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阅读外人评价
A. 求研究性学习作文650字,有关金庸的武侠小说!
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是金庸小说中最出名、也最受人喜爱的人物。他们被认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最为曲折、最为生动、最令人激动和痴迷。
这是一个充满了悲剧意味的故事。自他们相爱之日起,就离多合少,往往旧劫未去,新劫又生,历尽曲折悲欢,充满苦涩苍凉。然而他们又坚贞不渝、锲而不舍,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海枯石烂情不变。从而迷醉了无数的读者。
然而,我要说的是,我们像杨过和小龙女一样,在这一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中,不自觉地坠入了一场迷梦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欺骗。这场欺骗并非来自小说的作者——也许作者也像其主人公及读者一样受了欺骗——而是来自“爱的幻觉”,来自人性及其爱情心理。
杨过和小龙女当真是值得称羡的佳侣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至少不能完全肯定。
这倒并不是因为杨过比小龙女要年轻几岁晚一辈,也不是因为杨过失去一条臂膀和小龙女失去处女的贞操——这一切小说的作者都一一安排了圆满的解决方法,而主人公也确实是克服了这些微不足道的障碍。
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的真正危机是他们的个性的极端对立,他们的人生理想及其喜爱的生活方式的极端矛盾。他们实质上完全是两种人,当属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走到一起本就是一次偶然,一种命运的捉弄,而他们的相爱更恐怕是一场误会,一场不自觉的自我欺骗。
“异性相吸”,也许是产生这种误会的第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异性”
不仅是指男女性别的差异,而且是指男女性格上的差异。我们常常见到一个活泼开朗的人爱上一个沉默稳重的人,一个聪明灵俐的人爱上一个木讷刚毅的人,一个外向的人爱上一个内向的人..等等,而都得到了相对完满的结局,甚至可以归纳为一种“规律”,即异性相吸、相反相存。我们不否定这一点,也承认性格的相互补充是爱情与婚姻的和谐或妥协的一种较为有利的情形。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对“另一极”性格的自然的倾慕,源于一个古老的审美法则,那就是隔岸观景。我们总是发现与自己不同的、有距离的事物较自己身边的、眼前的、熟悉的事物更美。我们总容易让那些使我们“不明白”及我们不具备(没有或没见过)的东西迷惑。..可是我们一旦“获得”,这种审美距离一旦消失,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杨过和小龙女的情形大致如此。
在古墓之中,两人只觉得互相关怀,是师父和弟子间应有之义,既然古墓中只有他们两人,如果不关怀不体惜对方,那么又去关怀体惜谁呢?——
有意味的是,小龙女第一次离开杨过,是因为杨过根本不懂得爱情:
小龙女正色道:“你怎么仍是叫我姑姑?难道你没真心待我么?”她见杨过不答,心中焦急起来,颤声道:“你到底当我是什么人?”杨过诚诚恳恳的道:“你是我师父,你怜我教我,我发过誓,要一生一世敬你重你,听你的话。”小龙女大声道:“难道你不当我是你妻子?”
杨过从未想到过这件事,突然被她问到,不由得张惶失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喃喃的道:“不,不!你不能是我的妻子,我怎么配?你是我师父,是我姑姑。”小龙女气得全身发抖,突然“哇”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第七回)
这里有—个小小的误会,欧阳锋找到杨过,疯疯癫癫地点了小龙女的穴道(那时她正与杨过脱了衣服练“玉女心经”),被对小龙女心仪已久的全真派道士尹志平乘虚而入。小龙女以为是杨过,也就坦然失身了,等到杨过找到小龙女时,尹志平早已离去。杨过不知就里,而小龙女则以为杨过在装疯卖傻,不负责任。因而见他仍不叫她是“妻子”(她以为杨过占有了她)
而气愤急怒,想要杀了杨过,终觉不忍,因而只有转身疾奔下去,离他而去。
可是杨过确确实实是不知道前因后果。不知道如何得罪了师父,不明白“何以她神情如此特异,一时温柔缠绵,一时却又怨愤决绝?为什么说要做自己的‘妻子’,又不许叫她姑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所以然来,只有以为“此事定然与我义父有关,必是他得罪师父了。”
杨过对他的师父小龙女,其实只有敬爱之心,却没有性爱之情;有亲近和依恋的关系,却没有热烈的爱情冲动。
那时他还是一个孩子。不懂爱情,不懂性,不懂男女之爱有别于师徒之爱、姑侄之爱。
等到小龙女离开他以后,在寻找小龙女的过程中,才慢慢地意识到小龙女所要的男女之情是什么。因而,他在追寻“白衣少女”(小龙女也总是一身白衣)的过程中,他结识了陆无双、完颜萍,并把她们当成小龙女的幻影。
他以为(我们大家都以为)自己爱上了小龙女却不知小龙女此人也只是一种幻影:爱的幻影。这幻影正是被他情窦初开的心创造出来的。
同时,这幻影也是最初环境激发出来的。
因为从此以后,他与小龙女就开始了离多合少,劫难重重的日子。除了这第一次分离以外,还有三次重要的或长久的分离,一是相聚不久,又因“礼教大防”而分离;再一次是小龙女因明白自己失身于尹志平,同时又以为杨过要娶郭芙而再度悄然离去;最后一次则是小龙女为了让杨过吃药治毒,跳进了绝情谷底,从而使他们之间分离十六年之久。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分离虽然各有外部原因造成,然而都是小龙女主动离去的。虽然她每一次离去,都有足够的“为了爱”的理由,谁能说这不正是她的本能的逃避呢!?
无论是理智的回避或是本能的逃避,造成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分离和悬念。而这种分离与悬念又恰恰是激发杨过的强烈的情感及其爱的幻觉的最好的动力。分离造成的是美感及其审美心理的距离。一次次分离之后的悬念总会得到自觉或不自觉的夸张和放大。更何况每一次分离,都伴有使杨过不得不去追寻的理由,比如第一次他是要找到小龙女,以便弄清他是怎样得罪了她;第二次知道小龙女是迫于“礼教大防”而离去,激发了杨过的反抗命运的热情(这在杨过的个性及生命中是一贯的);第三次知道小龙女对他误解而离去,使他加倍地歉疚;第四次则是为了一句诺言..
