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教案
A. 八年级上册《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 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二、听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
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 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 唱书) .
听书前:
台上: 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台下: 拥挤热闹 ( 侧写烘托)
台上: 仍空洞无人 先声夺人)
十一点钟
台下: 更拥挤热闹
台上: 男人( 丑陋、弹曲、动心)
十二点半钟
台下: 叫好不绝
听书时 :
台上: 黑妞姑娘( 十六七岁) ─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弹罢数分钟 ( 侧写正写)
台下: 老残感觉: 以为观止。
两人对话: 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 白妞姑娘( 十八九岁) ─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正热闹时 无比奇妙 精彩绝妙
台下: 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 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一)侧面描写:在白妞出场前写戏院盛况,琴师的演奏,黑妞演唱,观众议论,烘托白妞高超技艺。
1、戏院盛况
(1)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2)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戏院嘈杂场面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目的在于:
(1)为写白妞设伏笔,可以省去笔墨。
(2)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用观众评论(第245页)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明湖居听书》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领会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提高欣赏曲艺艺术的情趣。
2、学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王小玉演唱一节,领会语言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妙处,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难点:
1、学习通感的运用和作用。
2、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三、课型: 讲读课
四、授课形式: 点拨法、比较法
五、教学用具: 幻灯机、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1、播放音乐,设置情境,浅谈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用心聆听这样一段音乐--《梁祝》序曲中的主旋律,听完后思考并回答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感觉怎样?
2、教者小结,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刚才同学们笼统地谈了自己欣赏音乐后的感受,却未能真正的把其中的好处描述出来让别人知道,更别说让别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原因在于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比较抽象。想要把它描述出来,没有点技巧还真不行。但是清末的刘鹗却有这样的技巧、本领。那现在我们就随刘鹗一起到明湖居去听书,看看他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把自己听书的感受、体会表达出来的。
3、作家、作品简介(幻灯显示)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节。作者刘鹗(1857 -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人。《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李宝嘉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著)、《孽海花》(曾朴著)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4、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幻灯显示)
学习《明湖居听书》一文,我们需完成以下两个学习目标:
(1)领会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提高欣赏曲艺艺术的情趣。
(2)学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
5、赏析王小玉说书一节
(1)《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听谁说书?(白妞--王小玉)
(2)课文哪几段介绍了王小玉说书情况?(第7、8两段)
(3)请同学看课文,听朗读,思考:
作者写白妞的演唱极有层次,请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并分析其演唱可分为几个阶段?
讨论明确:
五个阶段:
“初不甚大”--演唱的开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4)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几个阶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
“初不甚大”--“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通感 用感觉设喻,表现声音的甜润,使人舒畅)
联系旧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越唱越高”--“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又如登山“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通感 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尖细、高亢)
“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通感 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回环转折、婉转悠扬)
“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通感 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5)小结:
声音是一发即逝的,它无形无色无味,难于捕捉。作者为了把白妞演唱的绝妙之处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巧妙地采用了通感手法,用人们看得见的景象、经历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使人们通过形象的联想,具体地感受到了声音的美。可谓是赋声以形、赋声以色,把难以言传的听觉描绘得酣畅淋漓,把白妞精湛演唱技艺表现到了极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6)集体朗读第7、8两段
6、比较阅读
和此处声音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这样一段文字:(幻灯显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此段文字的出处是 ,作者 。
(2)此处琵琶声的描写亦是富于变化的,可否根据文中相关语句的提示说出其变化过程?
讨论明确:
“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粗重舒长--细促悲切--清脆流利--冷涩不畅--低沉暂歇--突然爆发--乐曲结束
(3)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比喻。如用“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声音的粗重舒长,用“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声音的轻细悲切,用“大珠小珠落玉盘”表现了声音的清脆圆润,用“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声音的宛转流利等。
(4)此段文字和《明湖居听书》一文在描写声音的方法上有何异同?
讨论明确:
同:都运用联想、借助比喻,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描摹难以捕捉的声音,充分调动人们的感觉器官来感受体验声音的美。
异:《琵琶行》侧重于调动人们的听觉,用人们熟悉的雨声、鸟声、人们的切切私语声等来描摹琵琶声。
《明湖居听书》主要运用通感,把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心理感觉来体会,赋声以形、赋声以色。
小结:由此可见,对于声音的描写,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联想、充分调动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运用比喻手法,让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声音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变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达到认识体会事物特点的目的。
7、分析侧面描写
(1)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听白妞说书,但在白妞说书之前,又写了谁的演唱?其演唱技艺如何,从何得知?若和白妞相比,其技艺如何?
讨论明确:
黑妞。其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白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但和白妞相比“还不晓得差多远呢”。
(2)好的歌手还应有好的乐手来伴奏,那给白妞、黑妞伴奏的是谁?其弹奏技艺如何?
讨论明确:
给白妞、黑妞伴奏的是“穿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 ,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的”男人。起初他“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到后来他用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叫好之声不绝。
(3)作者为何要写黑妞的演唱、琴师的弹奏?
