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阅读 » 遇美的小说全文阅读答案

遇美的小说全文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2-06-19 15:58:13

1.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后面问题。(16分)

【答案】【小题1】梦见河(或“河中游泳”) 河中遇敌(每空2分。说明:若不结合“河”线索概括,每空扣1分)
【小题2】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1分)作用:①烘托出人物当时愉快满足的心情。②表现了对生(自由)的渴望、对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③和尾段“只是瞥见鸟群惊起”呼应。④美好祥和的自然环境和下文的悲剧结局形成强烈对比,侧面烘托了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残酷。(上述4点,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3】心理活动:脱掉了军装,他不再是我的敌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啊。他跟我一样,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热爱游泳……我不能杀死他,不能!(结合语境2分,符合人物性格1分,语言通顺1分。)
【小题4】①是一个热爱生命、向往自由的充满生命力的年轻人;②他是一个优秀的士兵,认真履行军人的职责,建立了卓越的功勋;③他是一个善良的士兵,厌恶战争,怜悯人性。(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每点2分。)
【答案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河”这一主题线索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这里烘托出人物当时愉快满足的心情。表现了对生(自由)的渴望、对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和尾段“只是瞥见鸟群惊起”呼应。美好祥和的自然环境和下文的悲剧结局形成强烈对比,侧面烘托了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残酷。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具体应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和年龄等特点,还应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口吻,内容还应围绕“语言环境和人物性格”来组织。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小题4】
试题分析:中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是必考题,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3. 《遇见》张晓风阅读理解。

(1)一个久晦后的五月清晨,四岁的小女儿忽然尖叫起来。
(2)“妈妈!妈妈!快点来呀!”
(3) 我从床上跳起,直奔她的卧室,她己坐起身来,一语不发地望着我,脸上浮起一层神秘诡异的笑容。
(4)“什么事?”
(5)她不说话。
(6)“到底是什么事?”
(7) 她用一只肥匀的有着小肉窝的小手,指着窗外,而窗外什么也没有,除了另一座公寓的灰壁。
(8)“到底什么事?”
(9) 她仍然秘而不宣地微笑,然后悄悄地透露一个字。
(10)“天!”
(11)我顺着她的手望过去,果真看到那片蓝过千古而仍然年轻的蓝天,一尘不染令人惊呼的蓝天,一个小女孩在生字本上早已认识却在此刻仍然不觉吓了一跳的蓝天,我也一时愣住了。
(12)于是,我安静地坐在她的旁边,两个人一起看那神迹似的晴空,平常是一个聒噪的小女孩,那天竟也像被震慑住了似的,流露出虔诚的沉默。透过惊讶和几乎不能置信的喜悦,她遇见了天空。她的眸光自小窗口出发,响亮的天蓝从那一端出发,在那个美丽的五月清晨,它们彼此相遇了。那一刻真是神圣,我握着她的小手,感觉到她不再只是从笔划结构上认识“天”,她正在惊讶赞叹中体认了那份宽阔、那份坦荡、那份深邃——她面对面地遇见了蓝天,她长大了。
(13)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仍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14)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暗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15)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条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16)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馀,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17) 我至今仍然常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长成,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回答:1.年轻的蓝天,植物的生命
2.我不大清楚,应该是对大自然的力量真的很佩服。你自己在思考一下吧。
3.一开始的不经意到诧异和震撼,在到折服的一种敬畏,在这之后就是无言的感动。
4.其实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会遇见大量生命的存在,只是我们并不是很加留意罢了。而当作者去用心的关注生命的存在时,却发现生命的存在离我们是如此之近,作者被震惊了。故用“几乎第一次”来表示自己对生命的敬重。
5.(1)蓝天与生命,在生活中这其实应该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却会因为对生活的忙碌而忽略了它们。我们不应该因为最终的目标而忽略了路途上的风景。(2)这个道理使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过于注重生活的追求而忽略了生活的意义,美好的东西并不一定就在终点,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的风景,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这种美,发现生命的存在,发现.生活的意义.....

