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阅读 » 苗棣的小说百度阅读

苗棣的小说百度阅读

发布时间: 2022-11-20 02:24:20

Ⅰ 如果魏忠贤没有死,明朝还会那么快走向灭亡吗

看到网上有人提出“如果魏忠贤没有被诛杀,明朝还会灭亡吗?”,很感诧异。提出这样问题的人,你是太抬举魏忠贤了。魏忠贤虽然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最有权势的太监,但他只是个平庸之辈而已。即便放在太监这个小圈子里,他都算不上出类拔萃,更别说和贤相良臣比了。

魏忠贤另一个政绩是修建国家工程三大殿。三大殿是一项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对入不敷出的国家财政来说是雪上加霜。

最后一件就是为了应付财政上的困窘,只能在税收上不断加派,其措施有提接“税差羡余”、“带征”、“捐助”、“搜刮”。这种把财政危机转嫁到老百姓的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而这些加派也没有解决魏忠贤政府财政上的困窘。

魏忠贤却有意无意把自己看成经天纬地的能臣,他通过上谕称赞自己:“一腔忠诚,万全筹画,恩威造运,手握治平之躯;谋断兼资,胸涵匡济之略。安内攘外,济弱扶倾。”对于当时能称得上政绩的事情他都揽到自己名下。

歌颂魏公公的英明伟大,也成了当时的“政治正确”,是大小官员的例行公事。大学士冯铨在给他祝寿时称颂他“伟略高伊、吕,雄才压管、商,”什么伊尹、吕尚、管仲、商鞅统统不在话下。后来几个国子监学生竟然上书请求魏忠贤与孔子并祀,吹捧他“复重光之圣学,其功不在孟子下”。对于这些赞颂,魏忠贤照单全收,对阿谀的人大加赏赐。在当时用最无耻的方式赞美魏公公是小人升官发财的捷径。

天启最后两三年,阉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魏忠贤由一个猥琐的小人物成为国家的救星和圣人。从天启五年六月到天启六年十月,皇帝几乎每月都要对魏忠贤进行封赏。魏忠贤最后的爵秩是上公,明朝已经有150年没有封过公爵了,而魏忠贤以太监的身份晋为公爵,对国人的震撼力可想而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魏忠贤的家人也多是公、侯、伯,其从孙被封侯时才两岁。

阉党一伙对魏忠贤大吹法螺,说他“非但学识纲常之际,独萃其全;且于兵农礼乐之司,共济其盛”,“至诚结主上之知,先觉任天下之重。声溢华夷,颂腾朝野,职任擎天,功标浴日”。后来一切公文奏疏都要来一段赞美魏忠贤的话,如果没有就会当成异端受到惩戒。

就这样,魏忠贤被塑造成了一个伟人、圣人和神人。

接下来的全国各地为魏忠贤建生祠狂潮,更是把这场造神运动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都怪朱由校死得早,要不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这么一个历史遗迹了。

魏忠贤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有"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孝子贤孙替他效力,他们吹捧魏忠贤我还可以理解,就是不知道现在吹捧洗白魏忠贤的那些人,你们这是唱的哪一出?

Ⅱ 《庸人治国大太监魏忠贤与明帝国的末路》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庸人治国》(苗棣)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oRuszSgV4CtbXaWkltMqZQ

提取码:xz75

书名:庸人治国

作者:苗棣

豆瓣评分:7.4

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7

页数:264

内容简介:

三百年历史的大明王朝在农民军和清军的双重打 击下瓦解了,回顾历史。魏忠贤的名字跃然纸上。 苗棣编著的《庸人治国(大太监魏忠贤与明帝国 的末路)》讲述了出身卑微的大太监魏忠贤如何一步 步登上高位,阉党是如何构成的,庸愚的魏忠贤及其 党羽如何通过专权将大明王朝推下了历史的悬崖等一 系列问题。《庸人治国(大太监魏忠贤与明帝国的末 路)》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描述出了“忠仆”之忠和 “忠臣”之忠的差异,为读者深入了解大明王朝历史 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

作者简介:

苗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及电视文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并注重中西电视艺术、电视文化比较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电视文化学》《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美国电视剧》《中美电视艺术比较》《崇祯传》等。

Ⅲ 关于公共传媒管理专业考研的相关问题(复习相关)

第一,不需要看这么多书,你可以上bbs问,可以直接问到核心的书籍
第二,具体的方法自己去考研论坛看吧,我想说的是心态,我就是毕业后一年没工作专门考研的,很幸运我考上了。期间的压力很大,因为别人在挣钱,而你却在做一笔不知道会不会有回报的投资,所以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自信。另外最好能约上一两个同路人一起复习,不然别人都毕业了,你一个人在校苦读,会非常寂寞,很难保证效率

Ⅳ 编剧怎么学习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美]麦基 这一次文件储存在纳米盘!点击以上链接,除了可下载麦基的《故事》之外,请注意下载页面下方的“相关文件”,你可以从其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书籍。如果需要下载“纳米机器人”,请不要担心,是一个下载提速工具,无病毒!请开心看书吧!
书难找,好书更难找,冷门的好书尤其难找;身在北京之外的编剧爱好者,恐怕都曾经身受无书可读之苦。在此提供给大家部分电影和编剧书籍的电子版,以方便诸位热爱编剧的朋友。