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一爱情——我们权且称这种模糊不清的激烈情感为爱情——的追逐中,杨过始终是以热烈的追求者而存在的。而这恰恰合乎杨过的性格,这种大苦大热的曲折追寻,正合杨过的口味。在他而言——在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如此——追求本身,追求的过程本身已经比追求的对象更为重要。追求和期待虽然不无痛苦,但也是一种热烈而美好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都充满最美好的期待和幻想。幻想中的情侣,期待中的恋人总是要比真实的人美妙得多。
这一切乃是杨过的性格决定的。命运的障碍和外物的干扰,总会激起他的强烈的逆反心理,仅是为了“反抗”本身,他也会不顾一切不计生死的(这在他反叛全真派时已经有过充分的显示)。他和小龙女的关系遭到旁人的非议时,便又是如此。小说中写道:
..黄蓉道:“好,你既要我直言,我也不跟你绕弯儿。龙姑娘既是你师父,那便是你尊长,便不能有男女私情。”
这个规矩,杨过并不像小龙女那样一无所知,但他就是不服气,为什么只因为姑姑教过他武功。便不能做他的妻子?为什么他与姑姑绝无苟且,却连郭伯伯也不肯信?想到此处,胸头怒气涌将上来。他本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偏激刚烈之人,此时受了冤枉更是甩出来什么也不理会了,大声说道:“我做错了什么事碍你们了?我又害了谁啦?姑姑教过我武功,可是我偏偏要她做我妻子。你们斩我一千刀,一万刀,我还是要她做妻子。”(第十四回)
这一段充分地表明了他的性格,但并没有表明他对小龙女的爱本身。—
—在这样一个激动的时刻,你就是让杨过为了反抗命运而娶任何人为妻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干的。这就是他的性格。因此,如果没有这些冲突,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冲突所引起的强烈的逆反心理及反叛精神,那又如何呢?如果没有一次次的分离,那又会如何呢?——这样的疑问是意味深长的,也是触及本质的。
强烈的爱的期待美化了爱的对象。热情的爱的追求掩盖了对爱的对象及爱本身的无知。这才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真正的悲剧。
十六年以后,这对情人重新聚首,恍若隔世。经过数十年的曲折和分离,这一对有情之人大概能不再分离地过几天平安的日子了。
然而,也许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会不会发现)之间的爱情悲剧及无法调和的性格冲突才会真正地拉开序幕。而以前这几十年的故事只仅仅是这一悲剧的长长的“引言”?——遗憾的是,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正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使我们保留了最为美好而强烈的印象,而无法猜度他们的“后事如何”。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作者。因为小说不是生活的教科书,它只负责将美丽的情感悲喜(无论真正的结局如何)带给我们,将最为华采的乐章展示给我们,至于真实而琐细的平凡生活么,那就不是作者的事了。
我们说过杨过和小龙女是不会幸福的。这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杨过是一个多情的人,而小龙女则是一个“无情无欲”的人。—
—这是她的古墓生涯的结晶,也是她的武功的必要基础。——那古墓派玉女功养生修练,有“十二少、十二多”的正反要诀:“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精散,多欲则智损,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促,多笑则肝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肠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宁。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第39 回)显然,小龙女将此要诀练得很好,否则她无法在古墓中长大,尤其无法在绝情谷底一个人生活十六年之久。
其二,杨过是一个热情如火、活泼激烈的人,而小龙女则是一个宁静冲虚、恬淡幽闭的人。这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必然出现极大的反差和冲突。杨过曾说:“不错,大苦大甜,胜于不苦不甜。我只能发痴发颠,可不能过太太平平安安静静的日子”(第29 回)。而小龙女则恰恰相反。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小龙女则至淡至虚,如何为伴?
其三,杨过属于这个风尘劳苦、多劫多难的苍凉人生,而小龙女则属于古墓。她像是幽灵,又像是仙女。总之,她属于空谷,属于绝域,是花瓶加温室里的花,一经人间风雨就会惶然失措,本性迷失,如坠地狱。
以此种种,台湾学者曾昭旭先生也有过很好的论述:“现在我们要谈到像杨过,小龙女这样的结合,中间含有怎样的困难与缺憾呢?我们前文已提到这冲虚的理想不是人生究极圆满的,这刚猛的生命也不是冲虚和清畅的生命。因此在本质上这种结合就只是暂时的。小龙女之下凡是暂时应迹,杨过之要求平息其生命的冲动也只是一种心灵受伤时的暂时要求。到末了,小龙女还是要回归空境,杨过也还是要再涉人间的。所以他们的相遇,最好就是如浮云之聚散,缘尽了,彼此挥挥手,各奔前程,则小龙女不失其应迹渡化,杨过也如其暂时小憩。而一定要归宿于此,而谋长久的结合,则不但处境磨难多多,内在的缺憾也是极深沉的。而杨过因种种外缘,毕竟决心归宿于小龙女了。于是,这一份感情便显现出悲剧性质来。这悲剧从杨过这边来说,便是他原可以凭借自己冲至道德理境,如今限于清虚的格局而不能出头了。
而从小龙女那边来说,则是她对杨过的许多言行表现有根本的不解。遂显出二人的结合,有着隐隐的危机。”①从本性来说,小龙女已是忘情灭欲的世外仙灵(只有小说中才会有这样的人物),而杨过则是凡肠如火、风流热烈、活泼多变、偏激刚烈的世间英雄。小龙女之爱杨过,那是因为杨过热情依恋并不断“追求”(她则常常回避或逃避);杨过之爱小龙女,则是隔岸观景、追光逐影要比苍凉的人间更有魅力。他们的恋爱起于古墓中没有外人的孤独的自然,而后饱经磨难、生死相许,历尽尘劫,反而显得格外的多姿,加强了追求本身的意义而夸张了情感的度数。
当然,我们只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意见,只能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分析或综合。我们无法也不能去“判断”:他们是否存在爱情?他们是否感到幸福?
他们是否能在一起过和平宁静的日子?这一切小说中都没有写,而我们也不是杨过或小龙女本人,所以我们无法判定。这些也不能让任何外人来判定,因为爱情与幸福乃是(当事者)心理的感受。感受如何?甘苦寸心知。这便是爱情的神秘处、诱人处。
我们只能说,他们的这种感情,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分离所造成,被期待所激发,被磨难所巩固、所推动。我们只能说,这两个主人公都是毅力惊人的人。尤其是杨过,小龙女因为无欲少情,反而能宁静长久。
然而不论怎样,我们都还要感谢金庸,他为我们写出了这种若即若离、曲折悬念的爱情故事。展示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觉得美好、越是想要”
这种人性心理的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人类情感的秘密和人性的秘密。
① 曾昭旭《金庸笔下的性情世界——论(神雕侠侣)中的人物形态》,见《诸子百家论金庸》,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版。
B. 对金庸文章的评析(200字左右)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金庸武侠小说首先是小说,具有一般小说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内容,比如人物、故事、结构、表现手法、叙事技巧等,在内容上涉及到人性、人情、政治、历史、宗教、哲学、文化等。但金庸武侠小说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小说,特殊就特殊在它的“武侠”性,它以“武侠”故事为中心,其作用主要是娱乐和消遣。我非常赞成有学者的观点:“武艺小说如同一种约定俗成的游戏,游戏中的双方———看书人与写书人———早已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此游戏的规则自家人早已了然。圈外人若有兴致一玩,必须先行认知此中规则才成。”不是说金庸的小说是游戏,而是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有它自己的规则,这个规则是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建构的,写作的人要遵守,阅读的人同样也要遵守,否则就会像王朔一样,怎么也进入不了金庸小说,满眼所见皆是“打架”和“杀人犯罪”。
