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南话阅读小说
『壹』 闽南话中的“大小声”是什么意思
我也是闽南人,不过还真不好解释,大概意思就是大吼小叫,大呼小叫的意思,
若是说某人大小声,就说他是对你不尊重
『贰』 闽南十大金曲有哪些
闽南十大金曲有《酒后的心声》、《海海人生》、《舞女》、《好胆你就来》、《我爱我的台湾》、《阿嬷的话》、《闽南人》、《爱拼才会赢》、《欢喜就好》,《世界第一等》。
1、《酒后的心声》
《酒后的心声》是童皓平作词作曲,钟兴民编曲,江蕙演唱的歌曲,收录在其专辑《酒后的心声》中。1992年台湾最风光的专辑唱片便是江惠的《酒后的心声》,这张专辑入围了当年金曲奖的5项提名并最终荣获最佳演唱专辑,专辑标题作品《酒后的心声》获得最佳作曲。
2、《海海人生》
《海海人生》是一首闽南语歌曲,作词娃娃,作曲张国荣。该歌曲收录在王杰于2003年03月发行的个人专辑《爱我的我爱的》当中。《海海人生》唱尽了人生的沧桑与无奈。
5、《我爱我的台湾》
歌曲《我爱我的台湾》问世之后,历时半个世纪,至今在国内外盛传不衰,老少男女皆能知晓。现在可以认定《我爱我的台湾》是创作歌曲,因之不能不涉及作者问题。台湾作曲家许石在1945年创作的《南都之夜》,最开始它是一首在台湾流传甚广的闽南语歌曲。
『叁』 谁有闽南话俗语
1 做到坏田望后冬,娶到歹某一世人
2 有吃有行气,有烧香有保庇.
3 吃无三把应菜,就想要上西天.
4 暗时全头路,困醒无半步.
5 少年不晓想;吃老不成样.
6 溜溜瞅瞅;吃二蕊目睛.
7 做官若清廉,吃饭著搅盐.
8 千金买厝,万金买厝边.
9 有毛吃到棕簑,无毛吃到秤锤.
10 会吃才会大,会消才会活!
11 娶一个某,卡赢三个天公祖.
12 子时若困得著,卡赢咧吃补药.
13 无禁无忌,吃百二.
14 吃鱼吃肉,也要菜甲.
15 不会驶船,嫌溪弯.
16 歹马,也有一步踢.
17 烟火好看,无多久.
18 饲老鼠,咬布袋.
19 旧例无灭,新例无设.
20 赚钱有数,生命著顾.
21.一钱、二缘、三水、四少年、五敢、六好胆、七皮、八绵、九跪、十姑成
22.生鸡卵无,放鸡屎有
23.天顶天公,地下母舅公
24.一人一家代,公嬷随人栽
25.澎风水鸡杀无肉
26.人说一个影,伊生一个子
27.放尿做水灾,放屁做风台
28.顶司管下司,锄头管畚箕
29.输人毋输阵,输阵就歹看面
30.日头赤炎炎,随人顾生命
31.父老子幼,神仙难救。 饲子是义务,吃子看媳妇。
32.美丑无底比,甲意卡惨死。
33.一丈差九尺
31.时到时担当, 没米煮蕃薯汤
32.树头顾乎在,不怕树尾做风台
33.做到流汗, 嫌到流涎
34.目睭花花,匏仔看作菜瓜
35.龟笑鳖无尾,鳖笑龟粗皮
36.暗路行久会遇到鬼
37.打某猪狗牛,惊某大丈夫
38.神仙扑鼓有时错,脚步踏错谁人无
39.你看我普普,我看你雾雾
40.惦惦食三碗公半
41.一兼二顾,摸蜊仔兼洗裤
42.在生敬一粒土豆,卡赢死了拜一粒猪头
43.凡世,著留步
『肆』 闽南语版悠悠寸草心第二部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并无“悠悠寸草心”的诗句,此句悠悠寸草心(王蒙)
春阳五月倍温馨,唤醒悠悠寸草心。
似海恩情犹未报,愧余游戏到如今!
