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优秀的绵羊听书

优秀的绵羊听书

发布时间: 2023-05-17 13:31:09

① 《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

一位耶鲁大学教授对美国常春藤精英教育的反思!一本颠覆美国中上阶层价值观的警世之作!《南方周末》刊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春藤的绵羊”一文 深度讨论该书!

推荐写到:“读过《优秀的绵羊》我们就会明白,这些整天立志“爬藤”的亚裔学生,根本没搞明白藤校是怎么回事儿……美国华裔学生Michael Wang,在2013年申请了7 所常青藤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被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外的所有学校拒绝。华人,乃至整个亚裔群体,哪怕是成绩再好,还是经常被常青藤大学挡在门外。常青藤的本质,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

“读过《优秀的绵羊》我们就会明白,这些整天立志“爬藤”的亚裔学生,根本没搞明白藤校是怎么回事儿……美国华裔学生Michael Wang,在2013年申请了7 所常青藤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被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外的所有学校拒绝。华人,乃至整个亚裔群体,哪怕是成绩再好,还是经常被常青藤大学挡在门外。常青藤的本质,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

书中精辟观点:选择做一些自发纯粹的事情,就如同你小时候那样;选择做一些即棚迟逗使没有外在奖励你也会选择做的事情;选择做一些你可以废寝忘食地专注去做的事情;做你最喜欢做的事,不是你认为自己喜欢或者应该喜欢的,而是你的真爱。

科学工作者通常使用最客观的语言,因此数据是他们习惯的语言。艺术工作者讲述个人经历,意在引起他人的共鸣。人文知识不存在方程式或者定律,它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因此它无法被证明,无法被量化,也无法被复制。我们只能解读人文知识,无法计算人文知识。在欣赏一首诗、一件雕塑或者一段音乐的时候,我们关心的不是它的大小,它的流行程度或者它的制作材料,而是它的意义。也许针对一个科学现象,我们会问:“这是真实的吗?”但是学习人文知识,我们会问:“这与我的关系是什么呢?”

现在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常春藤盟校,而是要让那些没上常春藤盟校(或任何私立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一流的教育。

我越来越深信,人类在这世界上所成就的最伟大事业,是以最朴素简要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见。在上百人的大会谈天说地的人中,也许只有一人会思考;在上千个会思考的人中,也许只有一人能洞察。洞旦运察把诗歌、预言、宗教结合为一体。

我们在阅读文章或者欣赏艺术品时,最关键的问题不是链卖我是否看明白了,而是该篇文章或该件艺术品是否能引起我的共鸣,从而帮助我更懂得自己。

② 求《优秀的绵羊》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优秀的绵羊》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JpW3d-KZpjKzzy8vecLuow

?pwd=x2ep 提取码: x2ep
简介:在本书当中,作橡闭皮者德雷谢维奇历数态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梁差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

③ 《优秀的绵羊》书评:精英教育可能让你人到中年后悔与迷茫

(1)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进常春藤名校,或者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常春藤名校,因为常春藤名校的教育是精英教育,常春藤名校的大学生,自然是精英。况且,美国的一些总统、大量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奖得主、各政界要人、商业领袖以及活跃在各个领域上的精英分子,很多都是来自常春藤名校。进了常春藤名校就是步入了社会精英阶层。

常春藤名校的大学生聪明、勤奋、成绩卓越、多才多艺,毕业后马上就能拿到一个令人艳羡的offer,直接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开始指点江山、甚至是改变世界的辉煌人生历程,他们就是那群“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赢家”。

但是,常春藤名校的大学生真的如外界看起来的那样阳光、自信、睿智而又能力超凡吗?精英教育本质是什么?那些实施精英教育的它大学、高中、考试辅导机构等单位,给孩子的成长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如果精英教育是有害的,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影响?我们该如何重新构建自我?

(2)

《优秀的绵羊》一书,让我们看到了这些问题的另一面,书中对常春藤名校的大学生进行的评价是:“尽管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笑庆但他们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所有人都老实巴察升宽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总之,他们是一群“优秀的绵羊”,并且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人到中年时更加迷茫、甚至是后悔。

该书对造成“优秀的绵羊”这种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名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和社会对名校的操控等方面,揭露了精英特权对名校教育的负面影响,并指出:“相比之下,那些没有常春藤名校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

该书2015年5月上市以来,在美国社会引起广泛争议,迅速成为《纽约时报》、《新共和》、《洛杉矶时报》等各大媒体追捧的话题,在国内也得到了南方周末、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网、环球时报、外滩画报等媒体的报道。

(3)

《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败亮后,因为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名校的学生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从那之后,他开始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发表演讲,跟学生们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也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并倾听和了解了他们的答案,《优秀的绵羊》就是他对这段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4)

《优秀的绵羊》中,作者从名校大学生“绵羊”表现,到他们如何成为“优秀的绵羊”,再到大学生和大学应该怎么做,最后从社会结构中分析这种精英教育形成的原因,旁征博引,甚至用多位名校大学教授的观点甚至是美国总统的表现,论证了他的观点,并指出,当前的精英教育无法自我修正,改变的方法只有“退出历史舞台”,而对于如何摆脱精英教育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我们该怎样构建自我,也做了很好的指导。