正因为特殊的“规则”,金庸武侠小说刻画的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一个远离现实的虚拟世界,一个绝对的“乌托邦”,即我们所说的“江湖”。在这个世界里,生活有自己的逻辑,武侠是生活的最重要内容,其有形与无形无处不在。虽然,武侠小说既然是小说,是作家写作的,那么,武侠小说所描写的世界自然与我们的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主要是在人情人性上的相通,而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精神价值等方面则与我们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别,不仅仅只是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异,还有“非生活”与“反生活”,比如武侠小说中最重要的内容———“武功”就是在现实武术基础上的一种虚构和想象,现实生活中绝无所谓“吸星大法”、“玄冥神掌”之类的武艺。武侠世界也不是隐喻的世界、象征的世界,它就是它自己。所以,武侠世界绝不是现实世界的影子,它既不追求反映现实生活,也不追求表现现实生活。至于有的读者把金庸小说当作生活教科书来读,这是阅读学的范围,可以通过解释学来说明,并不能证明金庸武侠小说的现实主义特性。
金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把文学的娱乐和消遣作用发扬光大,他通过他的武侠小说把文学的娱乐功能和娱乐魅力充分地表现或展示出来,从而改变了人们对武侠小说的看法,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观念,大大地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和作用,也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形象。对于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金庸先生有一个基本定位:“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很难说是中国小说,无论是巴金、茅盾或鲁迅所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他认为武侠小说真正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继承”。我不认为这是在批评和贬低新文学,五四新文学主要是学习西方文学的产物,这是客观事实,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丝毫不能抹杀,但中国传统文学同样有它的价值,继承传统文学没有任何过错,它同样具有广阔的前景。所以,在继承中国近代文学传统、发扬文学娱乐功能、使文学真正给大众读者带来享受和快乐方面,金庸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用自己的创作实绩把武侠小说从压抑和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它的文学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它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这一意义上,金庸绝对称得上是大师。
C. 分析金庸小说的一个人物(400字以上)
金庸小说人物评——包不同
在一部情节紧张的小说中,高明的作者常常会塑造一个或几个有趣的人物。
这种发噱的角色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憨大,如《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英烈传》中的胡大海,《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另一类人物以机智令人发噱,如《三侠五义》中的翻江鼠蒋平。《天龙八部》中的包不同也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包不同亮相在剑拔弩张的香水榭,当时云州秦家寨寨主姚伯当与四川青城派高手司马林正在慕容府斗殴,人称包三先生的包不同像耍小孩子一样,把两派武林高手戏弄一番。
读者看好包不同,不仅因为他武艺出众,而是他出口便是“非也非也”。包不同当然不是咬文嚼字的书呆子,他脾气刚烈,出手狠毒,但为人正直,“以彼之道,还施其身”。金庸写包不同让姚伯当、司马林大出洋相,是为了衬托出乔峰的拔俗超群,包不同在一般好手面前如鱼得水,但在乔峰手下,他精娴的武艺却一点也施展不出来,于是,学乖的包不同性子再怪,也自知与乔峰交手只是鸡蛋碰石头,自己多说一句话,就是多丢一分脸。他输得极为潇洒:“走罢,走罢,技不如人兮,脸上无光,再待十年兮,又输精光!不如罢休兮,吃尽当光!”包三先生高声而吟,扬长而去。可见包不同是一个表面上看起来鲁莽有趣其实却很有心机的睿智人物。
慕容复手下有四员大将:邓百川、公冶乾、包不同、风波恶。这四人的相貌也与其性格相仿:邓百川方面大耳,身形魁梧,身穿枣红长袍;公冶乾五十上下,青色儒巾,微眯眼睛,背了个酒葫芦;包不同瘦骨棱棱,身材极高,满脸病容,大有戾色;风波恶则身材瘦小,神色剽悍。这四个人的外貌与个性,大抵与《三侠五义》中的五鼠相似。邓百川宽厚,公冶乾风雅,包不同精怪,风波恶勇猛,金庸都写得恰到好处,其中写风波恶的喜欢打架与包不同的胡扯争闹最为传神。
包不同与人争辩,一是引经据典,常常搬出不相关的古人来与人胡缠;二是好开玩笑,嘴巴上占人便宜。正因如此,他的手上功夫还不如嘴上功夫厉害,没理也要说成有理,是个武林中有名的“铁嘴”。
邓、公冶、包、风四人随慕容复多年,一直以为慕容复是人中龙凤,直到慕容复认段延庆为父,他们才与主人绝交。其中以包不同最为大义凛然,痛斥慕容复那番话,令人肃然起敬,慕容复恼羞成怒,居然将这个看着他长大的包三先生一掌毙命。包三先生虽死犹荣,而慕容复则如行尸走肉。
摘自 曹正文 《金庸小说人物谱》
个人忠告:如果你是搜集资料素材的,我觉得这篇文章该很值得推荐,如果你是为了抄袭的,假如被人追究的话,我可不为你负责任的,因为我已经注明了文章的出处。
D. 找找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漏洞。
一、"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小说发行了上百版,盗版更是无数,各版编辑校对千奇百怪,良莠不齐,有些版本字误、语误、前后不统一者数不胜数,此类bug不在讨论之列,重点讨论历史、逻辑、铺排转承等无法自圆其说的情节“BUG”,关于人性复杂一面的争议漏洞,则见仁见智了。
二、常识与知识
1、诗词穿越就不谈了,描写需要。
2、段誉在苏州燕子坞喝到了碧螺春。
3、郭靖在长庆楼喝到了龙井。
碧螺春和龙井是品牌名不是类别名,还是中国自己的,而六、七百年后才出现的碧螺春、龙井穿越年代之巨大,对于祖承江南的金庸先生,太说不过去了。
4、阿紫吃饭用银子(《天龙八部》)
北宋是铜钱和交子,银子通行是明代。
5、“倚天”吴劲草在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时被灭绝师太斩去一条手臂,后来又完好无损。
6、“书剑”吴六奇柳江大唱“桃花扇”,《桃花扇》穿越了34年。
7、断臂之后的杨过”双手撑地“给姑姑演示蛤蟆功
8、宋代冶炼技艺已至现代人的我无法理解之境:
《倚天屠龙记》的屠龙刀倚天剑烈火难融,使用超凡内力及熊熊火焰历时若干日锻造出来刀剑中竟然另有夹层,纸质《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保存完好?是磁悬浮技术?也不对呀,刀剑中空层是密封的,长时间锻造的空气热导也会让书本化为飞灰。如果是铸好后放入密封,那就应该有开启机关,何必刀剑互砍呢?如果刀剑中空程度过大,肯定会有声响,但外人不知说明刀剑中空层是紧贴真经和遗书的才不会被发现秘密,那么问题又来了,就算古代有金属无缝密封技艺,那得在封口处再度加热冶炼,热传导又来了.....
9、段誉和王语嫣被西夏兵追袭,段誉的六脉神剑打歪从房梁反弹弄死一个小兵。神奇的大杀器六脉神剑不解释了吧,木质梁就能反弹的玩意也能秒杀强壮的西夏人?
