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了小说阅读理解答案
❶ 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❷ 2011衡水中学一模,是模拟的卷,不是调研的
2011年河北省衡水市高三统一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祓除(fú) 全天侯(hóu) 正经八百(jǐnɡ) 予以重创(chuānɡ)
B.缱绻(quǎn) 潜规则(qiǎn) 数见不鲜(xiān) 循规蹈矩(jǔ)
C.钟馗(kuí) 麻风病(fēnɡ) 皇亲国戚(qī) 独当一面(dānɡ)
D.干瘪(biě) 盥洗室(ɡuàn) 胼手胝足(dǐ) 兵慌马乱(huā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10年9月,《新周刊》联手新浪网推出《微语录》一书,草根与精英肩并肩“登堂入室”,他们在微博上留下的吉光片羽,令人感念怀想。
B. 《少儿学魔术》一书,包括 “纸兔变活兔”“橙汁变清水”等神奇有趣的魔术形式及让人大彻大悟的魔术“揭秘”,内容丰富多彩,配图色彩缤纷。
C.目前,国内通俗歌曲的“金曲榜”名目繁多,每种奖项颁奖盛典的前期宣传都不惜重金,与此相比,高雅音乐却显得门庭冷落,户限为穿。
D.“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商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人没有诚信,就像是海市蜃楼,最后就会坍塌,所以,诚信是一个企业家的“不二法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考察自然现象的性能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和化学等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B.在傅琰东亮相湖南卫视的元宵晚会上,不但没有澄清自己之前在央视春晚表演《年年有鱼》所引发的质疑,反而因为“变死”了一条金鱼而招来新的质疑。
C.医疗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药品生产保障体系不完善,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以及管理的不足和曾经的失误,是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原因。
D.“火星-500”试验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项目,被科学界誉为“把人类对于人类自身乃至对于火星的探索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杜甫是我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与李白不同, , ; ,
; , 。
①杜是写实 ②李是奔放飘逸
③李是想象瑰奇 ④杜是反复咏叹
⑤杜是沉郁顿挫 ⑥李是感情喷涌而出
A.③④⑥①②⑤ B.⑥④③①②⑤ C.④③①⑥⑤② D.④⑥①③⑤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最近文化圈里流行一个热词,叫做“有态度”。文化当然是应该“有态度”的。不过,不论是哪一种文化人,如果只是刻意地标榜自己“有态度”,以显示其孤高与特立独行的个性,其实未必是最值得激赏的。毕竟,真正富含价值的有态度,并不是一个人摆拍的表情与姿态,而应该是一种群体性的记忆唤醒与价值认同。文化的最大价值,应该是由孤立的个体情感转向整个社会的情感共鸣。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农民工版《春天里》能够带来群体感动,因为它传递的情感与价值,完全是来自于一种自觉的意识,是完全尊重社会现实自发的本真表达,彻底摆脱了一切约定俗成的文化框架与艺术惯习。这种完全自发与自然的态度,不但不会让人嫌弃他们的粗陋,反而产生了超越原唱者的力量感,引起了普遍的艺术共鸣。
众所周知,摇滚乐多是以反叛的姿态进行文化对抗,人们也总是用“反抗”与“愤怒”这样的语词来诠释它的艺术价值。然而摇滚并不只是属于白领精英与小资群体,披头士的摇滚大师约翰•列侬,把摇滚乐视为表达信仰与挑战主流的方式,他被视为工人阶级的英雄,从他的音乐中不难发现摇滚乐与英国工人阶级之间的深刻关系。这些年,我们从罗大佑、崔健、周云蓬以及汪峰的很多音乐作品中,深切感受到一种反抗与愤怒,他们的作品很多都属于底层声音,只是有些人不知道那就是摇滚。
无疑,农民工版《春天里》展现了社会底层沦陷的无奈挣扎,体现了一种为突破阶层固化的反抗。它像社会传感器一样,让人在心灵深处清晰碰触到社会苦痛与不安的敏感神经,然后产生一种静水流深的愤怒。音乐是一种文化载体,很多时候都自然承载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当然,很多反映底层价值诉求的摇滚音乐,在现实中要么无法得到充足的传播空间,要么被一些所谓的主流观点异解扭曲。
