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王周生小说性别女
『壹』 王周生简介
简介
王周生,1947年生于江苏启东,曾就读于厦门、温州、上海等地,1968年下乡崇明农场、1979年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9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成人大专,现为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著作、论文与作品:
学术类:
专著:《丁玲年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年7月
评传:《丁玲--飞蛾扑火》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
专著:《关于性别的追问—当代文化和社会性别(之一)》(正在出版中)
论文:《丁玲女权思想的衰变》 学术季刊 1993年3期
论文:《信息时代与文学》 学术季刊 1995年第4期
论文 :《从留学生到新移民》社会科学 1996年10期
论文:《赞美的背后—〈杭州美女地图〉、社会性别话语及其它》
鄂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二期
翻译论文:《丁玲的〈母亲〉》(美,Tani Barow) 《文学研究》1990年第六期
翻译论文:《文学与社会学》(美,利奥·洛文塞)《上海文论》1990年第六期
翻译小说:《我们》 外国文艺 2001年 第四期
创作类:
长篇小说《陪读夫人》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年12月
长篇小说《性别: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年9月
中、短篇小说集《红姨》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
散文集:
《我看美国月亮》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9月 15万
《笑过的印记》 文汇出版社 1996年10月 25万
《倦鸟归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年3月 15万
《东边日头西边雨》 浙江江少儿出版社 1999年1月 12万
《哈佛铜像前的故事》 上海少儿出版社 20002年4月 10万
报告文学 《罂粟为什么这样红?》 海上文坛 1995年10月
《生命之花在自由中开放》 妇女之友 1993年第6期
《 小草无愧于哺育它的土地》 文汇报 1991年5月14日
《冬青林,喧腾作响 》 文学报 1990年11月15日
《一头抓在手里的狼
--美国印第安人一瞥》 文学报 1992年593期
《信仰的舞蹈》 解放日报 2001年5月28日
获奖情况:
评传《丁玲—飞蛾扑火》获上海市妇联优秀著作奖
长篇小说《陪读夫人》获第二届上海市长、中篇小说奖、《小说月报》第六届百花奖。
中篇小说《星期四,别给我惹麻烦》获第七届《小说月报》百花奖。
短篇小说《黑人理发师巴瑞》获第六届《上海文学》奖
报告文学《罂粟为什么这样红》获《海上文坛》优秀作品奖。
报告文学《信仰的舞蹈》 获《解放日报》“爱我中华“征文奖
散文《有朋自远方来》获《解放日报》1992年“都市征文”一等奖。
散文《大柏树的晚霞》获《解放日报》1996年“美在上海”征文优胜奖。
散文《归宿》获新民晚报“我的上海缘”征文奖。
散文《那夜星空》获文汇报“我爱改革开放的中国”征文奖。
『贰』 长篇小说什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5部长篇佳作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叁』 哪儿有王周生的个人简介啊急需!
