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阅读 » 浙江高考小说阅读模拟题道士

浙江高考小说阅读模拟题道士

发布时间: 2022-06-01 18:24:50

『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9分)四明山道士叶沈,囊出古画,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按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错一处扣1分。)
小题5:(1)里面人物的肌肤容貌洁白得像冰雪,穿在身上的衣服都绣着星月等花纹。
(2)于是用笔蘸了墨把画上事物的名目、数字都记录下来,将用来防备以后画画不致出现错误。

『贰』 如何理解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一种美味》最后那条鱼发出诡异的光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一种美味》最后那条鱼发出诡异的光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向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拟人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叁』 2012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昵(nì)称 质(zhǐ)量 衣钵(bō) 因噎(yē)废食
B、刍(chú)议 熟稔(rěn) 露(lù)脸 瘙(sào)痒难忍
C、奇葩(pā) 笑靥(yǎn) 当(dàng)真 物阜(fù)民丰
D、绮(qǐ)丽 木讷(nè) 顷(qǐng)刻 入不敷(fū)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散文是倍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名篇。
B.上课铃声过后,他才慌慌张张地冲进教室,“报告”声刚落,同学们轰堂大笑,原来他衣服的纽扣错位了。
C.毋庸讳言,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教师确实存在,但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那样爱生如子、恪尽职守的人,才是教师队伍中的主流。
D.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贴近群众,和颜悦色而不是急言厉色,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对于一些地方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的表态,让市场对楼市调控政策放松的预期落了空。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C.中国古典诗歌所用的许多物象,本是无情无知的,但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传统的审美意象。
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B.《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C.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D.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
5.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3分)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6.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4分)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7.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3分)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8.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10.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1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1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1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 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然言出而罪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 吾其还也
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或因寄所托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3分)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4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1)
(2)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君子于其言, 。(《论语》)
(2)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矣!(韩愈《师说》)
(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 。(李白《蜀道难》)
(4)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李清照《声声慢》)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陆游《书愤》)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D 2.C 3.C 4.D
5.(3分)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有意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6.(4分)
示例:略
7.(5分)
(1)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或“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
(2)示例:
学生以学业为主,父母关心成绩没错;但我们的成长路上不仅只有学习成绩,强健身体、培养兴趣、磨砺意志、塑造品格等都应该成为交流的话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9分)
8.C 9.D
10.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
(二)(20分)
11.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12.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②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
③丰富文章的内容。
13.①“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
②“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
③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
④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14.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15.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
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19分)
16.B 17.A 18.C
19.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20.(7分)
(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二)(7分)
21.还未展开 芳心
2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三)(5分)
23.(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四)(6分)
25.(1)言之必可行也 无所苟而已矣
(2)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3)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梧桐更兼细雨。 怎一个愁字了得
(5)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60分)
26.(60分)作文
略。

『肆』 今年浙江高考阅读理解火了 “诡异的光指的是什么

考试结束后,这套阅读理解题遭遇不少浙江考生“喊难”,而伴随着考生一头雾水,“诡异的光”以及文章原作者巩高峰随即走热。巩高峰在微博回复一名网友的提问时称“本来是搞笑的,谁知道有这么一出”,随即被理解为“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并被指其批判试卷出题人。自6月7日起,“诡异的光”、“巩高峰”和“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相继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而巩高峰也在微博上被众多考生“围观”,向其寻求他的“标准答案”。2017年高考刚刚落幕,对浙江29万余名考生来说,相比高考作文题,语文试卷上的一套阅读理解题风头更盛。不少考生戏称“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今年浙江高考语文卷阅读理解部分,选取了青年作家巩高峰的短篇小说《一种美味》。文章的写作背景置于物质匮乏的年代,描写了主人公6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的记忆。文章最后写道,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而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正是要求考生对“诡异的光”进行理解。6月9日,巩高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称,“本来是搞笑的”并非批判出题老师曲解自己的文章。他称,9日下午对完答案,发现自己做出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有80%是吻合的,说明出题者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章。与此同时,他表示,这套阅读理解题之所以被众多考生“喊难”,可能因为考生大多是95后这代孩子,“完全没有那种生活经验。”而对于有网友质疑其借此事炒作,他则回复称“蹭热度”是“希望人能看到我写的东西。”