4. 偶遇阅读答案孙美玉

1.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孙美玉)
2.文章第(5)到第(13)自然段具体写了钱学森和孙美玉的偶遇。请你简练的语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 钱学森鼓励孙美玉做好老师工作,为祖国培养更多人才 )
3.第9段中钱学森神色凝重的原因是( 他想到美国政府设置了太多的条件,阻挠他回国的事情)
4.“你做的是蛋糕用料的基础工作,蛋糕要想味道好,里面的用料必须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练习上下文】(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青少年,塑造他们的灵魂。没有比这更重要、更伟大的工作了。 )
5.从钱学森的【语言】总我们可以刚收到他有(不慕名利),( 淡泊功名 ),(爱国奉献)的品质和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
6.从全文的【叙述顺序】看,记者曹方孙美玉部分属于(倒叙)。文章写这部分内容,作用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

5. 文学类文本阅读《偶遇》的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偶 遇
(德)安妮特 · 库恩
在那个寒冷秋日的早晨,为将某套画册最新发行的一期纳入囊中,我踏上了去帝侯路方向的地铁。
去程如往常一般平淡无奇。广播喋喋不休地播报,观光者们大声讨论着面前摊开的地图上五颜六色的地铁线路,一些乘容身上还残留着昨夜的气息。
而一次令我迄今难忘的遭遇——与那个人的偶遇,则发生在返程途中。
这座城市最大的一家书店让我不虚此行,我兴奋地拿着刚到手的画册,沉迷在封面独特的图片中,直到一阵大声喘气与物品摩擦的声音让我惊觉。
就是那人。
他不厌其烦地将很多口袋摆放在身边。
他饱经风霜的面孔一大半埋在蓬乱如草、长度及胸的胡须下。一头长发看起来久未沾水纠结成毡,垂将下来。灰色的衣服肮脏不堪,鞋子看起来已承载他走过了相当长的路程。
他坐在我对面,专心整理他的那些行李。我的注意力则回到了画册上。起初他制造的噪音很小,后来却越来越大。我抬起头来,向他那边望去。
他似乎没注意我,因为他正忙着收拾东西。突然一把刀从他衣袋里被抽了出来——一把将近20 厘米长的刀,刃口带着锯齿。那一刻,周围谈话的乘客忽然都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被他震惊了,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停滞。
我的心脏开始嗵嗵乱跳,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行大字标题:
“一号线发生血腥惨案!十七岁女孩罹难,现场惨不忍赌!”或诸如此类的东西。本城发行量最大的街头小报一定会为我们拟好文章标题的。
我的膝盖发软,脑子里瞬间如同涨潮一般:我该怎么办?跳车?跑路?能去哪儿?在行驶的地铁中几乎无处可逃,这谁都知道 …… 拿手里的画册做盾牌?或者做武器?要不干脆假装昏倒?
我也无须考虑太长时间了。他继续在袋子间摸索,最终,从里面掏出半块面包。
我呆看着他,目不转睛,他发出一声满意的长叹,用那把长刀切下一片面包来。
我咬紧嘴唇,恐惧的心情被想笑的冲动取代,肚子里一阵阵纠结。
在众人缄默的目光下,他又从自己身边的宝贝里拿出一样东西,这次是一盒黄铜色的罐头。
他打开罐头,一股刺鼻的鱼腥味立即遍布车厢,他仿佛没事般取出其中一块。我相信那是鲱鱼罐头。他又把罐头鱼平放在那块刚刚切下的面包上。
他咬了口面包,嚼着,直到发觉整车的人都在看着他,一个个目瞪口呆。
“怎么了?”他含糊不清地嚷着,鱼肉和面包的碎屑掉在地上,“出什么事了?”他向那些站在门口的人转过头去,喊道,“你们没见过吃东西还是怎么的? ”
这时,我终于没忍住,笑出声来。明天的小报看起来不会有“血腥杀戮”的报道了。
他只不过是想在一个暖和的地方享用一顿饭,对他而言,这地方就是地铁。
他看到我在笑,不解地嘟囔了几句,继续吃。
一些乘客开始下车。很难说他们是真的到了目的地,还是仅仅为了躲避充斥在车里的鱼腥味。我依然坐在原处,打量着他,想瞧瞧他如何将为了吃饭而翻得一团糟的东西,当然,包括那把刀子,重新归置到那堆袋子里。
这时他又拿出一个小瓶,倒出几粒药丸放进嘴里,干咽了下去。我不禁好奇:也许那是止痛药?或者是镇静剂,兴奋剂,晕车药?
忽然,我们四目相接。他的眼中清楚地映出了我。几秒之久,我们就这么互相看着。然后,他耸了耸肩膀:“要及时吃药,你也要记住啊。”
他的脸歪歪扭扭,大概是在微笑:“一定要及时。”
我点点头,内心被某种东西触动了。
几分钟之前,这位流浪汉似乎还有害死我的可能,现在呢?
时间仿佛加速溜走。
列车来到了科特布斯大街,也就是现在叫做席恩兰街的地方。他要下车了,他抓起身边的东西,站了起来。
“回见,走好。”我听见自己说 。
“回见,走好。”车门处传来回答,在他与他的那些口袋消失在车站之前。
列车继续前行。
到家之后,我又翻了会儿新买的画册,然后将它放在书架上。时至今日,我已记不得那天还干过什么,也许对我而言,那是不错的一天。到了晚上,我大概如往常一样,在温暖、柔软的床上躺着。
有时我会想起他,也许他已经不在人世,尤其是当我看到那本旧画册时。
( l)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这篇小说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描写了“我”在地铁上的一次偶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节奏急缓得当.具有一定的戏剧性。
B .本文故事发生在“我”的回程途中,作品开头却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了去程的情景.如此安排只是为了凸显故事的真实性。
C .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我”见到他拿出刀后的恐惧,主要就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表现的
D. “‘他’喊道,‘你们没见过吃东西还是怎么的?’”,在“他”看来,地铁车厢里的人们实在是少见多怪,而且怀有敌意。
E . “有时我会想起他,也许他已经不在人世,尤其是当我看到那本旧画册时”,这样的结尾含蓄地暗示出“他”已不在人世。
(2)小说第 9 段“一把刀从他衣袋里被抽出来”这一情节的设置有什么作川?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他”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和其他乘客一样,也缺乏对“ 他”的同情,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6. 偶遇阅读答案

