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千古小说免费阅读答案
A. 《仙君难求》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仙君难求》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bRIo_ucmxYzLHDD7m8KxeA
简介:
他,是仙界天尊,高高在上,遥不可攀。她,是渺渺众生之一员,微若尘埃。因缘际会下,她成了他的弟子,常伴左右。她明知他早已摒弃自身七情六欲,心中装的是天下众生,修的是大道,行的是大爱,却仍如扑火飞蛾奋不顾身,用整个生命去爱他。他与她之间相隔的又岂止是伦理鸿沟终究,他能否重拾凡情,还她三世深情?她又能否得偿所愿?一念无明无始有终,众生轮回,三界受生。魔骨灵心,或许华阳上仙在为她取名字的时候,她的命运便已定下。系君一生心,负我千行泪。终究,陷在爱恨纠缠中的,只是自己一人么?
B. 《史上第一驸马爷》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史上第一驸马爷》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kAfNMM0MZhEi_HMRIpulHg
简介:
穿越平行时空,来到一个陌生的时代。这个时代变了,但这盛世之景也如同烟花般璀璨。英雄辈出,小人横行,光与火的交织,血与泪的挣扎。盲肠古道,有傲骨嶙峋者,悲鸣挽歌,负重前行;阳光大道,有策马扬蹄者,惩奸除恶,仗剑江湖。浪淘沙,英雄魂,千古愁,万代忧。惊雷过后,身为咸鱼驸马的他,如梦初醒,誓要撕裂这个时代,踏入滚滚洪流,重塑这个时代的英魂……
C. 《万灵夺天》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万灵夺天》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BwQFl_Ta4LunQXTioX1pdg
简介:
万物皆有灵,草有灵,树有灵,山有灵,海有灵,小到细微尘埃,大到苍茫大地、浩浩长空,冥冥之中皆有轮回、命运。万物皆平等,强者欲登天,千年寻长生,万年终不悔,踏破诸恶塑真我,乾坤大道永逍遥!本是天赋震古今的不凡少年,却抵不过来自青梅竹马的背叛,惨死在自己万众瞩目的成人礼上,是阴谋?还是另有隐情?看不屈少年本界轮回转世,报得血海深仇,看铮铮铁骨,再次踏上一条只进不退的永恒大道。
D. 一个文学问题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才对。的确,《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
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
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
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
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
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
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
。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
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
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
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
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求“
有为”的一面。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
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
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
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
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
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
”,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
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单就“无为”而论“无为
”,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
为”,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
”则意味着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
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
无疑是主流。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
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
为崇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
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
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
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
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而
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
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
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而庄子曰:马亦鹿
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
,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
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
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这自然是
大违孟子本意的。《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
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
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所谓“独善其身”在这
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
是“出世”。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
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总之,这句话如果按其原义,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如果抽掉
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义。但无论哪种情况,说它前半句
是理想主义后半句是犬儒主义(褒义的说法叫“现实主义”),都似难成立。
然而,在专制时代的现实中,这两种意思虽然不是前后两半句之别,却可
能成为表里之别:口头上表白的“得志则造福天下百姓。不得志则洁身自好拒
腐败”。实际上却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口头上的
理想主义,行为上的强权主义与犬儒主义。以至于两千多年下来,“独善其身
”这个成语的所指已从孟子那里颇有些悲剧色彩的“穷不失义”者,变成了朱
自清先生笔下喜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可怜据
说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学,在“儒的吏化”与“儒的痞化”两边挤压下
,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儿还有什幺真儒家?
二
那幺,就其本义而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知识分子
的理想人格有什幺缺陷呢?它的被扭曲、被“道家化”能够避免吗?
无疑,“济天下”的理想抱负与“善其身”的个人修养都是非常值得追求
的。然而“达则兼济”与“穷则独善”确实有问题,其被扭曲亦非偶然。
关键在于“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很有点“己所欲必施于人”的味道,体
现了道德律人的精神,却没有考虑权力有限、权力自律与受律的原则。在这方
面,倒是孔夫子早就说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说的是“克己”而
不是克人,诚哉斯言!克己复礼则善,克人复礼则伪,克人纵己而号称复礼,
则假恶丑之尤也。效尤而能达,达则“王长其间”,假兼济之名以祸天下,“
冒孔之名以败孔之道”,“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
下之大公”。“绝仁弃义”,法道互补,莫此为甚。是故欲求真仁,必先制能
克人之人--此子所不语而匹夫某敢补言之也。
因此对于“能克人之人”来说,他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达则独善其身”。
“善其身”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但对“能克人之人”来说“善其身”则是他
必须做的。不仅他本人必须做,更重要的是他人与公众也应该以监督权力、制
衡权力、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来帮助他做到这一点。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包括
掌权的“达”者在内的公众人物,其私生活隐秘权是小于一般公民的。像媒体
大炒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若是对一般平民那就构成侵犯隐私权,但
对于总统,即使传媒夸大其词,你又能怎幺样?为了维护公民权,现代司法制
度必须实行“无罪推定”原则,司法当局必须承担有罪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
你有罪,那你就被视为无罪。而为了约束权力,对“达”者的舆论监督实际上
实行的是“有错推定”原则,“达”者必须承担无错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你
无错,那你就被视为有错。这不就是“达则独善其身”吗?
