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百家讲坛听书柳宗元

百家讲坛听书柳宗元

发布时间: 2022-05-25 08:59:27

1. 《百家讲坛》节目推荐的书籍都有哪些

《百家讲坛》节目推荐的书籍:

1、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读经典之〈明经读史 感悟人生〉》

2、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读经典之〈我读先秦诸子〉》、《大年初一说经典》

3、王立群

《汉代风云人物》(项羽、吕后)、《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刘邦》录制中)、《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千古中医故事之华佗》

4、纪连海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刘墉、纪晓岚、多尔衮、鳌拜、吴三桂)、《大太监李连英》、《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医故事之孙思邈》

5、孟宪实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读经典之〈君子与小人〉》 隋丽娟:《慈禧》

6、孙立群

《吕不韦》、《李斯》、《范蠡》、《我读经典之〈解析<韩非子>〉》、《千古中医故事之扁鹊》

7、刘心武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贾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八十回后真故事)

(1)百家讲坛听书柳宗元扩展阅读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 百家讲坛上讲唐宋八大家的是谁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韩愈(768-824)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773-819)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
苏洵(1009—1066)字明允 号老泉 所属朝代:宋代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代表作品:权书 衡论。北宋散文家。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特,优异的成就。世人称为苏东坡。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 东乡县 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3. 百家讲坛目录

2010年1月23日 白居易07_知足常乐 莫砺锋
2010年1月24日 唐宋八大家01_韩愈01:考试进行时 康震
2010年1月25日 唐宋八大家02_韩愈02:理想照亮现实 康震
2010年1月26日 唐宋八大家03_韩愈03:敢问路在何方 康震
2010年1月27日 唐宋八大家04_韩愈04:沙场初点兵 康震
2010年1月28日 唐宋八大家05_韩愈05:敢向皇帝说不 康震
2010年1月29日 唐宋八大家06_韩愈06:一介书生单刀赴会 康震
2010年1月30日 唐宋八大家07_柳宗元01: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 康震
2010年1月31日 唐宋八大家08_柳宗元02:朋友一生一起走 康震
2010年2月1日 唐宋八大家09_柳宗元03: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 康震
2010年2月2日 唐宋八大家10_柳宗元04: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康震
2010年2月3日 唐宋八大家11_柳宗元05:动物开口会说话 康震
2010年2月4日 唐宋八大家12_柳宗元06:小人物讲出大道理 康震
2010年2月5日 唐宋八大家13_柳宗元07:与大自然对话 康震
2010年2月6日 破解幸福密码01_为自己鼓掌 毕淑敏
2010年2月7日 破解幸福密码02_什么是幸福 毕淑敏
2010年2月8日 破解幸福密码03_人人有自卑 毕淑敏
2010年2月9日 破解幸福密码04_战胜自卑 毕淑敏
2010年2月10日 破解幸福密码05_悲伤的历程 毕淑敏
2010年2月11日 破解幸福密码06_走出悲伤 毕淑敏
2010年2月12日 破解幸福密码07_性格ABC 毕淑敏
2010年2月13日 破解幸福密码08_幸福的秘密 毕淑敏
2010年2月14日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01_圣人的成长 鲍鹏山
2010年2月15日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02_孔子的大学 鲍鹏山
2010年2月16日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03_三十而立 鲍鹏山
2010年2月17日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04_问学老子 鲍鹏山
2010年2月18日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05_流亡齐国 鲍鹏山
2010年2月19日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06_四十不惑 鲍鹏山
2010年2月20日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07_快乐达人 鲍鹏山
2010年2月21日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08_天命之年 鲍鹏山
2010年2月22日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09_天下无贼 鲍鹏山

