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听书吧话说天下08

听书吧话说天下08

发布时间: 2021-06-22 15:52:47

① 评书 单田芳

评书:乱世枭雄(单田芳)1-100回 http://www.china1000.net/downinfo/12621.html
单田芳评书
http://www.jm558.com/Software/Catalog57/10748.html
评书]《隋唐演义续集》,单田芳,100集mp3,268MB
http://bt.acnow.net/ShowBT/1904.htm
单田芳评书《大明演义》全集下载(共312回)
http://www.txgb.com/Soft/yinpin/18.html
我只给你列这几个吧,其他的你可以用网络搜索一下

② 单田芳说过的所有评书加起来一共有多少回估计超过一万回了吧

差不多吧。

单田芳总共出版过110部评书(还不算以前说的和没有出版的),有的在100回以下,大多数在100回甚至200回以上,平均一下一部大概是120回,那么总数肯定超过一万了。
光 大明演义 三侠剑 乱世枭雄 白眉大侠 龙虎风云会 水浒传 隋唐演义这几部书每部都超300啊!不是闹着玩的

很伟大的说书人

呵呵 我发现lz很爱评书啊,我现在赚评书积分全靠您了

③ 我想要相声、评书、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急!!!!!!!!!

甲:唷,这不是小王吗?
乙:唷,是老李,最近忙什么哪?
甲:嗨,没啥事,下下象棋,老没见你们老爷子了,他还好吗?
乙:托您福,还硬朗着呢。
甲:你爸爸也喜欢下象棋。
乙:是啊?
甲:可不,以前我老和你爸爸下棋。
乙:(小声)我怎么不知道?
甲:有一回我们俩下棋,我还剩一士,你爸爸还剩一象……
乙:那不和棋了吗?
甲:是啊,依着我也是和棋,可你爸爸不干,非得接着下不可?
乙:啊??那怎么下呀?
乙:那不和棋了吗?
甲:是啊,依着我也是和棋,可你爸爸不干,非得接着下不可?
乙:啊??那怎么下呀?
甲:呵呵,你爸爸有主意。
乙:什么主意?
甲:你爸爸说了:“要不咱们士象都过河吧?”
乙:没听说过!
甲:然后呢你爸爸的象就过河了,我的士也过河了,你爸爸就拿他的象象我,我就拿我的士士你爸爸。。。你爸爸再象我,我再士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士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是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是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是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是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是你爸爸,你爸爸象我我是你爸爸……
乙:你给我滚!!!

④ 单田芳经典评书

这个。。。。。。

乱世枭雄不是电视评书,只不过是广播播讲,没有视频啊!

适合表演的评书,我认为短打评书比如三侠剑 白眉大侠适合表演,因为袍带评书兵器比较长,扇子不好模仿,所以最好是短打评书,比如《白眉大侠》中徐良打阎王寨是十阵赌输赢。

不过说实话这段书知名度不高,最高的 而且可以表演的是《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有很多动作戏,而且易于模仿,虽然很老,但是很经典。如果表演好的话会很成功的

⑤ 相声 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

一 吐 不 快

梁艺甲:别人遇到新鲜空气,总想做做深呼吸。

乙: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甲:我二叔不是这样。

乙:他呢?

甲:喜欢一吐为快。

乙:聊点什么呀?

甲:跟聊天没关系。

乙:那怎么叫一吐为快呢?

甲:把痰吐出来,他就痛快了。

乙:这么个一吐为快呀!

甲:早起上班儿,蹬着自行车儿,他能从家门口儿一直吐到单位的大门口儿。

乙:随地吐痰哪!

甲:你以为呢?

乙:这可太不道德了!

甲:要怎么你看骑车人都是走直线,唯独在我二叔后边儿骑车的,都跟那蛇行似的——曲里拐弯的。

乙:怎么回事儿呀?

甲:还用问吗——怕唾沫星子溅到脸上。

乙:这可太不像话了!这一路上,就没人出来管管他吗?

甲:用老北京的话说,叫臊着他;用上班人的话说,叫没那闲工夫儿搭理他;用环卫工人的话说,叫素质低下;用执法人员的话说,叫别让我碰上他。

乙:没说他好的。

甲:也是无巧不成书,那天,还真就碰上了。我二叔正一吐为快呢,被大喝一声:“你给我下来!”

乙:这口气可也够难接受的。那你二叔呢?

甲:二话没说,乖乖儿地就从那车上下来了。

乙:也是觉着理亏。

甲:“这一路上,你倒是痛快了,别人受得了吗?”

乙:(扮二叔)“我错了!”

甲:“刚知道啊?你是愿打还是愿罚呀?”

乙:(奇怪地)怎么还带打的呀?(扮二叔)“我认罚。”

甲:“认罚呀,把这个戴上。”说着,递过一个口罩来。

乙:“非典都过去了。”

甲:“我是怕你把病传染给别人。还有,把你吐的痰都给收拾干净喽。”

乙:“我还是认打吧!”

甲:“打,也得等你收拾完了再说。”

乙:连罚带打呀!

甲:“再说了,打,我也不能当着这么多人打你呀——等回了家再说吧!”

乙:还要追家打去呀?谁呀,这么厉害?

甲:你问管我二叔的这个人呀?

乙:啊。

甲:我爷爷呀!

乙:我说的呢!

21 郭德纲:一来就接了个好活儿,盖一个70多米的烟囱!
于谦:还真不错!
郭德纲:起早贪黑把活干完了,人家来一验收,死活不给我们工钱!
于谦:质量不行?
郭德纲:开始把图纸拿倒了,人家让修口井!

22 郭:哎~~~!曾经有一个赚钱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机会过去了,我追悔莫及。假如上天再给我一个机会的话,我希望跟那个村长说:我愿意去。假如非让我在那工资前面加一个限额的话,我希望是:400元。

23 天冷了,给你寄了件大衣,邮局说太重,我就把扣儿铰下来放口袋里了。

24 白宫门口站了二十来人,有男的有女的,弄的兜子都准备好了――记者呀! 我得留神说话,别被他们抓住什么把柄,丢中国人的脸。往下一走,这帮人全过来了:“师傅要盘吗?“卖盘的!你说白宫文化局都干吗吃的。

25 ――文顺,拿的什么?
――我妈给带的鸡蛋。
――给我吃。
――不给……你猜,猜有几个。
――我猜出来你给我一个。
――……你要猜出来我把这两个都给你
――…………5个?

