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小说阅读
① 《飞越疯人院》深度解析是什么
《飞越疯人院》深度解析如下:
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代又一代伟大杰出的导演都喜欢用这个命题来歌颂、批判、宣泄、反思。《飞越疯人院》给人的感觉就是导演在用“他们”和精神病院影射”我们“和我们周遭的世界——二者都是一样的,被专制,被禁锢思想,被墨守成规,可悲的是“他们”和“我们”却还从未意识到,心甘情愿地被统治。
导演用一块小小的医院区域和各色不同性格的病人折射很多现如今依旧值得反思的社会现象,充满着人性的光辉,这使得这部影片终成伟大之作。
剧情简介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杰克·尼科尔森、路易丝·弗莱彻、丹尼·德维托等主演的剧情电影。
影片讲述了迈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
② 求飞越疯人院百度云资源,谢谢大佬
《飞越疯人院》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uaYViWadLnhMX2jIWnHfug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杰克·尼科尔森、路易丝·弗莱彻、丹尼·德维托等主演的剧情电影。
影片讲述了迈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该片于1975年11月19在美国上映。1976年该片在第4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
③ 飞越疯人院主要内容100字
精神病院里,大护士以严厉的手段、冰冷的器械和冷酷的心肠统治病人们,试图把他们改造为柔顺的、规矩的、毫无个性的机器。病人们饱受大护士和黑男孩护工的凌虐,直到不受约束的麦克墨菲进入了疯人院。
在病人中,印第安人布罗姆登最懂得体制的力量,即便麦克墨菲仿佛一步步走向胜利,把狂欢节的氛围传播到整个病房,但布罗姆登知道更严酷的压制在等待着他们。
最后当麦克墨菲从手术室被送出来,变成了一具眼神空洞的塑料娃娃,正要被大护士当成杀鸡儆猴的标本时,布罗姆登知道,他只能以某种方式来维持麦克墨菲的胜利,给予大护士最后的一击……
窗外月色冰冷,胆怯而沉默的印第安人敲碎了窗户,逃离这个疯人院。
疯人院实际上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幅缩影,恰好同金斯堡在其《嚎叫》中的那一声“我看见我这一代的精英被疯狂毁灭”相呼应,发人深醒。“大护士”则是《嚎叫》中的邪恶火神摩洛克的象征,代表美国资本-军事一体化体制对人性的压抑。
(文选自网络,望采纳)
④ 飞越疯人院txt全集下载
飞越疯人院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飞越疯人院》第一部(15)
麦克墨菲谦虚地挥了挥手。医生对他一点头,继续说下去。
“但是我告诉他,我之前收到过一些年轻人的抱怨,说收音机已经太大声了,非常影响谈话和阅读,麦克墨菲说他没有想到这点,但是他提及,如果那些希望阅读的人不能获得一个安静的地方,把收音机留给那些想聆听的人,那真是遗憾,我对此表示赞同,正当我准备不再讨论这个事情时,我碰巧想起病房开会时用来放桌子的那个旧浴盆间。除了开会以外,我们根本不用那个房间。当初那是为水疗设计的,但由于现在我们有了新的药物,也不再有这种需要了。所以,大伙觉得把那个房间改为第二休息室或游戏室,如何呢?”
