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长篇小说免费阅读
1. 谁知道关于知青题材的小说,越多越好
就叫知青,有电视剧有小说,当当网有卖的
2. 求关于知青的优秀小说。
小说:张承志的<<黑骏马>>张贤亮的<<绿化树>>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等,老鬼的<<血色浪漫>>也值得一看,近期比较吸引人的是都梁的<<血色黄昏>>风趣幽默中带着感伤.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作品: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 梁晓声是知青小说的典型作家,他的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他的作品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自1979年起知青文学作品开始增多,而且与文革中的知青作品有了明显分野。比如涉及到上山下乡阴暗面及知青的悲惨遭遇。这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竹林的小说《生活的路》,叶辛的小说《蹉跎岁月》及孔捷生的短篇小说《在小河那边》。八十年代初和中期是知青文学的高峰,出现了一大批怀旧的作品。这些作品可分三类。第一是写知青与农民,牧民等的情谊。代表作有张蔓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陈村的《我曾经在这里生活》及懿翎的《十三界》等。第二是表现知青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代表作有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及晓剑的《世界》和《青春梦幻曲》。张承志的作品《金牧场》等兼有以上两类的内容。第三是写知青回城后感到不尽如意而怀念乡村或兵团生活,如陆星儿的《达紫香悄悄的开了》,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等。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用批判眼光反思上山下乡运动及知青历史的作品。比如孔捷生的《大林莽》,阿城的《树王》,张抗抗的《隐形伴侣》以及李晓和王明浩的系列短篇小说。然而,把知青文学的发展概括为从伤痕到到旧到反思等是过于简单化了。很多作品不能归入这些类别,能归入的作品也远远非这些类别能概括。比如老鬼的《血色黄昏》既有强烈的"伤痕"特点又表现了知青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即使同是表现知青理想主义的作品,不同作家也都强调的是不同的侧面,表现的是不同的主题。另外如乔雪竹的《寻麻崖》,彭瑞高的《贼船》和阿城的《棋王》等都是极有特色又比较深刻的作品,但无法归入以上任何类别。知青文学的内容实际相当丰富,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反映了知青的独特生活体验,是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书远远不可能囊括的。 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转向非知青题材。但是知青文学并未断档,反而有更多长篇问世。比如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赵维夷的《老插春秋》,芒克的《野事》,米琴的《芳草天涯》,刘军的《噩恋》韩乃寅的《远离太阳的地方》,李晶,李盈的《沉血》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现过的知青生活内容和感情体验。还有一些中短篇也极具独特视角。比如王小坡的《黄金时代》解剖了知青所处的政治环境,李锐的《黑白》表现了知青理想主义的虚幻成份,刘醒龙的《大树还小》从老乡的角度写知青。九十年代的知青作品颇有内容,然而都没引起大陆评论界特别注意。就连2000年出版的最新研究知青的专着,姚新勇的《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主要论及的也大多是八十年代小部分较有名气的知青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九十年代"知青题材"在大陆已经"过时"。代之而起的写改革,反贪,性爱,婚外情等等的作品吸引了读者和评论界的注意。 九十年代更受瞩目的是大量涌现的知青回忆录以及报告文学。后者最出名的是邓贤的《中国知青梦》。该书揭露了大量云南农场知青受迫害,被虐待的事实。此外还有白描的《苍凉青春》和结集出版的系列书-《中国知青情恋报告》等。回忆录有姜昆主编的《中国知青回忆录》三卷本。其它较出名的有专写北大荒兵团的《北大荒风云录》,专写内蒙兵团的《草原启示录》,陕西插队知青的回忆录--《情系黄土地》和《回首黄土地》,山西知青的回忆录--《老插话当年》,女知青回忆录--《青春方程式》以及《辉煌的青春梦》,《我们曾经年轻》,《苦难与风流》等等,举不胜举。回忆录中有不少出色的,可入文学的作品,比如王新华的《野草》(载《回首黄土地》)。但大多数比较简单,粗糙。这些报告和回忆录为研究知青史和上山下乡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为知青一代百年之后的知青文学提供了素材。有人总结知青文学的三大主题是:青春无悔,蹉跎岁月,劫后辉煌。这倒是可以基本概括大部分回忆录,但远远不能概括知青的文学作品。