农民工版《春天里》不仅唱哭了千万网友,还打动了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让他也听得热泪盈眶。由此,很多人期待能有更多权力去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权利。文艺介入政治的姿态,或者是批评,或者是建设,这二者有时在目的性方面,又会有其统一性。现在看来,农民工版《春天里》就是真正“有态度”的文化,如果能够在倒逼权力赋还底层权利,或者唤醒权力关注社会公平方面,起到哪怕是极其微薄的作用,当然就是这首摇滚的最大价值。
在这个过度崇拜文化英雄、迷信文化权威的年代,农民工版《春天里》能够带来强烈情感共鸣,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说明那种刻意强调“态度”的文化表达,容易脱离公共基础而显得太过虚弱与伪饰。这实际就要求,当前必须提供更多的公共平台,让那些真正反映人们普遍与真实的文化声音得到充分传播。
5.下列关于“有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态度”并不需要刻意地强调,以显示自己孤高与独立的个性,因为那样容易脱离公共基础更显得太过虚弱与伪饰。
B.“有态度”并不是一个人摆拍的表情与姿态,而是一种群体性的记忆唤醒与价值认同,它与个人态度没有关系。
C.“有态度”能够体现出文艺介入政治的姿态,或者是批评,或者是建设,两者在目的性上,有时又是统一的。
D.“有态度”是真正反映人们普遍与真实的感情的文化声音,能够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
6.不属于“农民工版《春天里》打动人心”的原因的一项是
A.它完全来自于自觉的意识,尊重社会现实自发的本真表达,彻底摆脱了一切约定俗成的文艺框架与艺术惯习。
B.它展现了社会底层沦陷的无奈挣扎,让人在心灵深处清晰碰撞到社会苦痛与不安的敏感神经,产生静水流深的愤怒。
C.如果能够在倒逼权力赋还底层权利,或者唤醒权力关注社会公平方面起到某种作用,当然就是这首摇滚的最大价值。
D.在这个过度崇拜文化英雄,迷信文化权威的年代,它反映了民众普遍而真实的情感需求,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如能由孤立的个体情感转向整个社会的情感共鸣,能够得到群体性的记忆唤醒与价值认同,就可能实现其最大价值。
B.摇滚乐多是以反叛的姿态出现,人们总用“反抗”与“愤怒”来诠释其艺术价值,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得到充足的传播空间,或者被一些所谓的主流观点异解扭曲。
C.摇滚大师约翰•列侬把摇滚乐视为表达信仰与挑战主流的方式,罗大佑、崔健等人的很多让人深切感受到了反抗和愤怒的作品,同样属于摇滚音乐。
D.农民工版《春天里》带来了群体性感动,承载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因此应提供更多的公共平台,使这样的文化声音得到充分传播。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赵孝成王时,秦兵东围邯郸。赵王恐,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为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复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鲁连见新垣衍而无言。新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鲁仲连曰:“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太史公曰: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屈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 间:抄小路
B.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 去:使之退
C.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 多:赞美
D.折卿相之权 折:受挫折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鲁仲连好持高节的一组是
①好奇伟倜傥之画策,不肯仕宦任职 ②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③鲁连见新垣衍而无言 ④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⑤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⑥不屈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