讨论明确:
描写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说书技艺的出类拔萃、精美绝伦。
(4)黑妞出色的演唱、琴师不俗的演奏,特别是白妞超群绝伦的演唱,这样的演出阵容肯定是颇具吸引力,颇具轰动效应,文中有无相应的文字能印证这一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
第1、2、6、8自然段中有关环境气氛的渲染描写。“十点钟,……圆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到了十一点钟,……不断还有人来”,听众中有官员、“做生意的人”“读书人”,这都有力的表现了白妞说书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白妞未出场,却已先声夺人。黑妞说书后“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说明黑妞说唱虽然不差,但听众仍未满足,期待着白妞出场。白妞出场了“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写出在人声嘈杂的情况下,白妞一出场就一下子“抓”住了听众,可见其魅力之大。白妞说唱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说唱完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表现了白妞说书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听众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听过后充满快感,得到满足。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
(5)面对如此精彩的演出,观众的反映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
黑妞的演唱已使观众“叹为观止”,而观众却评论道“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更有一少年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中的“三日”改为“三月”来评价白妞的演唱,令人有无穷的回味。通过观众的评价,从侧面渲染了白妞的技艺达到了无人可比的地步。
8、小结
纵观全文,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次要人物的衬托、观众的议论评价及人物声音、肖像、动作的正面描绘,突出表现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此文的学习为我们今后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9、布置作业
(1)学习课文中描写声音的方法,把你对某一段音乐的感受写出来。
(2)背诵课文第7、8两段。
板书设计:
明湖居听书
刘鹗
正面描写:赋声以形、赋声以色 通感
侧面描写:次要人物的陪衬 黑妞 琴师
环境气氛的渲染
听众的客观评价
B. 高中语文《秋声赋》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秋声赋》优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秋声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赋的基本常识,疏通文句,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3.体味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即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有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
2.点拨法
3.学生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播放幻灯片1—14,背景音乐《秋日私语》)
夏日迈者蹒跚的步伐离去
把背影留给了季节的风和雨
凋零的叶子伴着秋的足迹
在沉吟中
默默无望的叹息
岁月的眉梢
凝着一颗颗凄凉的泪滴
摇摇欲坠的心事
在颤栗的寒潭里铺展
汇成了一江绵亘不断的愁绪
知道失望是灰色的天际
知道秋的落寞
不会演绎出轻盈翩然的舞姿
当班驳的思绪
在萧瑟的风里枯萎
我依旧怀念深深
不忍滴落那最后的牵挂和别离
就这样沉浸
沉浸于秋日的私语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以来很多文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抒写宋玉式的悲凉,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赋的常识{单击图片播放短片后整理知识要点}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短片,并根据自己的预习材料说说你所了解的欧阳修和赋的相关知识。。
明确: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庆历中任谏官。因支持范仲淹改革,直言谏事,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古文运动的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赋,①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②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问答是传统汉赋的特点。
高一已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也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三、初读
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和朗读的节奏。
1、听范读。正音,注意朗读的节奏。
教师播放录音,听读课文后展示文本字词,找一名学生朗读,强化正确听读。
悚然sǒng萧飒sà砰湃pēng鏦鏦铮铮cōng烟霏云敛liǎn栗冽lì砭人肌骨biān
呼号háo丰草绿缛rù渥然wò槁木gǎo黟然yī戕贼qiāng
2、自由读。感受文体特点。
⑴、学生自由放声诵读,教师巡视指点。
⑵、分四组进行朗读比赛。
四、悟读理解文意
学生以研讨小组为单位,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义,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段文言要点:
⑴、欧阳子正夜读书①正在;②夜,名词作状语,夜里
··
⑵、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句式)①从;②定语后置
·
⑶、悚然而听之①修饰
·
⑷、其触于物也①代词,它;②到
··
⑸、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①快②跑
··
⑹、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①只
·
⑺、此何声也?(句式)①判断句
⑻、四无人声,声在树间①数词作名词,四周
·
2、第二段文言要点:
⑴、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①句式:判断句;②何,何故
·
⑵、盖夫秋之为状也①那;②主谓间,不译;③呈现
···
⑶、其色惨淡,烟霏云敛①色彩;②聚集
··
⑷、其容清明,天高日晶①容颜
·
⑸、其气栗冽,砭人肌骨①秋气;②刺
··
⑹、其意萧条,山川寂寥①秋意
·
⑺、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①所以;②发出
··
⑻、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①承接;②承接
··
⑼、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①用来……的;②是;③句式:判断句
···
3、第三段文言要点:
⑴、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①句式:判断句;②在;③属于;④在;⑤属于
····
⑵、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①这;②把;③作,作为
···
⑶、天之于物,春生秋实①古义:自然;今义:天空;②对于;③名词作动词,结出果实
···
⑷、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①所以;②代词,指秋天;③代表;④是,属于
····
⑸、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①句式:判断句;②已经
·
⑹、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①句式:判断句;②经过,过了;③形容词作名词,繁盛期
··
4、第四段文言要点:
⑴、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①古今异义,古义:有……的时候;今义:偶尔,不经常
··
⑵、人为动物,惟物之灵①是;②句式:判断句
·
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①劳累;②身体
··
⑷、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①那些;②主谓间,不译
··
⑸、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①变为
·
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①奈何,为什么;②用
···
⑺、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①残害;②怨恨
··
5、第五段文言要点:
⑴、童子莫对,垂头而睡①回答;②修饰
··
⑵、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①只;②应和;③的
五、议读理清文章思路
师:在疏通文本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讨论后明确:这篇散文,先写秋声,再写“秋之为状”,再论“何恨乎秋声”,概括而言,即摹秋声、绘秋状、论秋感三个部分。
师:第二段写秋之为状,为什么会有如此之状貌?