4. 《百家讲坛》所有的讲座和主讲人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读经典之〈明经读史 感悟人生〉》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我读经典之〈我读先秦诸子〉》、《大年初一说经典》 于 丹: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我读经典之〈在成长中感悟〉》 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项羽、吕后)、《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刘邦》录制中)、《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千古中医故事之华佗》、《文景之治》(即将播出) 纪连海:《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刘墉、纪晓岚、多尔衮、鳌拜、吴三桂)、《大太监李连英》、《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医故事之孙思邈》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解读〈三字经〉》、《我读经典之〈独特的启蒙〉》、《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班墨传奇》、《解读《弟子规》》、《我的老师季羡林》(即将播出) 金正昆:《金正昆谈现代礼仪》 张望朝:《杨子荣》、《抗日名将杨靖宇》 蒙 曼: 《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
大明嘉靖往事

乔 良: 《新解三十六计》 康 震: 《唐诗的故事》(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我读经典之〈庄子的人生境界〉》、《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即将录制)、三苏父子(即将录制)) 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读经典之〈君子与小人〉》 隋丽娟:《慈禧》 孙立群:《吕不韦》、《李斯》、《范蠡》、《我读经典之〈解析<韩非子>〉》、《千古中医故事之扁鹊》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我读经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马 骏: 《二战人物》、《我读经典之〈有用与无用〉》 张帅戈:《四大古国》(即将播出)、《亚特兰提斯》(即将播出)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贾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八十回后真故事) 王家兴:《透视地铁安全 》(即将播出) 王启涛: 蜀地探秘(多位主讲人) 刘扬体:《经典中的爱情》 姜安:《张仪》、《苏秦》 李炜光:《解码包公》 张颐武:《中国电影百年》 曾国平:《智商与情商》 赵世民:《探秘中国汉字》 马骝镭:《解密山水画》(即将播出)、《谜影穿越二十年》(录制中)、《老鼠爱上猫》(录制中)、《土龙传奇》(录制中) 王晓秋:《大变动中的中国之甲午风云》 公孙强:《凝固的梦想》(录制中)、《UFO追踪》(录制中) 福索音:《南京大屠杀》《即将播出》 第五杰:《一战风云》(即将播出)、《二战风云》(录制中) 赵玉平:《向诸葛亮借智慧》 王海峰:《八国联军》《录制中》 马援利:《走进非洲》(即将播出) 汪方迁:《苍蝇的绝密飞行》(即将播出)、《解密蝇子》(即将播出) 王新陆:《解读中医》 康 尔:《传奇紫砂壶》 周文顺:《焦裕禄》 赵英健:《清朝陵寝之谜》 韩秀云:《身边的经济》 陈毅明:《我心目中的陈嘉庚》 李昌集:《《西厢记》中的爱情》、《从悲到喜说西厢》 孔庆东:《孔庆东看武侠小说》、《走近鲁迅》、《我读经典之〈的魅力〉》 孙丹林:《楹联的故事》、《唐伯虎》、《陆游的故事》、《我读经典之〈无形中的指引〉》 姚淦铭:《老子与百姓生活》 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 方尔加:《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汉代国策风云》
阎崇年节目

李 蕾: 《红旗渠的故事》 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漆器篇、杂项篇) 喻大华:《道光与鸦片战争》、《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苦命皇帝咸丰》、《末代皇帝》 葛剑雄:《我读经典之〈荀子的启示〉》《地域文化》 周岭: 《周岭解密曹雪芹》 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我读经典之〈易经与人生〉》 鲍鹏山:《鲍鹏山新说水浒》(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袁腾飞:《两宋风云》、《塞北三朝》(辽、金(即将播出)、西夏(即将播出)) 赵晓岚:《李煜》、《金戈铁马辛弃疾》 江英:《回首开国大典》 郦波:《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于谦) 方志远:《大明嘉靖往事》
郦波

