东南地区的物资和军队,不予北援,他要掌握东南地区的军政大权,继续他的皇帝生涯。
求采纳
⑸ 超级过瘾的女扮男装古言宠文,强推《一品仵作》,百看不腻的神作,喜欢吗
今天给大家走一期女扮男装经典古言,每一本都是很经典的哦,老书虫必看。
《王女韶华》作者:溪畔茶简评:热情豪爽女世子,病弱中二皇子。女主爹没有儿子,为了保住爵位让女主女扮男装,到了女主十几岁时他爹终于弄出个庶子就想把女主的身份给抹杀掉了,女主摆了她爹一道去京城当质子!之后就是女主和男主勾勾搭搭的暧昧戏,女主真的特会撩,男主是被撩的那个。两人的第一次是女主主动推倒男主的,男主扭扭捏捏地说这样不好会对女主不利的,然后半推半就。
⑹ 郭姓名人大全
一、郭哀、郭支、郭崇
郭哀为郭姓始祖。《路史.国名记.己卷》“夏世侯伯”中载:郭哀是夏朝大禹的龙御大夫,侯伯,世职世守,生活在聊城东南郭水。郭支是郭哀的后代,职务世袭。《三一经》注释云:郭崇商朝大夫,受封子爵,彭真人弟子,郭哀后裔。战国时古郭国为齐所灭,郭荣是其后人。
二、虢仲 虢叔 郭序
.虢仲、虢叔,为季历第二、三子,周文王姬昌之弟,周武王之叔。虢仲、郭叔兼具元老重臣与宗支近族的双重身分,因其所封之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公元前1065年,虢仲受封于西虢,虢叔受封于东虢。因位列公爵,故尊称为西虢公、东虢公。西虢位于岐之凤翔,为畿内之地。负有屏障京城,捍御戎狄的使命。国都在虢镇,今宝鸡虢镇,因是宗庙社稷所在,亦曰成虢。虢叔位于荥阳一带,国都在制邑,是监控殷商旧族和东方诸国的重要屏障。东西二虢肩负着辅弼天子,监控诸侯,护卫西都镐京、东都洛邑的特殊重任。公元前722年,周室衰微,东西二虢衍生出南虢、北虢、小虢等五虢称谓。西虢位于陕西宝鸡之东;东虢位于河南荥阳东北虢亭一带;南虢位于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后迁上阳;北虢位于山西平陆大阳南;小虢指西虢东迁后,留于原地的支族。
《春秋左传》、《史记》、《国语》等记载,西周末年,周宣王日渐骄奢。公元前789年,宣王违背“天子耕籍田干亩,为天下先”的惯例,虢文公直言切谏:“不可违背古制!百姓的大事在于农耕,上帝的祭品出于此,百姓的生计源于此。搞好农耕,保障各种供给,社会和睦兴旺。所以,农官为大官。”宣王执意不听,荒于农事,终至“干亩之战,败于姜戎”。宣王之子幽王更加荒淫无道,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竟将烽火大事视同儿戏。烽火戏诸侯,威信顿失。幽王欲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引发争嫡之乱。幽王急点烽火求救,自然无人再来,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汲冢竹书纪年》载,幽王和伯服俱死于儿戏。诸侯与伯申立幽王太子宜臼为平王。虢公翰乃立幽王爱子余臣于携为王与平王抗衡。形成二王并立,引起平王不满,夺东虢之地予郑。平王13年(前758年),郑武公死,庄公继位。因平定内乱,久不在朝,引起平王记恨,欲起用虢公忌父。平王死,桓王继位。重用虢公忌父,独秉朝政。桓王13年(前707年),郑庄公假天子之命伐宋。桓王决定发郑,虢公林父深知周、郑兵力悬殊,出兵不利,自坠天威,力谏不可。但桓王一意孤行,结果出师不利,左肩中箭,虢公林父奋勇救驾,方得脱险。郑国虽获大胜,但周天子仍是天下诸侯之主,故派使臣前往周都赔礼道歉。虢公林父代桓王抚慰郑使,使紧张的局势得以缓和,显示了虢林父智勇兼备的政治才干和外交能力,成为支撑周王室的中流砥柱。
桓王17年(前703年),晋国曲沃武公杀晋哀侯父子,欲自立为君。桓王派虢林父讨伐,立晋哀侯之弟缗为晋侯。虢林父这次出兵虽然挫败了曲沃武公弑君自立的阴谋,但从此与晋国实力派结下宿怨,成为后世晋献公“假道灭虢”的史因。桓王、庄王死后,周厘王继位。厘王3年(前679年),曲沃武公灭缗侯,重金贿赂厘王。厘王派虢公为使节,任命曲沃武公为晋侯。厘王死后,周室发生争嫡内乱。虢公起兵平定内乱,维护了惠王的君位。
