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阅读 » 枫电影小说阅读

枫电影小说阅读

发布时间: 2022-11-19 23:40:39

1. 枫影夜读 #13——《S. 忒修斯之船》

以前因为经常搬家的缘故,不太敢买实体书。现在虽然不搬家,却也形成了优先购买电子书(Kindle版)的习惯。不过总有些书是非纸质版不可读的,比如 上一期我们介绍的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插图很多且质量颇高。以及2013年美国的道格·道斯特(Doug Dorst)与 J·J·艾布拉姆斯(J. J. Abrams)联名创作的无法被电子化的作品——《S.》。

J·J·艾布拉姆斯是一位有名的电影导演、制作人和编剧。他参与导演和编剧的作品包括2009年的《星际迷航》(Star Trek),2015年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2019年的《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等等,还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美剧《迷失》(Lost)也是他参与编剧并执导。一提到 Lost 读者朋友们就应该知道这是一位擅长挖坑不填的选手。而《S.》这部多线叙事,层层嵌套的作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天坑,可惜虎头蛇尾,浪费了这个好想法。

本作就故事内容本身我给两星或三星评价(满分五星),但设计巧妙,文本之外的加成较高,所以两星给本作的设计巧思,全书评价为四星。本文接下来的内容涉及剧透,如果还没有读过本作的朋友建议读完再回来看。

<center>剧透分割线</center>

珍是波拉德州立大学(Pollard State University)一名大四的学生,有天她在学校图书馆捡到一本书,名为《忒修斯之船》(Ship of Teseus)。作者名叫 V.M. 石察卡(V.M. Straka),是一个已故的作家,石察卡是他的笔名。他生前身份扑朔迷离,死后还有很多人研究他的作品试图发现他的真实身份。珍捡到的这本书,“原主人”叫埃里克(Eric),他就是这样一位研究者,16岁就开始读这本书,并在其中留下了许多划线和笔记。珍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觉为其吸引,于是也留下了她的笔记,然后把书留在原来的地方交还给埃里克。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就这样你来我往,在书本的空白处用文字交谈。

所以《S.》这部作品,大体上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忒修斯之船》这本小说本身,二是珍和埃里克在书中留下的手写笔记。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感到非常兴奋,形式新颖,代入感很强。黑色的印有“S”符号的函套是唯一印有《S.》的真实作者和相关信息的地方。取出本体,这是一本刻意做旧的《忒修斯之船》,作者名为石察卡,出版社是飞天鞋出版社,全为虚构。书脊上还贴有图书馆常用的杜威十进制分类法标签——813.54意味着这是一本美国英语的虚构作品(American fiction in English)。

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借阅用书”,泛黄的书页、图书馆的借阅盖章,珍和埃里克的手写笔记,这种超越文本的打破第四面墙的做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书中夹带的多个附件更加强化了这种体验,就像在故事中的波拉德大学图书馆捡到了它,见证了笔谈二人从互不相识到相爱的故事。

我的阅读习惯是划线,偶尔批注笔记(笔记一般只在Kindle),所以初读本书的《译者序》(Translator's Note and Foreword)时,看到这些乱七八糟的划线和批注有一种由衷的亲切感。再跟随虚构的译者 F. X. 柯岱拉(F. X. Caldeira)叙述的她与作家石察卡的渊源及作家之死,结合珍与埃里克的第一次互相留言的幽默对话,以及书中夹带的附件,很有见证真实故事的感觉。

比如第一份附件是在《译者序》中,F.X.C说“石察卡在寥寥几次可验证的公开声明中确认了,他也认为作者身份的争议被误导……”。珍读到这里,划线并留言给埃里克:“是哪些?你有复印件吗?”于是埃里克附上了一张石察卡写给葛兰的信件的复印件。在你阅读这张复印件的时候,你的手指所触,目光所读,就完全是珍的体验啊!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优点和特色。

《译者序》里提出了石察卡身份之谜,译者F.X.C.去拿《忒修斯之船》的手稿是最后一次见石察卡,见证了他被绑架消失的瞬间。后来大家都认为石察卡已死。于是《忒修斯之船》小说作为石察卡的最后一部作品,就颇具解谜线索之意味。小说第一章引出了一个失忆的男主角 S.,他一心要找回自己的身份,可谓与石察卡的故事线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快 S. 被一个陌生的大汉捂住口鼻迷晕了之后带上了一艘可怕的船。

