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明湖居听书写音乐的手法

明湖居听书写音乐的手法

发布时间: 2023-07-26 12:37:31

㈠ 明湖居听书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

运用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是怎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
分析: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本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楚.
作者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了以下几点:
(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肃静埋下了伏笔.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楚”,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照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听了她的演唱,就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作者这样描写黑妞的作用,在于:①详写黑妞的外貌,是为白妞出场时的装束描写作伏笔,后面用“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就可以省去不少笔墨.②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二)文中白妞进行了哪些正面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文中的正面描写从出场、演唱和反映三方面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1)白妞出场:对于白妞的出场,先写她的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然后着重以梨花简的几声丁当,鼓锤子的两下轻点以及两眼的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这些简单的动作所产生的效果.
(2)白妞说书: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为了更清晰地表现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作者首先根据白妞演唱时声音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这样就便于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当然光有这样段落的划分,还不能表达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如果在描写上不比对黑妞演唱的描写更加具体与美妙,便不会产生“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效果,观众所说的黑妞“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在写作上,就没落到实处.为此,作者又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了大量的比喻,以人们的感觉和视觉形象,赋形于声,把每一个阶段又作了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
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①有的用人们的感觉(感受)设喻,比如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通过这个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使音乐成为一种不但可以用耳闻听,而且可以用心来感受,从声音中体验到身心的愉悦与欢畅.
(2)有的是用视觉设喻.比如描写那“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的声音时,说它“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在描写那“迥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时,又用“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作比,这样就把转瞬即逝,过而难留的音乐,用层层叠叠的山峰形象凝固了下来,形成一幅由声音构成的立体图画.
如果说用层层叠叠的山峰来比喻一句比一句更高的演唱,在读者面前所出现的,还只是凝固的、静止的画面,那么,当作者在描写那“陡然一落”,“千迥百转”的声音时,就选用了一个活动画面,用一条“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的飞蛇作比,把白妞那轻快、曲折、甜润、宛转的歌声写活了.
作者以视觉设喻不但善于绘形,而且还点染以色彩.比如描写“陡然落下”,“忽又扬起”的声音时,作者就选用了一个“东洋烟火”上天的比喻,使扬起的声音形、色兼备,更体现了白妞演唱的美妙.
(3)作者也选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如用“花坞春晓,百鸟乱鸣”来比喻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以“百鸟”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作者通过这多角度的描写,精彩的设喻,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白妞演唱的妙处.通过他的描写,观众对白妞的演唱,似乎不但能听到甜润清丽的歌声,而且可以看到参差错落,起伏跌宕的形象,不但可以欣赏到那委曲宛转,盘旋穿插不断流动的音响,而且可以体会到沁人肺腑,令人轻松畅快的感受.
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在描写中除了运用大量比喻以外,作者也还反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层层烘托,步步映衬.
从总体上说,作者一共写了三个人物,但却并不平均使用精力,写琴师是为了衬托白妞,写黑妞更是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技艺.
具体来说作者运用对比,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1)在对同一人的描写中进行对比.如写老琴师,初时“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样前后一比就突出了老艺人演奏的成功.写黑妞的表演,是用“铮铮 ”,“丁丁当当”看似平常的伴奏和那“百变不穷”叹为观止的演唱进行对比,来突出黑妞的动人歌喉.写白妞则是以她那相貌的平常和演唱的绝妙进行对比,以增强读者的美感享受.(2)通过人物的评论进行对比对黑妞的演唱,人们议论说:“他(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议论的重点不在黑妞而在白妞,处处说白妞的好处;而对白妞的演唱,在观众中也有议论,议论的重点仍在白妞,总觉得听了白妞的演唱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三日”,改为“三月”才透彻些.通过议论的对比就更突出了白妞的演唱的精妙.(3)通过观众的不同反映进行对比对琴师的弹奏,台下是“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对黑妞的演唱,台下是“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而对白妞的演唱,台下却是“叫好之声,轰然雷动”.通过观众对三人演出的不同反映,也突出了白妞演唱的技艺

