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听书是广长舌
㈠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两句什么意思
佛教讲三十二相,广长舌相是什麼因?不妄语。四种口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做得很圆满。所以佛的舌头伸出来,把整个脸都盖到,我们没有能力。佛经上讲,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你三世不妄语才有这个好相。所以佛舌头伸出来脸盖住了,大家没有话说了,佛的语诚实,绝对没有妄语;妄语,绝对不会有这个相。
清净身是形容佛身清净,无诸染垢。法华经法师品所说之清净光明身、新华严经卷四十二所说之清净法身即是。华严经探玄记卷八(大三五·二七五下):‘净德内充,名清净身。’
偈是佛经体裁之一,主要有两种:一曰通偈,由梵文32个章节构成;二曰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这种四句的韵文来阐发佛理。
举似:指点,告诉
以下为摘抄他人的理解:
1.佛陀的声音遍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的说法声。青草翠木便是佛陀清净的法身!
佛性乃是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属性,是最持久的金刚不坏之性,它在你身上、在自然草木身上,都可以说无处不在。你静下心去体悟,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心灵的镜子,引导你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心中潜藏的珍宝。
一夜之间,佛陀通过万物所说的法,就已经是不可尽数了。我们在万物之间悠游,就如同掉进了佛法的宝藏中,身边充满了无价之宝,简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呢,无论拿到哪样,都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而那些入宝山去空手回的人,不说自己看不到身边的宝藏,却只会抱怨自己命苦,终日陷在烦恼中,一再错过真正的珍宝,一再迷失自己的真心,他们难道不可怜吧?
2.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轼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后,其心境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听说荆南玉泉寺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初次见面,苏东坡便问:
“听闻禅师禅悟功高,请为在下讲解一下,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专门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又问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言以对,逐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所说的参禅三个阶段:“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我们对待学习与研究,大抵也需要经过上述这三个过程。
我的理解:这是苏东坡的一首禅诗,禅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大自然中到处都是“法”,是真实的,是清净的,法语自然嘛,可是人们都不信,执迷不悟,这么简单的道理让我怎么对别人说啊
㈡ 文学,佛学。随缘赴感,靡不周什么意思
只是参考,我也是参考人家的,希望不会误导你。
注明,只是从纯文学方面解释。
佛学太深奥,高山仰止,我都是仅仅叩门而已,不敢妄加注释。这几句话是苏东坡学佛留下的名句。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目录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未几抵荆南闻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泉喝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后过金山有写公照容者。公戏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显然见得东坡虽得此句,却未能在玉泉皓禅师底下悟得过关去又请看:罗湖野录下宋江西沙门晓莹集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游。寓三衢最久。而与乌巨行禅师为方外友。曾尝于坐间举东坡宿东林。闻溪声。呈照觉总公之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它日如何举似人。程问行(乌巨行禅师)曰。此老见处如何。行(乌巨行禅师)曰。可惜双脚踏在烂泥里。曾(曾侍郎)曰。师能为料理否。行即对曰。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八万四千偈。明明举似人。二公相顾叹服。吁。登时照觉能奋金刚椎。碎东坡之窠窟。而今而后。何独美大颠门有韩昌黎耶。虽乌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锋铓。岂能洗丛林噬脐之叹哉。----------此段可为佐证。又,如何解: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第十五僧问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国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华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又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珠曰。法身无像。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主曰。不了此意。珠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华着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师(大慧普觉禅师)云。国师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直主张到底。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汉将一个主张底。将一个破底。收作一处更无拈提。不敢动着他一丝毫。要尔学者具眼。透国师底金刚圈。又吞大珠底栗棘蓬。具眼者辨得出。不具眼者未必不笑。-----------本来还有一些资料,有关翠竹黄花的禅宗公案,可惜多说无益,尽是文字窠臼,不再多录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请不要作意识思维逻辑的理解,参之悟之。
㈢ 门外汉是什么意思
门外汉 ( mén wài hàn )
解 释 指外行人。
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指外行人
歇后语 叫花子不进院
〖出处〗《五灯会元·天竺证悟法师》:“师举东坡宿东林偈……曰:祗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庵曰:是门外汉耳。”
〖示例〗起初如果只作~,随他谈什么,也不至出丑。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门外汉 (mén wài hàn)
常用:常用成语,
年代:古代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词性:中性成语
灯谜面:们
解释:指外行人。
什么是门外汉?
答:就是流汗了。
大力士在外面站着。
㈣ 请讲解苏东坡七言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首诗偈说「溪声尽是广长舌」,你要听佛陀说法的音声吗?听呀!佛陀音声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广长舌的音声。你要看佛陀的样子吗?「山色无非清净身」,请看,青青山岚就是佛陀清净的法身!彻悟佛陀真理的人,可以从一切事相上洞见人生,无论什么声音,只要你能用心观照,有所觉悟,那就是佛陀的说法声。譬如小孩「哇!」的一哭,你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新生命又要流转尘世。唉!人生苦,佛陀是借着小孩哭声在跟你说法了。因此,即使看到人们打斗、谩骂,也能体悟佛法,打架骂人不也是佛陀说法的音声吗?只要你懂得这个道理,佛就在我们当下!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佛陀与我们这么接近,又时时刻刻对我们说法,有八万四千偈那么多的妙谛,那么多的宇宙真理,我们应好好的领会,再传播给别人。有些人一学佛,就想要闭关,忙着自修、自利、自了,这是多么可惜。如果我们懂得这首偈语,生生世世活在佛法里,时时刻刻把佛法弘传人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人生意义就尽在其中了!
