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王阳明年谱在线听书

王阳明年谱在线听书

发布时间: 2021-06-17 13:00:40

⑴ 王阳明为何短命

活不到多少岁算是“短命”,没有统一的说法。古人一般把60岁称为“下寿”,80岁为“中寿”,百岁以上为“上寿”。王阳明先生享年57岁,还不到下寿,说“短命”也说得过去。

贵州阳明洞前的王阳明和弟子们雕像

嘉靖六年(1527),朝廷让已经在家乡讲学6年之久的阳明复出,征讨广西田州岑猛的叛乱。当时,阳明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他几次上疏推辞,不被批准,只得抱病前往。叛乱平定后,阳明上疏朝廷班师,但朝廷的旨意迟迟不下。他因为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只好不经批准就班师。在归途中,病体更加严重,还没有回到故乡,就在江西南安境内病逝。

阳明先生一生身体都不大好,他早年患有肺病,最终死于肺病。然而,他11岁就立志“成圣贤”,37岁在龙场悟道。此后20年,他立志讲学,传播心学。然而朝廷却让他做官、剿匪、平叛。他立功之后,往往得不到赏赐,还遭受小人的诬告。他是心学大师,身体不好,却有无比强大的内心;寿命不长,却做了无数长寿者做不到的事,成为中国历史上“三不朽”人物。

⑵ 白鹿洞书院重焕生机的原因是什么

白鹿洞书院在宋代以来,屡有兴衰。明初百余年亦沉寂。正德年间,因书院兴复活动剧起,江西提学副使蔡清、李梦阳相继修葺,由此这所著名的历史悠久的书院又焕发生机。王守仁在正德十三年(1518),以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曾派其门人主持白鹿洞书院,并派人将其《大学古本》、《中庸古本》等手书送往白鹿洞书院,刻于石碑之上,以“求正于”朱熹对古本《大学》、《中庸》的章句注疏。白鹿洞书院是理学教育的书院楷模,王守仁著意用其“知行合一”说来改造这所书院,所以很注意它的内在文化教育传统的改革。据《白鹿书院志》和《王阳明年谱》载,正德十三年至十五年间,主持白鹿洞书院的是王守仁的得意门人蔡宗兖,他曾任兴化府儒学教授,是徐爱同时及门的阳明学信徒。白鹿洞书院作为宋以后的理学建设重地,为后起的理学革新教育家改革的重点,这是不难理解的。正德十六年,王守仁在明武宗死后至世宗即位的政治更替之际,立即召集门人集会于白鹿洞,以“共明此学”。时蔡宗兖、夏良胜、舒芬、万潮、陈九川等在白鹿洞,王守仁遗书门人邹守益等“宜急图之,不当徐徐而来也”。王守仁在《紫阳书院集序》一文中指出:“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然予闻之,德有本而学有要。不于其本,而泛焉以从事,高之而虚无,卑之而支离,终亦流荡失宗,劳而无得矣。是故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可见他刻意以“心学”来改造理学。继王守仁之后,湛若水亦于嘉靖十年(1531),将其所著《心性图说》、《四勿总箴说》让人刻于白鹿洞书院,由此遂成为书院的重要教材之一。嘉靖十七年,王门后学徐阶,以江西提学副匝身份邀请九江教授薛应旃兼任白鹿洞书院山长。薛应旃的孙子薛敫教是顾宪戍、顾允成的老师,史称东林之学源于痒,可见白鹿洞书院对后来的东林书院有学术影响。白鹿洞书院在明中叶由阳狙学派和甘泉学派的学者易主洞事,阳明弟子除蔡宗兖外,还有邹守益、张元冲、魏良器、王宗沐等在书院讲过学,王畿亦曾撰写了《重修白鹿洞书院记》。湛甘泉的门人如何迁等亦对白鹿洞书院建设作过重大贡献。此外,还有王门后学邹元标、李材及徐阶等对白鹿洞书院颇有建树。万历三十一年(1603),王守仁在该书院宗儒祠获得了与周敦颐、朱熹、陆九渊并祀的神位。迄止明末,白鹿洞书院规模仍很大,占有学田达千亩以上。