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是仅仅表现这三大主题的。有人认为知青回忆录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很多知青不满意知青文学对知青生活的歪曲。这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回忆录可能有记忆误差,严肃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倒可能更真实,更本质,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知青生活。但总的说来,已发表的知青文学作品中比较有份量的长篇不多。表现插队生活的文学作品数量相对来说远远不足。当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青插队,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知青去农场。但比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写农场知青的。知青文学的最新发展是2000年九月出版的《中国民间备忘文本》系列,六本非虚构长篇著作。其中《羊油灯》和《落荒》实际上是自传体小说,两部书写的是在同一地点插队的同一拨人。《落荒》中第一次出现了知青野心家的形象。《无人部落》和《狼性高原》写青海兵团的知青,也是以前知青文学中从未涉及的。纪实小说《泣红传》写文革前下乡知青在文革中的经历。《审问灵魂》是知青作家根据别人经历写的纪实小说。这套书还在不断扩充充发展。今年年底将出第二批书。据说,第二批书的质量更高。这套由著名知青编辑岳建一策划编辑的丛书,对推动知青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知青文学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套书的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使知青文学再度引起人们注意。并且这套书的继续发展也鼓励知青中的非专业作家从事知青文学的写作。有强烈使命感的岳编辑特别强调这套书的历史、政治意义。他希望知青文学真实反映历史,在进行深刻的历史反省和自我反省的基础上为重铸民族灵魂而作出贡献。这套纪实文学丛书虽然着重再现历史和当时的政治文化,但其意义远远超出历史、政治的范畴。因为文学作品与历史书不同,是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主,并着重反映人的思想感情。这套丛书中的一些著作相当深刻地表现出人的复杂性,多面性,矛盾性。也表现出知青对上山下乡那段经历的复杂感受
3. 《穿越七零做知青》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链接:https://pan..com/s/1i5p-eHHWP0T8JwiibjLufA
提取码:kuxu
小说名称:穿越七零做知青
作者:湖涂
类型:古代言情
连载状态:已完结
字数:1868856字
简介:该小说讲述了准备当大学生村官的苏青玉穿越了。回到了七十年代,亲爹妈是重组家庭,都偏爱之前的孩子,对她反而不闻不问。连下乡这种好事也只轮到她这个最小的孩子。苏青玉包袱一背,不就当是当知青吗。当的好了,那也能当村官!
4. 《最后一名女知青》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最后一名女知青》(阎连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BxXFrWkfxinP0oKJZB4BJQ
书名:最后一名女知青
作者:阎连科
豆瓣评分:7.0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9-1
页数:266
内容简介:
娅梅是一位女知青,因无奈也因与农民张天元产生恋情而留在农村。后来丧子的悲痛及商品大潮的冲击使她离开丈夫返城。几年奋斗后成了大富婆,但她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失落和孤寂,于是,她又回到当年生活过的乡村,想与丈夫重温旧梦,然而,丈夫却要与另一位女人离开乡村到城市去…… 作品讲述了几十年间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变迁,讲述了一位女人的坎坷命运和爱情悲剧。小说凝重厚实、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较强的可读性。相信会受到读者喜爱。这是一部极其写实又极端假设的长篇小说。青春年少,娴淑雅静的女知青娅梅60年代因为命运离开都市;70年代,为了爱情而留在乡村,80 年代,不知道为了什么,她返回都市,开始了自己的寻找和苦斗;90年代,当诸如情爱、金钱、荣誉等等,在她似乎都已获得之后,才发现自己是真正的一无所有,至21世纪,韶华逝,容颜已改,再返当年的田园乡村定居时,却是夫非夫、子非子、情感非情感、乡村非乡村、人世非人世……
5. 知青乐伊人(小说)2022-07-01
周艳琴
日前,我随意翻看手机,一条几天前的旧闻跃入眼帘:“江市68岁退休干部乐伊人,见义勇为,于长江中救起轻生女子而自己溺水身亡,用大无畏精神谱写了一曲平民英雄的赞歌!……”
“乐伊人?”一个熟悉的名字,难道是她?我仔细看遗照,虽然几十年没见面,但她的五官轮廓依旧。为了进一步确认,我几经转折,终于微信到了儿时伙伴芬芳,得到的回复确认无疑:“是的,新华社、人民日报公众号等多种媒体都相继报道了,称赞她是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平民英雄’!”
