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灵百里重元小说免费阅读
『壹』 文言文一词多义~~急~~5555555555TnT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表
通假字表(1-2册)
通假字 本字 读音 例 句 释义 出处
说 悦 yu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愉快 《论语十则》
女 汝 rǔ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你 《论语十则》
知 智 zhì 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聪明 《论语十则》
还 旋 xuán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回转,掉转 《扁鹊见蔡桓公》
汤 烫 tàng 疾在凑理,汤熨之所及也。 用热水焐 《扁鹊见蔡桓公》
齐 剂 jì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汤药 《扁鹊见蔡桓公》
止 只 zhǐ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只是 《狼》
阴 荫 yīn 绿杨阴里白沙堤。 树阴 《钱塘湖春行》
静 净 jìng 茅檐长扫静无苔。 干干净净 《书湖阴先生壁》
屏 摒 bǐng (材之敏,倍人也;)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舍去 《为学》
帖 贴 tiē 对镜帖花黄 粘 《木兰诗》
火 伙 hǔo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伴 《木兰诗》
竦 耸 sǒng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高 《观沧海》
争 怎 zěn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样 《如梦令》。李清照
见 现 xiàn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出现 《西江月》。辛弃疾
要 邀 yāo 便要还家 邀请 《桃花源记》
坐 座 zuò 满坐寂然 座位 《口技》
指 直 zhǐ 指通豫南 一直 《愚公移山》
反 返 fǎn 始一反焉 往返,返回 《愚公移山》
惠 慧 huì 甚矣,汝之不惠 聪明 《愚公移山》
亡 无 w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没有 《愚公移山》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乐羊子妻》
亡赖 调皮 wúlài 最喜小儿亡赖 顽皮,淘气 清平乐。村居(辛)
厝 措 cuò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放置 《愚公移山》
那 哪 nǎ 问渠那得清如许 怎么 《观书有感》
通假字表(3-4册)
通假字 本字 读音 例 句 释义 出处
阙 缺 quē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中断 《三峡》
则 即 jí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就是 《三峡》
强 僵 jiāng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僵硬 《闲情记趣》
道 导 dào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引导 《晏子故事》之二
曷 何 hé 缚者曷为者也 什么
辑 缉 jī (柜)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连缀 《买椟还珠》
熙 嬉 xī 圣人非所与熙也 开玩笑 《晏子故事》之二
零丁 伶仃 零丁洋里叹零丁 孤苦无依 《过零丁洋》
距 拒 jù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抵挡;抵抗 《公输》
圉 御 yù 公输盘之攻械尽,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抵挡 《公输》
诎 屈 qū 公输盘诎,而曰: 屈服 《公输》
有 又 yòu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还有 《核舟记》
诎 屈 qū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弯曲 《核舟记》
衡 横 héng 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 横放 《核舟记》
攀 扳 bān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拨弄;扳弄 《核舟记》
甫 父 fù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男子美称 《核舟记》
简 拣 jiǎn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核舟记》
适 谪 zhé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强迫 《陈涉世家》
唱 倡 chàng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倡导 《陈涉世家》
已 以 yǐ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已经 《陈涉世家》
被 披 pī 将军身被坚执锐 穿 《陈涉世家》
食 饲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 《马说》
见 现 xiàn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显现 《马说》
材 才 cái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能 《马说》
邪 耶 yé 其真无马邪 吗 《马说》
通假字表(5—6册)
通假字 本字 读音 例 句 释义 出处
僇 戮 lù 自余为僇人 遭到贬谪 《始得西山宴游记》
见 现 xiàn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出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畔 叛 pàn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背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忍 韧 rèn 动心忍性 坚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 增 zēng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同上
衡 横 héng 困于心,衡于虑 梗塞,指不顺 同上
拂 弼 bì 入则无法家拂士 辅佐 同上
具 俱 jù 百废具兴 全,皆 《岳阳楼记》
属 嘱 shǔ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 《岳阳楼记》
直 值 zhì 玉盘珍馐直万钱 价值 《行路难》(其一)
辟 避 bì 故患有所不辟也 躲避 《鱼我所欲也》