王周生,著名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47年生于江苏启东,曾就读于厦门、温州、上海等地,1968年下乡上海崇明农场、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成人大专,1979年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曾去美国陪读,现为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著有长篇小说《陪读夫人》、《性别:女》,中短篇小说集《红姨》,散文集《笑过的印记》、《我看美国月亮》、《倦鸟归林》、《东边日头西边雨》,《哈佛铜像前的一个故事》、《爱是深沉的海》,评传《丁玲--飞蛾扑火》,专著《丁玲年谱》、《关于性别的追问》,翻译英语短篇小说《我们》及学术论文、译文等约300万字左右。
曾获上海市长、中篇小说奖、《上海文学》奖以及《小说月报》百花奖、《上海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征文奖多种奖项。
『肆』 投稿的话,《南风》《最小说》《火花》《萌芽》哪个稍微容易点
建议你投萌芽吧
萌芽是一个中国知名青春文学文化品牌。全方位的青春文学文化平台;具有50年辉煌历史、仍为中国权威畅销的原创青春文学杂志;历时8年,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销售已逾百万册的国内畅销青春文学书系品牌;
近60万会员,每天百万流量的超人气青春文学文化网站;
1956年 “任何参天大树都是萌芽长成的”
3月,作为培养青年文学人才的阵地,《萌芽》杂志由上海市作家协会筹备。
7月,《萌芽》杂志创刊,哈华任主编。杂志的封面刊名采用鲁迅先生的手迹,旨在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30年代办《萌芽》的传统,在文学战线上培养大批新战士。
正如巴金在创刊号的祝词中说的那样,“任何美丽的花朵,任何参天的大树都是由萌芽长成的”,“任何萌芽只要得到阳光和雨露的养料,就会展开她那‘欣欣向荣’的前途。”
1960's 艰难岁月VS无人不知的《萌芽》
《萌芽》杂志创刊后,就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喜爱,来稿数量激增,发行量也直线上升。创刊号印数36000册,一年不到就达到20万份。在广大青年作者及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青年习作者的园地,不少作家,如新近去世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文夫等,都是在《萌芽》起步跨上了文坛。而今天50岁左右的一代文化人,几乎无人不知《萌芽》。
最初,《萌芽》为半月刊,至1960年7月改为月刊,但只出了两期,因纸张供应紧张而被迫停刊。从创刊到停刊,共计出版了98期。
1964年,经济形势好转,《萌芽》复刊。
1966年7月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再度被迫停刊,共计出版31期。
1980's 属于文学的80年代
1981年,《萌芽》杂志复刊,哈华同志主编。复刊后的《萌芽》很快便博得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发行量直线上升,刊物发表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
1983年,湖南省青年作家彭见明1983年刊发表在5月号《萌芽》上的小说《那山那人那狗》,以及湖南省青年作家刘舰平刊于6月号《萌芽》上的小说《船过青浪滩》,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1998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可见《萌芽》所刊作品的生命力之顽强。
当时《萌芽》的最高发行量突破30万份。与此同时,大型文学杂志《萌芽》增刊《电影电视文学》,在上海创刊。开风气之先,发行量高达36万。
1984年10月号《萌芽》发表的浙江省青年记者吴民民的报告文学《冰海沉船》,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986年5月,哈华离休,曹阳接任主编。以后的十年,《萌芽》被誉为“作家的摇篮”。(《萌芽》增刊改名为《电视电影文学》杂志,于86年5月划归上海市文联。)
为了激励与扶植青年创作,复刊后的萌芽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萌芽文学奖,并恢复了推出年轻作家的“萌芽丛书”的出版。如今的《萌芽》编辑中,就有多位从当年的“文学奖”中脱颖而出。
1988年6月,《萌芽》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庄重文文学奖”。
1990年6月,《萌芽》杂志设计封面被评为国家刊物封面整体风格设计大奖。
1994年6月号《萌芽》,闫连柯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荣获第三届“上海市中长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中篇小说二等奖、优秀作品编辑奖。