魏新:《东汉开国---刘秀》 莫砺锋:《诗歌唐朝》、《蜀地探秘之杜甫草堂》、《白居易》 傅佩荣:《孟子的智慧》 翁思再:《伶界大王谭鑫培》、《梅兰芳》 吕立新:《水墨齐白石》 董平:《名相管仲》、《传奇王阳明》 商传:《永乐大帝》 于涛:《走近曹操》 吴桐祯:《成语趣谈》 梅铮铮:《蜀地探秘之武侯祠》、《解码关公》 王树增:《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 周思源:《红楼梦中的小人物》、《正说三国人物》、《周思源也说秦可卿》 高日晖:《范进中举》 徐放鸣:《另类英雄李云龙》、《我读经典之〈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刘强:《竹林七贤》 杨治国:《大年初一说经典》 周国平:《爱的四重奏》 高友鹏:《过年》 李博远:《嘿!火星》(录制中) 赵爱铎:《汶川地震原因初探》 第五寅:《河套长烟》(录制中) 朱翔非:《中华孝道》(正在播出) 张大千:《名人酒故事》 罗大中:《大国医之王孟英》 杨雨:《侠骨柔情陆放翁》 韩田鹿:《三言二拍》 梅毅:《鲜为人知的杨家将》 王立群《大风歌》 郦波《曾国藩家书》

5.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三)百家讲坛观后感

dadad

6. 跪求百家讲坛康震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和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和《柳宗元》视频

你可以到优酷视频里找找看,哪里有一个节目叫《品读》,里面有很多。

7. 百家讲坛柳宗元7的观后感

柳宗元生平
家世
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3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官职一直很低。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家道早已没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两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对功名的追求。
早年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贞元元年(785),柳镇到江西做官。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纳友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到人们的重视[注:刘禹锡《河东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见《柳宗元集》附录]。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闻见和感受。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谋继袭,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支持,企图确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镇就联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但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这时又成为李希烈叛军与官军激烈争夺的目标。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明经术,“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可知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学,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刻板、不达世务的儒生。他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还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李益唱和,李益对他很推崇。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出仕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同时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柳宗元在永州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区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柳州柳侯祠

衣冠墓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一年,灵柩运回京兆万年县栖凤原(今陕西西安)。《柳州县志》记载:“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榇虽扶归,而封土尚存。”这封土就是现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题“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对联“文能寿世,惠以养民”。文革时墓被毁平。1974年修复,郭沫若题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如右图所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侯祠内)柳宗元衣冠墓
柳宗元生平事迹,参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载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别有《粤雅堂丛书》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谱》(载《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载《山西师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论著,章士钊《柳文指要》,取材详博,为论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扬柳抑韩之论。

8.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笔记

12月17日
百家讲坛读书笔记之苏轼(一)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轼”乃古代马车的一根横梁,没甚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当马车比较摇晃时,车上的人可以用手抓住这个“轼”以维持身体平衡。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母亲程氏,虽一届妇道人家,言传身教,对儿子却也是影响深远。有一次母亲给儿子讲《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后汉一个清官,铁面无私,因而得罪权贵,被判死刑,在赴刑场时,他对母亲说对不起母亲,母亲却反而安慰儿子,你是为国家而死,我为你而骄傲。苏轼问母亲,我长大后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你同意吗?他母亲程氏回答得聪明,也有深意。既然你能做范滂,为什么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给苏轼一个很好的人生观教育,人性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母亲很懂得做思想政治工作,是当政委的料。