A.②③④ B. ③⑤⑥ C.①②④ D.①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仲连是齐国人,具有高尚的气节,不肯做官,即使是在为赵做了退秦这样的大事之后,依然不改初衷。
B.在是否尊奉秦昭王为帝一事上,平原君与魏王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而与鲁仲连的态度是一致的,都不同意尊其为帝。
C.鲁仲连与新垣衍都不是赵国人,二者为了达到帮助赵国这一相同的目的都想将对方赶走,而结果是鲁仲连取得了胜利。
D.文中司马迁给予了鲁仲连极高的评价,认为他虽地位低微,但荡然肆志,不屈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议论符合大义。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4分)
(2)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6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烟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文学家、史学家。顺治七年,清兵攻陷广州,次年,他投身抗清斗争。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无结果。康熙十二年,三藩事起,又参加吴三桂反清行动,不久即失望辞归,退隐不仕。
(1)颔联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
(1) , ,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 。(司马迁《屈原列传》)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李密《陈情表》)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柳宗元《小石潭记》)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想念麦客
周建
①收麦子的日子逐渐远去,我很想念那些麦客。
②那些麦客是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现代麦客。他们不是历史上凭着镰刀收割麦子的麦客,而是开着大型收割机,呼呼啦啦地疾风一般来来去去的人。他们一般是三四个人驾驶一台大型收割机,三四台为一组,走南闯北,因为常年的风吹日晒,他们的皮肤黝黑、粗糙,嗓门大大的,做事、说话就像收割麦子一样,风卷残云一般。
③因为老家的道路好些,也因为老家的麦子收割期总是晚上几天,每年的麦子收割时节,来来去去的、带着收割机的麦客很多,如果是麦收快结束的时候,每天在路上能见到上百台收割机。
④曾经留意他们的收割机,有新疆2号、福田2号、洋马、久保田等,每台机子的价格少在六七万,多在二十来万不等。这些收割机,有的是他们用多年的积攒买来的,有的是他们凑股买来的,有的甚至是他们借了债买来的,总之,买了收割机,几乎用尽了他们全部的精力。他们希望收割机能带给他们更好的收益。有一个麦客告诉我,去年,他和合伙人撵着季节走,从海南的三亚一直收到黑龙江的黑河,用自己的辛劳换来沾满辛勤汗水的钞票。
⑤这些麦客,出来的时候,自己带着被窝行李,有的还带着锅和煤气灶,吃的、喝的、住的、用的都在流动的车上。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安营扎寨,支锅开灶,行军打仗一般。他们的衣服脏兮兮的,头上灰蒙蒙的,脸上黑乎乎的,浑身上下到处都是麦灰,只留下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一说话,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甚至连日都没法洗一次澡,只是夜深人静的夜晚,用热水擦擦,或用凉水冲冲身子。有的就在人家的屋檐下,在马路边,亦或树阴下,收割机一停,铺盖一放,一倒下就打起了呼噜,嘈杂声、喧闹声丝毫不影响他们酣然入梦。
⑥到了麦田里,麦客们就来了十足的精神,浑身都是劲儿,把收割机开得呼呼啦啦的,饭都顾不上好好吃一顿。有的就在田头,吃着同伴送去的饭菜,那饭菜也谈不上热,更谈不上香,但他们吃起来还是狼吞虎咽。
⑦一个烈日的中午,在一片树阴下,我见到了两个麦客在田头吃饭的样子:地上放着一盆猪肉烧豆荚,一包水煮花生米,一人站着,一人坐在地上,他们一手握着啤酒瓶,一手抓着鸡爪,一边大嚼着,一边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什么。那饭菜也不算上乘,吃相也实在不雅,但他们吃得满口生津,有滋有味,满面春风的样子,胜过享受任何一顿美味佳肴。也有的麦客因为劳累过度,加上太阳暴晒,什么都不想吃,就买些八宝粥放到收割机上,饿了就喝一罐,渴了也喝一罐,稍歇片刻就继续干活。