下载链接为新浪“爱问知识人”共享资料页面,无病毒,无密码,请放心下载。

悉德.菲尔德的书现在满天飞,我就不发了。有意阅读的朋友去狗狗里搜悉德的名字可也。

另外,我没有提供国内编剧书籍,如有意阅读的,我在文后提供了部分书目,以供参考。

所提供的书里,我个人认为麦基、布鲁姆和舟桥和郎的书都非常好,可惜的是,相对中国影视界现状,还嫌缺乏针对性,如果国内有人去这么实实在在地替编剧爱好者写书就好了。叹口气吧。

还要格外唠叨一句:“一册在手天下走”的神书是没有的,虽然说没有书万万不能,但书绝不是万能。首先书存在一个能领会不能领会的问题,其次书里能讲明的,必然是可以口头传达的基本技巧,真正深层次艺术层面的东西,是很难言传的,只能依靠感悟和经验来解决,所以多写、努力写,仍然是最有效的学习途经。
书可以铺路,但路还得自己走。

电子书均为PDF格式,如没有相应阅读器,可去网上搜索“Foxit Reader”软件。编剧理论

1、《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美]麦基

罗伯特?麦基被公认为世界银幕剧作教学第一大师。《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是麦基第一次以书的形式揭示其屡获大奖的银幕剧作方法。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出版了被公认为“世界银幕剧作教学第一大师”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故事》不同于其他流行的讲述银幕剧作手法的著作,论及的是形式而不是公式,它对电影中起作用的、应予以周密考虑的各因素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把写作从智力活动提升到情感活动的高度,将银幕剧作的手艺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次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又推出了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鲍玉珩、钟大丰译)、《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钟大丰、鲍玉珩译)。前者是美国典型的《编剧手册》式书籍中最有名的一本,从书里可以看到与电影商业市场紧密相关的美国电影剧作教育的所有特征;后者从构思、人物、结构、情节等各方面来帮助编剧们解决写剧本时恼人的心理问题。这些著作都成为学习电影剧作的良好教材。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2、《电视与银幕写作:从创意到签约》 [美]布鲁姆

这一套译本,与过去的影视教育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不仅仅局限为过去那种“影视艺术”教材,而扩大为“影视传播”教材,影视媒介的管理、影视产业、影视职业能力培养等等都被纳入本翻译系列,与中国影视业的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趋势结合更紧密,也更加具有实用性。

这是一本电视与银幕写作的标准教材,已经被公认为这个领域的经典读物。无论是对电视、电影,还是对情景剧,系列情节剧,长篇连续篇、肥皂剧、谈话节目、综艺节目、动画片以及非虚构娱乐节目的脚本写作,你都将从中得到具体的指导。如何打磨出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意?如何编写高质量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剧本?如何在市场化的工业体制中为写作赢得支持?如何规范行业中的标准并使之保护作者的权益?

第1章 引言
第一部分:在影视作品中创造出具有市场价值的前提
第2章 如何在影视剧本中创造出具有市场价值的前提
第二部分:故事的创作
第3章 如何开发具有市场的故事
第4章 如何书写故事
第5章 戏剧元素和段落结构
第三部分 人物和对白
第6章 如何塑造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的人物
第7章 如何设计真实的
第四部分 电影剧本格式
第8章 投稿电影剧本格式
第9章 如何在剧作中有效地设置场景
第10章 剧本修改
第五部分 电视剧本
第11章 情影喜剧剧本格式
第12章 如何设置专业的情景喜剧场景
第13章 动画片、互动媒体、新媒体和非虚构性娱乐节目
第14章 剧情类电视剧剧本格式
第15章 如何在剧情类电视剧中创作专业的场景
第16章 肥皂剧、谈话节目和综艺节目
第17章 如何创作新的电视系列剧
第六部分 市场营销与剧本推销
第18章 如何推销电影剧本
第19章 如何推销电视剧本
第20章 电视与银幕写作:从创意到签约 3、《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 [美]温斯顿

本书的作者在题目上用了文学二字,在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很自由地用这个词,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蠢到把文学看成是电影的属性之一。而且从剧本的角度来说,话剧本也都划归为文学。LITERATURE在英文里的含义很广。他们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划分而造成神精错乱,把文学变成了电影的属性之一了。

在大陆中国,那些电影综合艺术论者到处找稻草。找到一两部影片,马上就大喊大叫,“ 文学回潮啦”,甚至连“作家电影”这个概念也被所谓的研究外国电影的“ 专家”当作文学性的证明提出来的。真是使人怀疑,这种人不仅不懂英语,甚至连汉语都不懂。大家明白地知道,作家电影的提法就是导演中心论。导演就象作家一样,是那个作品的唯一的作者,其他人只是体现他的构思与意图而已。这跟文学性有何干系?