1996年 文学杂志的市场之路
1995年,赵长天接任《萌芽》杂志主编。
随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1996年1月号《萌芽》又进行了改版,内容栏目化,开本从16开改为大16开,定价6.00元/册。
这明示了《萌芽》办刊的目的不再限于培养青年作家、少年作家这一小众圈子,同时扩大范围,将眼光放远到提高广大青年读者的文学素养上。杂志将读者群重新定位在“大、中学生”,即以大学生为主,向下辐射到高中生,向上辐射到工作一两年的青年读者。改版后的萌芽更贴近生活、贴近校园和青年学生,既是一本青年文学刊物又是一种青年文学修养性读物,《萌芽》的品牌栏目有:小说家族、校园清泉、青春心事、校园扫描、第一类接触、异域传真、社团之页等等。
1996年8月号《萌芽》,上海作家王周生的小说《星期四,别给我惹麻烦》,荣获《小说月报》’97百花奖、优秀编辑奖,以及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
《萌芽》新人奖推出张磊、刘文诚、周洁茹、商羊、张雄、路玮、王淑瑾等一批文学新人。
1997年,萌芽杂志社与沪南供电局合作,每月向全国贫困地区赠阅《萌芽》杂志一千册,持续一年。并面向贫困地区举行了“沪南杯”散文征文活动。
2000年,考虑原价6元的月刊,给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族每月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萌芽》杂志的开本从大16开,改回正16开,降价为4.8元保持至今。
通过不断的市场实践,“用一本杂志来体验青春,用一本杂志来感受文学”成为新时代萌芽的办刊口号。阅读萌芽成为大中学生的时尚。
2000年,迎着这样的奇迹,萌芽及时推出了由学生自己担纲编辑的“刊中刊(AMAZING)”不断更新栏目,“少年小说”、“学园Q弹”、“爱上男主角”、“大牌档”、“众议院”等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栏目,使文学杂志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沙龙。
基于1999年起又成功举办了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培养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畅销书作家和文学新锐,萌芽的影响力再度节节攀升,销量达到每月的50万册上下。
2001年,随着优秀作者的队伍庞大,应读者的强烈要求和编辑部人员的积极筹划,《萌芽》恢复增刊的出版,一年为2期,为中长篇小说专号。
2001年,国家出版署批准《萌芽》作为“双效”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2005年,萌芽杂志被评为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被列为百种重点期刊之一。同年,萌芽杂志社被评为上海市宣传系统第一届(2003年—2004年)“文明单位”。
1999年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掀起的作文革命
早在1997年末,中国的舆论界就对中学语文教育投入了极大关注。《萌芽》作为时代青少年与文学之间的媒介,具有敏锐的嗅觉,察觉到一场作文革命的时机已经到来。
1998年,《萌芽》联合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全国著名高校,向中学教育的“唯理模式”叫板,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就这样应运而生。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大赛聘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除初赛作品要求字数控制在5000字以内、参赛者30岁以下之外,不收取报名费,无任何限制。“新概念”旨在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初赛优胜者参加复赛,最后确定一、二等奖及入围奖名单。
1999年3月,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圆满成功。当年有7位一等奖获得者幸运地得到了保送联合主办高校的破格录取资格,自中国大陆恢复高考以来第一次因作文比赛的奖项,获得深造机会。
自1999年7月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始,至第七届大赛止,新概念作文大赛由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独家协办并以“中华杯”冠名。