《优秀的绵羊》全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优秀的绵羊”,着重从名校大学生的状态表现、名校的招生、课程设置、评价机制、运作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大学名校是如何培养以及为何培养“优秀的绵羊”;

第二部分是“自我”,主要阐述了博雅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生应该敢于质疑,而不是被“常识这批蒙着眼睛的野马拉着跑”,大学的使命就是把青少年转变成人,仅仅为了职业做准备,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是极其荒谬的;

第三部分是“我们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阐述大学里应实施博雅教育,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大学学习就是与现实的正面交锋”,让学生学会自我引导;

第四部分是“社会”,作者用奥巴马总统等高官和企业高管的实例,证明精英教育的狭隘与错误,指出精英教育已经变成了特权教育,是社会特权管理层的一部分,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到了这一切该发生改变的时候了。

(5)

常春藤名校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

常春藤名校的大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自带光环,他们确实也出类拔萃、才华横溢,他们就是那群令人羡慕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最后赢家,但是,威廉通过自己在耶鲁大学的教学经历总结:“当那层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衣被剥离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者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这不仅仅是威廉教授的观察所得,还有调查数据支撑:美国心理学会的一份名为《大学校园的危机》报告提到,“接近一半的大学生感到‘无望’”,大学校园里的心理咨询服务一直门庭若市。

大学本来是促进人成长的,但是名校的精英教育为什么反而培养出了“绵羊”?

因为名校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名校对于课程的要求严格过于精尖而且严格,学生害怕挂科而不得不全力以赴,并极力回避创新以避免的失败,他们不会轻易涉足一个没有把握拿到高分的课程,这也就是为什么精英教育会阻碍个人成长的一大原因,也是为什么这些大学生成为“优秀的绵羊”的重要原因。

作者对此作了个形象说明:你已经到了99分,但是你要还另外50%的时间来争取100分,这阻碍了创新。从这个方面讲,我们不难理解,比尔.盖茨为什么会从常春藤名校辍学去去创造微软?因为继续在那所名校待下去,他没办法创新。

我们曾经感叹于“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景象,现在我们知道了,那不是因为他们热爱,而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变成了竞争机器,为了达到大学精英标准,他们陷入了疯狂的竞争中,却不知道这和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关系。

名校的主要精力并不放在教学上。

有人可能说,一流名校的教授也是一流的,所以教学也是一流的,但实际情况是,名校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他们聘请了大量的兼职以及临时的教学人员来替代教授工作。”这样的教学质量之下,还会产生多少优秀学生呢?名校里当然也有艺术家和创新人物,但属于极少数,并不能改变学校教育整体风貌。

名校的主要精力为什么不放在教学上?因为世界上有个叫名校排名的东西,每年都会有调查机构对全世界的著名大学做个排名,而这个排名直接关系到大学的招生情况和资金来源,排名本来是好事,可以促进大学提高教学水平,最要命的是,这个排名的标准却跟教学关系不大,反而跟教科研关系紧密相连,导致名校把优质教育资源投向科研而不是教学,一流的教授不上课也就成了名校的普遍现象。

几年前国内有一本很流行的家庭教育书叫《人生设计在童年》,这是著名美国教育与职业规划专家、曾任新东方美国留学高级顾问的高燕定,根据把自己女儿送进哈佛上学的教育经历,结合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写成,里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培养一名可以让哈佛录取的孩子的经验,并告诉大家,想让孩子进入哈佛,就要从小按照哈佛录取标准来培养孩子。阅读这本书,会让你热血沸腾,你会彻底明白,上哈佛的孩子,其实都是从小进行有针对性训练的,单单靠最后几年的准备,是无法达到录取标准的。

但是,按照《优秀的绵羊》的说法,这些其实都不是管关键,关键是,名校的招生政策,是一种精英特权的体现:你要想多才多艺,那么从小就要参加昂贵的艺术特长培养、专业的体育训练,并且成绩优秀,做完这些后,你还必须与名校的校友在一个阶层,并和他们很说的来,因为没有校友的推荐,名校是很难录取孩子的,而所有的这一切要求你必须出生的精英的家庭里,否则你所能使用的财富和社会资源以及家庭的“远见卓识”都不能帮你进入名校。

名校的招生录取条件,影响的绝不单单是一小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优秀的绵羊》中提到:“有些地方开始为学生减压,比如说新泽西州的富人区里奇伍德镇就实施了一天不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参加课外活动的政策,但是,这个频率是一年一次。”实际上,这个地区的家长主动要求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甚至很多孩子自己也同意,整个区的家庭大都在这么做。

那些从名校接受了精英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并非胸怀天下。

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的一名学生毕业后加入了一家咨询公司,待遇优渥但是他却总想离开这个行业,“去做一些更具创新、更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一想到要放弃他久已习惯的优越的生活方式,他就不知道如何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了”。威廉.德雷谢维奇对此总结很精辟:“他已经迷上了钱”。这样的人生失去了人生更自由、自我的追求,活在外界的评价里。