故事到这里感觉非常不错,节奏把握很好,谜题有了,悬念也有了,无论是小说主体还是手写体笔记都发展得很顺利。但是,从第二章开始,两条故事线全面崩塌,情节冗长,叙述无趣,内容晦涩,不知所云,加塞了许多看似高深莫测,实则意味不明的隐喻。也因此我想给小说本身打出不推荐的评价,加分项全靠创意。

我们先说创意编排的部分。《忒修斯之船》的故事线主要在小说本体,道斯特创作时也是把小说作为独立作品先写出来,所以这部分我们像看普通小说一样阅读就行。不过小说译者 F.X.C. 的注解部分经常颠倒黑白,暗藏谜语。所以小说本体也有两条线,译者注解的这条线我们需要结合珍和埃里克的手写笔记来解析,因为不管是作家、译者还是故事背景都是虚构的,有太多场外信息需要手写笔记补充。

但即使手写笔记这条线本身也有多条时间线。最早埃里克的笔记是铅笔痕迹,珍的初次留言用的是蓝色珠笔,埃里克的初次回复是黑色钢笔,后来还有红色、橙色、紫色、绿色等多种不同的颜色,用于区分不同时期的留言。虽然留言时间不同,出现的位置却可能在一起。所以你就可能在小说开头的一页读到珍和埃里克后期的故事,最初阅读有种多了一团迷雾的兴奋感,但是读多了之后就感觉衔接不上,令人懊恼。

所以有人推荐这本书要读六遍,每次只读不同的部分,比如第一遍只读小说原文,第二遍读铅笔字的笔记之类。我只读完了一遍简体中文版,英文版只简单浏览了一下,我认为如果不是特别喜欢这本书,大可不必读上六遍,徒然浪费时间。

不过话说回来,探索哪种方式最适合自己也是阅读本书的一大乐趣。我尝试过两种读法,一种是一页页顺序阅读小说本体,读到翻页处情节告一段落就回来读手写笔记,大体上小说与笔记同步阅读。另一种是一次过读完小说的一章,然后再回过头来,从头读一遍手写笔记。

两种读法各有优劣,相较之下我更喜欢第一种顺序阅读。这种读法的缺陷是,小说情节多数时候不会在翻页处告一段落,我总是要翻过去多读两段然后再翻回来看笔记,小说本体的流畅性常常要被打断。这种迫不及待要抽离小说本体,去读珍与埃里克的故事的感觉,在夹带附件的地方更加明显。

第二种读法则照顾了小说本体的流畅性,但是读手写笔记的时候,那种类似视频网站弹幕的陪伴感却被削弱了不少。不知道诸位读者是否曾有过上课时偷偷递小纸条的经验。小时候因为某些活动课的关系我们会换教室上课,曾因此机会跟坐在我的位置的同学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交换了一段时间书信,比递小纸条更好玩。所以当我读到本书的开端时,小时候的感觉再次袭来,十分令人怀念。对我来说这就是《S.》最大的优点(因为故事写得太烂了),所以如果不能得到手写笔记的陪伴,那此书势必要大打折扣的。另外正因为小说本体写得不知所云,所以即便小说的体验被打断了也没多大关系(叹息)。综上,我个人推荐顺序阅读的方式来体验本书。

《忒修斯之船》这部小说,一开始的主线和悬念应该是 S. 试着找回自己的记忆。但是第一章里他遇上似乎认识自己的女人“索拉”之后,很快就被人迷晕囚禁于一艘神秘的古船,船上一堆呆滞的水手,嘴巴被针线缝起来,十分诡怖。唯一会讲话的大块头则是暴力的代表,口音也很奇怪,类似方言,含糊不清。

S. 试图逃离这艘船,结果在暴风雨中被冲上岸,遇上了大游行,特务和爆炸案,莫名其妙地就跟着一群游行的人被通缉然后逃亡。本来他又一次遇到了索拉,但是场面混乱没能追上,还导致自己卷入爆炸案中。S. 与众人一起逃亡的这一段写得张力十足,我认为是本书情节描写最好的部分。

