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小说推荐理由
1. 京华烟云的作品鉴赏
《京华烟云》在创作方法上,运用了社会全景图式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叙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之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和聚散离合。它还反映了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的30多年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局势的演变。书中描写了众多不同阶层的人物,描写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各不相同,书中描述了这些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有这些人物对于金钱名利这些身外之物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有他们日常生活的环境特点。“书中还描写了从义和团运动、到八国联军入侵、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到军阀混战、到北伐战争、到全民抗日其间的重大事件,以及蕴含在这些重大事件背后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
《京华烟云》每卷引一段庄子的语录为题旨,传达出浓厚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既是小说的血脉,还形成了小说的结构,从道家的天命观——得道的途径——道之为用三个递进的层次解读小说。 既有道家超凡脱俗、淡泊人生的理想,又有儒家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责任感;既推崇西方的科学、文化,又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把以极大的兴趣。
《京华烟云》展示了一幅漫长的历史画卷,起自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终于抗日战争爆发之时,讲述了中国两大家族长达四十年的兴衰荣辱。通过对书中人物的描绘,作者向人们阐释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等中国哲学思想,也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向外国读者呈现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全貌。文中涉及人物众多,性格迥异,旧式人物和新派代表,富人和穷人,青年和长者。这些人物对话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京华烟云》书写了生活的和谐与恬淡,生命的超脱与自由自在。整部书中充溢着浓厚的道家文化,平缓自然、从容豁达。让读者在淳朴、宁静和芬芳的基调中,在平和安详、自尊自爱的文化氛围中感受道家文化的无穷魅力。 展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境和中国传统的儒道哲学思想,向西方人展示了战乱年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及其宗教思想。
《京华烟云》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在哲学精神方面,《京华烟云》以庄周哲学统领全书,其中也穿插着中庸之道的儒学与万物平等的佛学,主要表达的是“一切人生浮华皆如烟云“的道学思想,强调了人的永生是种族的延绵,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永恒的真谛。 《京华烟云》通过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的深刻变化。该书无论是在背景、内容、人物刻画上,还是在文化习俗的选取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无不体现出这部小说的互文性特征。林语堂利用其深厚的写作功底将大量来源于中国社会的互文性文本进行转换和重新组织,将某些独特的中国文化和历史片断译成了英语,他的创作实际上伴随着一个隐形的互文翻译过程。
《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虽然《京华烟云》在很多方面都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但在写作手法上,《京华烟云》却具有与《红楼梦》迥然不同的独特之处。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京华烟云》中主要人物亦多临摹于《红楼梦》。其中相似度最高的当属复制于黛玉的红玉,二者在人物形象、性格,以及爱情命运上都颇有相通之处。 当然,二者在人生价值取向和爱情观上亦有不同之处。透过两者的复制和重构可知,《京华烟云》对于《红楼梦》不仅仅是承继的关系,也存在着分离的关系。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语写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一直被视为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而构成这部著作的人物的名字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是作者斟酌再三,才最终确定下来的,人名往往成了反映人物性格及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的取名颇具艺术特色,如借用古代人名、反用警言等。这些取名艺术也从侧面传达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借用古代人名如木兰、莫愁、阿满等人物。木兰是借用西汉传奇女子花木兰的名字。莫愁是借用南齐莫愁女的称号,阿满是借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女儿的名字。
2. 林语堂对京华烟云的评价
《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林语堂写《京华烟云》时,正值二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各族儿女奋力抗战之际。