小组成员什么也没有说,他们知道下一个表演的该是谁。大护士再次把哈丁的文件夹合起来放在膝盖上,手交叉放在上面,看了看房间四周,就好像会有谁敢开口说话似的。当她很清楚在她说话前没有人会说什么时,她把头再次转向医生,“听上去是个不错的计划,斯皮威医生,我感谢……
⑤ 飞越疯人院的介绍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杰克·尼科尔森、路易丝·弗莱彻、丹尼·德维托等主演的剧情电影。影片讲述了迈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该片于1975年11月19在美国上映。1976年该片在第4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项奖项1。
⑥ 求《飞越疯人院》小说中文版txt完整版
肯•克西 的那本吗,已上传,满意请采纳
⑦ 飞越疯人院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麦克·默菲(杰克·尼克尔森饰)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
精神病院远非麦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避难所。护士长拉契特(路易丝·弗莱彻饰)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为准则。病人们受到了严格的管制,还不时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
麦克默菲对拉契特的行为十分不满,不时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她加以攻击。在精神病院里,病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权力。拉契特处处针对麦克·墨菲。她用大音量音乐折磨病人,并冷酷地拒绝降低音量的要求。
在酷爱棒球的麦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锦标赛的实况转播时,拉契特又想方设法拒绝。虽然麦克默菲最后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的支持,凑够了表决的票数,但拉契特却又以表决时间已过为借口而拒绝打开电视机。
麦克默菲想让病人们打起精神,快乐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们带上了汽车,来到了一个小港口。他们偷了一条船,到远海钓鱼作乐。病人们欣喜若狂,但回来后,麦克默菲受到了惩罚。但不久,他就又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个女人弄到了医院,闹得天翻地覆。
闻迅赶来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脉自杀,而冷酷的拉契特却无动于衷。这使原想要逃离病院的麦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扑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没有死,可麦克默菲却受到了最惨无人道的待遇。
(7)飞越疯人院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杰克·尼科尔森、路易丝·弗莱彻、丹尼·德维托等主演的剧情电影。
影片讲述了迈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该片于1975年11月19在美国上映。1976年该片在第4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项奖项。
角色介绍:
1、麦克·墨菲:演员 杰克·尼科尔森
麦克·墨菲是一个不经意闯入疯人院的“正常人”,他热爱自由不喜约束的天性使他既不能被外面世界所接纳,也无法被疯人院内的世界所接纳。
他对于疯人院的秩序和规定缺乏忍耐力,而对于已定规则又带入了自我思考和诘问。在他屡次置疑、挑战嘲笑不合理规则屡教不改后,最终等待他的只能是一个不变的结局。
2、拉奇德:演员 路易丝·弗莱彻
护士长拉奇德是医院病人最直接的“统治者”,她管理和维护医院的规章秩序。表面上她不动声色,神情端庄威严,从未对病人发自心底的微笑或悲伤。
在她的眼中,管理的并不是一群人,而仅仅是被社会遗弃的“疯子”。她只需按照刻板的规章和时间表行事,从不考虑病人的内心感受,如果不服从她的管理,就会使用自己的权力和手段。
3、印第安人酋长:演员 威尔·萨姆森
印第安人酋长,沉默不语,目光呆滞,在别人眼里如死物一般,在他内心深处对于父亲的死一直难以忘怀。迈克唤醒了酋长,于是酋长对于父亲的结后来转移到了迈克的身上,他亲手杀死了毫无意识的迈克,解脱了迈克。最后酋长搬起洗漱台砸烂窗户逃出了疯人院。
4、比利:演员 布拉德·道里夫
