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麻衣鬼相听书百度网盘

麻衣鬼相听书百度网盘

发布时间: 2025-04-11 21:38:01

❶ 郭德纲于谦2015最新相声段子《相面》剧本

甲:咱们说一段儿。

乙:好哇。

甲:相声啊。相貌的相,声音的声,这两个字呀,咱们没做到。

乙:做得不够。

甲:声音难听,相貌很可气。

乙:长得不好!

甲:你看人这相貌,一人一模样儿。

乙:那当然啦。

甲:你说应当长什么模样儿为标准?这还没法儿说,一人一样儿。

乙:一人一样儿呀,有好看的,就有难看的。

甲:什么叫好看哪?我以为我这样儿就算不错。

乙:啊?

甲:我看我就不寒碜。

乙:你还不寒碜?

甲:你说谁好看?

乙:男人怎么样儿好看,这个我还真说不上来,女人长得怎么样儿好看,这我能说得上来。

甲:女人?

乙:哎。

甲:谁?

乙:谁……那我指不出来。女的长得怎么样儿为标准,怎么样儿为好看,这我能说得上来。

甲:你说,应当长什么样儿?

乙:最好哇,长得是柳叶儿眉,杏核眼,通关鼻梁儿,樱桃小口一点点,不笑不说话,一笑俩酒涡儿,杨柳细腰,说话要燕语莺声。

甲:谁告诉你的?

乙:我就这么说呀。

甲:词儿不对呀。

乙:怎么?

甲:没理呀。

乙:怎么没理呀?

甲:你说的这叫什么?这叫“美人赞”。

乙:什么叫美人赞哪?

甲:说书的先生部会这套——美人赞,一提说这人长得好,就把这套词儿用上啦:柳叶儿眉,杏核眼,通关鼻梁儿,樱桃小口一点点,不笑不说话,一笑俩酒涡儿,杨柳细腰,燕语莺声。说书就这么说,听书的哪,就以为这人好看。其实不是,不好看!

乙:不好看?

甲:哪个女人长这样儿呀?

乙:这不好看吗?

甲:哪个女人长这样儿就坏啦。

乙:怎么?

甲:要有女人把这几样儿长全了,那就寒碜啦。柳叶儿眉,先说这眉毛吧。

乙:说吧?

甲:柳叶儿呀,柳树叶子你看见过吗?

乙:看见过呀。

甲:这么窄,这么长,柳叶儿眉,由这儿起,到这儿!

乙:嗬!那么长的眉毛!太长,不好看。

甲:对呀。

乙:柳叶儿眉不好,杏核眼哪?

甲:杏核眼?

乙:哎,这个好看。

甲:眼跟杏核一样,滴溜儿圆?

乙:那不好看!

甲:通关鼻梁儿……

乙:这怎么样?

甲:这儿鼓着。

乙:一般儿高哇?

甲:嗯。

乙:不行不行。

甲:樱桃小口,像樱桃那么点儿嘴?

乙:哎。

甲:吃饭麻烦啦!

乙:怎么?

甲:老得吃面条儿。

乙:怎么?

甲:嘴小哇,长长的一根面条儿往里吸。

乙:饱啦。

甲:面条儿进去啦,酱哪?都糊到嘴上啦!

乙:酱没进去呀?

甲:嗯。

乙:这不好看!

甲:俩大酒涡儿哪?

乙:这个许是好。

甲:俩大酒涡儿,远看跟“大鬼”一样。

乙:哟!杨柳细腰?

甲:那活得了吗?长那样儿?

乙:也不好。

甲:最可气的是燕语莺声。

乙:怎么?

甲:说话跟燕子叫唤一样。

乙:那不好听嘛!

甲:莺声——黄莺的声音。

乙:多好!

甲:多好?谁懂啊?

乙:也不行?

甲:燕子那嘴多快呀,燕子叫唤:“唧溜儿唧……”太快啦!

乙:够快啦。

甲:莺声,黄莺的细声,谁听得出来呀?你媳妇儿跟你说话都那样儿?

乙:不行吗?

甲:燕语?

乙:啊。

甲:你呀由电台下班儿回家啦,到家你媳妇儿跟你说话:“哟,你回来啦,喝茶吧,挺热的。吃饭吧,给你热热菜。”也得这么说呀。

乙:是呀。

甲:燕语,说话像燕子?

乙:不行?

甲:莺声,黄莺的细声?你懂?

乙:怎么?

甲:你由电台下班儿回家:(声音细、快)“你回来啦?”

乙:哟!

甲:“你吃饭吧。”

乙:嗐!

甲:怎么啦这是?

乙:不行。

甲:根本就没有。

乙:那么依你说怎么算好看?

甲:好看哪?

乙:嗯。

甲:这人哪,长得个儿不太高,不太矮,不太胖,身体健康,能工作,能劳动,这是叫漂亮,这就叫好看。

乙:咦?我记得有人说过这个话:“瞧你长这模样——穷相。你看人家那相貌多好哇——富态。”

甲:那是骗人。

乙:怎么?

甲:什么叫穷相?哪叫阔相?

乙:都那么说嘛。

甲:你不懂啊。

乙:怎么?

甲:你说的这人长得穷相,富相,这是过去。

乙:过去?

甲:谁兴的这个?过去旧社会,封建地主阶级他们造的谣言,他们站在剥削人的立场上,他说他有福,他不承认他是剥削,他说他有造化,应当享福,命好;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受他们的剥削,他说那是没有福,没造化,穷命。

乙:噢。

甲:他老这么说,有些人也相信这一套啦,也认为这是对:“噢,人家大员、大地主有福,人家有造化,我就是命苦哇,得啦,认命吧。”认命,就这一认命,得啦,反动统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他们就以这个得意啦嘛!认命啦嘛,没有斗争性啦嘛!认可他们剥削,认可他们欺负嘛,封建地主们就传播这个。

乙:我不是听封建地主他们说的,我是听街面儿相面的,算卦的他们说的:“富贵贫贱,八字儿有关系。”

甲:那个呀?

