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黑人论我小说免费阅读

黑人论我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时间: 2023-05-29 20:03:09

❶ 哪里可以找到 假如我是"黑人"全文

32 假如我是“黑人”(节选)

十一月十日至十二日

两天以来不断奔走,多半是为了寻找工作。我想知道一个受过教育,衣着整齐的黑人,究竟能够得到什么职业。没有人断然予以拒绝,他们只是温和地解释,不需要雇用我当打字员或簿记员,等等。

生活方式完全老套,每天在擦鞋摊碰到类似的顾客,每天在人行道热煮食物,每天喂那乞丐和鸽子。

黑人群里,我受到难以相信的敬重,甚至在陌生人面前。

比如一个晚上,我决定去黑人电影院,到了瑞德街,询问一个年轻男孩,请他指点路线。

“请等一下,我会告诉你怎么走。”他说。

我站在转角处,过了片刻,他来了。

我们一起步行,他是笛拉大学一年级学生,希望将来当名社会学家,以便为“自己人做点工作”。我们走了又走,路程似乎遥无止境,这样至少步行了两英里,然后我问道,“你住在这一带吗?”

“不,我住在你最初遇见我的地方。”

“那么,你是朝相反方向走了。”

“没有关系,我很喜欢和你谈谈。”

到达电影院了,他问,“你想,还找得到回去的路线吗?”

“啊,是的……不应该有什么困难。”

“如果你没有把握,我可以询问电影放映时间,回头再来接你。”

礼遇一个陌生人,他不惜步行数英里之远,令我愕然吃惊之余,建议多买一张电影票,那么,我们就可以一齐步行回去了。

“不必,谢谢了——我还有功课要做呢,但很愿意再回来接你。”

“怎么好这样麻烦你呢,让我谢你一点什么吧,你帮了我很大的忙。”

他拒绝接受金钱。

第二天早晨,去青年会附设食堂,吃鸡蛋和玉蜀饼早点。年长的餐厅老板马上找我谈话——或者,找我听他谈话。他预见黑人将有新生前途,一切进步很大,但是尚需加倍努力。我告诉他求职不遂,他说这是整个典型经济所表现的部分现象——属于经济方面的不公平。

“以白人孩子为例吧,读书,进大学,白人孩子有真正的上进因素,因为他知道,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任何职业,赚大钱。但是黑人孩子,——居住南方的黑人孩子行吗?不行。我看见许多学生,在大学里功课极好,暑假回家,若想赚点钱,只能做苦工。即使毕业了,还有一番长期苦斗呢。多数人去邮局工作,当牧师,或者教书,这是最幸运的了。其余人怎么样呢,格里芬先生?无论他多么辛勤工作,永难安排自己的生活哩……税捐和物价超过收入,简直无法赡养妻儿,这种经济制度,不允许他成家立业,除非准备面对贫穷,逼令妻子也去工作。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至于没有接受教育的黑人,一则他们负担不起费用,二则也知道教育也不会像对白人那样为黑人找到工作。任何家庭方式,任何像样的生活标准,从开始就显示了没有前途。许多人不了解其中原因,干脆放弃尝试。他们随遇而安,耽于游乐,甚至为所欲为,放荡任性,即使死于车祸,毁于刀伤,或者,做出类似愚蠢的事件,也觉得毫无所谓了。”

“是啊,就因为如此,白人说我们不配做一等公民。”

“唉……”他垂下双臂,丧气地说,“是这样吗?白人不许黑人工作赚钱,我们由于缺少收入,无法多付税捐。然后他们说,因为白人纳税最多,就怎么样都可以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格里芬先生,真不知道我们怎样才能跳出这种圈套。白人始则贬抑,继而谴责,认为黑人果然低劣,不配享受种种权利。”

这时其他人们进来吃早点,也加入了谈话。

“只有工作机会均等,”盖尔先生说,“才能解决年轻黑人所遭遇到的种种悲剧。”

“那么,需要采取什么行动呢?”我问,“用什么绝妙方法,制止种族偏见者以及怀有仇恨的人们,不再大力鼓吹宣传呢?群众阅读一些有毒刊物——它们多半以慈善,甚至仁爱的语调出现,使得很多人真正相信,由于黑人的黑化,无法在工作和操作方面,符合白人标准。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作者认为教育平等,以及工作机会平等,对于黑人,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悲剧。因为,那只加速证明黑人不够资格——加速破灭黑人的幻觉,认清了我们在实质上,的确要低人一等。”

“希望那些好人儿不要再这样保护我们了,我知道有不少黑人情愿这种幻觉‘破灭’呢。”餐厅主人笑着说。

“那批人简直落后了五十年,”一位老者说,“社会学家已经说明这种看法错误。黑人在各方面的成就表现,也都证实了这种看法错误——有成就的不只一两个,有上千个呢。这些种族主义者怎么好随便否认呢?”

“他们才懒得弄个一清二楚呢。”盖尔先生断然说。

“我们需要改变一种道德风气,”老人说,“不仅表面如此,必须从根本做起,黑白双方同时进行。我们也需要一位圣者,——那些开明的具有普通常识的人。否则,永远解决不了。那些迫害集团——种族主义贤者,爱国超人,随便你怎么称呼他们吧——对于提倡种族平等的种种运动,都加以罪名,认为是受了倡导犹太复国运动的影响,自作聪明者的影响,或者撒旦魔鬼的影响——是推翻基督教文明的阴谋活动的一部分。”

“因此,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绝对不做致力于种族平等的各项运动,听起来倒还蛮有道理呢。”盖尔先生说。

“那正是他们要求的呀。一旦黑人可以投票,付税,有一份像样的工作,一个像样的家庭,以及像样的教育,他们就立刻想到‘种族混淆’了,认为那是一种大阴谋,不但破坏了文明,——简直等于摧毁了国家。”

“因此,一个优秀公民,必须贯彻这种败坏的美国作风,似乎也蛮有道理。”吉梨先生叹道,“真的,只有圣人才能整顿这种乱糟的局面。”

“我们到达了一种不幸的境界:大家害怕,如果处事公正,将会助长他们的阴谋,”餐厅主人说,“我相信许多人因此袖手旁观,畏缩不前。”

“无论从哪方面观察,黑人都被挤在中间。我无法了解,获得一份像样的工作,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抚育子女,让他们接受良好教育,竟会助长敌人……”

沿了瑞德街、穿过黑人区的时候,我发现同我谈话的每个黑人知识分子,在黑人之间无所顾忌的直率态度下,都承认黑人有两大问题:一、社会对他的轻视;二、也是可悲的因素,黑人对自己的轻视。他轻视黑化,因为黑化使他受尽苦楚,他乐意践踏同类,也因为他们属于痛苦的黑化一部分。

“要买什么东西吗,先生?”当我漫步街头时,一个黑人,坐在自己的旧货店门口这样问。“进来看看吧,”他甜言蜜语,好像劝诱整个世界,夸示他陈列的皮鞋。

我还没有迈出十英尺之远,就听见他对别人用同样腔调,作同样兜售,“要买什么东西吗,先生?”

