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阅读 » 穆斯林的葬礼小说阅读全文

穆斯林的葬礼小说阅读全文

发布时间: 2023-01-12 20:02:32

『壹』 轮回的苦与痛—论《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意蕴

摘要

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自出版以来得到了学者和读者的充分肯定,作品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悲剧美斩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冷峻的文笔讲叙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三代人的悲剧命运。唯美清丽的故事情节逐步推进,人物的悲剧命运却浸染着难以消逝的凄美。作品荡气回肠的悲剧意蕴使得作品有着一种崇高的撼人心魄的悲剧美。本文将通过对几代人悲剧命运的分析来探索作品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悲剧意蕴;凄美

一部优秀的作品总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与波动,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便是这样一部展现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和内心情感的史诗性作品。展现在作品中的爱情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以及回汉文化冲突中的文明悲剧给人以撼人心魄的悲剧美。冰心在《穆斯林的葬礼》序中评论道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呈现在作品中的悲剧意蕴萦绕在读者心中令人为之心颤,悲剧的暗流贯穿整部作品。作者以清丽凄美的故事情节,深度挖掘悲剧意蕴给万千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与波动。

《穆斯林的葬礼》用玉和月作为两条交叉的线索贯穿全文,写出了两个世界的悲剧。文艺中的悲剧“浸含着某种形而上的宗教情怀,是人类针对自身原罪的宣泄与救赎”,【1】回族女作家霍达自觉地民族化创作使得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回族色彩,“那些在宗教状态中生存的人们,受宗教思想束缚的人们,在焦灼的冲突中生存的人们,在传统与现代撞击中的人们,无一不展示了人生、历史的悲剧性。”【2】纵观全文,充斥在文中的爱情悲剧、婚姻悲剧和民族悲剧给人以凄凉崇高之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饱含了悲剧性的底蕴,凄美的爱情绝唱更是超越了死亡本身,由悲剧带来的审美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痛苦和压抑,而灵魂的窒息中又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升华。

小说以一个穆斯林家庭为描写对象,展示了这个大家庭六十年间的兴盛和衰落。读者从作品的标题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悲剧气息。三代人的命运沉浮,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最终留给读者的是孤月碎玉和那一曲《梁祝》呜咽在风中,但超越生死的爱永远留在了读者的心里。

在玉的长河里作者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梁亦清的猝死和那未完成的宝船开始,全文就暗匐了悲剧的蔓藤。韩子奇为玉放弃了作为穆斯林的最高信仰,为了玉忍辱负重拜了师傅的仇人为师,当他重振奇珍斋一切都顺风顺水时与师傅梁亦清的长女梁冰玉的结合却注定了几代人凄美的爱情悲剧。处于感恩的结合,貌合神离的婚姻状态只能是痛苦的氤氲和蔓延地。霍达在小说中提到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瞧瞧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3】韩子奇娶了梁君璧,然而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韩子奇为了玉抛弃妻子远走他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个性独立、开放、知性的梁冰玉用一颗火热的心唤醒了韩子奇,他无法抗拒这彼此如一的感情,当两颗漂泊的心碰触到一起它们结合了,他们跨越礼教的束缚诞下了爱的结晶韩新月。然而,等待他们的是无尽的苦与痛,爱与悲。梁君璧,这样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信徒,当信念破碎时她的心灵也扭曲了。她无尽的恨意化作对对家庭的专制独裁,逼走梁冰玉,冷淡地对待韩新月,独裁儿子的婚姻使上一代的悲剧在无尽的恨意中延续到下一代。