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在礼部考试中,大放异彩。这当中有段故事。话说当时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发现里面有篇文章写得极为精彩,有心评为第一名,但转念一想,写得这么好,应该是我的学生曾巩,故将其评为第二,以示公平。其实这篇文章是苏轼所写的。他写了篇第一名的文章,所以他得了第二名,这也成了一段佳话。有段更精彩的,当时的文章题目是论述古代皇帝的奖惩都是宽大为怀的。而苏轼在其文章中引用了一段典故,说尧帝手有个司法官,曾三次想判一个人死刑,都被尧帝制止了。想那欧阳修也是博学之人啊,却竟然不知道此典故,于是回家把一屋子的书翻了个底朝天,还是找不着这个典故,于是他问苏轼典故出处,苏轼说,《三国志.孔融传》里有。于是欧阳修又去翻《三国志.孔融传》,一夜没睡,还是找不着,再去询问苏轼,苏轼说,你还真的去找啊。其实这个典故是我瞎编的。我想尧帝这么宽大为怀,他一定会这样做的。《三国志.孔融传》里有个故事,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爱妃赏给了曹丕,孔融对此大为不满,于是找到曹操,说了个典故——话说周武王伐纣王时,把妲妃赐给了自己的弟弟,曹操笑问典故出于何处,孔融见其正好中计,说这个典故是自己瞎编的,他想今人尚且能做此等无耻之事,古人也必定是如此。

在如今,你竟敢在高考中瞎编伪证,那是治学态度不严谨,不单是不能录取,而必定要打出学堂,不发毕业证书。而欧阳修也胜在胸襟广阔,大赞苏轼活学活用。

所以总结起来,苏轼的年少成名,得益于三个方面,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当代泰斗的扶持与鼓励,自己灵活的读书方法。

9. 求“百家讲坛”清明思故人 2 刘禹锡文祭柳宗元 观后感

群星丽天的中唐文坛,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座。一样的才情,共同的理想,相似的运遇,让两人终其一生以道相勉,以情相慰,以心相许,成为生死之交。读唐诗,常常感动于他们天高地厚的友情。

唐德宗贞元九年,二十岁的柳宗元和二十一岁的刘禹锡同登进士第,人生轨迹有了第一次交汇。出身于河东望族的柳宗元博古通今,精警敏捷,贞元初即以童子而有奇名。长于江南的刘禹锡也饱读诗书,出入经史,器宇轩昂,广有才名。一起走马长安,题名雁塔,宴饮曲江的日子里,卅二人中年最少的两位才子春风得意,惺惺相惜,初结同年之谊。

此后的十年间,两人虽聚少离多,但经历惊人地相似:都承受了丧父之痛,都以博学宏辞在朝中作过校刊典籍的官员,也都曾在京畿任过县职。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从蓝田尉、刘禹锡从渭南主簿任上同时调回朝中,任职监察御史台,成为朝朝相处的僚友。

在雅重诗文的政坛,柳刘二人无疑是最为出色的青年才俊。《旧唐书》评道,“贞元、大和之间,以文学耸动缙绅之伍者,宗元、禹锡而已。其巧丽渊博,属辞比事,诚一代之宏才。”文名为他们赢得了时誉,也成为他们进身的阶梯。朝廷要人争相揽之于门下,同辈之人也趋之若骛。年纪略长,同任御史的韩愈曾在诗中写道:“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一样的年少翩翩,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意气风发,一样的锐于进取,志同道合的柳刘常在一起切磋诗文,议论朝政,交游名公,渐成密友。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千百年来士人的普遍理想,柳刘年轻的心渴望着建功立业,匡扶时弊。而当时的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已是风雨飘摇,百病丛生。宦官干政、藩镇割据、贪暴横行、赋税沉重,凡此种种,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卒。王叔文、王伾等人拥立顺宗李诵,并在其支持下针对积弊大刀阔斧地革新朝政,史称永贞新政。新政使得“人情大悦”、“百姓相聚欢呼大喜。”