㈤ 佛教中说的极乐世界有多大
极乐世界现在一般指阿弥陀佛所管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期望我们能同修,在死后可以往生到那个世界。虽然自修成佛,可以达到一楼回答者的境界,但是众凡人实在是难以修到出六道罗汉果位,别说今生成佛。这并不是今生勤不勤力,是累世到今生的修行总和力量。所以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最好是兼修净土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么西方极乐世界有多大呢?他不同天堂!
西方极乐世界由阿弥陀佛管理,一佛管理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小千世界就是相当于3000个银河系那么大,一个银河系叫须弥山,实际上佛经中所记载须弥山的大应该比科学仪器所测所估量的银行系大得多。一个须弥山包括六道齐全,天界仙道,天人等在须弥山顶上面,而且有很多层很多类。那么3000个须弥山是一个小千世界,3000个小千是一个中千世界,3000个中千世界是一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个佛管理的范围,也可以说西方极乐世界的范围。
至于地狱,并没有说明是一个须弥山有一个,还是一佛国土中只有一个。。。。。。
㈥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静身是什么意思
广长舌:指佛的舌头。据说佛舌广而长,覆面至发际,故名。《大智度论》卷八:“是时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 宋 苏轼 《赠东林总长老》诗: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语出苏东坡的诗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静身=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说法的声音 苍苍的青山难道不是佛的法身吗
般若是佛 佛无处不在。佛法身清静 化身千万 应身世间。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
㈦ 佛教里面,出广长舌相是什么意思
三十二相,大家知道有「广长舌相」,广长舌相是什麼因?不妄语。四种口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做得很圆满。所以佛的舌头伸出来,把整个脸都盖到,我们没有能力。佛经上讲,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你三世不妄语才有这个好相。所以佛舌头伸出来脸盖住了,大家没有话说了,佛的语诚实,绝对没有妄语;妄语,绝对不会有这个相。大家信了,所以佛修一切都是为众生。
++++++++++++++++++++++++++++++++++++++++++++++++++++
广长舌相昨天跟诸位报告过,这是福相,福一定有因,这个因就是生生世世不妄语。『说诚实言』、『放无量光』,这些句子,字字句句义理深广无际。古大德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幽溪大师讲,出广长舌给我们证明佛说法真实,决定没有虚妄,这个广长舌相是无量劫来永离口业四种过失。无量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才有这样的舌相。这个舌相不是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表演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面孔盖住,你看看大乘经上佛说的,佛广长舌相能够「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明无量劫来都没有妄语。我们听了这些话,要学。
㈧ 苏轼写庐山的诗句,快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过庐山下
苏轼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题西林寺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圆通诗
苏轼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题西林壁》的诗作共有三首: 其一,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四万八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其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了不同(另作: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三,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赠东林总长老》: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何如举似人。」
《瀑布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初入庐山三首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栖贤三峡桥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
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
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
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
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空蒙烟霭间,澒洞金石奏。
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
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
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开先漱玉亭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
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
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
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谼。
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
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
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鯶公。
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㈨ 门外汉的意思是啥近义词有啥
门外汉的意思:某一方面刚入门的外行人。
出自:《五灯会元·天竺证悟法师》
近义词:外行人
例子:朱自清《温州的踪迹》:“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外行人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历史记载:
据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记载:“(证悟法师)乃谒护国此庵云禅师,夜语次,师举东坡《宿东林偈》,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见路径,何言到耶?曰:祇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庵曰:是门外汉耳”。
这段说的是,证悟法师造访庵云禅师,夜晚谈话中间,证悟以苏东坡写的《宿东林坡》为例,认为苏东坡已经有很深的佛学造诣,庵云却认为苏东坡尚未见路径,“是门外汉耳”。
㈩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什么意思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意思是溪流在不断的流淌,溪水流动的声音就像十方诸佛的出广长舌相,从中听出一切万法;青天、蓝天、白云,是清净的法身。佛陀时时刻刻对我们说法,有八万四千偈那么多的妙谛,我们应好好的领会,再传播给别人。
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之一《赠东林总长老》。
《赠东林总长老》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释义:
广长舌:汉语词汇,释义佛的舌头,后用以喻能言善辩。
清净身:形容佛身清净,无诸染垢
偈:偈陀,佛教术语,意译为颂。偈是佛经体裁之一,主要有两种:一曰通偈,由梵文32个章节构成;二曰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这种四句的韵文来阐发佛理。
举似:指点,告诉
《赠东林总长老》是一首意境优美的佛教诗词。
“溪声尽是广长舌”,溪流在不断的流淌,欢快地向前奔着,我们普通的凡夫听到的肯定是水的声音,但苏东坡他既然解说“溪声尽是广长舌”,溪水流动的声音就像十方诸佛的出广长舌相,对我们宣示无尽的妙法,从中听出一切万法本来寂静,万法本来如此,这个是多么美的境界。
“山色无非清净身”,青天、蓝天、白云,是清净的法身,哪怕雾霾也是清净的法身,这种境界是体现了佛的境界,透过虚假相可以看到真如本性,悟入一切法皆是佛法的佳境。“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佛的境界就是看一切法都是佛法,领悟了八万四千偈语,再时时刻刻把佛法弘传人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