至于“兼济天下”,孟子的原话是“兼善天下”,其中自然包括了“善其
身”与“善他人”两个方面。但这里还是孔夫子讲的好:他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而没有说“己所欲,必施于人”。当然孔夫子也说过:“夫仁
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要把“己所欲
”的理想和治国方案“施于人”以实现“济天下”的抱负,是很自然的。但是
立人、达人、施于人乃至济天下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得到被“立”被“达”
者的同意,获得“天下”公民的授权。己所欲而人亦欲,固当施之。若己所欲
人不欲而强施之,亦如己所不欲而人强施于我,岂我所愿哉?我不愿而施之于
人,则置圣道于何地耶!故曰:己所欲、施于人而不能必也,立人达人而不能
强也,济天下而必先请于天下也。换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绝对的
,而“己所欲施于人”是相对的;“兼济天下”是有条件的,“独善其身”是
无条件的。因此应当提倡“达则独善其身”。
“达则独善其身”就是说大权在握时尤其要注意权力的自律,而不能凭借
权力用自己哪怕是真诚的理想去无限制地律人。在这里应当讲究一点强者对弱
者的“无为”、权力对权利的“无为”,讲究一点宽容与自由,绝不能借“兼
济”之名对“天下”滥用强制,要记住:再高尚的人,其权力也要有制约;再
平庸的人,其权利也应受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极意义上的“无为
而无不为”,真正为“天下”百姓带来幸福。
三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其缺陷在于只强调无权者的道德自律,而没有考
虑需要争取和维护“无权者的权利”。人们可能认为,这样的权利只关乎个人
。在发达的现代公民社会里这样认为或许也无大碍,因为在公民权已经受到保
障的条件下,他们有权利关心并参与公共事务,但社会并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必
须“兼济天下”。
但是权利如果尚待争取,那情况就与保住已有权利不至丧失有所不同了。
本来,“计划经济”要求深奥的“科学”来为经济过程提供人为的“最优解”
,而自由经济只要求不“偷”不“抢”,公平交易自会“顺其自然”;“理想
政治”要求人皆为圣贤,而自由政治者只要求人不作奸犯科。总之,“自由”
原是个低调的“主义”,它承认人人都有“自私”的权利。然而另一方面,“
自由”本身却又是个最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东西。某个人付出艰辛而挣到
一笔钱,别人不能分享;经过努力而得到的名声与荣誉,他人不能分沾;甚至
经过流血打下的“江山”,别人更不能染指。唯有“自由”这东西,一旦实现
便是高度公共化的,某个人付出牺牲争到了自由的制度,则所有的人都在这个
制度中“免费享受”了自由;如果这人对此不快并要求自己比别人享有更多的
“自由”(或反过来要求别人享有更少的“自由”),那这要求本身便破坏了
他所要争到的东西。如果这个人一开始便看到了这一点并要求所有人都像他那
样为争取自由而付出代价,那幺他更是一开始便破坏了自由主义--因为这个
主义的基础便是尊重个人选择、承认理性自利。于是,自由主义便会陷入西人
所言的“搭便车”、我们所谓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应当说,在绝大
多数场合自由主义所面临的都是这种“行为困境”,而不是什幺“文化困境”
。
显然,要跳出这种困境,人们必须面对的不是学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从理论上讲,一个人争取他自己的人权时,他也是在争取所有人的权利。换句
话说,他这是在“兼济天下”而不仅仅是“独善其身”。但这样做的代价,却
是要他自己负的。反过来说,假如别人这幺做了,他就可能无须代价而获得权
利。于是面对强权的压迫,人们如果各怀私心而沉默,就无法冲破压抑去实现
自由。因此,“消极的”自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争取,低调的制度必须以高
调的人格来创立,为了实现一个承认人人都有“自私”权利的社会,必须付出
无私的牺牲,为世俗的自由主义而斗争的时代需要一种超越俗世的“殉教”精
神。而这,要比学理上的自由主义体系建构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如果无权者
即“穷”者中没有人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兼济天下”,则所有的人都将难以“
独善其身”。
在许多民族争取自由的历程中都有这幺些人,如甘地、哈维尔、曼德拉等
。他们并未在学理上给自由主义带来多少贡献,甚至他们本人的思想还未必说