乙:啊。

甲:你不懂啊。

乙:怎么?

甲:相面的、算卦的、批八字儿的他们是给谁服务哇?

乙:不知道。

甲:他们就是给反动统治阶级来服务的,不是给劳动人民服务的!随便说说,造这么一套,他这一说你就信啦!他们有他们的词儿呀——有书。

乙:有书?

甲:那书是谁编的?

乙:不知道。

甲:就是过去反动统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编的,这叫相书哇,《麻衣相》啊,《原柳庄》啊,《水镜集》呀,《相法大全》哪,《相法全篇》哪,《揣骨相》啊,《摸骨相》啊,《大清相》啊,种种的,不是一个人编的,所以那书不一样,一个一样儿,看这本儿这个说法,看那本儿那个说法。编好了词儿啦,四六八句,上下联句,上下一辙一韵的,四句词儿,八句诗。我看过十三本相书。

乙:十三本?

甲:这词儿我都会,都背下来啦。我也给人相过面。

乙:相面怎么样哪?

甲:不行。

乙:灵不灵?

甲:不灵。

乙:不灵啊?

甲:给谁相,谁说不灵。闹得我简直有点儿消极。

乙:你呀,早就应当消极。根本就是不灵啊。

甲:啊?

乙:不灵。

甲:不灵?

乙:啊。

甲:可有一样儿。

乙:哪样儿?

甲:我要给你相面就灵。

乙:啊?

甲:就灵。

乙:给我相就灵?

甲:哎,就灵。

乙:噢——你要是给我相灵了要钱吗?

甲:不要钱。

乙:不要钱?

甲:就为让大家听听,为什么给张庆森相面就灵啦呢?大家一听就知道啦,由于这种原因,所以就灵啦,要不是这种原因哪,不灵。

乙:那么你就给我来来吧。

甲:给你相面啊?

乙:哎。

甲:站好吧。

乙:行。

甲:眼往前看。

乙:好。

甲:给你相面,相得对你说对,相得不对你就说对。

乙:啊?

甲:不对你就说不对。

乙:相对啦我说出来。

甲:嗯。

乙:相得不对嘛也说出来?

甲:是。

乙:好啦。

甲:甭客气。

乙:行。

甲:你呀,就是一个父亲,对不对?

乙:这个……他……

甲:对不对?

乙:这个呀,对,对。

甲:别犹豫,有几位就说几位。

乙:多不了,就是一个。

甲:就是一个?

乙:对啦。

甲:怎么样?

乙:灵啊。

甲:就是灵。第二样儿:你父亲跟你母亲在结婚以后有的你,对不对?

乙:可不是嘛,太对啦。

甲:第三样儿:你呀弟兄几位?

乙:弟兄几位?

甲:哎。

乙:我呀,哥儿俩。

甲:哥儿俩?

乙:哎。

甲:姐姐妹妹不算啊。

乙:弟兄哥儿俩。

甲:你不是有哥哥,就是有兄弟。

乙:那……可不是嘛,我有一哥哥。

甲:怎么样?

乙:对。

甲:你哥哥比你大点儿。

乙:对,太对啦。

甲:大,反正大不了多少,他怎么大呀,那岁数也超不过你父亲去。

乙:那……多新鲜哪!嘿!这灵,太灵啦。

甲:怎么样?

乙:对呀。

甲:第四样儿:你有媳妇儿没有?

乙:我呀?

甲:啊。

乙:有。

甲:你媳妇儿跟你呀,你们不是一母所生。

乙:这……可不是嘛。

甲:怎么样?

乙:对,她是她娘养的,我是我娘养的。

甲:怎么样?

乙:太对啦。

甲:灵吗?

乙:太灵啦。

甲:满对吗?

乙:满对。

甲:都对呀?

乙:啊。

甲:嘿嘿!看见没有?

乙:看见什么?

甲:这就叫能耐。

乙:这叫能耐呀?

甲:嗯。

乙:嘿嘿!这叫挨骂!

甲:怎么话儿?这是……

乙:怎么话儿呀?

甲:哎,别推呀!

乙:别推呀,这是什么相面的,我要有斧子抡你一斧子,我!

甲:没那么大仇哇。

乙:没那么大仇哇?有你这么相面的吗?这叫废活!

甲:这不是逗着玩儿吗?

乙:逗着玩儿?

甲:怎么这么轴哇?

乙:不是轴,本来我不相面,你说玩笑,那更不灵啦!

甲:别玩笑,再另来。正面吧。

乙:哎。

甲:把你的掌法伸出来。

乙:掌法是什么?

甲:手。

乙:非得看手?

甲:哎,相面的规矩!

乙:什么规矩?

甲:“相面不看爪(念zhua),一定没传法。”

乙:啊?我们这是手,你说什么,我们这是爪?

甲:这不是够那辙吗?

乙:什么辙?

甲:“相面不看爪,一定没传法。”

乙:哎,手哇。

甲:手就是差点儿啦。

乙:怎么?

甲:相面不看手,一定没传法,这不合辙呀!

乙:要是说“相面不看手,一定没传授”,这行不行?

甲:哎,这么样儿也行。

乙:也行啊?就为你赶辙,我手成爪子啦!