新月,正如她的名字一样饱含了悲剧意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象中,月亮积淀着绵长的思念,离愁的苦闷,成为既定的悲情色彩的意象。”【4】新月是不为世人所接受的爱情的牺牲品。软弱的韩子奇不敢勇敢地作出果断的选择一直守在妻子身边,维持着徒有空壳的婚姻,对妻子的愧疚化作忍气吞声和无尽的冷漠致使妻子的独裁专横,先天性的疾病,母爱的缺失和爱情的身不由己使她带着爱与痛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超越生死的爱终归是美的。当单纯、聪慧的新月遇到才华横溢、有责任感的楚雁潮,那种如火一样纯真平等的爱情走来了。“一个始终不存在和存在的上帝,这便是悲剧的中心。”【5】虔诚的穆斯林教徒梁君璧,她始终认为顺从真主才是命运的主旨,亲手扼杀了自己和亲人的幸福。韩新月和楚雁潮感情真挚,两情相悦,然而他们是两个不同民族的人,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不同意这段姻缘,最后逼得新月生命凋零。楚雁潮真挚的爱无不令人感动落泪,一曲荡气回肠、凄美动人的《梁祝》紧紧萦绕在耳边,久久不肯离去。冲破世俗的师生之恋在生与死的面前显示了它的崇高之美。

没有爱只有恨的梁君璧自身就是一个悲剧,逼走妹妹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只换得了丈夫的冷漠和家庭的惨淡收场,她执着于信仰最后却被信仰抛弃。然而对自己的唯一寄托,对自己的亲身儿子她也没有放过,用一贯的独裁专横,相信所谓的真主命运亲手毁掉了儿子的幸福,重蹈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她导演了儿子韩天星和陈淑彦的婚姻,使他失去了心爱的容桂芳。当天星知道真相后他把自己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埋葬了自己的爱情,也埋葬了陈淑彦的幸福。在新月下葬时,陈淑彦望着深爱新月的楚雁潮,发出新月活的值的感叹,莫不是自己徒有空壳没有实质的婚姻,她怎会有如此强烈的感触和痛怀。她有了家,可她终究摆脱不了天星不爱自己的事实,她终要在无尽的孤寂中度过余生。昔日的爱人形同陌路,小荣子也只能在这场阴谋中退出,从此别过。浮萍一样的命运尽由不得自己的安排,“故事中的角色由于某种弱点和无能而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他们不是自己所参与的情节的设计者,他们的出现或消失似乎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6】,韩子奇的软弱和梁君璧的专横致使了亲人的悲剧命运。即使作品中的配角姑妈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她把对丈夫和孩子的思念寄托在韩家,把星月和天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而新月的早逝何尝不是让她饱受丧子之痛?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 ,没有悲壮也就没有崇高。一部真正深沉的文学是崇高精神悲剧演绎下的升华。于是为了激扬荡魂的悲壮, 塑造撼魄的崇高 ,挖掘悲剧展现悲剧成为了霍达文学创造的至高境界的追求。”【7】全文充斥着人物的悲剧命运,梁亦清日夜劳作最后人死船毁;韩子奇为玉而生花费一生的心血最后却落得玉石俱焚的下场;新月聪慧过人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爱情却因病早逝;楚雁潮才华横溢但无法和爱人相伴一生;埋葬自己爱情的韩天星;心灰意冷的小荣子;徒有婚姻没有爱情的陈淑彦;苦命的姑妈;一生执着信教却受信念背叛的梁君碧;受尽漂泊之苦孤苦伶仃的梁冰玉;苦命的姑妈;他们向读者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幕凄楚感人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 悲剧意蕴的凝聚和积淀使读者在感受到心灵的痛苦和压抑时体味到震慑人心的崇高的悲剧美。年轻美丽的女主人公带着苦痛和超越生死的爱走了,在孤雁盘旋中,在凄婉的《梁祝》曲声中,当饱受异乡漂泊之苦饱受思念之痛的梁冰玉在女儿魂归的坟地上痛苦忏悔时,我们感受到的是持久震撼的悲剧美。绝美的爱情之花永开在悠远绵长、凄美动人的曲声里。那轮孤月下,映照的是母亲对女儿深沉恒远的爱。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凄楚感人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给读者带来了持久崇高的心灵震撼。它把读者带入了全新的世界 ,给读者以无限的思考和精神与灵魂的升华。作品的悲剧意蕴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悲剧美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路文彬.悲剧精神的确实—对于中国小说历史病症的一种比较分析【J】.文学评论.2002.(5):18.