辩 辨 bià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辨别 同上
得 德 dé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恩惠 同上
与 欤 yú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语气词,相当于“吗” 同上
乡 向 xià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 同上
信 伸 shēn 欲信大义于天下 伸张 《隆中对》
已 以 yǐ 自董卓已来 常与“来、前后”组合,表示时间、方位 同上
阙 缺 quē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高益 缺点 《出师表》
简 拣 jiǎn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挑选 同上
有 又 yòu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同上
徧 遍 biàn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见 现 xiàn 动乎其言而见其文 表现 《上枢密韩太尉书》
曷 何 hé 曷至哉 什么时候 《君子于役》
桀 橛 jué 鸡栖于桀 为栖鸡做的木架 《君子于役》
古今异义词
1—2册
句子 词 古义 今义 出处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 经过 房子,居住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见 拜见进见 看到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 跑 步行 《扁鹊见蔡桓公》
几欲先走 《口技》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石豪吏》
当是时 是 这 表示肯定的判断 《口技》
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索 寻找 要,取 《扁鹊见蔡桓公》
过故人庄 过 拜访,访问 经过,走过 《过故人庄》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逮 及,赶得上 捕,捉 《为学》
属之鄙有二僧 鄙 边境 低下 《为学》
吾数年欲买舟而下 买 雇 购买 《为学》
西属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去 距离 到,往 《为学》
旦辞爷娘去,幕宿黄河边 离开 到往 《木兰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阿爷 父亲 祖父 《木兰诗》
愿为市鞍马 市 购买 市场 《木兰诗》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强 有余 强壮,强大 《木兰诗》
次北固山下 次 停泊 趟,第二 《次北固山下》
芳草鲜美 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味道好 《挑花源记》
阡陌交通 交通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挑花源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妻子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挑花源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与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挑花源记》
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断绝来往 隔开,不连接 《挑花源记》
无论魏晋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挑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不够 《挑花源记》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像这样 这样 《挑花源记》
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神情庄重 《挑花源记》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只 但是 《口技》
《记承天寺夜游》
3—4册
句子 词 古义 今义 出处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 即使 虽然(常与“但是”搭配) 《三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短 少 与长相对 《春望》
句子 词 古义 今义 出处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以为 把这作为 认为 《五柳先生传》
楚王闻之,谓左右 左右 身边跟随的人 ①表示方位 ②表示估计 《晏子故事》
叶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 它的果实 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晏子故事》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然 即使这样 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 《公输》
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 即使 虽然,表转折 《公输》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所以 用什么(方法)来 因果连词 《公输》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请 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 请 《公输》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固 绝对 坚固 《公输》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 道歉 感谢 《唐睢不辱使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亡 逃跑 死亡 《陈涉世家》
会天大严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会 适逢;恰巧遇到。 聚合 《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间 暗使 间隔 《陈涉世家》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往往 到处 经常 《陈涉世家》
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怜 怜爱;爱戴。 可怜;怜悯 《陈涉世家》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或 有人 或许;也许 《陈涉世家》
5—6册