正是这场改革把两人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再也拆分不开。因素为王叔文所器重,刘禹锡和柳宗元分别从八品御史擢任正六品的屯田员外郎和礼部员外郎并将大用。他们出人禁中,参与机要,联络内外,引导舆论,成为改革集团的核心人物,史称“二王、刘、柳”。当此之时,两人一定是激情澎湃,踌蹰满志,以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对于政治形势的严峻和政治斗争的风险却缺乏认识,或者竟不以为意。日后忆起,柳宗元曾慨叹:“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果然,风云突变。仅八个月, “性宽仁有断”的顺宗即以重病缠身被迫传位太子李纯,是为宪宗。一朝天子一朝臣,此前已在建储问题上得罪新君的王叔文等立刻陷入宦官、藩镇和朝中保守势力的交攻之中。宪宗即位的第三天,一批才高名重的革新派人士被斥出朝,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其中刘禹锡得朗州,柳宗元得永州。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他们怀着惊惧忧愤之心,扶老携幼,踏上了漫漫贬谪之途。这一走就是十一年。司马闲职,无以施展政治抱负。天威难犯,没有人敢施以援手。朋友们的噩耗接二连三地传来,贬所湿热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又摧残着他们的健康,并夺去了柳宗元的母亲和女儿。在那些凄风苦雨的日子里,他们书信往还,相互安慰,以自己的心温暖着朋友的心。斥久穷极的生活,却也让他们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多思而锐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时过境迁,气候稍暖,在一些同情他们的大臣的努力下,朝廷发出了召回刘柳等仍然贬谪在外的五司马的诏令。江湘逐客终于等来了北归的春讯。又见长安,又见故人。抚今思夕,不禁感慨万千。而最令人太息的是,去时红颜少年,归来鬓已星星。回想逝去的时光,不禁生出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刘禹锡诗赠柳宗元道:

“彩仗神旗猎晓风,鸡人一唱鼓蓬蓬。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这次归来,他们有云开雾散的感觉,对重回台省,建功立业也有着许多希翼。是啊,十多年前的社会问题依然困挠着朝野,宪宗观来也并非昏庸无为之君,朝中一些重臣虽与革新集团有隙,但在外抑藩镇、内制宦官、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张并无不同。所以,在柳宗元眼里,“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在刘禹锡心中, “云雨江湘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指日可待。

心情的愉悦激起了他们的游兴。在倾城看花的日子里,刘禹锡和柳宗元也来到了玄都观。看到一院桃花,想起春风得意的衮衮诸公,刘禹锡触景生情,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虽然以桃花花品不高而轻蔑之,是刘禹锡一贯的审美取向,但诗中戏谑、嘲讽之意,也是十分明显的。它刺痛了权臣,甚至还有对他们本无好感的宪宗本人。

世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他们意料。只在长安待了一个月,同被召回的五司马,又一例出为刺史,这一去更加遥远。柳宗元是柳州,刘禹锡则是最为蛮荒险恶的播州,也就是今天的遵义。惊闻此事,柳宗元悲从中来,泣下如雨,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朋友。他深知,跋山涉水,一路颠簸地前往播州,梦得风烛残年的母亲断然是有去无回。而撇下老母无人奉养,梦得也一样难逃不孝的恶名。他悲愤于这种积毁销骨的迫害,不忍见朋友穷愁无措,断然决定上疏,请求自往播州,换刘禹锡去柳州,即使因此获罪也在所不惜。多亏重臣裴度从中周旋,宪宗才收回成命,改播为连。

挚友相携出了长安,一路南行,来到衡阳。分手在即,经历了几个月来的大喜大悲,重又置身荒烟故道,柳宗元潸然泪下,赋诗一首,为自己,也为朋友太息。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本是少年得志,却偏偏仕途偃蹇,功业无成。看大雁北飞,感归程无望。听哀猿悲鸣,觉愁肠寸断。面对同样伤恸的友人,刘禹锡深情作答: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友人情深意重的答诗,让柳宗元心潮起伏。回想少年意气,宦海沉浮,真耶,幻耶,是耶,非耶?刺史比起司马,官职固然是升了,但何尝值得欣喜。他们已经痛感朝廷敌意之深、压迫之重。今日一别,山高水远,前路茫茫,相见何时!如能归隐田园,比邻而居,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啊!柳宗元依依不舍,一气写下了《重别梦得》和《三赠刘员外》。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歧别,何年待汝归。”