林语堂深深的热爱着伟大的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就应该义不容辞的将自己的安危和国家的安危紧紧地捆绑在一块,就应该责无旁贷的把自己投入到挽救国家的阵营中去。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他认为“要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必须借助小说这种手段来表达”。
(2)京华烟云小说推荐理由扩展阅读
《京华烟云》通过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的深刻变化。该书无论是在背景、内容、人物刻画上,还是在文化习俗的选取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无不体现出这部小说的互文性特征。林语堂利用其深厚的写作功底将大量来源于中国社会的互文性文本进行转换和重新组织,将某些独特的中国文化和历史片断译成了英语,他的创作实际上伴随着一个隐形的互文翻译过程。
《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虽然《京华烟云》在很多方面都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但在写作手法上,《京华烟云》却具有与《红楼梦》迥然不同的独特之处。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京华烟云》中主要人物亦多临摹于《红楼梦》。其中相似度最高的当属复制于黛玉的红玉,二者在人物形象、性格,以及爱情命运上都颇有相通之处。 当然,二者在人生价值取向和爱情观上亦有不同之处。透过两者的复制和重构可知,《京华烟云》对于《红楼梦》不仅仅是承继的关系,也存在着分离的关系。
3. 寻找《京华烟云》的书评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这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竟然又读出了许多味道…… 《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可以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可以知道,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可以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但是在面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同,又可以非常好的表现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说到让我最为佩服的人物,当然是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面对生活的变迁,面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面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华烟云》向西洋人介绍了中国社会。细读之,让你有登堂入室之觉,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与里头的人物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或许,除了一句”此书只应天上有“外,再没有更恰当的语言了。
4.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的文学评论
11月20日,电视剧《京华烟云》在央视上演大结局。
人们对电视剧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同名电视剧的播出至少让《京华烟云》这本书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对《京华烟云》来说,这说不清是幸运,还是悲哀。
原著的魅力在哪里
对于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可能是这两年来最招人骂的文化现象之一。因为这类电视剧无一例外地和原著严重脱节。从老舍的《我这一辈子》、曲波的《林海雪原》,到眼下的《京华烟云》,很多戏除了人名相同,基本没有保留原著的意思。当代导演总是在犯两个毛病:在艺术上没有主见,坚信英雄必须配以美人,爱情一定是三角形的,情节一定要跌宕,这样才能让人喜欢。《京华烟云》的主创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称:“一个女人不离婚、不自杀,观众会看吗?”同时,他们在艺术上又自作聪明,坚信自己比老舍和林语堂还伟大。这也符合“改编”的意思:大刀阔斧地改,然后再编出点儿新鲜东西。
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与原著的不同之处很多,主要的问题还是所谓的“味道没了”。从时间上,30多年的情节被压缩到了十几年,据说可以增强矛盾冲突,提高戏剧性。不过让人怀疑,真实的用意恐怕还是怕赵薇演不了中年妇女,就算演得了也未必有人爱看,因为妙龄少女和风韵少妇总比40来岁的老大姐吸引眼球。而《京华烟云》原著的一大魅力,恰好在于它史诗性的波澜壮阔,3个大家族,历经1900年义和团运动,涉及到清王朝的崩溃、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北洋军阀征战与抗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将这样波澜起伏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小说中,所以有人将它称为现代文学史中的《清明上河图》。而在意境上的缺乏更多,林语堂原来追求“儒道结合”的人生态度,后来他的女儿林如斯也曾撰文说,《京华烟云》的最大优点在其哲学意义。林语堂在儒家文化的立场上肯定了莫愁、孔立夫和傅先生,又开宗明义地将木兰称为“道家的女儿”,他希望用这种儒道结合的思想境界写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京华烟云》的重点不在于爱情纠葛,而在于文化意境,这样一个态度,却并不是电视剧导演感兴趣的。
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
