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睿道德天书听书
㈠ <易经><道德经><论语>这些天书,怎么看
道德经是一种境界,其实我觉得没什么好读的,不要执谜。
试问学道德经的人们:你只要身体健康、会赚很多钱、家庭幸福,不懂道德经又怎样,你道德经倒背如流,说自己是个高人,但是我说的你都没有,那又有何用。
论语不是天书哦,很容易读懂的,但是论语主要是用来教化人民的呵呵,要辩证的读。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反正我看过了,觉得不想深入研究了。我们想要把这些书抬到天上去还不要太容易,反正哲学一部分就是玄学,玄了就可以够人去揣摩的了。
还有金刚经,我觉得讲的比这些书要好,但是中国的佛教早就走偏了(这是与中国的历史环境有关系的),看看现在庙里那些出家的人,你就知道为什么求佛或许是不归路了。
我自己是搞灵修的,呵呵,真正好的灵修比这些书要好。
㈡ 【脑筋急转弯】什么书既没有作者,也没人能读懂
这本书当然是天书啦
“天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文化开端。“天书”二字诞生于太昊时期。《简道德易经》里所述:“人献河洛,问何物,昊曰天书。”河洛二字在一起,说明是河图、洛书的意思。人间最珍贵的图文河图和洛书的时候问是什么东西,太昊伏羲说:“天书”。从此,人祖伏羲受到启发,创造了一套完整的龙魂字符,以这些龙魂字符所著述的《九极八阵》和《简易道德经》
“天书”二字诞生于太昊时期。《简道德易经》里所述:“人献河洛,问何物,昊曰天书。”河洛二字在一起,说明是河图、洛书的意思。人间最珍贵的图文河图和洛书的时候问是什么东西,太昊伏羲说:“天书”。从此,人祖伏羲受到启发,创造了一套完整的龙魂字符,以这些龙魂字符所著述的《九极八阵》和《简易道德经》统称为《天书》。
河图、洛书,是中华人类最古老的文化遗产,确实是部神奇的“天书”,几千年来,无数的才子,不停地研究,还在不停地研究着。
㈢ 如何评价《太傻天书》
我只读到第五章,暂时没有往下读的打算。我准备留学,但没准备也没参加太傻的项目。 我对《太傻天书》整体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 太傻天书确实对理解世界做了完整的阐释,而且至少在这一个角度上做到了所谓“你的最后一本书的程度。”但是,正如作者所介绍:在分离中获得对世界的体验(这个好像是TAISHA首次解释“世界存在的意义”)。最后一本书的意思不是读到了这本书就不需要往下读了,而是读了各种书的最终结果会集中到这本书的内容上(或者这样说吧,用这本书的观念可以解释各种其他书的现象,但这个解释的过程未必是有意义的)。据说:黑格尔晚年“拜倒”在一本小册子跟前,说其毕生所学所思所得全在其中,这本书是《道德经》。但,假设这个故事是真的,也不能说明黑格尔早年读到道德经,他的学术成果会在读完的那一瞬间完成。书中也有写到,《圣经》《金刚经》《当下的力量》等等,如果读懂了,一样会有这种感悟。“你的最后一本书”这种说法没有言过其实。 我不认为《太傻天书》是软文。《太傻十日谈》也许是,《太傻天书》的书名和开头也许是,但内容不是。首先,国内首个revised GRE满分(是不是之一?)黄笛那篇推Y-GRE的经验帖是值得称道的软文:成本低(高分退学费),传播广泛(人人网大量转载),口吻真实,文风明朗易读,引人入胜。即使太傻没有这样的推手,也不至于从《太傻十日谈》开始就与众不同以至于难以置信,《太傻天书》更是无法像小说一般流畅的读过去(按书中说是顽固的大脑病毒被按摩的舒舒服服的),再加上正规出版(不像其他机构在T/G考场门口大发的宣传册),根本无法形成广泛受众面,以这种方式做软文是很不符合公司利益的,在经济上不成立。其次,如果说《十日谈》是安慰了申请未果之人,然后告诉他们参加太傻的项目就能像Jim一样,所以是软文的话,那么《太傻天书》则完全没有表面上的诱惑,而在心理学(NLP好像是伪科学)利用潜意识上,也只有反复重复“太傻”,这是个很拙劣的Anchoring。基本没有效果。在广告“一年N多常春藤”和“放弃申请退款”的双重光环下,太傻完全不会煞费苦心地出此昏招。 我很尊敬书的内容。心智开发,决策,平衡生活这几个主题的书籍和文章我也一直在看,无论是之前看的《把时间当朋友》《人生创意课》…warfalcon、Steve Pavlina…的文章,还是之后看的《瞬变》…罗振宇……都能够相互理解印证,看到其归一化的精神内涵。这种不谋而合,似乎不是受到当代某种“思潮”所影响,这种对“存在”的真实面貌的相同理解,正确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当然,我个人的这种理解可能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但“[平淡,故作镇定地]哦,这不就是……嘛~”,和“[惊喜地]呀!这不是……哦,原来……这样理解也不错嘛~”,泾渭分明。除此之外,我也觉得这本书虽然与上述文本内涵相通,但几乎没有拼凑或抄袭的痕迹,应该就是作者本人的领悟。上述文本在价值观上有很大区别,表达方式上也有诸多不同。虽然我涉猎的书籍、文章还很有限,但是把我所看过的东西(不止包括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沉疴遍地》这种书在年轻人中挺小众吧?)(其实还要包括我未来可能要读的许多内容)看完一遍、融会贯通、重新表达,对于陶谦的经历而言,难度是很大的,而且他也没有必要做此等无意义之事。能够有这等领悟,就已经值得我去追寻。逻辑判断的结果不应该成为是否接受这本书的标志。任何一本逻辑的指南或教材都会提示说:逻辑不负责告诉你怎么做。这本书使我的世界变得更好,这是我对《太傻天书》持积极态度的唯一原因。其他评价都是就事论事,与我对它态度没有必然联系。当然,不是说《太傻天书》不讲逻辑,恰恰相反,(可能由于陶谦与留学相关的经历)书中透出批判性思维的光辉。读过《学会提问》之类的感觉可能会更明显。但是这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