王蒙是现代诗人,所以不知道把
王蒙现代著名作家。 1934 年生于北京,原籍龙堂村人。 194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985 年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6 年 6 月任文化部长。他的大量作品如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都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代表作品《风筝飘带》、《蝴蝶》、《相见时难》、《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歌》等,先后获得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活动变人形》是他创作上的一大收获,被誉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座奇峰。作品译成多国文字,在十几个国家出版。 只是从“谁言寸草心”化来的。
『伍』 谁有闽南语故事《傻女婿》和《我的故乡》
《傻女婿》
从前王庄有个王员外,家大业大,骡马成群,所不称心的就是儿子缺点心眼。但因家资富足,便早早的娶过媳妇。这一天,王员外把儿子叫到跟前说:“你外父寿诞之日快到了,亲朋庆寿的一定很多,像你这样傻,一说话,不是勾头,就是打瓜,岂不叫人家笑话,你先上路到外面转几天。听听人家是怎么说的,你也跟人家学一学,再去给你外父拜寿。”于是第二天傻子便上路了。他走呀走,来到一片树林。树林里鸟儿叽叽喳喳叫成一片,突然来了一老鹰,向树林里的小鸟猛扑过来,吓的小鸟飞们飞的飞躲的躲,顿时哑雀无声。傻小子见了便问站在身旁的一位老大爷,“怎么这只鸟一来,这一群鸟就都不叫了?”老大爷说:“这就叫一鸟入林,百鸟哑音。”傻小子便记在心里。又往前走,只见前面有两个人在河里锯树。两人低着头,弯着腰,厥着屁股在拉锯,看去怪难受的,傻小便说:“看你们两个也难受的不行,怎么不坐下锯?”那两个人说:“你就没看见,河里锯树没有坐处。”傻小又记在心里,就又往前走。走呀走,前面又有一条河,河上只架了一根木头的桥,有一个人正在慢慢地过桥呢。傻小便叫道:“你这个人,过桥真慢。”只听桥上那人说:“你不知道双桥好过独木难行?”傻小听后记住这句话,又走。这一天傻小到了外父家,妻子先接住嘱咐说:“今天客人很多,人家都说你傻,你说话时要多注意争口气,别叫客人们见笑,说话举动都要有礼貌,无论喝酒吃菜时都要先说声请用 ,先尽让别人,然后自己再吃喝。”傻小子说:“怎么个让法呢?吃一口就让一回?”媳妇说:“我在窗外用绳挂一根骨头捧,你听骨头棒一响,你就让一次。”傻小说:“那好我就听你的。”傻小子便进屋入宴去了。屋里正在大开宴席,众亲友宾客坐满一屋子,一面喝酒一面拉着家常。有个客人说:“员外的女婿什么都好就是傻一点。”另一客人说:“傻是不傻,我看就是少几成心眼,”逗的大伙哈哈大笑。大伙正在七言八语谈论傻女婿,一见傻女婿进来了,众宾客一下不吱声。傻子一看,顺口说道:“一鸟入林百鸟哑音。”众人一听这话说的很有水平,看来一点也不傻。于是大伙便招乎上炕。可就是不给让地方。傻子一看炕上没地方就又说:“河里锯树没有坐处。”大伙赶紧让出一个坐位来。傻小子坐下以后,大伙还想试一试,便给傻子一只筷子。傻子一看一只筷子,就又说:“双桥好过,独木难行。”大家赶紧又给一只,于是重新摆菜开宴。傻女婿拿起酒壶,先给大伙斟上,这才兴起酒杯对大伙说声“请”。大伙一看员外的女婿很懂礼貌,便都兴起酒杯说声“请”。大伙卫饮而尽,而后随大伙吃菜。呆一会傻女婿听的院窗台骨棒响,就又给大伙斟酒。斟完酒,就又举杯说声“请”。大家也举杯说声“请”,饮罢酒就又吃菜。这时可碰媳妇去解手,来了一只猫,猫看见了骨头棒,便用爪子够。这一够不要紧,打的骨头棒不住的响。傻女婿以为媳妇叫他赶紧连着劝酒哩,于是便拿起酒壶,赶紧给大伙斟上酒,斟完后便拿起酒盅说声“请”,一饮而尽,又请大伙吃菜,自己大口的吃,忙吃几口就又赶紧给大伙斟酒,斟罢又举杯请酒,饮罢又是忙着吃菜。就这样忙不迭的请酒吃菜,把个傻女婿忙的不亦乐乎。把众宾客逗的哈哈大笑,原来真是个名符其实的傻女婿。
『陆』 古代白话小说的阅读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
其实古文就是小说,古文就是当时的白话文。为什么白话文跟古文有差别呢?这就是中国人伟大。中国文化几千年,中国人老祖宗早就知道,言语是三十年一变。现在不同了,现在语言十五年就一变了。言语如果不跟文字脱离关系的话,一百年以后的人就不懂一百年以前的文章了。
我常常告诉人,你们喜欢读唐诗宋词,先学会广东话,先学会客家话,闽南话。那个音读诗读词非常好听,你拿国语一读都不对了。所以现代人,很多人学国语出身来作诗词,我看了蛮头大的。我说你诗是很好,有诗才没有好诗,不懂音韵。言语跟音韵,跟文字脱离,文字单独。中国人知道,所以把言语跟文字脱开,变成中国一种文体,现在我们叫古文。这个道理一学就会了,只要一个孩子花一年的时间,认识了两千多个字,五千年以前的书,五千年以后读,完全可以懂。