⑶ 王阳明 上下怎么样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记得第一次来到南昌,不知阳明路的“阳明”何解,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阳明路纪念的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后来游庐山时,又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看到了王阳明在江西平定宁王之乱后写的一篇《记功碑》,不禁对王阳明生出一股钦佩之情,想他一介文臣,竟有如此大智大勇平定叛乱!此后又涉猎到他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对他的心学思想兴致盎然。然而对王阳明的零零碎碎的了解总是觉得还不够,像是盲人摸象一般,直到看到豫章心月的《王阳明》一书,才大致对王阳明其人其思想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王阳明》一书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深厚真挚的情感,以及独特的结构形式描绘出了王阳明可歌可泣的一生。 首先,本书在内容上力求真实全面,主要根据《明史》、《王阳明年谱》等正史资料编撰而成,基本上没有什么虚构造作之处。因为真实,所以更动人!本书从王阳明出生时写起,将他的童年趣事,求学科考,官场风云等一生经历娓娓道来,呈现给读者一个完整的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王阳明不再是一个冰冷而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是我们可触可感的血肉之躯。书中的王阳明有过无忧无虑的淘气,有过稀奇古怪的幻想,有过血气方刚的冲动,有过呼朋唤友的快意,有过平淡度日的安然,也有过遭忌贬谪的苦难,也有过剿匪平乱的智勇……所有这些编织成了一个真正的王阳明,一个至情至性,忧国忧民的王阳明。 其次,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融入了他的日常言行中,这就使得那些误以为哲学思想空洞玄远而将其束之高阁的人,能够轻松地于浅显的文字和生动的言谈中领悟到心学思想的精髓。作者将心学思想贯穿于王阳明的日常言行中,通常以轻松活泼的对话的形式来表达,融入了平实真切的生活情境,这不仅使得深奥的哲学思想变得通俗易懂,而且也符合王阳明反对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权威,讲求知行合一,于本心内求理的为学主张。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门徒众多,据说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随身佩戴的印章上就篆刻了“一生俯首拜阳明”七个字。本书通过描写了王阳明哲学思想日益成熟和日益精深的历程,将其思想通俗化,向普通大众阐释了阳明心学的真正内涵,本书必能对传播、弘扬阳明心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巨大影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一部场景式的历史小说,选取王阳明一生当中的重要时刻,交代了时间地点,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将他的一生剖析在众人面前,又把每一个细节巧妙而自然地连贯成一个整体,就这样,王阳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的整个人生跃然纸上。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场景既可单独成篇又是整本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动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本书文笔细腻生动而通俗易懂,以最朴实无华的文字谱写出了最深刻真挚的情感,以及王阳明最真实动人的一生。 王阳明完全不同于当时的其他儒门学子,只知皓首穷经,空谈学术,而是在程朱理学的统治下另辟蹊径,撇开门户之见,广纳儒释道诸家思想的合理处,创建了自己的心学体系,并坚持身体力行。王阳明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卓越的军事和治国才能。文中以大幅篇幅描写王阳明南方剿匪,平定宁王之乱等战事,以及余下的富国安民,兴办教育之事,将王阳明文可治国,武可安邦的旷世之才表现得淋漓尽致。豫章心月对王阳明研究得深入,理解得透彻,且文采斐然,以五十万余字洋洋洒洒地将一个文成武略,大道独行的鸿儒形象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认识王阳明可从本书始!

⑷ 王守仁传习录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余姚(今浙江绍兴)人。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朱熹,为明代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思想在明中叶以后影响深广且久远,且流播于海外。

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官僚家庭。相传他幼年语音器官不发达,但智力颇高,5岁时开始启蒙。少年时不满师教,豪迈不羁,常以“读书学圣贤”为志向。18岁时曾师事广信(今江西上饶)著名理学家娄谅,2l岁举乡试后,两次春闱落笫,直至28岁方登进士第。在仕途中屡不得意,苦恼于求师友之不可得,又深感“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 ,故精神无所寄托,时而泛滥于辞章,时而是非朱学,时而出入佛老,年30辞职回乡筑阳明洞,习道引术,久之悔悟,遂绝出世之念。年33岁时主考山东乡试,改兵部选清吏司主事。次年与湛若水联讲席于京师,从此专志授徒讲学,讲学内容主要是“格物之说”。

正德元年冬,王守仁因上疏相救以言得罪的戴铣等言官,引起了宦官刘瑾的愤怒和报复。被廷杖后发配到贵州龙场驿任驿丞。在这里他居夷处困,冥思苦想。顿悟“格物致知之旨”,因此他提出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异趣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命题,并开始在书院讲学实践中宣传他的这一思想主张和建构他的学说思想体系。