但情况并没有在个人人生意义的范畴里到此为止,而是祸及了社会。英国石油前任CEO托尼·海沃德(Tony Hayward)了,在自己的公司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环境灾难之后,他竟然当众大哭,说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恢复正常。他的公司把整个墨西哥湾变成了一滩污水,而他真正关心的却只有一个人:他自己。从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自己”是精英所关注的重点:他们漠视精英阶层之外的群体,缺乏公德责任心。

对于这种现象,《优秀的绵羊》还列举了奥巴马总统的一个案例:“他任命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担任财政部长,任命劳伦斯·萨默斯(Larry Summers)担任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但是这两个人在把美国拖入金融危机这件事上难辞其咎。”

我们在这里嗅出了精英阶层“官官相护”的味道,对此,威廉.德雷谢维奇直接指出:“甚至整个精英阶层,包括银行家、自由人士和保守人士、中上阶层和上流社会,无论当前的系统是如何自圆其说的,如何自我恭维的,它都已经行不通了。现在我们必须想象一个不同的社会形态,并鼓起勇气去将其变为现实。”

博雅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作者看来, “博雅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它的首要责任是教会人类把自己从以讹传讹所形成的常识中解救出来,先要认清它,其次质疑它,最后从新的角度思考它,而不是被“常识”这匹蒙着眼睛的野马拉着跑。博雅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广度,因此,你也许会因此“见多识广”而思想成熟、善于质疑,更重要的是你“学习了自我引导”,实现了博雅教育的“育人”目标,也是解决名校里“优秀的绵羊”教育问题的一个方法。

也许,有人会认为,博雅教育在职场上会处于劣势,学生毕业后入职的培训和磨合期拉长,《优秀的绵羊》中对此有另外的说法:接受博雅教育的大学生,在职场上“如鱼得水,而且,个人能力并不会受其专业所限。”

(6)

大学的教育应该是引领学生构建自我。

大学教育的本意是什么?是教育年轻人去探索与创新,而不是困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为了保证拿到优秀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让人生困守在小圈子里。很遗憾,那些“优秀的绵羊”虽然很优秀,但是他们无法冲破那优秀的“羊圈”,拒绝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他们被驯服了,并屈从于外界的评价。

“优秀的绵羊”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其实,那种成就的优秀和内心反抗的撕扯造成的“精英矛盾心理”,并被仅仅存在于美国,而是一种全球现象。这种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导致一种“成功者的中心危机”,对此,哈佛大学招生办主任威廉.R费茨蒙斯有精辟评语:“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说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人,但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他们从没有生活在当下,他们总会思索,曾经的努力是否值得?”也就是,他们并没有构建一个独立的自我。

中国的精英教育危害也不容小觑。

书中所说的情况,对于很多中国家长来说应该感同身受。中国的现在教育主要还是“一考定终生”,所以,竞争激烈的不仅仅是高考和中考,还有小学和幼儿园,普通的家长为了孩子能在未来进入大学名校,哪个敢不穷尽全力?我们知道把孩子摁在书上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又有什么办法,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这么往前冲,考试已经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了。

但是,这种看似公平的招生方式,已经开始走样,“寒门再难出贵子”似乎逐渐成为定论,因为“富门”里的孩子更有条件请名师私教、享受优质资源、进入优质学校。孩子们之间的这种差距,不是靠孩子个人努力就能拉近的,但是,每个家长和孩子还得全力以赴,奔赴高分目标,至于人生的方向和选择这样最重要的事情,反而无暇顾及。

做好自我的构建。

“精英教育”其实社会精英管理系统里的一环而已,是一种将大部分优质资源集中到精英们和他们子女身上的特权现象,这种现象很普遍,并且难以在短时间里改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认识它,不被它像一匹野马一样牵着人生狂奔,在其中做一些平衡或者另外的选择,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些主见,少一些盲从,多一份热情,少一分偏执。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书中提到了“二流公立学校”的教育,并赞美它,说那里更自由,更有人文,教育质量更高,对人生的影响更加积极,甚至帮你以后在人生的道路上能更好地“攻城略地”。无论是在接受的教育里,还是在人生里,过于执着于财富、陷入具体的问题不能自拔,反而忽视了生命中应有的自由与责任、宽容与豁达,缺少内心的宁静与反思,无法构建真正的自我,生命也就成了被外界牵引的行尸走肉。

④ 《优秀的绵羊》:戳破教育的美丽假象

#有书共读·听书打卡D14#

阅读时间:2021年8月23-24日

书名:《优秀的绵羊》

我见:优秀的绵羊是一群矛盾体,看似优秀,其实有着各种缺点。优秀的绵羊是“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最后赢家,但他们成功的原因不是“我喜欢皮运”,而是“不能输”。戳破美丽的假象。