26 ――是一假牙
――赶紧扔了吧。
――别扔啊,多可惜。
――怎么呢?
――栓上个小棍儿,当痒痒挠儿。

27“今天说的这故事啊,离现在不远,家里有老人的可以回去问问——在春秋战国时期啊……”

28 9014航班,由打西直门开往大兴黄村,票价5元,请您登机。你说这多有意思。乘务员站那儿得喊,快上快上有大座儿,有大座儿。保你有大座!

29 某某降生,他父亲病倒了,回到家之后,他母亲最不容易。这边儿是丈夫,这边儿是孩子,都得管。给这边儿喂喂奶,那边儿喂喂药,喂喂奶,喂喂药。喂喂药,喂喂奶。他爸爸特壮,这孩子吃错药了。

30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医院,……肠子都断了还不去医院!……我是篡改唐诗宋词第一高手。

31 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我也没辙!

3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啪!响木一敲)我叫郭德纲。人来的不少啊,我很欣慰,感谢各位的光临。待会儿散场都别走,吃饭去。谁去谁掏钱。听相声二十,起哄一万六。再笑加钱。”

33“我们爱上电视台说相声。为什么?好说啊!导演安排人领着鼓掌。一上台,‘今天’,哗——,‘我们’,哗——,‘给大家’,哗——,‘说一段相’,哗——,‘声’,哗——,(捧哏的:一个字儿一鼓啊!)‘说得不好’,哗——,说得不好也鼓掌!?

⑥ 哪里有三国演义的评书啊~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一、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1、 拥刘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罗贯中继承并将它熔铸到了作品中,毛宗冈在修改时又加强了它;

3、 拥刘反曹的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刘备、曹操形象。

1、 曹操:奸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罗贯中即写其短,也写其长,又不影响他的倾向性。

2、 刘备: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时又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虚伪一面。

三、战争描写。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相似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功、结局都是弱者胜。

不同的特点:斗争双方的特点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等,使之写来绝不雷同。

学习内容

一、讲史文学之源流

宋代说话技艺十分发达。说话的演出地点不限于勾栏瓦肆,一般村野寺庙也有演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艺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而尹常卖以说五代史见称,二人都是讲史好手。

说话人无论是否高手,都需要讲稿。当时有专门编写讲稿的“书会”。书会中人既要编写故事,就不能不具备较为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广博的历史知识。说话人的稿本经过不断润色增删,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篇幅越来越长的小说。

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录说话四家: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扑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其中第四家为“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说三国故事应属于这一类。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汇集了唐宋流传的三国故事,特别是小说者所讲“一朝一代故事”之讲稿材料,是经过无数次增饰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虽是元代产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说话人的手稿。

说话材料如何成为话本小说?大概说话人起初靠口耳相传,不靠文本,但口耳相传,容易忘记,故事越增饰,则内容越繁复,越不易记忆,唯有利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讲说时遗漏。文字记录不断整理,则篇幅越来越大。这里有两个小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会较为简单粗糙,后来的整理增订本可能较为繁富复杂,但删节本却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钞写流传出去,因为由不同的艺人或文人各自润色演绎,同一故事稍后可能出现众多不同的版本。这里举一两个例子说明。现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间(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一般简称《三国志平话》,原作者姓名已佚,学术界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的底本。这个本子现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有一百三十八页,每页上下两栏,左右两页合起来,上面为一图,下面为文字。说话人拿着这个本子,看图览字,可以口沫横飞,随机敷衍。这不一定是说话人的初稿,却是一个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较为简单粗糙的特点。另外一个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题为《三国志故事》,上图下文,三卷,不题撰人,也属建安书坊刻本。虽然上、中卷首行题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学术界大多认为并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书商故弄玄虚,实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间之产物。因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后一页或二页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页故事,但页码却连接而无中断,明显是书商偷工减料,为欺骗顾客而做的手脚。删节本通常都是为了减省成本而印制的。

鲁迅称宋之说话人多高手,而不闻有著作;现存讲史平话多为元人作品(1982,127页)。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备《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是其雏形。

总括这一小节内容:中国讲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说书人尤其喜欢讲史。北宋时已有霍三究以说三分著名。但三国故事的零星片段流传甚早,于唐代已有记载。宋人致力增饰铺张,因而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精彩。现存《全相平话三国志》是元人作品,应该是《三国志演义》的胚胎。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

这一节“作者、版本和成书年代”提供的资料,其中涉及争论的问题甚多,建议不要死记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长的专制帝王统治时代,很奇怪的是,中国小说和戏剧一直遭受正统文士的忽略和歧视,以致这类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现。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总是难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遗憾。我们这个课程选讲的几部巨著,其作者无一不有类似的情况。

《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说是罗贯中。有关其籍贯、生平事迹的记载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简略。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四说: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东原(山东东平)人,四是庐陵人。数十年来,以前两种说法为多,但迄无定论。今人刘知渐、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东原说。从现有资料看,以东原说较为可信。

—、太原说

明佚名《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二、杭州说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传记”类云:“《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

三、东原(东平)说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云:“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1983,240-265页)从元代赵偕(字子永,慈溪人)《 赵宝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门人中找到罗本和高克柔二人,认为罗本即罗贯中。这涉及《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中唯一的好官是东平太守陈文昭,何以如此?原来慈溪县令陈文昭向邑人赵宝峰执经请业,行弟子礼,宝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编《宋元学案》就将陈文昭也列为宝峰先生门人,于是不难解释《水浒传》唯一好官是陈文昭之谜。《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罗贯中分明是罗本,东平是其父母之邦。把这个好官说成是东平太守,王利器认为是“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关于罗贯中生平的新史料》(谭洛非编,1992,119-130页)也从《 赵宝峰 先生集》和《宋元学案》找寻资料,认为罗贯中原来名本,字彦直,东平人。元亡后投奔居于浙江慈溪的兄长罗拱字彦威,罗拱为宋宗室后裔赵宝峰的门人,所以罗本也师事赵宝峰。贯中恐是别号。