1.惊讶,感恩,感谢老师当年的包容和信任,并永远铭记此事,因为这是她人生的一个转折。
2.没什么表现手法,硬说有的话就是:结尾点题、对照、以小见大。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有内涵。
3.我想不起什么经历,但想起了以前的一篇文章,讲几个人在一艘暴风后漂流在海上的小艇上,但他们只有小半瓶淡水,只有合理分配,每人一段时间喝一滴才能坚持几天,等到救援。但其中有一个很不老实的人A,几次想独占那半瓶水,于是船长拿枪守着那瓶水,防止A抢了。这船长是个很有奉献精神的人,他自己一滴水也不喝,几天后,他要死了,死之前,他却把枪给A,让A守水,结果A仿佛变了个人,变得像那船长一样,按时分配水,最后,他们全等到了救援。
哈,其实这就是个关于“信任之力量”的文章。我可以伪造一个:班上有一个很喜欢和老师做对的人,老师却让他当了班长,结果...你知道啦。

信任有伟大的力量,充满信任的社会更和谐。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7. 与一只蝶不期而遇的阅读答案(王小玲)

1.“我的目光应该是柔的是暖的”为什么“竟不敢直视这美丽的精灵”?
答:这“是一颗美到极致的精魂——我的心不堪美艳一击,在此时竟是如此的脆弱,强烈的痛感让我的目光也灼痛。”
2.选文中第8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答:排比。增强语气气势,突出蝴蝶的美,抒发了对蝴蝶的喜爱之情。
3.赏析加点词的妙处。
颤动的双翅萌动一树花蕾,潮涌一河春汛。
答:“萌动”和“潮涌”都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蝴蝶带给我的生机蓬勃的美的遐想,表达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4.选文中“我”只是“与一只蝶不期而遇”吗?想一想,“我”实际上遇到的是什么?
答:不只是,我实际遇到的是一种极致的美(或一颗美到极致的精魂)
5.品味全文,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或感悟。
答:用心去感受生活,感受生活的美,把生活中的美融入生命,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追求幸福的美好人生,追求永恒的美。