我们可以看看这本书的目录,它不是在谈电影剧本吗?可是为什么它没有谈属性,反倒是先谈电影的语言。至于对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等人的创作的认识给我启发尤其大,尤其是对于我的读解能力,因为他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讲一个思潮,包括意识流。尽管我认为他的分类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

4、《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 [美]劳逊

尽管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它的作者尚没有完全脱离戏剧理论的框架了总结电影剧作的特殊规律,它对于我 电视剧脚本作法48讲 电影剧本 1、世界著名电影剧本选 第1分册 苏联分册 世界著名电影剧本选 第1分册 苏联分册 2、世界著名电影剧本选 第2分册 美国分册 世界著名电影剧本选 第2分册 美国分册

3、 日本电影剧本选 日本电影剧本选

电影理论

1、 导演功课 导演功课

2、电影的元素 [美]波布克 电影的元素

3、电影史:理论与实践 [美]艾伦等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

4、《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法]克里斯丁?麦茨 等 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

4、 电影语言 [法]马尔丹 电影语言

新增 1、《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悉德.菲尔德(DJVU格式)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DJVU阅读器下载 DJVU阅读器 2、电影剧本的结构 新藤兼人 本书共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谈戏剧与电影的关系,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例;第二部分介绍名导演沟口健二对电影剧本的要求;第三部分是漫谈电影写作技巧问题;第四部分分析了电影剧本《裸岛》的结构;第五部分着重谈文学作品的改编问题。 电影剧本的结构 新藤兼人 3、电影的戏剧艺术 (英)艾伦.卡斯蒂 著 电影的戏剧艺术 4、电影美学 (匈)巴拉兹.贝拉 著 电影美学 5、动画剧本创作与营销(美)斯科特 动画剧本创作与营销 6、电影技术基础(英)哈佩 电影技术基础.pdf 7、影视制作者指南(美)平卡斯 阿谢尔 影视制作者指南.pdf 8、免费电影期刊在线阅读 电影艺术、大众电影、电影文学、电影评介、电影画刊、新电影 电影世界 部分国内编剧参考书籍(存目)

1、《电视剧编剧艺术》 宋家玲

2、《电视剧创作》 陈晓春

3、《电视剧创作手册》 姚扣根

4、《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技巧》陈晓春

5、《电视剧写作概论》 姚扣根

6、《电视剧叙事研究》 杨新敏

7、《电视文本写作学》 黄会林

8、《电影编剧学》 汪流

9、《电影剧作结构样式》 汪流

10、《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 李显杰

11、《影视剧作的叙事艺术》 赵孝思

12、《影视剧作元素与技巧》 周涌

13、《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 黄琳

14、《电视剧的戏剧冲突艺术》 秦俊香

15、《电视剧原理 第一卷 本质论》 曾庆瑞

16、《美国电视剧》 苗棣

17、《编剧十论:电影剧本精品赏析》 于艾平

18、《电视美学:电视艺术的美及其审美活动》 刘隆民

19、《电影美学原理》 李泱

20、《夏衍谈电影》

21、《影视美学导论》 金丹元

Ⅳ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的师资情况怎么样请详细解答!谢谢了!!!

文学院的师资下面有人说了,网上也能查得到,我就不多说了。主要说说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的师资是比较强的,之前的田本相先生的曹禺研究,曾庆瑞先生的海外华人文学研究与当代小说史研究,苗棣先生的当代美学研究,在国内是享有较高声誉的。
近两年,东北师大的著名学者逄增玉教授与郑州大学的张鸿声教授都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提高了传媒大学当代文学批评的师资力量,从这点来看,传媒大学的现当代文学是很有前途的。

苗棣,男,1951年9月19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文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及电视文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并注重中西电视艺术、电视文化比较领域的研究。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电视传播实践,参加过多层次的电视评奖、电视万里和电视节目策划与评价、媒体总体设计等活动。

田本相,1932年生。天津市人。1961年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1964年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1965年到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1985年到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任教授。1987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任所长。中国话剧文学研究会总干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编委,南开大学、青岛大学、烟台师范学院兼职教授。著有《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获1984年全国优秀戏剧理论著作奖)、《郭沫若史剧论》(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获1989年中国话剧理论专著奖)、《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电视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1986年任中央电大文学评论课程主讲教师,参加编写教材《文学评论的写作》(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年)。

曾庆瑞,1937年9月生,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历任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语言文学部主任、广播电视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委员。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会会员。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创系主任,现为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博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逄增玉,1965年至1976年在中国的动乱年代零碎地读完小学和中学,1977年末参加中国“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于1978年3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2年1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2月考取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84年12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职获取博士学位。1985年1月到东北师范大学任教,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从事研究工作。1987年升任讲师,1990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9月-12月,任日本创价大学交换教员,2002年3月至2003年4月,任日本樱美林大学客座研究员,文学部非常勤讲师。

张鸿声,张鸿声,男,河南开封人,1963年11月生。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中文学科负责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文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学者,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文学学会理事,《语文知识》杂志主编。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教授。

如还有咨询,请来函 [email protected]

Ⅵ 《赤龙》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赤龙》(苗棣)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iu-k9Ci0V_MwyrnfAYgfbw

提取码:7j8x

书名:赤龙

作者:苗棣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2

内容简介:

明景泰七年,进京应试的山西举子杨继宗与捕快方天保、锦衣卫袁彬一起追查一桩离奇的命案,结识了带着外甥女宝儿来京认亲、身负秘密的瓦剌姑娘云瑛。命案真相很快被揭开,然而这却只是一系列案中之案的开始,更只是一座隐藏了天大机密的巨型冰山的一角。在一场朝野各色人等——市井之徒、商贩、卜者、高僧、文臣、武将、权阉、皇亲……都牵涉其中、你死我活的政治角力中,双方各自有着怎样的目的?结局又是什么呢?