句子 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 出处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于是 从此(时) 表示承接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穷 穷尽 贫穷 《始得西山宴游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丝 弦乐器 蚕丝 《醉翁亭记》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委 放弃 委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去 离开 到,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是 这 表示判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界 限制 疆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亲戚 指父母和内外亲属 指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被任用 送出,交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被举荐 举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 表现 出征,征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明白,了解 比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箪食,一豆羹 豆 古代盛肉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豆类名称 《鱼我所欲》
是不可以已乎 是 这 今常作判断词 同上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至也 就 接近,趋向 今常作副词或连词 《隆中对》
孤不度德量力 孤 我 常表“孤独”之意 同上
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 确实 常作“真诚”、“诚实”之意 同上
遂用猖蹶 猖蹶 一再失败 凶猛而放肆 同上
5—6册
句子 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 出处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秋 时 指四季中的秋季 《出师表》
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 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同上
引喻失义 义 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 同上
陟罚臧否 否 恶,坏,批评 表示否定 同上
此先帝所以兴隆也 所以 ……的原因 常与“因为”搭配,表示因果关系 同上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现指品质低劣 同上
猥自枉屈 猥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卑鄙下流 同上
庶竭驽钝 庶 希望,期望 众多 同上
晓畅军事 晓畅 精通,熟练 通顺 同上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痛恨 痛心遗憾 十分憎恨 同上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 感激 感动 感谢 同上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偏私 偏袒和私心 照顾私情 同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 平民 用布做的衣服 同上
先帝知臣谨慎 谨慎 严谨而慎重 小心慎重 同上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涕 眼泪 鼻涕 同上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现指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曹刿论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案件 监狱 同上
情 实情 感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见识短浅 指品质低劣 同上
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今常指老师或军队中一种编制 同上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忠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诚 同上
可以 复合词,可以凭借 能愿动词,可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 第二次 表示动作重复 同上
5—6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参与 间隔、空隙,不连接 同上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党 地方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 现为一个政治组织 《上枢密韩太尉书》
句子 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 出处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里 古代居民区名 现为方位词,与“外”相对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门人 弟子 现无此义 同上
游 交往 现常指游历、游览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大也 池 护城河 现指水塘 同上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向 从前、以前 现常指动作的方向 同上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跑 行走 《送东阳马生序》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叩问 趋 快步走、奔跑 趋向 同上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再 两次 又一次 同上
初中文言文活用的词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作动词,指尽兴)《五柳先生传》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公输》
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形容词作动词,意为以……为怪)《陈涉世家》
8、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世家》