“要买,但是不想跟你打交道。”那家伙毫不幽默地回答。

在法兰西区夏尔特街,新奥尔良一家著名的勃兰饭店门前,我停了下来,出神地阅读橱窗里张贴的精美菜单。我读着菜单,发现数天前,可以点吃任何佳肴,而现在,还是那个人,有同样胃口,对食物有同样鉴赏能力,甚至于揣着同样一个皮夹,世界上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帮助我走进去吃一顿饭了。我记得一个黑人说过:“你可以终生定居在这儿,但是永远不能迈进任何豪华餐厅,除非充当一名厨房杂工。”那个黑人,经常梦想与他仅有一门之隔的各种事物,他知道他今生今世,也无从体验了。

我仔细阅读菜单,忘记黑人从来不做这类事,像小孩子贪看糖果店橱窗那样。我做得过于惹眼了。这可能影响游客。

我抬头,准备看到谴责的皱眉,一种毋需开口说话,就能够清楚道出心思的表情。这种无声言语,黑人很快领悟了。白人呵斥的面孔,急躁的举动,告诉他赶快守住本分,他已经“越出常轨”了。

这一天,我到处找工作,扮出殷勤的笑脸,却总被婉言谢绝。

最后我放弃了,回到擦鞋摊。天黑了从擦鞋摊再走向瑞德街时,由于步行过久,双腿累得毫无力气。杰克逊广场是个公园,我在那儿找到一条弯曲长凳,于是坐下来,准备休息片刻。广场显得很荒凉,穿过冬青树丛,某种动作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花园那端,一个中年白人,正在慢慢折叠阅读过的报纸。他站立起身,缓步走来,一股烟草气味先他而行,我对自己说,吸食板烟的人,通常不是种族主义者。

他客气地说:“你最好另外找个地方休息。”

这是一番好意,要我早些离开,以免遭受屈辱。“谢谢,”我回答,“我不知道不能待在这里。”

我回到青年会,说了刚才的事,才知道,黑人是有权利在杰克逊广场坐下休息的,不过那家伙硬是不要我在那儿罢了。

我对个中内情,当时并无所知,因此离开了。虽然疲惫已极,却不知道身为黑人,究竟能去哪里歇歇腿脚。若不继续前进,直到搭上公共汽车,便要不停地行走,直到抵达某地办理某事。如果坐在路边,碰上警车驶过,就会遭受盘诘。我还没有听到黑人抱怨警察故意寻找麻烦,但是却得到了警告,任何时候,只要巡警看见黑人特别是陌生黑人在游荡,他们一定会审问,这种烦扰,凡是黑人,都想避免。

我走到克来勃路,搭上第一辆驶过的公共汽车,在笛拉大学下车。由于太疲倦,无心欣赏该校美丽的校园,只能坐在长凳上,等候转车进城。公共汽车不但票价便宜,也是最好的休息场所。

黑夜来临,我终于搭乘了去市区的公共汽车。到达运河街还有两条街之远,汽车驶离克来勃路,向左转弯了,我按车铃,准备下车,司机将车停住,同时打开了车门。车门一直敞开,等到我走近,刚要下去,它却砰然关上。那时候,汽车还停在原地,等候绿灯信号,我请司机准我下车。

“我不能整夜敞着车门,”他不耐烦地说。

又等候了足足一分钟,他始终拒绝打开车门。

“那么,下一站能不能让我下去呢?”我问,克制自己的脾气,小心不说或者不做任何对本地区黑人产生不利的言辞和举动。

他不答声。我回到原来座位。同车一位女客,带着同情的气恼,好像极端反对这种对待。但是她没有开口。

每到一个停站,我都牵动响铃,但司机继续驶过两站,离我最初就想下去的地方,整整八条街之远,才停住了,这还因为有白人乘客下车的缘故。我跟随他们走向车头时,司机监视着我的举动,一只手放在弹回车门的横杆上。

“现在可以下去吗?”白人乘客走完了,我心平气和地问。

“可以,走吧!”他终于说话,好像懒得再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了。于是我下车,内心感到厌恶之至,不知道怎样走完八条街,回到原来那一站。

十一月二十八日

我决定回到白人社会,因此不顾疼痛,用力擦洗,直到棕黄的皮肤透出了粉红颜色。还不错,照照镜子,觉得可以混充过去了,然后穿上白色衬衫,脸孔和双手立刻显得非常黝黑。再改换一件棕黄色运动衫,相形之下,皮肤看起来浅多了。

改变身份是件胆战心惊的事儿。既然成为白人,就不能被人看见午夜时分走出黑人住宅。假如住进白人旅社,由于外出太阳晒多了,而体内仍有药性存在,皮肤就会显得太黑,这样又会无法回到旅社去的。

我等待外面街道静下来,也相信室内人人睡下,就拿起旅行袋走向门边,进入黑夜。

怎样迅速离开黑人区域,尽快踏进白人区域,神不知鬼不觉,完成这项转变,最为重要。我留心观望,远处只有一辆警车,因此闪进了一条小巷。

第二个交叉路口,有一个黑人少年独自行走,我便跟随在他的身后。少年看看我,眼睛仍旧直望前方,显然想到我可能找他麻烦,便从外衣口袋拿出一件东西。黑暗里,我无法辨认那是什么,但是听见了咔嚓声音,毫无疑问,该是一把大型折刀。对他而言,我是陌生者,一个可能伤害他的白人,他必须保护自己。

少年停在一条大街拐角处,等候通行信号。这当儿,我走到他的身侧。

“天气逐渐冷了,是吗?”我说,尽量使他相信自己没有半点恶意。

他不说话,塑像般站立。

然后我们一齐越过大街,到了灯光更为明亮的市区。一个警察走来,少年将武器迅速放进外衣口袋里。

警察对我和善地点点头,我知道改装已经成功,又回到白人社会,变成第一流公民了。所有饮食店、盥洗室、图书馆、电影院、音乐会、学校、教堂,刹那间,全部敞开了大门。当了许久黑人,现在我简直无法适应这一切。我满心欢喜,带着释放的感觉,走进一家餐馆,在零售部和其他白人顾客并坐一起。女侍对我微笑,这是奇迹;我点菜,接受招待,这又是奇迹;甚至走到盥洗室,都没有遭受干涉,引起注意,也没有人问:“尼格儿①,你来这里干什么?”

但是餐馆外面的黑夜,我知道那些黑人,像我过去数星期来一样,仍然漫步街头,无法到哪里买一杯咖啡喝,也不能随便打开盥洗室大门。若要方便,只好寻找小街陋巷。

种种最简单不过的特权,对于黑人,都是奇迹,现在我感受了这些奇迹,却不觉得快乐。纵然接受微笑,看到亲切的面孔,以及各种礼遇——已经有数星期之久,没有看见白人这一面了,只因为另外的那一面记忆犹新,这种奇迹,反而变得酸楚异常了。

我吃白人饭菜,喝白人开水,受白人笑脸,内心里老是觉得奇怪,这一切,怎会如此?这一切,究竟代表什么意义?