最后以伙伴全部死亡、失踪,自己跳下水又回到那艘恐怖的船上告一段落。到这里,作者揭示了船上的时间比陆地时间流逝得更慢的超自然现象,所以 S. 每次遇到索拉都觉得她好像又老了一点。接下来故事的走向有了急转直下的变化,紧张的情节没有了,开始了大量不知所云的隐喻。S. 刻在船上的文字也出现了超自然现象——刻出来的文字跟他所想的完全不一样。

S. 一直抱有的好奇心是大块头不让他进入的船的底层,他终于还是想办法进去了,发现了一个像书房一样的房间,可以用纸笔尽情写作。然后 S. 就被针线把嘴巴缝起来了,一转身变成了一个身手过人的特工,一个使毒高手。这一部分是全书最无聊的部分,也是最不知所云的地方。船的隐喻,大游行的故事,索拉的作用,刻字和时间流逝的超自然现象,直到读完全书,都没有解释。

“忒修斯之船”原本指的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悖论:如果把忒休斯船上的木板一块一块全部换掉,那最后这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在 S. 的故事里,他每次遇到那艘神奇的船也确实看到它被修补了很多地方,几乎全部换过,但是如上所述,船在小说中并未言明寓意为何。

可能因为我无法读懂《忒修斯之船》这部小说那藏得极深的寓意,所以我给小说本体的打分很低,开场不错,但狗尾续貂(让我想起 J.J. 艾布拉姆斯的美剧《Lost》)。

另一条故事线则是珍和埃里克通过笔谈表达的爱情故事。以前在 评价《偷影子的人》 时我曾经说小说家偷懒的时候就会说某某爱上了某某,因为爱情是无法解释的。在《S.》的这条爱情故事线中,珍和埃里克两人也在尚未见面的情况下,直接表白成功(因为有不同时间的笔记穿插在一起,这种感觉比实际发展看起来更突兀)。接下来的故事涉及珍和埃里克两人各自小时候的故事,现在因为追查石察卡的线索而遇到的危险等等。平心而论,在阅读信件的时候我觉得体验蛮有趣的,但是故事本身很一般,综合体验跟阅读《S.》完整作品是一样的,形式有趣,内容普通。

本作的原版是英文,由Mulholland Books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次年台湾的寂寞出版社出版了繁体中文版,译者是颜湘如。2016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简体中文版,同一位译者,只是做了一些本地化处理,比如人名、地名的简体标准化(比如新华社翻译标准),修改部分措辞。三本书都名为《S.》,副标题: Ship of Theseus,简体译为《忒修斯之船》,繁体为《希修斯之船》。

本作原文多用缩写,用词晦涩,又因涉及暗语解谜,页数需要和英文版保持一致,翻译起来非常困难。是以中文版的高质量翻译令人叹服,向译者表示敬意。中信的简体版读来流畅,手写字迹娟秀,看着很舒服,比繁体的好看太多。但简体的问题是珍与埃里克的笔迹十分相似,除了颜色以外难以分辨。在英文版中,两人的笔迹相差很大,埃里克的部分全为大写,容易分辨。

繁体版的包装是一个翻盖的大匣子,比较占空间,且附件被放到独立的袋子里,而简体则跟英文一样都是函套设计(Slipcase),附件夹在书页中。其实阅读过程中附件出现的位置是有用意的,所以简体版的做法更佳,收纳也更方便。

中英文版都在做旧上下足了功夫,不论是纸张泛黄的效果,不小心留下的咖啡的渍印,书写过程中被抹到的钢笔、珠笔的痕迹,还是写错了字划掉重写的线条,都非常逼真和亲切。

最后是简体版附带了可以作为书签的小绳子而英文版没有。这点挺贴心的,不过一开始我误以为是附件类型的东西一直不敢动,哭笑不得。

初读本书我的评价很高,所以当时想着读完简体版再买英文版回来对比一下。但读到尾声时却为其故事之平平无奇而感到为难。最后我还是趁着还没读完先下单买了英文版,不过我并不建议读者朋友购买多个版本。