作者简介:

苗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作家。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早年致力于明清史的研究,研读明史数十年,已出版的著作有《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庸人治国:大太监魏忠贤与明帝国的末路》《奢侈的闲情》等。

Ⅶ 广播电视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有什么不同

1、定义不同

(1)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

(2)广播电视艺术是 20 世纪伴随着电子技术飞速发展而诞生的新兴艺术学科,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繁多的研究领域,可以反映出当代最前沿的审美思潮、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对它的研究需要相对理论定性,依据其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态势,进行新的理论开拓和理论建设。

2、培养目标不同

(2)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2)广播电视艺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广播电视艺术学专门人才。要求熟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较深厚的艺术理论基础,系统把握广播电视艺术理论,掌握本研究方向的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了解本学科研究方向的动态和趋势,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的能力。

(7)苗棣的小说百度阅读扩展阅读:

广播电视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就业分析:

两个专业的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中传在广播电视学领域的名气较大,校友众多。

中传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比较旺盛,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社会对中传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传广播电视学硕士专业中传广播电视学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有:广播电台、广电研究机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亦可从事其它相关媒体实务和学术研究等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广播电视学专业

网络-广播电视艺术学

Ⅷ 明朝有哪些皇帝有传记啊,就像吴晗的《朱元

正德皇帝大传作者: 李洵
出版社: 中国社会
出版年: 2008-1
《正德皇帝大传》作者以正史为创作之本,所据严谨,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及所处时代的复杂生相。作为生活在明中期的帝王,他身上表现出的是贵族权相在没落的泥沼中的挣扎和自贱。最终,他被新掌权的贵族和朝臣推向“祭坛”,沦为皇权之下的牺牲品,在弧独... (全部)加入购书单2人想读 / 5人读过想读 在读 读过嘉靖皇帝大传作者: 林乾

嘉靖皇帝大传作者: 林乾
出版社: 中国社会
出版年: 2008-1《嘉靖皇帝大传》主要内容:嘉靖是明代不可不读的传奇皇帝。历代皇帝在位的年头,康熙最长,六十一年;乾隆次之,六十年;第三汉武帝,五十四年;第四明万历,四十八年;嘉靖排在第五名,四十五年。他一生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情,一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活够岁数,二是怎样...

隆庆皇帝大传作者: 韦庆远
出版社: 中国社会
出版年: 2008-1
《隆庆皇帝大传》主要内容:明穆宗朱载垕是明朝第十二个皇帝,年号隆庆。明穆宗在位仅六年,时间很短,往往被史家所忽略。其实,明穆宗在位的六年,有两件事情值得大书特书:其一是调整对北方蒙古地区的政策,改变了明王朝与蒙古地区长期敌视的状况,出现了有名的“俺答封...

永乐皇帝大传作者: 王熹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
《永乐皇帝大传(插图本)》主要内容:永乐皇帝朱棣,明朝第三任皇帝,是唯一的夺位成功的皇帝。他足智多谋拼四年的血战从侄儿手中夺取了皇位,称帝后即大开杀戒。建文忠臣及其家属的惨痛遭遇,使人想起他不愧是那个残暴的朱元璋的继承但他的名字又与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

崇祯皇帝大传作者: 苗棣
出版社: 中国社会
出版年: 2008-1
《崇祯皇帝大传(插图本)》是《正说明代十二帝系列》之一,该系列集我国明史学界著名专家、学者所撰明朝皇帝大传十二种。在明朝的历代帝中,亡国之君崇祯朱由检的个人素质并不算太差,他好学勤政、严于律已,也非常能干。但他生不逢时,正好赶在一个最不利于实施的统治的时...

洪武皇帝大传作者: 吕景琳
出版社: 中国社会
出版年: 2008-1
《洪武皇帝大传》旨在通过对朱元璋一生主要政治、军事活动及宫廷风云的描述,反映朱元璋生活的历史时代的特征,进而全面评价朱元璋一生的是非功罪,探索朱元璋那个时代的历史趋向。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朝的开国之君。从乞丐到皇帝,短短十几年时间,他“高筑墙、广积粮、缓...

宣德皇帝大传作者: 赵中男
出版社: 中国社会
出版年: 2008-1
《宣德皇帝大传》主要内容:宣德皇帝既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皇帝,又是一个喜欢射猎、斗促织和戏游无度的皇帝。为休兵养民,宣德帝一改永乐时的讨伐政策,主动从交阯撤兵,减轻了人民负担,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交阯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宣德帝清革前弊,整顿统...

成化皇帝大传作者: 方志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
《成化皇帝大传(插图本)》主要内容:成化皇帝朱见深,明朝第八任皇帝。父皇的沉浮铸就了他的不幸,陪伴他的养母和宦官是他最依赖的人。他是史上出了名的痴情皇帝,一生迷恋比他年长十八岁的万贵妃,她是朋友、情人、母亲和保护者;他一生任用的宦官,既有乱政的汪直,也有...

正统皇帝大传作者: 赵毅
出版社: 中国社会
出版年: 2008-1
《正统皇帝大传》主要内容:明朝正统皇帝是一个宫女的孩子,在七岁时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正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朱祁镇继位初期,由三杨及张辅等人辅政,国家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但他年幼贪玩,宠信太监王振,随着皇太后和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

弘治皇帝大传作者: 郭厚安
出版社: 中国社会
出版年: 2008-1
《弘治皇帝大传》在取材方面是有所选择的,而选择的标准就是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传主的特点。弘治年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自然与朱祜樘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我们想通过这本传记反映出这个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反映出弘治朝在整个明代历史上应有的...