三、历史
1、“神雕“杨过在襄阳射杀蒙哥。可怜我一代大汗蒙哥,堂堂正正地在钓鱼城和襄阳城被杀了两次。
2、《鹿鼎记》俄罗斯使节自称“洛摩诺沙伐(老猫拉屎法)侯爵”,这个“洛摩诺沙伐”就是“罗蒙诺索夫”,在圣彼得堡,1948年以后才叫这个名字,康熙时代这个城市尚不存在,所在的地也不属于俄罗斯。
3、金先生将射雕置于南宋的主旨来源于《岳飞演义》。书中成吉思汗攻宋。事实是,成吉思汗死后八年与宋联盟灭金。金灭,蒙古伐宋。由此带来一系列错乱,讲几个主要的。
(1)射雕中韩世忠部将得《武穆遗书》,实际上岳飞死后约二十年南宋北伐,韩部将为什么不交给张浚(岳飞的老领导)、虞允文、杨存忠、刘琦(都是岳飞的战友),偏要藏起来(后卫郭靖所取)。
(2)武穆遗书在射雕神雕倚天连续出现。问题来了,作为与岳飞同时代的名将韩世忠(卒于1151年),岳飞1178年得谥号武穆。韩世忠重生给遗书取名《武穆遗书》?
(3)完颜洪烈年轻时把嘉兴知府象狗一样使唤;亲自跑到临安对南宋宰相大放厥词(宰相吓坏了);又在临安喜欢上了包惜弱,然后调动宋军(宋军成金伪军了)去灭包的家人....事实是,铁木真当可汗是1206年,郭靖于当年回中原。金先生一再说朝廷苟且,醉生梦死。实际上,1206南宋和正在伐金,前三年主战气氛就极为高昂,借完颜洪烈十个豹子胆......
4、段誉生于大理保定二年(1023年),《天龙八部》第27回:萧峰、阿紫在路上遇见外出围猎的辽帝耶律洪基,正巧辽国朝中内乱(这年是1063年)。此时段誉40岁。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萧峰31岁),萧峰与耶律洪基结拜。按剧情发展,“青春年少”的段誉与肖、虚竹二人结拜时(1093年)已70,够嫩的“三弟”。
5、《天龙》结尾处,宋太皇太后死,哲宗亲政辽国南征,萧峰刚于年前帮耶律洪基平叛。两件事相隔30年。
6、天龙里的南院大王成了爵位。
其实是官位:“太祖分迭剌夷离为北、南二大王,谓之北、南院。宰相、枢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护卫,皆分北、南,其实所治皆北面之事......"——《辽史·卷四五·志第十五·百官志一》
.......还有若干,恕不能穷尽
如果不考究历史那么为什么不架空历史却偏要赋予时代背景?出于创作需要当然可以理解,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功力和功课问题。文学价值和贡献虽未受太大影响,但懂历史的人阅读起来极为别扭(这类读者人群并不是小众)。当然,历史错误牵一发而动全身,小说确难更改(一改就是重写,浩瀚工程),权当看”演义体裁”了
7、历史错漏还以”演义“视之,那么小说本身:王重阳在郭靖出生前已死,林朝英比王重阳早死10年以上。也就是说,王重阳比同时代的段王、欧阳锋早死五十年以上,林朝英更是早死六十多年。弃婴小龙女被”婆婆“收养,有证据表明这婆婆是林朝英的弟子么?那么,小龙女仅比杨过大4岁?
四、情节:
1、劳德诺叛逃在前,左冷禅就知晓辟邪剑法是假的?
2、萧远山一步步将自己的儿子逼入绝路,和他少林寺隐忍20年的智慧完全不符——萧峰参加武林大会是来救阿紫的,萧峰自己都说过以后再也不踏入中原一步。而萧远山每次先一步杀人逼迫萧峰回大辽能成立么?萧峰身世未卜,让萧峰回大辽不该是先让他了解身世么?把乔三槐和玄苦干掉,让萧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如何道明真相? 杀徐长老和单正、赵钱孙等,萧峰是为了调查带头大哥是谁,不应该是萧峰调查清楚,然后和自己一起前去找玄慈算账么?
3、笑傲的左冷禅最后输给岳不群,一大原因是他用了假的辟邪剑法。而这个假辟邪剑法与真剑法似是而非,显然是懂得真剑法的人才能捏造出来的作品(要不然,也不能让左冷禅这样的大行家取信)。原书中说,这个假剑法是岳不群捏造出来,故意让劳德诺带给左冷禅的。也就是说,岳不群是在拿到真剑谱并且对其有所了解之后才捏造出的这套假剑谱。可是,时间线是这样的:令狐冲福州夺剑谱后晕厥——醒来剑谱失踪——令狐冲和嵩山派钟镇打了一场——恒山派求援被岳不群拒绝——恒山派出手和劳德诺对打——劳德诺紫霞秘笈败露而逃。时间不超过一天,岳不群是怎么如此短的时间编出一本假简谱还用合理方式让劳德诺带走?先知么?玄幻了。
4、金庸小说里的人都不好好说话,误会惹祸。
这是王朔说的,见仁见智。诚然,好多情节一上来就动手,然后误会误会再误会。在动手的时候又不动手了,道明真相道明真相.....虽然这是情节构思的创作技巧,但是不是太多了点。萧峰父子、慕容父子、叶二娘与方丈、刀白凤和段正淳、段正淳与段延庆、段誉与一群”姊妹“、萧峰与阿朱、王语嫣与慕容博、悲惨的游坦之....误会数不胜数,这还只是一部天龙
六、称谓
曾经见过某网文强人的白话作品,敌人对主角说“你还有藏拙?”还有另一个网文作品,主角面对杀父仇敌的自称:"在下××..."很幽默。看看天龙,西夏国就是大夏,书里尽皆自称”我西夏“,这不是跟自称”我南蛮“异曲同工么。
七、关于金庸小说吃到的泊来农作物(玉米、苹果等)
世界之奇岂是你我所能管窥,别一叶障目。
射雕、倚天、天龙等多部小说人物都提前N年吃到了各种美洲泊来的农作物
美洲印第安人起源于古中国(考古公认无异议),他们远行时一定不带种籽?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诗经·七月》),四千年前中国已有块茎类食物,山药和土豆是混称的,土豆一定没有么(或者是早期土豆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经·黍离》),这不是玉米苗和高粱苗还能是什么,请说一个出来。周朝著名的“六谷”——稻、粱、菽、麦、黍、稷,黍字念shu,东北把高粱米叫秫米,把高梁秸叫秫秸,也就是稷秸。
南北朝《奇民要术》记载了多种作物,有不少与泊来品相似,但并没有证据表明许多作物至秦汉时期就传入了中国。
8900年前已发现水稻籽,西红柿、高粱籽在西汉古墓中批量出土(西红柿籽还能发芽成枝)。
苹果,《辞海》说它原产于热带地区,古中国南方就是热带气候。别忘了,商周就有花红(沙果、林檎)?这些果子和苹果的味道是很相似的。高丽有近千年把苹果称为沙果,日本江户时期叫苹果还为林檎呢!
以宋代为背景的金庸小说,大抵只有花生和辣椒吃不了。
当然,武侠小说不是学术小说,偶尔吃错了东西,何须计较,所以,笔者不认为这算什么漏洞。
八、一个重大漏洞的争议
慕容复不识汉字却出现了“段誉看到壁上写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问阿朱是不是慕容复写的,阿朱说“我家公子善写各家字体,我看不出来”
请注意,金庸先生什么时候说过慕容复是不识字了?