许多名校表面上是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实际上也是变相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精英家庭的家长教育孩子,往往是两个目凯胡的:达到他们设定的目标,以及想通过孩子表达自己对自由和稳定的向往。

培养独立意识,拒绝做一只优秀的绵羊:第一,找到“我是谁”,想清楚自己的使命,首先要知道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接着需要具备精神层面的勇气。第二,不要害怕失败,犯错是智慧的基础。第三,个人主义不是自我独立。崇尚个性,特立独行的事情,奇装异服、挑战社会规则,不是勇气的象征,不是走向独立的过程。挫折、牺牲、内心挣扎、出师不利、走弯路、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矛盾,这些才是。

停止制造优秀的绵羊。大学要培养思想者而不是领导者,思想者敢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博雅教育,告诉学生如何收集论据、分析现有的权威观点、预见驳论、合成新的观点、最后义正言辞地表达结论,要学会分燃孙梁析他人观点,并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思:乍一看书名,还以为就是一本教育孩子的工具书。认真听了几遍下来,其实是一种讽刺,是一群矛盾体,是一群标榜优秀的教育机器。最终把孩子们都教育成老实、本分、听话、顺从,最后清一色的所谓“精英”。

真正的教育,究其本质就应该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就想《点燃孩子的学习动力》那本书讲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除去基础教育,更多的不应是要求所有孩子按照同一标准定优劣、评高低。而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要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让孩子在不同的领域和纬度发挥其认知和学习优势。

一直秉承的理念就是孩子的童年就应该快乐的过,不求学多少文化知识,但求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学习习惯。看过小学课外培训过度疯狂的电视剧《小舍得》以后,也曾有过担心和焦虑,怕孩子上学以后很难坚持初心到最后。好在现在国家已经开始动手,开展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回归基础的学校教育,所有曾经的担心和焦虑现在也都已经不是问题。更加欣慰的是孩子比较能安静的下来,算是选择性继承了他爹他娘的优秀基因,现在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美术、数学方面的爱好比较明显,立体感、空间感也都比较好。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加以引导,能给孩子的未来提供助力。

⑤ 「好书推荐」—威廉·德雷谢维奇-《优秀的绵羊》

威廉·德雷 谢维奇-《优秀的绵羊》

本书简介: 《优秀的绵羊》指的是常春藤盟校的学生,他们的优秀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他们又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在传早孝统和固有的模式中追求一流的成绩。如同绵羊一样老老实实的跟着头羊,所以被称为优秀的绵羊。本书告诉我们,常青藤名校也不搞素质教育,美国大牌教授也不给学生上课,和中国学校也没什么本质区别。而真正的高等教陆碰稿育,应该是效仿公立学校和小型人文学院,走博雅教育的线路。

作者简介 :威廉·德雷谢维奇,毕业于 哥伦比亚大学 ,在常青藤名校工作24年,仅在耶鲁大学担任英文教授达10年。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

推荐理由 :如果你是孩子家长,孩子将来面临上大学的问题,要不要去美国留学?要不要考常青藤名校?常青藤名校到底怎么录取?本书讲的是美国大学真正的运作方式,并让人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是好的大学教育。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优秀的绵羊,第二部分:自我,第三部分:我们到底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第四部分:社会。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享:

一、 常青藤 名校不进行素质教育

美国常青藤名校是世界公认的好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很多都成了社会名流,看起来是特别好的素质教育。本书认为美国大学的教育方式,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

所谓常青藤盟校,最早是一个大学体育赛事联盟。可是如果你认为这些大学当初组织起来搞体育赛事是为了促进美国青年的体育运动就大错特错了。常青藤的本质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最早的时并不是一种很大的学校,他们只是一些地方贵族建的区域性学校,只招收本地的贵族子弟。但是在19世纪后期美国铁路普及后,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把全国联接起来。各地的政治、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需要跟其他地区的贵族相互结交。如何结交呢?让孩子上同一所学校,于是贵族们就安排那些精英大学,哈佛、耶鲁面向全国招生。

当然,即便扩招这些大学仍然只面向贵族家庭。他们录取的学生要求必须会希腊语与和拉丁文,平民子弟上的高中都是公立学校,根本不教授这些内容,所以平民子弟就被自动排除在外了。也就是说,所谓的精英大学原本是精英阶层自己玩的东西。失去了他们保持统治地位的手段,贵族自己花钱赞助名校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些大学里上学,然后到自己公司接管领导职位。

这种情况,外界其实也没法指责,因为哈佛、普林斯顿本来就是私立学校,也没有义务跟普通人讲公平。当时有资格上哈佛的学生去哈佛相当容易,录取根本就不看重学习成绩。事实上一直到1950年,哈佛每10个录取名额只有13个人申请,而耶鲁的录取率也高达46%。与今天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局面完全没得比。可是贵族精英们很快意识到这么搞不行,因为一方面新的社会势力不断涌现,一味把这些人排除在外,对统治阶层自己是不利的。另一方面,这些贵族子弟的学业确实不够好,对大学来说也脸上没光。于是在1910年,一些大学开始率先取消希腊文、拉丁文的考试,给公立高中的毕业生机会。