得上是“自由主义的”。然而他们对自由的贡献无与伦比,其原因不在其言而
在其行:一是他们面对压迫敢于树立正义之帜,反抗专横而不仅仅“独善其身
”,从而跳出了“消极自由”的悖论;二是他们宽容待世,不搞“己所欲必施
于人”的道德专制,更不自认为有权享有比别人更多的自由,从而跳出了“积
极自由”的陷阱。应当说,一个民族能否取得自由,不是取决于它有没有自由
理论家,而是取决于它有没有这样的自由实践者。即便我们写不出罗尔斯、哈
耶克那种层次的理论巨著,我们也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但倘若我们干不了
甘地、哈维尔等人所干之事,那是决不会有人代替我们干的。
因此“穷则兼济天下”应当成为理想人格的又一原则。如果说这一原则在
自由时代也许并不重要--那时人们更需要的是制约“达则兼济天下”的圣君
。但在争取自由的时代,却不能没有“穷则兼济天下”的圣雄。当他们作为无
权者即“穷”者时,自然不存在滥用权力的问题。假如他们日后成了“达”者
,那就是“达则独善其身”的问题了。能同时实践“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
其身”的人,就具备了圣雄的人格。圣雄而达,则高于圣君,因为后者如果“
己所欲必施于人”是会异化成暴君的。圣雄而穷,则高于圣隐,因为后者如果
只是“知其不可而不为”,则不过犬儒而已。而圣雄者,穷则兼济天下,知其
不可而为之,人所不欲之牺牲而施诸己,岂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哉!达则
独善其身,己所欲而必请于人然后施之天下,真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矣
。是圣雄人格乃圣贤之最,我中华崇圣礼贤之邦,儒风夙被,人怀仁义道德之
心,必不让其专美于印度、西洋与南非也。
四
总而言之,儒家的道德理想,无论是“济天下”还是“善其身”,是可以
与现代人权、自由、民主的原则相结合的。也只有与这些原则相结合,“济天
下”与“善其身”才能真正实现。而这一结合的基础就是“穷则兼济天下,达
则独善其身”。如果“穷”者中多一些“兼济天下”的圣雄精神,那就能“以
我之大公争得天下人之小私”,而实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圣贤之道。如
果对“达”者多一点约束圣君之制使其“独善其身”,那就会消除“以我之大
私为天下之大公”的千年祸患,真正实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因此我们
应该让“穷”者多一点权利意识,而“达”者少一点权力迷信。“穷”者要能
够“有为而有不为”,“达”者要善于“无为而无不为”。只有这样,我们这
个文明古国才能跳出因“达则有为穷则无为”而陷入“法道互补”的怪圈,儒
学本身才能摆脱“儒表法里”与“儒表道里”的双重异化、抵抗强权哲学与犬
儒哲学的两面夹击,才有可能实“老内圣开出新外王”。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
才有了一条共同的底线:从这个基础出发,我们才有可能追求儒家圣贤的个人
道德完善与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人权法治理念,追求本
来意义上社会主义的民主公平与自由人联合体理想--当然,也只有在这样的
底线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来讨论中、西“文化”之异和左、右“主义”之
别,并进行能够体现我们个性的“文化”选择与“主义”选择。而不至于在“
野蛮”的环境下妄言A“文明”与B“文明”的优劣;在“有主无义”的状态
下空谈甲“主义”与乙“主义”之高低。一句话,无论中西“文化”之异还是
左右“主义”之别,都必须以基本的人道为基础。在“中西”与“左右”之上
,有个更为重要的人道与反人道之别。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我们中国人,应该
在人类文明的这个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E. 《道基》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道基》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X0HIpcWcyEGIhkqc-5HXRQ
简介:
道者,大道也。修武强身之道,养生延寿之道,此皆非大道,大道者,悟天地自然,驭六气之变,飞天遁地,术施千里,穷万法,求长生,此方为大道也。基者,基石也。欲建楼阁,土石为基;欲习武艺,筋骨为基;欲得天下,民心为基;欲求大道,则必先筑道基。道基者,水、火、风、雷、烈、幽、明七基也,此七基凡人目不可视,手不可触,唯以秘法或修仙之人可察。都天仙界,太华之气丰沛,世人皆孕仙性;或早或晚,道基终有觉醒之日,人人皆具修仙之资。本书故事,便开始于都天仙界一个梦想修仙的少年。