  • 中国历代帝王传记

  • 本书收录了我国古代从秦始皇到末代垒帝全部400余位皇帝的小传,内容包括他们的登基经过、治政事迹生活情况等,并配有近1000幅图片,资料充分,文笔生动,图文并茂。

Ⅸ 《庸人治国大太监魏忠贤与明帝国的末路》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庸人治国大太监魏忠贤与明帝国的末路》(苗棣)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Vphq4PwNXrYPNiz2FrveTw

提取码:CEZH

书名:庸人治国大太监魏忠贤与明帝国的末路

豆瓣评分:7.4

作者:苗棣
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副标题:大太监魏忠贤与明帝国的末路
出版年:2013-7
页数:264

内容简介:

三百年历史的大明王朝在农民军和清军的双重打 击下瓦解了,回顾历史。魏忠贤的名字跃然纸上。 苗棣编著的《庸人治国(大太监魏忠贤与明帝国 的末路)》讲述了出身卑微的大太监魏忠贤如何一步 步登上高位,阉党是如何构成的,庸愚的魏忠贤及其 党羽如何通过专权将大明王朝推下了历史的悬崖等一 系列问题。《庸人治国(大太监魏忠贤与明帝国的末 路)》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描述出了“忠仆”之忠和 “忠臣”之忠的差异,为读者深入了解大明王朝历史 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

作者简介:

苗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及电视文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并注重中西电视艺术、电视文化比较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电视文化学》《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美国电视剧》《中美电视艺术比较》《崇祯传》等。

Ⅹ 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 网络聊天与中学生

〔内容摘要〕本文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语言符号、媒介、主体性;二,互联网主体的全新建构——主体的主动媒介化(网络化);三,互联网话语形态分析;四,半机械人:与机器唇齿相依的人。

〔关键词〕网络;聊天;主体性;话语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1)。在任何一个时代,探索主体的本质都是思想家们苦苦追求的目标。纵观这条发展线索,我们发现,对主体的认识是同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古代,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因此他们相信有一个终极的力量支配着世界,柏拉图认为这种力量是“理念”,世界万物都是这个理念的复制品和反映,人类主体自然也不例外。“个别的人有生有死,而人的原型或人类(理念)却永远存在”(2)。此时,思想家们认为主体等于本体;到了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科学的手段认识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样就意识到了主体自身的理性。主体不再是由神秘力量决定的自在的产物,而是理性的,能动的。笛卡儿就认为,主体是站在客体以外的一个位置上,通过思维获得对客体世界的知识,即真理。所谓“凡是清晰明确被人认知的,都是真的。”(3)因此这一时期对主体认知的核心问题是“认识论”。随着人类社会的近一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语言,语言往往决定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笛卡儿所谓的理性实际上是通过一种中介即语言符号来运行的,卡西尔就此断言“人是符号的动物”。进入当代社会以后,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人们又发现,语言符号体系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说的那样“主体死亡”,语言能够以“从能指到能指”的方式进行游戏,而主体是漂浮在这些能指上而失去了自我。

总而言之,对主体性的考察具有深远的社会背景,而且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们对主体认知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当代信息社会也不例外。本文选取互联网的角度对网络聊天者的主体性进行剖析,力图描画出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下,主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语言符号、媒介、主体性

当代社会背景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媒介的大规模发展和信息的日益扩张,这直接导致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即通过语言的角度来研究哲学问题,从而否定了关于思维、精神和观念的近代哲学范式。研究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语言正在成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支配性力量,同时也成为人类主体的支配力量。因此语言具有某种本体论的地位。人类主体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在此受到空前冲击,甚至出现了“主体的消失”,存在的只有语言。这种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想对我们了解网络聊天主体的特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首先来看看语言对主体的构型作用。结构主义语言观认为,一切符号代码都是任意约定的,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思想和情感的“自然的表达”。比如“同一种动物,中国人说‘鸡’,英美人说‘chicken’,这实在没有什么道理可说”。(4)换而言之,我们也可以这样以为,人是通过“鸡”和“chicken”这类语言符号认识鸡这种动物,与人的认识主体的思想和情感无关。“我们给世界下概念的方法最终依赖我们所讲的语言,……,意义是不能用超越语言的事实来解释的。”(5)我们通过认识语言来认识我们周遭的社会,所以,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意义,有什么样的意义,就有什么样的人的思维。所以当代社会中主体的构型离不开语言的塑造。

那么,主体是不是总是通过语言的塑造逐步成长并完善起来的呢?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对儿童成长的心理分析的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人的童年时期经历了镜像阶段,比如说当儿童能直立起来之后,发现镜子里有另外一个自己,而且自己通过举手投足可以控制镜中的自我,这给儿童带来了极大的快感。因此儿童只能通过镜中的自我来认识自己。这是一个被拉康称之为“自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主体意识。当儿童具备了语言以及和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后,他即进入了所谓的“象征界”,即语言和社会文化的领域。和通过镜子认识自我一样,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象征界”来认识自我,最终完成“自居”这一主体建构的过程,只不过到了这个阶段后,“以镜中自我自居”发展成“以理想自居”。拉康在就此区分了“理想自我”和“自我理想”的概念,所谓“理想自我”,就是你通过和“象征界”的交流而无意识表现出的形象,“自我理想”是一个符号点,一个观察自己的点。拉康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当您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的时候,你会设想自己是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比如说一个你所崇拜的赛车手;另一方面你会设想有一双眼光(自我理想)在看你,这种眼光是你所期待的,比如是一个漂亮女孩的崇拜和欣赏。”