周懿王时,周室已成衰微之势,“戎狄交侵,暴虐中国”,迫使懿王把都城由宗周迁到槐里。为捍卫王室,抵御戎狄,西虢公及其后裔多次率王师西征北伐。夷王7年,虢公伐太原之戎,获马千匹。厉王3年,淮夷侵洛,虢公长父征之。宣王12年(前816年),虢季子白讨伐严允于洛水之阳,斩首五百,俘获五十。宣王授予虢公“代王征伐”之权的最高殊荣。周惠王19年(前658年),晋献公借口洗雪虢林父伐晋之耻,重金买通虞国公,答应晋国“假道伐虢”的请求,灭掉由虢序建立的北虢。前655年,晋献公再次“假道伐虢”,灭掉南虢。虢国最后一位国君虢公丑父出奔京师。晋师在回国途中,顺手灭掉虞国。这就是历史上“唇寒齿亡”、“假道灭虢”典故的由来。虢公作为周室的宗支近族,自始至终都在为捍卫周室而拼搏,直至亡国失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虢仲、虢叔及其后裔,从周初分封,到晋献公假道灭虢的近400年的历史中,其宗支衍派遍布秦晋鲁豫四省广大区域。虢国相继灭亡后,郭氏后裔除少数留在原居住地之外,大部分被迫迁徙,流亡到异国他乡,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列国的客卿。
三、郭荣 郭最 郭重
春秋时人,事齐灵公、庄公,为大夫。鲁襄公18年,晋平公率诸侯伐齐,齐师败。灵公欲逃,荣对太子(后为庄公)说:“国之主不可轻易逃,君必待之,以免失去民心。”齐师稳定下来,晋师果然撤退,使齐灵公父子免为失国之君,郭荣一言兴邦。
郭最,齐国大夫,事齐灵公与庄公。正直果断,不畏权贵。灵公有宠臣夙沙卫恃宠骄逸,人皆畏之,连太子(后为庄公)也让他三分。独郭最敢于当面斥之,庄公称赞他为“寡人之雄也”!
郭重为春秋鲁襄公侍从重臣。襄公时,鲁国大权均操于“三桓”之手。三桓指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皆出自桓公,久专朝政,凌驾于鲁君之上。鲁之朝臣皆趋之若骛,畏之如虎,独郭重刚正不阿,浩然正气,一意匡扶鲁室,欲抑“三桓”,但终因独力难支,被三桓迫害致死。
四、郭隗
郭隗为战国时燕国谋士,是战国时期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以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的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当时燕国为齐国所败,被迫割地赔款,深受其辱。燕昭王继位后,立志兴国,张榜招贤。郭隗应聘,自荐于燕王。当昭王向他求教强国论时,他首先给燕王讲了“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古时有富翁欲出重金买千里马,派人带千两黄金四处寻找。当好不容易找到一匹千里马时,马已死。于是用五百两黄金买回马骨。主人见状大怒:“为何重金买回马骨?”他从容回答:一匹死千里马的骨头尚且用五百黄金买回,可见我们主人的诚心诚意,不久定会有人送千里马上门。不到一年,果然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所以,大王要想招揽人才,先从我开始。比我有才能的人听到后,必然主动到来。于是昭王拜郭隗为师,待遇优厚。不久,乐毅、邹衍、剧辛等一批贤达之士,闻风而至,燕国很快强盛,并由乐毅率师伐齐,连下齐国城池70余座,几乎灭掉齐国。
五、郭吉