“这很像她做的事!”赞叹之余,但我做旅隐们都很惋惜,“明明可以好好活着的,就这么匆匆走了……”
“是啊!”芬芳很苍凉的声音,“听说她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冬泳,身体并无大恙,这一次可能是体力不支,长江水急,加之那女子微胖,不会游泳,一落水就晕过去了……这女子倒是活过来了,可施救英雄乐伊人再也活不过来了啊!”
……
她有别样的死,亦有别样的生!
一
乐伊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从地级城市下乡到我们队里的女知青。她漂亮爱笑,高挑出众,会拉二胡,农活学得快,很受贫下中农喜欢。可由于父亲的问题,每次队里交上去的推荐表都石沉大海,同她一起来插队的六个知青都陆续被推荐上大学或招工走了,她也还是乐呵呵的。
一个六月的星期日,我和芬芳也扛着薅锄,随生产队的女社员们到渔洋河坝高粱(实际为苞谷或玉米)田里薅草。一到田边,妇女队长就让大家一人一厢地往前薅。不知不觉中,大家就争先恐后地比赛起来。这“赛”哪是我们俩初中生能“比镇帆”的?看到她们一个个埋头苦干,动作娴熟地渐薅渐远,我们用尽全力追赶,还是望不到其项背呀。
比我们高出许多的玉米杆和叶挡住了风,那叶子上的芒刺把我们的脸和臂膀戳得道道红印,汗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前方望不到尽头。我们便渐渐没了力气,加上口干难耐,就一边抓痒,一边抱怨,一边艰难地向前薅着草……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阵薅草声从侧面传来,是大人们转了厢薅回来了。芬芳问薅在最前面的知青乐伊人:“还有多远?”
“快了,你们薅一多半了。”乐伊人擦擦额头上的汗薅走了。
可我们还是望不到尽头。渐渐地,那一阵阵薅草声淹没在我们侧后方的包谷林里,不见了踪影。
就在我们深感窒息、绝望的时候,一阵女人们的笑声飘过来:“咯咯……”“哈哈……”“咿咿呀呀…… ”那笑声伴着听不清内容的说话声,飘飘渺渺,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忽近忽远,若即若离。这美妙如歌的声音像给我们打了鸡血似的,令我们加快了速度,想着快点薅到头去看看是些什么人如此清闲地在河边疯闹的。芬芳说:“估计是二队的人在河边打猪草的。”可等我们薅出头一看,河坎边一个人也没有,但那声音依然在,一阵风把那声音吹到我们跟前,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芬芳一连三个喷嚏:“鬼呀,鬼呀!”她连连大叫起来,我也跟着大叫。我们吓得丢掉薅锄拼命往回纯厅跑。我们跑,那“咯咯 、哈哈”也跟着跑。直到妇女队长等大人们跑过来接住我们,那声音才飘走了。
妇女们听说我们遇到鬼了,都相互瞅瞅。杨家大妈说:“二队王家幺姑(男的,矿工,不下矿井时就纳鞋底,织毛衣,在家排行老幺,大家就这样叫他)的姑娘婆婆儿(妻子)向家幺婶娘就是在这里投河淹死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准备回家,这块田的草正好也薅完了。
我说:“我们的薅锄还在河边呢。”
“大白天里哪来的鬼呀?你们不要吓她们啦!再说,你俩也是中级知识分子了,还信鬼神之说?”乐伊人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芬芳就往苞谷林里钻。
妇女队长也高喊:“党员同志们,跟我上!”大家一起穿越两三百米的苞谷林。
到河坎边,乐伊人两眼四处搜索,大声喊叫:“鬼在哪儿?你出来!”她放开我们的手,脱掉外衣裤和解放鞋,纵身一跃,跳入河中,“哈哈!真凉快!淹死鬼,你也曾是苦命人,你在哪儿?我找你来了!”说完,箭一般地游过河中心了。她说的这些话,妇女队长等在场人听来很不吉利,便焦急地呼喊:“快回来!快回来!”她才仰面游回岸边,“哈哈!这点距离算什么?我读高二时,在畅游长江的比赛中,获得过女子组亚军呢!”