如果想尝试不同的阅读体验的读者,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试。但是不要期望读到一本有趣的小说就是。另外中文版的本地化做得非常不错,质量很高,英文版则因为手写体及多用缩写的的缘故,较难阅读。所以如果不是很喜欢这本书,想要集齐全套的话,同样也不建议购买英文版和繁体版。

三颗星给故事内容,一颗星给设计巧思。

2. 枫泽枫_小说叫什么名字

主人公叫枫泽枫景的小说叫做《绝境生花》,是作者枫泽最新写的一本言情类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

小说精彩段落试读:审判长拍案。本庭同意原告请求,对被告人枫泽强制执行记忆提取!一切准备就绪后,立即执行!很快,相关人员就调试好了设备。枫泽不由分说的就被押解到了中场,戴上了记忆提取的仪器。而枫璟也在此刻完成了链接。

剧情简介。

枫泽微微一笑,有释然,有解脱,还有欣慰:“好在,你们都成才了。”而这时,审判长的声音再起。

“基于本案件具有极强的教育警醒意义,且此次案件广受社会多方关注。所以本庭决定向被告人进行记忆提取。”

“届时,被告人的过往记忆画面将被作为‘警示片进行全网公布,所有人都会见证你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3. 主角叫叶枫的所有小说

摘要 1.

4. 有一本男主叫枫的小说 叫什么名字

季枫
书名《校园全能高手》
望采纳

5. 带“枫”的小说名字

枫叶之十亿巨富教师
综漫之枫叶随想
枫叶游戏冒险岛
火影之宇智波月枫传
网游之剑神叶枫

6. 枫影夜读 #16 -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短短两句,以死亡开幕。本应承接悲伤与肃穆情绪的第二句,却转折出平淡冷漠的气息。再读这个著名的开场,依然为之动容。这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60)于1942年出版的小说《局外人》(法: "L'Étranger", 英: "Stranger", 繁: 《异乡人》)的开场。

我因为在“Steve说”播客中听到杜素娟老师(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提及此作,遂开始阅读。小时候读“名著”只感觉累,所以我此番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一拿起本书就手不释卷,被这个荒诞又现实,奇妙又赤裸的虚构故事深深吸引,读得津津有味。

<center> 以下内容涉及重要情节透露,建议读完原作再看 </center>

小说以法语写成,几个中译本均行文流畅,颇为好读。本作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男主人公默尔索先生(Meursault)从参加母亲葬礼到杀人被判死刑的短暂又波澜起伏的故事。默尔索先生是一个奇怪的人,但不古怪。古怪好歹有些活跃的色彩,他更像一个心如死灰,麻木冷漠,在城市囚笼中默默行走的旁观者。

故事开篇他回到养老院后,不愿开棺再见母亲最后一眼,第二天的葬礼,主角毫无波澜而养老院的老人却哭得晕厥过去,种种细节让男主角显得十分无情。可偏偏读者通过作家的笔触读到了主角内心的思考,这些思考既冷酷无情又理所当然:他并不伪善。读者跟随这些思考看到的默尔索,和其他角色看到的默尔索截然不同。

也许只有默尔索的女朋友玛丽(Marie)是最接近读者视角,能够理解默尔索的人。他们的第一次约会是在默尔索母亲葬礼的第二天。他们看了场喜剧电影,回到默尔索的公寓做爱。当玛丽知道他的母亲昨天刚下葬的时候,她“吓得往后一退,但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默尔索为人处世显露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与其说他过着“生活”,毋宁说是他被定义在了所谓“生活”的框架中。

后来默尔索卷入了朋友莱蒙德(Raymond)的情妇纠纷之中。也是因为这种“无所谓”,他帮莱蒙德写信给这位情妇。这个情妇来了,和莱蒙德发生争吵,被殴打,警察也来了。这件事情导致情妇的阿拉伯人兄弟前来复仇。默尔索与莱蒙德前去度假的时候,在海滩上遭遇阿拉伯人三次,打架,持枪,最终默尔索枪杀了其中一个阿拉伯人,就此展开故事的第二部分。

入狱之后默尔索在关押期间与律师、预审法官进行预审谈话,在庭审期间检察官、律师、法官的辩论构成了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最终默尔索在被判死刑后,最后一次见神甫(他一直拒绝见神甫)时把全部的力量喷薄而出,并在爆发中结束本作。