㈡ 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 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 使之形象、可感呢?唐代白居易 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 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 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 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 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 工之妙。试比较分析如下:
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 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 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 书技艺的高超、绝伦。先来看正面描绘:
一、开场不凡
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 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 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 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 的”。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 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 众。
二、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 的演奏(说唱)过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 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 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关莺 语” “幽咽泉流”之后,便“声渐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 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 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 帛”般的高音结束。
《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 则是:声音不甚大。越唱越高, 拔个尖儿、回环转折,节节高起 →于极高处陡然一落→渐低渐细 →无声→忽又扬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 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 声,再又突然进发,在激烈高昂处 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决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 济,跌宕起伏。既显示了演奏说唱 者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入之处 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 不同的是《明湖居听书》描绘的过程更具体,更复杂。
三、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 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 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摹写音乐的时 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 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 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 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 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 就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在 显示音乐旋律中的“滑” “涩” 时,作者又用两个比喻“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 “幽 咽”之声,悲抑哽塞。在短暂的 停歇后,声音忽又扬起, “银瓶 乍破” “铁骑突出”,形象地写 出声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听书》中不仅用看 得见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来比 喻,还用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 的感觉来喻声音。
如“唱几句书,声音不甚 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 境:五脏六腑里,像慰斗贸过, 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 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的是感觉,重在强调 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声音到高处 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 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 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 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 “恍如 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绝壁干仍,以为上与 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 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 上。”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 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 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 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 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 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 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 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 以想像出声音如“花鸣春晓” “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干变万 化的音乐形象,已使我们不能不 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作者在 正面绘声之余,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首先,两个主人公都是技艺 高超之人,因此在写声音前,作 者首先要写入(当然是略写)。两 人的出场都是千呼万唤才出现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处:“琵 琶女”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王小玉是“半低着头”,两人欲 露还藏的姿态更引人注目,让人 更急于知道其技艺如何。
其次在出场前,对声音都有一个烘托。前者,“忽闻水上琵 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暗示 能让诗人忘归的琵琶声一定不俗;《明湖居听书》中则用黑权 演唱、琴师弹琴、人们议论王小 玉说书“无人能及”等极言王小 玉说书技艺的绝妙。
再次,在演奏、说唱后又 有一个烘托,《琵琶行》中说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 秋月白”,四周静悄悄,人都 沉浸在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声中。《明湖居听书》则 说“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 动”,人们对说唱拍案叫绝; 台下的议论“三月不知肉 味”,则更显出小玉的说书打 动人心,摄人魂魄。

㈢ 明湖居听书实写和虚写一样吗

不一样。
《明湖居听书》所描写的说大鼓书的王小玉确有其人,清代王以敏曾写长诗专门描写济南唱鼓书艺人王小玉。本文作者在现实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艺术加工,使《明湖居听书》成为近代描写音乐的名篇。
作者在直接描写白妞之前,却用了五处虚写,步步“引人入胜。
第一处:老残看见街墙上刚刚贴出“说鼓书”的帖子,就听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去做生意,来听书罢。”

第二处:老残走到街上,又听铺子里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书,该我告假了。”

第三处:老残回到店里,听说白妞虽是下午一点钟说书,要想听得上午十点钟以前去。才能占到座位。第二天他十点钟去,却已经没有座了。

以上三处是从听众的反应写白妞。

第四处:十二点半台上出来个人弹弦子,独奏一曲,博得听众叫好。

第五处:停了几分钟以后,出来一个姑娘弹唱,老残叹为观止,以为是白妞了,想不到听旁边两人对话得知:这是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是跟白妞学的,比白妞差得远呢。这四、五两处,实写黑妞和弹弦人,实际是虚写白妞,用他们来衬托白妞。到这里为止,白妞还没有出场,却已经在读者的心里搅起了多么大的波澜啊。每一个读者都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关注着白妞的出现,下文才直接写白妞。免费论文。试想,如果认为前边这些与表现白妞的演唱无关统一删去,将会变得多么干瘪乏味。虚笔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艺术效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虚笔能为读者或观众提供一个联想和想像的广阔空间,读者和观众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形象,意境进行独到的补充扩展和再创造,在其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这正是虚写(虚笔)手法的魅力之所在。