比利口吃,懦弱,他是恋母情结的牺牲者,母亲的态度决定了他的生死,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他宁可出卖朋友,最后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此做出这无力的反抗。
幕后花絮:
1、在反复试镜超过六个月之后,路易丝·弗莱彻在电影开拍前一周签约。导演莫里斯·弗曼每次都提醒她不必完全按照角色来表演,但每次又都叫她重来一遍。
2、在初到医院时,杰克·尼克尔森和迪恩·R·布鲁克斯的对手戏大部分都是临时发挥的,包括他撞上一台订书机,要一张钓鱼的照片和谈论他被定罪的强奸案。
3、除了钓鱼部分的戏(在最后拍摄的),电影都是按照前后顺序拍摄完成的。
⑧ 我想下《飞越疯人院》的原著小说来看,在哪儿可以下到,请提供网址,谢谢
cynthia_lcx朋友,你好。很抱歉,虽然现在网络上到处都是杰克.尼克尔森主演的经典电影《飞越疯人院》的下载地址,但是本人竭尽所能就是没有找到由美国小说家肯·克西所写的《飞越疯人院》的原著小说。我还要告诉你的是,这部原著小说的中文译名并不叫《飞越疯人院》,而是叫做《飞越布谷鸟巢》。(我是怎么知道的?这是因为的曾经看到过这本小说英文原版的缘故,只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顺便提一下,杰克.尼克尔森主演的《飞越疯人院》可真是经典啊。(尤其是他解说棒球比赛的那一段)
以下是美国小说家肯·克西和他的代表作《飞越布谷鸟巢》的相关资料:(请相信我已经是尽力而为了)
《飞越布谷鸟巢》是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小说以疯人院意指美国式的社会体制,反体制意味浓烈。经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飞越疯人院》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度的空间尺度。
今天的美国文学爱好者也许连肯·克西(KenKesey)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可是继50年代“垮掉的一代”后震动过不少美国青年的一代小说家。据外电报道,这位作家因患肝癌已于11月10日去世。在某种意义上,这也许意味着上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对“顺从”表示“消极对抗”的时代终于尘埃落定。
克西1935年出生,幼年随开牛奶场的祖父母在俄勒冈生活。因摔跤成绩出众,他被“保送”进俄勒冈大学并享有奖学金。但他头脑绝非不发达。在俄大时即开始投稿发表小说。后又进有名的斯坦福大学写作班,因思想新潮、文风诡异,与较保守的导师沃莱士·斯特格纳(亦一著名作家)多有抵牾。写作班未毕业,克西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飞越布谷鸟巢》(1962年)已由著名的维金出版社出版。此书后陆续被改编为话剧,在百老汇盛演不衰。接着又拍摄成电影,一下子囊括了1974年奥斯卡金像奖的4项大奖。这就使《飞越》一书更为走红。但克西却认为制片人歪曲了原作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提起诉讼,后双方调解了事。但克西表示,他根本不想看也从未看过这部影片。
克西曾在一家医院精神病房当夜班护理员。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他认为当时的那种治疗方法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于是他着手写《飞越》这部带有寓言色彩的小说。作品中,主要人物(其实他并没有精神病)住院接受治疗,并试图对这套做法表示反抗,结果遭到一个绰号为“大护士”的女暴君的报复,脑白质被切断,成了一个真正的白痴。此书的寓意,照《华盛顿邮报》的一篇评论文章的分析是:“……如约瑟夫·海勒、肯·克西与库特·冯尼格笔下所显示的,它宣布:疯狂是合理的,而生活在当代社会中倒真是一种疯狂。”
克西引起注意的另一“壮举”是1964年一次向纽约的“进军”。当时,他将一辆旧客车漆成五颜六色,纠合了一批志同道合者,边吸迷幻药边赶路,一路上一批留大胡子、穿奇装异服的汉子招摇过市,好不热闹。此行后来被有名的“新型新闻文学”作家汤姆·沃尔夫写成一本书,1968年出版,畅销一时。克西因吸迷幻药多次被控,他曾出逃墨西哥,后又回国坐牢。
美国学者认为,克西和他的朋友的所作所为,是对艾森豪威尔时代死气沉沉的社会风气的一种消极反叛。尽管看来与淘气孩子的出格行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正如一位叫查尔士·鲍登的评论家在1991年所写的一篇文章里所说的:“任何人想对我们的时代有所认识,最好去读读克西。除非我们走好运情况起了变化,否则,今后一个世纪里,人们还将不得不读他的书。”