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离开龙场,出任庐陵知县历七月,于次年初回京调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此后历任吏部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等职。后因受命镇压农民起义,升任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和左都御史等职,因其镇压江西、福建等地的农民起义、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和镇压广西思、田等地少数农民起义有功,授予南京兵部尚书,封为新建伯,死后谥文成。王守仁在地方从政和治军时,大办书院,广授门徒,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他的教育学说,提出了继“心即理”、“知行合一”说之后的“致良知之教”,并创立了“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 的阳明学派。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在学术观点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故开一代学术风气。总体说来,他的教育思想是为了矫正程朱理学流弊以“整治人心”而为挽救明王朝政治、道德、教育危机而因时阐发的,他自称其学说主张是救时救弊的。他认为程朱理学的教育哲学,“析心与理为二”,“外心以求理”;在教育实践上只是“空口讲说”的章句支离末学,故“以学术杀天下”,是造成明王朝士风衰薄,使“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导致政治、道德和教育危机的根源。针对程朱理学教育的流弊,他提出要重振孔孟之道,突出伦理本位,扭转空疏学风为实德实行的“实学”,重建新儒家教育学说,以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和明王朝封建统治秩序。王守仁的教育学说,其主要命题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其核心命题是“知行合一”。所谓“心即理”,作为“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讲人的心性即人的本质与伦理道德关系的。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天赋的道德理性来体现的,这种理性即是“心”,“心”的本体和作用只要顺其自然发用流行就是“天理”,外在的客观的道德规范与行为等,都是“心”作用和表现的结果。由此他提出了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动机与效果、知识与德行、心理与伦理等在道德实践主体身上完全得到有机统一的“知行合一”说。所谓“知”,在这里强调的是对道德理性和道德价值与作用的认识,它包涵道德实践主体的道德意识、选择、判断和自我良心(良知)的觉醒,所以王守仁所讲的这种“知”,他称其为有别于朱熹所讲的对儒家经典和对道德规范等外在知识的认知,换句话说,王守仁所指的“知”是一种超经验超知识的内心体认,而非通常所言的感性认识,因此他称这种内心德性体认为“真知”或“良知”。“知行合一”的“行”,在王守仁这里也不是指的对知识技术的运用,更不是指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而是指个人的道德实行。他认为“真行”应当以“真知”为起点,它包括道德实践主体的“一念之发”到由良知支配下的一切心理活动与由这种心理向外延伸的一切道德实践。王守仁依据上述理论,提出了旨在伸张个性的道德修养的“致良知之教”。致良知即要求道德实践主体按照“知行合一”的逻辑路线,由内向外地将“良知”“良能”引伸到现实道德生活领域,在道德实践(包括主观道德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以致达到内在与外在完全统一的“心即理”境界,成为内圣外王的表里一致的“圣人”、“君子”。在对待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的矛盾问题上,王守仁要求打破儒家传统的“先知后行”和朱熹强调的“读书穷理”等为学原则与为学步骤,使“尊德性”与“道问学”完全统一在“致良知’的全过程中,在道德实践层次把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完全成为发展与完善道德实践主体个性的方法。由此他指出“经学即心学”,要求千经万典均要为我所用,不要把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割裂开来,以知代行,因为以知代行的结果是“析心与理为二”,最终造就的只是空口讲说的“道学模样”的功名利禄之徒。

王守仁的著作,多由其门人徐爱、王畿、钱德洪、欧阳德、邹守益等人记录、搜集和整理印行。嘉靖四十五年(1566)基本整理完毕。隆庆六年(1572),浙江巡抚谢廷杰汇集阳明学派弟子整理的王守仁著作,刊刻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传习录》3卷,《文录》、《别录》、《外集》、《续编》等共28卷,《年谱》与《世德纪》共7卷。自此以后,王守仁的著作在明中后期至清末,乃至今天,随着社会思想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屡有印行。在明末传至日本,印有日文版本。本世纪在欧美,尤其在美国也广为流播,1916年由雷德里克·古德里奇·享克翻译的《王阳明年谱》、《传习录》、《大学问》以及书札51篇、杂文20篇合辑为《王阳明哲学》在芝加哥出版。50年代美藉华人学者陈荣捷编译有《传习录与其他王阳明理学著述》(Instruction for Practical(iving and Other Neo-Confucian W ritings by Wang Yang-ming)在美国出版。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亦有单行本。卷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社会教条》等。在卷中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卷下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卷下收录的王守仁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的。《传习录》是由王门弟子徐爱和钱德洪等编辑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学说的主要观点,历来被视作阳明学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的语录是王门弟子分别记录的,编辑者只作了汇编工作,注明哪些条是由谁记录的,未作进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条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7封书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笔,是王守仁论学书的代表作,但阅读这些书信时,如果与其他有关论学书信联系起来看,它们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于编者的取舍,如《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大学问》等重要著作未予收录其中,它对于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显有不足之感。所以在评介《传习录》一书时,有必要联系《全书》中的其他篇章。