『伍』 语文一篇作文材料讲的是钱穆和道士种树的事该怎么写作文

湖南历年高考作文题
1951: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的工作

1952: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我的母亲

1958: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材料作文:“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77:命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

1978: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改写:“陈依玲的故事”(何为小说《第二次考试》)

1980:材料作文:“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材料作文:“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古文)”

1982: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材料作文:自拟题(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材料作文:“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材料作文: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命题:“习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1989:材料作文:“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材料作文: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①材料作文: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200字)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500字)

1992:材料作文:①记叙25分;②议论25分(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题目自拟)

1993:材料作文: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题目自拟)

1994:命题:“尝试”

1995:材料作文: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

1996: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材料作文: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材料命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任意选择或不选择,中心围绕“心理承受力”)

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给出开头结尾要求补写中间部分)

1999:材料命题:科学家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2000:材料命题: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2001:材料命题:一个年轻人,在漫漫人生路上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一个渡口的时候,他身上已经有了七个背囊:是美貌、金钱、荣誉、诚信、机敏、健康、才学。渡船遇到风浪,险象环生。老艄工对年轻人说:“船小,负载重,你必须丢掉一个背囊,才可安全到达。”年轻人不肯丢掉任何一个,老艄工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想了想,把“诚信”丢到了水里。“诚信”被丢掉了,引发你想到了什么?请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体会、经历,或信念、看法,也可以编寓言、故事
2002:心灵的选择

200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已达3.67亿,在每个孩子的背后,是一双双深情关注的眼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代教育意识向家庭的渗透,家长与孩子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家长们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2004;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之内。②除诗歌之外,其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
2005湖南题目:跑的体验
要求:先走好,还是先跑好,根据跑的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叙述文
2006年高考湖南卷作文:
湖南地区高考作文题为: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007湖南卷作文题:《诗意的生活》 作文要求:
诗意的生活 结合自己的经历 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湖南省2008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韩诗中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800
2009;踮起脚尖 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800字
2010年湖南卷作文题:“早”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与你为邻
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角色转换之间
2010年山东高考作文题:人生的光影变化
2010天津高考作文题:《我生活的世界》
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2010江西高考作文题:命题作文《找回童年》
2010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幸福是____”
2010四川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人生的几何体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倡导绿色生活
2010重庆高考作文题:“难题”
2010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幻想与现实
2010年高考全国卷1作文:有鱼吃还捉老鼠?
2010高考福建作文题:《格林童话》诞生故事
2009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运动会上的兔子
2009高考全国II卷作文题:根据材料自主命题
2009高考北京卷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2009高考天津卷作文题:我说九零后
2009高考上海卷作文题:郑板桥的书法
2009高考重庆卷作文题:我与故事
2009高考四川卷作文题:熟悉
2009高考山东卷作文题:春江花月夜
2009高考陕西卷作文题:小动物学游泳而引发的评论
2009高考广东卷作文题:对常识的认识
2009高考福建卷作文题:这也是一种_________
2009高考江西卷作文题:兽首拍卖
2009高考安徽卷作文题:弯道跨越
2009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品味时尚
2009高考湖北卷作文题:站在____门口
2009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根据歌词自拟题目
2009高考辽宁卷作文题:沈阳全民读书月
2009高考海南卷作文题:材料作文"诚实善良"
2009高考宁夏卷作文题:善良

『陆』 浙江高考诡异的光答案是什么 鱼眼里诡异的光怎么理解

“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刚刚落幕的2017年高考中,浙江省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阅读理解题,引发舆论关注。

这道阅读理解题,选用短篇小说《一种美味》,文章描写主人公6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发生的故事。其中,小说结尾写道,这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死了之后“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而试题,正是要求考生分析理解,结尾在创作上“有什么好处”。

就是这道题,难倒了一众浙江考生。网友表示心疼:

一时间,从热门词语到热传表情包,全有了“诡异的光”版本。 最尴尬的是,此次阅读理解题中还保留了原文作者的名字……终于捉到一只活的阅读理解作者,这还能放过?于是一大波浙江考生带着对答案的疑惑,火速赶到作者微博下,评论、私信、@巩高峰……分分钟就是二十几万的点赞加评论,作者巩高峰也真是不容易。。。

那么,文章结尾处鱼眼流露出“诡异的光”到底寓意什么?