“为了欣赏和崇拜而把自己想象成赛车手”的思维过程即“以理想自居”(6),就是一个主体形成过程,这种自居的根据来自社会中的语言符号(象征界)。也就是说,我们是根据语言来进行理想自我确定,即我要为谁当一个什么样的我。比如,我根据别人对我的评价来确定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像父母评价我很聪明,就会以这样的评价来确定聪明的概念和什么是一个聪明的人的概念;同时我还会根据媒介上的相关报道来认识一些主体性的要素。比如,通过英雄人物的事迹来确定勇敢的概念,以此反观自己是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我要不要做一个勇敢的人。语言的意义将构成主体性中的重要元素。

这种“自居”作用在信息膨胀的当代社会尤甚。语言符号成为人和客观世界之间的间隔和中介。“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不再直接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7)我们是在与符号体系交流的过程中参照符号体系与我的关系而将自我的主体逐渐明晰。这样,在当代社会中,掌握主流话语发布权的各种媒介就容易形成控制主体的霸权。批判学派对当代大众传播媒介在这方面的霸权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与古典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的异化不是来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是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方式。媒介的信息的大规模复制和传播促成了当代人的千篇一律性,即出现所谓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路易·阿尔杜塞揭示了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塑造作用,所谓“意识形态召唤个人成为主体”,“我们是依赖于教育我们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来看待自己的社会身份,来成为一个主体,我们对自我的看法不是由我们自己产生的,而是由文化赋予的” (8)。而意识形态却是“依赖某种一致的舆论和意见”(9),而这与大众传媒无论如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管人们是否情愿,当代人的主体性受到信息、媒介的支配是个不争的事实。互联网世界依然要遵循这一逻辑。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们上网的目的是多元的,比如看新闻、进行电子商务,还有玩游戏等等,但利用网络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和其他人交流(以网络聊天为代表)却是大多数人上网的重要目的,“我可以证明,我和其他数千万网虫都知道我要寻找的东西并不仅仅是信息,而是立即就能进入另外一大批人正在形成的交往关系,这种发现让我们自己也感到吃惊”。(10)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最能体现网络主体的个性。换而言之,主体在互联网聊天室中的“自居”过程将形成典型的网络主体。

二、互联网主体的重新建构——主体的主动媒介化(网络化)

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不同,互联网信息及其媒介逻辑对人的主体影响和塑造是双向互动的。我们知道,传统大众传媒对人的影响是单向的。比如电视,电视用图像、声音、画面等组成了一个相异于客观现实世界的虚拟环境。观众看电视的时候对这种信息环境的接受完全是单向的,而且是被动的。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当人进入电视收视状态20分钟以后,脑电波成为π波,这种波形通常是人们在闭上眼睛处于平静状态下的脑电波;而人在正常清醒状态脑电波为ρ波,两种脑电波的频率相差6~12周。这表明,“大多数人在看电视的时候,大脑所处的状态仅仅相当于闭目养神,毫无积极性可言”。(11)

而互联网并不是这样,对互联网信息的接受,人们是主动的,双向的。人们心甘情愿地被互联网媒介化,这种主动性表现在:

1.如果要进入互联网,必须主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互联网知识,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接受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的信息所不需要的。如果说,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是懒惰的、被动的,那么我们在接触互联网信息时的思维就是积极的、主动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主体心甘情愿地被网络媒介化。为了更顺利地在网络世界遨游,网络主体还会不断从技术和技巧两方面强化自身的网络素养,如不断使用新的软件加快链接速度和提高搜索效率,不断增强打字速度以抢先说话和更多地说话在聊天室中建立自身的地位。总之,网络主体越明晰,受网络技术逻辑的影响就越深刻。