可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样犹太学生的比例就迅速增加,于是又修改录取标准。你想来上学仅成绩好还不行,还得有老师的推荐信,要通过校友面试,最好有一项体育特长,校友的孩子还会加分等。

后来常青藤联盟就是因为学校重视体育才形成的一个体育比赛的联盟。类似这样的改革反复拉锯,最后妥协的结果就是既重视考试成绩,还要求体育特长之类的所谓素质。但此时所谓素质教育的本质,就已经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品格,而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并非所有素质都有助于你的名校录取,你需要的是有贵族气质,而且必须是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比如大提琴,很明显工薪阶层的孩子很难做到,如果你不是精英吵仔贵族,所有这些素质教育的要求,都是逼着你假装贵族。

如果你身在一个普通家庭,你什么素质都还没比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但即便是这样,仍然有人不服,再难也要进常青藤。本书以耶撸大学举例真实录取标准,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突出的成就肯定就能被录取。但不是一般的奖项,必须是英特尔科学奖这样的全国性大奖。如果没有那你就得全面发展。必须上七到八门选修课,参加九到十项课外活动。即便是这样也不能保证录取,还得看推荐信和家庭情况。至于我们津津乐道的SAT考试成绩没有太大意义。

虽然申请大学确实会让一些中上层子弟有些焦虑,但这个漫长的过程“本质上只是走走形式”。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你是怎么做的,而是你已经被允许参与进来了。哈佛之所以也会招一些数量极少穷人家的孩子,告诉他们,你不能只用钱买到进入哈佛的资格,只不过是阶层结构的“宣传机器”罢了。

一个孩子想达到这个标准,他的高中生涯基本就要在不停地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选修课中度过。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他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过日子。他从小被灌输的价值观是不能输,他们这么做,只是因为他们害怕被别人超过,他们的自信心都是建立在外人对自己的评价上的。

大家都不喜欢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让孩子想法设法去使用一个统一的考试标准。这会造成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知道怎么考试却不知道为什么考试。这情况其实在美国中学生身上一样存在。他们知道,为了上长青藤大学该怎么做准备,但他们同样不知道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一旦真的上了大学之后,孩子们的大学生活和中学是完全一样,仍然是上各种选修课,参加各类课外活动,拿一个好的分数,让自己的简历熠熠生辉。毕业时候找一份华尔街的体面工作,迈向上层社会。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因材施教,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他们的发展路径也应该不一样。学校的任务就是鼓励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不一样,帮他们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但哈佛、耶鲁优秀毕业生基本是同一个面孔。他们的简历显示都是学霸,成绩一流都担任过社团的学生干部,擅长好几项体育运动或者乐器,看起来特别正义。去盖茨基金会之类的慈善组织学习过,帮助过非洲贫困地区的儿童等,这些素质叫做领导力。名校都希望培养出有领导力的学生,因为这些人进入上流社会,或者说得极端一点,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要大很多。

一位耶鲁大四的女生回忆: 当其他人忙于贱卖自己的灵魂时,自己很难独善其身,坚守自己的灵魂。

本书认为如果说高校的任务只是帮助学生找一份好工作。那常青藤名校和职业培训学校好像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且更糟糕的是所谓的名校还在主动迎合这种趋势。《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从1983年开始对美国各所大学进行排名,这一排名的结果就是排名好的学校挤破头,排名差的学校无人问津。然后好学校就越来越难考了,录取率越来越低,而录取率低又是排名高的指标之一。到今天,哈佛的录取率不到10%。看到排名高有好处,各所大学就开始了激烈军备竞赛,拼命想办法提升排名。

最典型的例子是芝加哥大学,这所学校本来学风很严谨,他的排名在十名左右。可是学校太严格,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连聪明的孩子也不想上。报名的人就没有那么多,录取比例比很多同类学校高,录取率有20%多。但是芝加哥大学不满足,想和哈佛、耶鲁一样,把录取率降到最低。于是学校到处做广告,做宣传,吸引学生和家长的注意力,然后调整录取方式。也跟其他学校一样,让学生多才多艺,很快芝加哥大学的录取率就降到了将近10%,学校排名也上升到了五六名。代价是失去了芝加哥大学的独特性。新闻机构做出排名,家长和学生关注排名,按排名选学校,学校为了迎合家长按排名的指标进行调整。于是各个学校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大同小异,培养出来的孩子越来越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种排名指标的设置,本质上是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当成了标准。

可是美国学校的种类很多,波莫纳学院是人文学院,维斯理学院是女子学院,哈维穆德学院是技术大学,西点军校是军事学院。学生兴趣都不一样,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就像是拿橘子跟苹果比,看看这个橘子有多像苹果。这种情况下你怎么指望高校能给孩子提供素质教育。

二 、 美国高校教 无法教授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学老师到底该教学生什么呢?作者认为,大学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法律、会计之类的具体知识。这些不上大学也可以自学。 高等教育带给学生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 , 而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要有独立思考能力 。