你看英文、法文、德文就不同了,他们是跟着白话走的。白话文一百年以上的都变古文,非专家读不懂。
你们现在偏偏要提倡白话文,还提倡简体字,将来不晓得怎么办!比如我年轻时也住过上海,还懂一点上海话。我现在一讲上海话,上海那个戴卫东经常笑我,老师啊,你这是老牌的上海话,现在上海话有新的。所以我说我这些数据发给你们,是当时的白话,如果你和孩子花一年的时间,把这些文字搞通了,就有四个字——博古通今。
『柒』 求:闽南话的来历。
从闽南方言看闽台地缘、血缘、语缘的亲密关系闽南方言的形成与闽南人的历史休戚相关。今天的闽南方言区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汉人移居,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移入闽,是在“五胡乱华”年代。当时中原一带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大批北方汉人相率离乡背井,来此避难落户;及至“永嘉之乱”,又有“衣冠八族”移居闽地。唐五代,更有成批汉人从中原迁入福建。这些闽南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来自河南,他们带来了不同时期洛阳一带的中原汉语,跟当地原有的语言和方言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闽南方言。客家人习惯上称闽南人为“河洛人”,称闽南话为“河洛话”便是这个缘故。时至今日,古河洛话在洛阳本土已变得面目全非了,而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却还保留在今天的闽南话里,成了闽南人根在中原、闽南话源于中原汉语的佐证。例如,闽南方言的语音系统保留了较多的古音,并明显地表现出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层次,其中既有秦汉上古音的残余,如“飞”读[b;]①,“猪”读[di],即所谓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又有隋唐中古音的保留,如“接”读[zidp],“节”读[zidt],“席”读[sik],“沉”读[dim]等,即完整保留着中古汉语L—P]、[—t]、[—U三套入声韵尾和r—m]、[—n]、[—ng]三套鼻音韵尾;还有历代语音的变异,如“三”读[snd],“石”读[zi6h]等等。这些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北方中原汉语在闽南话中留下的痕迹。
闽南方言是随着历史上闽南移民东渡台湾而传播到台湾的,如今它已普遍通行于台湾全省大部分地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中说:“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这里所说的“台湾之语”,实际上指的就是台湾的闽南话。从广义上说,台湾话包括山胞话、闽南话、客家话和北方话。从台湾全岛使用闽南话的人口比例看,目前台湾岛内使用闽南话的人口多达1200多万,约占全省人口的80%。闽南话可以说是台湾的主要方言。
从福建各地的一些族谱可以看出,早在宋元时期就陆续有闽南人移居台湾。如《德化使星坊南市苏氏族谱序》说:苏氏一族“分于仙游南门、兴化、涵头……永春、尤溪、台湾,散居各处”。这是苏家七世祖苏钦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撰写的,序文写于南宋初,而移民到台,自然会更早,且当时去台的移民也绝不止苏氏一家。·元代在澎湖设置了巡检司,入台的闽南移民就更多了。从《永春帖山陈氏族谱》和《南安丰州陈氏族谱》等一些闽南族谱可以看到一些线索。②
闽南人大规模迁移台湾则始于明代。明天启四年(1624年),颜思齐、郑芝龙领头开发台湾,招募了不少龙溪、海澄、泉州等地的人到台湾屯垦定居。1661年,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后,在台施行屯兵制,分兵到全岛各地拓荒垦殖。郑成功是泉州府南安县人,他的将士也多是泉州人。因此,初期移往台湾的闽南人中,尤以泉州人居多。据《台湾在籍汉民族乡县别调查》(1928年)表明:“当时全省福建系人口计312万,占总人口的73.5%;其中以来自泉州府者为最多,占福建系总人口的54%;漳州府次之,占42%。”②因此台湾闽南话有泉州音和漳州音之分。台湾许多闽南话的地名也为我们提供了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历史线索。这类地名是随着闽南垦民赴台开拓的进展而增加起来的,“它凝聚着垦民由祖居地带来的多种文化要素”④。据专家考证,以“盾”(闽南话用作“房屋”义)来命名地名,这同中原汉人南迁入闽的历史有关。⑤至于象“省”(小丘的山背或山顶),“婉”(边沿)这类独特的地名用字,更是闽台以外其他地方所罕见的,体现了闽台之间地名文化的同一性。其次,这类地名往往冠以闽南故乡的地名或家族姓氏,凝聚着浓厚的乡土观念和思亲念祖之情。台湾一些以寺庙命名的地名,既是闽台民间文化上共同信仰的记载,又是该地移民史的佐证。如清水祖师是安溪籍民的信仰对象,开漳圣王是漳州籍民的主要信仰对象,王爷主要是泉州籍民的主要信仰对象等等。“寺庙转化地名中所包含的信仰习俗、开发史等文化要素,都说明两岸文化的密切关系。”⑧