这时候重新回顾一下林语堂版的《京华烟云》,恐怕别有一番味道。很多中国作家是靠英文好而闻名的,林语堂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那时候英文好的文人,大多数都是中国文化的迷恋者,过分一点的有辜鸿铭用一个茶壶两个茶碗的比喻来支持一夫多妻制,温和一点的林语堂也在艺术上对《红楼梦》推崇备至。1936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本来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对《红楼梦》理解上可能会有隔膜。作为折中,林语堂索性用英文写下了一部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作品,这就是《MomentinPeking》(曾译为《瞬息京华》,现多译为《京华烟云》)。因为小说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所以一些评论者对这种写法颇有微词,认为这种翻版不算什么本事。不过应该想到,林语堂参考的可是《红楼梦》。中国现当代的作家,假如都翻版一个红楼梦,恐怕没有几个能写得好的,也没有几个能比林语堂翻得好的。从这个角度讲,林语堂的艺术水平不应该受到质疑。
《京华烟云》写成于1939年,英文版70万字,分3卷,共45回。出版后卖出了5万册,销量很大,还被《时代》周刊誉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林语堂的挚友赛珍珠也对《京华烟云》评价很高,她甚至因此推荐林语堂获得诺贝尔奖。她说道:“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但林语堂最终没有获奖,后来也因为种种原因和赛珍珠决裂了。这就是另外一段事情了。
林语堂先生
《京华烟云》的翻译风波
林语堂自己希望《京华烟云》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延续海外的影响。在译者的人选上,林语堂曾经看好郁达夫,他认为郁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可惜的是,郁达夫在着手进行了一部分翻译之后,就在苏门答腊遇害了。直到1941年,第一个完整的翻译版《瞬息京华》才正式出现,可林语堂对这个版本并不满意,他还为此告诫说:“劝国内作家勿轻易翻译。”
到了1977年,台湾推出了张振玉的译本,名字也改为《京华烟云》。这个译本,在海峡两岸畅销多年,从而也使张振玉的《京华烟云》这个译名流传开来。但在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由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的版本,这一次又改名为了《瞬息京华》。但此时《京华烟云》的译名已被广泛接受,提起林语堂的这部大作,普通读者仍然习惯性地称之为《京华烟云》。
这种用英文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写作方法,给后来的翻译和读者的接受都带来一些麻烦。总有人推测,假如当初林语堂直接用中文写作,可能艺术性会更加完美。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总不免要有缺失。但也可以推测,假如最初的版本是中文版,那么再翻译成英文也可能不会产生那么大的海外反响了。翻译的流失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林语堂将遗憾留给了中国的读者。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已经是从英文版翻译成中文版,从中文版再改编的三手版本了。而且电视剧改编得与原书差异太大,就算看过电视剧,再找本书来读一遍,也不能算作原汤化原食了。
评论木兰
姚木兰的儒道兼容
如果说宝钗是封建社会儒家的理想女子,那么木兰则是语堂先生心目中儒道结合的理想女子,是语堂先生在《红楼梦》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完美女人,她兼容并包有儒家的世俗生存智慧和道家的逍遥自由思想。
由于温存善良的母亲的传统教育,木兰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与宝钗一样是一个儒家女性教育的理想:安守女人的本分,即使才华、智慧远超哥哥和丈夫,也只是在女人的位置上运用这种智慧影响着男人;具备宝钗式的美德,很能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世俗的生存智慧。当然,在这种世俗的生存智慧上,木兰的妹妹莫愁是有过之而不及的。但是,木兰的自由与梦想,青春与热爱,则是他们所远不及的,而这也是语堂先生之所以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的原因之所在。
由于重道逍遥的父亲的道家自由思想影响,木兰能脱离于礼数的束缚而自由、健康的生活、成长:她一双天足,不裹脚;会吹口哨儿、唱京戏以及收集、鉴赏古董;接收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不相信女孩子要规矩,男孩子就应当坏,男女应当平等。正因为天性自由热情,向往和追求美的事物,木兰的性格、人性都非常的健康、美丽,拥有与曼妮、暗香纯洁而热烈的女性友谊,与立夫超乎友谊之上的真挚、美好感情,与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和子女浓烈的亲情,与荪亚的婚姻也和谐美满,在情感和命运上没有留下太多的缺憾。因此,相对《红楼梦》众多女性悲剧之一的宝钗,木兰无疑要完美的多。尽管宝钗性格相对完善,拥有亲情、友情,但终因太藏愚纳拙,事故老成而婚姻不幸,当然,宝钗的婚姻不幸有着造化的因素,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宝钗确实是很不幸的。
至于木兰跟孔立夫之间的感情纠葛,木兰应该是没有缺憾的。不凭别的,就凭她们婚后的美满生活和俩人之间一生的相知相助。木兰和立夫之间是有着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爱情味道的,只是,他们各自的婚姻,就如傅先生的五行命算所预示的:“五种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男女婚配,就是这种命型配合的学问。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辅,彼此相成。”木兰的金命配荪亚的水命,莫愁的土命配立夫的木命,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幸福的婚姻,并且,木兰与立夫还能终生相知相助,憾何有之。
尽管一个立夫值三个荪亚,木兰自身才华也远超荪亚,但木兰仍有智慧把与荪亚的婚姻经营得美美满满,与立夫的感情也经营得有声有色,相比于现时代女性事业、婚姻的众多困惑,木兰无疑是一个理想。木兰思想自由、坚毅刚强,在关键时候能有大智大勇,在众人促手无策之时,机智的救出立夫;木兰谋事细致周全、眼光长远,在家庭财政计划上,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善于理财和投资;因此,若是在当今社会,木兰的事业肯定会青山不老、长盛不衰。但不管木兰的事业再怎样蒸蒸日上,回到家庭和婚姻,木兰仍旧只会做着她的妻子、母亲和女儿。因为木兰本质上对生活有着由衷的热爱和理想,虽然儒家的俗世理论使她精于人世,在生存智慧上超于众人,但道家的逍遥思想更能使她超脱于世俗的生存智慧,真正的体验自身的感受和思想。也就是说,世俗的生存智慧只是木兰适应社会的一种必要,指向木兰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才是木兰的追求和理想,她的婚姻家庭和爱情才是真正目的性的东西。