离开餐馆以后,我去豪华的惠特尼旅社。一个黑人跑上前接过旅行袋,不断微笑,满口说着“是,先生——是,先生”。

我真想告诉他,“你别骗人了。”但是,既然回到墙的另一面,他我之间,就切断了通路,无从交换目光,表达心意了。

旅社职员满脸笑容,登记了姓名,给我一个舒适的房间。又有黑人侍者,代为提起旅行袋。当我结付小账,接受他鞠躬道谢的时候,发现我们之间隔着那么长的距离,也就是白人与黑人之间那段长远距离。我将房门锁好,坐在床上,点燃了香烟,回想仅一周以前那个同样的我,根本无法进来。如今我脚底下踩着地毯,急忙数点每件平凡家具,台灯,电话机,并且去铺有瓷砖的沐浴间冲洗——或者回到街上,体验体验迈过任何大门,任何场所,电影院,饮食店的滋味,或者在公共大厅里同白人谈话,不再卑躬屈膝,还可以注视女人,接受她们温婉的微笑,不禁感慨万千。

注释:
本文选自《假如我是“黑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杨安祥译。约翰·格里芬,美国作家。1960年,他曾利用药剂和染料扮成黑人,游历南部数州,后以日记体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经历,结成《假如我是“黑人”》一书,在美国引起轰动。
①〔尼格儿〕“negro”(黑人、黑鬼)的音译
在《解放黑奴宣言》颁布的近一百年后,在马丁·路德·金发动黑人民权运动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乔扮成黑人、有良知的白人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揭示了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真相。文中那真实的生活描述,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巨大的反差,无不令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美国种族歧视的可怕和可憎。