㈣ 仿照 《明湖居听书》 的手法,用比喻、同感的修饰手法,写下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这个嘛,还用说吗,自己想呗,很简单的 随便写写 只要语句通顺

还有是通感不是同感.........只要含有通感的修饰手法就行了!

楼上说的是楼主问的问题吗?自己懒 去网络复制一下就草草完事了?太不负责了。

㈤ 《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运用了什么手法

用“烘云托月”发挥环境、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烘托了白妞演技超群。描写手法多变,使艺术形象感人至深,使读者难以忘怀,同时也深化了作品的意境。

㈥ 声音的形象性艺术——《明湖居听书》、《琵琶行》

声音没有实体,是无形的,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古人是怎样描绘声音使之形象、可感呢? 我们又可以从古人描绘声音的文字中学到哪些呢?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第二回,文章描写了当时著名曲艺人王小玉的演唱技艺。《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描述了琵琶女的弹奏技艺。两篇文章一为小说,一为诗歌,但在描写音乐艺术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大音希声淡然开场

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琵琶女“低眉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众。

二、抑扬顿挫戚然全过程

《明湖居听书》先写“声音初不甚大”到“渐渐的越唱越高”,再写“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到“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然后是“忽又扬起”到“霍然一声,人弦俱寂”止。《琵琶行》则从“弦弦掩抑声声思”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再到“凝绝不通声渐歇”,然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迸”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两者都描写了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生动而细致的过程描写,读者可以全面地感受一段音乐的内涵,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比喻生动如梦似幻

刘鹗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明湖居听书》中“弹三弦的一脸疙瘩”,在他的笔下是“风干的福橘皮”;黑妞演唱的声音清脆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白妞的眼睛清澈水灵、神采飞扬,“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真是绝妙之极。当然,更绝的还是对白妞的演唱声音的描述。比如,他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来比喻声音的高亢激越,用“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旋穿插”来比喻声音的婉转回环。《琵琶行》中,用“如急雨”的比喻来表现声音的粗重和急促;用“如私雨”的比喻来形容声音的轻柔舒缓;用“莺语”来表现乐曲的婉转悠扬;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比喻来形容小弦大弦交错弹拨声音的圆润错落;用“泉流冰下”和“冰泉冷涩”来表现乐声的缓慢、凝滞;用“裂帛”来比喻四弦齐拨的声音的清脆悦耳。

除此,《明湖居听书》还运用了通感。如用感觉来写听觉,如“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得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把美妙的声音写得那么具体,那么活灵活现。“这一出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想到东洋烟火那光影迷乱的形状和颜色,我们就已经陶醉在白妞那迷人的唱腔中了。这是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这也是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将无形之声描绘得具体有形,生动地写出了那节节高起、出神入化的境界。

四、烘云托月曲未尽

在演奏、说唱后又有一个烘托,《明湖居听书》说“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人们对说唱拍案叫绝;台下的议论“三月不知肉味”,更显出小玉的说书打动人心,摄人魂魄。《琵琶行》中则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四周静悄悄,人都沉浸在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声中。

㈦ 明湖居听书表现手法举例

1正面描写 文章中基本都是
2侧面描写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侧面写出技艺高超)
3衬托手法 琴师衬托黑妞,黑妞衬托白妞,他们都衬托白妞
4先仰后扬 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到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概括一下 长相丑陋但技艺高超,而且是全用轮指)

