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小说阅读答案
A. 《过年》阅读答案 丰子恺的
(1)选文写了送社,祭祀,大年夜吃饭,初一拜年玩耍等。时间顺序。(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B. 丰子恺《杨柳》阅读答案
万紫千红才是春——《杨柳》读后感
我从来不会写什么读后感的,记得以前小学是老师让写读后感,我就本着大篇幅的文章原句,再概括文章中心之类的模式写的。这次丰子恺的《杨柳》是我们寒假作业中的一篇文章,读完后真地想说些什么了,于是便诞生了这篇文章。
读完这篇文章啊,我心中只有两个字:气愤。你看看你看看,要赞美杨柳就好好地赞美吧,干什么贬低其他植物的形象啊?说什么:“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甚至下面的根已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看了这些话,怎能不令我气愤呢?
每个人都对事物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在这里,我要发表一下我的见解。
植物本来就不代表着什么的,可是人们偏偏让植物去代表自己强加给它们的意义。比如都说牡丹乃是富贵之花,我问你们,牡丹怎么富贵了?难道就是因为它的花达而艳丽?说牡丹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难道观赏不是用处吗。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事物分类,而分类的标准呢,无外乎对自己有用或者没用。凭什么,凭什么一个事物存在就一定要对你们有用,你们是谁啊。
没错,杨柳可以提供木材,为人类所利用。可怜的杨柳啊,我相信提供木材并不是它们生存的意义。植物也是有生命有感觉的,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它们也想在这里多生活一些日子啊,有谁愿意风华正茂之时被人砍去作房屋呢?
每一种植物都有它们特殊的形态特点,花木蒸蒸日上,是因为它们爱阳光。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就算是喜阴的植物,也不能在一个小黑屋子里健康成长的。它们努力向上发展,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阳光。而一株植物就是一个整体,又怎么能把它们分开单独讨论。
至于文章结尾部分所说春天应是“柳条春”,其他植物的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既然这样,那么春天就只要杨柳好了,其他植物都不要发芽、开花了,反正只有杨柳能象征春的神意,我想真是那样的话,你一定无聊的要死吧。放眼望去,除了杨柳就是杨柳,除了绿色和棕色,其他的颜色是没有的。什么,蜜蜂?你在开什么玩笑啊,没有色彩艳丽的花朵,哪里会有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的影子呢,蜂蜜就更别想了。
春天应该是充满了生机的季节,当春风吹拂大地,五彩缤纷的花朵竞相开放,泥土混着花的香气迎面扑来,植物们拼命向上生长,泥土里的根系也更深更发达了。蜜蜂急急忙忙的开始了新的工作,鸟儿在枝头快活的歌唱,这才是真正的春天,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C. 有没有丰子恺《梧桐树》的阅读参考答案
梧桐树
阅读题:
1.窗前的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显出了三种容貌:
2.第④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3.作者为什么对落叶比落花更感到悲哀呢?
(3分)
4.文中结尾说“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为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5分)
梧桐树
阅读答案:
1.(2)绿叶成阴
(3)梧桐落叶
2.对比。通过梧桐落叶与落花的对比,写出了梧桐落叶尤其令人悲哀(或渲染了梧桐落叶的悲哀)。
3.比喻、拟人。如: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这样写形象的写出了梧桐树落叶之后的可怜样子,写出了作者对落叶的爱惜。
4.因为拥有的东西未必能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或者:因为邻居家虽然种植了梧桐树,占有了它们。但是,他们没能看见它们的容貌,没能体验梧桐的种种变化,没感受到梧桐生长的象征意义,因而没法“占有”它们。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
启示:(1)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2)生活需要去感受(体验),用心去发现,你才可以说是拥有生活。
(3)形式上为你占有,而内容上未必为你所占有,这样的情况在世上为数不少。
(4)本文以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句,揭示了全文中心。
D. 白鹅 丰子恺 阅读答案
白鹅(节选)丰子恺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想着:“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盗贼)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评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量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畜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为了避免抗战时期住在荒村的苦闷,我便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采。养鸽,养鹅。而鹅给我的印象最深。因它有那么_______ 的身体,那么_______的颜色,那么_______的叫声,那么_______的态度,那么_______的脾气,和那么_______的行为。在这荒凉_______的环境中,这鹅竟成了一个焦点。凄风苦雨之中,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惟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戎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1.为什么下面每组句子中的第①句比第②句好?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我亲自抱了这雪白大鸟回家。 ②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鹅回家。( ) (2)①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 ②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高歌。( )(3)①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 ②鹅的步调慢条斯理,懒洋洋的。( ) (4)①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 ②白鹅是吃冷饭的。( ) a.第②句的意思与情境不符。 b.第②句与作者对白鹅的感情相悖。 c.第①句能表达喜爱的感情。 d.第①句能表示亲切的感情。 .2.