待她到苞谷林中换掉湿衣服出来时,王家大姑压低嗓门:“你听!我们都听到了!”
大家都对她点点头,不由自主地往回缩。
又一阵若有若无的“咯咯……”笑声飘过来了。
“看到没?在那里。”乐伊人指着河对岸上游一百多米处的河坎上那绰绰影影弯着腰似寻猪草的一堆人,“你们只注意了眼前的河坎,没看河对岸,因距离较远,风吹过来,就能听见他们的声音,风停了或风向变了,就听不见了。所以就有了这种飘飘渺渺 、断断续续的笑声和听不清内容的说话声……”
大家虽点头称“是”,但仍然似懂非懂,心有余悸。我和芬芳捡回薅锄,在乐伊人和同去的十七八个姑姑、婶婶们的护送下,回家了。
芬芳回家后还是病倒了,她妈偷偷在水缸里点灯:“芬芳回来呀!芬芳回来呀!”如此这般地喊了几天,她总算能上学了。
我还好,我妈当晚就趁夜深人静时,带上我悄悄在堰堤上朝着渔洋河那边烧了纸钱:“向家幺婶娘,给您送点钱,您收好了,千万不要再吓我姑娘(女儿)哒!”如此嘱咐再三。
这件事之后,我们更加佩服她,崇拜她。
二
妇女队长去空荡荡的知青屋,问她:“你一个女孩子住,我们很不放心,这样吧,我每晚派一个姑娘来跟你打伴好不好?”她笑着点点头,眼里噙着泪。我们队里的姑娘听妇女队长讲了此事后,都很高兴去给她作伴。
有几天,终于轮到我了,我带着母亲做的饭菜和她一起吃,她连声“谢谢”,眼里闪着泪花。晚上,她给我拉二胡,很忧伤的曲子,告诉我这曲子叫《二泉映月》。我本来就很崇拜会乐器的人,尤其她一个女生,会拉二胡,还会拉这么好听的曲子。她告诉我,二胡是跟她中学老师学的。她拉得流泪,见我听得流泪,便不拉了,放下二胡,小声教我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夜间,我不知怎地突然惊醒,发觉她外衣都没脱,面向着窗外,侧身躺在床上……
她不是第一批来我们队插队的知青,却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她的离开,不是被推荐上大学也不是被招工,而是被调到井冈山大队农科所去的。这个井冈山大队农科所其实是我们公社在井冈山一队设立的一个知青点,公社领导出面把各大队单个的知青集中在那里,便于管理。这些知青中大多有点艺术特长。公社遇到有演出任务,就安排给他们,若他们不能全部承担,再才从回乡青年中选能者充实其中;没有演出任务时,就让他们参加井冈山一队的生产劳动。
当她离开我们队,去农科所的时候,大家都来送她,说了很多安慰鼓励的话。送走她后,听妇女队长和几个姑姑、婶婶压低嗓音,说什么“也好,断了某些人的念想”之类的话,当时的我也听不懂。
三
那一年,一个春天的早晨,生产队长通知我去县文化馆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业余作者创作培训班学习。
我背着包前往渡口,一路走来,随口唱念——
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黄
蝶儿绕花间,蜂儿采蜜忙
河水潋滟,杨柳依依
芬芳栖息我肩头
无限春光
……