原文:“燕国,燕国”这四个字钻入段誉耳中......“慕容氏”、“燕子呜”、“参合庄”、“燕国”……段誉脱口而出:“这位慕容公子,是五胡乱华时鲜卑人慕容氏的后代?他是胡人,不是中国人?” 王语嫣:“是的,他是燕国慕容氏的旧王孙。可是已隔了这几百年,又何必还念念不忘的记着祖宗旧事?他想做胡人,不做中国人,连中国字也不想识,中国书也不想读。可是啊,我就瞧不出中国书有什么不好。有一次我说:‘表哥,你说中国书不好,那么有什么鲜卑字的书,我倒想瞧瞧。’他听了就大大生气,因为压根儿就没有鲜卑字的书。”
看官,不想学不代表不学,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个真心喜爱读书的?原文只能证明慕容复厌恶汉文化,没说他是文盲啊。我们中国学生群体,讨厌外语的一抓一大把,不照样过T过I的。作为一个一心想复国的亡国之后,他会这样任性,不去学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而恰恰他要学、还得学深入学精通,心中却又极为仇视汉族,才符合天龙所塑造的心理扭曲的慕容复。
大师作品,武侠经典,妄言评论,诚惶诚恐。
E. 谁能帮我把金庸的小说都评论一遍
《鹿鼎记》蕴含着对中国社会体制和国民性的深刻批判,韦小宝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里除了阿Q外最深刻的形象,它或许没有《阿Q正传》的深度,但广度犹有过之。
“精神胜利法”作为中国国民性的代名词,它的基本症状在小说主人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自轻自贱、自大自夸、化丑为美、麻木健忘、欺软怕硬、忌讳缺点,把失败幻想成胜利,在精神胜利中逃避现实,逃避失败的痛苦。
作者通过韦小宝表达了两层深刻寓意:
一方面,韦小宝像是摇摇欲坠的封建社会的导游,让我们洞察出宫廷的本质:一个豪华的大妓院。这里,有着罪恶的交易和最阴险的手段,最淫荡的黑幕。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展开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情,有点只是为了利益展开的算计,生存法则就是“知道的越少越好”,否则,随时可能有杀生之祸。上自太后、皇帝,下至太监、宫女,与妓院有着惊人的相似。武则天之于张易之也不过如此。这种比喻,无疑是对封建贵族和皇权表面的高尚、尊严和优越感最强烈的挑战和最辛辣的讽刺。外表最华丽的宫廷尚且如此,社会上凭权术、金钱游刃有余的各色人等,以及俄罗斯的宫廷、台湾郑家、吴三桂们莫不如此,更有神龙教,隐喻当时大陆政治格局,是“星宿派”的进一步,是“日月神教”的进一步,隐喻文革至斯,确实登峰造极。
另一方面,韦小宝作为市井文化和游民文化中最恶劣的分子——流氓的典型代表,流氓在思想意识、性格特点上集中体现了游民的腐蚀性和破坏性,突出表现在反叛性、反社会性和无确定的价值观,但是在讲义气、重信义方面却是游民身上唯一亮点。市井文化和流民文化的结合,或许就是国民性和虐根性的根源。
《鹿鼎记》反英雄,反传统,反束缚,《鹿鼎记》可以说是一部“反书”。《鹿鼎记》宣人性,宣自我,宣独立,宣快乐,《鹿鼎记》又不折不扣,是一部“正书”。
说《鹿鼎记》是武侠小说,但却又不像武侠小说。试想又有哪一部武侠小说能将武侠世界描绘的如此不堪,将侠义英雄批判的如此彻底,将反武侠文化咀嚼的如此深刻。
所以,《鹿鼎记》是不是武侠小说,是武侠小说臻于化境之作,是武侠小说中的极品。
所以《鹿鼎记》在金庸小说中排名第一。
天龙八部——无人不怨,有情皆孽
“无人不怨,有情皆孽。”是对天龙八部最精确的概况和诠释。
《天龙八部》包罗万象,从历史到传奇,从佛家到道家,从琴棋书画到人生百态,从传统文化到古今政治,就像一个惊天巨浪,向读者涌来,读者泛舟其上,享受一个个又一个巅峰的同时,又各自领略其要旨,真正是雅俗共赏,真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天龙八部》是金庸的又一个巅峰之作。
一个接着一个的巅峰,这是金庸创作力无穷无尽的证明,每一部小说,都有不同的风格,都带给读者新的感受。到了《天龙八部》,以为以后,总不能再有了,但是还有更新的巅峰。
《天龙八部》用人性塑造了一个非人的世界,无人不怨,有情皆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有自己的“孽”。
有谁知道萧峰的苦?他一掌杀死自己最钟爱的阿朱,一箭自刎只为不给自己留下不忠不义的骂名。一掌一箭便成永诀,也是对命运的抗争。
有谁知道虚竹的苦?一生下就是“孤儿”,可是刚刚找到失散的父母便是生死离别。就算自己一心向佛也不能青灯相伴,总是事与愿违。
有谁知道玄慈、叶二娘的苦?二十多年的情思,不能为外人道,只能“怕人寻问,噎泪装欢”,一朝相见,身败名裂,唯死而已。
有谁知道阿紫的苦?爱上大英雄本不是她的错,错的是一生活在阿朱的影子里,可是就算有一千个阿紫也比不上一个阿朱。
那么多人有说不出的苦,可是偏偏全书不苦,苦化为激情,洋溢在全书之中。
读《天龙八部》,到“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
宜饮烈酒以壮豪情。
读《天龙八部》,到“向来痴,从此醉”宜饮甜酒以衬柔情。
读《天龙八部》,到“塞上牛羊空许约”宜饮苦酒以示悲情。
读《天龙八部》,到“梦里真,真语真幻”宜饮蜜酒,历久弥香。
读《天龙八部》,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废寝忘食,宜掩卷沉思,以书作酒,可以大醉。
无人不怨,有情皆孽。
《笑傲江湖》——政治与江湖
江湖是罪恶的发源地,却又承载着侠义、温柔、善良和人们最美好的梦想,但这只是一个梦——一个不愿醒来的梦,因此,也就有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
《笑傲江湖》是一部武侠小说,将“独孤九剑”每一招每一式描绘得有声有色,却偏偏有是无招胜有招的极致;将令狐冲的侠肝义胆刻画的入木三分,却令他“达非兼济天下,穷难独善其身”的无奈。
因为《笑傲江湖》不仅仅是武侠小说,它也是政治小说、人性自由小说。
正如金庸在后记中所写:“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些人,在我设想时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问天、方证大师、冲虑道人、定闲师太、莫大先生、余沧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这也这部小说没有确切时代背景的原因。因此,也就有了日语神教与五岳等的并置。他们大多野心勃勃,或明争,或暗斗,一统江湖方肯罢休。
当然,简单的映射政治不是金庸最终动机。“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划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划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
“岂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人的本性有丑有恶有善良,善良的一面始终占上风。善良不是作给人家看,而是要求无愧于自我的良心。
