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3小说阅读答案
A. 论虐渣斗三战斗值的重要性_by匿风而行_txt全文阅读,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小说名称:论虐渣斗三战斗值的重要性
作者:匿风而行
类型:穿越
连载状态:已完结
字数:436463字
简介:该小说讲述了虐渣斗三分分钟战斗值满槽。看文必读指南:狗血,天雷,各种极品横行出没,无三观,非C,文风现实向。大家谨慎入坑,如果接受不了以上,还是勿入吧,么~标注:虐渣斗三,爽文女主:非善类男主:毒舌腹黑,但忠犬对。
B. 名著阅读题
应该说米开朗琪罗是佛罗伦萨人性美的优秀代表,可他自身却是北加孤独。罗曼·罗兰在为米开朗琪罗写的传记中,揭示了米开朗琪罗的人生秘密——孤独,孤独,永远孤独,不满,不满,永远满足。用米开朗琪罗己的诗来说,就是:“我快乐的生活就是悲哀。”可正是他独有悲哀的个性,却极力地表现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给世人留下了一系列健美、成熟、几近完美的雕塑作品。
C. 斗罗大陆III龙王传说_by唐家三少_txt全文阅读,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1JRevur4zLObAv-ANlljGQ
提取码:o7in
小说名称:斗罗大陆III龙王传说
作者:唐家三少
类型:玄幻
连载状态:已完结
字数:4901040字
简介:该小说讲述了伴随着魂导科技的进步,斗罗大陆上的人类征服了海洋,又发现了两片大陆。魂兽也随着人类魂师的猎杀无度走向灭亡,沉睡无数年的魂兽之王在星斗大森林最后的净土苏醒,它要带领仅存的族人,向人类复仇!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答案】
【小题1】B、E
【小题2】①为研究制订经典画作而不顾个人安危;②爱惜画作胜于自己的身体;③面对梦寐以求的创作素材而不能如愿作画的悲伤。
【小题3】①热爱绘画艺术,视艺术为生命。②一生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③淡泊名利,不计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毕生心血奉献给社会。④工作有激情,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工作热情和旺盛的斗志。
【小题4】含义:真正的艺术来自于真正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的朴素心灵,是通过内心对艺术的苦苦追求才得到的,(1分)这种朴素的思想和艺术的灵感不是用钱能买到的,(1分)这样的艺术品是无价的,任何金钱都买不来,也不可能出卖的,(1分)艺术家不应该如其他一些职业那样可以将自己的产品用金钱去衡量。(1分)
感想示例:现实中的许多人,表面看是对艺术的执着,标榜自己的才华,而真实的目的却是艺术的附属品――名和利。吴冠中称之为“匠人”,而不是“大家”。如果艺术与利益相连,那么艺术的价值就发生了改变,完全是为利益而创作的艺术不可能成为经典而永恒。真正的为艺术而生的人,心里只有艺术,他的创作都是内心激情的表现,而不像许多人那样是为了最大化的利益而苦思冥想。因此当今的社会需要有这样思想的艺术家来引领艺术的发展,而不是被喧嚣的世风所污。只有超然物外,心灵纯净,恬然淡泊的人,才能成为一代宗师,后世楷模。(4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
A中的“没有绘画,就不会有吴冠中这个人了”理解有误,应为“没有绘画就不会有画家吴冠中了”;C中的“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不对,是“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重要作品”,范围扩大了;D中的“他捐出的画作不会带来任何利益”不符合事实,为赈灾助残的捐赠要获得相应的金钱来帮助他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二是上世纪60年代,……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三是上世纪70年代,……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竞哭了起来!