甲:行行。看手相吧。

乙:哎。

甲:看你的手相,天、地、人三才纹,你这道纹不好。

乙:哪道纹?

甲:这儿。

乙:就短一点儿的这道?

甲:哎,这叫冲煞纹。

乙:有讲儿吗?

甲:“掌中横生冲煞纹,少年一定受孤贫,若问富贵何时有,克去本夫另嫁人。”

乙:哎……啊?我得另嫁人哪?

甲:你呀,由十六岁过门。

乙:我?

甲:十六岁结的婚,过门以后哇,公公就死啦,婆媳不和,现在你的丈夫没有啦,你打算嫁人,对不对?嫁人哪,最好哇嫁给一个山东人吧。

乙:怎么?

甲:东方属木,木生火,夫妻必定美满。最好嫁一个胖子。

乙:这干吗呀?

甲:胖属水,水生木,更好。

乙:嘿!

甲:看吧。

乙:干吗?

甲:打春,多会儿一立春,立春以后,你丈夫就来啦。

乙:你等等儿吧,你看看我是男的是女的呀?

甲:女的。

乙:哎,我是男的呀。

甲:女的。

乙:怎么是女的?

甲:相面伸手,男左女右哇,你伸右手,这不是女的吗?

乙:谁说的?我伸的就是左……嗐!你告诉我伸错了手不行吗!我这手不对啦,什么告诉我嫁个山东人,还有大胖子,干吗我这么贱骨头哇!

甲:这手。

乙:左手。

甲:你这手不错嘿!

乙:怎么?

甲:你这手指头都离得开。

乙:多新鲜哪,离不开那不成鸭子啦!

甲:鸭掌。

乙:哎。鸭掌啊?人掌。

甲:指要长,掌要方,纹要深,手要厚,大指为君,末指为臣,二指为主,四指为宾,君臣要得配,宾主相持,八字高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掌心洼必发家,掌心不洼不发家。把手心翻个个儿我瞧一瞧。(向外翻乙手)

乙:哎哟!干什么这是?

甲:这边儿,这边儿。

乙:翻手有这么翻的?

甲:不一样嘛。

乙:一样?那不掉碓儿啦!

甲:对。这边儿。

乙:哎。

甲:肤筋若露,老年必受苦,肤筋若不露,老年必享福,似露不露,平常而已。掌法收起,看看你的五官。

乙:看五官?

甲:相面相面嘛。

乙:噢!

甲:主要看你的脸上,分五官。

乙:什么叫五官?

甲:眼睛、鼻子、眉毛、耳朵、嘴。

乙:噢。

甲:眉为保寿官,眼为监察官,耳为采听官,嘴为出纳官,鼻为审辨官。五官有一官好,必有十年旺运,要有一官不好,必走十年败运。我瞧瞧你五官。

乙:你看看。

甲:好!

乙:哪点儿?

甲:五官哪?

乙:啊。

甲:都不挨着。

乙:哎,这……多新鲜哪!都长一块儿不成包子啦。

甲:包子脸儿。

乙:包子脸儿?

甲:包子脸儿值钱。

乙:有这么长的吗?

甲:少哇。

乙:多新鲜,一个也没有哇。

甲:你这眉毛不好。

乙:怎么?

甲:眉梢发散,兄弟不利。

乙:噢。

甲:准头不正,问贵在眼,富在耳嘛。看看流年大运吧。

乙:哎哎。

甲:你今年高寿,多大岁数?

乙:我今年四十五岁。

甲:四十五岁?

乙:哎。

甲:属牛的。

乙:哎。啊?谁说的?

甲:在你小时候儿……

乙:你等等儿再说,四十五岁,我怎么属牛的呀?

甲:啊?

乙:怎么属牛的?

甲:不是属牛的……

乙:不是。

甲:咦,你呀,属羊。

乙:属羊也不对呀!

甲:属马行吗?

乙:好嘛,现商量!我四十五岁,属鸡的呀。

甲:差不多少。

乙:差不多少哇?差远啦!

甲:四十五岁属鸡的?

乙:嗯。

甲:癸卯年生人。

乙:啊?

甲:你土命。

乙:不对呀!癸卯年生人哪?

甲:嗯。

乙:卯,那不是卯兔儿啦吗?我是属鸡的呀。

甲:属鸡的就是癸卯啊。

乙:卯兔呀!

甲:是呀,你不是癸卯啊?

乙:多新鲜!

甲:甲:未。

乙:啊?

甲:甲:未。

乙:甲:未?

甲:啊。

乙:你那儿假喂,我这儿真吃,行吗?

甲:酉未?

乙:什么叫酉未!

甲:酉癸。

乙:有鬼干吗呀。

甲:没鬼吗?

乙:哪儿来的鬼呀!

甲:亥癸。

乙:什么亥癸呀!我属鸡的,是酉鸡呀。

甲:差不多少。

乙:又差不多少哇?

甲:你是八岁交运,八岁、十八、二十八,下至山根上至发,有财无库两头儿消,三十印堂修在上。一岁至十岁走两耳,十五发髻,十六走天庭,十七、十八日月角,日角月角左右边称更不好,在你三十岁……哎,三十岁不错。

乙:三十岁?

甲:三十岁那年好运。

乙:噢,三十岁那年我娶媳妇儿。

甲:那就是交好运哪。

乙:是,是。

甲:我媳……

乙:啊?

甲:哎,你媳妇儿。说错啦。

乙:这能说错啦?

甲:你媳妇多大岁数?

乙:我媳妇今年三十六岁。

甲:三十六岁,比我小一岁,就算不错。

乙:啊?

甲:不知道脾气怎么样。

乙:你管得着脾气儿啊?她怎么比你小一岁?