朋友的每一句话都象是从自己心底涌出,刘禹锡百感交集,遂有《重答柳柳州》,《三答柳柳州》。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会待修车骑,相随出罻罗。”

他们别情依依,彼此倾诉着,安慰着,抒发着郁结在心头的离恨和患难与共的情意。

治大国若烹小鲜。刘柳以安邦之才出刺荒州,尽职尽责,颇有惠政。尤其是柳宗元在柳州,释放奴婢,教化百姓,修缮学宫,整治道路,植树掘井,发展生产,大得柳人爱敬。无论是在柳州还是先前在永州,他都热心指点青年学子,以致于“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闲瑕时,两人依旧相互关怀,诗文唱和。柳宗元留下的一百多首诗中,题赠刘禹锡的就有十多首。

元和十四年,也就是他们出为刺史的第四年,刘禹锡痛失慈母。柳宗元三次派人往连州致祭,致书殷殷相劝,并约定待刘禹锡扶柩归乡至衡阳时亲往吊唁。不意行至前度分手处,刘禹锡见到的不是友人,却是从柳州来递送讣告的信使!他“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展读友人辞情哀苦的遗书,他痛不欲生。柳宗元书中写道:“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并托以抚孤之事。就在旅途中,刘禹锡含悲忍痛,安排柳宗元的后事。他驰书韩愈,托其为共同的朋友撰写墓志铭,接着又向死者生前好友分送讣告。一回到洛阳,他立即派人去柳州吊唁,并“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字字血,声声泪,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柳员外文》。

八个月后,柳宗元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刘禹锡携亡友遗孤前去祭奠,又写下了《重祭柳员外文》。从此,他不负重托,视友人子如同己子,抚养成人,并呕心沥血编辑柳宗元诗文集,传之于世。

此后的二十多年,刘禹锡辗转四川、安徽任刺史。虽然最终又回到朝中,出任了翰林学士、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显职,但他早已是意兴阑珊。行年愈老,愈是落落寡合,只以文章自适。

对英年早逝的友人的怀念,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烟消云散。过永州,他徘徊于友人卜居的愚溪草堂,触景伤情,写下了三首沉郁凄恻的《伤愚溪》。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残阳下那一曲哀笛声中,刘禹锡吟咏着他的《思旧赋》,久久地,久久地不忍离去……

10.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做一下笔记

“唐宋八大家”是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
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最初将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后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提倡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和文风,这在明中叶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以明代“前七子”、“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垄断文坛,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散文创作中抛弃了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既成传统,走上复古的道路。影响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学者在散文创作中一味以模拟秦汉古人为能事,其作品成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强调唐宋作家的散文作品是学习和继承秦汉古文优秀传统的典范,应该加以提倡,并着手编选和刊行唐宋作家的散文选集。
由于这八位作家的文学观点比较接近,都主张实用,反对骈体,他们的散文创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经提出,便为后人普遍接受,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
----------------------------------------------------------------------
韩愈(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叙。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热点内容
先生我们不约小说免费全文 发布:2025-02-13 19:10:09 浏览:194
武侠小说郭襄女侠 发布:2025-02-13 19:02:02 浏览:483
秦始皇重生在现代的小说 发布:2025-02-13 18:45:03 浏览:831
女主叫满满的古代小说 发布:2025-02-13 18:44:55 浏览:548
好看的女强玄幻小说小红书 发布:2025-02-13 18:39:15 浏览:766
完结鬼怪言情小说 发布:2025-02-13 18:30:40 浏览:544
港台言情小说下载 发布:2025-02-13 18:16:27 浏览:393
科幻小说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 发布:2025-02-13 17:47:55 浏览:211
主角用剑的网络小说 发布:2025-02-13 17:42:09 浏览:809
沙丘全集科幻小说txt微盘 发布:2025-02-13 17:36:33 浏览: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