朝廷派往匈奴的钦差大臣,宁死不屈的苏武式英雄豪杰。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率18万大军巡防朔方,并委派郭吉前往匈奴说服单于。郭吉不负众望,义正言辞地告诉单于:“南越与汉交战多年,而今贼王已被斩首,头颅高悬城门。你单于若敢开战,我大军就在面前;你若不敢开战,就赶快俯首称臣。何苦忽战忽逃,藏匿于漠北苦寒之地呢?”单于听后,恼羞成怒,将他囚困在冰天雪地的北海,但摄于汉军威力,终不敢侵扰汉边。从此,郭吉像苏武一样,手持汉节,不辱使命,被折磨致死。郭吉虽没能像苏武那样历尽艰辛,返回故国,但他那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敬佩。
六、郭昌
西汉云中(今大同)人。历事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一生在戎马倥偬中度过。初为校尉,随卫青作战,在征讨匈奴战斗中,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立下战功。元鼎6年(前111年),南越反,他以中郎将与卫广一起率兵讨伐,斩首数万,平叛后设置彰柯郡。元封2年(前109年),又以大将军衔率部讨伐西南夷,设置益州郡。元封4年,以太中大夫为拔胡将军封浞野侯,屯兵朔方,打击匈奴入侵。6年,西南夷又反,郭昌再次率部平定。汉宣帝时,加封为光禄大夫,受命治理黄河,在章丘一带裁弯取直,开渠引水,百姓深受其益。《前汉书》立传
七、郭解
据《史记.游侠列传》载:郭解字翁伯,河内(河南济源)人,布衣侠客,长得短小精悍,但和一般侠客不同,他不喜欢喝酒。郭解从小就很阴险残酷,常常会因为看不顺眼某人某事而杀人,也做了许多像窝藏逃犯、偷盗坟墓、印制伪钞、攻剽抢劫的犯法勾当;获得名望以后,虽然稍有收敛,但还是脾气不改。他为人讲究义气,为朋友可以不顾一切,甚至牺牲自己,但从来不愿宣扬自己的功劳或接受回报。他人公正,外甥仗着他的声望,在一次酒宴中,强行要灌别人喝酒,结果反被人杀死。姐姐埋怨他不替外甥报仇,故将尸体抛弃在道路上,企图让他难堪。他了解详情后,认为错在外甥,并不追究。这使得他更受到众人的尊敬,愿意归属于他。于是声望更高,凡是争执,都希望他出面调停。他曾经以各种方式挣到许多钱财,但都用来救济朋友,自己从来没有享用过;所以当汉武帝将天下富豪迁徙到茂陵的命令下达后,他因为家里贫穷,依理可以豁免;当时朝廷的大将军卫青也替他说情。但是,汉武帝却认为,他居然有能力影响到大将军替他说情,可见一定有问题,因此还是强迫他迁移。他的影响力真的很大,由于家乡的官吏杨季主举报他,就有人替他杀了杨家父子,连杨家派人到京城上诉的人,也一并遭到杀害;甚至有一个人因为批评他,而惨遭杀害,并割断舌头。汉武帝非常生气,便下令逮捕他。被抓到后,因为他并不知情,更没有亲自杀人,所以审问后,本被判无罪;但是,当时的御史大夫公孙弘却认为:“郭解虽然没有杀人,但有人肯为他杀人,这比他亲自杀人还可怕。应该依叛国罪处死。”所谓“树大招风”,郭解的死,势在必然。他是个“侠客世家”,他的父亲也是个任侠的人,在汉文帝时被处死,这似乎是侠客的必然命运。
八、郭伋
生于西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卒于东汉光武帝建武23年(公元47年),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人。其高祖是任侠郭解。郭解是河内轵(河南济源)人。为人谦恭,常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在士大夫中声望很高。郭伋的父亲郭梵曾为蜀郡太守。西汉末,郭伋任大司空府、渔阳都尉等职。王莽时任上谷大尹、并州牧等。光武帝即位,任雍州牧、尚书令。建武5年(29年),出任渔阳太守5年,治理有方。建武9年,转任颖川太守。他恪尽职守,保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深受后人好评。《后汉书》立传。
九、郭宪