纵观木兰的一生,她勇敢坚强,才气焕发,对人友好,胸襟开阔,无限热情,亲密恳切,洒脱自然,穷达不变,甘苦与共。她夜访司令部,勇救立夫;痛失爱女,坚强的活着;特别是最后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抗日民众之一的俩次升华,更使得木兰有了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密切关注,从而转变为一个全新的时代女性。
因此,从薛宝钗式的儒家女性生存智慧到姚木兰的超于世俗的个人生存智慧和超于个人的民族思想感情的兼容并包,中国女性经历了一个从旧式的为男人活着的个人生存智慧到追求个人思想和情感再到对民族的关注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继续下来,就是我们当今的男女平等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中女性的生存智慧、婚姻家庭和思想情感的研究和表达又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来阐释呢?那必是另一位大师的责任了,只是,笔者对这样一位大师的出现充满了期待和盼望。
5. 京华烟云这本书好看吗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以上是我网络出来的,下面有地址
这里是我要说的话,书我是没看过,我只看过电视。我看不出什么深奥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姚木兰实在是一个好女人,面对那样无能又偷腥的老公,面对家里的桂姨娘,还有面对对自己痴心一片的邵XX(忘了)都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并不因为生活给自己的压力改变什么。最后赢得了一切,电视剧是BE里的HE吧(纯属个人感觉)
所以我觉得书应该还要好看一点,因为你也知道电视剧改编有多么恐怖(例如X大名著,对吧)
6. 《京华烟云》作者写了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内容是什么,文学意义是什么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被称为民国时期的《红楼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京华烟云》在创作方法上,运用了社会全景图式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叙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之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和聚散离合。它还反映了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的30多年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局势的演变。书中描写了众多不同阶层的人物,描写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各不相同,书中描述了这些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有这些人物对于金钱名利这些身外之物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有他们日常生活的环境特点。“书中还描写了从义和团运动、到八国联军入侵、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到军阀混战、到北伐战争、到全民抗日其间的重大事件,以及蕴含在这些重大事件背后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
《京华烟云》每卷引一段庄子的语录为题旨,传达出浓厚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既是小说的血脉,还形成了小说的结构,从道家的天命观——得道的途径——道之为用三个递进的层次解读小说。 既有道家超凡脱俗、淡泊人生的理想,又有儒家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责任感;既推崇西方的科学、文化,又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把以极大的兴趣。
《京华烟云》展示了一幅漫长的历史画卷,起自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终于抗日战争爆发之时,讲述了中国两大家族长达四十年的兴衰荣辱。通过对书中人物的描绘,作者向人们阐释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等中国哲学思想,也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向外国读者呈现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全貌。文中涉及人物众多,性格迥异,旧式人物和新派代表,富人和穷人,青年和长者。这些人物对话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京华烟云》书写了生活的和谐与恬淡,生命的超脱与自由自在。整部书中充溢着浓厚的道家文化,平缓自然、从容豁达。让读者在淳朴、宁静和芬芳的基调中,在平和安详、自尊自爱的文化氛围中感受道家文化的无穷魅力。 展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境和中国传统的儒道哲学思想,向西方人展示了战乱年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及其宗教思想。
《京华烟云》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在哲学精神方面,《京华烟云》以庄周哲学统领全书,其中也穿插着中庸之道的儒学与万物平等的佛学,主要表达的是“一切人生浮华皆如烟云“的道学思想,强调了人的永生是种族的延绵,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永恒的真谛。
7. 京华烟云的作品评价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
林语堂在英文巨著《京华烟云》中对幽默信手拈来,通过幽默来批判社会现实、刻画人物形象、并向英语输入新的表达方式和认知角度。他在作品中对幽默的充分使用体现了幽默大师的文采和风范,促使人们重视幽默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并重新评价林语堂的幽默观和文学观。