甲:比你小一岁。

乙:怎么比我小一岁?

甲:我比你小一岁。

乙:我多会儿比你小一岁来?

甲:我比你小一岁。

乙:你比我小一岁干吗呀!

甲:小几岁呀?

乙:嗐!我媳妇儿比我小九岁。

甲:比我哪?

乙:碍你什么事呀!

甲:得,先不提我。

乙:多新鲜哪!

甲:你媳妇比你小,小得大多,不好,你应当娶大媳妇儿。娶小媳妇儿,夫妻命运相克呀,不好,打娶媳妇儿之后,你这运气不佳。

乙:怎么的?

甲:运不强。这些年你好有一比。

乙:比什么?

甲:万丈高楼往楼下走。你这个命啊,是一年不如一年,一月不如一月,一天不如一天,一时不如一时,一会儿不如一会儿,一阵儿不如一阵儿。

乙:我还活什么劲儿,我呀!

甲:命嘛。

乙:怎么那么倒楣哪?

甲:高一步矮一步,湿一步泥一步哇,蜘蛛罗网在檐前,又被狂风吹半边,半边破来半边整,半边整了又团圆,挣多少钱也存不下,来财如长江流水,去财似风卷残云,虚名假利,瞎劳白扰,山根塌陷不 祖业,祖上根基挺好,到你这辈儿就没有什么啦。

乙:可不是嘛。

甲:打你三十岁娶媳妇以后,这些年也是劳碌奔忙,奔忙劳碌。

乙:对。

甲:三十一走凌云,三十二走紫气,三十三往下,三十四,两道眉毛,三十五、三十六大眼犄角,三十七、三十八两只眼,三十九、四十两个小眼犄角,四十一岁走山根,四十六、七,年上,寿上,四十八、四十九兰台、亭玉,在你过去呀,以后,将来,看你老这怎么样吧。

乙:你给细看看。

甲:你咳嗽一声。

乙:(咳嗽)

甲:哟!

乙:怎么啦?

甲:没底气啦。

乙:我要死是怎么的?

甲:谁说你要死呀?

乙:怎么告诉我没底气啦?

甲:“富贵音韵出丹田,气实喉宽响腮间,贫贱不离唇舌上,一世奔走不堪言。语要均平气要和,贵人愚痴小人多,闭口无言唇乱动,不离贫贱受折磨。”按你这相貌说,奔忙劳碌一辈子。

乙:可不是嘛!

甲:没剩下什么。

乙:这倒对呀!

甲:不知道的以为你存了钱啦,存什么呀,什么也存不下呀。

乙:是呀!

甲:“蛤蟆来在养鱼池,自己为难自己知,有人说你心欢喜,委屈为难在心里。”你是驴粪球儿。

乙:怎么讲?

甲:外面儿光。外面挺好看,内里空虚,房子不趁一间,地没有一亩,还得赁房住,赁两间房。

乙:噢。

甲:你们家呀,打这个地方往南走二里多地,对不对?

乙:对。

甲:你们街坊好几家,是大杂院儿。

乙:是呀。

甲:三家街坊,连你们四家。

乙:啊。

甲:你们住那房子是北房。

乙:对呀。

甲:北房靠西头儿那两间,里头屋小,外头屋大。

乙:是呀。

甲:你们家就两口人,你、你媳妇儿。

乙:对。

甲:今儿早饭哪,你们吃的是烙饼,炒豆加辣椒,昨天剩的稀饭。

乙:对呀。

甲:出门儿呀没带车钱,走着来的。

乙:可不是嘛!

甲:对吗?

乙:对呀。

甲:怎么样?说相面不灵,你看看灵不灵!

乙:哎,你给我相面怎么这么灵啊?

甲:你糊涂啦,咱俩不是在一院儿住吗?

乙:废话呀!