❷ leananderson和黑人的作品有哪些

莱昂纳德·科恩的作品包括《灰色的梦》、《黑色的城市》、《黑色的灵魂》、《梦想的终结》、《自由的梦》等。其中,《自由的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科恩李掘在《自由的梦》中探讨了美国黑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面临的各种社会和文化障碍。小说以一个名叫哈罗德·布鲁克斯的黑人男孩为主角,他在一个“充满偏见和不平等”的社区里长租扰销大,却始终梦想着自由和平等。通过哈罗弊游德的故事,科恩揭示了美国种族歧视和不平等的顽固性,以及黑人为争取自由和平等所做的不懈努力。
科恩的作品以其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而著称,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文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❸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 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一)选题的依据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当代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蓝登书屋出版公司的我、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科教授。在过去四十年中,莫里森已经创作出版了《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等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十部和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莫里森的小说具有浓郁的黑人文化特质,主题思想深刻复杂,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叙事话语凝重而不失活泼。这些小说阐释了一个个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真实与魔幻之间的黑人故事。这些故事既塑造了一个个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也勾勒了一幅幅悲凉、悲壮的美国黑人生活画卷。由于文学创作领域的杰出贡献,莫里森先后荣获了美国小说类图书奖(1978)、普利策文学奖和肯尼迪奖(1988)、诺贝尔文学奖(1993)、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杰出贡献奖(1996)和美国国家人文奖章(2000)等。
本课题借用列斐伏尔空间理论框架解读莫里森的小说《爱》。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并非理论猜想、空间话语、或者抽象模式,而将抽象思考与日常生活体验、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相结合,囊括“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及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 三环节,同时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辩证关系,以此阐释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 列氏的空间概念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拒绝区分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空间在他看来,几乎都是社会空间,因此,空间就等于社会空间。其二:空间主要包含相互间关系,空间不再是静态存在,而动态体现社会现实,展现精神和社会关联。
《爱》是莫里森于2003年10月发表的又一部力作,被评论界誉为“从痴迷、奴役到解放的优美史诗”,是她的写作巅峰。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是爱。新作《爱》中讲述了一个黑人家族在民权运动中的兴衰演变。莫里森遵循一贯的寓“政治”于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小范围的大故事。小说以“爱”的异化为线索,涉及到种族、性别、家庭、遗弃、恐惧等,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权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状况。
其依据:一方面,《爱》的空间社会性更加突出,体现着虚拟世界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小说《爱》没有孤立刻画某一人物或事件,人物和事件总是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之中,其中种族意识形态、种族主义话语是空间分扰做谈隔的密码,空间关系突出体现种族现实。小说的种族空间政治潜藏于情感表文本之下。
另一方面,美国后资本主义时期,种族对立不再那么严格,而阶级对立日益明显,性别对立则一如既往。《爱》反映了美国最近种族空间秩序的发展和演变,“丝镇”的空间历史演变体现文本化的美国空间历史,通过分析美国黑人以空间为媒介和工具,以空间占有以及空间秩序的修改为目标的种族出路探寻,从黑人的个体及族群空间体验中,探索莫里森的空间缓碰政治书写。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莫里森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而基于空间视角的研究还很少,尤其目前空间研究呈多样化发展态势,空间是一个很好解读莫里森这类经典作家的方向。
本研究主要从故事空间着手分析,小说《爱》中虚构世界的空间关系比莫里森前几部小说更体现种族现实。从莫里森的写作生涯来看,《爱》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人文关怀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前几部作品所反映的结构社会空间的各种因素在《爱》中被糅合在一起,各种力量相互交织、共同构建社会空间的本质。从空间角度观察种族问题,能更加切实了解、加深认识种族现实,以其能以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种族问题。空间与身份、空间与种族之间的关联在小说《爱》中有十分重要的体现。莫里森阐明了种族、性别及阶级意识形态的空间结构动力作用,为弱势群体变革空间胡茄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从空间角度观察种族问题,能加深认识种族现实,以其能以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种族问题。 此外,虚构世界中的各种空间改造之成败得失引导我们持续思考莫里森为解决种族问题而进行的各种探索。
创新点:
传统的非裔文学批评常常注重语言、叙事和声音等非裔主体构建策略,本研究认为:空间也是非裔民众构建主体的重要媒介和策略,空间与身份、空间与种族之间的关联值得重视。从空间这一本时代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来研究莫里森的著作,一方面可以为理解作品提供不同视角;另一方面,可以从空间解读中反观人类切实的空间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与互动机制中的一个侧面。文明的发展带给人类全新的空间体验,空间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些体验,而文学空间问题研究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出版的《空间的生产》,开创了通往空间性三元辩证法的道路,即空间实践、空间表征与表征空间,即坚持思考空间的每一种方式,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社会的,都应同时被看作既是真实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实在的又是隐喻的,同时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辩证关系,以此阐释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
爱德华•索亚(Edward W. Soja)在继承列斐伏尔的空间基础上提出了的“第三空间”概念。索亚强调,在第三空间里一切都汇聚在一起,既是生活空间又是想象空间,它是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本体论前提,因此第三空间将永远保持开放的姿态,向新的可能性和去往新天地的种种旅程。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空间、知识、权利》中强调空间的重要性:“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空间也是任何权利运作的基础。”此后福柯又提出了最有名的理论和概念是“空间、权利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异托邦”,即异质空间”。
目前,“空间转向”催生了空间研究热潮。当下空间研究形式多样、角度多重、术语繁多,看似庞杂繁复,却有着相似的本质,即空间表意研究。
(2)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谢纳在《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书中以空间生产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文学在文化表征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表现、再现、想象、隐喻、象征等表征方式对空问进行意义的编码重组,揭示现代性空间重组的文化政治内涵及其社会历史意义。
包亚明在《空间文化与都市研究》中指出空间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我们思考社会、历史和空间的共时性及其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
王笛《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通过分析各阶层民众公共生活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阐述了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产空间和文化传统,又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此外,国内还有一些“空间书写”和“空间隐喻”方面的研究成果,总体的空间研究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二)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莫里森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期,20世纪70年代对莫里森的研究刚刚展开,也就是莫里森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面世5年后,有了第一篇较系统的研究论文《莫里森的小说: 对受挫情感的研究》( The Novels o f Toni Morrison :Studies in Thwarted Senstivity ),分析了《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两部作品中两位女主角“受挫的情感”。(2)升温期,20世纪80年代末很多黑人美国文学、黑人女性文学专著也都着力探讨莫里森小说,1985年还出现了第一部莫里森研究专著:《莫里森的世界:文学批评探索》。此后,莫里森的研究数量和批评视角呈逐年增长态势。(3)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莫里森研究逐渐走向繁荣。随着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更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发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认同,此后,对莫里森的研究和评论呈逐渐增多和加深的趋势。
纵观莫里森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主义与黑人女性主义
1977年芭芭拉•史密斯发表了《走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分析了《秀拉》中的黑人女同性恋元素,探讨了小说中黑人女性的经历和女性之间的友谊问题。
2、黑人文学传统与非洲渊源
特鲁迪尔•哈里斯(Trudier Harris)的《虚构与民间传说:托尼•莫里森的小说》(Fiction and Folklore: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1991).希金斯(Therese E. Higgins)的《笃信、宇宙论与民间传说: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影响》等。(Religiosity,Cosmology and Folklore:the African Influenc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探讨了从非洲文化、历史、奴隶制、黑人音乐等角度影响着莫里森小说的创作。
3、心理分析
布兰奇(Eleanor Branch)的《穿过俄狄浦斯之谜: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自我追寻》(《Trough the Maze of the Oedipal : Milkman’s Search for Self in Song of Solomon》)运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自我发展理论等进行了对美国黑人和个人家庭世界的相关解读。
4、生态批评
因为莫里森小说中的自然总是与宗教、种族主义等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勒庖(Lauren Lepow)的《失乐园与复乐园:托尼•莫里森柏油娃>中的二元对立与伊甸园神话》。就从自然与宗教角度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力量与堕落、自然与伤痛的弥合等问题。
5、比较研究
将莫里森与其他黑人作家、女性作家或其他经典作家进行比较的研究不少。如威廉姆斯(Lisa Williams)的《托尼•莫里森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作为局外人的艺术家》(《The Artist as Outsider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and Virginia Woolf》)、麦克(Patricia Mckee)的《生产美国种族: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纳以及托尼•莫里森》(《Procting American Race : Henry James, William Faulkner, Toni Morrison 》)等。
6、专著、工具书等
《托尼•莫里森网络全书》(The Toni Morrison Encyclopedia)、《托尼•莫里森参考书目》(Toni Morrison: A Bibliography)及《托尼•莫里森世界:小说人物及地方指南》(The World of Toni Morrison:A Guide to Characters and Places in Her Novels)及《托尼•莫里森访谈录》(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综上,国外莫里森研究已经成为显学,评论界对莫里森作品的整体评价和诠释一直处于多样化的发展变化之中,其研究视角、方法和切入点都在向丰富多元化发展。
国内莫里森研究:
国内莫里森研究晚于国外,中国对莫里森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杜志卿在2005年发表了《国内托尼•莫里森译介述评》,详细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莫里森译介情况。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柏油孩子》、《爵士乐》、《天堂》等中译本相继出版后, 90年代初,国内莫里森研究才逐渐呈升温状态。但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宠儿》、《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上,对莫里森的近作的相关成果更少。21世纪开始,莫里森研究已经成为热点。通过查阅CNKI等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期刊论文达到6000多篇,还有十几部专著。国内的主要研究状况如下:
目前国内出版了十几部对莫里森研究的专著,其中王守仁、吴新云发表了《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族裔问题的背景下,研究了基于种族、性别问题下的作品与文化的关系。唐红梅发表的《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研究》将两位极具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进行对比分析,论述了作品中人物身份认同的困境与身份构建的努力尝试。章汝雯的《托妮•莫里森研究》则系统的分析了《所罗门之歌》、《宠儿》、《秀拉》和《爱》几部小说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视角。
以莫里森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有20多篇,且目前正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曾梅的《冲突的思考,融合的启示:托妮•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从种族主义为出发点,探讨了莫里森这类经典作家在艺术创作中思想、情感的表达和定位。
国内与国外研究成果的接轨较晚,研究现象相对集中,发展、创新不够。
(三)对《爱》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外文网上搜索及网络上查找,很多期刊都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评论,总结如下:
《芝加哥太阳报》( Chicago Sun-Times)评论被商业作家一再浪漫化的“爱”的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笔下剥离了层层伪装,让人感到切肤之痛。
亚马逊网站(Amazon.com)肯定了托尼•莫里森的作家地位,称在世作家里,小说开篇写得最值得回味的,除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就是托尼•莫里森。
《观察家》( Observers)评论莫里森“当她开口讲话,整个美国都洗耳恭听”。她是奥巴马、希拉里、厄普代克、拜厄特的文学偶像。
《新闻周刊》(News Week)评论这本小说像一颗致密的星辰,它惊心动魄,又洗练完美,堪称莫里森巅峰时期的成熟之作。
《ELLE》(美国版)称莫里森笔下斑斓世界,丰富的语言,表现人类痛苦、渴望与失落的质感十足的场景,令《爱》充满魅力。
美国总统 奥巴马称她优雅、智慧,是引人瞩目的作家,也是引人瞩目的女人。
美国前第一夫人 凯瑟琳•布什称“她的每一部小说里,爱都是那么艰难、复杂而浓烈,犹如一条深邃湍急的河” 。
托尼•莫里森本人接受访谈时称我写这本书,是想让人回忆那种“不顾一切‘全副身心,没有任何负担地去爱一个人”的感觉。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称爱是一部深刻的小说。莫里森像一个生动的画家描绘人的情绪,通过一个个精美的隐喻,将舒适开放的风格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另外,亚马逊网上书评人E.Brooke Gilbert对该书的风格、主题、人物刻画、叙事方法以及文本内容也多有赞誉。
(2)国内研究现状:
○1 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的解读:
唐红梅在《论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历史反思与黑人女性主体意识》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指出只有建构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冯丽芬在硕士论文《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建构》中继续关注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下的黑人女性的成长和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李秀清在《女性主体的沦丧与回归——评莫里森的小说爱>》中从黑人内部问题入手, 表明威胁女性主体意识的根源是种族内部的阶级与性别压迫及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
○2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
赵莉,崔楠的《种族性别和谐——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从种族和两性冲突二元制思维模式下女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等视角解读莫里森的政治思想: 以促进种族、性别和自然的全方面和谐发展,让爱起到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生活状态。
○3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
成思明的《论托妮•莫里森《爱》的叙事技巧》主要从小说多重叙述视角和碎片化的时空机制分析了《爱》中后民权时代的黑人的思想变化。
○4 从性别研究解读
夏鸿猷在硕士论文《对托妮•莫里森《爱》的社会性别研究》中通过探讨黑人社区里不平等的两性关系,阐述莫里森为重建和谐的男女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苏婷婷,杜志卿的《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托妮•莫里森笔下的比尔•科西》通过分析一位心灵扭曲的黑人男性形象说明黑人只有重新审视历史,勇于面对过去,才能克服“身份焦虑”,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5 从种族、阶级方面解读
肖腊梅《爱与政治——评莫里森的小说爱》将爱恨置于民权运动这个政治语境下,因而带有浓厚的对种族、性别问题的思考意识。
王守仁 吴新云的《对爱进行新的思考——评莫里森的小说爱》探讨了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权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状况。
○6 心理分析解读
言捷智在硕士论文《论畸形的爱——托尼•莫里森 爱> 的心理解读_》以心理学家弗洛姆和罗杰斯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美国黑人在种族、阶级压迫下畸形之爱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阿卫星在《对莫里森小说爱>中爱的缺失的心理阐释》中通过黑人女性之间失败的友谊以及畸形的婚姻,展示了黑人女性在充斥着父权制和种族歧视的社会中的命运。
○7 伦理学解读
王瑜在《托妮•莫里森爱>中的伦理解读》中从道德伦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三个共时的维度分析小说中人物的伦理观。
○8 其他方面研究
翟文婧在《价值的载体与欲望的对象———托尼•莫里森小说 爱>中的女性身体》中将注意力放在主体性建立的物质基础即人的肉体之上。在伊里加蕾理论的关注下,通过解读灵魂和肉体的分离,揭示女性对自身身体控制的脆弱导致女性无法在沦为 “他者” 的身份中构建自身主体。
王玉括在《爱的魅力与困惑—托妮•莫里森的新作 爱>》中把母爱和自爱作为黑人社区改善男/女、个体/群体关系的建设性力量。
三、课题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1、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杂志等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材料,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充分的论据和理论基础来论证观点。
2、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是指反映客观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从客观世界(即研究对象)的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出发,揭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征。系统分析法运用到本课题研究中来,就是要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理清文本内部的层次,发现每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发挥其对主题论证的支持作用。
3、文本细读法
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其基本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理论指导文本细度,文本细读阐释理论、发展理论,力图做到文本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主要难点
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论难题
(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空间理论,属于哲学范畴,使得文论理解起来难度加大。
(2)空间理论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原来一些术语的解释有了新的阐述,在运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区。另外,在理论与文本的结合方面,也有不易把握的因素。
2、相关资料的搜集较难
由于国外对于卡托妮•莫里森的《爱》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相关研究资料的数量还很有限,尤其是国外的参考文献,收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解决的办法
1、对于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论难题解决的方法有:
(1)借鉴前人分析类似的文本时的思路,寻找灵感和线索多维度地进行分析。
(2)刻苦研读空间理论,找出该理论在文本分析研究中的侧重点。
(3)通过向导师请教,弄清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难点。
(4)向本学科中有造诣的专家、学者请教。
2、对资料搜集较难的问题,其解决办法有:
(1)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寻求资料。
(2)利用我校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3)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亲自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4)认真研读文本,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在广度有限的情况下,在深度上下功夫。
五、论文工作日程计划:
(一)20XX年9月—20XX年11月:论文开题阶段。
广泛阅读相关论文,完成调研报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二)20XX年1月—20XX年3月:理论准备阶段。
研读列斐伏尔的相关理论,寻求该课题的理论支持,细化论文提纲,填充必要内容。
(三)20XX年4月—20XX年6月:资料收集阶段。
通过上因特网、本校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寻求该课题的佐证材料,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事实依据。
(四)20XX年7月—20XX年8月:材料分析和理论总结阶段。
将文本及相关资料与理论相结合,探讨不同的人物主体空间诉求和空间实践的过程。确定详细提纲。
(五)20XX年12月前:完成初稿阶段。将相关理论重新梳理,认真修改理论与文本结合分析的不妥之处,完善论文的合理性。
(六)20XX年1月:校订、修改论文。
(七)20XX年3月:定稿,准备答辩。