”以上信息很明确地指出了三件事。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
由“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可得出第一点。由“吴冠中一辈子不停地追求创新,这是他血液中固有的基因”可得出第二点。由“吴冠中把他一辈子的耕耘成果,悉数奉献给了社会”可得出第三点。由“他当了一辈子美术教师,从第一天做助教开始,直到耄耋之年的最后一次登台,其特色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一上讲台就激动,越讲越兴奋,就像陷在恋爱中,不能自拔”可得出第四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
“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这句话要分三个层次来理解,“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一句应结合“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来理解,“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是出自于“朴素的心灵”。“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实际是指出自心灵和灵感的作品是无处买卖的。既然作品无处买卖,那么艺术家也就无所谓职业了,他不同于以画谋生的画匠。感想还是要结合本段理解,以画谋生与以画为生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E. 智斗新编阅读答案 小说的开头描写了《沙家浜》的“智斗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构上:与标题呼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往下看,引出下文老程父子之间的智斗。内容上:将剧作中的精彩智斗与现实中老程父子的智斗相映衬,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F. 关于高中语文阅读题,谢谢!!!!!!!!
先问下,表达技巧有那些?字词的好处有那些?你都能说上来么?
就是啊,你连表达技巧有哪些,字词好处有那些都不知道,怎么可能知道文章用了哪些技巧,字词用的怎么好呢,所以我觉得你现在缺乏的还是基础知识。至于他们贴的那些思路,方法什么,是你有较好的基础才能用的上的。
有效的方法是问老师要总结的资料以及自己多做同样类型的题目,总结答案。题目做多了,你就会发现答案换来换去就是那么几个。等你知道题目做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么简单。
虽然学生们都很痛恨题海战术,但为什么学校和老师都喜欢用?是因为确实有效。
其实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英语或者别的,多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特别在考试的时候,见过平时做过的类似的题目,你会发现很舒服。
G. 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H. 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波浪线画出来,这段话分别成什么、样子和气势这三个方面来
#中考#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语段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温暖濡养着我们的心灵。它是懈怠浮躁时父母和风细雨的叮咛,是惆怅迷茫时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是孤独寂寥时朋友真挚诚恳的倾听,是胆怯惶恐时陌生人无私热情的援助。温暖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它像一盏明灯,为身处阴霾的人悄然提供光明和希望,为踟蹰不前的人默默给予勇气和力量。
A. 濡养(rú) 懈怠(xiè) 浮躁(zào) 叮咛(línɡ)
B. 惆怅(cànɡ) 孜孜(zī) 教诲(huì) 寂寥(liáo)
C. 真挚(zhì) 诚恳(kěn) 倾听(qīnɡ) 胆怯(què)
D. 惶恐(huánɡ) 蕴含(yùn) 阴霾(mái) 悄然(qiǎo)
【答案】D
2. 下列句子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壶口瀑布挟而不服,勇往直前的气慨,不禁令我们感概母亲河的伟大、坚强。
B. 登临陈子昂读书台,仰望湛湛空明天,俯瞰清清涪江水,我忍不住吟诵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
C. 浩翰的渤海上,顶着凛洌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舰艇战斗部位就位。
D. 在风云变换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
【答案】B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花是好看的,花粉也令空气中着痒酥酥的香味。
②为了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城管大队最近了学校周边违规摆放的小摊点。
③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的,意境会更加鲜明。
④语文老师通知,“传统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交稿于7月1日,请同学们踊跃参加。
A. 饱含 整治 感染 截至
B. 包涵 整顿 感染 截止
C. 饱含 整顿 渲染 截止
D. 包涵 整治 渲染 截至
【答案】C
4.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高谈阔论。
B. 他们俩在学校里关系密切,时常形影不离,摩肩接踵。
C. 小说《海底两万里》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抑扬顿挫。
D. 央视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鲜为人知,在此节目中,沉浸式的舞台表演形式深受广大观众朋友青睐。
【答案】A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B. 春天到来,公园里游客如织,聆听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感觉特别惬意。
C. 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
D. 通过参观伍先华故居,我感受到革命先烈甘洒热血的英雄主义情怀。
6.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
②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
③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
④我们必须谨记:尽管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⑤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A. ③⑤②①④ B. ②③①⑤④ C. ②④①③⑤ D. ④③⑤①②
7. 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末,妈妈让我给弟弟讲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B. 小李把自己的作文交到老师手上说:“老师,请欣赏敝人的大作!”