西汉末汝南宋(安徽太和)人。年轻时拜东海王仲子为师。一天,官已至大司马的王莽召见王仲子,郭宪拦阻说:“按照礼法,只有学生来求教先生,没有先生前往教学生的道理。您去见王莽,是畏惧权贵,却违背了礼法。您应当先讲完课再去。”王仲子讲完课,见到王莽太阳已落山。王莽问故,王仲子据实相告,莽大为惊叹。莽篡位后,拜郭宪为郎中,并赐给许多衣物。回家后,将衣物焚烧,隐藏在东海之滨,莽多次寻找无果。光武即位,拜郭宪为博士。建武8年,光武帝西征隗嚣,郭宪力谏,并割断光武马缰,光武不听。西征途中,后方已乱,只好中途返回。光武感慨地说:“愧不该不听子横之言啊!”后又上书谏阻讨伐匈奴。他认为天下疲惫,不宜劳师动众。帝不采纳,郭宪拜服不起,装晕倒状。帝命人将其扶到殿外,宪称病辞官,病逝家中。光武帝对郭宪的倔强耿直十分钦佩。《后汉书》立传。
十、郭圣通皇后
光武帝郭皇后,名圣通,真定藁(河北藁城)人。其父郭昌,娶真定恭王女。真定郭家,素为箸姓,后世称中山郭氏。更始2年(24年),光武北征,路过真定,与郭家联姻,建武2年(27年)立圣通皇后。皇后弟郭况,16岁被封黄门侍郎、绵蛮侯。后任城门校尉、阳安侯、大鸿胪。光武帝不仅经常在郭家大宴公卿,而且把女儿育阳公主许配给郭况的儿子郭璜,再次联姻。永平2年(59年),郭况卒,汉明帝前往吊丧,加益号为节侯,郭璜承袭父职,官拜长乐少府,其子郭举为侍中,兼射声校尉。郭举娶大将军窦宪之女为妻,后窦宪被诛,郭举全家受株连。郭后贵为皇后,郭家满门显贵。其兄郭竟,光武信任有加。曾任骑都尉、新萋侯、东海相,卒后其子郭嵩袭封。建初2年(77年)汉章帝封嵩子郭勤为伊亭侯。郭竟的弟弟郭匡,曾任发干侯、大中大夫。卒后其子郭勋袭封。勋卒由其子郭骏继袭。建初3年,封郭骏为观都侯。郭氏一门三侯,尊宠显贵至极。
十一、郭攸
东汉臣。字细侯,挟风茂陵人,刘秀即位为雍州牧、尚书令。建武后累拜中山太守、渔阳太守、颍川太守、太中大夫。
十二、郭弘 郭躬 郭镇
郭弘东汉颖川阳翟(河南禹州)人,以熟知刑律,执法如山,著称于世。任颖川曹掾30多年,审理许多疑难案件,诉讼双方均心悦诚服。
郭躬系郭弘子,继承父业。朝廷每遇疑难案件,均向他咨询。有件兄弟二人共同杀父案,有司拿不准孰轻孰重,迟迟不能判决。汉明帝认为弟弟杀父,因为哥哥管教不严,哥哥应判死罪,弟弟免于一死。传诏官误传为兄弟二人均判死罪,尚书以矫诏罪判其死刑。汉明帝问郭躬,答曰:“理当罚金,因为法律有故意和失误的区别,他是误传,不应死罪。”汉明帝认为言之成理,赦免那人死罪,任命郭躬为廷尉。永元6年(94年)卒。郭躬子桎,官至南阳太守,政声俱佳。
郭镇系郭躬侄,汉安帝时任尚书。安帝驾崩,宫廷内乱,郭镇披甲执坚,手刃奸贼,为顺帝即位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定颖侯,食邑2000户,拜河南尹,转廷尉。其子郭贺袭父职。郭贺之弟郭祯、郭禧均官至廷尉。禧子郭鸿,官至司隶校尉,封城安乡侯。
十三、郭丹
字少卿,东汉时南阳穰人,汉明帝永平三年,任司徒。父稚,成帝时为庐江太守,有清名。丹七岁而孤,小心孝顺,后母哀怜之,为粥衣 ,买产业。后从师长安。《后汉书》立传。
十四、郭玉
东汉名医,曾任太医丞,治病“多有效应”。但当他为封建贵族治病时,却常常不能取得满意效果。后来汉和帝便令治病的贵族穿上穷人的衣服,住在蓬草破屋,在郭玉不知其身份的情况下,让郭玉为其诊治疾病,竟能“一针而愈”。见《后汉书·郭玉传》。
十五、郭嘉 郭图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河南禹城)人。生于东汉末年。先投奔袁绍,见其难成大事,便改投曹操。为曹操出谋划策,出奇制胜。曹操事后赞誉说:“帮我成大事业者,必定此人!”曹操与吕布连续战斗,人困马乏,想撤退休整,以利再战。郭嘉力主兵贵神速,万不可错过良机。曹军一鼓作气,生擒吕布。在与袁绍子袁尚及三郡乌丸作战时,曹操许多将士担心刘备、刘表乘机在后面偷袭。郭嘉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力劝曹操出兵。行至半路,郭嘉说:“大军千里奔袭,必须轻装疾进,扔掉辎重,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曹操采纳,大获全胜。史称郭嘉“深通算略,达于事情”。曹操常感叹:“郭奉孝最知我意”。他在给荀域的信中说:“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相属之,何意率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郭嘉子郭奕,是敏而有知的才子。奕子郭深,深子郭猎,均有才识,官至散骑常侍。