9、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10、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动用,渗湿或沾湿。)《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11、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动用,认为……奇异)《始得西山宴游记》
1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始得西山宴游记》
1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形容词作名词,青山)《始得西山宴游记》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1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16、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
1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酿:名词动用,用酿泉水)《醉翁亭记》
1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动用,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动用,送食物)《观刈麦》
22、宜枉驾顾之(驾:动词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
2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2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25、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名词作动词,为第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26、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辱:意动用法,“以……为辱)《上枢密韩太尉书》
27、且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何为?(志:名词作动词,立志)《上枢密韩太尉书》
第一篇 东汉的衰败
单纯从年号上看,名正言顺的三国时代开始于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刘协,三国各自称帝称王。然而,硬说三国开始于曹丕,谁都不会同意。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东汉,早就名存实亡了。因此,谈到三国时不能不先谈一谈东汉的衰败。-X0Oa X4KT4@']
东汉的几个皇帝,除光武帝刘秀外几乎都是“少年得志”。后汉书中记载,自孝和皇帝以来即位时最年长的少帝不过17岁(注1),最“年轻”的孝殇帝刘隆不过100多天!乳臭未干的小孩焉能君临天下?权力自然就落到了亲朋(外戚)好友(宦官)的手里。后宫干预朝政,天下从来没有太平过,更何况东汉几十年如一日地贯彻这一基本国策?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时任太常的江夏人刘焉看到天下大乱盗贼四起(黄巾起义已经爆发),建议:“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简单地说,就是要从中央选派要员加强对地方的领导,并扩大地方官的权力使其能够更加有力地镇压各地的叛乱。这一建议被采纳,刘焉也亲自出任益州牧。这一三国演义中并未提及的政策却大大影响了后世几十年的风云。(注2)
公平地讲,东汉末年是个腐败透顶的时代。桓灵时公开卖官,连公卿这样的官职也一千万八百万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一时拿不出钱甚至可以赊欠!这样的官员上了台,除了拼命“赚钱”外还能干什么?这样的朝代不灭亡才是奇迹。但仔细地分析一下,它的灭亡却不是“秦朝方式”,即亡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连黄巾大起义也未能将其颠覆;而是“周朝方式”,即亡于地方官(诸侯)的反叛不臣。董卓后有谁对朝廷真正忠诚过?究其原因,刘焉的政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央要员下派地方,手中有了相当的权力,对付黄巾当然更加灵活有力,那么反过来对付中央呢?所谓的朝廷不过是一群妇女儿童残疾人(嘿嘿,这么称呼宦官够客气了吧),太常刘焉(益州牧)太仆黄琬(豫州牧)宗正刘虞(幽州牧)本来就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更何况现在已经山高皇帝远?这个政策的实行,实际上把东汉由中央集权变成了分封。这就是东汉末年诸侯林立,群雄并起的原因。
这个时候,外戚宦官之间的狗咬狗愈演愈烈。中平六年,灵帝崩,少帝刘辩以17岁的“高龄”继位。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人计议诛杀宦官,却又不听陈琳曹操的劝告执意召董卓勒兵进京。董卓是当时的悍将,“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因战功拜前将军。因为疑虑他拥兵自重朝廷屡次要升迁他为少府(财政部长,九卿之一),并州牧,来个明升暗降,他都推辞掉了。这次是个苦差事,他能高高兴兴地来吗?一旦来了,又会是为什么呢?
董卓真的来了,但何进却没看到。这个大将军实在太废物,还没等到董卓的兵马就因为事情泄漏引火烧身,自己反被“残疾人”骗进宫中作掉了。袁绍袁术等人一看,哪里肯甘休当即放火烧宫门进攻要完成何大将军“遗志”。宦官们见势不妙,连忙劫持了少帝及陈留王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当时只有9岁)逃跑。董卓在路上看到城中火起,匆忙赶来,正和逃难的少帝献帝撞上。17岁的少帝看到董卓的大军,吓得只是哭,倒是9岁的刘协侃侃而谈,提及城中的祸乱。17岁的大哥哥还不如9岁的小弟弟,也难怪被人看不起后来倒霉。
外戚宦官两败俱伤,董卓这样的野心家当然要混水摸鱼。然而,他来得匆忙,随身的兵马只有三千,于是他在大家的眼皮底下演出了一幕瞒天过海的妙戏。他先在洛阳城扎了一个大军营,夜里把自己的人马偷偷调出洛阳,白天在堂而皇之地调进洛阳。就这样,这个把戏重复了四五天而没有被人戳穿。大家看到董卓的援军源源不断,洛阳城中哪个肉长的还敢抗拒董卓的铁骑?何进的部将群龙无首只好投靠了董卓。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后也归降了董卓。于是,董卓大权独揽,官职也蹭蹭蹭往上涨,太尉,相国,还来个"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自比萧何。看着少帝窝囊,更欺负少帝窝囊,废为弘农王,另立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献帝。后来大概是因为大老粗看窝囊废,越看越别扭,杀掉了事。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标志着汉朝的权威彻底被摧毁。这样看来,三国演义以何进董卓开头是很有道理的。从此,各地诸侯对东汉的中央政权不再有任何实质上的尊敬。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好,叫嚷着安汉兴刘的刘备也罢,都是在利用巧妙的口号来获取实际的利益。挟天子令诸侯,挟天子是手段,令诸侯是目的;安汉兴刘,安的是哪里的汉,兴的又是谁家的刘?