令狐冲见证了很多历史性时刻,特别遇风清扬,更是决定了个性的自由,以致“不自由,毋宁死”,当他情意紧缠在岳灵珊身上之时,是不得自由的。只有到了青纱帐外的大路上,他和盈盈同处大车之中,对岳灵珊的痴情终于消失了混乱战神,他才得到心灵上的解脱。
《笑傲江湖》一开始,就是魔教长老曲洋和刘正风的友谊,两人琴萧合奏了一曲《笑傲江湖》。正邪之际终是难分,正如自由难论。正是什么?邪又是什么?正是:
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
《笑傲江湖》将武侠、政治与人性融为一炉,却又都写得光彩照人,特别突出了人性的自由、随性。
《倚天屠龙记》—— 人性与爱情
《倚天屠龙记》塑造了一群英雄——明教群雄,明教人物众多,一个一个介绍出场,直到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才总其成,其间过程繁复,头绪万千,但是一点点写出来,一个个出场,有条不紊。能看到这样,已经是空前绝后了,但金庸还不心足,像是有意在考验自己的创作能力,将一个重要人物,明教的光明右使,留在最后出场,石破天惊,读者不禁这样想:金庸的创作才能,究竟有没有尽头。 《倚天屠龙记》是金庸作品更趋向浪漫、趋向超凡不羁的转折之作,像大海中的巨浪一样,汹涌澎湃而来,一个巨浪接一个巨浪。才孕育了他下一部浩淼不可方物的巨著《天龙八部》。
表达《倚天》主题的明教经文: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难怪当时俞莲舟心想:“……他们不念自己身死,却在怜悯众人,那实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这是全书的主旨,金庸通过了《倚天》,将这个主旨表现得极其透彻。
《倚天》最后一回“不识张郎是张郎”也是全书对张无忌乃至整个《倚天》人性的总括,人性总是那样的难以捉摸。
正如《倚天》后记所言:张无忌跟我们普通人更像些,个性比较复杂,比较软弱,较少的英雄气概。三部曲中郭靖老实厚重,杨过深情狂放,郭靖大事上有气节,把握很定,小事往往需要黄蓉推动一下,杨过是绝对主动的,张无忌总是受别人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摆脱,不管是他学武还是到做教主,无不如此,就连最后爱上赵敏,也是“形势所迫”。
爱情上,郭靖在华筝与黄蓉之间的抉择纯粹是出于道德价值的判断,杨过是至情至性,开始像是无形浪子,最终也步入“正轨”,他对小龙女至死不渝,日久弥坚,张无忌始终在赵敏、周芷若、殷离和小昭之间摇摆不定,最后似乎更爱赵敏一些,可是我宁可相信那也是一种无奈,岛中归来之后,殷离的“死”,小昭的离去,赵敏的“阴险”,让他只能选择周芷若,后来周芷若与赵敏好坏倒转,张无忌还是没有抉择。
五、《神雕侠侣》 金庸在五十年代的末期,已经创造出了两个极其突出的人物。一个是完全不通世道人情、种种社会规范的“小龙女”,一个是深诸人情世故、身怀绝技,但是却无视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的压力、一意孤行的“杨过”。这两个人,一个是自然而然,不自觉地反抗着社会,一个是有意要做社会的叛逆。但是在人性上而论,放在任何时代皆可适合,这是《神雕》在创作上最大的成功。《神雕》从头到尾,整部书,都在写一个“情”字。“问情是何物”,是全书的主旨。书中所写的各种男女之情,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所遇到的不同爱情,有的成为喜剧、有的成为悲剧,可以说从来没有一部小说中,有这么多关于爱情的描写。《神雕》中不但有“情花”,可以致人于死,也的“黯然销魂掌”,成为至高无上的武功。甚至到最后线时,还有郭襄暗恋杨过的小女儿之情。《神雕》是一部“情书”,对爱情描述之细腻,在金庸其他作品之中,甚至找不到差可比拟的例子。《神雕》中,郭靖、黄蓉和杨过之间的冲突,是社会规范和人性的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黄蓉甚至运用了阴谋,本来已占上风的黄蓉尚且要如此,可知人性挣脱枷锁的力量是何等巨大。《神雕》中杨过历尽种种艰苦,而成为一代大侠,接受了郭靖“侠之大者”的训言,但是杨过还是杨过。郭靖替他取名字:“名过,字改之。”是一种希望,他失望了,杨过没有改变他的本性,这正是金庸在《神雕》中特别强调的一点。杨过在《神雕》中,自始至终,是一个悲剧性格的人物,小龙女也是,因为他们和当时社会,完全不能相合。杨过、小龙女重逢,对读者而言,是一个大喜讯,人人额手称庆,但对整部小说而言,却是败笔。试看小龙女再出现后,哪里还有什么江芒可言?远不如让杨过一直悲剧下去好得多了!金庸原来的创作意图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就小说论小说,《神雕》从一开始起,就注定是一个悲剧,是不是为了迁就读者的意愿,硬将之改成喜剧,不得而知。作为读者之一,如今说得口硬,但在看《神雕》时,也希望小龙女、杨过重逢,虽然在掩卷之后,一再认为悲剧可以使《神雕》更完整,也相信金庸在创作开始时,也以悲剧为主旨,不然,何必让小龙女给一个毫不相干的道士奸污?《神雕》中,金庸表现了一种观念上的矛盾。一方面,是人性的自然发展,另一方面,是为国为民的传统思想。这种矛盾,在杨过的任性和郭靖的忠诚上,屡起冲突。但它应该如何,金庸并没有下结论,郭靖还是郭靖,杨过还是杨过,谁也改变为了谁。这当然是金庸在当时自己的思想方法上,只是出现了矛盾而未的结论之故。《神雕》的主题曲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PS:以上是本人的自己写的,没写完,后面借用倪匡先生的。因字数原因,有删节,并且省略中短篇小说。)
《雪山飞狐》是石破天惊的作品,突破了《书剑》的“群戏”,隐约继承了《碧血剑》中的双线发展和倒叙的结构。而将整部小说的结构,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通过一连串的倒叙,倒叙出自每一个人的口中,有每一个人之间的说法,有极度扑朔迷离的情形下,将当年发生的事,一步一步加以揭露。在和《碧血剑》的相同之处的是,《雪山飞狐》中真正的人物,并不是胡斐,而是倒叙中的胡一刀夫妇。所不同的是,《碧血剑》中的倒叙人物,早已死去,而在《雪山飞狐》之中,苗人凤却留了下来。最后还和胡斐决战。所以,《雪山飞狐》没有《碧血剑》的缺点,在倒叙的一条线结束之后,另一条线,一样极其精彩。《雪山飞狐》发表至今,是金庸作品中引起争论最多的一部。引起争论处,有两点:第一点:多个人物叙述一件若干年前的故事,各人由于角度、观点的不同,由于各种私人原因,随着各人个人的意愿,而说出不同的事情经过来。这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很有点调侃历史的意味,使人对所谓“历史真相”,觉得怀疑。每一个人既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为自己的利益作打算来叙述发生的事,那么,事实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呢,不单是历史的记述者,尤其是所谓“自传”,真实性如何,更可想而知。这种写法引起争论之处是,许多人直觉上认为这就是“罗生门”,由于“罗生门”中的同样的结构,每个人在叙述往事的时候,都有一同的说法,而事实的真相便淹没不可寻。所以,《雪山飞狐》在读者心目中,就往往与“罗生门”相提并论。