《局外人》是名作,自然有许多人会做“深度解析”。我所写的既不“深度”也不“解析”。我只是在阅读时常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横在心头,像一块大石,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能是西西弗斯的巨石,推上去又滚下来,再推上去再滚下来。

默尔索在书中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不符合“常理”和“道德”的,而庭审时人们争论的焦点也是这份“常理”与“道德”。默尔索这个人物其实是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一角的放大版,是一个极端的案例。这种极端与反常,作者在另一部书中称之为“荒诞”。默尔索的这份“荒诞”无疑引发了世人的警醒与反思。作者加缪在1957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是:

我喜欢作者描写阿尔及尔街头落日的片段,喜欢以旁观者观察世界的角度,喜欢主角每次内心波动时随之而来的晃眼的阳光,夏日的气息,街头的声音。加缪的写作技巧无疑是高超的。

比如主角从葬礼到回到阿尔及尔的转场:

比如男主被判死刑,回到法庭接受宣判时的场景:

仅凭这些优秀的文字就足以吸引我把它再读一遍。至于默尔索的被动地活着,他的漫无目的的不知道属于谁的人生,我想多数人都会有同感。那么怎么办呢?

《局外人》没有给出答案。哪怕是最后的默尔索的爆发,也只是向死亡思考,思考重新开始的希望。但只是希望,他没有重新开始,他在希望中结束了。

2021.07.29/中午
于夏日的灯下

7. 枫恋是谁

枫恋
帽子嘉创作的网络小说
《枫恋》是由小说阅读网出版作品,作者是帽子嘉,主要内容是枫之语 沈暮颜,知性理智,善于伪装所有情绪的她自信不会被爱情牵扯却始终敌不过藏匿在心房最深处的他

中文名
枫恋
作者
帽子嘉
小说进度
连载
连载网站
小说阅读网
快速
导航
内容简介
小说类型
都市言情
内容简介
枫之语 沈暮颜,知性理智,善于伪装所有情绪的她自信不会被爱情牵扯却始终敌不过藏匿在心房最深处的他,爱越深,伤越痛,当她决定抛开一切和他一起时,他却背叛了她,也毁掉了心中那一份对爱情的期待,从此她不再相信爱情...“在爱情的领域里,我放弃了他;但是在友情的领域里,我是永远不会放弃他的”“Mandy,我们,还是分手吧!”“这是我为你设计的独一无二”“听听我的心,它在说‘我爱你’”“我爱他,真的!为什么他要骗我?为什么?”“原来,一切都不过是谎言。我明白了,打扰了。” 转身离去却留下了满地的心碎……

8. 《《枫》江蓠白芷》最新txt全集下载

《枫》江蓠白芷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温哥华的确很美丽,一种安详的美丽。
抱着书从图书馆出来,感觉口中呵出的气很快就被凝结成白雾,跺跺脚,觉得冬季似乎已经快要过去。
本来没想过会读UBC,很鬼使神差地申请了它。只因为小学时代,曾经有一个非常有魅力的男老师,满脸怀恋地跟我们描述,他最爱的BC省的枫叶。
那时侯跟我一个班的小孩子,都因为我是新来的,一个中国孩子,抱有一种因为陌生而生的疑虑。
那老师满脸微笑地问我们,是否知道BC省。10岁的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也就我这样喜欢阅读的自闭症小孩会关注吧。
看着他从期待到失望,似乎有点可怜他,只好轻声地说了句,不列颠哥伦比亚,加拿大西部。
那老师是苏格兰裔,自称爱丁堡人,每次遇到与苏格兰相关的人物,总会特别激动,一种非常普遍的民族情感。
那时候介绍资本主义历史,他满脸激动地望向我们,问我们是否知道苏格兰一位影响了全世界的经济学家。
这时候全班都望向我了,我非常不喜欢这种感觉,只好再度低声地,亚当·斯密。
Fabi……
别忘了采纳哟

9. 电影《枫》

如果是国内70年代出品的那一部,就不怎么样。

10. 枫影夜读 #27 - 《贫穷的本质》

[图片上传失败...(image-9435d3-1650880628953)]