至于罗贯中的生平,有以为是南宋人。有以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为元未明初人这说法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动乱的经历和作家的政治抱负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有实质的影响。以下引述周邨、冯其庸、章培恒、周楞伽等人的说法:

—、南宋人(周邨)

周邨《书元人所见罗贯中〈水浒传〉和王实甫〈西厢记〉》(1985,76-82页)一文,认为“罗贯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间人。”其说可约略参考前面“讲史文学之源流”一节我们所引周邨的意见。

二、约生于 1295年前后(冯其庸、章培恒)

冯其庸《论罗贯中的时代》(1991,80-93页),认为既然罗贯中与葛可久并提,葛是元人,罗当然也是元人。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推算,罗贯中大约生于元贞元年(1295年)前后,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后,大约活了八十五岁。

章培恒《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页)坚持以书中今地名来考证一本书的成书年代,并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时间,他认为《三国演义》约成书于1329年前后,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

三、约生于1330年(鲁迅、周楞伽)

鲁迅《史略》(129页)认为是“元明间人”(约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说札记》(1981,第四期,76-82页)同意鲁迅的说法,认为罗贯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结合各家意见,大致是这样:罗贯中东平人,原名罗本,字彦直,别号贯中,又号湖海散人。大约为元末明初时人,曾入张士诚幕府,后来隐居浙江慈溪,从事创作,明初去世。著有杂剧三种,今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又著小说六种《三国演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话》、《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一般相信,《水浒传》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罗贯中的心血。

成书年代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主要有四说: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叶。无论如何,因为不能否定罗贯中为《三国演义》的编撰者,则写作年代就无法跳出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成书年代必须结合罗贯中的生卒岁月来看。

一、宋以前说

周邨主张《三国演义》成书于宋或北宋以前,我们前面已引述他的说法(见本单元,第3页)

二、元代中期说

袁世硕《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1991,94-108页)一文认为该书用三百三十多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与宋元间的平话很近似。且引用时或言唐贤,或言宋贤,不言“元贤”,实是元人口吻;书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个别几个笔误外,几乎全与元代行政区名称相符。因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的旧地名,因此将作注的时间断在此年,再往后延伸十几年,基本上可以确定书成于元中期,大约是十四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他并认为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视为罗贯中原作。

三、明初说

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3,280-295页)一文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硕断书中小注年代于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认为地名情况复杂。他认为罗贯中在明初开笔,第十二卷写作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年),全书初稿完成于1371年以后。他还认为根据《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以齿序排名,罗本处于第八位乌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间,生年约在1315年至1318年之间,卒年估计在1385年1388年之间。开笔时罗本贯中约五十馀岁。

四、明中叶说

张国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1983,266-279页)一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写成,而元刊《三国志平话》为新安虞氏至治年间(1321-1323)所刊五种平话之一,篇幅仅有八万字,文笔粗糙简陋,《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为其十倍,手法成熟,从发展过程看,必远远产生于平话之后。张国光因此认为,“此书的撰成,既不会是元代,也难以肯定是明初,其时当在明中叶。为此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计由于蒋大器写序后无钱刻书,过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张国光是抛开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作者来立论的,这样就不必顾虑成书年代是否与罗贯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结合罗贯中生平来看,以第二和第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事实。如果第四种说法合理,则明中叶是开始流传的时间。

版本

—、嘉靖本

现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各则题目唯七字。书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罗的原著,但现在怀疑者不少。

二、志传本

现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刊刻的几个版本,简称“万历诸本”。以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余氏双峰堂刊本较早。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较质朴。不少学者认为“志传本”的祖本较嘉靖本早。

三、李评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评三国志”,系万历后、天启间无锡人叶画假李卓吾之名伪作评语刊行,故又称“伪李评本”。将嘉靖本回目每两则并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等几种。清代毛宗岗据以删削修订为毛评本。

四、毛本(毛评本)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纶、毛宗岗父子假借金圣叹名义评改“伪李评本”,全面修订而成。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应该注意的是,李悔吾认为该书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化封建正统思想,而在艺术加工方面则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这四个版本系统,总归起来,实际只是三种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二是《三国志传》系统,三是毛评本系统。至与“李评本”因为被毛宗岗修订后已融入毛评本,跟毛评本应属同一系统。目前书坊排印的本子,绝大多数是毛评本系统,不过在校勘时通常会参考嘉靖本的异文做些改动。

三、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

晋陈寿编撰《三国志》,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馀种为之注。我们知道魏晋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品评人物总须根据具体事迹;后来《世说新语》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评人物风气流传一段时间,影响所及,许多人对于当时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谈说过程中,一方面兴趣浓厚不减,而口耳相传之间又增添讲者的主观意见和个人色彩,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画遂有越来越精彩的现象。

例如说两晋南北朝记叙、描写、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文献有三十多种。这是现存文献而言,实际一定不止此数。

唐代论述三国的诗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则有约八十篇。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当时出现而遗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诗文外,元杂剧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六十多本。这更值得注意,一是当时三国故事个别片段巳发展得很成熟,才能编为戏本,二是戏比诗文流传更广泛,影响更大,与小说发展变作互为因果。而宋以来流传的说三分,此时成为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更成为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但原来的故事却是零星存在的。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终组织成长篇巨著,实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过程可说是年深月久。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当然《三国演义》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国志》的,也有间接取自《三国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献的史料,更多的则是后世已敷演充实的(俗语“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戏剧作品,已将三国故事贯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综论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编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人笔下或民间。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志》成书后初期,尤其是东晋、南北朝,因为去三国未远,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间传说流行,但故事内容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的情形。

第三个阶段是唐,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传说走向理趣,后者则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

第四个阶段是元剧作品。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本。就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于伯渊有《白间斩吕布》。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女》(残缺)。见微知著,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的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确是的论,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平话、剧本、诗文等,共冶一炉,成为巨著。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在罗贯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行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也同样功不可没。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坊间流行的《三国演义》毛评本在书前有一篇《读〈三国志〉法》。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赏《三国演义》的文章,包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剖析。当中不是每一个观点都正确,但却是很有启发性的,不可不读。

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描写战争: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结构艺术;四、语言特色。