郭图颖川人,是袁绍集团的首席谋士,具有明析天下形势的雄才大略,切中时弊的直言劝谏,然而明珠错投庸主,袁绍刚愎自用,致使郭图郁郁而终。
十六、郭泰 郭淮
郭泰字林宗,山西介休人,居家教授,才子数千。因博学多才、高风亮节和善鉴人物而望重朝野。《后汉书》载,陈留史书宝,年轻名望已经很高。郭泰见后评论说:“墙高基础薄,看起来有所得,日后必有闪失”。后来史书宝因恃才傲物一败涂地。一位叫黄允的人,才俊远扬。郭泰见后告知:“你有他人无与伦比的才能,足以成大事,然你日后守道不坚,而招致失败”。不久,司徒大人选婿,见到黄允后说,若有这样的女婿就心满意足了!黄允听后,心猿意马,想休掉发妻。黄妻对婆婆说:“我要被休掉了,请求大会亲朋宾客,让我一一告别。”于是黄家请来300多宾客,黄妻当面将黄允恶行一一抖出,说毕登车而去。黄允此后声名狼藉。著名书法家蔡邕撰写郭泰碑文。赞誉:“我给别人写碑文,这些人多少都有缺点,只有郭泰毫无逊色。”《后汉书》评价说:“郭泰逊言危行,终亨时晦,循循善导,使士慕其名,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
郭淮太原人,曹魏大将军、阳曲侯。祖父郭全是东汉中期的大司农。父郭蕴雁门太守。郭淮从政40多年,历经曹操至曹高贵乡侯五代皇帝,正统二年(255)病故。魏蜀对峙,曹军以夏侯渊为帅,郭淮为司马拒敌。建安24年(219)正月,蜀军夜袭阳平关,火烧曹营,夏侯渊战死,曹军大败。在生死存亡之际,郭淮招集散兵游勇,举张合为帅,重整旗鼓,严阵以待。力排众议,决不后撤。两军隔河对峙,蜀郡未敢轻举妄动。诸葛亮六出祁山,郭淮担当司马懿副将,劝说司马懿抢占斜谷高地,先诸葛亮一步。在与蜀军争夺汉中过程中,他十分关注争取民心,对羌胡少数民族恩威并施,保证了地方的稳定。嘉平二年(250),魏帝下诏曰:“昔汉川之役,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在关右30余年,外征寇虏,内绥民夷。比岁以来,摧破廖化,擒虏句安,功绩显著,朕甚嘉之。”拜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晋封阳曲侯。
淮子郭统袭爵,官至荆州刺史。统子郭正晋封汾阳子。郭淮之弟郭配,官至城阳太守。西晋名相裴秀、贾充都是郭配之婿。郭配子郭展官至刺史、太守。郭淮二弟、三弟郭豫、郭镇都是杰出人才。郭镇子郭奕是西晋太康年间的尚书,皇帝称赞他“忠毅清直,立德不渝”。郭淮五世孙郭逸官至徐州刺史、加榆次侯。郭逸孙郭祚,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得力助手,因举策上第,拜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兼给事黄门侍郎。孝文帝赞曰:“先贤后哲,顿在一门”。宴会群臣时赞曰:“祚忧勤庶事,独不欺我,朝之儒秀,不敬此人,还敬谁呢!”《北史》载:“祚达于政事,凡所经履,咸为称职,每有决断,多为故事,名器既重,时望亦深。”《魏书》有传记。祚子延伯,官至骠骑大将军。次子景尚,官至太尉
十七、郭文德皇后
郭文德系魏文帝皇后,安平广宗(河北深县)人,其父郭永为东汉南郡太守,母董氏,生三男二女。文德皇后早年失去双亲,饱经战乱带来的颠沛流离。曹操把她带入东宫后,因聪明伶俐,深受喜爱。曹丕登基,封为夫人,甄皇后卒,文帝力排众议,封为皇后。皇后严于律己,劝说亲戚不要与显贵攀亲。力阻外甥不要娶妾:“当今世上妇女少,应当让她们与将士成亲,不要娶妾。”劝说亲属,小心做事,谦虚做人,不得骄奢淫逸。其兄郭表,被封为拜车都尉、安阳亭侯、中垒将军,加爵增邑。郭表长子郭详,封为都骑尉、拜侯、驸马都尉。次子郭训、三子郭述亦拜侯。