董卓是个粗人,到了天子脚下也干不了细活。看到洛阳城中富庶,就放纵士兵抢劫强奸,当上了强盗头子。抢完活人抢死人,何太后下葬不久,董卓连陪葬的宝贝也席卷一空。“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搞得人人自危。看着洛阳及长安铜人不顺眼,就没收了两京全部的铜人铜马,并拿他们当原料粗制滥造铜钱。一来引发了通货膨胀,一石谷子能卖到数万铜钱(大概也要有一石了)?;二来这样的粗制滥造的货币又不好用,天下当然是怨声载道了。
董卓也知道大家都痛恨宦官滥杀忠良,虽然胡作非为却也装模作样地礼贤下士,大力提拔了一些名士,而他自己的心腹亲友并没有谁占据要职。不过那些名士讲的“歪理”当然听不进去。袁绍早已经和他翻脸,他也不计前嫌拜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自称还兼任司隶校尉),又封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校尉。可是,谁愿意为这样的小恩小惠而跟着一个“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的人呆在一起?袁术曹操先后逃之夭夭,曹操还留下了一段“捉放曹”的轶事(只不过不是被陈宫)。
天下的诸侯对董卓早就心存不满,“多欲起兵讨卓者”。这时东郡太守乔瑁伪造了朝廷三公(还留在洛阳)给各地诸侯的书信,历数董卓的罪行,并称“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这下子,大家有了理由,名正言顺地组成了讨伐董卓的联盟。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关东诸侯结成联盟起兵讨伐董卓,并推举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袁绍为盟主。主要有: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和他弟弟广陵太守张超,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后将军袁术等人,也算是人才济济,共有数万雄兵猛将。可是谁想到,在讨伐中出尽风头的会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孙坚,曹操(三国演义中虽然写得精彩,但遗憾的很,没有刘关张的事)?
渤海太守的官职实在是太小了,作不了盟主。于是袁绍自称车骑将军,并以朝廷的名义授予其他人官职。可是,这些“忠贞义烈之士”,看看董卓的兵力还很强大,谁也不敢进攻。董卓听说袁绍带头造反,先杀光洛阳城中袁绍的亲戚后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摆出了一副要大举发兵征讨的样子。然而尚书郑泰告诉他,诸侯们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袁绍公卿子弟,纨绔膏粱;张邈东平长者,糊涂迂腐;孔伷清谈高论,纸上谈兵,打起仗来全都不是您董相国的对手。为了这样的一群废物出征,不是太掉价了吗?不过西方的羌人彪悍善战,不可不防。客观地说,郑泰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后来联盟果然因为内部的原因而一塌糊涂。不过作为忠于东汉的大臣(后来和荀攸等人还有密谋刺杀董卓之举),他的这一番话其实是想诱导董卓上当,疏忽对诸侯的防范。不过,他最大的错误就是,都说对了。当时董卓看到诸侯们人多势众,也有些心虚。于是,顺水推舟“听从”了建议。但还是心虚,也不顾大家反对就召集(确切地说,绑架)皇帝大臣们迁都长安。有人劝阻,杀!临走之前,再把洛阳洗劫一番。对有钱人捏造罪名杀人越货,然后强行命令洛阳的几百万人迁往长安。宫庙,官府,民宅,通通烧毁。方圆两百里内,鸡犬不留。再干一次盗墓的勾当,把过去的皇帝大臣陵墓洗劫一空,大发了一笔横财后溜之大吉。然而穷凶极恶的这一“迁”,诸侯中终于有人把他看透了,董卓,纸老虎,而且做贼心虚!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叱查风云的魏武帝曹操。
曹操当初从洛阳隐姓埋名逃回故乡后,招兵买马有了五千多人。盟军起兵后他也参加,袁绍给了他一个奋武将军的头衔。盟军中不少人看到袁绍兵强马壮,而且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都视其为英雄。只有济北相鲍信感叹曹操的才能,对曹操说:“不世之才,能拨乱反正的人,就是你呀。如果不是这样的人,虽然一时强盛终究难逃灭亡(当然是指袁绍)。你就是天下的希望!”