我兴致勃勃,刚到渡口,就听见有二胡声、歌声和笑声从渡船里飞出,看见好几个大包放在船头。我一阵窃喜:运气真好,不用等船了!我几大步跨上船一看,渡船爷爷不在,船舱里坐着的几个青年男女好像是井冈山大队农科所的知青。我欲上岸,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叫我名字,回头看时,是知青乐伊人,手里正拉着二胡的样子。自从她去农科所后,我很少见到她。见她走出船舱邀我上船,我只好上去,跟那几个知青打招呼。都是年轻人,原本也都在公社大型活动中见过面,相互听说过名字,只是没交谈过,此时,经乐伊人一介绍,就都将名字和本人对上号了,认识了。原来,他们是带着节目代表公社去县文化馆参加调演的。
“你,前途无量啊!”当听我说是去县文化馆参加业余作者创作培训班学习的,乐伊人吹捧,其他人也跟着吹捧。
我很有自知之明,叹口气说:“我们农村青年,不像你们知识青年啊!你们总归是要回城的。而我们,哪有什么前途啊!尤其像我们家已有老爹在外面工作了。那些推荐上大学、当工人的好事儿,我想都不敢想。我也想好了,这辈子不嫁人,到时候就在我妈他们屋旁搭个窝棚终老一生…… ”
乐伊人拉着《二泉映月》:“唉——我……回不去了啊!我也想好了,就跟我心爱的胡琴儿结婚,老了就养条牛,骑牛背上,一路放牛,一路拉《二泉映月》……”
她柔和而伤感的声音唤起我别样的酸楚……
一幅画面展现在我眼前:水牛驮着背上的长发飘飘、拉着二胡的老姑娘,在悠长的河岸缓缓走来,委婉凄美的《二泉映月》琴声在濛濛细雨中飘散,时而滋润岸边小草,如泣如诉,直击人心,荡气回肠;时而融入小河流水,不绝如缕,余音袅袅,缓缓流淌……水牛时而驻足咬断青草,时而缓行反刍倾听……是闲适?是悲愁?……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虽然是笑着展望未来,但免不了悲从心中来……
可能是为了打破这份悲愁吧,乐伊人收起二胡,放回琴盒里,拢拢黑发,挑挑秀眉,笑笑丹唇:“听说在山里拍《地雷战》时,导演给社员们说戏——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抢你们东西,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进一步启发大家要穿得破破烂烂,哭喊奔跑,表现出愤怒悲伤的表情。结果,群众演员们在烟火中看热闹,不仅不悲伤愤怒,反而还笑容满面,穿红着绿,如同上街赶集一样。第二天夜里,导演带着摄制组突然进村,四处点火,枪声不断,社员们哭喊一片,奔跑呼救,场景真实。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电影镜头…… ”
她还没总结,大家就哈哈大笑,都活跃起来了:“过瘾,太过瘾了!”
乐伊人就是这样,她在哪里,哪里就有笑声,用现在的话说,她是个极有正能量,极有气场的人!尽管她自己心里苦,表现出来的也只是一瞬间,很少让别人为她担心的。
见渡船里欢笑一片,乐伊人也笑了。
我也笑了,说:“这渡船爷爷怎么还不来?我去喊他。”
上岸没走几步,我看见渡船爷爷来了,便随他一起解缆上船。渡船爷爷撑杆一点,木船离岸,驰向河心,先前倒映在水中的古朴船影,碎成一片片明媚而温柔的阳光,那一抹春色,一缕春味儿,舞动我的心灵!