⑸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要有志有识有恒其中有恒是最不可或缺的。对吗

曾国藩在家书中给了我们答案:“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01

读书须有志,志当存高远

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做成一番事业,坚韧不拔之志必不可缺。而立志不坚,即便你有旷世之才,也难以济事。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

据钱德洪、王汝中所编的《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11岁在京师读书时,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惟读书登第耳。”但少年王阳明却并不认同,他沉思一会,说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读书学圣贤”如何才能实现?王阳明思考了大半生。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因上书救戴铣触怒了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荒僻之地。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无人问津的落寞之后,王阳明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恍然大悟,写下了著名的教诲四则《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而《教条示龙场诸生》首则便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强调:“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在他看来,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百事无成,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只能像没有舵木的船一样随水漂流,像没有衔环的马一样任意奔逃,最后什么地方都到不了。

在大彻大悟之后,王阳明更加坚定了“读书学圣贤”的志向,一心向学,为后世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

志之所向,无坚不摧。所以祖逖矢志报国,闻鸡起舞;杨时潜心经史,程门立雪。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心中有理想,就不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胸中有志向,就不会默默无闻地束缚于欲念。

有人说“心中有志,万事可成”。有理想,奋发昂扬;有抱负,斗志不消。

读书须有志,车胤夏夜练囊盛萤,孙康冬夜映雪读书。有志之士,“虽千万人吾往矣”。

多年后,读书立志、志存高远的王阳明终成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这就是坚持“读书须有志,志当存高远”的信念所得到的馈赠。

⑹ 王阳明为何短命

据后人分析,王阳明得了肺癌,这与他的学习和努力工作密切相关

这让我想起了于伯雅演琴和谢志音的钟子淇。他努力工作后英年早逝。

寒湿阻气、阻血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导致90%以上的各种疾病。你能看见在阴凉处生长的植物吗?更不用说活着的人了。

几个月后,阳明先生平息了四田的叛乱。他还杀死了数百年来一直处于困境中的断藤峡土匪。事情一办完,他就写信请他回老家休养。直到阳明先生去世,他都没有等到诏书让他回家休养。

1529年1月9日8时许,王阳明在江西省南安地区大余县青龙铺码头回家途中因病去世。在57岁的时候,阳光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好的东西。尽可能地暴露在阳光下,各种阴凉病气都会在暴晒时溶解。

⑺ 董沄拜师这篇短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董沄拜师

原文
海宁董沄号萝石,以能诗闻于江湖,年六十八,来游会稽,闻先生讲学,以杖肩其瓢笠诗卷来访。入门,长揖上坐。先生异其气貌,礼敬之,与之语连日夜。沄有悟,因何秦强纳拜。先生与之徜徉山水间。沄日有闻,忻然乐而忘归也。其乡子弟社友皆招之反,且曰:“翁老矣,何乃自苦若是?”沄曰:“吾方幸逃于苦海,悯若之自苦也,顾以吾为苦耶!吾方扬鬐于渤澥,而振羽于云霄之上,安能复投网罟而入樊笼乎?去矣,吾将从吾之所好。”遂自号曰从吾道人,先生为之记。
(选自《王阳明年谱·嘉靖三年》)

翻译
海宁人董沄号萝石,因为能够做诗在社会上很出名,年纪已经六十八岁了。到会稽来游玩,听说王阳明在讲学,就肩膀上挑着瓢勺斗笠和诗歌书卷去前来拜访。进了门,只行拱手礼,并坐到了上位。王阳明很惊异他的气度,以礼敬重他,和他说了一天一夜的话,董沄有所领悟,通过何秦强行向王阳明低头拜见。王阳明和他游览往返于山水间,董沄每天都能够听到王阳明教诲,心中很开心快乐而忘记了回去。他家乡的年轻人和好友都来叫他回去,并且说:“你已经老了,为何要这样辛苦自己呢?”董沄说:“我刚刚幸运地从苦海中脱离出来,怜悯你们辛苦自己,你们反而认为我是辛苦的。我刚刚在渤海扬鳍遨游,在云霄之上展翅高飞,怎么能够又投入渔网和鸟笼呢?你们回去吧!我将依从我的爱好。”于是就自号为从吾道人。王阳明记下了这件事情。