F. 加分题~!!
欧阳澥 【句】 离家已是梦松年。
刘昚虚 【句】 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
薛莹 【句】 花留身住越,月递梦还秦。
段成式 【句】 虱暴妨归梦,虫喧彻曙更。
段成式 【句】 梦里思甘露,言中惜惠灯。
司空图 【句】 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
赵嘏 【句】 松岛鹤归书信绝,橘洲风起梦魂香。
熊皎 【句】 厌听啼鸟梦醒后,慵扫落花春尽时。
孟宾于 【句】 仙鸟却回空说梦,清朝未达自嫌身。
张孜 【纪梦句】 上天知我忆其人,使向人间梦中见。
李频 【句】 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北梦琐言》)
李远 【句】 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北梦琐言》)。
李景让 【句】 成都十万户,抛若一鸿毛。(见《北梦琐言》)
杨巨源 【句】 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以下见《纪事》)。
卢肇 【句】 君梦涔阳月,中秋忆棹歌。(见《岳州府志》)。
韩偓 【三忆】 忆眠时,春梦困腾腾。展转不能起,玉钗垂枕棱。
谭用之 【句】 流水物情谙世态,落花春梦厌尘劳。(《贻僧》)
伍彬 【句】 踪迹未辞鸳鹭客,梦魂先到鹧鸪村。(《辞解牧》)
令狐楚 【相和歌辞·从军行五首】 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
令狐楚 【杂曲歌辞·长相思二首】 君行登陇上,妾梦在闺中。玉箸千行落,银床一半空。
令狐楚 【杂曲歌辞·长相思二首】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 【杂曲歌辞·第六彻】 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
*** 【杂曲歌辞·长命女】 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
*** 【杂曲歌辞·大酺乐(商调曲)】 泪滴珠难尽,容残玉易销。傥随明月去,莫道梦魂遥。
王绩 【题酒店壁】 昨夜瓶始尽,今朝瓮即开。梦中占梦罢,还向酒家来。
张文收 【大酺乐】 泪滴珠难尽,容残玉易销。倘随明月去,莫道梦魂遥。
宋之问 【答田征君】 山游杳何处,迟回伊洛间。归寝忽成梦,宛在嵩丘山。
宋之问 【在荆州重赴岭南】 梦泽三秋日,苍梧一片云。还将鹓鹭羽,重入鹧鸪群。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
沈如筠 【闺怨二首】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郑谷 【谷自乱离之后在西蜀半纪之馀多寓止精舍…四韵以吊之】 每思闻净话,雨夜对禅床。未得重相见,秋灯照影堂。孤云终负约,薄宦转堪伤。梦绕长松塔,遥焚一炷香。
许彬 【荆山夜泊与亲友遇】 山海两分歧,停舟偶此期。别来何限意,相见却无词。坐永神疑梦,愁多鬓欲丝。趋名易迟晚,此去莫经时。
许彬 【汉南怀友人】 此身西复东,何计此相逢。梦尽吴越水,恨深湘汉钟。积云开去路,曙雪叠前峰。谁即知非旧,怜君忽见容。
崔涂 【题嵩阳隐者】 四十年高梦,生涯指一丘。无人同久住,有鹤对冥修。草杂芝田出,泉和石髓流。更嫌庭树老,疑是世间秋。
崔涂 【巫山庙】 双黛俨如嚬,应伤故国春。江山非旧主,云雨是前身。梦觉传词客,灵犹福楚人。不知千载后,何处又为神。
崔涂 【春晚怀进士韦澹】 故里花应尽,江楼梦尚残。半生吟欲过,一命达何难。特立珪无玷,相思草有兰。二年春怅望,不似在长安。
崔涂 【秋夕与友人同会】 章句积微功,星霜二十空。僻应如我少,吟喜得君同。月上僧归后,诗成客梦中。更闻栖鹤警,清露滴青松。
崔涂 【赠休粮僧】 闻钟独不斋,何事更关怀。静少人过院,闲从草上阶。生台无鸟下,石路有云埋。为忆禅中旧,时犹梦百崖。
崔涂 【春日闲居忆江南旧业】 杜门朝复夕,岂是解谋身。梦不离泉石,林唯称隐沦。渐谙浮世事,转忆故山春。南国水风暖,又应生白苹。
崔涂 【宿庐山绝顶山舍】 一磴出林端,千峰次第看。长闲如未遂,暂到亦应难。谷树云埋老,僧窗瀑影寒。自嫌心不达,向此梦长安。
崔涂 【秋晚书怀】 看看秋色晚,又是出门时。白发生非早,青云去自迟。梦唯怀上国,迹不到他岐。以此坚吾道,还无愧已知。
韩偓 【离家】 八月初长夜,千山第一程。款颜唯有梦,怨泣却无声。祖席诸宾散,空郊匹马行。自怜非达识,局促为浮名。
韩偓 【欲去】 粉纭隔窗语,重约蹋青期。总得相逢处,无非欲去时。恨深书不尽,宠极意多疑。惆怅桃源路,惟教梦寐知。
吴融 【送广利大师东归】 紫殿久沾恩,东归过海门。浮荣知是梦,轻别肯销魂。明发先晨鸟,寒栖入暝猿。蕺山如重到,应老旧云根。
吴融 【早发潼关】 天边月初落,马上梦犹残。关树苍苍晓,玉阶澹澹寒。宦游终自苦,身世静堪观。争似山中隐,和云枕碧湍。
吴融 【蛱蝶】 两两自依依,南园烟露微。住时须并住,飞处要交飞。草浅忧惊吹,花残惜晚晖。长交撷芳女,夜梦远人归。
戴司颜 【江上雨】 非不欲前去,此情非自由。星辰照何处,风雨送凉秋。寒锁空江梦,声随黄叶愁。萧萧犹未已,早晚去苹洲。
戴司颜 【塞上】 空迹昼苍茫,沙腥古战场。逢春多霰雪,生计在牛羊。冷角吹乡泪,干榆落梦床。从来山水客,谁谓到渔阳。
杜荀鹤 【送陈昈归麻川】 麻川清见底,似入武陵溪。两岸山相向,三春鸟乱啼。酒旗和柳动,僧屋与云齐。即此吾乡路,怀君梦不迷。
杜荀鹤 【赠临上人】 不计禅兼律,终须入悟门。解空非有自,所得是无言。眼豁浮生梦,心澄大道源。今来习师者,多锁教中猿。
杜荀鹤 【寄顾云】 省得前年别,苹洲旅馆中。乱离身不定,彼此信难通。侯国兵虽敛,吾乡业已空。秋来忆君梦,夜夜逐征鸿。
杜荀鹤 【冬末投长沙裴侍郎】 欲露尘中事,其如不易言。家山一离别,草树匝春暄。吹梦风天角,啼愁雪岳猿。伫思心觉满,何以远门轩。