十八、郭明元皇后
魏明帝皇后,西平人。黄初年间(220年)入宫,魏明帝即位后,拜为夫人,不久立为皇后。曹芳即位后,尊为皇太后。曹魏末年,三主幼弱,朝廷大事,都要先禀报郭皇后方可施行。郭后叔郭立,任骑都尉、宣德将军。郭立子郭建、郭直俱为镇护将军。郭直为西晋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郭直子郭喜,位至辅国将军,加散骑长侍。
十九、郭象
西晋洛阳人,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哲学家。太尉王衍赞郭象:“悬河泄水,注而不竭”。任黄门侍郎。卒于晋愍帝永嘉年间(315年)。
二十、郭璞
生于晋武侯咸宁二年(276年),卒于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山西闻喜人。两晋之际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璞对阴阳五行、天文卜巫之术、攘灾消祸之法,烂熟予心。璞之父郭暧,曾任晋尚书都令史。璞为避匈奴侵扰,举家南迁,任东晋丞相王导的参军。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全朝郊祀,郭象撰写颇有气势的《南郊赋》,希望晋元帝能“振西北之绝维,隆东南之桡柱,廓清紫瞿,电扫坤宇”,深受晋元帝赏识,任著作佐郎。郭璞多次上书晋元帝“无为而为之,不宰而宰之”,受到嘉奖,晋升尚书朗。王敦反叛,要郭璞卜测吉凶,璞说:“将军起兵,必以失败告终。”被杀。王敦兵败后,晋明帝追赠郭璞为弘农太守。郭璞有许多赋诗和注释,是神话研究的鼻祖,是训诂学的集大成。后人辑编《郭弘农集》。《晋书》立传。
二十一、郭澄之
东晋太原人。澄之少时机敏过人,初登仕途任尚书郎。卢循起义,攻入豫章(南昌),澄之辗转来建康,被刘裕任命为相国参军。义熙12年(416年),随刘裕北伐。后官至相国从事中郎、南丰侯。箸有《隋书.经籍志》十卷、小说集《郭子》三卷。记载许多精彩故事:许允妻是名门阮德如的妹妹,貌丑。婚后不入妻房。友桓范劝说:“阮家给你丑女,必有用意,应仔细观察她。”许允去见新娘,新娘提着裙子迎接。允说:“妇人有德言容工四德,您呢?”妻答:“我只欠容貌美。士人有百行,你呢?”允答:“我全具备。”妻说:“您好色,不好德,怎能说全具备。”允有愧色,于是和好。允任吏部郎,多用熟人,皇帝拘拿他。妻说;“别怕。对明主要讲道理,不能靠求情。允面见皇帝说:“您不是说知人善任吗?我用的人若不合格,愿服罪。”考察后,果然官得其人,遂放,并赏给他新衣。允被抓,全家哭。其妻说:“不必哭,很快回来!”粥烧好,人回来。《晋书》有传记。(待补)
⑺ 悦卿是什么意思
我心悦你
悦yuè 1. 高兴,愉快。2. 使愉快。
卿qīng 1.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2.古代夫妻互称。
还有一本小说叫 悦卿记
⑻ 经典必看古言推荐
经典必看古言推荐
1、《良陈美锦》~沉香灰烬
评价:很对书友都向我推荐的一部小说,讲述女主在重生前喜欢上男主的儿子,痴心不改,但男主的儿子却讨厌她。最终嫁给男主却发生各种纠葛,导致与男主感情慢慢淡漠。再次重生到风华正茂的年纪 ,虽痴心已改却还是嫁给了男主,并与男主磕磕碰碰真正相爱,很甜结局完满。
2、 《重生之将门毒后》~ 千山茶客
点评:很好看,患难夫妻,相互扶持,最终不过是一场逢场作戏的笑话!他道:“看在你跟了朕二十年,赐你全尸,谢恩吧。”三尺白绫下,沈妙立下毒誓:是日何时丧,予与汝皆亡!重生回十四岁那年,悲剧未生,亲人还在,她还是那个温柔雅静的将门嫡女。让一切重来吧,超喜欢里面的小侯爷这句话: “颠个皇权罢了,记住,天下归你,你——归我!”