那么独立思考能力到底是什么呢?作者说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分析他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说我们上大学都要求写论文,为什么非要写论文呢?其实就是为了练习思考能力。论文的逻辑都是很严密的,你必须写清楚自己的观点,然后老师会逐条逐点的帮你修改逻辑上的含糊、结构上的错误、论证论据的不足以及预见可能的反对观点等。好的思考能力,需要你一堂课接着一堂课、一篇论文接着一篇论文的练习。这样的训练必须需要老师不断的给学生反馈。也就是说,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必须够高,所以作者建议课堂应该小而精,方便大家研讨。课堂的时间不是用来抄写笔记的,而是由教授带领,通过研究和讨论,让学生逐渐熟悉思考技能,上课不是灌输给学生他不知道的知识。而是教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讨论。这个过程中教授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迫使学生进一步展开解释自己模糊的答案。 他会帮助害羞 、 谦逊的学生发现内在的自信 。他 接纳并鼓励学生,同时引导并挑战学生。也就是说,要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 是 回答问题的 ,而 应该是提问者 。

甚至有些问题,教授本人也并不知道答案,他也可抛给学生思考。研讨课上的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合作,在交流中能够收获意外的惊喜和新事物。这个就是共同思考模式。但是对现在的高校教学方式来说,这种做法显然太奢侈了。因为大学的大部分课都是大堂课,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听课,老师只管在上面讲,很少跟学生互动,有些教授甚至只管讲课的部分,和学生互动的部分全都交给助教完成,学生根本得不到针对性的指导。

更重要的是大牌教授基本不给普通的本科生上课。本书指出这种情况在美国最一流的高校里面还很普遍,终身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给新入学的大学生上课的基本都是临时性教职员,比如博士后、在读的博士生,或者是其他全职的非终身教授。最好的老师不教学生,那学生还怎么能学会独立思考呢?这确实是一件很让人困惑的事情。作者认为 在高校的办公 逻辑里, 教学 是极其不重要的, 科研才是最重要 的 。为什么?原因是二战之后,美苏争霸,双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压过对手,美国给各个高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研经费,这些大额的经费,促使整个大学系统把重心转向了学术研究,研究型教授成了好教授的标准。

从1960到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翻了四倍,但是教授的平均教学时间却减少了一半。只有研究上的进步才会被认可,本科生的教育根本不在大学校教授的视线之内。硕士和博士就好一些,因为研究生已经可以给教授做科研助手,他们得到教授的指导会更多一些。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科研成果的使用权能直接换来收入。这就等同于市场鼓励学校加大科研投入。近其所能的招聘明星教授,免除他们所有的教学,让他们把精力放在科研上。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对大学的排名,按照他们排名的计算公式有15%的评分是关于学校的学术声誉。所以对名校而言搞科研还能提升学校排名,显然百利而无一害。于是就导致大学特别看重科研型教授,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学校给了更多资源,至于教育年轻的大学生就得过且过。甚至比较滑稽的是,如果你是一名大学教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学上,你可能会被认为是学术态度有问题。

作者有一个朋友在美国一所一流大学教学,这位教授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给学生讲课,讲课水平也很高深受学生爱戴。后来他被学生们投票,评上学校的最佳教学奖。领奖的时候学校的副校长,一边儿给他颁奖,一边儿趴在他耳朵边上说,年轻人别担心,虽然你拿到这个奖,但我相信你仍然可能有所作为的。言外之意就是主流学术圈认为得了最佳教学奖,就意味着你学术上的付出不够,以后很难有所作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就是教学不必太出色。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和教授的重心都会放在科研上。但是毕竟每年都有这么多年轻人进入校园,充满困惑需要被指导。解决的办法就是临时性教职人员。让博士后之类的兼职老师去教学生,而且成本很低,还可以帮助教授节省出时间和精力专心搞科研。

根据统计,2011年美国高校的终身教授人数只占整体师资的25%以下,临时性员工降低了成本,但同时也降低了教学质量。因为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工资偏低,但教学任务很重,因此过度劳累,压力过大,人员流动性很大。而且临时性员工教的主要是终身教授不愿意教的入门课。但是初级课程对刚进校门的大学生有很深远的影响。基础打不好,影响未来。2005年一份针对美国大一新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对大学教学质量非常满意的新生还不到1/6。另外一份针对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1/3的学生觉得课堂很无聊。更可怕的是现在仍然看不到改变的迹象,甚至情况还在恶化。

美国很多名校推出网络课程,很多人认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大学教学的救星。它让远在非洲的孩子也能领略世界顶级教授的风采。但本书的作者却认为网络公开课对大学的课堂教学来说是雪上加霜,教授们本来就不容易接近。而 网络课程 进一步 隔离了老师和学生 , 只不过是一种改良版的教科书 。无异于把一名家长冷落的孩子转交给一只智能机械的猴子。 它代替不了教授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也与高等教育的教学精神背道而驰。其实网络课程是名校和第三方商业机构合作推出的,他们的目标用户根本不是远在非洲上不起美国名校的穷学生,他们实际上想把知名大学的网络课程推荐给第二三梯队的大学,以此来创收。