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但是,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其分量安排明显并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为《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前五十年正是蜀汉由无至有,由弱至强,遂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些光辉事迹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诸葛亮一死,形势急转直下,蜀汉开始面临溃亡,时日无多,因而篇幅大为缩小。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

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研究三国人物者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 魏 君臣方面。换句话说,作者在确定主次方面,也是颇用心思的。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1992,246-273页)。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

《三国演义》一书,特别是毛评本,移用了古代文学家很多诗词,与白话文比较,使用浅白文言文,更能够使之与这些诗词在语言风格上较为统一和谐。

《三国演义》一书创造了很多成语,引用或自造许多谚语,生动活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

六、《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之影响

《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该书是历史小说鼻祖,后世历史小说不少以之为典范,模仿其体制结构;二是该书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戏剧家多从中取材改编为剧本;三是后世诗文作品取以为典故,或作为咏唱题材;四是《三国演义》语言精警,能丰富后世作家之用语。

⑦ 单田芳评书全集有哪些

单田芳评书分为实体书和电视评书。

一、实体书

1、

2、《乱世枭雄》

长篇评书《乱世枭雄》是由著名评书艺术大师单田芳先生花费了十年的心血,根据大量的历史材料和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精心创作而成,情节曲折、语言生动。

全书共300回,深度讲述了一代枭雄张作霖的传奇人生,再现了中国从满清到民国社会变革期的宏大图景。在讲述张氏父子传奇经历的同时,从一个侧面进一步讲述了中国的近现代史。

它是著名评书艺术大师单田芳最为满意和亿万粉丝最为喜爱的评书之一,播讲过程中,单老的口误极少,情节紧凑完整,堪称评书艺术中的经典,曾被网友戏称为“不是人讲的评书”。

3、《楚汉争雄》

《楚汉争雄》是由著名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根据由熊诚、宋晋川执笔编剧,中国广协导演协会会长、著名导演陈家林执导的51集同名电视剧改编而成,讲述了楚汉时期“沛公”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两雄对立、争夺天下的传奇故事。

4、《大明英烈传》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同时起义的苏州王张士诚、南汉王陈友谅等反王不服,于是联合讨明。

朱元璋御驾亲征,平定反叛,不料几次中奸计,先被围困牛膛峪,后又失利九江口,九死一生,困难重重,幸有胡大海、刘伯温等各路英豪忠心辅佐,才最终扫平反贼,统一了江南七省。

然而,元军趁乱进攻中原,朱元璋又率众英杰抵御外乱。此间,各英雄好汉舍生忘死、亦胆忠心,为保大明浴血奋战,做出了一件件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侠义之事,终于战胜顽敌,保江山得稳固,使天下得太平。

5、《燕王扫北》

这部书主要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为巩固朱家帝业,排除异已,不择手段地残害功臣宿将。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朱元璋内部也发生了分岐。

马娘娘利用垂帘听政的机会,祖封小王,把四皇子朱棣封为"燕王"赶出南京,名义上叫朱棣去扫北,实则设下重重陷阱,欲置朱棣于死地。

在众多英雄的保护下,朱棣终于化险为夷,来到燕京。为了扫除韩马两党,为死去的功臣宿将报仇雪恨,燕王挂孝南征。

通过你死我活的较量,最后终于打到南京,清算了韩马两党的罪恶。燕王登上了大明永乐皇帝的宝座,重建万里长城,巩固了边防,从此,明朝进入了安定、生息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单田芳

⑧ 求经典评书!!!!!

首先声明 鄙视一楼。

孝心可嘉啊!感动 看在你的孝心上,我认真回答你。

不知道你老爷爱听什么类型评书,是短打武侠,还是袍带讲史,还是近代评书。

如果是短打武侠的话,首先推荐单田芳的白眉大侠系列,书的顺序是《三侠五义》《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 是从三侠五义讲到他们的后辈的故事。 加起来总共1000多回。我觉得是短打评书中最精彩的系列,没有可以超越的。

接下来就是《三侠剑》了,也很好听,很经典的一个素材,不过情节很老套。
《童林传》 评书界最为经典的故事,写的是童林和雍正之间的恩怨情仇,比较感人。
这几个都是单田芳的,建议你老爷一定要听,都是评书界的经典。
此外,就是《铁伞怪侠》《水浒外传》这些比较短但我认为比较经典的评书。
还有张绍佐的《昆仑剑侠》《雍正剑侠图》田连元的《书剑恩仇》也都很好,

袍带讲史类
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讲史评书的扛鼎之作,单田芳的《大明演义》,312回,我感觉是单田芳的巅峰之作,不听绝对后悔。还有隋唐演义系列的《隋唐演义》《隋唐演义续集》《大唐惊雷》《薛家将》讲的是开唐名将一些事情,也快100回了,单田芳说是他讲史小说最满意的系列。

还有比如说《李自成》连丽如的《大隋唐》刘兰芳的《杨家将》《岳飞传》。特别推荐田连元的《水浒传》《杨家将》《隋唐演义》,太幽默了。

近代评书没什么人说过,你就听听单田芳的《乱世枭雄》(这个正经事单田芳最得意的作品)《百年风云》《曾国藩》《太平天国》

下载如果不嫌麻烦就去我爱评书网吧,网址自己搜索。如果打包下载,去ed200下载,或者去gougou网,输入平书名,然后搜索电驴的资源,也能打包下载。我经常去gougou下载。

给你发到邮箱这个太慢了,还不如你自己下载

⑨ 评书中有哪些经典语句或俗语


道德三皇五帝,
功名夏后商周,
五霸七雄闹春秋,
顷刻兴亡过首。
青史几行名姓,
北茫无数荒丘,
前人撒种后人收,
无非是龙争虎斗!

三尺龙泉万卷书,
上天生我亦何如?
不能治国安天下,
妄称男儿大丈夫!

春天萌芽出土,
夏天荷花飘飘,
秋天树叶被风摇,
冬天百草穿孝。
四字并成一字,
不差半点分毫。
暑去寒来杀人刀,
斩尽世上的男女老少!

酒是穿肠毒药,
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惹祸根苗,
气是雷烟火炮。

马有垂缰之义,
犬有施草之恩,
羊羔贵乳报母恩,
猿头献果自奔。
蛛织罗网护体,
鼠盗鱼粮防身,
梅鹿见食等成群,
无义之人可恨!