杜荀鹤 【将游湘湖有作】 一家相别意,不得不潸然。远作南方客,初登上水船。岳钟思冷梦,湘月少残篇。便有归来计,风波亦隔年。
杜荀鹤 【秋晨有感】 木叶落时节,旅人初梦惊。钟才枕上尽,事已眼前生。吟发不长黑,世交无久情。且将公道约,未忍便归耕。
郑准 【代寄边人】 君去不来久,悠悠昏又明。片心因卜解,残梦过桥惊。圣泽如垂饵,沙场会息兵。凉风当为我,一一送砧声。
韦庄 【愁】 避愁愁又至,愁至事难忘。夜坐心中火,朝为鬓上霜。不经公子梦,偏入旅人肠。借问高轩客,何乡是醉乡。
韦庄 【对酒赋友人】 多病仍多感,君心自我心。浮生都是梦,浩叹不如吟。白雪篇篇丽,清酤盏盏深。乱离俱老大,强醉莫沾襟。
韦庄 【春愁】 寓思本多伤,逢春恨更长。露沾湘竹泪,花堕越梅妆。睡怯交加梦,闲倾潋滟觞。后庭人不到,斜月上松篁。
王贞白 【长门怨二首】 寂寞故宫春,残灯晓尚存。从来非妾过,偶尔失君恩。花落伤容鬓,莺啼惊梦魂。翠华如可待,应免老长门。
王贞白 【有所思(一作长相思)】 芙蓉出水时,偶尔便分离。自此无因见,长教挂所思。残春不入梦,芳信欲传谁。寂寞秋堂下,空吟小谢诗。
白居易 【初冬月夜得皇甫泽州手札并诗数篇因遣报书偶题长句】 清泠玉韵两三章,落箔银钩七八行。心逐报书悬雁足,梦寻来路绕羊肠。水南地空多明月,山北天寒足早霜。最恨泼醅新熟酒,迎冬不得共君尝。
白居易 【洛下闲居,寄山南令狐相公】 已收身向园林下,犹寄名于禄仕间。不锻嵇康弥懒静,无金疏傅更贫闲。支分门内馀生计,谢绝朝中旧往还。唯是相君忘未得,时思汉水梦巴山。
白居易 【开成大行皇帝挽歌词四首,奉敕撰进】 化成同轨表清平,恩结连枝感圣明。帝与九龄虽吉梦,山呼万岁是虚声。月低仪仗辞兰路,风引笳箫入柏城。老病龙髯攀不及,东周退傅最伤情。
白居易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白居易 【杨六尚书频寄新诗诗中多有思闲相就之志…报而谕之】 君年殊未及悬车,未合将闲逐老夫。身健正宜金印绶,位高方称白髭须。若论尘事何由了,但问云心自在无。进退是非俱是梦,丘中阙下亦何殊。
白居易 【以诗代书,酬慕巢尚书见寄】 书意诗情不偶然,苦云梦想在林泉。愿为愚谷烟霞侣,思结空门香火缘。每愧尚书情眷眷,自怜居士病绵绵。不知待得心期否,老校于君六七年。
崔玄亮 【和白乐天(时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病馀归到洛阳头,拭目开眉见白侯。凤诏恐君今岁去,龙门欠我旧时游。几人樽下同歌咏,数盏灯前共献酬。相对忆刘刘在远,寒宵耿耿梦长洲。
牟融 【处厚游杭,作诗寄之】 江村摇落暂逢秋,况是闻君独远游。浙水风烟思吊古,楚乡人物赋登楼。书沈寒雁云边影,梦绕清猿月下愁。念我故人劳碌久,不如投老卧沧洲。
牟融 【送客之杭】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帆带夕阳投越浦,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牟融 【有感二首】 何事离怀入梦频,贫居寂寞四无邻。诗因韵险难成律,酒为愁多不顾身。眼底故人惊岁别,尊前华发逐时新。十年飘泊如萍迹,一度登临一怅神。
牟融 【邵公母】 搔首惊闻楚些歌,拂衣归去泪悬河。劬劳常想三春恨,思养其如寸草何。浙水梦怀千里远,苏台愁望白云多。伤心独有黄堂客,几度临风咏蓼莪。
牟融 【客中作】 千里云山恋旧游,寒窗凉雨夜悠悠。浮亭花竹频劳梦,别路风烟半是愁。芳草傍人空对酒,流年多病倦登楼。一杯重向樽前醉,莫遣相思累白头。
牟融 【写意二首】 寂寥荒馆闭闲门,苔径阴阴屐少痕。白发颠狂尘梦断,青毡泠落客心存。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醉后曲肱林下卧,此生荣辱不须论。
牟融 【送陈衡】 秋江烟景晚苍苍,江上离人促去航。千里一官嗟独往,十年双鬓付三霜。云迷楼曲亲庭远,梦绕通山客路长。不必临风悲冷落,古来白首尚为郎。
蔡京 【咏子规】 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愁血滴花春艳死,月明飘浪冷光沉。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肠断楚词归不得,剑门迢递蜀江深。
李绅 【忆被牛相留醉州中时无他宾牛公夜出真珠辈数人】 严城画角三声闭,清宴金樽一夕同。银烛坐隅听子夜,宝筝筵上起春风。酒徵旧对惭衰质,曲换新词感上宫。淮海一从云雨散,杳然俱是梦魂中。
李绅 【新楼诗二十首·望海亭(在卧龙山顶上越中最高处)】 乌盈兔缺天涯迥,鹤背松梢拂槛低。湖镜坐隅看匣满,海涛生处辨云齐。夕岚明灭江帆小,烟树苍茫客思迷。萧索感心俱是梦,九天应共草萋萋。
李绅 【新楼诗二十首·水寺】 烟波野寺经过处,水国苍茫梦想中。云散浦间江月迥,日曛洲渚海潮通。坐看鱼鸟沈浮远,静见楼台上下同。闻道化城方便喻,只应从此到龙宫。
李绅 【鉴玄影堂】 香灯寂寞网尘中,烦恼身须色界空。龙钵已倾无法雨,虎床犹在有悲风。定心池上浮泡没,招手岩边梦幻通。深夜月明松子落,俨然听法侍生公。
鲍溶 【巫山怀古】 十二峰峦斗翠微,石烟花雾犯容辉。青春楚女妒云老,白日神人入梦稀。银箭暗凋歌夜烛,珠泉频点舞时衣。谁伤宋玉千年后,留得青山辨是非。
鲍溶 【九日与友人登高】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几回为客逢佳节,曾见何人再少年。霜报征衣冷针指,雁惊幽梦泪婵娟。古来醉乐皆难得,留取穷通付上天。
鲍溶 【寄张十七校书李仁行秀才】 去年八月此佳辰,池上闲闲四五人。久行月影愁迷梦,误入华光笑认春。一与清风上芸阁,再期秋雨过龙津。今年此日何由见,蓬户萧条对病身。
王初 【送叶秀才】 快骑璁珑刻玉羁,河梁返照上征衣。层冰春近蟠龙起,九泽云闲独鹤飞。行想北山清梦断,重游西洛故人稀。汉庭狗监深知己,有日前驱负弩归。
王初 【送王秀才谒池州吴都督】 池阳去去跃雕鞍,十里长亭百草干。衣袂障风金镂细,剑光横雪玉龙寒。晴郊别岸乡魂断,晓树啼乌客梦残。南馆星郎东道主,摇鞭休问路行难。
王初 【自和书秋】 陇首斜飞避弋鸿,颓云萧索见层空。汉宫夜结双茎露,阊阖凉生六幕风。湘女怨弦愁不禁,鄂君香被梦难穷。江边两桨连歌渡,惊散游鱼莲叶东。