三 、 公立大学和 小型 人文学院能够提供更好的 教育

当作者指出常青藤大学存在上述这些问题之后,是不是说美国大学就不值的上呢?当然不是,美国教育在全球的领先地位还是确定无疑的。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现代教育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改革之后才能更适应教育的要求。

作者认为公立大学和小型人文学院是目前最符合教育精神的学校。首先推荐的是美国的公立大学,因为公立学校是真的多元性。这里说的真正的多元性,并非精英私立大学那种人为的多元性。

虽然常青藤大学在种族、肤色、性别上的多元化做的不错,但最根本的一点,经济上并不多元,学生中有钱的孩子居多。统计显示,哈佛大学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全美收入前5%了家庭。斯坦福大学更夸张,有接近一半儿的学生来自于全美收入前1.5%的家庭,为什么都是有钱人呢?原因是名校的学费巨贵,一般人很难担负的起。 但是上大学花多少钱,其实还不是最重要的,上大学之前花了多少钱,才是真正重要的。 有人统计过,想进名校获得贵族素质最有效的办法是花巨资进入排名靠前的私立高中。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三所大学录取的学生当中有22%来自美国100所著名高中。这相当于全国高中总数的0.3%。而这100所高中之中,只有六所不是的私立的。所以虽然常青藤名校的学生看起来文化上很多元。但在经济层面上,上名校基本是一个有钱人的游戏。都是有钱人的问题就是价值观单一。大家都认可金钱这一价值观,认为这就是素质,更成功的表现。于是所有人都去追逐更高收入的职业。像哈佛、耶鲁之类的名校毕业生大部分都选择管理和咨询行业就是这个原因。相比之下,公立学校经济方面的限制要少得多,学生的构成更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多元。

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设法接触不同阶层的同学,这是走上社会之前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准备,更符合一个成熟现代人的期待。常青藤名校大部分老师的首要任务是搞科研,不愿意在教学上花费时间,学生也尽量不去麻烦他们。如果他们错过了考试时间,老师会投桃报李,重新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过关,师生之间形互不得罪的默契。在这种以肯定为主的文化氛围下,学生成绩逐年膨胀。

1950年代,美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平均成绩积分GPA为2.5分。2007年公立大学是3.01,私立大学上升到的3.30。而在一些顶级名校分数达到了3.43私立大学给学生打分儿越来越松。相比之下,公立学校的老师更严格。他们是政府建立的学校不依赖校友捐款,所以不必担心得罪未来的校友,也不必担心伤害学生的脆弱自尊,这些学校没有那些研究性大学那么看重研究,而更看重教学。所以老师对学生个人关注也会更多。在学生日后申请研究生或者工作的时候,公立大学的学生常有更好的推荐信。而常青藤学校的老师可能连学生是谁都不知道。2014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以开玩笑的方式请大家为哈佛祈祷,因为他和公立大学合作之后对公立大学的教学设计大为赞赏,他感叹哈佛的教学模式,也未必能赶上这网络时代的需要。

除了去公立学校这个建议,作者的另外一个建议,如果非要去私立学校上学,那就尽量去一些私立的小型人文学院。这是因为这些小型人文学院的教育理念可以克服名校身上的问题。这些人文学院教育理念是博雅教育。

在文理学院,课堂教学几乎都是以研讨形式进行的,而且教学者都是全职教授。极少数为兼职讲师,更没有大型学校由硕、博士代替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现象。整个教学和学习环境是亲切的,但也是激烈的。作者认为,最佳的高校是第二梯队的文理学院,比如里德、凯尼恩、卫斯廉、西沃恩和曼荷莲等。

博雅教育又被称作通识教育。按这种理念教学的学校基本都不怎么关注排名、职业培训这些短线目标,不把自己视为职业培训场所。而是更关注教育本身,关注思维的训练,关注好奇心的培养。这里的四年,你可以暂时脱离现实,一心一意训练自己的大脑,培养自己多元的价值观。和研究型大学相比,这里的老师也更乐意和学生互动,更愿意在学生身上花时间。而这和我们现行的教育价值观完全是相反的。大部分人的观点是博雅教育可能不太解决实际问题,你学得东西不会是法律,金融,会计之类的能直接帮助你找工作的专业。你的大部分时候可能研究的是一些看起来有点儿悬的东西。比如文学、艺术、哲学等。但是博雅教育学的东西非常宽泛。一切有利于你思考、帮助你建立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东西都可能涉及。博雅教育认为教好学生,不在于帮学生找一个好工作,或者给他们一个极其狭窄的科研方向,而要对他的人生有所帮助,帮他建立一些人生价值观。

大学是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大学代表着人生一次机会,善待这次机会,不要着急去成为自己心中早已计划好的那个人,而是成为你自己从未遇见的那个人,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你就读的大学,而你自己本身。