❷ 异秉的原文

异秉
作者:汪曾祺
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就在保全堂药店廊檐下摆一个熏烧摊子。“熏烧”就是卤味。他下午来,上午在家里。
他家在后街濒河的高坡上,四面不挨人家。房子很旧了,碎砖墙,草顶泥地,倒是不仄逼,也很干净,夏天很凉快。一共三间。正中是堂屋,在“天地君亲师”的下面便是一具石磨。一边是厨房,也就是作坊。一边是卧房,住着王二的一家。他上无父母,嫡亲的只有四口人,一个媳妇,一儿一女。这家总是那么安静,从外面听不到什么声音。后街的人家总是吵吵闹闹的。男人揪着头发打老婆,女人拿火叉打孩子,老太婆用菜刀剁着砧板诅咒偷了她的下蛋鸡的贼。王家从来没有这些声音。他们家起得很早。天不亮王二就起来备料,然后就烧煮。他媳妇梳好头就推磨磨豆腐。——王二的熏烧摊每天要卖出很多回卤豆腐干,这豆腐干是自家做的。磨得了豆腐,就帮王二烧火。火光照得她的圆盘脸红红的。(附近的空气里弥漫着王二家飘出的五香味。)后来王二喂了一头小毛驴,她就不用围着磨盘转了,只要把小驴牵上磨,不时往磨眼里倒半碗豆子,注一点水就行了。省出时间,好做针线。一家四口,大裁小剪,很费功夫。两个孩子,大儿子长得像妈,圆乎乎的脸,两个眼睛笑起来一道缝。小女儿像父亲,瘦长脸,眼睛挺大。
儿子念了几年私塾,能记帐了,就不念了。他一天就是牵了小驴去饮,放它到草地上去打滚。到大了一点,就帮父亲洗料备料做生意,放驴的差事就归了妹妹了。
每天下午,在上学的孩子放学,人家淘晚饭米的时候,他就来摆他的摊子。他为什么选中保全堂来摆他的摊子呢?是因为这地点好,东街西街和附近几条巷子到这里都不远;因为保全堂的廊檐宽,柜台到铺门有相当的余地;还是因为这是一家药店,药店到晚上生意就比较清淡,——很少人晚上上药铺抓药的,他摆个摊子碍不着人家的买卖,都说不清。当初还一定是请人向药店的东家说了好话,亲自登门叩谢过的。反正,有年头了。他的的摊子的全副“生财”——这地方把做买卖的用具叫做“生财”,就寄放在药店店堂的后面过道里,挨墙放着,上面就是悬在二梁上的赵公元帅的神龛,这些“生财”包括两块长板,两条三条腿的高板凳(这种高凳一边两条腿,在两头;一边一条腿在当中),以及好几个一面装了玻璃的匣子。他把板凳支好,长板放平,玻璃匣子排开。这些玻璃匣子里装的是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油炸豌豆、兰花豆、五香花生米、长板的一头摆开“熏烧”。“熏烧”除回卤豆腐干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猪头肉。这地方一般人家是不大吃牛肉的。吃,也极少红烧、清炖,只是到熏烧摊子去买。这种牛肉是五香加盐煮好,外面染了通红的红曲,一大块一大块的堆在那里。买多少,现切,放在送过来的盘子里,抓一把青蒜,浇一勺辣椒糊。蒲包肉似乎是这个县里特有的。用一个三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拦腰用一道麻绳系紧,成一个葫芦形。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迹的葫芦。切成片,很香。猪头肉则分门别类的卖,拱嘴、耳朵、脸子,——脸子有个专门名词,叫“大肥”。要什么,切什么。到了上灯以后,王二的生意就到了高潮。只见他拿了刀不停地切,一面还忙着收钱,包油炸的、盐炒的豌豆、瓜子,很少有歇一歇的时候。一直忙到九点多钟,在他的两盏高罩的煤油灯里煤油已经点去了一多半,装熏烧的盘子和装豌豆的匣子都已经见了底的时候,他媳妇给他送饭来了,他才用热水擦一把脸,吃晚饭。吃完晚饭,总还有一些零零星星的生意,他不忙收摊子,就端了一杯热茶,坐到保全堂店堂里的椅子上,听人聊天,一面拿眼睛瞟着他的摊子,见有人走来,就起身切一盘,包两包。他的主顾都是熟人,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他心里都是有数的。
这一条街上的店铺、摆摊的,生意如何,彼此都很清楚。近几年,景况都不大好。有几家好一些,但也只是能维持。有的是逐渐地败落下来了。先是货架上的东西越来越空,只出不进,最后就出让“生财”,关门歇业。只有王二的生意却越做越兴旺。他的摊子越摆越大,装炒货的匣子,装熏烧的洋磁盘子,越来越多。每天晚上到了买卖高潮的时候,摊子外面有时会拥着好些人。好天气还好,遇上下雨下雪(下雨下雪买他的东西的比平常更多),叫主顾在当街打伞站着,实在很不过意。于是经人说合,出了租钱,他就把他的摊子搬到隔壁源昌烟店的店堂里去了。
源昌烟店是个老名号,专卖旱烟,做门市,也做批发。一边是柜台,一边是刨烟的作坊。这一带抽的旱烟是刨成丝的。刨烟师傅把烟叶子一张一张立着叠在一个特制的木床子上,用皮绳木楔卡紧,两腿夹着床子,用一个刨刃有半尺宽的大刨子刨。烟是黄的。他们都穿了白布套裤。这套裤也都变黄了。下了工,脱了套裤,他们身上也到处是黄的。头发也是黄的。——手艺人都带着他那个行业特有的颜色。染坊师傅的指甲缝里都是蓝的,碾米师傅的眉毛总是白蒙蒙的。原来,源昌号每天有四个师傅、四副床子刨烟。每天总有一些大人孩子站在旁边看。后来减成三个,两个,一个。最后连这一个也辞了。这家的东家就靠卖一点纸烟、火柴、零包的茶叶维持生活,也还卖一点趸来的旱烟、皮丝烟。不知道为什么,原来挺敞亮的店堂变得黑暗了,牌匾上的金字也都无精打采了。那座柜台显得特别的大。大,而空。
