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小说免费阅读
A. 下列属于“伤痕小说”的有
伤痕文学是在文革结束之后产生的,作为“伤痕文学”之滥觞,较早就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2)甚至有些论者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六十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3)而“伤痕文学”名称的源出则与另一部受到广泛阅读和争论的短篇《伤痕》。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卢新华,小说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的《文汇报》。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宋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一些论者认为迟至1986年才出版的长篇《血色黄昏》(老鬼),也应看作是属于这一范围的作品。(
B. “念今生,风烟流年,执手红尘,朝朝暮暮,凝字为爱” 什么意思出处
意思是:想想这一生,时间如风如烟,虚幻飘渺。我与爱人携手相伴,从早到晚,我们所说的每一个字里都包含着无尽的爱意。我们两个人相互依偎,就像鲜花一样,我的爱人是我愿意一辈子守候的人,我决对不会背叛我们的爱,即使社会喧嚣,繁华叨扰。
这句话并非是古文中的句子,应该上网上伤痕文学里非主流的文字。
原文是:念今生,风烟流年,执手红尘,朝朝暮暮,凝字为爱。两相依,如花眷恋,你是我独守的暖,不相负,繁华唇语缠绵。那日,长空阴晦,如我的心情。踩着碎碎的感伤,闭上眼帘,记不起你完整的笑容,千年红尘,就在这一刻泛起绵绵情愁,我的世界开始下雪。
这句话看似文艺,实际上前后逻辑并不是很连贯。可能是某位伤心了的情感人士,通过堆积细腻的文字所表达的一种文艺范的心情。
2008年
第四辑《有些秘密不能说》
第五辑《请你站在原地等我》
2009年
第一辑《若我离去,后会无期》
第二辑《谁曾和你一起靠近童话》
第三辑《当你转身牵我的手》
第四辑《你的笑容如繁花》
第五辑《仰望幸福的角度》
第六辑《你比夏天更遥远》
花火白色忧伤系列1
《亲爱的永远亲爱》
花火白色忧伤系列2
《还是倒过来的天》
花火白色忧伤系列3
《带着眼泪去流浪》
花火白色忧伤系列新锐版
《岛屿云烟》
花火一爱倾城系列
《苍耳》、《微光迷失的尘夏》、《如果下辈子我还记得你》
花火蓝色伤痕文学系列1
《青藤之凉》
花火蓝色伤痕文学系列2
《北极星下落不明》
花火微凉文学系列
《天使消失在街角》、《半夏锦年》、《未见萤火虫》、《小熊座少女》、《蔷薇色尘埃》、《云朵上的歌》
felix
回答采纳率:31.2%
2010-10-31
19:37
给你介绍网站
www.taoke888.info言情小说免费阅读
◇"&鎭訫
2010-10-31
19:22
我在逐浪网最近看的合租情人很不错的。。
凤凰传奇
回答采纳率:15.9%
2010-10-31
21:57
你去买一本吧,我详细说不了,太多了嘛、
╮涐旳依赖,
回答采纳率:19.8%
2010-10-31
23:13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梧桐那么伤》by乐小米
《未见萤火虫》by张芸欣
《半夏锦年》by微酸袅袅
《小熊座少女》《星星流浪的城市》by水阡墨
《天使消失在街角》by江筱旭
《青藤之凉》by梅吉
《北极星下落不明》by短发夏天
《锦夜》by帅狮
《深海里的星星》by独木舟
《魅都---莹蓝之卷》《魅都---莹红之卷》by子夜初
D. 长篇耽美小说推荐
我这里有很多,是个合集,你想要就留油箱,我给你发
愿意自己下就给你个网址
http://tieba..com/f?kz=300977647
http://tieba..com/f?kz=374095324
http://tieba..com/f?kz=431131159
http://tieba..com/f?kz=307660499
E. 请大家推荐几本好看的小说,最好是反映60~90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的,不要现代的都市爱情故事。谢谢!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韩少功的<爸爸爸>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都不错的
F. 推荐小说
《山楂树之恋》绝对好看的!