[2]白洁.人生的悲歌—符号学浅析《穆斯林的葬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5:405.

[4]崔风珍.月冷玉残乡销 暮晚演绎凄美—《穆斯林的葬礼》悲剧美【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1).

[5]吕西安· 戈德曼著, 蔡鸿滨译. 隐蔽的上帝【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48转引于:杨文笔.悲剧的美丽—试论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悲剧精神”【J】.

[6]普实克. 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7]杨文笔.悲剧的美丽—试论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悲剧精神”【J】.吉昌学院学报,2009,(3).

『贰』 随珠和碧 明月清风——《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是十分经典的一本书,我久闻其名缺从未开始读它,也许是因为“穆斯林”这三个字的神秘和我对它的不理解,也许是对葬礼的恐惧,从中学时在路边的小书摊看到这本书,到现在才开始翻开这本书,确实用了很长的时间。

这本书出版于1988年,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将,作者是霍达,回族,生于珠玉世家。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围绕一个穆斯林家庭展开,以玉的故事贯穿始终,讲述了这个家庭和社会60余年的历史兴衰变迁,三代人的命运沉浮,又以玉为纽带描写了书中几个关键男女的爱情悲剧,不同时代的两代人却有着相似的交错扭曲的爱情悲剧。读完再看作者的简介,才发现仿佛整部书的内容都是作者亲身经历一般,才能写出如此感人的故事、如此优美的文字。

这本书讲述的是梁亦清、韩子奇和韩新月三代人的故事,从晚晴民国初年祖辈梁亦清收养孤儿韩子奇开始,一直围绕梁亦清的玉器手艺和穆斯林的地位阐述;到父辈韩子奇继承梁亦清的玉器手艺并发展为玉器生意,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放战争直到解放后这段时间里,韩子奇经营的奇珍斋的动荡,韩子奇与梁亦清两个女儿的爱情纠葛;再到女儿韩新月读了大学缺因病去世,与楚雁潮的爱情故事,穆斯林信仰的诸多禁忌;最后写到了文革开始后,韩子奇一生珍藏的玉被夺走,伴随着玉的流失而死去,整个家庭终归于平静。

整部书有五十万字之多,但是读起来丝毫不觉得厌倦,从头到尾丝丝扣人心悬,一旦拿起就很难放下,非要一口气读完才觉得能够舒展一口气。从书的结构上来看,过去与现在的内容相间隔,读完过去的那个章节,忽而又回到现在的章节,竟然不觉得唐突,两部分内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十分困难的。读完只觉得内容十分流畅,前后衔接十分紧密,前面设置的包袱在后面某处非常自然地就出现了,也许前面并没有专门设置包袱,但是会让你感觉就是那么的自然,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前后呼应,内容、内涵、故事都是那么的呼应。甚至连作者自己都说“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又都忘了。好像我的作品早已经离开我而存在,我的任务只是把它“发掘”出来,而无须再补上一块或是敲掉一块。它既然是“孕育”而成的,就不能像人工制造的那样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我尊重这个完整的肌体,我小心翼翼地、全神贯注地捧着它,奉献出来,让它呈现它本来的面目于读者面前。”能产生这么好的作品,作者写之前的投入也是十分巨大的,迟迟没有动笔,就为了等待落笔的最佳时机。在落笔前的很长时间里,作者反复向身边的朋友讲述着还没有写出的故事,而正是因为许多的内容都是作者的的亲身经历,才能如此的流畅,讲述才能够如此的感人,以至于她的听众都已哭泣。打动了别人,打动了自己,等到了最佳时机,终于落笔将书写成,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但是背后又经过了那么多的艰难。

“随珠和碧 明月清风”是书中博雅宅的主人“玉魔”老人所写,玉和月在穆斯林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句话正是紧扣了玉和月的意象。“玉魔”死后他的家产由儿孙败光,一生收藏被散卖;反而由“玉王”韩子奇通过各种努力又收集了起来,韩子奇与玉的联系、与妻子梁君壁和妻子妹妹梁冰玉的爱情纠葛都是围绕着玉和月展开。女儿韩新月与她的老师楚雁潮的爱情又照应了母亲梁冰玉当年的逃避与面对。无论是“玉魔”死后的家产散尽,还是“玉王”一生收藏的流失,在书的开始作者就已经给出了穆斯林的解释,在云游传教的途中,在前往麦加朝觐的途中,他离开了吐罗耶定巴巴,被虚幻的凡世蒙蔽了双眼,在珠宝钻翠、奇石美玉中度过了自己痴迷的一生。