8. 语文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实例分析

阅读理解试题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或从上下文、字里行间悟出文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而可能存在的和必然的结果来。
以题材或体裁论,大致有下述几种:
(1)记叙文(故事、人物小传、新闻报导、史地知识介绍等)。
(2)说明文(科普文章、说明书等)。
(3)论说文(有关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论述)。
(4)应用文(书信、广告、通知等)。
做阅读理解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判断出所给文章的类别,根据各类文章的性质,在开始阅读后有意识地着重去掌握和记住某些关键的内容和词汇。这样既抓住了要害,又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在若干细节及无关全局的问题上纠缠,初中阶段,碰到的主要是记叙文。如果是故事或传记,就应特别注意找出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情节以及最后结局。故事传记主要是叙述主人公的主要特征,他与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应同时记祝新闻报导、史地知识介绍,往往是一人一事地介绍,比故事、传记要简单,但也离不开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对于上述要求它们同样适用。而新闻报导特别强调时间性、准确性,因此要搞清时间、地点和数字。
2.解题时不要边看问题边从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的文章。应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3.要注意找出主题句,利用主题句来查找有关信息。一般说来,论述性较强的文章或说明文,每一段或相关的几段里总有一句话是主题句。读了主题句后,便能知道这一段大致的中心内容,因为主题句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内容,而该段其余的句子则是用来阐述或说明主题句的。
4.一定要掌握好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题。待全部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题。
5.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6.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总之,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实例分析:
一、单句理解方面
.A.Whenwearrived,thegoodseatswerealreadytaken.B.Wewerelate,butwefoundsomegoodseats.C..D.Wehadtostandforthewholeshow.
分析与答案:所给句子的意思是“我们到达太晚了而没能坐上好位子”。而这四个选项的句意分别是:A.当我们到达时,好位子已被别人占了;B.我们去晚了,但是我们找到一些好位子;C.我们到达后的一段时间才坐上好位子;D.整个演出时间我们不得不站着。由此可见,选项A更接近所给句子的意思,因而选项A是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
二、语篇理解方面
1.试用”倒读法”解下面各题:
(1)Thegreatship,”Titanic”setofffromEnglandto______.A.AustraliaB.theUSAC.ArabiaD.Europe
(2)__________.A.ithad16compartmentsB...bothAandC
(3)Theshipwashit_______.A.whenitstartedtocrosstheseaB...soonafterithadcrossedthesea
(4)About1,500peopleweredeadbecause________.A....therewerenotenoughlifeboats
(5)Whichisthebesttitle(标题)forthepassage(短文)?A.HowDoesthe”Titanic”GoDown?B.HowWastheGreatShipSinking?C.TheSinkingofthe”Titanic”D.TheSinkingofaShip
分析与答案:利用倒读的方法,我们可以从(1)到(4)中迅速了解到theship”Titanic”从英国航行到某地去,为什么那么多人丧生等。在阅读短文时,很快就能抓住有关信息,轻而易举地找出正确答案(分别是B、D、C、D)。