目前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的闽南方言尽管存在着某些土音乡调的差异,但总的说来,内部还是相当一致的。闽南方言声韵调以及词汇、语法方面的基本特征,台湾话都具备,它同今天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大同小异。这是因为当年无论从泉州、漳州还是厦门迁来的移民,入台以后,只有极少数聚族而居、自为村落,多数人是交错杂处,来往频繁、经过长期的历史交汇,全省各地的闽南话自然终于熔冶于一炉。台湾学者丁邦新在《台湾语言源流》中说:“如果我们把台湾闽南话比作当年厦门开埠以后的厦门话,说它不漳不泉、亦漳亦泉、拥有几种方言的特点,实在是很确当的。”⑦台湾闽南话这一特点反映了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历史过程。闽南话中有“踩水过台湾”的古谚,台湾话中有“人同祖,语同源”的俗语。闽南和台湾都有所谓“陈林半天下”的说法,至今闽台两地陈林两姓仍然都是大姓。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闽台之间亲密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语缘关系。
二、闽南方言是闽台文化同根同源的明证特定的文化常常把某种烙印加在语言之上,语言里往往包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亚尔(Edward SaPir)所说的:“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息息相关,我们不难看到,两岸的闽南方言在语言诸要素上的许多特点既体现出闽台地方性共同文化之源,又显示了其统一的中华历史文化之根。
闽南方言的语音系统有文读音和白读音两种读音的区别,在社会交际中这两种读音又是并行不悖地使用。文读音与《切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中古标准语音系比较一致,所以闽台两地的闽南人用文读音吟诵唐宋诗词就显得韵律和谐,平仄相合。⑥白读音则是活跃在群众大量的口语词中,如闽台两地都称浇水为“沃”[dk],这是白读音。“沃”作“浇灌”义是有其来历的,《广韵》:“奉沃盟”,疏:“沃,谓浇水也”;当“沃”出现在“肥沃”这个词里头时,又得改用文读。可见文白异读同词汇的构成和社会交际是分不开的。同时,文白异读也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在两地的闽南话里,一个文读音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白读音的现象屡见不鲜。如“精”文读[zZng]“精神”,白读[znZ]“宿精”(精灵、滑头),另一白读[zni;]“精肉”(瘦肉);“成”文读[slng]“成功”,其相应的白读就有[snid]“几成”,[znid]“成才”(一表人才),Lcnid]“成尾”(把收尾工作做好)。这些文白对应的语音材料,为我们了解汉语语音发展演变提供某些线索。⑥
在语法方面,闽台两地都将“公鸡”、“母鸡”说成“鸡角”、“鸡母”,“公猪”、“母猪”说成“猪哥”、“猪母”,语素的排列次序与普通话正好相反。这种被修饰成分在前,修饰限制成分在后的现象,正应合了汉藏语系中大多数语言的词序,很可能是远古汉语语序的残序。而象“食饱也末?”(吃饱了吗)、“好势无?”(行不行)、“伊较悬我”(他比我高)等这样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特殊句式,也是古代本有的用法。如:六朝吴处厚《青箱杂记》“(刘焊)问左右曰:'汤滚也未”,、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画眉深浅入时无”、韩愈《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