美国著名小说家肯·克西(Ken Kesey)于2001年11月10日在俄勒冈州尤金市患肝癌逝世,享年66岁。肯·克西的一生颇具传奇性:1935年9月出生于科罗拉多州一个奶牛场主家庭,1934年迁移到俄勒冈州祖父家。肯·克西自幼体格强壮,喜好运动,尤擅长摔跤,为此获奖学金进入俄勒冈大学学习新闻学。1959年,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创造性写作学位,自愿参加了政府在一所医院的毒品实验项目,尝试过如像LSD这样的致幻兴奋毒品。1963年,基于这一体验写成出版了长篇小说《飞越布谷鸟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Nest)而一举成名。由于滥用大麻他曾经在加利福尼亚州曾被监禁4个月。1965年,与高中认识的女友法耶结婚,后来在普勒真特西尔(Pleasant Hill)定居,养育了4个子女。他还在好莱坞影片中出演过次要角色。1990年携家回到俄勒冈,任教于俄勒冈大学,直至去世。
《飞越布谷鸟巢》出版后很快就被译成了多国文字,几乎每年都在重版。1963年企鹅出版社版本封面中央精神病院房顶的一角,但见一只布谷鸟昂头站立,仿佛在期待呼唤什么,这在美国近代史上众所周知的动荡年代里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与肯·克西同时代的诗人和朋友金斯伯格曾经写过长诗《卡迪什》(Kaddishi)悼念其患精神病而死在“疯人院”的母亲娜阿米,读过该诗的读者无不被诗中“疯人院”的恐怖和娜阿米受到的精神折磨而震惊。《飞越布谷鸟巢》为我们揭露了这一阴暗角落里更不人道的种种细节,可它绝不是单纯的精神病院故事,其强烈的社会认识意义远远超于其故事本身。故事发生在美国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精神病院,第一人称叙述者是在病院呆得最久、有一半印第安血统的布罗德曼。他从不说话,经常产生幻念,总以为屋子里满是青蛙。病院实际上由浑名是“大护士”(Big Nurse)的拉齐德(Ratched)统治。她竭力掩盖其女性生理特点,可笑的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消灭”她那一对偌大乳房。她狡猾,机灵,对病人冷酷无情,独裁和控制欲表现强烈。故事情节主要在主人公爱尔兰裔人麦克穆菲(Mc Murphy)和“大护士”之间的抗争中展开。麦克穆菲联合其他病人挑战“大护士”的权威。他们赌博,酗酒,同女人约会等。最终麦克穆菲和布罗德曼逃离病院。耐人寻味的是布罗德曼此时才开始说话。麦克穆菲集中体现了追求自由、人格独立、反体制压迫这样一些精神。”疯人院“实际上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幅缩影,恰好同金斯伯格在其《嚎叫》中的那一声“我看见我这一代的精英被疯狂毁灭”相呼应,发人深醒。“大护士”则是《嚎叫》中的邪恶火神“摩洛克”的象征,代表美国资本-军事一体化体制对人性的压抑。此书出版后好评如潮,《时代》周刊称此书“是向体面阶级社会的陈规以及支持这些陈规的看不见的统治者发出的愤怒抗议”;《纽约客》则说此书“预示了大学骚乱、反越战、吸毒以及反文化运动。”显然,此书的主旨同《麦田守望者》和《在路上》传达的BG(“Beat Generation”“垮掉一代”未必达意,本人用其缩略语代替)理念一脉相承。难怪不少评论家把肯·克西也归入BG。他同BG代表人物联系的确非常密切。1964年,继堪称嬉皮士时代一大壮观的旧金山的“爱之夏”(Summer of Love)大集会后,肯·克西用《飞越布谷鸟巢》的版税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轰动全美的“行为艺术”活动。一辆命名为“向前”(Further)号的校车车身涂上炫丽色彩,满载着一伙自称为“快活的恶作剧者”(Merry Pranksters)的青年男女从加里福利亚州出发,横跨美国大陆,到达纽约世界贸易大厦,然后又返回。开车的正是被称为“BG天使”、克鲁亚克《在路上》主人公迪安的原型尼尔·卡塞迪。“快活的恶作剧者”这一称谓已把嬉皮士的反叛精神表露无遗。当时嬉皮士中流行的一句话是“你在车上吗”(Areyouon the bus?)。60年代末在旧金山兴起的嬉皮士运动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如公开吸毒,奇装异服,男女群居,街头爵士,迷幻摇滚即兴演出,用和平方式反抗现存法律和传统习俗等其实可以追朔到此。这一年8月,芝加哥爆发了长发异装的嬉皮士反越战骚乱。1968年,倡导“新新闻写作”(New Journalism)的汤姆·伍尔夫(Tom Wolfe)在其著名的纪实性非小说作品《令人振奋的兴奋剂实验》(The Electric Kool Aid Acid Test)中详尽报道了这事,由此肯·克西声名大振,同金斯伯格、摇滚音乐歌手鲍勃·迪伦(Bob Dylan)一样一时成为被青年崇敬的偶像。