⑧麦客们已经走了几天了。我常常想起他们,也想起我们自己,比较起来,就觉得汗颜,我们的知识也不一定比他们丰富,能力也不一定比他们强,经济也不一定比他们富有,整天躲在阴凉底下,或是蹲在空调房里,忙着所谓的无聊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抱怨天气的炎热,叙说生活的不平,议论社会的不公,慨叹人生的无奈。在轻松的日子里,萎缩地工作着,烦恼地快乐着。理想、锐气、信念被现实击打得支离破碎,荡然无存,只留下机械般的木讷的躯体。
⑨想念麦客,想念他们走南闯北的勇气,想念他们随遇而安的思想,想念他们阳光一样的心灵,以及那健康的肤色、爽朗的笑声。
14.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麦客的,请分条概括。(6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些麦客是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现代麦客。
(2)在轻松的日子里,萎缩地工作着,烦恼地快乐着。
16.文章在表现麦客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赏析。(6分)
17.作者对麦客的回忆和对自己生活、工作状况的描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六、(15分)
18.请根据以下材料为史铁生撰写一副挽联,不少于10个字。(4分)
史铁生,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2010年12月3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0岁。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他生前留下遗嘱,去世后将自己的肝脏和大脑捐给有需要的患者和医疗机构。
史铁生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钟声》等。
19.阅读下列材料,用一个单句概括材料要点,不超过28字。(5分)
新华网联合国2月18日电,在联合国安理会18日举行的谴责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继续修建定居点的决议草案表决中,美国行使否决权,致使决议未能通过。
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巴西常驻联合国代表维奥蒂在投票结束后说:“由于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使了否决权,本决议草案未能获得通过。”
安理会当天就巴以问题举行闭门磋商,随后对该决议草案进行投票。除美国外,安理会其余14个理事国都投了赞成票。
这一决议草案由120多个联合国会员国共同提交。
20.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语句。要求补写内容与上下文句式协调一致,语意连贯。(6分)
生活如酒,或馥郁或清洌, ;生活如风, ,它需要一双敏感的双手去感知; ,或轻快或低沉,它需要一对用心的耳朵去聆听。酒有清洌, ,歌有低沉,一如生活,不会一路坦途,面对风雨和挫折的乐观与旷达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1902年,23岁的鲁迅到日本仙台学医,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使他深受刺激,为了疗救病态的社会和愚弱的国民,鲁迅弃医从文,用文艺唤醒麻木的群众。他笔耕不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为后人留下丰厚而宝贵的精神遗产。
(2)1931年钱伟长19岁时,以历史、中文双科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入学第三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转入物理系,踏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最终成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此次考试命题 瞎猜瞎讲
一.基础提醒
1.字音题,此次为混合字形题:与当下的社会热点有关系的潜伏,与武强年画有关系的门神钟馗,高考考过的祓除、盥洗室, 源自课本的有缱绻 ,只需记住读音的有重创、全天侯、正经八百、循规蹈矩、皇亲国戚, 需要识音正义会解释的有独当一面、胼手胝足、兵荒马乱。
2.成语题,需要背过的有吉光片羽;
依据课本可以推断出的有——户限为穿。“限”字出自高二语文课本《登泰山记》一课。“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一句(限:名词作状语,象门槛一样)可见成语题还是要回到课本,溯源探义。
3.病句不难。提主干,找标志就可。
4.运用先手法后风格,先李白后杜甫,细推敲即可。
二、小阅读
此次选文为 2010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的《农民工版春天里是真正“有态度”的文化》,属于社会科学类选文,感觉没有难度,近两年高考设题多从传统文化,比如从汉字文化来考察。此题一般吧,强加因果时态倒置等这些常见设错类型考生应该能够一一识别,不再赘述。