关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雪山飞狐》在创作过程之中,金庸在一开始之际,当然受了电影“罗生门”的影响。但是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来,金庸在开始创作之后不久,就立即想到自己的作品,会被人与“罗生门”相提并论。所以,他努力在突破,不落入“罗生门”的窠臼之中,而结果,他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说《雪山飞狐》倒叙部分的意念来自“罗生门”可。说《雪山飞狐》是“罗生门”的翻版,绝不可。如果强要这样说,那是证明说的人,未曾仔细看过电影“罗生门”和未曾仔细看过《雪山飞狐》。金庸在《雪山飞狐》中采取的倒叙结构,是武侠小说中从来也未曾出现过的,是一种断然的新手法。这种新手法的雏形在《碧血剑》,而成熟于《雪山飞狐》。奇怪的是,在金庸以后的作品中,却绝不再见。或许金庸认为那只是创作中的一种“花巧”,偶一为之则可,长此以往由不可之故。第二点引起争论的是:《雪山飞狐》写完了没有?《雪山飞狐》写到胡斐和苗人凤动手,两个人之间,已经有了许多恩恩怨怨,动手是非胜负、决生死不可的。而且金庸安排两人动手的地点,是在一处绝崖之上。背景地点写得这一段情节绝无退路,完全没有转寰、回旋的余地,非判生死不可。而从开始起,决斗的两个人,全是书中的正面人物,不论是作者或读者的立场,两个人之间,是谁也不能死的。这等于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所有的读者,都屏气静息,等着金庸来解开这个死结,而且,读者也相信金庸可以极其圆满地解开这个死结。终于,决斗的双方,胡斐和苗人凤,可以判出高下了,胡斐捉住了苗人凤刀法中的一个破绽,在交手过招之间,一发现了这个破绽,只要再发一招,就要以判生死、定胜负了!然而,金庸却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停笔不写下去,宣称:全书结束了!胡斐的这一刀是不是砍下去?金庸的解释是:让读者自己去设想。由于全书一步一步走向死胡同,在死胡同所尽之处突然不再写下去,读者的确可以凭自己的意念与想像,也可以去揣想金庸原来的意念是怎样的。在谈论金庸的作品时,可以平添奇趣,这也是金庸的成功之处。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作品中被普遍接受的一部,最多人提及的一部。自《射雕》之后,再也无人怀疑金庸的小说巨匠的地位。这是一部结构完整得天衣无缝的小说,是金庸成熟的象征。《射雕》是金庸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是绝对毋庸置疑的。在《射雕》中,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的揉合,又有了新的发展。虚构人物不再担任小角色,而是可以和历史人物分庭抗礼了。郭靖自小就和成吉思汗在一起生活,后来更曾统率蒙古大军西征。从此开始,金庸笔下对创作人物的处置,更加随心所欲,有时甚至可以凌驾于历史人物之上了。这样的安排,足以证明金庸对他所写的小说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和心得。读者当可以发现,在历史和创作的揉合之中,是极度的水乳交融,不著痕迹的。也有人认为金庸的这样写法,会有误导读者错误认识历史之可能。这种说法,当然不值一笑,也不值一驳。持这种想法的人,只怕要比一座高楼之下张上安全网,以防有人跳楼。《射雕》最成功之处,是在人物的创造。《射雕》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是平铺直叙的,所有精彩的部分,全来自所创造出来的、活龙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的人物。金庸写人物,成功始自《射雕》,而在《射雕》之后,更趋成熟。《射雕》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比较“浅”的一部作品,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接受,也在于这一点。。《射雕》可以说是一部武侠小说的曲范,在武侠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射雕》中,金庸还在强调群众力量,强调集体,尽在个人力量之上,这种观念,集中在君山之会,郭靖、黄蓉被丐帮逼得面临失败这一情节上。但是这种观念在一再强调中,实际上已出现了崩溃的迹兆,实在无法再坚持下去。个体的力量在前头,金庸用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接着又写了郭、黄二人,打败了丐帮的大批人。英雄人物,毕竟是个体的、独立的。和群众的盲目、冲动,大不相同。这种群体观念崩溃的迹兆,始于《射雕》,而到了《神雕侠侣》,杨过在百万军中,击毙蒙古皇帝,已彻底转变完成。自此之后,金庸的小说中,始终是个体观念为主了。爱情上的观念,一直到《射雕》金庸还是坚持“一男一女”的“正确恋爱”,这种观念,一直维持到最后一部《鹿鼎记》,才来了一个大突破,在轮到《鹿鼎记》,自会详叙。所以,在《射雕》中,郭靖尽管和蒙古公主有婚约,可是在遇见了黄蓉之后,他只好在两者之中择其一,当然,感情上的挫折,也变成了故事的丰富情节。《射雕》热闹、情节曲折动人、人物生动丰富,是雅俗共赏的成功作品。
《书剑恩仇录》 《书剑》在金庸作品中,不是特出的作品。原因有:其一,《书剑》是“群戏”,主角是“红花会”,而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而红花会一共有十四个“当家”,金庸虽然突出了其中的几个,但必然分散了感染力,以致没有一个最特出的人物。武侠小说有一个特点,是相当个体的。读者看武侠小说,要求个体的心灵满足,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越浓,个体的形象越是突出,就越能接受。《书剑》采用了“乾隆是汉人”的传说,借乾隆这个人物,写出了既得权力和民族仇恨之间的矛盾,在表达这一点意念上,获得成功。《书剑》中几个主要人物,写得并不出色,反倒是几个次要人物,活龙活现,令人击节赞赏。作为第一部作品,金庸在《书剑》中,已表现了他非凡的创作才能,众多的人物,千头万绪的情节,安排得有条不紊,而又有一气呵成之妙。笔法也有刻意仿效中国传统小说之处。而几处在人物出场、提及姓名之际,俨然《三国演义》。写人物方面的功力,在《书剑》中也已表露。对金庸而言,《书剑》是一个尝试,这个尝试,肯定是极其成功的,这才奠定了他以后作品更进一步成功的基础。