渡船靠岸,我与乐伊人他们一道,有说有笑地奔县文化馆去了。
四
这一年的九月,乐伊人终于被推荐上了县里的师范学校。两年后,她师范毕业,又回到了井冈山小学。那是一所从校长到炊事员只有三名员工的不完全小学,没有六年级(那时候小学为六年制),只有一到五年级,五六十个学生。她一个人教四年级和五年级两个复制班的所有课程。我和芬芳去看她时,她儿子还在怀里吃奶。后来,听说她为了照顾积劳成疾的父亲,离开教育战线,回到她原来的城市,到地区纺机厂上班了。再后来,听说她儿子得了脑瘫,我和芬芳去看望,不知怎么安慰她,她却笑着说:“这样也好,不操心他学坏,不操心他结婚生子,不操心他跑了,给几顿他吃就好了。呵呵!你看不看他,他都在那里,永远不会跑掉。”再后来,又听说她带着脑瘫儿子随丈夫去了省城。此后,就很少再听到她的消息了。
这一晚,我与芬芳久别后,千里音影方重逢,微聊一个多小时,基本都在回忆乐伊人,尤其是她的笑……
(2022年6月于上海)
作者简介
周艳琴,出版《国学读本》《胡敌传奇》《胡敌故事》等书,长篇小说《孤鸿一片影》曾在网站上连载,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教研论文散见各刊和公众平台。
6. 《最后一名女知青》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最后一名女伍锋知青》网络网盘txt最灶橘渗新全隐脊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wL69UvllJsWBEOiMsSTADA
简介:这是一部极其写实又极端假设的长篇小说。青春年少,娴淑雅静的女知青娅梅60年代因为命运离开都市;
7. 好看的知青小说有哪些
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南方的岸》
甘铁生的《聚会》
阿蔷的《网》
叶辛的《蹉跎岁月》
张抗抗的《夏》《北极光》
史铁生的《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这一个有争议)
王安忆的“三恋”(小城、荒山、锦绣谷)《本次列车的终点》
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
张承志的《骑手为什么不唱歌》《黑骏马》《北方的河》
郭小东的《中国的知青部落》
邓闲的《中国知青梦》
老鬼的《血色黄昏》
8. 有哪些有关知青下乡的小说
史铁生多先生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我初中的时候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深深被他感动。
他是一位好的作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励志家。
一开始他因为自己自身的残疾,一度郁郁寡欢,但他走了出来,走出了那片永无尽头的阴影,一门心思写文章。所以才有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
在经历过那段上山下乡的时期中,人们之间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分子为此写文章,至此在那个时期形成了一股流派,知青文学流派。史铁生先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就是一篇关于知青下乡的小说。老先生在那段时间写的小说都是关于这个题材,例如:《狂恋》、《插队的故事》,另外,张贤亮也写了很多都是知青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都死女人》,还有一些其他作家的作品《梦回初恋》、《彩云》、《婚姻的枷锁》等等。
可能是因为初中的时候专门读过背过史铁生先生的文章,所以对他的作品多了几分喜爱。在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经过十年的积淀,终于将这些不能忘却的记忆写出来,用最朴实的文字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画卷,体验到的却是另一种感受。先生眼中,清平湾这片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冷暖温馨。
其实,遥远的清平湾并不遥远。
9. 求推荐几部知青小说。
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绿帽水怪、似水流年等)、莫言的蛙、生死轮回。较矮油苏童的河岸,梁晓声的。
10. 知青题材小说
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
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
90年代至2000年代后,这代知青已进入中、老年,时有冷峻回忆录,纪实作品,或伴有根据自己知青亲身经历创作的文学作品出现:
刘海 《青春无主》
我只看过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不错。起码像我这样对知青这段历史完全没有体会共鸣的都能好好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