董卓逃了,而且是焚毁洛阳而逃(根本没有回来的打算和勇气),盟军应该一鼓作气穷追不舍痛打落水狗吧?非也!袁绍等人还是惧怕,谁也不敢先追。曹操极力劝说也无济于事。曹操急了:“兴兵除暴,大家都已经来了,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如果董卓听到我们起事,挟天子据险要举兵东下来争锋,实在是不能轻视;现在将洛阳付之一炬,绑架天子公卿后西逃长安,一副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覆亡在即,一战可定。机不可失呀!”对牛弹了一遍琴后,带着自己的五千人就向西追了下去。只有曹操的好友张邈派部将卫兹相助。追击到荥阳,遇到了董卓的部将徐荣。一场遭遇战后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打败,“士卒死伤甚多”。曹操本人都中了冷箭,马被射死。关键时刻,曹操的族弟曹洪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了曹操,并大义凛然的称:“天下可以无洪,不可以无公”。曹操终于逃脱。徐荣看到曹操就人数虽然不多,但“力战尽日”,判断酸枣的盟军不会好对付,也没有追击。
曹操奋战的同时,酸枣的十万联军在干什么?天天饮宴,公款吃喝,脑子里的什么董相国汉献帝早就被手上的杜康老兄代替了(徐荣要是知道底细,一定该后悔了吧)。曹操看到杯盘狼藉的一切,气愤,失望,灰心,百感交集,当即痛斥这些打着饱嗝的家伙:“诸位要是能听从我的计划,袁绍将军引兵进军孟津;酸枣的人马守住成皋,占据险要;袁术将军率军入武关,震动三辅。都深沟高垒坚壁清野不必与董卓作战,那么名正言顺的讨伐逆贼,立刻可以胜利。如今诸位号称义兵,却满腹狐疑无所事事而坐失良机,真是令人失望!你们不觉得羞耻吗!”醉醺醺的家伙们,恐怕连曹操的话都听不清,顶多在酒精的帮助下表示了点脸红。
盟军就这样虎头蛇尾,作为一个整体真可谓一枪未放就堕落了。从此后,讨伐董卓就再也没有被认真讨论过。这样的失败,是无法从外部来寻找原因的,原因只能在内部。盟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同床异梦而又勾心斗角。冀州牧韩馥负责供应粮草,本来就担心渤海太守袁绍危及自己的地位。如今袁绍作了盟主,自立为车骑将军,就对这位盟主的命令阳奉阴违,暗中拖后腿(个人利益已经凌驾于朝廷之上了)。袁绍本人又是个羊质虎皮的家伙,只不过因为袁家的名声而当上了这个盟主。盟军的许多人,是因为平时受到袁家的照顾才来的,顾及的本来只是哥们义气。军粮短缺,老大气短,还会有人为那个9岁的小皇帝赴汤蹈火,两肋插刀?曹操的一番苦心,也只能是付诸东流了。
注1 这个少帝都是额外算的。他因为在位时间太短,后汉书未给他做纪。
注2 刘焉当时看到朝政混乱,他的这个建议有为自己离开洛阳避祸找借口的意味。
第二篇 董卓之死
董卓不打了,联军总地找点事情干。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韩馥袁绍等人就想以皇帝被董卓劫持为由,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甚至连玉玺都准备好了。嘿嘿,他们为董卓列举的一大罪状不就是擅行废立吗?如今为了打倒董卓,就想先当一次董卓?曹操就反对。韩馥袁绍碰了壁,就给袁绍的弟弟袁术写了一封信要他支持,想来个少数服从多数。没想到袁术暗中有反叛的心思,一个远在天边的小皇帝正合他的口味,哪里肯换一个近在眼前的成年人给自己找麻烦?堆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辞藻应付他哥,不同意。韩馥袁绍一看大家都不同意,干脆派使者直接向刘虞劝进,想先造成既成事实然后逼迫大家承认。可这个马屁也拍到了马蹄上,刘虞痛斥使者,认为天子蒙难不先讨伐叛逆却考虑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大逆不道,甚至表示即使逃到匈奴那里去(流亡国外)也不能听从。韩馥袁绍碰了一鼻子灰,唯一的收获是被曹操鲍信等人看透了,其实他们只不过是董卓第二。从此曹操看不起幼时的好友袁绍,直到彻底将他消灭。
董卓听说反叛的家伙们原来是这样的一批活宝,得意忘形,在相国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自封为太师以示庆祝。然而好景不长,诸侯中又
崛起了一员堪称董卓克星的狠将,这就是孙坚。