短文如下:
Thegreatship,”Titanic”(泰坦尼克号),
trip.Itwascarryingmorethan2,000people.
The”Titanic”.(密封舱)withit.Evenif(即使是)4ofthosewerebroken,.
Fourdayslater,whenthe”Titanic”wascrossingthesea,.,..Tohissurprise,!.Astherewerenotenoughlifeboats,about1,500liveswerelost.
(5)是问短文的最好标题的,属于深层理解,当你读了短文就会明白最好的标题不是A(Titanic是如何下去的),也不是B(这艘大船是如何正在下沉的),也不是D(一只船的下沉),而是C(”Titanic”号沉船事件)。
2.利用”顺读法”,解下列各题:
JamesWatt(詹姆斯·瓦特)andtheKettle(水壶)
JamesWattwasanEnglishboy..
(厨房)withhisgrandmother.Therehesawakettleonthestove(炉子)。
,andthelidwasshaking.”Grandma,what'sinthekettle?”heasked.
”Water,mychild.Nothingbutwater.”
”ButIknowthereissomethingelse.Itpushesthelip.”
”Oh,that'sonlysteam.”
”Howdoesthesteamgetunderthelid?”
”Itcomesfromthehotwater.”
Theboysaidtohimself.”Thesteammustbeverystrong.Itcanpushthings.Ifthereismorewater,thesteamwillbemuchstronger.”.(发动机).
Ⅰ..
1)athingforboilingwater:k________
2):s________
3)movable(可移动的)coverforopening:I_________
4)gain(收获)whatoneistryingtodo:s_________
5):p_________
Ⅱ.Accordingtothestory,choosethecorrectanswer:
1)JamesWattwasfrom_________.A.AmericaB.AustraliaC.EnglandD.Germany
2)Therewas________onthestove.A.abasinB.akettleC.ajarD.apan
3).Itwasbecause___________.A.thestreampusheditB.theboymoveditC.thelidmoveditselfD.someonecameanddidit
4)ManyyearslaterWattinvented________.A.thefirstsewingmachineB.thefirstcomputerC.thefirstbikeD.thefirststeamengine
5)JamesWattwas_________.A.afamouswriterB.afamousdriverC.afamousscientistD.afamousmusician
分析与答案:题1也是做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先把所给的词组或短语意思弄清,然后从短文中找单词就不难了。1)意为”烧开水的工具”,这就是kettle。2)意为”能在其中燃烧用以取暖或烧饭的东西”,这就是stove。3)意为”能打开并可移动的东西”,这就是lid。4)意为”通过努力去做而取得的收获”,这就是succeed。5)意为”在某物上用力使其移动”,这就是push。
Ⅱ)
1)选C。短文中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詹姆斯·瓦特是个英国人。
2)选B。答案A是盆,C是个罐子,D则是平底锅,根据短文只能选B。
3)选A。短文中的奶奶告诉瓦特蒸汽来自热水。壶盖的上下波动的力既不是瓦特做的,也不是有人进来动的,更不可能是壶盖自己产生的力动的。
4)选D。瓦特发明的是蒸汽机,所以我们要选择D答案。
5)选C。通过短文告诉我们瓦特是个著名的科学家。
参考资料:搜一百范文网
这是原文照搬来的,温故而知新你忘了么

9. 落花之美阅读答案 (2)文中作者的心情经历了从_到_的变化。心情发生变化是因为他后来看到了_和_ 想到了__

文中作者的心情经历了从(悲观)到(释怀)的变化。心情发生变化是因为他后来看到了(落花)和(照片)想到了(珍藏使美丽永恒) 《落花之美》句子中的“理”指的是(大自然的玩物都处在不断循环之中),而我“做不到”“龚自珍那般豁达”是因为(“我”舍不得这些美好的东西就这样轻易逝去,想用手去挽住那份美好,把它保存下来)。

10. 遇见 张晓风 阅读答案

因为我本身很喜欢张风的文章,而且曾经也回答过《敬畏生命》中的问题,此文的后半部分就是从《敬畏生命》中截取的。
14,年轻的蓝天,植物的生命
15,其实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会遇见大量生命的存在,只是我们并不是很加留意罢了。而当作者去用心的关注生命的存在时,却发现生命的存在离我们是如此之近,作者被震惊了。故用“几乎第一次”来表示自己对生命的敬重。
16,“她用一只肥匀的有着小肉窝的小手,指着窗外,而窗外什么也没有,除了另一座公寓的灰壁。”
作者用细微的观测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女儿的手,表明了作者对女儿的了解和爱的程度非常深!
17,蓝天与生命,在生活中这其实应该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却会因为对生活的忙碌而忽略了它们。我们不应该因为最终的目标而忽略了路途上的风景。
这个道理使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过于注重生活的追求而忽略了生活的意义,美好的东西并不一定就在终点,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的风景,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这种美,发现生命的存在,发现生活的意义......

热点内容
好看的热血娱乐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2-01 14:49:43 浏览:222
地摊上的盗版武侠小说名字 发布:2025-02-01 14:46:20 浏览:340
写王者荣耀电竞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2-01 14:40:42 浏览:551
现代都市女生小说推荐 发布:2025-02-01 14:23:13 浏览:715
经典的文笔好看禁忌小说推荐 发布:2025-02-01 14:23:05 浏览:706
秦汉全本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2-01 13:53:52 浏览:93
都市之召唤武侠小说 发布:2025-02-01 13:38:08 浏览:892
描写生动的短篇小说推荐 发布:2025-02-01 13:33:39 浏览:153
科幻小说神秘岛全文 发布:2025-02-01 13:04:16 浏览:187
南疆传人在都市有声小说 发布:2025-02-01 12:55:41 浏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