在词汇方面,从《诗经》到六朝笔记小说,从唐宋诗词到元明话本戏曲,举凡历代经传典籍,无不在闽台两地的闽南话中留下了许多明显的痕迹。这些不同历史层次的古代词语的积淀,更是集中体现了闽南方言和汉语共同语、闽台文化和中华文化之间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闽南方百里所保留的这些古代词汇成分,尤其是一些日常生活用语往往反映了词的较原始意义,藉此可以帮助我们去寻找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中华物质文化。例如:“鼎”为古代一种烹铰器具,中原汉人南下时将这个上古词语带到福建,在闽南话里保留至今。在北方,后来曾以“锤”替换了“鼎”,《淮南子·说山》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键。”闽台两地炒菜用的“鼎”,普通话说“锅”(铁锅)。这些不同的叫法,体现了“鼎”这种炊具古今形制的变化。两地的闽南话里还保留着不少反映历代社会政治生活、典章制度、风俗礼仪、婚姻家庭以及文学艺术、宗教等精神文化领域的古语词,为我们了解古今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历史的印证。例如:“礼教”原指礼仪的等级,《左传·庄公十八年》:“礼亦有数”,今闽台两地闽南话泛指“礼节”。“法度”本指“规矩”、“制度”。《书·大禹漠》:“做戒无虞,阁失法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今两地“法度”均为“方法”、“办法”义,如“伊无法度”(他没办法)。一些亲属称谓仍沿用古代的说法,如两地称媳妇为“新妇”、“婆婆”为“大家”[dage]。汉乐府《为焦仲卿妻作》:“新妇初来时,小姑姑扶床”,“新妇”指的就是“媳妇”。唐代赵磷《因话录》:“昨夜大家小不安适,使人侍之”,“大家”指的就是“婆婆”。闽台两地为满周岁小孩做生日称做“度脾”,这是古代习俗的沿袭。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之五《育子篇》:“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脾;至来岁生日,谓之周碎。”《说文》:“孵,周年也。”
海峡两岸闽南方言所具有的上述这些共同特点,无不镑刻着中华民族历史上各个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种种烙印,有力地证明了中原汉语是闽台两地方言的共同之源.中华历史文化是闽台文化的统一之根。
三、从闽南方言看闽台文化的地方风貌从海峡两岸所使用的闽南方言中,我们可以看到,闽台文化既从属于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同时又展示了自己丰富、独特的地方文化风貌,它是闽台人民共同的社会文化心态的生动写照,也是两地人民血肉相连亲密关系的有力证据。闽台有些方言词汇反映了闽台两地岁时节日、宗教信仰、丧葬礼俗、婚姻生育等民俗文化的共同特点。例如,妊娠反映称“病因”,孕妇临产月称“顺月”,产后一个月称“月内”。又如,闽台传统丧礼沿袭儒家以“孝”为核心的周礼丧制,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为基本内容,融合了地方文化色彩。闽台民间丧礼有一系列繁绸的礼仪名称,如人临终的时候,要移至住屋正厅,并放置于用两条板凳和三块木板临时搭起的“水床”上,这叫“搬铺”。丧家为死者送葬叫“出山”,于死者死亡之日起每七天一次的祭柏称“做旬”,一般要做到“七旬”。丧家延请僧道来祭枢称“做功德”。每年于死者死亡之日举行祭拜称“做忌”。人死后满一年,丧家为死者举行祭把称“做对年”等等,这些习俗,不仅两地的叫法一样,而且至今仍在两地民间流行。
闽台两地人民口语中有许多寓意深刻的方言俗语,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是地方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的投影。如“紧炊无好耀”(欲速不达)、“破柴看柴痕”(因势利导)、“恿猪挥灶,恿图不孝”(不能溺爱孩子)等一类俗语,是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某种经验和体会对现实生活的讽诫。启发人们吸取经验教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似,两地沿用’的一些方言俗语大都又与山上海里相关的东西或现象有关。如“掠蚜走蛾”(顾此失被)、“铺面烃、浸水螺”(以假象欺人)、“近路明行行山坪”(舍近求远)等等。另有一些俗语反映了民间习俗,如“末冬节就L孽圆”(迫不及待),“冬节”就是冬至,闽台两地都有冬至搓汤圆的习俗。“一年补霜降,较好规年补富窃”,闽台民间习俗在农历节气“霜降”这一天,人们通常要进食补品。