殷尧藩 【寒夜】 云冷江空岁暮时,竹阴梅影月参差。鸡催梦枕司晨早,更咽寒城报点迟。人事纷华潜动息,天心静默运推移。凭谁荡涤穷残候,入眼东风喜在期。
殷尧藩 【登凤凰台二首】 凤凰台上望长安,五色宫袍照水寒。彩笔十年留翰墨,银河一夜卧阑干。三山飞鸟江天暮,六代离宫草树残。始信人生如一梦,壮怀莫使酒杯干。
殷尧藩 【冬至酬刘使君】 异乡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梦遥。渐喜一阳从地复,却怜群沴逐冰消。梅含露蕊知迎腊,柳拂宫袍忆候朝。多少故人承宴赏,五云堆里听箫韶。
殷尧藩 【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 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家近似忘山路险,土甘殊觉瘴烟轻。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
殷尧藩 【宫人入道】 卸却宫妆锦绣衣,黄冠素服制相宜。锡名近奉君王旨,佩箓新参老氏师。白昼无情趋玉陛,清宵有梦步瑶池。绿鬟女伴含愁别,释尽当年妒宠私。刘长卿 【岳阳楼】 行尽清溪日已蹉,云容山影两嵯峨。楼前归客怨秋梦,湖上美人疑夜歌。独坐高高风势急,平湖渺渺月明多。终期一艇载樵去,来往片帆愁白波。
孟浩然 【除夜有怀】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李白 【赠郭将军】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岑参 【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 柳亸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磻溪梦里山。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西望乡关肠欲断,对君衫袖泪痕斑。
李嘉佑 【江湖秋思】 趋陪禁掖雁行随,迁向江潭鹤发垂。素浪遥疑八溪水,清枫忽似万年枝。嵩南春遍伤魂梦,壶口云深隔路歧。共望汉朝多霈泽,苍蝇早晚得先知。
包何 【同阎伯均宿道士观有述】 南国佳人去不回,洛阳才子更须媒。绮琴白雪无心弄,罗幌清风到晓开。冉冉修篁依户牖,迢迢列宿映楼台。纵令奔月成仙去,且作行云入梦来。
包何 【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 郎官休浣怜迟日,野老欢娱为有年。几处折花惊蝶梦,数家留叶待蚕眠。藤垂宛地萦珠履,泉迸侵阶浸绿钱。直到闭关朝谒去,莺声不散柳含烟。
高适 【送别】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 【昼梦】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钱起 【长信怨】 长信萤来一叶秋,蛾眉泪尽九重幽。鳷鹊观前明月度,芙蓉阙下绛河流。鸳衾久别难为梦,凤管遥闻更起愁。谁分昭阳夜歌舞,君王玉辇正淹留。
钱起 【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 芳岁归人嗟转蓬,含情回首灞陵东。蛾眉不入秦台镜,鹢羽还惊宋国风。世事悠扬春梦里,年光寂寞旅愁中。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钱起 【过张成侍御宅】 丞相幕中题凤人,文章心事每相亲。从军谁谓仲宣乐,入室方知颜子贫。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欲知别后相思意,唯愿琼枝入梦频。
钱起 【寄永嘉王十二】 永嘉风景入新年,才子诗成定可怜。梦里还乡不相见,天涯忆戴复谁传。花倾晓露垂如泪,莺拂游丝断若弦。愿得回风吹海雁,飞书一宿到君边。
钱起 【七盘岭阻寇闻李端公先到南楚】 日暮穷途泪满襟,云天南望羡飞禽。阮肠暗与孤鸿断,江水遥连别恨深。明月既能通忆梦,青山何用隔同心。秦楚眼看成绝国,相思一寄白头吟。
钱起 【哭辛霁】 流水辞山花别枝,随风一去绝还期。昨夜故人泉下宿,今朝白发镜中垂。音徽寂寂空成梦,容范朝朝无见时。旦暮馀生几息在,不应存没未尝悲。
元结 【橘井】 灵橘无根井有泉,世间如梦又千年。乡园不见重归鹤,姓字今为第几仙。风泠露坛人悄悄,地闲荒径草绵绵。如何蹑得苏君迹,白日霓旌拥上天。
张继 【重经巴丘】 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诗句乱随青草落,酒肠俱逐洞庭宽。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
韩翃 【送客一归襄阳二归浔阳】 南驱匹马会心期,东望扁舟惬梦思。熨斗山前春色早,香炉峰顶暮烟时。空林欲访庞居士,古寺应怀远法师。两地由来堪取兴,三贤他日幸留诗。
韩翃 【赠王随】 青云自致晚应遥,朱邸新婚乐事饶。饮罢更怜双袖舞,试来偏爱五花骄。帐里炉香春梦晓,堂前烛影早更朝。更说球场新雨歇,王孙今日定相邀。
郎士元 【送李敖湖南书记】 怜君才与阮家同,掌记能资亚相雄。入楚岂忘看泪竹,泊舟应自爱江枫。诚知客梦烟波里,肯厌猿鸣夜雨中。莫信衡湘书不到,年年秋雁过巴东。
严武 【巴岭答杜二见忆】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耿湋 【岐阳客舍呈张明府】 逸妻稚子应沟壑,归路茫茫东去遥。凉叶下时心悄悄,空斋梦里雨萧萧。星霜渐见侵华发,生长虚闻在圣朝。知己只今何处在,故山无事别渔樵。
耿湋 【奉和李观察登河中白楼】 城上高楼飞鸟齐,从公一遂蹑丹梯。黄河曲尽流天外,白日轮轻落海西。玉树九重长在梦,云衢一望杳如迷。何心更和阳春奏,况复秋风闻战鼙。
耿湋 【许下书情寄张韩二舍人】 谪宦军城老更悲,近来频夜梦丹墀。银杯乍灭心中火,金镊唯多鬓上丝。绕院绿苔闻雁处,满庭黄叶闭门时。故人高步云衢上,肯念前程杳未期。