这部书的内容也是感人的,里面对于穆斯林习俗的描写内容十分的多,尤其是关于穆斯林只能与穆斯林结婚的这种禁忌,贯穿始终,也造成了女儿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悲剧,妹妹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乃至梁君璧的婚姻悲剧,当读完整部书后,正为如此多的悲剧所感怀时,韩子奇口吐真言,自己并不是一个穆斯林,将整部书之前架构的一套体系推翻,但这又是不能被允许的。故事引起了读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韩新月的一生虽短暂,她却能够像母亲一样反抗社会的偏见,勇敢的追求自我和爱情;韩子奇一生波澜,却在临死前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梁亦清勤勤恳恳,正像是目前阶层分化中的蓝领技术人员,却又是无法改变的阶层固化,这也是不同民族的地位不平等所导致的悲剧。

《穆斯林的葬礼》不仅仅是梁亦清、韩子奇、韩新月三代人的葬礼,还是在整个社会以汉族为主的背景下,穆斯林作为少数群体的葬礼,体现了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与最悲情的美,当面对诸多的选择而无力掌控时,这就是命运的悲剧和人性的葬礼。

这是一本讲述一个穆斯林家庭三代人的命运沉浮的故事。在不同时代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相关,最后衍变成一场悲剧,最终郁郁而终。令人抽象地体会到命运的多舛以及爱的深沉。

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幼年的韩子奇如何在机缘巧合下入住了北京一户普通的穆斯林家庭后想当时的主人家学习琢玉的技术,历经磨难之后成就一番大业,但因时代背景以及命运的捉弄下使得家业不复存在,以及韩子奇与师傅两个女儿的情感纠纷为主线。

第二部分则以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为主人公,讲述韩子奇一家在经历“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以及一系列政治上的动荡后幸存下来,生活逐渐步入正规,但又因上代人的恩怨情仇以及韩新月有先天性心脏病最终衍变为一场悲剧。令人感概“命运”与“情”这两个词。

这是一本将“爱”这个抽象的概念表达的如此真实的书。有韩子奇与他师傅的大女儿“梁君璧”相互支撑的爱情。有韩子奇与师傅的小女儿梁冰玉在身处异乡且生命受到威胁下相互依靠的“禁断之恋”。也有三代人韩天星与其原本厂友—一个朴实的女孩容桂芳,因他的母亲梁君璧看不起容桂芳的家世,用离间计将两个相爱的人因误会而“咫尺天涯”的没有结果的爱情。以及韩新月与其老师楚雁潮的师生之恋,但因回族的规矩以及韩新月的先天性心脏病从而变成一段凄美而悲壮的爱情。无一不使人感概万分。并不像一些小说的圆满结局,而是以悲剧结尾,使情的理解更为深刻且难忘。

《穆斯林的葬礼》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梁亦清的葬礼标志着小说情节的开端。薄葬、速葬,最简朴不过,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而在新月的葬礼上,穆斯林们肃然跪在墓穴前,神圣的经声在墓地回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不得不说,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对穆斯林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好的体现,对于帮助人们理解穆斯林信仰风俗有所帮助。现在看来,纵然儿女情长与民族风情相结合,但情节与人物不免显得单薄和幼稚。或许是我已在长大,而那小说中的风月与人情却永远留在了那个年代……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惟独明月不再升起。”这是作家霍达在写完书后所说。是啊,唯独明月不再升起。新月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她所爱的楚雁潮,楚雁潮也永远的失去了他所爱的韩新月。在新月住院期间,楚雁潮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着她,并向她吐露了深藏在心中许久的爱情,“爱情,老师,我们之间是爱情吗?”新月在病床上幸福地接受了老师楚雁潮的爱情。从此,两颗炙热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可是,在新月对父亲韩子奇质问下得知了自己并不是梁君璧的亲生女儿,并亲眼看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梁冰玉离家时留给自己的一封信后。韩新月精神上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旧病复发,被送进了急救室。在飞雪漫天的清晨,新月没有等到楚雁潮来到她的身边,就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楚雁潮表面上的痛苦新月的哥哥嫂子以及父母亲肯定都知道了吧,可是他心里的痛苦又有谁能知道呢?

