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长篇小说推荐
㈠ 夏目漱石的所有作品
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1905年
哥儿(坊っちゃん)——1906年
虞美人草(ぐびじんそう)——1907年
三四郎(さんしろう)——1908年
从此以后(それから)——1909年
门(もん)——1910年
过了春分时节(彼岸过迄ひがんすぎまで)——1912年
行人(ゆきひと)——1912年
心(こころ)——1914年
道草(みちくさ)——1915年
明暗(めいあん)——1916年,遗作
作品集
漾虚集(ようきょしゅう)——1906年
梦十夜(ゆめじゅうや)——短篇作品集
㈡ 夏目漱石的哪三部作品被称为后期三部曲
夏目漱石被称为后期三部曲的作品为:《春分之后》、《行人》、《心》,其主题都是揭示由利已主义、个人主义酿出的悲剧。
1.《春分之后》
《春分之后》是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刚毕业的敬太郎为就职东奔西走,后在友人须永的帮助下获得职位,因此与须永、须永的舅舅、表妹千代子熟识,旁观了自我意识强烈、以哲学家自诩的须永与热情天真的表妹千代子的恋爱烦恼。
描写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知识界的状态和知识分子的困惑彷徨,故事的讲述者敬太郎是个刚刚大学毕业即将踏入社会的素人,可以说是毫无社会经验可言,这就使其能以一个非常干净的视角,看待社会中人的种种情态,有人玩世不恭,有人为情所困,有人看似游戏人间实则领悟人生真谛……这只是社会呈现给敬太郎的第一层众生相,已经足够眼花缭乱了,敬太郎以后何去何从我们谁都不知道。
2.《行人》
《行人》是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从二郎的视角来看他与朋友、亲人之间的关系,尽管已经相隔一百多年,但是人的情感还是一致的。可能是因为是连载的原因,夏目漱石的小说总是充满了跳跃性,从一个情节到另一个情节之间缺乏强有力的联结。
文中提出的香严击竹,是作者在快速发展的现世给出的哲学思考,也就是放下思虑,返璞归真,以此求得内心的领悟和幸福。我觉得这个哲学思路也是因人而异,大家各取所需吧,像H先生和阿贞当然还是应该多些思虑,多思考思考。而像一郎这样智虑过多的人,应该学会适度的糊涂,太聪明的人容易夭折,就是因为思虑过多,无法安心宁神。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大家也都是一样,处理好自己的状态,然后再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我对一郎的建议是,做做生意或者种田一年,药到病除。
3.《心》
夏目漱石的经典代表作,长篇小说《心》是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至今仍跻身于日本中学生最喜欢读的十部作品之列。“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先生”设计使K自杀,自己如愿以偿。但婚后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而死。
㈢ 夏目漱石的书有哪些
中长篇小说
我是猫、
少爷、
草枕、
野分、
虞美人草、
坑夫、
三四郎、
从此以后、
门、
彼岸过后、
行人、
心、
道草、
明暗
短篇小说・小品
伦敦塔、
幻影之盾、
琴的空音、
一夜薤露行、
趣味的遗传、
二百十日文鸟、
梦十夜、永日小品
㈣ 夏目漱石的作品
《我是猫》,《哥儿》前期作品,带有批判当时社会的思想。
《春分之后》,《行人》,《心》代表一次转向,从批判精神状态变成了细致描写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㈤ 夏目漱石的主要作品集有哪些
1 作品:
《吾辈は猫である》(我是猫--1905年)
《坊っちゃん》(哥儿--1906年)
《漾虚集》(1906年)
《虞美人草》(虞美人草——1907年)
《梦十夜》(梦十夜——1908年)
《三四郎》(三四郎——1908年)
《それから》(其后——1909年)
《门》(门——1910年)
《彼岸过迄》(过了春分时节——1912年)
《行人》(行人——1912年)
《こころ》(心--1914年)
《道草》(道草——1915年)
《明暗》(明暗——1916年)
2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
3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2004年11月改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
㈥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
长篇小说《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
㈦ 夏目漱石最好的代表作是哪本书呢
《我是猫》。
长篇小说《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写于1904年至1906年9月,1905年1月起在《杜鹃》杂志上连载,不久,编成上、中、下三册出版。颇受当时好评。 夏目漱石为发泄多年郁愤而写成的长篇小说《我是猫》,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部作品是以一位穷教师家的猫为主人公,以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富有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