戎昱 【赠岑郎中】 童年未解读书时,诵得郎中数首诗。四海烟尘犹隔阔,十年魂梦每相随。虽披云雾逢迎疾,已恨趋风拜德迟。天下无人鉴诗句,不寻诗伯重寻谁。
戎昱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窦常 【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 汉代文明今盛明,犹将贾傅暂专城。何妨密旨先符竹,莫是除书误姓名。蜗舍喜时春梦去,隼旟行处瘴江清。新年只可三十二,却笑潘郎白发生。
窦常 【立春后言怀招汴州李匡衙推】 闲斋夜击唾壶歌,试望夷门奈远何。每听寒笳离梦断,时窥清鉴旅愁多。初惊宵漏丁丁促,已觉春风习习和。海内故人君最老,花开鞭马更相过。
戴叔伦 【宫词】 紫禁迢迢宫漏鸣,夜深无语独含情。春风鸾镜愁中影,明月羊车梦里声。尘暗玉阶綦迹断,香飘金屋篆烟清。贞心一任蛾眉妒,买赋何须问马卿。
G. 求全文!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
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
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
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
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
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
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
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
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
妙。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
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
割。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
之。夫物或行或随、或??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
泰。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后必有凶
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
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
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
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
其大。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
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
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
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
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
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
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
誉。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
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
见而明。不为而成。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
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
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
目,圣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
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
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
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
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
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
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
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
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
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
天下贵。
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