❹ 苏晓曼与黑人是哪本小说

书名:庶女狂妃作者:久雅阁人物关系表,随文更新。【必看】——苏府——老爷:苏哲君【江南首富】太太:苏老爷的母亲。大夫人:苏老爷大老婆,吴氏。子:苏海。【妾陆氏所出,过继给了多年和尘无出的吴氏。】二夫人:苏老爷二老婆,明氏女:苏晓曼【大小姐】苏晓罗【二小姐】苏晓芙【三小姐】萧姨娘:苏老唤颤禅爷小妾女:苏碧如洞世【四小姐】苏月如【六小姐】

❺ 黑人和白人生的孩子为什么是黑人

黑人的体貌特征是最为明显的。他们肤色黝黑,头发黑呈波浪或鬈曲,黑眼睛,鼻子宽扁,鼻根低矮或中等,鼻突出度小、鼻孔横径较大,凸唇,口宽度大,嘴唇厚,胡子和体毛较少等等。

黑人与其他人种混血结合,运气好的话第1代就能接近白人或黄种人肤色,无明显黑人特征,不过这个几率非常非常低。运气不好的话,5代之后依旧是黑人,只不过少了很多原始黑人的特貌特征,像肤色稍微白点等等。

正常情况下,只改变肤色,是不需要很长时间的。首先就算是白人和黑人一起生下的孩子的第一代,肤色比较深,也可以通过各种美白或者保养的方法,把自己的皮肤逐步变淡。多花点时间的话,皮肤肯定不会像煤炭那样。这些都是建立在黑人皮肤基因占有比不高的情况下。有些黑人由于基因影响,肤色一直都是芹姿黑的,这个改变不了。你可以看看国外的情况,如果混血皮肤真的那么容易改变的话,那么美国的种族歧视也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就算是白人,如果常年生活在非洲那种环境里,最终也会和黑种人的肤色,没有很大差异。所以一个黑色皮肤的混血儿,如果常年不见太阳光而且自己平常会进行美白保养的话,这种肤色差异是也是会减小的。

当然,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黑人生下来的孩子不管经过多少代都是带有黑人的基因的。我们都知道白人和黑人生下来的孩子会有一半的黑人基因,在生下的孩子也至少会有四分之一的黑种人的基因,依次推算下去,想要让黑人基因变得微乎其微,就需要很多代的努力。

我觉得黑人很聪明,和白人关系真好,只抢砸亚洲人店铺,中国人还帮着黑人骂警察,好,警察不管了。一滴血原则,黑人无论和哪个种族混血,都是黑人。唱歌的玛利亚凯丽是黑白混血,镜头里看不出来。

这个问题去问奥巴马。在美国倒是看到一双黑夫白妻,生了一对纯白的婴儿。黑人的基因强大,谁碰黑人,后代为黑色的肤色几乎是百分之百。看被跪杀的弗洛伊德脸型,他的先祖中应该是有白人基因的,但是看到五岁时就离开他的儿子已经是一个纯黑的黑人了。

画画调色过不?要加深颜色,1滴黑就能加深几个色度,要提白,一倍量的白怼进去就提高一阶而已

主要看怎么混了?基本第四代就不太明显了!所以消除种族歧视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互融合!