董卓对孙坚并不陌生。董卓还在西凉时,曾奉命与周慎等人征讨羌人,隶属于当时的车骑将军张温。孙坚当时是张温的部下。围攻榆中时孙坚曾经建议周慎给他一万人先截断羌人的粮道,来个"计毒莫过绝粮"。周慎不听,执意围攻榆中坚城。结果,自己的粮道反而被羌人趁机截断。无可奈何之下丢盔弃甲,"弃车重而退"。董卓对孙坚的计策评价颇高,认为如果能够被采纳执行凉州就此可以平定。诸侯起兵反叛董卓后,孙坚也不甘落后。和袁绍等人无所作为不同,他始终积极求战。虽然出师不利被徐荣打败(看来这个徐荣真是个人物),但也抓住胡轸吕布内部不合的良机大破之,并"枭其都督华雄"(冤枉呀,三国演义颠倒黑白,孙坚反而成了华雄的手下败将)。董卓知道孙坚的厉害,就派李催去游说孙坚,又是要结亲又是封官许愿极力拉拢。孙坚不但严辞拒绝,还发誓要将董卓"灭之三族,县示四海"。软的不听,只好来硬的。可是董卓吕布都不是孙坚的对手,亲自出战都被打败,狼狈不堪。得胜的孙坚杀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渑池等地要寻找董卓决战。董卓心有余悸地嘱咐部下,诸侯都是废物,唯有孙坚非等闲之辈,你们要小心。一副"生子当如孙文台"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对孙坚的防御后董卓返回长安。孙坚也忙着给董卓擦屁股-救火,整复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
如此忠勇的孙坚为什么半道撤了兵,三国演义中写到因为孙坚在洛阳城中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起了私心后退兵,并因此结怨于袁绍刘表。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公认的结论。陈寿在三国志中虽然如此记载,但裴松之在他的注解中对此表示了有根据的怀疑。陈寿编纂三国志时参考了各国史官的记录,玉玺一段是从吴人的纪录中抄来的。裴松之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吴人为了表示自己为正统而杜撰的。把孙坚退兵的原因归于玉玺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点,虽然三国演义不曾提及却是白纸黑字为历代史家所公认的,就是和曹操一样,孙坚看到诸侯的内讧后心灰意懒。
原来,孙坚在前方奋战的同时,后方的联盟已经乱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绍听从了谋士逢纪的策略,兵不血刃地从韩馥手里夺取了冀州。前后一系列的运作,大体和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相符,只不过没有杀死公孙越的一段。战术上堪称高明,但战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胡来,如今你这个盟主又带头向盟友下黑手,诸侯们这下子都明白了,什么狗屁联盟,狗屁盟主!于是这个联盟彻底破灭,代之而来得则是"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孙坚攻击董卓时依附于袁术(提供军粮)并以豫州为后盾。袁绍袁术兄弟翻脸后(兄弟翻脸似乎是袁家的基因)袁绍另外派人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张胆地要给孙坚来个釜底抽薪。孙坚听说后仰天长叹,泪如雨下:“不是为了匡扶社稷而同举义兵吗,如今逆贼董卓屡战屡败覆灭在即而他们为什么胡来!我又能和谁同心尽力!”无可奈何之下,回师先打败袁绍的豫州刺史。此后孙坚不再有,也没法再有任何讨伐董卓的劲头。在此一战中,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作为袁术的部将被派来帮孙坚的忙,却中流矢而亡。公孙瓒因此迁怒于袁绍,两家结怨。
从此后,各地诸侯之间是真正的混战。势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两派,袁绍袁术哥俩势如水火。袁绍是长子,但却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术则是嫡出,哥俩都有看不起对方的理由。袁术看到天下的豪杰仰慕袁家的名声,却大多投靠了袁绍后大为吃醋,鼓动公孙瓒进攻袁绍,又派孙坚进攻和袁绍关系密切的刘表。刘表的将领黄祖哪里是孙坚的对手?然而,孙坚大胜之余乐极生悲,追击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界桥一战,原来颇占优势的公孙瓒又被袁绍打败,袁术气得两眼发直也毫无办法,从此再也不能把刘表袁绍怎么样。,
这个讨伐董卓的联盟乱成一锅粥,名亡实亡的时候,长安那边却传来了好消息,董卓死了!