C. 韩愈升职后,在去往潮州上任的路上,写下了有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D. 端午将至,我班排演了郭沫若的独幕剧《屈原》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8.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秋天的怀念》的结尾,各色菊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B. 《智取生辰纲》双线并行展开故事情节,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C. 《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
“国风”,前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谊;后者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D.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先生指出: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都不是“自信”。这样通过驳论证的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二、积累运用(26分)
9. 在撰写题为《追梦赤子心》的演讲稿时,玲玲想引用古诗文名句来丰富内容。
(1)请你根据积累,帮她补全古诗文。
(2)以下内容是玲玲演讲稿的开头,请用初中课本中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和苏轼《定风波》中的诗句,帮她补全。
从古至今,人类为实现梦想,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这离不开历代先贤“⑦______,⑧____”的无私奉献。即使栉风沐雨,也能闲庭信步,以“⑨______,⑩_____”的乐观情怀,上下求索。如何从现在走向未来,就需要新时代的青年,手捧赤子心,追逐时代梦。
【答案】 (1). 非宁静无以致远 (2). 学而不思则罔 (3). 沉舟侧畔千帆过 (4). 留取丹心照汗青 (5).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 长风破浪会有时 (7). 落红不是无情物 (8). 化作春泥更护花 (9). 莫听穿林打叶声 (10). 何妨吟啸且徐行
10. “峡口花飞欲尽春”这一句在全诗中有哪些作用?
11. 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
10. 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时间),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11. 同:都抒发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异:《峡口送友人》情感显得忧郁低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显得乐观旷达。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后面的习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摘自《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整合)
某乡村振兴教育培训基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找准返乡农民工需求点,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新技术推广等课程,旨在提升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
(摘自网络)
材料二:
九年级学生小辉为了完成“最美乡村行”的调查报告,对老家进行了一次调查。他发现:村里的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修建了设施齐全的公共厕所,合理放置了洁净美观的垃圾箱。
开放了宽敞明亮的图书室,村民活动中心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文化墙上“爱国、孝亲、诚信、尊老、爱幼”等宣传图片生动形象。
举办了桃花节、芍药花节、荷花节、菊花节、梅花节、钓鱼比赛等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村民收入不断增加。
养猪专业户近年效益不错,但养猪场排污不达标,给周边河流造成污染;部分开网店的村民在网上卖假土鸡蛋和假蜂蜜,以次充好。
材料三: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某小说片段)
12. 结合材料一、二,你认为小辉的家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哪些进步和不足。
13. 村长请小辉为村里即将建成的游客中心拟写对联。请你帮小辉补出上联。
上联:______
下联:东西南北齐助乡村兴
14. 材料三中的主人公是谁?如果他回到农村参加新型农村人才招聘会,请你结合原著中人物性格、职业、经历以及材料一,说说他更适合下列哪一种职业,并阐述理由。
A. 乡村教师 B. 联合收割机驾驶员 C. 乡村经济分析师
材料三中主人公
。我认为他更适合职业
,因为
。
12. 进步:村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不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部分人缺失诚信。
13. 参考示例:花鸟虫鱼笑迎宾客到 春夏秋冬喜看百花艳
14. 祥子 B 原著中祥子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力车夫,他老实、善良、淳朴、木讷、勤快、吃苦耐劳,有美好的理想,他能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获得联合收割机的驾驶技能。
三、阅读理解(40分)
(一)(11分)
阅读《古人去哪里找“热搜”》,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去哪里找“热搜”
李方恩
①拜科技革命所赐,现代人可以运用各种方便的条件去查询各类知识,了解热点所在。那么,古人没有搜索引擎,如果有类似的需求,该怎么办呢?有办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
②中国古代的图书大体上分成“经史子集”四类。其中,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指史书,子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这种分类方法是从隋朝开始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为很多知识无法装到“经史子集”这个体系中。于是,类书就逐渐出现了。
③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今天的网络全书有得一比。其次,类书只是把各种知识汇聚到一起,不添加任何评论和批注。最后,从编辑方式来看,类书分门别类地编排了搜集而来的资料,以便于使用者查询。这三个特点是类书最突出的特点。
④那么,第一部类书是哪一本呢?研究者普遍认为,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是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刘劭、王象等人编辑的,全书分成四十多部,一千多卷,八百多万字。A曹丕雅好文章,热爱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要查询一些典章故事,在治理国家时,他也希望可以学习先贤明君的事迹。于是,公元220年,他召集了一些名臣儒士,想要编辑这样一部书。这部书费时三年编成,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书。
⑤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部价值极高的书,大部分都失传了。B到了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横空出世。《不列颠网络全书》在“网络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网络全书”。注意,此处没有之一。
⑥《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名臣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朱棣告诉他们:“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意思是说,从文字形成以来所有的著作,你们都要把它们分门别类地弄成一部书,不要嫌多。这部书从1403年开始编纂,直到1408年才最后完成。全书一共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图书近8000种,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光辉成就的扛鼎之作,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⑦从古代各种各样的类书,再到今天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则是人类对各种旧闻新知的好奇心。
(摘自《知识窗》2020年第4期,有改动)
15. 结合第③段内容,请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类书。
16. 下面这句话放在A、B两处的哪一处更适合?为什么?