虽然第一次表白遭到拒绝,但丝毫阻止不了奥利弗火热的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冰玉的心开始被这个外国男孩的坚持所感动。可是,悲惨的一天如期而至,奥利弗为了买玫瑰送给冰玉,在战火中冒着生命危险出去寻找玫瑰,却迟迟不归。最终,在家人的寻找下,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奥利弗,也看见了同他一起落下的玫瑰。玫瑰终究枯萎,但我相信,奥利弗对于冰玉的那份执着而又热烈的爱却永不会凋零。

静静合上这本书,眼中朦胧,我被深深感动。正如霍达在书中所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无缺的人,那只是由爱而产生的错觉。”对啊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都是因为那美好而又纯洁的爱才造就了那些所谓的“完美无缺的人”。“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是啊,人生里,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失落,可唯独不能被失落的,就是你自己……

想必美好、纯洁、坚强就是穆斯林之魂之所在了吧……

『叁』 《穆斯林的葬礼》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304TBDxcEiEMwqkPT3tWjg

提取码:OJRP

书名:穆斯林的葬礼

豆瓣评分:8.1

作者: 霍达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1988-12-1

页数: 750

内容简介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作者简介

霍达,女,生于1945年11月26日,回族,北京人。国家一级作家,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发表第一部小说《不要忘记她》,1987年创作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该作于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
198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当选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港澳网络全书》编委、开罗国际电影节评委。



『肆』 《穆斯林的葬礼》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穆斯林的葬礼》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rAiQOoahFV0h-u9o_byctA

?pwd=pqba 提取码: pqba
简介:穆斯林的葬礼是作家霍达写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穆斯林一家发生的生活琐事,爱恨情仇中也夹杂着回族人民的性格,以及生生不息的精神。