明确:因为秋意味着刑、阴、兵、伤、杀,因而2、3两段可以合为一部分。
师:最后一行写童子沉睡,虫声唧唧,是文章的尾声,也可与第4段列为一段。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
明确: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六、布置作业:背诵1、2自然段
附板书:
秋声赋
欧阳修
夜读——摹秋声——绘秋状——论秋感(自然/人事)——童子垂头而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1、2自然段(教师根据背诵情况予以指导或点评)
二、导入课文
同学们,高二上学期我们学过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还有印象吗?余光中用诗化的语言、丰富的联想,把雨声写得具体可感,让我们高度享受了雨在听觉上的美感,并传递了浓重的文化乡愁。
雨有声音,大自然的一切都有声音。
学会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不但要用耳聆听,更要用心聆听,有所感悟。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在《秋声赋》中听到了怎样的秋声?从秋声中得到了怎样的感悟呢?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师: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结合课文谈一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
明确:考查写作手法与技巧;解题步骤:写作手法——解读手法——运用效果
明确:比喻
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淅沥萧飒的(风雨声)、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虚为实的手法)。
2、师:胡适认为描写声音的四大名篇——《琵琶行》、《秋声赋》、《赤壁赋》、《明湖居听书》。下面,我们一起来体味其声音描写的精妙之处。
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生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
明确:比喻、通感
⑵.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心理感受)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视觉形象)。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刘鹗《明湖居听书》
明确:比喻、通感
⑶.小结:声音描写的方法
①.描摹声音:以声写声——比喻,以形写声——通感;
②.音响效果:夸张、想象、比喻
师小结:第一段写出了秋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时现时隐、凭虚而来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悚然”的原因,并自然地引出下文和童子的对话。
四、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呢?即,这秋声“胡为而来哉”?
明确:由秋状而来。
师:请大家找出描写秋之为状的句子,说说是从哪几方面写秋状的?
明确:从四方面,秋色、秋容、秋气、秋意。分别具有什么特点?想象一下画面。
秋色惨淡,烟霏云敛
秋容清明,天高日晶
秋气栗冽,砭人肌骨
秋意萧条,山川寂寥
师:“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刘熙载《艺概·诗概》
“秋声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
2.为何秋有此声此状?作者是如何精辟议论的?
明确:这一切源于秋性。
如果说第二部分前一段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一段就是在议“秋之心”,即秋的心性。作者吸纳前人有关秋的种种说法,列举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声六律等跟秋有关的例子,突出秋心的肃杀,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
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五、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师: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找出文中主旨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明确:主旨句——“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的多。因而,想想这是谁对他们的伤害,就不会去怨秋声了。简言之,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
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悟呢?我们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来理解。(展示写作背景)
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秋声赋》写于晚年,当时欧阳子就是处于很不得意的人生阶段。另外还应该注意到,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如著名的《太极图说》即出自周敦颐之手。
小结:第三部分由感慨自然转为感慨人生,点明了题旨: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对命运无常的苦闷感慨对宦海沉浮、对怀才不遇的自我安慰。
六、研读尾段
师: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已近千载,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学生讨论)
对文本解读发现的答案举例:
(1)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
(2)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
(3)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人生感悟不同)
师:童子的反应“莫对,垂头而睡”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
七、研讨:说一说本文的独到之处
明确:秋,是一个很奇特的季节,一边是丰收的喜悦,一边却是衰落的伤感。所以有那么多人会在这个肃杀的日子一遍遍感叹生命的无常与短暂。中国的文人有的是忧郁的气质,这种忧郁不大分时代,性格,而是弥漫在所有人的心里。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也许是说尽了古代文人对秋的,对外物引起内心悲伤的情绪,因此即使有少数的人,如刘禹锡《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也改不了这无尽的秋意所带来的阴郁。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八、总结:《秋声赋》集评
1.赋每伤于俳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丹也。(清·金圣叹)
2.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末归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清·《古文观止》)
九、作业
1、背诵3、4段
2、用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任选写一种,100-200字。
板书设计
秋声赋
欧阳修
秋声——比喻——悲
秋状——虚实结合烘托秋声
秋气——肃杀
主题——抒发人事忧劳的感慨
结尾——对比——悲凉、孤独
高中语文《秋声赋》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 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