大前天刚看完,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简介 · · · · · ·
看到结局,所有中国人掩面而泣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王蒙(当代作家)我们再也不愿意去经历这样的一段历史,但愿这样的爱情故事已经绝版。
刘心武(当代作家)把这部作品与三十年前的“伤痕文学”联系起来不无道理,但它具有当下性:极端环境下的性爱压抑被“现在我们”打量,会产生出比反思更丰富的憬悟。
苏童(当代作家)老三如此完美,堪称中国情圣!
熊召政(当代作家)打开这本书,初看是酸,后看是痛,最后是痛彻肺腑。
……
陈鲁豫(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我喜欢、又痛恨这样的叙述,到最后还让人肝肠寸断!
曾子墨(凤凰卫视著名财经节目主播)老三静秋离我们很远了,但我依然羡慕他们的爱情。
《山楂树之恋》是以本书主人公静秋在19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叙事是艾米加上去的,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
1977年是中国在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静秋那时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她也报了名,准备参加高考。
她那时的生活已经比顶职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这次又有幸报名参加高考,使她想起老三曾经用来安慰她的那些话,说她会从农村招回来的,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可惜的是,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老三的人却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睹景思人,静秋开始写那个回忆录,以纪念她跟老三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
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3万字左右的小说,寄给“L省文艺”。她那时甚至不知道投稿应该写在格子纸上,她就用一般的横条信纸写了,寄了出去。
那篇小说被退了回来,编辑评价说:“文笔细腻,风格清新……但人物缺乏斗争性……”,叫她按如下意见改写后再寄回“L省文艺”。静秋没有改写,一是因为忙于应考,二来她写那篇小说是为了纪念老三,如果按编辑要求改动,老三就不成其为老三了,即便发表了,也没有意义了。后来,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中国文坛进入“伤痕文学”时期。艾米的父亲开玩笑说可惜“L省文艺”的编辑胆子太小,不然可以代替《伤痕》的编辑,被写进中国文学史了。
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
艾米在参与写完《致命的温柔》后,就经常收到网友的悄悄话或跟贴,建议写写静秋的故事。那时艾米还不知道静秋的这段故事,只知道另外几段,于是经常“威胁”静秋,说要把她的故事写出来,但她都没有同意。
今年春节时,静秋带她的女儿Sara到艾米家来玩,带来了那个日记本,让艾米挑一些写出来,纪念三十年前的那段故事。
于是就有了《山楂树之恋》。
G. 评论新时期农村小说的价值
{附件:有关当前农村题材小说研析
另:以下自己整理的。可以根据如下新时期农村作品与作家展开举例来写,再结合以上理论}
【知青文学】: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南方的岸》均写于1981年,被认为是最早的知青文学。
卢新华《伤痕》;陈建功《萱草的泪》;郑义《枫》;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老鬼《血色黄昏》,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今夜有暴风雨》等
【伤痕文学】:
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班主任》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1978年8月,卢新华《伤痕》发表,“伤痕小说”因此得名。
【反思文学】:
1979年,茹志鹃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剪接错了的故事》,是“反思小说”兴起的标志。
【改革小说】:
(1)高晓声、贾平凹等人对农村改革的阻力作出了发人深省的描绘。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通过农民物质追求——精神追求,说明农民在精神上如果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农村经济改革,农村的现代化将不可能实现。
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小月前本》等:热情洋溢地肯定改革给农村青年思想感情,爱情婚姻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柯云路的《新星》(李向南)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提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作出了全面而集中的开垦与整合。
【寻根文学】:
寻根小说的作家们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竟是什么?“文化”究竟是什么?认识矛盾,大致有三种态度、意见。
(1)持肯定态度
阿城的《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等。在他们看来,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因此,应肯定传统文化思想。
(2)持否定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小鲍庄》等。他们认为,我们民族常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之中。因此,应否定传统文化。
(3)持辩证态度:
冯骥才《神鞭》,表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辩证态度,以及一种历史乐观主义。
【其他】:
王蒙《春之声》
刘心武《班主任》
陆文夫
高晓声:他在1979年发表了中篇《李顺大造屋》后,又以陈奂生为主人公连续写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五篇小说,人称“陈奂生系列”,后被结集出版为《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蒋子龙: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6年《机电局长的一天》