王二来了,就占了半边店堂,就是原来刨烟师傅刨烟的地方。他的摊子原来在保全堂廊檐是东西向横放着的,迁到源昌,就改成南北向,直放了。所以,已经不能算是一个摊子,而是半个店铺了。他在原有的板子之外增加了一块,摆成一个曲尺形,俨然也就是一个柜台。他所卖的东西的品种也增加了。即以熏烧而论,除了原有的回卤豆腐干、牛肉、猪头肉、蒲包肉之外,春天,卖一种叫做“鵽”的野味,——这是一种候鸟,长嘴长脚,因为是桃花开时来的,不知是哪位文人雅士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桃花鵽”;卖鹌鹑;入冬以后,他就挂起一个长条形的玻璃镜框,里面用大红腊笺写了泥金字:“即日起新添美味羊糕五香兔肉”。这地方人没有自己家里做羊肉的,都是从熏烧摊上买。只有一种吃法:带皮白煮,冻实,切片,加青蒜、辣椒糊,还有一把必不可少的胡萝卜丝(据说这是最能解膻气的)。酱油、醋,买回来自己加。兔肉,也像牛肉似的加盐和五香煮,染了通红的红曲。
这条街上过年时的春联是各式各样的。有的是特制嵌了字号的。比如保全堂,就是由该店拔贡出身的东家拟制的“保我黎民,全登寿域”;有些大字号,比如布店,口气很大,贴的是“生涯宗子贡,贸易效陶朱”,最常见的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小本经营的买卖的则很谦虚地写出:“生意三春草,财源雨后花”。这末一副春联,用于王二的超摊子准铺子,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虽然王二并没有想到贴这样一副春联,——他也没处贴呀,这铺面的字号还是“源昌”。他的生意真是三春草、雨后花一样的起来了。“起来”最显眼的标志是他把长罩煤油灯撤掉,挂起一盏呼呼作响的汽灯。须知,汽灯这东西只有钱庄、绸缎庄才用,而王二,居然在一个熏烧摊子的上面,挂起来了。这白亮白亮的汽灯,越显得源昌柜台里的一盏煤油灯十分的暗淡了。
王二的发达,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第一,他可以自由地去听书。王二最爱听书。走到街上,在形形色色招贴告示中间,他最注意的是说书的报条。那是三寸宽,四尺来长的一条黄颜色的纸,浓墨写道:“特聘维扬×××先生在×××(茶馆)开讲××(三国、水浒、岳传……)是月×日起风雨无阻”。以前去听书都要经过考虑。一是花钱,二是费时间,更主要的是考虑这于他的身份不大相称:一个卖熏烧的,常常听书,怕人议论。他觉得可以了,想听就去。小蓬莱、五柳园(这都是说书的茶馆),都去,三国、水浒、岳传,都听。尤其是夏天,天长,穿了竹布的或夏布的长衫,拿了一吊钱,就去了。下午的书一点开书,不到四点钟就“明日请早”了(这里说书的规矩是在说书先生说到预定的地方,留下一个扣子,跑堂的茶房高喝一声“明日请早——!”听客们就纷纷起身散场),这耽误不了他的生意。他一天忙到晚,只有这一段时间得空。第二,过年推牌九,他在下注时不犹豫。王二平常绝不赌钱,只有过年赌五天。过年赌钱不犯禁,家家店铺里都可赌钱。初一起,不做生意,铺门关起来,里面黑洞洞的。保全堂柜台里身,有一个小穿堂,是供神农祖师的地方,上面有个天窗,比较亮堂。拉开神农画像前的一张方桌,哗啦一声,骨牌和骰子就倒出来了。打麻将多是社会地位相近的,推牌九则不论。谁都可以来。保全堂的“同仁”(除了陶先生和陈相公),替人家收房钱的抡元,卖活鱼的疤眼——他曾得外症,治愈后左眼留一大疤,小学生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巴颜喀拉山”,这外号竟传开了,一街人都叫他巴颜喀拉山,虽然有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王二。输赢说大不大,说小可也不少。十吊钱推一庄。十吊钱相当于三块洋钱。下注稍大的是一吊钱三三四,一吊钱分三道:三百、三百、四百。七点赢一道,八点赢两道,若是抓到一副九点或是天地杠,庄家赔一吊钱。王二下“三三四”是常事。有时竟会下到五吊钱一注孤丁,把五吊钱稳稳地推出去,心不跳,手不抖。(收房钱的抡元下到五百钱一注时手就抖个不住。)赢得多了,他也能上去推两庄。推牌九这玩意,财越大,气越粗,王二输的时候竟不多。
王二把他的买卖乔迁到隔壁源昌去了,但是每天九点以后他一定还是端了一杯茶到保全堂店堂里来坐个点把钟。儿子大了,晚上再来的零星生意,他一个人就可以应付了。且说保全堂。
这是一家门面不大的药店。不知为什么,这药店的东家用人,不用本地人,从上到下,从管事的到挑水的,一律是淮城人。他们每年有一个月的假期,轮流回家,去干传宗接代的事。其余十一个月,都住在店里。他们的老婆就守十一个月的寡。药店的“同仁”,一律称为“先生”。先生里分为几等。一等的是“管事”,即经理。当了管事就是终身职务,很少听说过有东家把管事辞了的。除非老管事病故,才会延聘一位新管事。当了管事,就有“身股”,或称“人股”,到了年底可以按股分红。因此,他对生意是兢兢业业,忠心耿耿的。东家从不到店,管事负责一切。他照例一个人单独睡在神农像后面的一间屋子里,名叫“后柜”。总帐、银钱,贵重的药材如犀角、羚羊、麝香,都锁在这间屋子里,钥匙在他身上,——人参、鹿茸不算什么贵重东西。吃饭的时候,管事总是坐在横头末席,以示代表东家奉陪诸位先生。熬到“管事”能有几人?全城一共才有那么几家药店。保全堂的管事姓卢。二等的叫“刀上”,管切药和“跌”丸药。药店每天都有很多药要切“饮片”切得整齐不整齐,漂亮不漂亮,直接影响生意好坏。