——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主任武敏
林语堂的长篇代表作《京华烟云》不仅是以大时代为背景框架描写大家庭命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蕴含丰厚的文化小说。它的文化意蕴表现在人类从对命运的神秘不测到超然彻悟,再到宽怀、同情、献身的境地这样一个不断渐进的精神升华的历程。在探寻人类精神本质方面,最终都归于一种超然现实的理想化境地,这既是林语堂及其主要代表作的思想文化价值所在,同时也正是其局限性所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凝聚了他的哲学和他的灵魂,在小说中他褒扬了一种儒道掺和,更确切地说是内道外儒的人生哲学,通过作品主人公姚木兰等人物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种儒道交融、寓道于儒的人生哲学,是和他的人性主义哲学观相一致的,这也是他在中西文化价值冲突中,从中西文化互融的角度来思考人类文化命运的结果。
——《深圳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张西山
《京华烟云》描述了社会大动荡和历史变迁中几个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如史诗般波澜壮阔,同时又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本译介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经典佳作。
——《深圳大学学报》编辑部杨燕
8. 推荐一些小说
1.鲁迅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画出国民灵魂
2.沈从文 《边城》《八骏图》《看虹录》——“乡下人”的人性探索
3.老舍 《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市民世界的全面展示
4.巴金 《家》《寒夜》——大“家”的挽歌和小“家”的哀歌
5.钱锺书 《围城》——无法突围的“城堡”
6.张爱玲 《传奇》——普通人的“传奇”和“传奇”中的普通人
7.林语堂 《京华烟云》——道家文化、个人性灵、爱情理想国
8.郁达夫 《沉沦》——从性的沉沦到国的沉沦
9.萧红 《呼兰河传》——哀婉低沉的抒情诗
10.鹿桥《未央歌》——理想诗意的大学传说
11.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一个时代女性的自白
12.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旧家庭儿女的不同选择
13.废名《竹林的故事》《桥》——现代田园牧歌
14.徐訏《鬼恋》——人鬼情未了
15.施蛰存《梅雨之夕》《将军底头》——现实和历史的“新感觉”
16.艾芜《南行记》——漂泊者的行吟
17.张恨水《金粉世家》——民国《红楼梦》
18.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孤儿”的寻根之旅
19.钟理和《原乡人》——浓烈的原乡情结
20.白先勇《台北人》——回望家乡的“台北人”
21.汪曾祺《受戒》——戒不了的人性和温情
22.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十年十癔》——温州风情画、文革症候群
23. 宗璞《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野葫芦引”)——文学中的西南联大
24.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共和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25.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从理想主义的歌吟到宗教的皈依
26.张炜《古船》《九月寓言》《柏慧》——融入野地的行吟者
27.史铁生《命若琴弦》——寻找光明的美丽谎言
28.阿城《棋王》——棋道即人道
29.路遥《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30.贾平凹《废都》——在精神废墟中游荡
31.陈忠实《白鹿原》——从历史命运看人性悲剧
32.莫言《红高粱》——高粱地上的生命张力
33.余华《活着》《兄弟》——坚忍地活着、人性的闪光和迷狂
34.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走进穆斯林的心灵世界
35.王安忆《长恨歌》——上海都市的“民间史”
36.林海音《城南旧事》——旧事中的浓郁乡愁
37.金庸《笑傲江湖》——琴剑人生
9. 请列出中国好书25本,并写出喜欢的一本,写出理由。谢谢
写20个吧
20.林海音《城南旧事》
19.高行健《冷山》
18.王安忆《长恨歌》
17.王小波《黄金时代》
16.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15.贾平凹的《秦腔》
14.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13.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2.贾平凹的《废都》
11.韩寒的《三重门》
10.张爱玲《倾城之恋》
9.琼瑶《烟雨蒙蒙》
8.张恨水《金粉世家》
7.南派三叔《盗墓笔记》
6.林语堂《京华烟云》 林语堂的语言非常动人。京华烟云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教育。
5.陈忠实《白鹿原》声势宏达,有点像《平凡的世界》,但前者构思更加深刻,后者更平实。
4.金庸《天龙八部》 男主角形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心理描写细腻。美中不足的是对爱情诠释的不好。金庸的故事中个人认为偏重侠气,对男女感情的描写不够动人。(也可能是我对金庸小说中的爱情不满造成的偏见,勿喷。)
3.路遥《平凡的世界》 故事背景比较老,现在年轻人难以体会生活上的细节,但是心理描写非常细腻,情节也很励志。平实的语言中蕴含深刻、质朴的人生哲理。将让人学会脚踏实地,眼望星空。
2.余华《兄弟》 男配角宋凡平是我所见过的近现代小说中最完美的男性形象,用很多事迹来丰满人物形象,是一部极具讽刺,又催人泪下的经典小说。男主角身上的个性和通病都是非常鲜明的。
1.罗贯中《三国演义》个人认为所有之后会用到的道理书中都有体现。其中人物形象刻画非常鲜明,塑造了如典韦、郭嘉、许攸、关羽、黄忠等经典的文武将形象。言辞洗练精辟,故事总是能简单生动。其间兴衰成败,自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