好在这部书开了类书编纂的先河,此后各种类书层出不穷,名气较大的有唐朝的《艺文类聚》、宋朝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17. 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8. 为了准备辩论赛,你需要到古籍图书室去查阅下列语句的相关资料。为提高检索效率,你应该到“经史子集”哪一类去查找?
甲: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乙: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甲:______ 乙:______ 丙:______
【答案】15. 类书是广泛搜集书籍中的各种知识,并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便于查询的工具书。
16. 应放在B处。因为④⑤⑥段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曹魏时
《皇览》到明朝的《永乐大典》来介绍类书。
17.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永乐大典》具有广泛搜集书籍中的各种知识这一特点,增强了科学性和准确性。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永乐大典》比作中国文化的名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永乐大典》的重要性,使说明对象具体可感。
18. (1). 甲:史 (2). 乙:经 (3). 丙:集
(二)(15分)
阅读《竹笋印象》,完成下面小题。
竹笋印象
仇士鹏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蔬伊何,惟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9. 选文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补全。
20. 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从修辞的角度)
21. 第⑨段先说“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后面又说“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2. 当前,一些青少年衣食富足,未经风雨,也没有了“竹笋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当代青年应如何重拾“竹笋”精神。
【答案】19. ①高中同学贴竹笋照片,写座右铭激励自己。②母亲教育我要像竹笋一样有冲劲,不招摇。③我看父亲挖竹笋。
20. (1)“猛地”“捅破”“跃”等,形象、准确地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的果敢与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竹笋的赞美之情。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赶着一个”“拱手”等赋予竹笋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雨后生机勃勃的特点,赞扬了竹笋不甘人后的精神。
21. 说“没有了默契”是因为我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不能发现土里的竹笋;说“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是因为我看到父亲能很快找到竹笋,并在品尝竹笋汤的时候,唤起了我一直以来对竹笋励志和积极的印象,又重新和竹笋达成了默契。
22. 面对学习,要不断积蓄,厚积薄发;面对困难,要坚忍不拔,顽强拼搏;面对目标,要坚定不移,不改初心;做人既要踏实、谦逊,又要抓住机会,敢为人先。
(三)(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时上封事①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②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③,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②征:魏征,唐代谏臣。③违:过失、错误。
23. 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
时 上 封 事 者 众 或 不 切 事 帝 厌 之
24.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天启壬戌秋日
B. 使内外异法也 渔人甚异之
C. 征与诸葛亮孰贤 卿言多务,孰若孤
D. 帝悦,皆慰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
2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
26. 结合甲、乙两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和魏征提出的共同建议是什么。这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
【答案】23. 时 上 封 事 者 众/ 或 不 切 事 /帝 厌 之 24. C
25. (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2)说的是正确的,就对朝廷有好处;说的是错误的,也对政事没有损害。
26. 共同建议:应广泛地听取意见。启发:结合自身实际,从学习、生活方面来谈均可
四、写作实践(60分,其中书写占3分)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27. 题一:
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说:“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
请以“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总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8. 题二:
歌德曾说:“书籍只有被理解时才算被发现。”初读,我们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它;重读,才能真正地发现它。对人、事、物,亦是如此。
请以“重读这部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总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4)需补全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