3、《折腰》~蓬莱客
点评:架空系列,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背景。女主不是三国的小乔,也不是王者荣耀里面的小乔,哈哈哈。男主典型傲娇闷骚二哈并与貌美如花女主火花迸溅,看得观众们欲罢不能。
4、《嫡谋》~ 面北眉南
点评:“所谓荣耀,是守护所爱至亲一生平安顺遂。”好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上一辈子女主为家族利益献身成了那任人摆布的棋子,重生后终于清醒过来, 且看她重生后如何算尽人心,斗智斗勇一一揭去他们的画皮,灭之于无形!
5、《恰锦绣华年》~灵犀阁主
⑼ 历史中有哪些皇帝下过“罪己诏”
一共有八位皇帝:
1 大禹
大禹登上帝位后 , 有一次看见犯罪之人 , 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 左右问其故 , 禹曰 : 尧舜之时 , 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 , 而予为君 , 百姓各以其心为心 , 是以痛之”。
4 秦穆公
《尚书》中的《秦誓》是秦穆公袭郑惨败后的反省
5 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后穷兵黩武 , 又好神仙方士 , 大造宫室 , 挥霍无度 , 致使民力枯竭 , 寇盗并起 , 天下大乱。武帝晚年渐有所悔 , 征和年间 , 他驳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轮台(今新疆轮台县)的奏请 , 决定“弃轮台之地 , 而下哀痛之诏”。他“深陈既往之悔” , 不忍心再“扰劳天下” , 决心“禁苛暴 , 止擅赋 , 力本农”。“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 , 以明休息 , 思富养民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汉武帝晚年面对大厦将倾的危难局面 , 幡然醒悟 , 痛改前非 , 全面调整了国家的内外政策 , 不但使政权转危为安 , 而且也为“昭、宣中兴”打下了基础。
6 唐德宗
唐德宗即位不久 , 就先后有号称“四王”、“二帝”的几个节度使举兵反叛。公元783年 , 长安失守 , 德宗仓皇逃亡 , 被叛军一路追杀至奉天城。次年春 , 他痛定思痛 , 改年号为“兴元” , 并颁《罪己大赦诏》 , “分命朝臣诸道宣谕”。诏书中历数了自己的罪过后 , 说 : “天谴于上而朕不悟 , 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 “上累于祖宗 , 下负于蒸庶 , 痛心 ?面 , 罪实在予”。⑥此诏文字真挚动人 , 很有感召力 , 颁后 , “四方人心大悦” , “士卒皆感泣” , 民心军心为之大振 , 局势因而大变。不久 , 动乱即告平息。
7 宋徽宗
公元1125年11月 , 金兵进逼东京的紧要关头。惊慌失措的徽宗听从大臣的建议 : “宜先下罪己诏 , 更革各种弊政 , 使人心悦 , 天意回”。诏书也罗列了自己的罪过 : “言路蔽塞 , 谄谀日闻 , 佞幸专权 , 贪官得志。赋税竭生民之财 , 戍役困军伍之力。多作无益 , 侈靡成风。”“追思己过 , 悔之何及!”随后 , 又传皇位给太子恒(钦宗) , 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于是 , 濒临灭亡的北宋又出现了一线转机。但好景不长 , 一年后 , 徽、钦二宗被金兵掳去 , 成为阶下囚。
8 顺治
这位少年天子亲政后 , 自然灾害很多 , “水旱累见 , 地震屡闻” , “冬雷春雪 , 陨石雨土”。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 , 上干天咎 , 所以 , 不断自我反省 , 屡屡下诏罪己。临终之际 , 又留下了一道罪己遗诏 , 淋漓尽致地为自己列举了十四条罪状 , 条条都是原则问题。
归纳起来 , 可分作七大方面 : 一是政治上“自亲政以来 , 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 , 因循悠忽 , 苟且目前。”二是对皇太后“子道不终 , 诚悃未遂。”未尽孝道 , 反使圣母哀痛。三是对诸王贝勒“晋接既 ? , 恩惠 緮鲜 , 友爱之道未周。”四是“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 , 用人“未能随材器使 , 以致每叹乏人” , “见贤而不能举 , 见不肖而不能退”。五是设立十三衙门 , 委用任使宦官 , “与明无异”。六是“国用浩繁 , 兵饷不足 , 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 , 未尝节省”。七是“朕性耽闲静 , 常图安逸” , “朕每自恃聪明 , 不能听言纳谏” , “既知有过 , 每日 ?责生悔 , 乃徒尚虚文 , 未能省改”。
顺治帝为自己罗列的14大罪状 , 应该说是够全面、够深刻的了 , 在盖棺论定的“自我鉴定”中 , 能进行如此彻底的自我批判 , 实属亘古第一人。