㈧ 明湖居听书 中描写白妞歌唱的语句有哪些体会并概括他们表现了说唱者哪些特点

白妞说书实际上是一种演唱,演唱的音乐诉之于人的听觉,难以用语言描绘。本文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把白妞的歌声描写得生动可感。

第一,作者准确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节奏。“初不甚大”——演唱的开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演唱的继续发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超;“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这样就便于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第二,多角度生动设喻。有的从感觉设喻,通过描写感受来表现音乐。如描写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通过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从而表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甜润、舒畅的美感。有的从视觉设喻,通过描写人们听音乐时仿佛眼之所见来表现音乐。比如写视觉形状的,用“像一线钢丝抛人天际”描写“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用“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愈翻愈险,愈险愈奇”描写演唱‘‘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用“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弦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描写王小玉‘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白妞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轻快的特点。又比如写视觉色彩的,说声音低细下来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既着眼于形,又着眼于色,表现了声音的飞扬和美妙。还有从声音方面设喻的,如描写黑妞说书的清脆和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描写弦子与演唱合鸣清脆、热烈,“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没有听过的、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能受到事牛功倍的效果。

作者通过宏观和微观结合、多角度运用比喻的方法,使读者对于白妞(主要)等人的演唱技艺不仅有整体的节奏感,而且有具体的细节感受;不仅能似乎听到甜润清丽的歌声,而且能似乎看到千姿百态的形象,获得沁人肺腑的轻松畅快的感受。

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不仅从正面作了精彩的描写,包括对人物衣着、相貌、举止的描写和音乐描写,而且作了大量的多角度的侧面描写。

一是戏园盛况的描写。来听说书的观众之多,观众身份之复杂,到场的时间之早,无不从侧面烘托了白妞说书的吸引力。

二是琴师的精彩弹奏。“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既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也是对白妞技艺的衬托。

三是黑妞的出色演唱。文章先描写黑妞的演唱“百变不穷”,使听众“以为观止”,把话说到极处,似乎无以复加;然后引出观众的评论:‘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确凿有力又十分自然地为白妞说书作了烘托和铺垫。

四是观众的评论。除了上面提到的观众对黑妞和白妞的对比评论外,在白妞说书结束之后,文章专 门安排了一段梦湘先生等人对白妞说书的盛赞。“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于我心有戚戚焉”,“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既有文雅的引用,又有通俗的大众语言,把听过白妞说书以后的陶醉感形容得贴切而生动,极为有力地从侧面烘托了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声音初不 甚大……无一个毛孔不畅快。”——通过听者感觉,描写了声音的甜润,使人畅快。

“越唱越高……愈险愈奇。”——通过听者视觉,描写了声音的高亢、挺拔。

“陡然一落……周匝数遍。”——通过听者视觉,描写了声音的曲折、轻快。

“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直接描写声音由低细到消失。

“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纵横散乱。”——通过听者视觉,描写了声音的飞扬和美妙

“这一声飞起……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通过听者听觉,用熟识的声音表现未曾听过的声音,描写了声音的清脆、热闹。

“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直接描写声音的停止。

热点内容
新手网络小说投稿网站 发布:2024-11-25 17:30:11 浏览:516
穿越古代修真无敌的小说 发布:2024-11-25 17:24:33 浏览:339
都市扮虎吃猪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1-25 15:56:55 浏览:853
都市重生建飞机场的小说 发布:2024-11-25 15:56:55 浏览:902
yy都市修真完结小说排行榜完本 发布:2024-11-25 15:24:58 浏览:177
言情小说作者四字的名字 发布:2024-11-25 14:08:25 浏览:136
武侠小说阅读文学网 发布:2024-11-25 12:28:49 浏览:245
顾清芷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4-11-25 11:40:27 浏览:778
2010出版的玄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1-25 10:51:56 浏览:561
有关穿越西游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1-25 10:15:46 浏览: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