2005年,第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由掌上灵通有限公司独家协办,以“掌上灵通”冠名,简称“灵通杯”第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至今新概念作文大赛已历时7年8届。7年来,参赛人数已经从最初的4千人次,逐年递增至7万多人次。随着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高校合作力量由最初的7所陆续扩大为10所到后来的13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先后加入了联合主办单位队伍。1999年以降,全国不计其数的媒体报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冲击,引发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思考。
“新概念”的参赛稿件给文坛吹来了清新之风。许多作品使评委铁凝、叶兆言等成名作家无法相信这样才华横溢的文章出自中学生之手。评委会主任王蒙甚至欣喜地说:“我们可以搁笔了。”作家赵丽宏也发出了“青春的光彩谁也无法扼杀”的感叹。许多潜在写作的年轻作者被发掘出来,文学的基础人口获得了拓展。而起步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等“80后”作家,更成为如今文坛最活跃的分子之一,他们的作品之畅销是文学出版业中的奇迹。
另外,韩寒这名当年由大赛发掘出的一等奖获得者、媒体眼中的“高才留级生”所引发的话题,至今是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深远的冲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媒体舆论都不得不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重新审视与思考。
每年由大赛衍生出的出版物《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和《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特色作品选》的销量也历年保持较好的销售势头,成为广大青少年业余课外阅读的重要补充。而且后来每年出版《新概念才气作文选》
2000年 萌芽网站建立——青春文学文化家园初具规模
1999年《萌芽》杂志策划成立网站,以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方便编、读、写三者通过虚拟媒介更好地交流办刊心得,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即时消息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2000年3月26日萌芽网站正式成立。
2005年4月,改版后的网站一期顺利改造完毕。成为一个融《萌芽》官方信息发布、论坛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学爱好者集散地。
杂志读者可通过登陆www.mengya.com 了解萌芽杂志、新概念大赛、萌芽书系及萌芽网站社区的全方位“萌芽”官方信息,也可在网站的平台上与萌芽杂志社、萌芽作者、萌芽读者进行直接交流沟通。
2006年5月,萌芽网站完成二期改版,新增萌芽播客、聊天室、在线投稿《萌芽》杂志系统等新功能,进一步改造论坛结构,同时吸引大量萌芽作者聚集网站与读者面对面沟通。
目前,网站的注册会员数量已逼近70万。日均流量百万,论坛日均发帖量15000帖。萌芽网站业已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青春文学文化家园”。
2003年 萌芽书系——国内畅销青春文学图书品牌诞生
2003年,作为青少年心目中具有权威性的刊物,《萌芽》杂志借助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稿源优势正式以“萌芽书系”的品牌,推出青春读物。
早在杂志建立初期,《萌芽》编辑部就不定期地与全国各地出版社合作,为决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搭建作品推广的平台,推出“萌芽丛书”。
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后,《萌芽》也时有图书策划编撰的成果。应该说,在2003年“萌芽书系”品牌确立前,《萌芽》推出的图书已经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消费群和可靠公信力;这个品牌的确立,已经使《萌芽》的图书编辑走向更专业更成熟更规范的运作模式。
至今萌芽书系已与全国各大出版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托萌芽杂志社自身的社会效应及经济实力,本着大力扶持青年作者的宗旨,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利于青年作者成长的图书出版条件。
已出版的图书囊括长篇纪实文学、长篇小说、个人中短篇小说集、萌芽作品合集、萌芽作品年选等各个种类,诞生了畅销书作家蔡骏、那多、李海洋、马中才、王皓舒、朱婧等实力作者。品牌旗下文学出版物已达50多种,每种最低以10000册起印,至今销售达上百万计。
『伍』 王周生的获奖情况
长篇小说《陪读夫人》获上海市长中篇小说奖以及天津小说月报百花奖,
《性别:女》获第二届全国女性文学奖,
《关于性别的追问》获第一届全国女性研究优秀专著奖,
评传《丁玲--飞蛾扑火》与论文《性别平等与公民意识的提升》先后获上海市妇女学会理论研究成果奖,
短篇小说《黑人理发师巴瑞》获《上海文学》奖