作者本人表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描写苦难,用的是反讽的方式,其实是很隐晦。结尾这一句突然逆转,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一层是鱼的美味本身,另一层是通过这种鱼未入锅的结局,揭示一种在浅层次“美味”之外的思考。
这是一种欧亨利式的结尾,带来一种魔幻的色彩。

『柒』 求浙江高考语文近5年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及答案。 感谢

2010年: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抻走入这图画里。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历代的山书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夫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来源:Zxxk.Com]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作这一思想的体现。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这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概括。中国另一种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体之外的自然,客观外物。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体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所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

8.下面对中田园林艺术的特征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调生活艺术化。 B.强调心中之山水。

C.强调艺术模仿自然。 D.强调主体之外的自然。

析解:

(1)答案为B,“心中之山水”,就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寄托自己情感的山水自然,眼前虽然也是一个客体实物,但往往已经构成了某种意境,如“苏州园林”。A项“生活”太泛,它还可以包括某些生活事件等;C项、D项,没有突出主观性,距离更远了。答题在概括前,应重视筛选,前面有“中国画里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结尾又讲到“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两句整合便可得出答案。

(2)本大题属于“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俗称“小阅读”。本小题考点主要是“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9.下面对文章引甩丰子恺先生所引哲语的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悲哀与哭泣的关系,强调哭泣比悲哀更加重要。

B.说明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

C .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

D.说明园林与绘画的关 系,强调园林对绘画的仿效。

析解:

(1)答案为C,引用丰子恺的话是为了佐证“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这一观点用的,因此根据文理容易得出答案。A项偏离题旨,引用的作用不可能讨论“哭泣和悲哀”的关系问题;B项不合文理,本段讨论的是艺术对自然的影响;C项偏离了对本段中心的把握。本题解答时,要把握主旨、关注文理:①本文前面论述生活对艺术的影响,此段论述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②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

(2)本小题考点主要为“语言特色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概括”,表面上考句子理解,实质上考结构把握和中心概括。

10.联系上下文,解释是“卧游”的内涵。(3分)

析解:

(1)参考答案:中国文人通过山水艺术达到身处卧室而畅游大千世界的境界。“卧游”这一术语,文中出现在解释王维诗句之后,几乎就是王维诗句“枕上见千里”的同义语,题目也没有要求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解释,因此,大体可以用解释王维诗句的话来答题,稍加改造,语言通达即可。

(2)本小题考点为“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11.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3分)

本人答案:中国文人如何表现自然?

析解:

(1)参考答案:中国文人用什么方式亲近自然(或“中国艺术如何表现自然”)。此题把握两点可能很重要:①把握全文主旨:论述中国文人(艺术)和山水、鸟兽、花木、虫鱼等自然景物的关系;②须用设问的形式。须特别注意的细节是,必须说“自然”,不能说“山水”,因为第二段已经扩展到其他“主体之外的自然,客观外物”。

(2)本小题考点主要是“语言特色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概括”,兼及“语言表达运用”。

总评:

综观全题,选文精当,设题巧妙,不失为难得的好题。稍嫌不足的是,设题效度欠佳,《考试说明》“小阅读”有10个考点,本大题最多涉及到其中的4个,评价、判断、发掘、探讨、探究等高层能力点均无明显涉及。

『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 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有一个头戴破头巾、身穿旧道袍的道士,在车前请乡下人施舍他一个梨。(3分)(2)并向观众要热水浇灌。喜欢凑热闹的人赶忙向路边小店要了一碗开水,道士接过来浇在坑里。(4分)(3)他被市人嘲笑,是有原因的啊。(3分)

热点内容
2016最好看的热门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2-07 09:44:08 浏览:227
佣兵王在都市有声小说 发布:2025-02-07 09:27:42 浏览:932
类似角色倾城言情的小说 发布:2025-02-07 09:17:36 浏览:535
经典穿越的小说完本推荐 发布:2025-02-07 08:59:59 浏览:378
校园篮球小说 发布:2025-02-07 08:39:27 浏览:903
古代双性生子小说推荐 发布:2025-02-07 07:35:19 浏览:513
有声都市言情小说 发布:2025-02-07 07:20:54 浏览:782
金庸武侠小说江湖特点 发布:2025-02-07 07:11:38 浏览:274
在电脑上有小说阅读器吗 发布:2025-02-07 07:10:56 浏览:522
家庭幻想全集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2-07 07:07:30 浏览: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