第二段,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其用意是什么?答:3.第二、四段划线句中的“简直”和“竞”可以体会到哪些深刻含义?答:4.作者怎样看待鹅“终归是狂妄的”?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认为呢? 答:5.将“雄伟、高傲、可笑、雪白、轩昂、庞大”填人第四段的空白处。6.文章最后说“在这荒凉的环境中,这鹅竟成了一个焦点”,找出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 答: 白鹅1.(1)c (2)a (3)b (4)d 2.对比的写作手法。用狗的叫声来表现势利小人的性格。鹅的叫声体现了正直、凛然的君子形象。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鹅。 3.“简直”二字体现了鹅不让人的坚决态度:既不犹豫,也无商量的余地——就是不让!“竟”字表现了作者意外的惊喜:没有想到鹅竟如此勇敢无畏,真是“狂妄”,天真得可爱。这两个词是作者对鹅的喜爱、赞赏之情的自然流露。 4.傲慢而狂妄,“被捉”也在所不惜,表现了鹅的勇敢和坦诚。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5.庞大雪白 雄伟 轩昂 高傲 可笑 6.“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有了生气。”
E. 丰子恺养蚕阅读答案
19. 因为养蚕是我儿时欢乐的生活,但这种欢乐却是建立在虐杀生灵的基础上,所以不能忘却
20.A. 从表达效果赏析:
运用比喻修辞,把“满屋的跳板”比作“棋盘街”,生动形象的表现蚕落地铺时,架着的方便通行及饲叶的跳板得多,也侧面表明蚕养得多。写出了我的的快乐。
B. 从写作方法赏析:
运用侧面描写,表明蚕养得多,表达了我的的快乐。
F. 《我的母亲》丰子恺的阅读答案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肖( )像 (2)沸( )翻盈天
(3)训诲( ) (4)瞻( )望
18.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是什么?(2分)
19.第一段中母亲的照片“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中的“一向”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有什么样的感情?(2分)
20.第三段中作者从哪四方面写出了母亲座位的不舒服?(摘引文中语句回答)(4分)
(1)
(2)
(3)
(4)
21.母亲座位既然如此不舒服,那她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4分)
22.第四段开头写到“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其中“丁艰”一词是书面语,指遭到父母的丧事。我们在初中课本里学过哪一篇文章也写到作者祖母去世,父亲奔丧回家这一情节?(2分)
《 》
23.第五段结尾“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中“四班人”都指哪些人?(摘引文中语句回答)(4分)
(1)
(2)
(3)
(4)
24.第六段中两次描写了母亲,当作者临行时,先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后写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为什么当作者放假归来时,描写顺序却相反呢?(4分)
25.第七段中“唯假期归省”与鲁迅的《社戏》中“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两句中的“归省”意思相同,写出这个词的意思。(2分)
26.第九段引用的陶渊明诗句“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是说明人在年轻时容易犯什么毛病?(答案不得超过10个字)(4分)
27.“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是深深印在作者脑海中的母亲的形象,这句话贯串全文,重复十次,可见其重要性。结合全文,分析概括出这句话所体现的母亲的性格特点。(4分)
答案17.(1)xiào (2)fèi (3)huì (4)zhān
18.中国文化馆的约稿或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再加上“怀念母亲”)。
19.深深的怀念之情。
20.(1)(很)不安稳 (2)(很)不便利 (3)(很)不卫生 (4)(很)不清静
21.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重要。(或母亲可以兼顾内外)
22.背影
23.(1)工人们 (2)店伙们 (3)父亲的朋友 (4)亲戚邻人
24.为突出母亲对儿子的慈爱。
25.回家看望父母或回家探亲。
26.不愿听从长辈的劝告(或不全部接受长辈的训诲)。
27.严肃 慈爱
28.(1)朱德 (2)回忆我的母亲〔或(1)水上勉(2)母亲架设的桥〕
G. 梧桐树 丰子恺 阅读题的答案
①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选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收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
答:夏初长叶,夏盛繁叶,秋天落叶。
2、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写了梧桐树叶初生时的可爱,生长时的坦荡、磊落,长成后的壮实、宜人。在结构上,为后面描写梧桐树落叶的‘悲哀’进行铺垫,也为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感叹一种美的消失!进行反衬。
3、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上的变化。
答:赏识桐叶初生,赞叹梧桐之绿,哀感秋扫桐叶,留存“美”的回忆。
4、对文章第④段的“这几天他们空手......样子怪可怜的!”作简要赏析。
答:作者似乎把自己摆在一定的高度,以拟人手法同情梧桐这种极普通乔木的落叶之“痛”。
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结尾“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句话的理解。
答:其实文章的结尾是败笔,因为,你们看:“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作者是把自己摆在了一定的高度。“他们”着么了?是“他们”养育了“它们”,难道“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难道“他们”就没有在春末时分觉得桐叶要发芽了!难道“他们”就没有在夏日的某个落日里感到秋之将至吗?难道“他们”就没有在“扫扫落叶”时感怀美丽消逝、时光荏苒吗?敢问作者: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他们”为什么要扫落叶?搞得养育之情还不如一看客了,还“何从......?何从......?”的,不要以为普通百姓就是“...”,自己就如何的“...”。所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但是,是人类所共有的。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但是,是全人类所共同欣赏的。
不知道是考试还是作业,也不知道谁写的文章,“丰肚烂尾”,就像某些人“大肚翩翩”中看不中用。
满纸牢骚言,供君一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