短篇小说《星期四,别给我惹麻烦》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陆』 王周生的主要作品
专著:《丁玲年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评传:《丁玲--飞蛾扑火》上海教育出版社
专著:《关于性别的追问》上海学林出版社
论文:《丁玲女权思想的衰变》 学术季刊 1993年3期
论文:《信息时代与文学》 学术季刊 1995年第4期
论文 :《从留学生到新移民》社会科学 1996年10期 小说:
长篇小说《陪读夫人》 上海文艺出版社
长篇小说《性别:女》 上海文艺出版社
长篇小说《生死遗忘》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短篇小说集《红姨》 四川人民出版社
散文集:
《我看美国月亮》 安徽文艺出版社
《笑过的印记》 文汇出版社
《倦鸟归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东边日头西边雨》 浙江少儿出版社
《哈佛铜像前的故事》 上海少儿出版社
《爱是深沉的海》云南人民出版社
『柒』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作者简介
王周生,当代女作家,1947年生于江苏启东,曾下乡崇明农场,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成人大专,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评传《丁玲--飞蛾扑火》、专著《丁玲年谱》、论文《丁玲女权思想的衰变》、《信息时代与文学》、《赞美的背后—〈杭州美女地图〉、社会性别话语及其它》等;还有理论和翻译作品,共计250万字左右。著有长篇小说《陪读夫人》、《性别:女》,散文集《笑过的印记》、《我看美国月亮》、《倦鸟归林》、《东边日头西边雨》、《哈佛铜像前的一个故事》、《爱是深沉的海》,中短篇小说集《红姨》等。曾获上海市长中篇小说奖、《上海文学》奖、《上海妇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多种奖项。
『捌』 如何看待杨绛对张爱玲的评价
我认为杨绛先生评价得挺直白。她先自称有偏见,我觉得这样挺好:有偏见先放在头里,也算是吐槽吐得光明磊落了。她这段评价,其实大半是品评张爱玲的个人生活,其中且有一半,是引他人说法:首引外甥女说法,说张爱玲出风头;尾引夏志清说法,说张爱玲不自然。那更像是“因为我有偏见,所以乐于相信说她不好的话”,我觉得没啥问题。而这一段:你生活的时期和我不同,你未经日寇侵略的日子,在我,汉奸是敌人,对汉奸概不宽容。“大东亚共荣圈”中人,我们都看不入眼。可以说是立场不同了。那是乱世,各有是非,这就不提了。真正对张爱玲文字的评价,只这两句:我说句平心话,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她笔下的女人,都是性饥渴者。单这两句,我个人觉得没啥问题。只是着眼点不同罢了。张爱玲的好处,是她的沉静叙述,是她丰富优美的意象,是她白描人物的精确与深邃。杨绛先生显然是认同的,“文笔不错”。以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伉俪从来吐槽狂魔的身段,张爱玲能被赞一句“文笔不错”,已是极高评价了。至于“意境卑下、笔下女人多是性饥渴”,却值得说道。张爱玲写小说,有点类似于英国简·奥斯丁:不写大事,而写家居琐事;不用热讽,而用冷嘲。喜欢大叙事的人,会觉得这是格调小;但纳博科夫却夸过奥斯丁是一件精致的象牙工艺品,我觉得这词也能用来形容张爱玲:华丽细碎,虽然不算宏大。张爱玲整个的格调是偏悲的,她不相信热情,不相信真爱,对万事都觉得虚无。她笔下的女性的确没几个好人。《金锁记》里七巧就这么过了一辈子。《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男人女人都卑鄙。《留情》里淳于和他的前夫现夫大家都糊涂过过日子。《鸿鸾喜》更是每个男男女女都蝇营狗苟又活得装腔作势。《等》里的姨太太们尤其可怜,一个个被老公抛弃了,还得摆着谱过日子。张爱玲是在一边轻妙地嘲弄她们,一边又可怜她们。说她笔下的女人都是性饥渴者未免过了,但说她笔下的女人大多缺乏独立精神,都是准姨太太,大概不错——连白流苏这样算是有独立人格的,终究还是靠着独立的姿态挣得范柳原一份真情,却依然是经济依附。在出国留学见识过大世面,翻译《堂吉诃德》这类作品的杨绛先生眼里,张爱玲显然是格局小了。实际上,王小波也不太喜欢张爱玲,这我完全能够理解。夏志清先生夸张爱玲,也从来不是夸她格局大,而是夸她文笔卓越、意象丰富,以及,她天然的悲剧感。张爱玲的讽刺并不惩恶劝善,她也不描述理想化的崇高世界,她只是描述人类的虚伪与功利,同时也容忍人类的庸俗。她笔下其实也没什么真挚情爱,更多是细致描绘各色自以为是的虚情假意:她是不太信赖人性的。所以啦,夏志清先生是“虽然张爱玲写的题材狭窄,但文笔着实好”;而杨绛先生是“虽然张爱玲文笔好,但格局实在卑下”。着眼点不同而已。或者这么说吧:张爱玲描绘的是人类庸俗的实然;而杨绛先生推崇的是文学理想的应然。所以后者不喜欢前者,再加上一些文字外的生活偏见,酿成这点不喜欢,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就我个人的看法,我是很赞同杨绛先生对张爱玲的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