说书唱戏劝人方,
三条大路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
人间正道是沧桑。

历史长河滚滚,
好像七色彩虹。
喜怒哀乐悲恐惊,
多少刀光剑影。
三皇五帝治世,
朝代不断变更。
明争暗斗苦经营,
谁能造福百姓?

人生在世天天天,
日月如梭年年年.
富贵之家有有有,
贫困之人寒寒寒.
升官发财得得得,
俩腿一蹬完完完.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人分三六九等,
木分花梨紫檀。
性格各异不一般,
没有什么奇怪可言。
十一
斗大黄金印
天高百余堂
不读书完卷
难得伴贤良
十二
远望红轮西坠
不久玉兔东升
行路君子奔店家
野鸟林中宿下
佳人房中安寝
侍女便把灯拿
不久星斗一齐发
定准的阴阳八卦
十三
名利二字一堵墙
高人俱在里边藏
有人跳出墙之外
便是神仙不老方
十四
清末腐败透顶
内忧外患重重
风雨飘摇似孤灯
革命风起云涌
豪杰出于乱世
乱世引出枭雄
称霸东北任纵横
几番中原问鼎
说书唱戏讲古
茶余饭后助兴
是非功过大家评
说书人怎敢肯定
十五
放棹西湖发浩歌,诗情画意两如何?
莫嫌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

⑩ 跪求7分钟左右的评书讲稿!!!

我手头上只有连派评书《三国演义》的部分书稿,下面将《死诸葛吓跑活仲达》一回全文抄给你,你可根据需要,自行选取一段,谢谢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1)
------------