三、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选自《史记》,老套子,人物传记。
第8题的“多”,赞美,应该看老师的平时点醒了,这个现在应该没有问题了,折的“受挫折”反向推断不对即可。“简”字根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一句即可推断其正确(附:间,小路。名词做状语,这里是“从小路”的意思。)
第10题的A选项有问题,“退秦”这事从原文哪里看出?原文仅有“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推辞不肯受”。此题设题有问题。
第11题得翻译难在第二题:上,崇尚;权与虏均为为名词作状语,这要考生的文言文的语法分析能力了。
诗歌选题为清诗,注释很详细,13题不难答出。而12题手法题需要细读,整体观照,先答出最明显的。这里容易混淆的是“对偶”与“对比”这两个概念,讲解时要给学生讲清二者的细微区别。
四、大阅读
选自散文百家的《麦客》,这个我读过,呵呵。不过跟2007江苏高考卷雷抒雁的《麦天》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作为阅读题设题够用。
14题与16题其实为一道题,答题区间大致相同:描写麦客的段落区间,一个侧重于内容性考察,考分条概括;一个侧重于手法类考察,给的答案还真是多呀,不过还可以。第三人称,对比、反衬,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都有所涉及。
15题第一题答出麦克的现代特点即可,第二题答出其批判性即可。
17题的答案就在题干中,审清即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得分相对低一点。
五、语言表达
18题对联考了挽联,要求有概括性,概括史铁生一生的作品、人品。
19题是硬功夫,必须为单句,否则0分,注意此题的延伸性,提取关键词,为此题的最高级考察形式,望予以关注。
20题审清后按要求写即可。
❸ 寻找语文试卷
不告诉你!!!给分太少!!!
❹ 阅读题神马的~
标题“爱花人怎能活不过花”是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即:
我们不要输给花,要像花儿一样顽强如钢。
运用反问句做标题,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引人深思。同时也吸引人。
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风 吹 稻 浪徐晓佳 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摇一摆,像荡秋千。
小题1:手法: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描摹形状;(2分) 作用:渲染出沉甸甸的丰收给娘带来的喜悦;为下文“割稻”情节的展开张本(或作铺垫)。(2分) 小题2:“我”回到农村帮“娘”收割稻子;“我”提议机械化收割,娘坚持人工收割,令“我”无可奈何;母亲妥协,请来“收割机”割稻。(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小题3:母亲:勤劳,隐忍;对农耕方式的坚守;对丈夫的深切怀念;对儿子的爱。(4分) 小题4:①母亲不愿请收割机,表现了她的勤劳朴实、对农耕方式的固守。 ②母亲和儿子关于割稻方式的矛盾,表明工业文明正以不可阻挡的威力冲击着传统的农业文明。 ③小说字里行间,包蕴着作者对渐行渐远的农村生活的复杂情感。(答出1点得3分,2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❻ 品味春风阅读理解答案
有个词适合于这个飘雨的冬日,这个词就是“阴沉的”。它描绘了铅灰色的天空正向我们压来,它描述了炉膛里闷烧的火苗,似乎它在神秘地吮吸这惨淡阴湿的房间中的每一丝温暧。 但总的说来它表达了我的心情,我渴望地盯着窗外那挂满白霜的公主树,还有那光秃秃的棕色花坛。不久前我还站在户外的阳光里,呼吸着迷迭香和熏衣草的芳香,采摘着一束束银莲花。我的大脑里记得这件事,可我的心却早已忘了。 ❼ 阅读答案 这位老师不仅大爱无私而且还那么英明,短时间内想到了这么个办法!我为这位老师的奉献和英明感到赞叹!也为拿走钱的那位感到惋惜,当初那一时的舒服尽让他十年甚至是更久都在自责中度过 ❽ 阅读理解答案
摘抄: ❾ 《风吹一生》阅读答案!!急
1.不设统一答案。答题要点:内容上:①祖父在家乡的风里生活了一辈子。②祖父的一生饱经风霜。③从“我”对爷爷的深厚感情看,“风吹一生”还可以理解为亲情之风吹拂过祖父的一生。④作者的目的在写祖孙情,风饱含了作者的深情。结构上:⑤风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 ❿ 风吹稻浪阅读详细答案
1.分析小说首段文字的手法和作用。(4分)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