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药是什么人切出来的。“刀上”是个技术人员,薪金最高,在店中地位也最尊。吃饭时他照例坐在上首的二席,——除了有客,头席总是虚着的。逢年过节,药王生日(药王不是神农氏,却是孙思邈),有酒,管事的举杯,必得“刀上”先喝一口,大家才喝。保全堂的“刀上”是全县头一把刀,他要是闹脾气辞职,马上就有别家抢着请他去。好在此人虽有点高傲,有点倔,却轻易不发脾气。他姓许。其余的都叫“同事”。那读法却有点特别,重音在“同”字上。他们的职务就是抓药,写帐。“同事”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每年都有被辞退的可能。辞退时“管事”并不说话,只是在腊月有一桌辞年酒,算是东家向“同仁”道一年的辛苦,只要是把哪位“同事”请到上席去,该“同事”就二话不说,客客气气地卷起铺盖另谋高就。当然,事前就从旁漏出一点风声的,并不当真是打一闷棍。该辞退“同事”在八月节后就有预感。有的早就和别家谈好,很潇洒地走了;有的则请人斡旋,留一年再看。后一种,总要作一点“检讨”,下一点“保证”。“回炉的烧饼不香”,辞而不去,面上无光,身价就低了。保全堂的陶先生,就已经有三次要被请到上席了。他咳嗽痰喘,人也不精明。终于没有坐上席,一则是同行店伙纷纷来说情:辞了他,他上谁家去呢?谁家会要这样一个痰篓子呢?这岂非绝了他的生计?二则,他还有一点好处,即不回家。他四十多岁了,却没有传宗接代的任务,因为他没有娶过亲。这样,陶先生就只有更加勤勉,更加谨慎了。每逢他的喘病发作时,有人问:“陶先生,你这两天又不大好吧?”他就一面喘嗽着一面说:“啊,不,很好,很(呼噜呼噜)好!”
以上,是“先生”一级。“先生”以下,是学生意的。药店管学生意的却有一个奇怪称呼,叫做“相公”。
因此,这药店除煮饭挑水的之外,实有四等人:“管事”、“刀上”、“同事”、“相公”。
保全堂的几位“相公”都已经过了三年零一节,满师走了。现有的“相公”姓陈。
陈相公脑袋大大的,眼睛圆圆的,嘴唇厚厚的,说话声气粗粗的——呜噜呜噜地说不清楚。
他一天的生活如下:起得比谁都早。起来就把“先生”们的尿壶都倒了涮干净控在厕所里。扫地。擦桌椅、擦柜台。到处掸土。开门。这地方的店铺大都是“铺闼子门”,——一列宽可一尺的厚厚的门板嵌在门框和门槛的槽子里。陈相公就一块一块卸出来,按“东一”、“东二”、“东三”、“东四”、“西一”、“西二”、“西三”、“西四”次序,靠墙竖好。晒药,收药。太阳出来时,把许先生切好的“饮片”、“跌”好的丸药,——都放在匾筛里,用头顶着,爬上梯子,到屋顶的晒台上放好;傍晚时再收下来。这是他一天最快乐的时候。他可以登高四望。看得见许多店铺和人家的房顶,都是黑黑的。看得见远外的绿树,绿树后面缓缓移动的帆。看得见鸽子,看得见飘动摇摆的风筝。到了七月,傍晚,还可以看巧云。七月的云多变幻,当地叫做“巧云”。那是真好看呀:灰的、白的、黄的、桔红的,镶着金边,一会一个样,像狮子的,像老虎的,像马、像狗的。此时的陈相公,真是古人所说的“心旷神怡”。其余的时候,就很刻板枯燥了。碾药。两脚踏着木板,在一个船形的铁碾槽子里碾。倘若碾的是胡椒,就要不停地打喷嚏。裁纸。用一个大弯刀,把一沓一沓的白粉连纸裁成大小不等的方块,包药用。刷印包装纸。他每天还有两项例行的公事。上午,要搓很多抽水烟用的纸枚子。把装铜钱的钱板翻过来,用“表心纸”一根一根地搓。保全堂没有人抽水烟,但不知什么道理每天都要搓许多纸枚子,谁来都可取几根,这已经成了一种“传统”。下午,擦灯罩。药店里里外外,要用十来盏煤油灯。所有灯罩,每天都要擦一遍。晚上,摊膏药。从上灯起,直到王二过店堂里来闲坐,他一直都在摊膏药。到十点多钟,把先生们的尿壶都放到他们的床下,该吹灭的灯都吹灭了,上了门,他就可以准备睡觉了。先生们都睡在后面的厢屋里,陈相公睡在店堂里。把铺板一放,铺盖摊开,这就是他一个人的天地了。临睡前他总要背两篇《汤头歌诀》,——药店的先生总要懂一点医道。小户人家有病不求医,到药店来说明病状,先生们随口就要说出:“吃一剂小柴胡汤吧”,“服三付霍香正气丸”,“上一点七厘散”。有时,坐在被窝里想一会家,想想他的多年守寡的母亲,想想他家房门背后的一张贴了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想不一会,困了,把脑袋放倒,立刻就响起了很大的鼾声。
陈相公已经学了一年多生意了。他已经给赵公元帅和神农爷烧了三十次香。初一、十五,都要给这二位烧香,这照例是陈相公的事。赵公元帅手执金鞭,身骑黑虎,两旁有一副八寸长的黑地金字的小对联:“手执金鞭驱宝至,身骑黑虎送财来。”神农爷虬髯披发,赤身露体,腰里围着一圈很大的树叶,手指甲、脚指甲都很长,一只手捏着一棵灵芝草,坐在一块石头上。陈相公对这二位看得很熟,烧香的时候很虔敬。
陈相公老是挨打。学生竟没有不挨打的,陈相公挨打的次数也似稍多了一点。挨打的原因大都是因为做错了事:纸裁歪了,灯罩擦破了。这孩子也好像不大聪明,记性不好,做事迟钝。打他的多是卢先生。卢先生不是暴脾气,打他是为他好,要他成人。有一次可挨了大打。他收药,下梯一脚踩空了,把一匾筛泽泻翻到了阴沟里。这回打他的是许先生。他用一根闩门的木棍没头没脑的把他痛打了一顿,打得这孩子哇哇地乱叫:“哎呀!哎呀!我下回不了!下回不了!哎呀!哎呀!我错了!哎呀!哎呀!”谁也不能去劝,因为知道许先生的脾气,越劝越打得凶,何况他这回的错是不小(泽泻不是贵药,但切起来很费工,要切成厚薄一样,状如铜钱的圆片)。后来还是煮饭的老朱来劝住了。这老朱来得比谁都早,人又出名的忠诚梗直。他从来没有正经吃过一顿饭,都是把大家吃剩的残汤剩水泡一点锅巴吃。因此,一店人都对他很敬畏。他一把夺过许先生手里的门闩,说了一句话:“他也是人生父母养的!”陈相公挨了打,当时没敢哭。到了晚上,上了门,一个人呜呜地哭了半天。他向他远在故乡的母亲说:“妈妈,我又挨打了!妈妈,不要紧的,再挨两年打,我就能养活你老人家了!”