上回书说到诸葛亮临终授命,最后特别叮嘱姜维,阴平虽险,久必有失。诸葛亮在阴平预备一支队伍安营扎寨,时刻镇守。没想到后来刘禅把这个营盘撤了。最后西蜀怎么丢的?就是邓艾偷渡阴平。而诸葛亮有先见之明,特别嘱咐姜维:你一定要守住阴平。姜维跪倒在地:“丞相放心,我牢记在心。”然后诸葛亮让姜维把马岱叫进来。姜维走后,马岱来到帐中:“丞相万安。”“你起来,附耳过来。”轻轻在马岱耳边说:“这条计策出我之口,入你之耳,我死后你必须依计而行,千万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丞相放心。”诸葛亮面授机宜,最后说:“你把杨仪叫进来。”马岱出去,杨仪进帐:“拜见丞相。”诸葛亮递给杨仪一个锦囊:“杨仪,我死后,魏延必反;魏延反的时候,你要亲自临阵,到阵前再把此囊解开,一看你就知道了,到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丞相放心,我记住了。”杨仪也是流着泪把锦囊接过来,揣到怀中。诸葛亮一一嘱咐完,又昏倒了。到了晚上,诸葛亮才轻轻睁开眼睛,马上命人奏明后主,说自己已经不行了。刘禅大吃一惊,赶紧派尚书李福星夜赶往五丈原,而且嘱咐李福:“你要问一问丞相归天后,后事怎么办。”李福赶到五丈原,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李尚书,我中道丧亡,虚废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扶保陛下,国家制度不可轻易改变,我所用的人也不能轻易废去。我的兵法全都传授给姜维,他能够继承我的遗志,为国家出力。我危在旦夕,自有遗表上奏天子。”“丞相好好养病,我回朝复旨。”李福走了。
诸葛亮勉强挣扎着:“来呀,把我扶到车辆上,我看一看营寨。”手下人搀扶上车,推着诸葛亮巡察各营。这时秋风吹面,诸葛亮就觉得寒冷彻骨。“唉!我再不能临阵讨贼了!悠悠苍天,为何这样对待诸葛亮?为何让我走得这么快?”诸葛亮不怕死,恨自己死得太早,不能完成自己跟刘备隆中对话的志愿。诸葛亮回到寝帐,病更重了,躺在床榻上,叫来杨仪:“王平、廖化、张嶷、张翼、吴懿等都是忠义之士,他们久经战阵,勤勤恳恳,都可以重用。我死后,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旧法施行。缓缓退兵,不可着急。你深通谋略,我就不多嘱了。伯约足智多谋,可以断后。”杨仪含泪答应。诸葛亮说:“你把文房四宝取来,我要写一份表章奏明陛下。”诸葛亮强打精神坐在卧榻上,写了一份遗表。写完,诸葛亮又吩咐杨仪:“我死后不要发丧。你命人做一个大龛,就把我的尸身放在龛中,坐在其内,在我嘴里搁上七粒米,脚下放明灯一盏,军中不许举哀。这样,我的将星不落,就是我的阴魂也能镇住北魏兵将。司马懿知道我死,必然指挥人马追赶,你要一营一营地退。倘若司马懿亲自来追,你马上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司马懿一到,你就把我以前雕的木像安在车上,推到军前,大小将士分列左右,司马懿必然吓走。”“丞相,我记住了。”杨仪退出帐外,照诸葛亮的话前去布置。
这时,诸葛亮又命人扶着自己慢慢下床榻。走出寝帐,诸葛亮抬头一看,手指北斗:“这是我之将星也!”大家一看,北斗星其色灰暗,摇摇欲坠。诸葛亮手拿宝剑,口中念咒,念完咒语,回到帐中,躺在床榻上就不省人事了。众将全慌了。这时,李福回来了,来到帐中一看,诸葛亮已然昏迷不醒,李福放声痛哭:“是我误了国家大事!”这时,诸葛亮突然睁开眼睛看了看病榻前所有的人,两只眼睛盯住了李福:“我知道你复来之意。”“丞相,我奉天子之命,问您百年之后,谁可以继承大事。刚才我太急了,这次再来请示。”“我死后可以让蒋公琰继任。”“丞相,那公琰之后呢?”“公琰之后,就可以用费祎了。”“丞相,那文伟之后呢?”诸葛亮再也不说话了。众人近前一看,诸葛亮口眼已闭。这位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世长辞,这时正是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诸葛亮才五十四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五十四岁死在五丈原,太可惜了!在场的人都难过,不但人哭,苍天都跟着伤心,这天夜里天愁地惨,月色无光。
姜维、杨仪遵照诸葛亮的遗嘱,不敢举哀,成殓起来,把遗体安置在大龛中,命心腹将校三百人守护着,然后秘密传令,让魏延断后,拔营起寨,慢慢往回撤兵。费祎来见魏延:“文长,昨夜丞相已然辞世。丞相临终时再三嘱咐,让将军断后,抵挡司马懿,人马缓缓而退,不可发丧。现在兵符在此,可以起兵了。”魏延看着费祎:“谁来代理丞相之事?”“丞相将大事全都托给杨仪,用兵密法都传授给姜维。这兵符就是杨仪之令,请文长断后,以挡魏兵。”没想到魏延一瞪眼:“丞相虽然死了,可我还活着呢。杨仪不过是长史,他能担此大任?他就应当护送丞相的灵柩入川安葬。我接替大任,指挥大兵攻打司马懿,准能成功。岂能因为丞相的故去,而荒废国家讨魏大事?”费祎摇了摇头:“文长,丞相遗命让退,不能违背。”“哎!丞相当初要是按照我魏延的话,发奇兵出子午谷,早拿下长安了!我现在官拜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怎能断后,受杨仪的指挥?”“将军,你说得虽对,但丞相有遗命,咱们不能轻举妄动,自相残杀,这就令敌人耻笑了。你等着,我马上去见杨长史,陈说利害,让他把兵权让出来。将军千万等我回话。”“好,我就在营中等候。”
费祎出了魏延的大营,急忙来见杨仪,就把魏延的话说了。杨仪说:“丞相临终时已告诉我,魏延必有异志。现在刚把兵符让他看看,就听出他的真情实言了。看来丞相的话太对了。没关系,可以让伯约断后。”杨仪带领兵将护送灵柩在前,姜维断后,按照丞相的遗令,营中所有兵将缓缓而退。这些情况魏延不知道。可左等不来,右等没信,这是怎么回事儿?他跟马岱说:“你是不是去打探消息,回来禀报于我?”“好吧。”马岱带着亲兵打探消息,回来告诉魏延:“文长,后军由姜维带领,前军一大半已经退入谷中。”魏延气坏了:“好你个费祎、杨仪!你们敢欺负我,我必把你们杀了!”魏延就问马岱:“你到底是帮助他们,还是帮助我?”马岱一笑:“文长,我平常就恨杨仪,你不是不知道。现在我愿意帮助将军灭杨仪。”“好,那你就听我的指挥调度!”魏延非常高兴,拔营起寨,带着本部人马往南而走。
北魏探马已然禀报夏侯霸,夏侯霸立刻指挥人马来到五丈原,到这儿一看,一个蜀军也没有了。夏侯霸赶紧回营禀报司马懿,司马懿一跺脚:“看来诸葛亮真死了,马上追!”“都督,您不可轻易追赶,应当让偏将探一探道路。”“不成,这回我亲自率兵追杀。”司马懿带着司马师、司马昭指挥大兵杀到五丈原,人马摇旗呐喊进了蜀营,果然看见一座空营。司马懿说:“看来诸葛亮真死了。你们赶紧在后边催兵,我指挥人马立刻追上前去。”不提司马师、司马昭,单说司马懿亲自率兵一直追到山脚下,看见前边蜀兵了,司马懿心中高兴。突然山后一声炮响,蜀兵立刻出山,把阵势列开。司马懿勒住坐骑,兵将也把阵势列开,往对面观看。蜀军几万大兵,当中掌旗官高挑一面大旗,上面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仔细一看,几十名战将盔明甲亮,众星捧月,当中正是四轮车,车上端坐诸葛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腰系丝绦,白袜云鞋,手拿羽扇。司马懿吓坏了:“孔明尚在!我中了诸葛亮之计!马上撤兵!”司马懿传令,大队人马头改尾,尾改头。这时后边姜维指挥兵将到了,姜维高喊:“司马懿,你想走么?你中了我家丞相之计。杀!”姜维指挥兵将往前一冲,吓得司马懿亡魂皆冒,残兵败将往下就跑,丢盔弃甲,扔枪丢刀,自相践踏,死了不少人。司马懿一口气跑出五十多里,这才停住。司马懿喘着气,摸了摸自己的脑袋:“我、我、我还有头没有?”夏侯霸和夏侯惠说:“您别害怕,蜀兵已经去远了。”“可把我吓死了。”司马懿半天才把神色稳住。
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死诸葛吓跑活仲达,一直传到今天。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退兵用了六种计策,次次不同:第一次,疑兵计;第二次,杀了个回马枪,平安撤退;第三次,每天退三十里,调出司马懿,打了胜仗,还顺利撤兵;第四次,减兵添灶;第五次,伏兵木门,计灭张郃,从容回归;每次退兵都非常漂亮。第六次退兵,死后还吓得司马懿亡魂皆冒呢,诸葛亮真是了不得!