如果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结婚,生下的孩子还是偏黑色的;如果这个孩子还和白人结婚,所生的孩子就会白很多了;以此类推,如果所生孩子基本都和和白人结婚,基本四代人基本就和白人世祥差不多了,黑人基因就所剩很少了。

但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少的,就算奥巴马是黑白混血,但是他也和黑人结婚,所以现实中还是比较少的,毕竟在美国各种颜色的都有。

但是要是亚洲黄种人和白人结婚,基本最多三代人就成为和白人没什么区别的白人了!

而黑人的第四代应该还会有黑人特征!

最少20代吧。如果在中国,三代都撑不下去,现在的中国女人把外国人当成宝,过几十年,黑人很难在中国找到对象。

这个可以通过先天和后天的改变,加快变成白人,一般黑人和白人的第一代就有所改变了(格里芬的爸爸是百分百黑人,妈妈是百分百白人)你看他长得像白人还是黑人?还有就是著名足球明星内马尔和他的儿子大卫·卢卡。内马尔肯定是带有黑人血统的,然后看他的儿子,在外貌是一点看不出黑人的影子。所以说,这个第几代是真的说不准,因为每个人都身体生理不一样,不过一般来说可能第三代开始已经是和白人差不多了

同样的道理,由于黑人的基因非常强大的原因,黑人与其他种族通婚后的后代,也几乎都是黑人肤色!

至于合适才能接近白人肤色,我认为最少需要十几代的努力,而且在这十几代中,还必须都是与白人通婚才有可能。

因为黑人的基因实在是太强大了,据研究表明,黑人的肤色基因属于显性基因,是很容易就能遗传下来的,所以几乎只要是黑人的后代,生下来的就一定是黑色人种。

所以说,黑人要混至少十几代才能接近白人肤色,当然了不排除基因隔代遗传啥的,继承白人肤色的,但是这样的例子真的是太少了,正常情况下都是一代一代继承下去的,所以黑人才会越来越多的嫌返绝原因。

世界的颜色应该是五彩缤纷,而非一家独大!所以,要有黑色人种,但也要有黄色和白色人种,所以还是希望能保持各种族之间的平衡,不要到时候地球只剩下黑人,那其实是件挺可怕的事情!

我们通常可以发现一个情况,那就是不管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和黑种人生下来的孩子,普遍皮肤肤色较深。那么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生下来的孩子,想要后代摆脱较深的肤色,需要经过多长时间呢?正常情况下,只改变肤色,是不需要很长时间的。首先就算是白人和黑人一起生下的孩子的第一代,肤色较深,也可以通过各种美白或者保养的方法,把自己的皮肤逐步变淡,当然,如果想要正常的生育,然后让自己的后代皮肤变白,也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粗略的估计一下,自己本身就不是特别深的肤色,和黄种人或者白种人结婚,生育之后生下来的孩子肤色自然不会比自己更深,就这样延续下去,顶多两三代肤色就会和黄种人或者白种人没有很大差别。当然,我们也要考虑一下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我们黄种人,如果常年生活在非洲那种环境里,最终也会和黑种人的肤色,没有很大差异。所以一个天生肤色生的混血儿,如果常年生活在太阳光,没有那么强烈的地方,而且自己平常会进行美白保养的话,这种肤色差异是表现不出来的。当然,如果我们从基因的角度分析的话,白人和黑人一起生的后代,想要彻底摆脱黑人的基因的话,就需要漫长的时间了综上所述,白人和黑人生下来的孩子肤色想要变白是非常容易的,虽然,可能会天生肤色比白种人或者黄种人肤色要深一些,但是,加上自身努力和环境影响,肤色变浅是很容易发生的。当然,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黑人生下来的孩子不管经过多少代都是带有黑人的基因的。我们都知道白人和黑人生下来的孩子会有一半的黑人基因,在生下的孩子也至少会有四分之一的黑种人的基因,依次推算下去,想要让黑人基因变得微乎其微,就需要很多代的努力

楼主的问题没有意义,美国的种族歧视是根深蒂固的。就算经过十代混血,只要身上有一丁点黑人基因,你也被认为是黑人。照样受到歧视!

❻ 美国黑人文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以下对美国文学阶段的划分认可了许多文学史学家赋予独立战争(1775—1781)、南北战争(1861—186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的重要性。在这些粗略的划分下列举了一些被更广泛应用的术语,以区分美国文学的时期和其中的细分时期。必须注意的是,这些术语种类繁多;它们可能代表一段时间、一种政治组织形式、一种显著的文化或想象模式,或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文学形式。

1607—1775年。从在詹姆斯敦建立第一个殖民锋卖地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经常被称为殖民地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是宗教性、实用性或历史性的。17世纪以一些殖民地的创建和早期历史为写作题材的期刊和叙事作家中著名的有威廉·布雷德福、约翰·温思罗普和神学家科顿·马瑟。接下去一个世纪中,乔纳森·爱德华兹是主要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则是早期美国写作清晰易懂且极具说服力的散文大师。直到1937年爱德华·泰勒的手稿首次出版,他才被发现是一位具有英国虔诚的诗人赫伯特和克拉肖玄学派风格的出色的宗教诗人。安·布拉兹特里特是采用世俗、家庭和宗教主题的殖民地时期的主要诗人。

1773年菲利斯·惠特利——当时他还是一个出生于非洲的19岁奴隶——出版的《论各种主题的诗歌》,宣告了一大批杰出黑人作家(或者用一个后来更易为人接受的称谓,非枝基缺裔美国作家)的产生,但直到最近他们仍被忽视。美国的非洲文化传统十分复杂,种类繁多——既是西方的又是非洲的,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奴隶的又有自由人的,既是犹太基督教的又是异教徒的,既有种植园的又有城市的,既是主张取消种族隔离的又是黑人民族主义的——这种文化传统产生了张力和融合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高度创新和极具特色的文学,以及被视为美国对西方音乐传统重要贡献的音乐形式。参阅:J.桑德斯·雷丁所著的《造出黑肤色诗人》(1939,1986年再版);小休斯顿·A.贝克所著的《美国黑人文学》(1971);伯纳德·W.贝尔所著的《美国黑人小说和它的传统》(1987);小亨利·L.盖茨所著的《黑人形象》(1987)及其主编的《黑人文学与文学理论》(1984);小亨利·L.盖茨、内利·Y.麦凯等人合编的《诺顿美国黑人文学选集》(1997)。

1765年印花税法和1790年之间的这一阶段有时被区分为独立战争时期。这是托马斯·潘恩颇具影响的革命宣传短文的时代;是托马斯·杰斐逊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和《独立宣言》以及其他许多作品的时代;是《联邦党人文集》(那些最知名的文章是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詹姆斯·麦迪逊撰写的)支持宪法的时代;是菲利普·弗瑞诺和乔尔·巴洛创作爱国讽刺诗歌的时代。