闽南方言还同流行于闽台两地的民间戏剧、曲艺、音乐有密切关系。如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芗剧)、南音、答缘鼓、锦歌;布袋戏(木偶剧之一种)等;无不深深扎根于闽南方言,进而又对闽南方言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这些为两岸人民共同喜闻乐见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都是用闽南话说唱的。其唱词及语音又是以发样地的语音为标准的。如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瑰宝”的南音,唱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尽管千百年来南音唱词辗转流于海内外,但至今仍与泉州话的语音相当一致。其次,由于源于民间,南音及地方戏剧的唱词与诗文比起来,显得更加口语化,表现在语音上便是以白读音为主,而对于经过文人加工润色的唱词,出现书面语的地方才改用文读音。根于闽南的台湾歌仔戏源于漳州锦歌。在台湾扎根后又再移植于闽南老家,闽南人称之为“芗剧”,实为同一剧种。随着各种形式地方戏曲的广泛传播,对闽南方言的发展和流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今闽台两地都有一些俗语是源于地方戏曲的,其中有的直接借用戏文,有的则是来自戏曲故事、人物或表演。如泉州戏谚06‘三十六仙嘉礼搬百万兵”(比喻吹牛皮);“李固见员外,无话通说”(理亏词穷);“搬戏头,乞食尾”(形容旧时艺人凄凉晚景)。又如“答晓鼓”是从“念四句”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它采用押韵的闽南话对话形式,恢谐风趣,具有浓郁的乡俗民情。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后,答晓鼓从闽南传入台地,并一直流传至今。由此足见闽南方言对闽台民间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
『捌』 有谁知道漳州的18洞
:《漳州地方文献》开漳史话:平闽十八洞考证 闽南十八洞的故事,因小说《平闽全传》的喧染而广泛流传于福建,漳泉民间更是喜闻乐道。故事讲的是杨文广平定闽南十八洞。“洞”或“峒”是我国东南和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称谓。“洞主”就是村寨的寨主。据说,宋代福建有个闽王蓝凤高,他统领十八洞。这十八洞洞主被小说神化为妖怪,如黄草洞洞主杜引是蚯蚓精;碧水洞洞主姚玉是蝙蝠精;鹭江洞洞主铁头禅师是石龟精;蝶子洞洞主是鬼月姑。这些“妖精”法术高强,所以闽王敢造反,无视宋王朝。宋仁宗皇帝闻讯之后,就指派杨家府名将杨文广率军南征。文广所率将领,主要人物是他一家人。如穆桂英是他的母亲,杨宣娘是他的姑母,还有文广的妻室和儿子。杨家府人物个个骁悍。主帅杨文广智勇双全,穆桂英有一把阴阳扇,一煽就飞出火龙,烧死敌人。杨宣娘惯使柳叶飞刀,会腾云驾雾。闽王手下有妖精来合伙,杨文广却有神仙来辅助。如丁七娘是仙姑的徒弟,学得飞升之术。张赵胡是仙人卢天王的徒弟,法力高超,会飞腾变化。张丁两人结成一对夫妻,两人的出生都是稀奇古怪的。丁七娘是溪中漂流的鸭蛋转变而生的,少时上山砍柴,被虎衔去。幸被仙姑救出来。张赵胡是在瓜里长成的。据说,有一个张老农栽一株瓜,瓜藤蔓延到赵家和胡家的屋顶上,结了一粒大瓜。瓜熟破开了,有个男婴。张家赵家和胡家三家老人个个说,瓜长在我屋顶上,这婴儿是我的。这三家人都年老无嗣,争着要这个婴儿。邻居姚员外出来,为他们排解说:“此子生在瓜中,不与别家,就在你三人厝上,乃上天所赐,你三人均无子息,正是皇天怜你们忠厚,差此子以接你三家后。我今为你们说和,此子取名张赵胡,三家轮流养育,若得成人,三家共享富贵”。这三老也就同意。一个人用三姓凑成姓名,真稀奇。这些故事,见于《平闽全传》这部小说,书中多处使用闽南方言,如“屋顶”写作“厝顶”,呼“蝙蝠”为“蜜婆”。这部小说流行于讲闽南话的地区。
『玖』 求两世欢全文txt百度网盘
《两世欢》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图书《两世欢》,作者是寂月皎皎。
旧日爱侣反目成仇,两世为人真情未泯。连环奇案里知朝堂险恶,夺嫡暗潮中见彼此真心。
天下归元·墨舞碧歌·一度君华·鲜橙联袂推荐。
『拾』 闽南话历史资料
闽南语的支系皆源于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避乱。
第一次: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于晋朝五胡乱华时期(西元304-439年),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的时候,中原(河南一带)的衣冠八族(詹林黄陈郑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晋江等流域一带,他们把当时的中原语言(比如,有身、瞑、鳖、斟酌、鼎、箸等)带过来,后来称作“泉州话”。