------------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2)
------------

过了几天之后,司马懿才得报,诸葛亮确实已经死了。因为蜀兵退入谷中时,哀声震地,军中扬起白旗,只留姜维带兵将断后,车上的诸葛亮是用木头雕的木人。司马懿叹了一口气:“我司马懿只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自嘲吧。所以蜀中留下这句话: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司马懿指挥兵将重新追到赤岸坡,蜀兵一个都没有了,这才回来,跟众将说:“孔明死了,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司马懿真怕诸葛亮。司马懿班师回去,一路上就看诸葛亮安营下寨的地方,确实营寨安得前后左右,整齐有法。司马懿叹了口气:“可惜孔明活得太短了,他是天下奇才,没人能比!”司马懿回到长安,让众将把守各隘口,自己回到洛阳面君。
书回头再说杨仪和姜维,摆成阵势把司马懿吓走后,带着兵将缓缓退入剑阁道口。等进了剑阁,才更衣发丧,扬幡举哀。诸葛亮善待兵士,这些兵士全都尊敬丞相,一个个放声大哭,跺足捶胸,真有哭死的。蜀军前队回到剑阁道口,见前边火光冲天,喊声震地,可把大家吓坏了,赶紧禀报杨仪。杨仪立刻命人打探,探马回来禀报:“杨长史,魏延带兵将烧绝栈道,带兵拦住道路,咱们没法走了。”杨仪大吃一惊:“丞相在世时说他久后必反,看来丞相说得太对了,魏延果然反了。他切断了我们入川的道路,怎么办?”费祎说:“杨长史,魏延不但反了,他一定还先发制人,捏造事实,上奏天子说咱们造反,且阻止丞相灵柩归路。咱们得立刻禀报天子,说魏延反了,然后再想办法将其除掉。”姜维说:“这里有一条小道叫槎山,虽然不好走,但可以绕到栈道后。”大队人马绕道而走,然后杨仪写表章命人送往成都。
再说刘禅在成都日夜不安,天天坐在宫中等着。突然李福回来了,跪倒在地,哭着说:“陛下,丞相已然归天了!”把诸葛亮临终之言细细讲了一遍。刘禅放声大哭:“天丧我也!”诸葛亮一死,刘禅没辙了。刘禅哭倒在龙床上。内侍把他扶到后宫,太后得知,也痛哭不已。这时,内侍跑到后宫:“陛下,您赶紧升殿办理国事吧。”“怎么,有什么大事?朕确实不能上朝啊。”内侍就把魏延的表章往上一递。太后听说,也来了,马上让内侍朗读。太后和后主一听,了不得了!表章上写:征西大将军、南郑侯臣魏延,诚惶诚恐,顿首上言:杨仪自总兵权,率众造反,劫丞相灵柩,欲引敌人入境。臣先烧绝栈道,以兵守御。谨此奏闻。刘禅就愣了:“不对!太后,魏延是一员勇将,凭他刀马之能足能拒住杨仪,他为何把栈道烧毁?”太后也很着急:“陛下,我常听先帝说,丞相言魏延脑后有反骨,总想把他杀了,但魏延太勇了,所以把他留在帐前听用。现在魏延说杨仪造反,陛下不能轻信。杨仪是个文人,既然丞相用他,看来此人必有忠心,绝不能听一面之词。如果陛下惩治杨仪,杨仪率兵投降北魏可就坏了。陛下要深虑远议,不可造次。”这时,内侍又跑进来了:“陛下,长史杨仪有紧急表章奏上。”“赶紧念念。”这一念,太后和刘禅都听明白了,杨仪上表奏明魏延造反。刘禅只好升殿办公,把众文武全叫来了。太后也来到金殿上,就把这事跟文武群臣说了。蒋琬启奏:“陛下,以臣愚见,杨仪虽然禀性过急,不能容物,但他在军前参赞军机,筹划粮草,丞相非常信任他。丞相临终能够把大事托付给杨仪,他绝不能背叛朝廷。而魏延平日恃功务高,谁敢惹他?看来是杨仪接受丞相遗命,率领大军入川,魏延不服,成心烧毁栈道,断了杨仪的归路,又上表诬陷忠臣。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杨仪,但臣可不敢保魏延。”董允也跪倒在地:“陛下,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估计是魏延反了,杨仪不会反。陛下要知道,杨仪才干敏达,丞相重用他,他怎能背叛丞相、背叛朝廷呢?”刘禅双眉紧皱:“众位爱卿,倘若魏延反了,应该用什么办法捉住他呢?”蒋琬说:“陛下,既然丞相怀疑魏延,估计丞相必有遗命。如果杨仪心中没底,他也不敢指挥大兵入川。可能丞相已面授机宜,陛下请放宽心。”刚说到这儿,又有人呈上魏延的表章,说杨仪背叛朝廷。刘禅正在看这份表章,杨仪的表章又到了,说魏延背叛朝廷。怎么办?这时,费祎回来了。后主一问,费祎把情况如实禀报。“既然如此,董允听旨。”“臣在。”“你马上去传旨,好言安慰魏延,要持节前往。”“臣遵旨。”董允遵旨而去。
再说魏延把栈道烧毁,列好兵将把住隘口,以为自己能够成功。没想到杨仪和姜维抄到南谷后边,从槎山而过。杨仪又命先锋何平带领三千兵阻挡魏延,何平立刻率兵遘奔南谷。有探兵马上禀报魏延。魏延一听,气坏了:“好啊杨仪,你抄槎山小路,还派兵将前来阻挡于我!”魏延立刻杀上来了,看见何平的三千兵,吩咐:“列阵!”两军人马把阵势列圆,何平催马直临疆场。“魏延,丞相刚刚故去,你为何背叛朝廷?让丞相死后都不得魂安!”“呸!杨仪造反,你帮着杨仪,还敢骂我么?”何平就对魏延手下的兵将说:“你们可都是川中人,都有父母妻子、兄弟亲朋。丞相在世时没有亏待你们,你们为何帮助魏延叛反?你们马上各自回家,听候当今万岁的赏赐。”这些当兵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下就跑了一半儿。魏延气坏了,往前一催马,举刀就剁:“我杀了你!”何平立刻合枪招架。两个人打了几个回合,何平不是魏延的对手,只好虚扎一枪,拨马就跑。魏延指挥兵将往前杀,何平手下三千兵立刻射箭,魏延勒住坐骑。这时魏延回头一看,不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手下兵将寥寥无几,只有马岱带着三百兵纹丝没动。魏延回到阵中跟马岱说:“只要你真心帮助我,事成之后我绝不会亏待于你!来,你我追杀何平。”两个人带兵往前追杀,何平带兵就跑了。魏延收拾残兵败将回来,安下营寨,跟马岱商量:“事到如今,你我是不是投降北魏?”马岱一伸手就把他的嘴捂住了:“文长,你怎能说这样的话?你我都是西蜀大将,跟先帝、丞相打了多少年仗了,你是个聪明人,怎能说出这样的糊涂话?咱们要归降北魏,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咱们!”“那你说怎么办?”“文长,身为大丈夫,应该自立霸业,怎能久屈人下?你智勇足备,两川战将谁敢跟你为敌?我愿意跟将军先取汉中,然后进攻西川。”魏延一攥拳头,一咬牙:“就依你之见。”魏延和马岱指挥兵将奔南郑而来。
等到了南郑一看,城门紧闭,吊桥扯起,城上一面大旗空中飘荡,上边斗大的一个字,姜。姜维镇守南郑。魏延和马岱指挥兵将在城外耀武扬威叫战。魏延高喊:“姜维,你赶紧开城归降;如若不然,我杀进城中,先取你项上人头!”姜维也不出战,立刻来到衙中与杨仪商议:“杨长史,魏延就够可以的了,没想到马岱还帮助他,这两个人加在一起,谁能把他们战败?”“伯约,丞相临终时给了我一道锦囊妙计,告诉我,魏延造反时才让我看呢,自有斩他之计。”“那你赶紧看吧。”杨仪马上取出锦囊,打开一看,上边写得很清楚:待与魏延对敌,马上方许拆看。“既然丞相有戒约,你先收起来。我指挥兵将先出城把阵势列开,你看明白计策再出来,准能成功。”“好吧。”不怕千军和万马,就怕二人巧商量。姜维立刻传令,三声炮响,城门开放。姜维指挥三千人马撞出城外,过了吊桥,把阵势列开。姜维催马临阵:“魏延,丞相没有亏待过你,你为何背叛?”魏延在马上一横刀:“姜维,这事跟你没关系,你把杨仪叫到阵前。”这时杨仪在门旗下已把锦囊妙计拆开,看明白了,非常高兴,往前一催马,来到姜维马旁,勒住坐骑,手指魏延,满面带笑:“文长,丞相在世时就说过,你久后必反,让我留心,现在果应丞相之言。魏文长,你既是大丈夫,你反了,敢不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你要真敢喊三声,我就把汉中所有城池都给你。”“哈哈!”魏延把刀在手中一横:“杨仪匹夫,你听着!丞相在日时,我还惧他三分;现在丞相已然归天,天下谁能敌得住魏延?甭说连叫三声,就是叫三千声、三万声,何足惧哉?你坐稳鞍鞒听真:谁敢杀我?”话音刚落,就在他身后有一人高喊:“我敢杀你!”手起刀落,把魏延斩于马下。大家全惊呆了,再一看,杀魏延的正是马岱。诸葛亮在临终前把马岱叫到自己的病榻前,“你跟着魏延,只要在疆场喊一声‘谁敢杀我’,你就出其不意把他杀了。”杨仪一看锦囊妙计,心中有底,这才照计而行。这就是“魏延反,马岱斩”。诸葛亮在临死前留下这样的妙计,平定了魏延之乱。