《连城诀》是金庸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如果说,《神雕侠侣》是一部“情书”,那么,《连城诀》是一部“坏书”。“情书”写尽天下各色人等的情;“坏书”写尽天下各色人等的“坏”。人性的丑恶在《连城诀》,被描写得如此之彻底,令人看了不寒而怵,茶饭不思。整部《连城诀》中,充满了人的各种各样的恶行。而所有的恶行,为的是一大批宝藏,结果,人人都为宝藏癫狂。金庸在写尽了人的恶行之后,放了一把火,将这些恶行放在火里。但人的这种恶行实实在在的存在,火也烧不尽。当然,《连城诀》中也有美丽的一面。丁典和凌霜华的爱情,如此凄迷动人,在金庸所有作品的爱情描述之中,以此为最。其次才轮到《倚天屠龙记》中杨逍和纪晓芙。凌霜华也是金庸作品中遭遇最令人同情的一个女人,她是被她财迷心窍的父亲害死的。父母害女儿,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为了自己而将女儿送进火坑之中,反倒沾沾自喜的父母,也屡屡可见,难怪有人叫出:“天下有不是的父母!”《连城诀》也是最苦的一部小说。书中人物遭遇之苦,简直有令人掩书不忍卒读者。狄云为了怕被人发现,躲起来,将自己的头发,一把一把,拨个精光,够苦了吧?但那还只不过是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苦,有比这更甚于十倍的。不但是正面人物的精神痛苦,连一直在做坏事的人,精神也处于极度痛苦之中。杀人毁尸灭迹之后,每天半夜,梦游起来砌砖,是陷在何等的苦痛之中。《连城诀》中也写了一个人,面临死亡时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在武侠小说中,侠士总是不怕死的,视死如归。但金庸却来一个突破,一个一直在江湖闻名的大侠,在面临死亡之际,为了使自己可以活下去,比任何卑污小人更卑污。花铁干的所作所为,写尽了人性的弱点。单单为了活下去,不论活得好,或活得不好,甚至是为了毫无目的的活,人就可以什么都做得出来。将人放在一个绝望的环境之中,使人性平时隐藏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很多小说家喜欢采用的题材,但未有如金庸在《连城诀》中所描述得如此深刻者。还好,最后有水笙的一件用鸟羽织成的衣服,使人还可以松一口气。金庸在《连城诀》的后记中,谴责了冤狱,这篇后记极动人,用淡淡的感触记述了童年时所听到的一件事,没有激烈的言词,但是却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整部《连城诀》,就是这样。对《连城诀》中一切恶行,金庸所用的词句,甚至也不是强烈的,只是淡淡的旁观,唯其如此,感染力才特别强。口角挂着不屑的冷笑,一定比咬牙切齿的痛骂,更加有力。
《侠客行》《天龙八部》之后,在武侠小说的领域之中,大匠如金庸,也有难以为继之苦了。所以《侠客行》只是在表现几个新的观念上有突破,其余方面,成绩平平。由两个面貌极度相似的人而引出故事,这种写法本身就不是一个好的安排,虽然金庸已尽量写得曲折离奇,而又在结尾故弄玄虚,但仍然未成大器。《侠客行》中最独特的一面,是女主角丁当对待爱情的态度。她明知所爱的是浮滑浪子,但仍然爱他,而不爱另一个外貌完全一样的正诚君子。金庸再一次通过女主角在爱情上的选择,不说明爱情和理智是两回事。《侠客行》又写了一个完全不识字、完全不通世情的人,反而能领略到上乘武功的真谛,而许许多多博学之士,反倒钻进了牛角尖中,走不出来。拙中有大巧这一观念的形成,是后来《鹿鼎记》成为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的基础。至巧不如拙,再蠢笨的人,也有自他的的际遇,《侠客行》中表现的哲理至深。《侠客行》的情节,在相似的两个人上变化,已经可以说尽其所能。但如果读者看到一半,还不明白两个相似的人是兄弟,那么,不适宜看小说,更不适宜看金庸的小说,所以,和种种悬疑曲折,都有吃力不讨好的之感。反倒是张三李四,请人去吃腊八粥,写得出神入化。张三李四这一类的“奖善惩恶”行动,和他们的绝顶武功,以及对武林中各门各派各帮各会的的情形了若指掌的情节,成为滥觞,以后在许多武侠小说中可以看到。
《飞狐外传》补《雪山飞狐》之不足,写胡斐这个人的成长过程。在《外传》中,胡斐才是真正的主角。但是金庸为了要建立《雪山飞狐》已经写完的概念,在《外传》中,就处处受到牵制,所以胡斐在《外传》中,始终是乌云密布,不能霹雳一声,豪雨如注。除了胡斐遇到无尘道长,快刀斗快剑这一大段,可以令人眉飞色舞之外,像佛山镇上的情节,凤天南这个人,袁紫衣是凤天南的女儿这种情节安排,是金庸作品之中最沉闷而不动人的情节。《外传》的主段,欲放不放,但旁枝却精彩纷呈。“红花会”中的人物,在《外传》中出场不多,但是却光芒万丈,比在《书剑恩仇录》中更好。常赫志、常伯志在天下掌门人大会中救人,倏来倏去,神出鬼没,在《书剑》中就没有这样精彩片段。甚至陈家洛,忧郁不言,坟前洒泪,也比《书剑》中可爱得多。《外传》中有双生兄弟三对:倪不大、倪不小,常赫志、常伯志,马春花和福康安所生的一对双生子。金庸在写到倪不大、倪不小之际,十分传神,他们讲话,是一个讲一句,结合成为一段话的。年前,在台北遇到一对在电影界工作的双生子,发现他们讲话,是一个人讲半句,结合成一句话,比金庸的描述尤有过之,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再有机会改正时,倪不大、倪不小也可以每人说半句话?马春花所生的那对双生子,在《雪山飞狐》中已经成长,可惜金庸已经搁笔,不然,这一对玉雪可爱的人物,可以构成一部佳作。
《碧血剑》 金庸在创作《碧血剑》时,已在寻求一个新的突破,他这部小说采取了一种特异的结构。书中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是一个早已死了的人,一切活动,只在倒叙中出现。而另一个摆出来一本正经是主角的人物袁承志,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所以,金庸在金蛇郎君和袁承志双线并叙的时候,虽然只是一线出色,还有可观之处。到了金蛇郎君那一线告一段落之后,就有溃崩的迹象。尤其是到了末段,是金庸小说中最差的一段,可称败笔。在《碧血剑》中,金庸首先向正统的是非观念挑战。金蛇郎君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物,而金庸肯定了他的个性,将他写得极其动人、可爱。
附本人对金庸小说的简短概括:飞狐外传——宝刀相见欢,柔情恨无常
雪——流泪未必非豪杰,妄语岂是真英雄
连——狄云素心何处安
天——无人不怨,有情皆孽
射——侠义人生路,人间逍遥游
白——天灵鸟唱不尽单相思的忧伤
鹿——义字当头难敌多情,不才小宝惘称英雄
笑——达非兼济天下,穷难独善其身
书——爱美人更爱江山
神——问世间,情为何物
侠——天涯谁人可识君
倚——四女同舟何所望,不识张郎是张郎
碧——乱世坏长城,空负安邦志
鸳——嬉笑江湖行,仁心不可忘
总——侠士高人尽归隐,不才小宝称至尊
F. 为什么说鹿鼎记,是金庸笔下文学价值最高的作品
金笔下的金笔下的金笔较笔金庸笔家里的长辈肯定是不愿意的宁可让我看一下神雕侠侣也不能让我多看鹿鼎记主要就是因为鹿鼎记描述,家里的长辈肯定是不愿意的,宁可让我看一下神雕侠侣,也不能让我多看鹿鼎记,主要就是因为鹿鼎记描述的并不是正常的武侠世反,反而在人性描述方面侧重点会更多一点。可以这样认为鹿鼎记的文学价值并不等同于他的文学地位,鹿鼎记在正规传统的文学界里边,其实地位并不高。但是作为一个多次改变,而且改变相当成功的小说,鹿鼎记的文学价值是值得肯定的。有点类似于堂吉诃德,只不过唐吉柯德是一个正面人物,但是两人在面堂不过走的道路方向不一样堂吉诃只不过走的道路方向不一样,堂吉诃德用自己的高尚去正面硬刚,而韦小宝则通过韦小宝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表现他温小宝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表现。直到今天鹿鼎记依旧在被不断的翻拍,只不过在我看来还是陈小春饰演的那一版最为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