董卓离开洛阳后,并没有立即前往长安,而是抵抗了一番孙坚的进攻,直到初平二年四月才亲赴长安。董卓不在的一段时间(大约一年)长安的朝政由司徒王允主持。王允为人不漏锋芒,处事得体,虽然暗中为东汉的朝廷考虑表面上对董太师却相当恭敬,因此深得信任。董卓到长安后把他在洛阳的那一套倒行逆施完整到了长安,又大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在洛阳时,他还能装模作样地礼贤下士,自己的亲属也没有人担任要职。大概诸侯的反叛让他觉得别人都无法信任了吧,就把自己的弟弟侄子安插在要害官职上。自己的车驾服饰有如天子,也不上朝,把大小公卿都叫到自己府上“上朝”。又建造了鹛坞,高厚都有七丈,并且在里面储存了足够三十年吃的粮食,号称:“若不能雄据天下,就躲到里面去养老。”嘿嘿,作三十年缩头乌龟的打算都有了,还谈什么雄据天下?
董卓也知道自己不得人心,也曾因此遇刺,于是就以弓马过人,恩若父子的吕布为保镖。可董卓为人偏激,曾经因为一点小过失对吕布大发雷霆,拔出手戟随手就扔了过去。吕布身手敏捷地避开后,两人都觉得太过分,互相道歉。然而,这件事不可避免地给吕布心中留下了阴影。吕布又和董卓的侍女私通,一直担心被发觉。诚惶诚恐之际,看到王允一副长者的模样,就把心中的忧虑以及差点被董卓杀掉的事情相告。暗中一直在算计董卓的王允怎能放过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计划全盘相告,并极力劝说吕布入伙作内应,并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邪!”吕布终于答应。就这样,董卓最信任的两个人一同开始了诛杀董卓的密谋。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董卓到长安后整整一年,王允吕布终于找到了下手的机会。当时十一二岁的汉献帝小病初愈,于是群臣进宫朝贺。董卓并不曾放松警惕,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前往宫中。然而,这些岗哨中夹杂了吕布安排的勇士十几人,专门“伺候”董卓。董卓一入宫门,就被吕布的老乡骑都尉李肃刺中了胳膊。董卓受了伤,掉下车后还在捞最后一根稻草:“吕布何在?”吕布应声而出:“有诏讨贼!”董卓这才明白,他的好儿子吕布,早就背叛了他!死到临头,估计他用尽世界上最恶毒的言语破口大骂后,被斩首。吕布立即取出诏书,声称但除元凶,从党不问。于是士卒欢呼百姓歌舞,长安城中大家都相聚痛饮庆祝董卓的败亡。皇甫嵩等人查抄了鹛坞,将董卓灭族后从中搜出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其余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显赫一时的董太师,就这样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平心而论,董卓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人。然而他的暴虐不仁,可谓空前绝后。裴松之评论,夏桀商纣也好,暴秦王莽也罢,全都是历经岁月后才腐化堕落,倒行逆施。然而董卓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进洛阳到初平三年覆亡,前后仅仅三年间,罪恶昭彰,流毒四海,真是狼心狗肺,空前绝后。董卓进长安后,曾经问过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一个傻乎乎的问题:"你怕不怕我?"皇甫嵩的回答简明有力:"你要是能够实行德政辅佐朝廷,我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害怕;你要是胡作非为倒行逆施,天下谁不怕你,又何只我一个!"现在董卓大概会明白了,单纯依靠暴力搞得天下皆畏之时,也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
这是前两张,若果觉得好看,就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