札记
曾看到一则读书故事《董云七十拜师》,说的是70岁的董云拜53岁的王阳明为师的故事。不过不知道这则故事的来历。今日偶然想起此事,才去查了一下。这个故事显然是《王阳明年谱》中记载的,只是此人姓名当为“董沄”。王阳明《从吾道人记》记载了这件事情。文中说到“海宁董萝石者,年六十有八矣,以能诗闻江湖间”,又说“萝石逾耳顺而始知从吾之学,毋自以为既晚也”(注,“耳顺”为60岁代称),由此可知,董沄拜王阳明为师时为68岁。以此高龄而拜比自己年轻15岁的人为老师,确实是难能可贵,称得上“老而好学”的典范了。

附录
从吾道人记
[明]王阳明

海宁董萝石者,年六十有八矣,以能诗闻江湖间。与其乡之业诗者十数辈为诗社,旦夕操纸吟鸣,相与求句字之工,至废寝食,遗生业。时俗共非笑之,不顾,以为是天下之至乐矣。嘉靖甲申春,萝石来游会稽,闻阳明子方与其徒讲学山中,以杖肩其瓢笠诗卷来访。入门,长揖上坐。阳明子异其气貌,且年老矣,礼敬之。又询知其为董萝石也,与之语连日夜。萝石辞弥谦,礼弥下,不觉其席之弥侧也。退,谓阳明子之徒何生秦曰:“吾见世之儒者支离琐屑,修饰边幅,为偶人之状;其下者贪饕争夺于富贵利欲之场;而尝不屑其所为,以为世岂真有所谓圣贤之学乎,直假道于是以求济其私耳!故遂笃志于诗,而放浪于山水。今吾闻夫子良知之说,而忽若大寐之得醒,然后知吾向之所为,日夜弊精劳力者,其与世之营营利禄之徒,特清浊之分,而其间不能以寸也。幸哉!吾非至于夫子之门,则几于虚此生矣。吾将北面夫子而终身焉,得无既老而有所不可乎?”秦起拜贺曰:“先生之年则老矣,先生之志何壮哉!”入以请于阳明子。阳明子喟然叹曰:“有是哉?吾未或见此翁也!虽然,齿长于我矣。师友一也,苟吾言之见信,奚必北面而后为礼乎?”萝石闻之,曰:“夫子殆以予诚之未积欤?”辞归两月,弃其瓢笠,持一缣而来。谓秦曰:“此吾老妻之所织也。吾之诚积,若此缕矣。夫子其许我乎?”秦入以请。阳明子曰:“有是哉?吾未或见此翁也!今之后生晚进,苟知执笔为文辞,稍记习训诂,则已侈然自大,不复知有纵师学问之事。见有或纵师问学者,则哄然共非笑,指斥若怪物。翁以能诗训后进,从之游者遍于江湖,盖居然先辈矣。一旦闻 ...

⑻ 《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哪些内容

《王阳明全集》收录了《王阳明年谱》、《传习录》、《王阳明文集录》、《杂著》、《王阳明书》、《王阳明诗集》等,是王阳明作品收集最为完备的一部著作。阅读这部书,会对王阳明的生平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宋代大儒陆九渊,字子静,自号象山翁,人称象山先生。他率先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经王阳明继承和发展,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象山全集》是保留陆九渊文学、哲学作品最详尽的著作,也是全面了解心学一派的必读书。

当代学者张祥浩所著《王守仁评传》,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并对阳明学说的建立、发展和传承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本书语言简洁流畅,说理清晰透辟,资料翔实缜密,值得一读。

热点内容
开心校园小说 发布:2024-10-19 15:56:29 浏览:404
言情系列连载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0-19 15:55:43 浏览:341
仙帝在都市txt小说 发布:2024-10-19 15:39:57 浏览:932
女主会很多技能的现代小说 发布:2024-10-19 15:34:04 浏览:307
女主姓熊的校园小说 发布:2024-10-19 15:19:06 浏览:191
免费的推理小说网站 发布:2024-10-19 14:43:11 浏览:882
古代女尊女主穿现代的小说 发布:2024-10-19 14:43:11 浏览:250
比较幽默的三国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0-19 13:37:30 浏览:599
怎么构思一本玄幻小说 发布:2024-10-19 12:52:59 浏览:989
中楼网小说阅读网站 发布:2024-10-19 12:25:34 浏览: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