肯·克西后来写过一些自传性短篇小说、儿童故事、文章等,可除了《有时冒出了一个伟大的念头》(Sometimes a Great Notion1964)和《水手之歌》(Sailor Song1992)以外都不太成功。前者叙述俄勒冈州一小镇两个独立谋生的伐木工人的故事,贯穿于全书的人生基调是“永不屈服”(‘Never Give An Inch),使人联想到梅尔维尔的《白鲸》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所传达的那种不向命运让步的大无畏精神,受到评论家一致称赞,他本人也颇满意。此书由名演员亨利·芳达和保尔·纽曼担任主角被搬上银幕。后者带有科幻性质,以阿拉斯加渔村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全球气候变暖、核污染、癌症等重大紧迫问题的思考。不过,更多读者也许是因为看过其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在中国译为《飞越疯人院》)才知道肯·克西的。此片在1974年一举夺得奥斯卡5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男演员(杰克·尼可尔森Jack Nicholson),最佳女演员(露易丝·弗莱彻Louise Fletcher)。不久前又被美国电影学院列人其20部最佳影片之一。
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BG作家还是肯·克西都备受争议。但历史地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所引发并由嬉皮士以及其后众多青年所实践的“背包革命”内容十分丰富(积极和消极方面并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相对繁荣,但冷战加剧,“红色恐怖”,麦卡锡主义肆虐,大多数人惧怕迫害,保守思潮成为主流,人们热衷于实现“美国梦”。那时的年轻人被称为“沉默一代”,故有“沉默的时代”一说。可BG和嬉皮士却用他们似乎反常、近乎“疯狂”自虐的行为公然藐视虚伪的传统伦理和物欲至上主义,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搅起阵阵波澜,这无疑是需要勇气的。需要指出的是,多数BG和嬉皮士并不如有的批评家所说逃避现实,他们后来大都积极投入了反越战,包括争取种族平等、妇女解放在内的民权、生态保护运动。金斯伯格和肯·克西就是如此。
肯·克西的《飞越布谷鸟巢》同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和克鲁亚克的《在路上》一样已成为BG和嬉皮士反文化运动的经典著作。美国及西方各大媒体对肯·克西的去世反应热烈,称他是嬉皮士时代的催生者和见证人,是一位严肃的小说家,可以同菲力普·罗思(Philip Roth)和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相提并论。他的历史意义在于:把50年代发端的波西米亚“垮掉一代”运动同60年代的反文化/嬉皮士运动联系了起来。他们极端的反叛方式现在当然不会再具有当日那样的吸引力,可张扬个性,向往自由,不循规道矩,追求冒险新奇这些理念及世界范围内许多业已接受、习以为常的先锋/前卫行为,应该是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
⑨ 《飞越疯人院》深度解析是什么
《飞越疯人院》深度解析是:这部片子颂扬了勇敢的解放自由的精神。
虽然麦克墨菲最后变成了智障人,但是我认为他并没有输。他鼓舞了疯人院的很多人,继续像他一样追求自由。从更深层次来说,就是揭露了美国当时把正常人当做精神病人的丑态,和高阶级压抑舒服的病态社会现象。开头的镜头用暗调的黑色烘托氛围,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和恐惧,也正符合疯人院里颠倒黑白、权利压迫的调性。
然后整个片子是围绕疯人院里的人物展开的,所以人头比较多,而且对话比较多,对人的景别大多是中近景和近景。在人物很多的时候会用大全景。采用了很多拍摄人物对话场景的技巧,像是以人物的肩做前景拍摄说话者,还有正反打的情况也有出现。注重人物说话的形态和表情。
创作背景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坎·凯西的同名小说。原著小说《飞越疯人院》发表在60年代,而60时代正是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二战结束后的东西方冷战、麦卡锡主义、马丁路德金倡导的黑人民权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等等,于是小说的作者借以文字来表达对60年代美国体制的失望和不满。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作为“捷克新浪潮”的中坚分子,自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后流亡欧洲,并于1969年到达美国,在1974年他拍了这部影片。
⑩ 求《飞越疯人院》原著小说中文版全本
肯克西的经典大作,飞越疯人院中文版,在这里了,楼主自己早点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