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
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之道。
6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
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1.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
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
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
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
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
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
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
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
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
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69.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
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
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
病,是以不病。
7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3.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
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7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
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
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
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
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
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H. 《劫龙变》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劫龙变》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e_nIgLk4vQzX0yXn8m0gtw
简介:
踏圣尸,炼皇骨,燃帝血;历天地浩劫,锻无上龙魂,铸人族大道;脚踩万千星空古路,剑镇无穷荒古世界。一切精彩,自他走出轮回而开启劫龙变。
I. 《网游之白骨大圣》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网游之白骨大圣》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ep0OZSNa-IDHimTlbOk5pA
简介:
人类进入星海,银河时代,神话和魔幻纷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交融,《地仙界》应运而出。张帆意外以羸弱的白骨精角色开局,拉开广阔世界的帷幕。阴山之巅,白骨王座下,众妖王俯身问道:“大圣此去何为?”“欲踏碎凌霄。”“大圣三思,如若不成,恐不容于世。”“满天神佛能奈我何?”张帆看了看背后无尽尸山骨海,不禁微微一笑。“大圣炼大道骨,全身三千骨,根根堪比至宝。拥四亿八千万氤氲骨,氤氲骨不绝,真身不死,自是无忧。”“大圣几时还?”“诸君温酒以待自可。”众妖王俯身拜送十二品白骨莲台直上云霄……
J.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出自于哪首诗
诗意
《将进酒》是汉乐府的曲调,李白重新填词,写出《将进酒》这首传世诗篇。诗歌字面上是在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实际上是诗人理想破灭之后,对无力改变现状的发泄与反抗,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公元715年)李白十五岁就写了很多诗赋,得到社会名流的推崇,于是开始拜访名流。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三十岁的时候拜见了许多王公大臣,但也并没有被推荐做官。三十一岁的李白在长安穷愁潦倒,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后逐有隐居之意。三十二岁回到安陆,三十三岁,李白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构建了一个石屋。开山种田,过着耕种、读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