1775—1865年。1775—1828年被称为早期民族文学时期,它以1828年杰克逊民主的获胜为结束,标志着富有想象力的民族文学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首部美国舞台喜剧[罗耶尔·泰勒的《对比》(1787)],最早的美国小说[威廉·希尔·布朗的《同情的力量》(1789)]和1815年创办的第一家长盛不衰的美国杂志《北美评论》。华盛顿·欧文的散文和故事获得了国际声誉;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写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神秘和恐怖的哥特小说;美国第一位重要小说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成功地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和埃德加·爱伦·坡写出了相对独立于其英国前辈的诗歌。1760年出版了一大批奴隶故事和自传中的首批作品,作者是逃跑的或获得自由的非裔美国奴隶,这些作品大都出版于1830—1865年间,其中包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弗雷德里克·道猛辩格拉斯的生平与时代》(1845)和哈丽特·雅各布斯的《一个女奴的生平事件》(1861)。
1828—1865年,从杰克逊时代至美国内战这一阶段常被视为美国的浪漫主义时期(参见: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标志着独特的美国文学时代完全来临。这一时期有时也叫美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名称来自F. O.麦西森颇有影响的同名著作(1941),该书评介了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亨利·戴维·梭罗、埃德加·爱伦·坡、赫尔曼·梅尔维尔和纳撒尼尔·霍桑(也可参见:象征主义);这一阶段有时也被称为超验主义时期,以爱默生为中心,始于在新英格兰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和文学运动之后(参见:超验主义)。在除戏剧外的所有文学体裁中,这一时期的作家们所创作的作品的原创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都是后世美国文学所无法超越的。爱默生、梭罗和早期女性主义者玛格丽特·福勒在思想、理想、文学目的方面影响了那一时代和后世的许多美国作家。这不仅仅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华盛顿·欧文、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不断有新作问世的年代,还是坡、霍桑、梅尔维尔、哈丽特·比彻·斯托和南部小说家威廉·吉尔摩·西姆斯创作小说和短篇故事的年代;是坡、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埃、爱默生、亨利·华兹沃斯·朗费罗和所有美国诗人中最具创新意识和影响力的沃尔特·惠特曼创作诗歌的时代;也是坡、西姆斯和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开始在散文中展现杰出的美国式文学批评的时代。弗朗西斯·埃伦·沃特金斯·哈珀延续了非裔美国女性诗人的诗歌创作传统,非裔美国小说则由威廉·韦尔斯·布朗的《克洛代尔》(1853)和哈丽特·E.威尔逊的《我们黑人》(1859)拉开了序幕。

1865—1914年。血腥的美国内战带来的大变革与战后南部重建及随后北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对自身的认识,也改变了美国的文学模式。1865—1900年间经常被称为现实主义时期,指的是包括马克·吐温、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约翰·W.德福雷斯特、哈罗德·弗雷德里克和非裔美国小说家查尔斯·W.切斯纳特的作品。这些作品尽管各有不同,但都被归为“现实主义的”,以区别于其散文体小说的前辈坡、霍桑和梅尔维尔的“传奇”作品(参见:散文体传奇、现实主义)。一些现实主义作家以地域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这些作家(除了马克·吐温描绘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区的小说外)包括加利福尼亚的布雷特·哈特、缅因州的萨拉·奥恩·朱厄特、马萨诸塞州的玛丽·威尔金斯·弗里曼、路易斯安那州的乔治·W.卡布尔和凯特·肖邦。(参见:地方小说。)肖邦现已作为早期主要女性主义作家而闻名。惠特曼直到19世纪最后十年还在继续他的诗歌创作,随后埃米莉·狄金森加入了诗歌创作的行列(这是惠特曼和几乎其他所有人所不了解的)。尽管狄金森创作的1000多首短诗在她生前只发表了七首,但她今天已被视为美国最独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西德尼·拉尼尔出版了以音乐节拍为基础的诗律实验诗作;非裔美国作家保罗·劳伦斯·邓巴在1893—1905年间出版了诗歌和小说;1890年代,斯蒂芬·克莱恩(尽管他去世时年仅29岁)先于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者的实验性作品出版了自由体短篇诗歌,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才华横溢充满新意的短篇故事和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预示了后来出现的两种叙事模式: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1900—1914年间,尽管詹姆斯、豪威尔斯和马克·吐温仍在继续创作,伊迪丝·华顿也出版了她的早期小说,但为了表示对弗兰克·诺里斯、杰克·伦敦和西奥多·德莱塞那些尽管有时显得粗糙但却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小说(这些作品对成为那些本能欲望与外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牺牲品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典型的描写)的认可,这一时期被区别为自然主义时期;参见: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中的自然主义。

1914—1939年。这一时期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创伤为标志,这是出现了现在仍然称为“现代文学”的时期,其在美国的卓越成就达到了足以与19世纪中期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比肩的高度;但与早期大多数作家不同,美国的现代主义作家也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参见:现代主义。)哈丽特·门罗1912年创办于芝加哥的《诗歌》杂志,发表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家的作品。这些著名诗人中有埃德加·李·马斯特斯、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罗伯特·弗罗斯特、卡尔·桑德堡、华莱士·史蒂文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埃兹拉·庞德、鲁宾逊·杰弗斯、玛丽安·穆尔、T. S.艾略特、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和e. e.卡明斯。这些诗人采用了史无前例种类繁多的诗歌创作模式,其中包括埃米·洛威尔、H. D.(希尔达·杜利特尔)和其他诗人的意象主义,弗罗斯特的韵律诗,威廉斯用美国方言创作的自由体诗,卡明斯在形式和排版上的实验,杰弗斯的诗体自然主义,庞德与艾略特将法国的象征主义形式和传统方式与英国玄学派诗人的智慧和比喻手法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运用于他们各自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散文体小说的主要作家有伊迪丝·华顿、辛克莱·刘易斯、埃伦·格拉斯哥、威拉·凯瑟、格特鲁德·斯泰因、舍伍德·安德森、约翰·多斯·帕索斯、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威廉·福克纳、欧内斯特·海明威、托马斯·乌尔夫和约翰·斯坦贝克。这一时期,美国产生了第一位杰出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和一大群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包括范·威克·布鲁克斯、马尔科姆·考利、T. S.艾略特、埃德蒙·威尔逊和傲慢而刻薄的H. L.门肯。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经常以多种方式再度细分。奢华浮夸、追求享乐的1920年代有时被称为“爵士时代”,这个名称因为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时代的故事》(1922)而流行。这十年也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康蒂·卡伦、兰斯顿·休斯、克劳德·麦凯、琼·图默、佐拉·尼尔·赫斯顿和其他许多非裔美国作家用各种文学形式创作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作品。(参见:哈莱姆文艺复兴。)