2.相对于物理现实世界和传统大众传媒的要么是模拟与要么是仿像(12)的关系,互联网的信息环境和物理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对于个人主体来说,传统大众传媒和现实的关系要么是模拟的,比如现实发生了一件事情,电视台用客观报道的形式将这一事件原原本本地报道出来,那么,电视新闻报道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要么是仿像的,比如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人吃火锅能有被真正的烈焰灼烧的感觉,但是电视广告为了突出某品牌火锅调料的辛辣,创意表现了一个人吃了火锅后享受了在烈火中被焚烧的刺激,电视在这里生造了一个客观世界完全没有的情境,观众必须通过联想方能理解。互联网则不一样,尽管模拟和仿像在互联网中也有体现,比如网络新闻、网络广告等等。但更多的,互联网形成了另一个完整的客观世界。比如网络聊天室中,所有的交流都是主体真正参与的,这种聊天带来的尊重、兴奋等感觉也是真实可感的,是完全不需要联想的,因此这不是仿像;另一方面,这种聊天以及聊天带来的感觉是主体在网络以外的世界根本寻觅不到的,因此也根本不存在模拟与被模拟的关系。对于网络主体来说,它就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电视和互联网在这方面的区别。一个人绝对不可能将现实世界和电视世界完全区别开来,电视和人之间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换而言之,观众会将电视信息当成辅助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比如,一位城市普通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大都市外企白领的电视剧,他认为这种生活很好。那么,电视在这里能给予他两种心理冲击,一是心理宣泄,即这位观众虽然当不了白领,但是他可以通过电视进行相关情况的了解,通过这种了解寄托自己的情绪,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这种看电视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白日梦”。通过想象和联想,暂时忘却现实,进行一种理想化的心理体验(只有在一些特殊的主体身上,白日梦和现实生活往往会合二为一,比如心智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和一些精神病患者会直接模仿电视中的虚拟的人和事从事现实生活。);二是给予这位观众以现实冲动的刺激。他可能会因为这部电视剧的刺激而产生一种改变现实的激励,他会将剧中主人公当成偶像和人生目标而进行现实生活的改变。对于前者,观众所经历的是一种纯虚幻的想象,但心理获得了实在的满足;对于后者,观众是将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务实,以完成自己的理想。总而言之,电视信息和观众的现实生活会很容易地统一起来。但在互联网上,主体的体验和现实生活往往是无关的。比如同样是一位观众,他想体验当白领的感觉,那么他只要在聊天室中给自己构建一个白领身份,取一个白领意味很浓的名字,与其他聊天者进行相关的对话。那么,尽管他在现实中没有白领的收入、社会地位,但是他依然可以在这种虚拟社区中领略当白领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方面不是通过主观联想和想象的幻觉,它是得到了其他社区成员的接受认同,同时与现实生活关系也不大,在现实生活中他依然是过去的身份和原有的主体体验。关于这方面,网络当中的虚拟性别(男性注册女性的身份和姓名与女人注册男性的身份和姓名)是最极端的例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互联网当中语言就是身份。在这样一种虚拟的情境中,我们抛弃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认身份的通常方法,比如核查证件、观察他的相貌举止、穿着打扮、向其他人咨询相关情况等等,而是通过语言想象来确定他是个什么样的主体。互联网中的语言文字结构了网络主体的要素和性质。所以,互联网话语成为理解网络主体的一把钥匙。

三、互联网话语形态分析

互联网上传播的主流符号是文字,文字传播又被称为是“意符的再现”(用文字将观念、意识再现出来)(13)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是印刷媒介的产物,它和主体的稳定性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方面是印刷媒介自律性的要求,简单地说,观念和思想一旦诉诸文字,作者作为信息制作者的身份就得到了确定。所以在电子媒介诞生之前的印刷媒介时代,我们无论是阅读书籍、看信、还是接触公文批示,文本的制作者是明确的;另一方面是由少对多、由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所决定的。由于大众传播群体化传播的特征,印刷媒介的文本制造者和传播者必然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在传播/接受的二元格局中具有“元叙事”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具备“逻各斯”的中心地位。但网络传播的主体却在命名之时就是假的、虚拟的。在进行假名字和新身份(网络身份)确定的时候,人们往往更接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雅克·拉康语)。按照拉康的观点,在主体塑造的过程中,语言最初的承诺和主体最终的到达之间有一道鸿沟,这加剧了人类主体的“不满足”的体验。例如,一个男孩通过词语“勇敢”了解了这一概念在男性身上表现出的魅力,但是等到他长大之后,他发现自己天性懦弱,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勇敢”这一词汇所蕴涵的境界。这时,他对自我主体就会产生一种“不满足”。此刻,主体就有塑造一个“勇敢”的“理想自我”的冲动。(14)互联网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是满足“本我”需求的有效途径。

在现实中如果要作一个勇敢的人必须有勇敢的作为,主体认同自我勇敢也需要自我具有勇敢者的心态。在网络中这一切都不需要,主体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使用语言。在这里,内外两种语言会不断强化主体的意识。从对内的角度来看,主体必须在网络上写出一系列能表现勇敢的语言,以确定自己勇敢者的身份,这样才能不断用语言将自己自居为一个勇敢者;从对外的角度看,聊天对象的回应则更可以强化主体勇敢者的意识。也就是说,当别人都把你当成一个勇敢者的时候,自我是勇敢者的意识就更明确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主体的塑造有着鲜明的后结构主义的色彩,即语言结构网络主体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逐步变动的状态。通常情况是,一个人进入聊天室先注册一个勇敢者的名字,然后和聊天室中其他人开始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一方面主体自己不断强化自己是一位勇敢者的意识,考虑着用勇敢者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观念;另一方面,他会留心着别人(聊天对象)对自己话语的反映和评价,这样经过内外两方面的强化,主体对自己新身份的意识逐步加强,互联网上这一勇敢者符号会在这一聊天的语境中慢慢稳定下来。相反,如果主体一开始仅以勇敢者自居却得不到别人的回应,这样,他对自己的新身份反而会逐渐失去信心,最终退出聊天室或者重新换一个身份。那么,一次“理想自我”主体塑造的过程就会失败。雅克·德里达称这种符号意义确定的过程为“延异”,“延”是延搁的意思,“异”是差异的意思。(15)简单地说,当一个符号被制作出来的时候(如一个聊天者在网上注册了一个名字开始聊天),它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只有它被放置到一个话语体系(一个聊天室)中,并且与话语体系的关系得到确立以后,它自身的意义才会最终确立起来(“延”),而这种经过延搁而产生的符号意义和符号刚刚被制造出来时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异”)。符号“只有当它被放置在某种话语中并被放在某个上下文背景中来解读时,从能指到能指的无止尽的游戏才会结束”(16)。所谓“从能指到能指”就是刚才所说到的,主体自我勇敢者的意识和别人对你自居为勇敢者的评价对“勇敢者”这一网络主体的塑造过程,此时,“勇敢者”的含义是不断变更的。