王二每年到保全堂店堂里来,是因为这里热闹。别的店铺到九点多钟,就没有什么人,往往只有一个管事在算帐,一个学徒在打盹。保全堂正是高朋满座的时候。这些先生都是无家可归的光棍,这时都聚集到店堂里来。还有几个常客,收房钱的抡元,卖活鱼的巴颜喀拉山,给人家熬鸦片烟的老炳,还有一个张汉。这张汉是对门万顺酱园连家的一个亲戚兼食客,全名是张汉轩,大家却都叫他张汉。大概是觉得已经沦为食客,就不必“轩”了。此人有七十岁了,长得活脱像一个伏尔泰,一张尖脸,一个尖尖的鼻子。他年轻时在外地做过幕,走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什么都知道,是个百事通。比如说抽烟,他就告诉你烟有五种:水、旱、鼻、雅、潮,“雅”是鸦片。“潮”是潮烟,这地方谁也没见过。说喝酒,他就能说出山东黄、状元红、莲花白……说喝茶,他就告诉你狮峰龙井、苏州的碧螺春,云南的“烤茶”是在怎样一个罐里烤的,福建的功夫茶的茶杯比酒盅还小,就是吃了一只炖肘子,也只能喝三杯,这茶太酽了。他熟读《子不语》、《夜雨秋灯录》,能讲许多鬼狐故事。他还知道云南怎样放蛊,湘西怎样赶尸。他还亲眼见到过旱魃、僵尸、狐狸精,有时间,有地点,有子有眼。三教九流,医卜星相,他全知道。他读过《麻衣神相》、《柳庄神相》,会算“奇门遁甲”、“六壬课”、“灵棋经”。他总要到快九点钟时才出现(白天不知道他干什么),他一来,大家精神为之一振,这一晚上就全听他一个人百刂话。他很会讲,起承转合,抑扬顿挫,有声有色。他也像说书先生一样,说到筋节处就停住了,慢慢地抽烟,急得大家一劲地催他:“后来呢?后来呢?”这也是陈相公一天比较快乐的时候。他一边摊着膏药,一边听着。有时,听得太入神了,摊膏药的扦子停留在油纸上,会废掉一张膏药。他一发现,赶紧偷偷塞进口袋里。这时也不会被发现,不会挨打。
有一天,张汉谈起人生有命。说朱洪武、沈万山、范丹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都是丑时建生,鸡鸣头遍。但是一声鸡叫,可就命分三等了:抬头朱洪武,低头沈万山,勾一勾就是穷范丹。朱洪武贵为天子,沈万山富甲天下,穷范丹冻饿而死。他又说凡是成大事业,有大作为,兴旺发达的,都有异相,或有特殊的秉赋。汉高祖刘邦,股有七十二黑子——就是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谁有过?明太祖朱元璋,生就是五岳朝天,——两额、两颧、下巴,都突出,状如五岳,谁有过?樊哙能把一个整猪腿生吃下去,燕人张翼德,睡着了也睁着眼睛。就是市井之人,凡有走了一步好运的,也莫不有与众不同之处。必有非常之人,乃成非常之事。大家听了,不禁暗暗点头。
张汉猛吸了几口旱烟,忽然话锋一转,向王二道:“即以王二而论,他这些年飞黄腾达,财源茂盛,也必有其异秉。”“……?”
王二不解何为“异秉”。
“就是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你说说,你说说!”大家也都怂恿王二:“说说!说说!”
王二虽然发了一点财,却随时不忘自己的身份,从不僭越自大,在大家敦促之下,只有很诚恳地欠一欠身说:“我呀,有那么一点:大小解分清。”他怕大家不懂,又解释道:“我解手时,总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
张汉一听,拍了一下手,说:“就是说,不是屎尿一起来,难得!”
说着,已经过了十点半了,大家起身道别。该上门了。卢先生向柜台里一看,陈相公不见了,就大声喊:“陈相公!”喊了几声,没人应声。
原来陈相公在厕所里。这是陶先生发现的。他一头走进厕所,发现陈相公已经蹲在那里。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们俩解大手的时候。
一九四八年旧稿
一九八○年五月二十日重写

热点内容
2016年以前的玄幻修真小说 发布:2025-04-12 00:38:19 浏览:841
完结的长篇都市校园修真小说 发布:2025-04-12 00:36:36 浏览:225
校园恐怖小说3 发布:2025-04-12 00:33:33 浏览:306
科幻小说去远方 发布:2025-04-12 00:28:06 浏览:291
李笑来阅读小说书友 发布:2025-04-12 00:24:53 浏览:434
青丘狐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4-12 00:14:45 浏览:423
女强1v1现代完结小说 发布:2025-04-12 00:09:31 浏览:432
校园男主打拳小说 发布:2025-04-12 00:09:24 浏览:241
武侠小说百度翻译 发布:2025-04-11 23:17:45 浏览:158
如果这都不算爱小说校园剧 发布:2025-04-11 22:13:26 浏览: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