1979年《乔厂长上任记》
1980年《一个厂长秘书的日记》
1982年的《拜年》
1980年的《开拓者》、1981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1984年的《燕赵悲歌》,连获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张洁: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著有《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张洁集》等。
谌容:1980年因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而蜚声中外,出版有长篇小说《万年青》、《光明与黑暗》,小说集《永远是春天》、《赞歌》、《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小说选》、《谌容中篇小说集》,以及《谌容集》等。
她还发表过一些散文。
邓友梅:他的小说创作浸润着时代的风雨,着力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注重风俗画的描绘,风格刚健、明朗、醇郁。他的《话说陶然亭》、《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等为人所赞赏。
其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在悬崖上》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追赶部队的女兵》为代表。第三阶段:以《烟壶》、《那五》为代表。
林斤澜:80年代以后写了一系列以浙江农村为背景的短篇小说,1987年结集为《矮凳桥风情》出版,一时为人传诵。这些作品语言凝练、含蓄,兼融温州方言于其中。
汪曾祺:《受戒》
《大淖纪事》
冯骥才: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张承志:代表作《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等。
韩少功
1985年3月发表《文学的根》,提倡文学应植根
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
论。
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青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想
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
代表作:《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
后期作品以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来
发掘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先锋文学】:
80年代中期进入文坛的青年作家:
他们具有新的探索、革新精神,尤其是诗歌和小说方面。代表作家有:莫言、刘索拉、残雪、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等。
莫言:1981年开始创作,1985年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红高粱家族》等,长篇小说《天堂蒜苔之歌》、《十三步》、《丰乳肥臀》等。
残雪:短篇:《山上的小屋》《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天堂里的对话》《天窗》;中篇:有《黄泥街》《苍老的浮云》。
余华:代表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活着》
《在细雨中呼喊》
《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
H. 伤痕文学
作者:沙立玲
现今,我们似乎没有什么理由指责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议—后结构主义有关语言、文学语言的论辩。在他们那里,文学反驳了意义、感伤、情感的谬误,仅仅作为语言、结构而存在。文学不再忧心忡忡、殚精竭虑,它成了文本本身,成为语言的狂欢盛宴。然而,无论批评的智慧如何让我们叹服,总有那么一类文学,以其记录的情感、生活与我们经验的历史和现实而攫住我们的目光以至心灵,打动已经许久不曾震憾的灵魂。20世纪中国文学艰难挺进,穿过十年梦魇的政治狂热和样板束缚,在1976年文革结束后出现了现实主义回归热潮,这一回归浪潮中的文学“一起步就向现实主义的艺术格局靠拢。不回避现实既定的尖锐性,也不死死恪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光明结局,而是大胆地踏入历史的纵深地带,去看取历史悲剧所造成的痛苦的现实人生,去宣泄悲剧时代里人民压在心底的悲剧情感,以真实作为旗帜。这一时期,与其说是文学在想象,不如说文学在记实。”(1)而在这不重想象重纪实的现实主义复归文艺思潮中,“伤痕文学”无疑处在源初之位。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文革”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地震憾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并在肉体和心灵上亲历了人情冷暖,亲历了严酷与温馨交混,希望与绝望相杂。生与死擦肩而过,笑与泪顺颊而溢。“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这一场许多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作为“伤痕文学”之滥觞,较早就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2)甚至有些论者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六十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3)而“伤痕文学”名称的源出则与另一部受到广泛阅读和争论的短篇《伤痕》。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卢新华,小说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的《文汇报》。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宋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一些论者认为迟至1986年才出版的长篇《血色黄昏》(老鬼),也应看作是属于这一范围的作品。(4)