『伍』 穆斯林的葬礼 读后感 要4篇.400字左右的 要快啊!!!!!!!!!所有分给的多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张 为
啊,安拉!宽怒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去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她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作试验.——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词.
第一次听说《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是听至交好友介绍的.说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也很感人,曾感动了一辈人,当然也感动了我的这位好友.鉴于她的强烈推荐,我不禁有种马上要看的冲动,但更有几许怀疑,这书真有他们传的那么好么 说她好,她到底好在哪呢 书拿到了,粗粗一看封面,很平常,简单的文字和几笔图画,一弯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觉是很普通的一本书,洋洋数十万字,也没有感到什么奇特地方.匆匆粗略看完这本书,才在脑海形成一个大概格局,但我再次欣赏此书时,却得到了更多的感触,惊叹于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笔触,可以让人陶醉在那样的意境里,让我真实地感觉到和主人公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为他们欢乐,为他们痛哭,当一个个的送他们离开人间的时候,也为他们生死离别折磨的痛彻心肺.默默地,我流着泪,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
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
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
这本书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
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读来着实让人心动!韩子奇是梁君璧,梁冰玉的父亲梁亦清收留的孤儿.为了师傅临终的遗憾,也为了他自己爱玉如命的嗜好,他和梁家的大女儿梁君璧结成了连理,并成了梁家的主人.随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了和他师傅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成就了他在这一行业的顶尖地位.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了.为了他心爱的玉,他背井离乡,携带了他的全部玉器来到了英国.而战争的硝烟同样弥漫到了英国.在痛苦与绝望中,韩子奇与相依为命的梁冰玉相爱了,他们在绝望中努力找到了希望.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在国外飘泊了数年后,还是为了玉,韩子奇回到了妻子的身边,带着女儿,守住了他的玉,继续做着玉的奴隶.
六十年代初,韩新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的西语系,也就是她亲生母亲梁冰玉曾经就读过的燕京大学的前身.在北大,新月和他的年轻英文老师楚雁潮深深地相爱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命运偏偏就是如此的残酷,新月,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却在他风华正茂的岁月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那是一种不治之症.在楚雁潮的支持,鼓励下,新月勇敢地与病魔作着斗争,即使病魔缠身,她还是积极,乐观地生活着.想着等到病愈那一天重新回到校园.而另一方面,对于新月来说,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爱,从他记事起就似乎没怎么受到过母爱,一位母亲该担心的,该操心的事,全是由疼爱自己的姑妈所取代,似乎姑妈更像妈妈.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她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当新月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后,她微弱的心脏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和楚雁潮的真挚爱情也最终没能留住她的生命.新月带着无尽的遗憾闭上了眼睛……
几年后,当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到女儿坟前看望女儿时,发现了一位中年男
子,矗立在亲人坟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着《梁祝》……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看到穆斯林我们想到最多的还是伊斯兰教,清真寺;关于
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头上都戴一顶小白帽,而女人则是头戴黑纱,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礼》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里,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示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及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有关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和新月的坎坷命运相比较,想想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感到十分幸运和满足的.生活在现在这个和平社会,有父母的疼爱,更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当看到当新月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学习她所钟爱的英文时,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要学习的地方吗 人啊,是应该学会满足,正所谓知足长常乐,当经历了生离死别,当看透了悲欢离合,我们最应该学会的是放弃看似重要东西.因为放弃更是一种美,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进取,知足常乐的过程.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以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 读过不少的小说,也有一些情节特别引人入胜的,读之不愿放下的,却没有一本像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个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生活在我的身边. 读《平凡的世界》后,我感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曾经的抱怨,愤世不公是多么的幼稚.与主人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从小学一路走来,没有经历什么挫折,而我们称道的是考试失败,感情失落等等,与少安,少平相比较我们又算什么呢
相信自己能飞!
这是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在这部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的巨著中,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 "相信自己能飞!"
少平与少安两兄弟同为黄土地的儿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作家倾注了毕生精力的作品.他把写作的焦点放普通人的生活上,表达了强烈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意识.少平与少安都不是轻易向命运妥协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双手可能改变命运,他们在一次次苦难中得到锤炼与升华.
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每当人们在看完一部小说后,而置身于故事人物其中,情绪也久久受故事人物的影响,这也许就是作者在用自己的心,或自己的生命去写的缘故吧.他们并不是为了赚别人的眼泪,那也是他们自己的情不自禁.一个好的作家在写作时,并不急于下笔,而是经过想当长地一段"孕育"之后,他们面对文学,有着宗教般的虔诚,写作在他心中应该是神圣的,来不得虚伪,欺诈和装腔做势,也容不得肮脏和居心不良.因为一颗丑恶的心是写不出真善美的好文章的,也不会让人泪流满面的.难道你不是这样认为的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培才中学 邹晓玲
阳光进来,视线从电脑屏幕前移开,感觉不到视线中是临近黄昏时的那种"窗外".一个下午的阅读让一部名著的最后几章印于又一个平常读者的心中.
《穆斯林的葬礼》——故事在两个年代穿插进行,一是抗战前后的民国时期,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故事中的主角有N位,并且大都来源于真实的曾经的生活.下面这段文字是该书的官方总结: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头几章中,作者除交代故事主线外,还对中国穆斯林的由来,传统,习俗,以及民国年间老北京的风貌,韵味甚至风味食品都进行了深入描写.尤其是对老北京东来顺涮羊肉的那段十分内行专业的描述直让我想飞回北京,甚至是飞越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直接前往几十年前的那个东来顺.除去对贯穿始终的对玉器行当的精深讲述外,这些对文中各行业的细节描述,也如出自业内人士之手一般.看过后就是一个字儿:赞!
这出悲剧在最后几个章节真可谓是越演越悲,悲得连作者在写她的时候都止不住泪水,心绞痛一次次发作……本人属于那种看恐怖片都能看乐看开心的类型,而《穆斯林的葬礼》令我这样的人员都几度眼睛湿润.倒不是说这部作品擅长"赚取"眼泪,而是所有读过她的人都会被她触到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那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并刻在骨髓中的共有物——任年代的变换,意识形态的更迭,都不会被丝毫改变.但具体这种共有物是什么 我也说不大清楚.凡伟大的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想,大概正是因为她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参透人性中这些说不清楚的共同之处吧.
通篇文字中,一家两代人两条故事主线交替进行,最后合为一处.而两条主线衔接处并不生硬,而是让人感觉像是在看电影.能让读者置身于其中的故事是好故事,能写出这种故事的作家当然就是好作家啦.在给全书收尾的后记中,作家霍达向读者们详谈了故事的背景,写作过程和对文学的一些看法.其中很多观点令本粉丝由衷欣赏和佩服.摘录几句如下,大家共勉:
"文学,来不得虚伪,欺诈和装腔作势,也容不得污秽,肮脏和居心不良.'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诚与否是瞒不过任何人的眼睛的,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
"我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间曾经有过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
"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让人看见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
"必须真正理解'历史无情'这四个字.谁也不能改变历史,伪造历史."
一整部书,五十万字,一家两代那么多主角,所有这些都是为牢牢写出一个"情"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上师范时曾看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记得当时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我,我躲在床上偷偷地用一个晚上就看完了整本书,很清楚地记得当时还因为开夜车看书给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顿。可能是当时看得太快有些囫囵吞枣吧,《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书中的基调有些压抑伤感,但情节却引人入胜,你总想着看完它。《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也成了我的一个读书情结,每当有人提起它时总想再细细地看一遍。这次去图书馆借书时看到有《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第一个就把它放进了怀里。回家后在周六的午后捧着书痴痴地看了起来。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有了大体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较快。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兰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对我们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所以这也成为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描写细致的宗教场面,了解了有关穆斯林的许多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序一 一本奇书(冰心)