这十年间的许多杰出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其自身的战争经历而深感幻灭,因他们所感悟到的美国文化的愚钝无知与其“清教徒式”的压抑而异化,经常被冠以迷惘的一代(格特鲁德·斯泰因最先用这一术语来指那时法国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环境和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些作家中的一部分移居国外,他们或者去了伦敦,或者去了巴黎。埃兹拉·庞德、格特鲁德·斯泰因和T. S.艾略特终老国外,但大部分较年轻的“流亡者”,正如马尔科姆·考利称呼他们的那样[《流亡者归来》(1934)],都在1930年代回到了美国。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和菲茨杰拉德的《夜未央》是描绘了两种美国流亡者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小说。在“激进的30年代”,即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带来经济、社会变革的时期,一些作家投身于激进的政治运动,其他许多作家则在其文学作品中触及当时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威廉·福克纳、约翰·多斯·帕索斯、詹姆斯·T.法雷尔、托马斯·乌尔夫、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和尤金·奥尼尔、克利福德·奥德兹、马克斯韦尔·安德森的剧作。参见:彼得·康恩所著的《美国1930年代:文学史》(2009);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在黑暗中舞蹈:大萧条的文化史》(2009)。

1939年至今,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因为随之而来的对所谓叛国罪的莫斯科审判,以及1939年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苏德条约而导致对苏联共产主义的幻灭,在很大程度上给1930年代的文学激进主义画上了句号。1991年苏联解体给那些极少数依然在文化上效忠于苏联的作家以最后一击。接下去数十年间,那些在1930年代积极支持从工业经济回归农业经济的南部保守派作家,即平均地权论者,主宰了新批评,代表了将文学与作者生平及社会隔离开的普遍批评趋势,用正式术语来说,就是将文学作品视为有机的和自主的实体。[参阅:约翰·L.斯图尔特所著的《时间的重负:逃亡者与平均地权论者》(1965)。]然而,颇具声望和影响力的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和莱昂内尔·特里林——以及包括菲利普·拉夫、艾尔弗雷特·卡辛、德怀特·麦克唐纳和欧文·豪在内被归为纽约文人的其他批评家——在1960年代依然用人性和历史的观点来对待文学作品,以作者的生平、气质和社会环境为评述背景,以作品的道德、想象力品质和对社会的影响作为评价标准。参阅:亚历山大·布鲁姆所著的《浪子回头:纽约文人和他们的世界》(1986);V. B.利奇所著的《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1988)第4章。有关美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在1970年代及之后的激进新发展的讨论,参见:后结构主义。

回顾过去,尽管1950年代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文化一致和满足现状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的标志却是涌现了反现存社会体制和反传统的各种充满活力的文学运动: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凯鲁亚克等垮掉派作家;荒诞派文学的美国典范;黑山诗人查尔斯·奥尔森、罗伯特·克瑞莱和罗伯特·邓肯;纽约诗人弗兰克·奥哈拉、肯尼斯·科赫和约翰·阿什伯利。这也是一个自白诗盛行的时期,文学上对性持极端坦率开放的态度,这个时期以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他1930年代开始创作自传体和虚构作品,但在1950年代之前只在私下流通)的出现,以及诺曼·梅勒、威廉·巴罗斯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出版于1955年)等人的著作为标志。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的反文化运动,继承了前期的一些创作模式,但是叛逆的青年运动和对越战激烈的、有时甚至是猛烈的反对却将其推向了极端和狂热;对这一运动持赞成态度的论述,参阅:西奥多·罗斯扎克所著的《反文化的形成》(1969);后来对这一运动的回顾,参阅: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伊甸园之门:60年代的美国文化》(1978)。参见: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关非裔美国文学作品在此阶段的激进发展,参见:黑人艺术运动。

二战后美国散文体小说的重要作家包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40年移居美国)、尤多拉·韦尔蒂、罗伯特·佩恩·华伦、伯纳德·马拉默德、詹姆斯·库尔德·科森斯、索尔·贝娄、玛丽·麦卡锡、诺曼·梅勒、约翰·厄普代克、小库特·冯尼戈特、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唐纳德·巴塞尔姆、E. L.多克特罗、辛西娅·奥兹克和乔伊斯·卡罗尔·奥茨;诗歌创作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玛丽安·穆尔、罗伯特·佩恩·华伦、西奥多·罗特克、伊丽莎白·毕肖普、理查德·威尔伯、罗伯特·洛威尔、艾伦·金斯堡、阿德里安娜·里奇、西尔维亚·普拉斯、A. R.阿蒙斯和约翰·阿什伯利;戏剧方面包括:桑顿·怀尔德、莉莲·海尔曼、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爱德华·阿尔比,以及包括萨姆·谢泼德、戴维·马梅特、托尼·库什纳和温迪·沃瑟斯坦在内的一些其后出现的剧作家。20世纪后几十年很多最具创新意识、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那些被归于某一“少数群体”或某一民族的文学群体的作家所创作的(“民族群体”由处于主体文化和社会体系中、明显具有共同的种族、宗教、语言、文化模式和民族根源等特性的个人组成)。但在这些群体的内部与外部却存在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到底是只把这类作家视为美国主流文学的组成部分更为公正准确,还是强调每个作家作为某一民族文化的参与者身份、具有其所属文化独特的题材、主题和形式特征更为公正准确。(参见:人文主义中的身份理论家。)这是杰出非裔美国小说家和散文家拉尔夫·埃里森、詹姆斯·鲍德温、理查德·赖特、艾伯特·默里、格洛丽亚·内勒、艾丽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时代,是诗人阿米里·巴拉卡(莱罗伊·琼斯)、格温德林·布鲁克斯、玛亚·安杰洛和丽塔·达芙的时代;是剧作家洛兰·汉斯伯里和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时代。(关于大众化的诗律模式的一些发展,参见:表演诗歌。)这也是涌现了莱斯利·马蒙·席尔科(美国印第安人)、奥斯卡·胡罗斯和桑德拉·西斯内罗斯(西班牙裔美国人)、茱帕·拉希里(东印度人)、玛克辛·汉·金斯敦(即汤婷婷)和谭恩美(华裔美国人)等杰出少数民族小说家的时代。参阅:休斯敦·A.贝克主编的《三种美国文学:奇卡诺人文学、美国本土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文丛:美国文学教师手册》(1982)。

当代美国的文学场景繁复多样,以上所列随时都可能得到进一步扩展。我们需要等待时间来决定究竟哪一位目前活跃的作家可以成为美国文学经典中长盛不衰的重要人物。

热点内容
狂婿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 发布:2025-01-16 09:35:48 浏览:40
营救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16 08:56:09 浏览:819
无常劫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1-16 08:50:23 浏览:850
女主是萝莉的宠溺校园言情小说 发布:2025-01-16 05:27:25 浏览:71
慕寒小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发布:2025-01-16 05:13:12 浏览:388
女强现代都市修真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1-16 04:57:01 浏览:203
命运体一号科幻小说 发布:2025-01-16 04:56:15 浏览:47
这豪门我不嫁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发布:2025-01-16 04:48:43 浏览:971
免费有声小说排行 发布:2025-01-16 04:38:48 浏览:986
小说古代农家生活 发布:2025-01-16 04:22:29 浏览: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