所以,主体在虚拟空间中的交流因为有了全新的身份而有了一种全新的关系,身份的虚假和周围环境的变动,使得参与者摆脱了物理环境中人与人交流时必须遵循的义务包袱。由于语言文字缺乏可视性的证实特征,在文字的面具后面,参与者交流起来往往会更多地涉及在真实环境中比较忌讳的话题,而且参与者们表达起来也没有什么抑制感。这对现实生活起到了一种补充作用。这种补充来自互联网空间的“似真性”,“他们在彼此交流的时候,好像身处一个共同的物理空间,而且这一空间似乎被身体居住并能够被笛卡尔式视点所图绘”(17)。也就是说,尽管网络是虚拟的,但是参与者还是宁愿将它看成真实的,这种真实同时伴随着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是一个理想化的空间。所以,网络主体的塑造是主体本身不断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它是对现实生活中主体不完备的一种补充。正如杰姆逊所说的那样,人“一切欲望和激情下面,总有着改变世界的欲望”(18),这和自我价值最终实现的欲望实际上是同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的终极目标永远指向马斯洛的金字塔的最高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实现是自我认同的一种感觉,是可以脱离物质世界的。所以,互联网是给了人们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在现实中是不多见的。

许多网络参与者都有将网络的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统一起来的冲动,比如网友见面,力图将网恋发展成现实中的恋爱,利用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发泄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以达到在现实中达不到的目的等等。但这些冲动和努力往往以失败而告终,现实的失败和互联网世界中的成功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这样反而促使他们会更迷恋网络中虚拟价值的实现,从而回避现实世界。这更强化了网络主体的特性。

四、半机械人:与机器唇齿相依的人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互联网主体的本质,我们引入“界面”这一探讨当代社会中人与机器层叠的重要概念。界面,“是一种膜(membrane),使相互排斥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世界彼此分离而又连接”(19)。那么,互联网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又译为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中的物理空间之间就存在着一种界面,这种界面的表现形态是某种操作系统或者是网页设置,比如众所周知,WINDOWS系统比DOS系统的界面要人性化得多。互联网界面这边是现实生活的物理空间,而那一边是数字化的网络空间,这样,界面就成为人与机器的分野。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界面有越来越人性化的趋势。这一方面表现在界面设计越来越方便,始终追求对人的吸引力,显得让人迷恋,愿意主动和它打交道。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在界面上直接构成网络界面的一部分,这使得互联网这种本来属于机器的东西因为人的加入而愈来愈具有人的性质。但是,人越是迷恋网络,就越是会被网络的逻辑所左右,界面无论怎样吸引人,它永远是机器的一部分,互联网的逻辑就是:“让技术更吸引人类,……把人转化为‘半机械人’(cyborg),转化为与机器唇齿相依的人”(20)。在一些网瘾患者身上,这种“半机械人”的性质显得十分明显。他们熟悉网络传播的方法和模式,更主要的,他们熟悉并习惯了在网络上进行人际交往和获得心理满足,而不愿意按照现实世界的逻辑生活。“过去我对家庭非常投入,现在我为因特网而活着,……,我把大量的脏衣服藏起来,尽可能快的将饭做好……可以继续上网……网上情人?遇到过一些……甚至计划与某人一起度假……家中每个人都担心死了……我丈夫想把电脑扔出窗外……”(21)。这是一个两个孩子的母亲对上网的真心告白,在她那里,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已经发生了严重冲突。在这位母亲的主体构成中,机器逻辑已经压倒了生活逻辑。

因此,“异化”这个概念在互联网主体性研究过程中依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果说,马克思的异化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主体个性的摧残,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是大众传播媒介对主体意识形态的束缚和塑造,那么,互联网对主体的异化力量就是一种虚拟的生活方式,它使主体沉湎于一种互联网符号的世界中,让机械的逻辑侵入人的主体,这便是网络聊天者主体的过程和特性。

注释:

(1)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3页;

(2)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4月版,第66页;

(3) 同上,第310页;

(4) 参见周宪《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360页;

(5) 同上,第102页。

(6) 以上关于拉康的思想参见Darian Leader and Judy Groves,《拉康》,张君厚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1月

(7) 同注1,第33页

(8) 罗钢 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2页;

(9) 同上;

(10) 莱恩格尔德《全球网络:电脑与国际交流》,转引自《第二媒介时代》,马克·波斯特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45页;

(11) 苗棣、范钟离《电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4月,第195页;

(12) “仿像”是波德里拉提出的一个后现代概念,是指用符号人为地制造一种模型,这种模型和现实是无关的,即所谓的“超现实”。参见4,第7章第2节相关论述

热点内容
现代言情欢爱小说 发布:2025-01-20 11:08:33 浏览:747
小说中神域的名字 发布:2025-01-20 11:00:23 浏览:965
英国历史最畅销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发布:2025-01-20 10:37:40 浏览:104
草根变太子的都市小说 发布:2025-01-20 09:38:46 浏览:611
我们的少年时代小说免费看 发布:2025-01-20 09:29:04 浏览:476
有没有金刚狼能力在都市的小说 发布:2025-01-20 08:42:13 浏览:518
玄幻阅读成神小说 发布:2025-01-20 08:15:00 浏览:283
与渣攻正面对决的日子免费小说 发布:2025-01-20 08:14:56 浏览:491
领航员科幻小说 发布:2025-01-20 08:11:26 浏览:579
公主的情郎古代小说 发布:2025-01-20 08:06:18 浏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