什么样的状况可以称为“贫穷”? 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 有一个“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的目标,其中具体提到:1990年至2015年间,将每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减半。

所以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约8.13人民币)的群体就是“穷人”吗?联合国官网(2003年)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已有超过十亿人口脱离极端贫困,但仍有八亿人生活在赤贫之中。全球穷人数量惊人。

多数人关于富裕与贫穷的概念可能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家族聚餐,大门口会有乞讨的人过来唱歌。长辈会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几毛钱,让我们拿去给乞讨者。那可能是我印象中对“贫穷”这个模糊概念最早的视觉化呈现。我记得小时候有些长辈会说:“这些人年纪轻轻,有手有脚不去好好干活,就是因为懒才来要饭的。”

所以穷人是因为懒才穷的吗?所谓“贫穷陷阱”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吗?

MIT的经济学教授 Abhijit V. Bannerjee 和他同为 MIT 教授的妻子 Esher Duflo 合著的这本书──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试图为现行的经济学理论寻找证据,证明或证伪某些专家对“大问题”的“大思考”。

我阅读的是本作的简体中文版本,由中信出版,景芳翻译。简体中文名为《贫穷的本质》,副标题是: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翻译质量很高,感谢译者。中文书本标题多为编辑所定,不再讨论。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活案例,通过全球多个地区的案例分析,讨论了饥饿、健康、教育、生育等话题;第二部分是慈善机构,从穷人每天都需要面对的风险开始,到小额信贷,到被迫“创业”,到政治政策,讲述穷人面对的各种问题。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收获一些反直觉的东西。比如“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要少得多…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比如自来水、电、疫苗等等。

“我们不需要使用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时时刻刻在运用这种能力。”这点我深以为然。书中提到类似非洲穷人不愿购买消毒蚊帐防止疟疾,亚洲农民不愿购买化肥提高产力等案例,我觉得如果换了我身处其中,估计也差不了多少。

我想到我认识的朋友们,如果自小在条件不差的环境中成长,成年后往往有更多选择,可以把时间、精力放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不管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也好,还是不断拓展视野也罢,总之,这样的朋友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环境、家人对他的限制更小。这让我想起多年前那篇网络热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该文作者描写的境遇更极端,但因为这些条件限制带来的不利却是普遍存在的。这世上不乏有内裤开局单挑Boss的高手存在。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历经无数磨难,可能性并不为零,但十分渺茫。

因为贫困线以下的群体多在发展中国家,所以作者分析的案例集中在非洲、印度、印尼等国。作者Abhijit在印度出生,他关于印度习俗的分析让我觉得地方虽然不同,但管理国家的毕竟都是人类。比如印度不同邦的人对于发烧的看法:马哈拉施特邦的人觉得大米可以帮助患者快速退烧,而孟加拉邦的人认为发烧的时候不可以吃大米。这让我想到小时候老家关于感冒的人能不能洗澡、洗头、这个能吃那个不能吃的各种禁忌,现在看来有些哭笑不得。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在试图改善穷人的生活,抗击全球贫困。牵涉全球多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尽管在抗击贫困这件事情上,有些地区做得比较好,另一些地区比较糟糕,但即使是最糟糕的地区,也有改善的空间。作者把这些可以改善穷人生活的事情总结为五个方面:

1. 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

这一点不通过科学手段无法获取信息的网民们恐怕深有体会。但除了这种外部的限制以外,本人是否有足够的自我意识,是否有形成正向循环的信息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书中提到至少要让小孩子们学会阅读,这样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其他知识。我想到李笑来写过一本书──关于他的争议我们暂且不论──标题为《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要先学会如何学习,然后再去学习。有点文字游戏是意思,但颇有道理。

经历过高考的读者对此可能有所体会。对于理科考试而言,通过无脑刷题来提升考试分数是一种方法,但是学会从题目中找出设计规律,总结每个科目每种题型的解答方法也许更加高效。也就是学会方法,再做刷题训练。

2.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确”的决定。

诚然,阅读本文的多数人可能不需要每天为喝井水还是喝河水而发愁。我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也在阅读中国作家虹影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虹影出生于1962年的重庆,家境贫寒,在母亲肚子里经历饥荒年代,随后是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她童年的经历在很多细节上印证了《贫穷的本质》中提及的穷人案例。