(9)朕甚心悦小说免费阅读扩展阅读: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它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用意都是自责,只是情节轻重有别。
“罪己诏”中的“诏”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告也,从言从召。东汉的鸿儒郑玄为“诏”作注,谓之:“诏,告也”。告,告诉,对人说。这个人有上,也有下。《管子》一书中记载:齐桓公一次探望卧病的管仲时,征求管仲对日后政事的良谋:“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仲父”(管仲)是臣,“寡人”(齐桓公)是君,意思是要臣“诏”(告诉)君。齐桓公并没有以“君”为是,而是把“诏”字放在上下君臣平等的位置。
但是,自秦始皇宣告“命为‘制’,令为‘诏’”之后,“诏”的语权就变成皇帝的专利了。“罪己”,就是帝王责怪、自省自己的“口谕”,与“诏”字并用,就成了诏告天下的一种文书。
在古代的典籍里能够找到的“罪己诏”模本,是《尚书》中的《汤诰》和《秦誓》。文字比较详细并且能够作为模本的,是《吕氏春秋》里出现的这句后代“罪己诏”常用的格式语言:“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讲的是商汤罪己的故事。
所以,“罪己诏”的起源,古人认为是从“禹、汤罪己”开始的。据古籍记载:大禹登上帝位后,有一次,无意中看见了犯罪的人,就伤心地哭了起来,左右问其故,禹曰:尧舜之时,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而予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禹见民心涣散,深感内疚,认为自己没有当好这个帝王,于是自省自责,主动承担失查和保护的责任。商灭夏后,汤也布告天下,安抚民心,此布告史称《汤诰》。在“汤诰”中,汤检讨了他自己的过错。禹、汤“罪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经附会神化,遂成为后世皇帝效法的“罪己诏”。
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的叛乱之后,他担心“家国多难不堪忍,又陷困境多烦恼”(《诗经·周颂·小毖》),就反思了祸乱产生的原因并做诗自诫:“莫予荓蜂,自求辛螫”(大意是:没人把我来牵扯,祸害拖累自己找)。
《尚书·秦誓》记述了秦穆公也曾在劳师远征惨遭败绩、付出数万将士的性命后,做了“罪己诏”,结语曰:“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提出了一国之君与 国家安危的关系:国家有危险,是因为我一人之过;国家安宁,也是因为我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颁布“罪己诏”的人是汉文帝。公元前一七九年,有人建议汉文帝要早立太子,汉文帝不同意,就颁“诏”说:“朕既不德……”意思是说,如果我现在立太子,就是更加加重了我的不道德。同年冬天,汉文帝又下了一个“罪己诏”。
古代帝王“罪己诏”的资料,除《二十五史》的帝王本纪之外,还有《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补遗》、《续资治通鉴》,以及宋代的《册府元龟》,明实录,清实录,清朝的东华录和历代的记事本等等。
有位叫萧瀚的学者,在唐太宗全集中就找到了二十八份唐太宗的“罪己诏”;在“二十五史”中找到下过罪己诏的周成王下了二百六十份“罪己诏”,另外还有四份,一份是汉武帝著名的“轮台诏”,两份是崇祯皇帝的“罪己诏”,还有一份就是袁世凯的撤消帝制的总统令。
如果包括袁世凯在内的话,在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八十九位皇帝下过罪己诏。最早的一份是汉文帝在公元前一七九年下的,最后一份是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下的,整个时间跨度为两千零八十五年。如果以“二十五史”为限的话,那么最后一份“罪己诏”颁布的时间应为一八九五年五月二日,时间跨度是两千零七十四年,平均八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诏。
各朝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分别是:汉代十五位、若包括吕后的话,两汉有二十四位皇帝,其中有十五位下过“罪己诏”;接下来三国有一位,就是魏文帝;再有吴国两位、两晋七位、南朝十四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辽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如果按所占比例来算的话,清朝比例最高:十个皇帝有八个下过“罪己诏”。
参考链接:网络-罪己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