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本等等,我都没有看过。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本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上师范时曾看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记得当时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我,我躲在床上偷偷地用一个晚上就看完了整本书,很清楚地记得当时还因为开夜车看书给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顿。可能是当时看得太快有些囫囵吞枣吧,《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书中的基调有些压抑伤感,但情节却引人入胜,你总想着看完它。《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也成了我的一个读书情结,每当有人提起它时总想再细细地看一遍。这次去图书馆借书时看到有《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第一个就把它放进了怀里。回家后在周六的午后捧着书痴痴地看了起来。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有了大体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较快。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兰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对我们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所以这也成为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描写细致的宗教场面,了解了有关穆斯林的许多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序一 一本奇书(冰心)

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本等等,我都没有看过。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本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上师范时曾看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记得当时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我,我躲在床上偷偷地用一个晚上就看完了整本书,很清楚地记得当时还因为开夜车看书给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顿。可能是当时看得太快有些囫囵吞枣吧,《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书中的基调有些压抑伤感,但情节却引人入胜,你总想着看完它。《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也成了我的一个读书情结,每当有人提起它时总想再细细地看一遍。这次去图书馆借书时看到有《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第一个就把它放进了怀里。回家后在周六的午后捧着书痴痴地看了起来。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有了大体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较快。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兰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对我们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所以这也成为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描写细致的宗教场面,了解了有关穆斯林的许多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序一 一本奇书(冰心)

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本等等,我都没有看过。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本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100字左右(不要特别长)

300+这是我能找到最精练的了,其他都千字以上,你如果觉得多,可以自己再删减一些。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
伊斯兰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神秘的,因而文中细致的宗教场面,吸引着我去更多的了解有关穆斯林的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使人在阅读中顿生纯净之觉。
同时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自然也会产生令人不齿的纷争。
作者用“月”和“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家族兴衰,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化为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压抑异常,但却触及心灵,回味中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柒』 穆斯林的葬礼txt全文

链接:

提取码:v72z霍达,女,生于1945年11月26日,回族,北京人。国家一级作家,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发表第一部小说《不要忘记她》,1987年创作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该作于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捌』 《穆斯林的葬礼》的作者

霍达 霍达,女,生于1945年11月26日,回族,北京人。中国电影编剧,国家一级作家。她的家庭是个珠玉世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读书偏爱太史公的春秋笔法。成年后曾师从史学家马非百先生研究中国历史,尤攻秦史。六十年代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6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专毕业后,长期在四机部、北京市园林局、文物局从事外文情报翻译工作,同时坚持业余写作,青年时代开始发表作品。

1976年后任北京电视制片厂编剧,1981年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任一级编剧,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同年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作品数量较多,选材和样式也较广泛。
霍达自青年时代步入文坛。迄今著有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散文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500万字,成就卓著,蜚声海内外。其中,198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于1988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受到评论界重视,由李野墨演播的广播小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89—1992年两度全文播出,影响甚众。1990年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北京市建国40周年征文文学优秀文学奖,1991年获中国文学最高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穆斯林的葬礼》自出版以来畅销不衰,1993年改编为电影剧本《月落玉长河》,由谢铁骊执导,影片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追求雄深博大的气势和冷峻深沉的艺术风格;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红尘》于1988年获第四届(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94年改编为同名电影剧本,由古榕执导,影片受到评论界的好评;报告文学《万家忧乐》于1988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2年获首届全国保护消费者杯个人最高奖,2001年获“3·15”金质奖章;报告文学《国殇》于1988年获首届中国潮报告文学奖,1992年获首届全国卫生题材文学一等奖;报告文学《小巷匹夫》于1988年获火凤凰报告文学奖;电视剧《鹊桥仙》于1980年获首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电影儿童喜剧剧本《我不是猎人》于1982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少年儿童优秀读物奖;电影剧本《龙驹》于1990年获建国四十周年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散文《东山男儿》于1990年获《光明日报》“共和国在我心中”优秀征文奖;散文《烟雨文武庙》和《义冢丰碑》于1997年分别获国务院港澳办和中国报刊副刊研究会“香港百年沧桑话回归”征文一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回归征文”一等奖。
霍达深入香港,历时三载创作的长篇小说《补天裂》,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出,北京和香港两地同时出版,众多报刊转载。1999年被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视电影总局评为建国50周年十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图书和优秀电视剧两个奖项,并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北京市优秀图书奖。此外,代表作尚有长篇小说《未穿的红嫁衣》,报告文学《民以食为天》、《海魂》,大型历史电影剧本(话剧)《秦皇父子》等,作品有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多种文字译本及港、台出版中文繁体字版多部。1999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霍达文集》(六卷本)。�
多年来,霍达曾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并先后赴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来、西班牙、毛里塔尼亚、埃及、意大利等十馀国及我国港、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曾应邀出任《港澳大网络全书》编委、第十八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代表等。其生平成就载入《中华古今女杰谱》、《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电影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英国剑桥版《世界名人录》等大型辞书。�
霍达是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1999年8月29日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另外,她创作的电影剧本有《公子扶苏》、《我为中猎人》等,电视剧剧本《鹊桥仙》由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联合摄制成电视剧,获1980年全国优秀电视剧三等奖。

热点内容
追美系统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18 21:01:25 浏览:717
穿越系统开后宫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18 21:00:00 浏览:864
甜宠小说推荐幻想空间 发布:2025-01-18 20:48:26 浏览:261
小说中好听男生的名字大全集 发布:2025-01-18 19:10:51 浏览:924
如何成为言情小说吧vip 发布:2025-01-18 18:37:13 浏览:77
酷我听书穿越的小说 发布:2025-01-18 18:17:02 浏览:88
男主脸被烧伤很宠女主的古代小说 发布:2025-01-18 17:30:24 浏览:207
省委书记重生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1-18 17:23:15 浏览:574
言情漫画小说穿越 发布:2025-01-18 17:13:58 浏览:598
现代犯罪心理言情小说 发布:2025-01-18 17:06:42 浏览: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