对老师来说,要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做指导,就必须知识渊博、触类旁通。因为这都是些太大的问题。为了教好学生,老师甚至要把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带进课堂。而大部分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专业教育,就是把知识分成很多不同的专业领域。随着学术发展,这些领域还得越分越细。每个教授只研究一小块领域,想要科研出成果,必须在某个细分领域研究的比别人更深入。这就要求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这个狭窄的领域儿,而不可能浪费精力让自己知识渊博。这就和博雅教育的要求完全相反了。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大学重视科研而推行博雅教育的人文学院不重视科研的真正原因。

作者也提到让人欣慰的是,最近这些年,美国很多大型的公立大学也开始效仿设立类似的人文学院。很多荣誉学院就是人文学院的翻版。这种翻版,最初只有四所大学有,现在全美也有几十所学校都有了。作者认为公立大学设了人文学院之后可能会更有优势,因为这里的学生兼得公立大学和人文学院的优势。

当然,可能很多人依然会担心这些务虚的学科将来怎么就业?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很多统计数据都表明,学艺术、文学、数学的孩子相比学工科、商科的孩子职业成就并不差,而且在需要创意合作的工作岗位上学文学艺术的学生表现的更好。

实际上职业生涯和人生几乎是一样的漫长。 你选了一个容易找对口工作的专业, 只 能确保你第一步走的快一些 , 未来怎样 要看 你身上到底 沉淀了什么。

四、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赎

当美国政商界的领袖大部分都来自精英的常青藤时,导致的结果就是精英主义开始内部繁殖,绵绵不决。这些精英个个出身显赫,却总是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相同的错误。结果就是,美国整个国家的命运都可以追溯到小学,或者追溯到子宫。

精英治理不仅自我封闭,自我强化,它还会假公济私。不是在为人民服务,而在与大众为敌。因为精英只效忠自己的野心,其他一切并不重要。只要精英阶层仍然在牺牲别人的利益给自己的孩子换取优势,这些问题就都无法避免。这实际上是一种悲剧般的救赎。你以为在搞砸别人的孩子,但到最后要为这一切埋单的恰恰是你自己。

仅仅改变精英学校的录取流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不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上藤校,而是要让那些没上藤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一流的教育。

最后作者指出我们已经尝试过贵族和精英式的治理,该试试民主治理的时候了。

当然,不能因为这本书就否定了美国大学教育的先进性,更不能就此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办的很好,从新的角度来认识美国大学制度及运作模式,让我们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这才是本书的意义。

为加深阅读的深度:借用吴军《大学之路》所言: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好四个角色。首先,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要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经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第二,它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它是年经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对人个而言,成功的大学经历应该是这样的:当一个学生从某一所知名大学毕业后,他不需要再把母校的名字天天挂在嘴边;当一个学生从一所二三流大学毕业后,那所学校今后会因为曾经出了这样一个学生而自豪。

重压之下的中国学生,踏上大学之路就成了家长实现自己梦想的延伸,很多年轻人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自认为总算完成了家长交给他们的使命。在这样的想法下,他们所走的大学之路也是目标非常明确—冲着文凭而去。当他们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一刻,又会觉得自己总算结束了不很情愿的考试生涯,接下来一辈子再也不想学习了。遗憾的是,人生是场马拉松,拿到一所名牌大学的烫金毕业证书,不过是在马拉松赛跑中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站位而已,人生一这所真正的大学一路途才刚刚开始。看过马拉松比赛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很拥挤的,但是当1/ 4 赛程过去之后,选手们彼此的距离就拉开了,在起跑时占得的那一点便宜到这时早就荡然无存了。

很多中国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⑥ 《优秀的绵羊》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优秀的绵羊》([美] 威廉·德雷谢维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p5CmjXcLXKjdnvX6NzakTw

提取码: vwpp

书名:优秀的绵羊

作者:[美] 威廉·德雷谢维奇

译者:林杰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4

页数:232

内容简介: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高团扮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或桥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即将辞去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这些问题。让他万万没戚灶想到的是,几周之内,它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次(后来的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00万次)。很明显,这篇文章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作者简介: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cation)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除了经常应邀在各个大学发表演讲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其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国家》、《新共和》上。


热点内容
文笔好的gl现代小说 发布:2024-11-28 09:28:01 浏览:467
全本免费科幻小说下载网站 发布:2024-11-28 08:58:15 浏览:12
英雄志小说在线阅读全文 发布:2024-11-28 08:51:58 浏览:738
畅度听书 发布:2024-11-28 07:46:05 浏览:333
公主穿越gl小说完结 发布:2024-11-28 06:58:23 浏览:577
男法医穿越古代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1-28 06:32:48 浏览:511
有什么好看的女主沙雕小说 发布:2024-11-28 05:29:41 浏览:566
古代侦探推理小说 发布:2024-11-28 05:10:52 浏览:668
徐凤秋江炎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发布:2024-11-28 04:50:38 浏览:126
玄幻言情小说有哪些 发布:2024-11-28 04:08:24 浏览: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