从艺术内容来说,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的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渲泄,“表现祖国在动乱之中的巨大灾难,表现道德良心在悲剧时代里的沦丧,表现青春、生命在非常时期内所遭到的凌辱与毁灭,表现爱的痛苦与失落,表现人的非人遭遇,成了文学的神圣使命。”(5)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这种感伤情绪在后来的“反思文学”中得以深化,转为带着对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深刻思索的有意识追求和奋进,将一场神圣与荒谬杂揉的运动不只简单归咎于社会,政治,同时也开始探讨个人悲剧或命运与整个大社会大背景的联系。
从艺术审美来看,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不高。刚刚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
从“伤痕文学”的滥觞至今,对其评说争论从未停止过,它甚至引发了当代文学史上几次著名的文艺争论。
“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斥含义的称谓。这些作品的感伤的、悲剧性的情感基调以及揭露性的取材趋向,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80年代的重演。(6)因此,围绕《伤痕》等作品,在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艺的社会功用等命题得到的重新辩论与争鸣。1979年1月陈恭敏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同年4月《上海文学》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两文都有力驳斥了文艺纯粹为功用政治附庸的说法,对“伤痕文学”暴露性描写给予了肯定。
然而,有意味的是当我们今天重审这批“伤痕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论当初的争论如何在肯定与否定中辗转,在审美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之中,“它虽然力图挣脱,但在实际上仍含不可避免地带有着旧的历史印迹。过去的时代无论是在作家主体,还是在文本的主题话语,叙事模式以及人物的形象修辞等方面,均都体现出顽固不化的历史影响”(7)。而从政治审美形态来说。“伤痕文学”无疑也秉承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意志。
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也围绕现实主义“真实性”诸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在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中逐步深入。现实主义复归的事实是当时审美“言说”的方式,这一言说对“历史”(文革)的审视,对自我的探求(反思),对未来的追求和前进(改革文学)都与当时政治言说是高度一致的。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否认了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的附属地位,却也明白,文艺在与现实相接的时刻不可能完全摆脱政治、权势话语的囿限。即便作为思潮存在的“伤痕文学”离开政治因素,不仅无从表述,也毫无意义。“伤痕文学”的文化取值,政治选择与民众期望高度一致,文学言说与政治言说一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伤痕文学”后来较成熟的作品如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及冯骥才的作品普遍表现出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人性深刻的探索和讨论,引发了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文艺思想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
作为一个时代的“证言”,“伤痕文学”无疑真实记录了那一时代的血泪。随着时代的反思,也许文学将进一步升华。“文革”题材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作家挖掘人性、内心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时代的代价不可能是单维度的,它在一个方面使我们失去了许多,也许会在另外的地方给我们补偿。
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4/11/01/[email protected]
I. 结合《伤痕》分析伤痕小说的基本特征
伤痕小说主要讲述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故事,直面痛苦的历史,并开始反思十年动乱。小说《伤痕》就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讲述了王晓华在母亲受迫害后对母亲产生怀疑并毅然下乡,一直到文革结束母亲被平反晓华才回去,然而母亲已经去世了。这篇小说很感人,据说当时全中国人的眼泪汇成了一条河。小说无一句“打倒四人帮”的口号,但读者却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四人帮的痛恨与对那个时代的无奈。但伤痕小说在艺术与构思上有一定的缺陷,有的情节还欠完整,《伤痕》也不例外。因此伤痕文学必然是短命的。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对历史的反思。阅读伤痕小说一定要站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否则便很难感受到它的感人。
J. 推荐好看虐心的小说 最好总裁文 其他的也可以 只要虐心的 需要简介
《总裁不要弄疼我》男主严冽 虽然文名烂到家了但剧情可以 女主是男主买回来的“猫” 严冽为了玩弄小猫 就让小猫一点点爱上他 最后再甩了她 中间剧情超虐 有一段剧情是小猫被严冽的另一个身份囚禁在沙漠皇宫里七天 但小猫不知道那是严冽 “获救”后就不敢把失身的真相告诉他怕严冽嫌弃她 这时的小猫很爱严冽 小猫也在一步步成长 她后来沦为严冽父子相争的牺牲品 被迫夹在两人中间带着严冽的目的去接近他父亲 后来的剧情很复杂 我也是很久前看过的都记不太清了可能描述的不太准确 总之很符合“虐”这个条件 就算很久之后这篇文也会是我给别人首推的宝藏文
《狐嫁女》后半段全书高潮 男主是只狐狸 出马仙 女主是他弟子 两人因孽缘在一起:女主爷爷放火烧山烧死了男主全家 男主复仇杀了女主全家 留下女主做他妻子 男主毕竟是只狐狸 跟女主在一起后敏感 多疑 善妒 逐渐磨灭了女主对他的爱 男主为了女主犯了出马仙不能杀凡人的禁忌 最后逐渐妖化 走火入魔 被天庭追杀 万箭穿心而死 女主跟男二在一起了(也是狐仙) 还给男二生了个小孩 但我觉得女主其实在内心还是喜欢着男主的 虽然我也觉得她喜欢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