但这次数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闽江和木兰溪流域。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析晋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闽疆南部安定取称,治所在今南安市 丰州镇,领晋安等三县,辖今之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一带,但不久就被撤销,直到200多年后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区第三次置武荣州。
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区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后的五代时才设县。所以少量“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和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融合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次: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初步形成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蛮夷祸乱不安,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郡望河东)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亦包括今天龙岩地区新罗,漳平一带,这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唐代设立漳州前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还有少数蛮僚生活于漳州南部山区。陈元光所率领的唐朝军队与蛮僚为争夺漳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广大地区,而蛮僚最终被平定。
唐代的漳州还不是很繁华,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第一个高潮。而其具有较大影响的,则是明代独对漳州开放海禁,“市镇繁华甲一方,港口千帆竞相发”是其当时生动的历史写照。
第三次:第九世纪后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统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话形成。
唐代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公元878年),唐代光州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此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话。
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数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福建人读四书五经的时候,这就是部分”读书音“主要的来源。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著有《汇音宝鉴》,十五音因而诞生。
(10)闵南话阅读小说扩展阅读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
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在国民党执政早期的台湾,由于国民党政府强制推广普通话,使得闽南语在台湾曾经几十年时间比较没落,讲闽南语的人会被称为“台客”等,民进党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行本土文化及爱乡、台湾人讲台湾话等活动,讲闽南语由“土”变成一种潮流时尚、Local Man,诸多外省人、客家人(如胡瓜)也在努力学习闽南语并会使用部分或流利使用闽南语。
现台湾的诸多电视台也以闽南语为主要语言,如民视、三立、台视等,各大电视台也有制作各种类型的闽南语电视剧及综艺节目,闽南语也被列入台湾学生学习的课程之一,很多台湾会说闽南话的人口大约占全省的80%。
除了台湾省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共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