穷与富是相对的。即便在温饱线以上,中产与1%的富人依然有极大差距。这些差距带来的做出“正确”决定的难易程度,也见诸其中。所以阅读本书,了解穷人的困境与改善方法,也是在提升自我的意识。比如给自己买保险,给家人买保险。

这种看似简单的,具有明显好处的,应该趁年轻的时候早点做的事情,我就需要在多年以后,通过学习才逐渐有此意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很多事情不是穷人好吃懒做,不是目光短浅,而可能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北大法学博士,B站有名的Up主罗翔老师说过类似的话:“一个农民去城市乱闯马路,你不能说这位农民蠢,他只是不理解为什么有交通规则。一位知识分子去乡下,分不清稻谷和麦子,他不是蠢,他只是不理解。所以不要带着知识的优越感。”

3. 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

这一点对大部分不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来说算是比较幸运。因为目前大部分行业服务于人数最多的“普通人”(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其他更好的词),通常只会给富人开设 VIP 通道,但不会拒绝普通人。

当然存在一些活动是需要一定经济实力才可能参与的。比如 F1 运动就需要小孩子自小参加卡丁车训练和比赛。家长要负担小孩的训练费,出场费,车费,油费,维修费等等。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即便有天赋也很难支撑他一路晋级直到进入 F1 围场。

4. 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

曾经贫穷的人亦如此。

我的老家属于“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几十年,我见过太多做生意起起落落的人。小时候没什么感觉,现在想来,各有各的幸运与不幸。回顾过去,我们总能给历史找出一堆原因,看似今天是过去的必然结果,但事实上,从来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

上文提到的女作家虹影,她小时候的教育条件并不算好。但她写的小说文笔极佳,至少《饥饿的女儿》写得很好,我看不出来作者小时候的经历会是如此悲惨。

人生有太多东西无法选择,但始终我们可以选择乐观或悲观。而且别忘了,“无法选择”它也是一种选择。

5. 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一个人往往会对自己有一个预设。这种预设既来自自己的判断也来自外部的评价。很有趣的是,当你预设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时候,往往你会不自觉地,下意识地做出能够印证这个预设的行为。最后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所以当你对自己的某一方面很没有自信的时候,可以试着往“I Can Do It”的方向去想。只要学会了如何学习的方法,加上足够的训练,大部分人都可以胜任大部分工作。又不是去奥运会赛场,只有到这种级别的地方才真的到了拼天赋的时候,我们在学校里,在工作上做的大部分事情,都完全没有“不自信”的必要。

我喜欢《贫穷的本质》里涉及全球多个国家的实验与具体案例分析。作者作为经济学教授,除了分析经济学主流的“大理论”以外,会通过具体的案例与随机对照实验,用证据证明这些“大理论”到底适用还是不适用。这种讲求实证的方式让我非常佩服。

虽然我不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也没有Bill Gates那么大的能量可以帮助全球抗击贫困。但至少通过阅读本书,我可以知道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提升自我。

就像盲区会被我们的大脑忽略一样,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事情被我们忽略了。抬起头,多看看不一样的角度,不要让自己陷入缺少有效信息的屏障里。

22.04.24/夜

热点内容
现代言情欢爱小说 发布:2025-01-20 11:08:33 浏览:747
小说中神域的名字 发布:2025-01-20 11:00:23 浏览:965
英国历史最畅销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发布:2025-01-20 10:37:40 浏览:104
草根变太子的都市小说 发布:2025-01-20 09:38:46 浏览:611
我们的少年时代小说免费看 发布:2025-01-20 09:29:04 浏览:476
有没有金刚狼能力在都市的小说 发布:2025-01-20 08:42:13 浏览:518
玄幻阅读成神小说 发布:2025-01-20 08:15:00 浏览:283
与渣攻正面对决的日子免费小说 发布:2025-01-20 08:14:56 浏览:491
领航员科幻小说 发布:2025-01-20 08:11:26 浏览:579
公主的情郎古代小说 发布:2025-01-20 08:06:18 浏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