------------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3)
------------

这时董允已经到南郑了,见马岱杀了魏延,就跟姜维合兵一处。姜维上表章,星夜奏明后主。刘禅传旨,既然已把魏延杀了,名正其罪,念魏延以前立过不少汗马功劳,仍赐棺椁埋葬。杨仪这些人就护送诸葛亮的灵柩从南郑起身,遘奔成都。来到成都,后主带领文武官员全都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灵柩。后主趴在地上放声大哭,上至文武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男女老幼,哭声震动天地。刘禅亲自扶着丞相的灵柩入城,来到相府,把灵柩停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守孝居丧。
刘禅由从相府回到宫中,这时杨仪把自己捆上,跪倒请罪。刘禅马上命人把绑绳松开,把杨仪搀起来:“杨长史,要不是你按照丞相的遗教,其灵柩何时才能回到成都?魏延如何能够平灭?现在一切安定,这都是卿家之力。”刘禅加封杨仪为中军师,杨仪跪倒谢恩。因为马岱斩魏延有功,刘禅传旨,把魏延的爵位都给了马岱,马岱就是征西大将军、南郑侯了。这时杨仪把丞相的遗表呈上,刘禅看完放声大哭,传旨安葬诸葛亮。费祎跪倒在地:“陛下,丞相临终有遗言,将其埋葬在定军山,不用一切祭品,也不用墙垣砖石。”“好吧。”刘禅就选择本年十月吉日,亲自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到定军山埋葬,然后降旨致祭,谥诸葛亮为忠武侯,把诸葛亮的庙建在沔阳,四时享祭。
突然刘禅得报,孙权命全琮带领几万大兵屯扎巴丘界口,不知何意。刘禅吓坏了:丞相刚刚故去,东吴侵犯边界,怎么办?其实他想错了。诸葛亮归天,孙权伤心落泪,传旨命众臣为诸葛丞相挂孝,然后命全琮率五万大兵镇守巴丘界口,帮助西蜀。孙权又派使者到川中诸葛亮的灵前吊祭,入见后主。刘禅这才放心,派使者前往东吴道谢。刘禅按照诸葛亮的遗言,封蒋琬为大将军、丞相,录尚书事;封费祎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封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封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各处人马,同吴懿屯兵汉中,以防魏兵。其余众将按照原来的职位供职。可杨仪心里不痛快。他认为自己的资历老,而且做官的时间也比蒋琬长,可现在职位在蒋琬之下;再说,自己的功劳大。杨仪心里不痛快,这天就上费祎家串门:“当初丞相初亡,要不是我,能保住丞相的灵柩么?当时我要带着所有人马投降北魏,今天西蜀也就完了。”费祎把这些话记住了。杨仪走后,费祎马上入宫奏明后主。刘禅气坏了,马上传旨,把杨仪收监入狱。审问清楚,刘禅传下口旨,杀杨仪。蒋琬跪倒求情:“陛下,杨仪虽然有罪,但他久随丞相,立下不少功劳,千万不要杀他,以伤众人之心。”刘禅杀不杀杨仪,下回再说。

热点内容
2015玄幻小说排行榜前十 发布:2024-11-18 16:23:29 浏览:388
什么当铺名字作小说合适 发布:2024-11-18 16:16:49 浏览:335
电子书黑道小说排行榜完本排行榜 发布:2024-11-18 14:20:31 浏览:660
1000本小说排行 发布:2024-11-18 14:03:32 浏览:673
有圣骑士的小说排行榜2015 发布:2024-11-18 13:49:18 浏览:421
商场有声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1-18 13:05:08 浏览:91
男主穿越古代系统类小说完本 发布:2024-11-18 12:58:44 浏览:345
婚姻密码网络小说 发布:2024-11-18 12:48:54 浏览:447
好看的古代小说男主 发布:2024-11-18 12:47:02 浏览:62
古代文王爷是残疾的小说 发布:2024-11-18 11:36:38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