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现代文学新历史主义小说

现代文学新历史主义小说

发布时间: 2023-01-26 08:56:26

Ⅰ 名词解释: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倪焕之》; 3.“十七年”文学; 4.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于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两个讲话(即“引言”和结论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回答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党的文艺路线,指明了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2,《倪焕之》是2010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圣陶。该书是作者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在小学教员倪焕之身上,较典型地写出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时期的追求和幻灭。3,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4,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传统的历史主义在承认客观历史事实存在的前提下,认为历史学家可以通过认真的研究考察,最终完成对于历史真相的真实还原,即我们所阅读的历史是完全真实可信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虽然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也承认有客观历史的存在,但这些理论家们却认为所有的历史书写都不可能真正地达到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

Ⅱ 新历史主义分析文言文

1. 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区别

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向。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互文性”理论。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

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它突破了文学学科的森严壁垒,拓展出多维的研究空间,走向开阔的跨学科研究。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具有既消解又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性。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对比分析新历史主义的问世,是伴随着当代西方学术界的“文化转向”而出现的“历史转向”。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社会文化思潮,对传统的历史观和历史题材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进行宏观辩证的综合分析。一、一次重要的学术思想转向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特征显示出对所谓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

新历史主义到现在还是一个没有共同理论纲领的学术流派,是一个还没有得到公认的尚不确定的概念。正因为这样,对新历史主义的解释很不相同。

从国别来说,美国学派与英国学派存在着差异。英国学派宣扬的“文化唯物论”虽然处于边缘,但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政治文化色彩。

美国学派注重对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建,新历史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式微之后的新理论和新批评,表现出强劲的势头。由于不同学者所持历史观念的多样,对新历史主义的解读更是人言人殊。

有人认为,“历史”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力关系和权力斗争的叙述。有人主张“历史”是由各种声音讲述的包括处于边缘的势力和人物的权力故事。

有人把历史理解为文学文本与社会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复杂关系。还有人对新历史主义表示非议和反感,讥讽那些倾心“文化批评垃圾”的“追新族”们妄图通过颠覆伟大的文学经典,借助文学来改造社会,只能是一种“文明的野蛮人”的幻想。

新历史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1982年,他在《文类》杂志的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新历史主义”的旗号。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学术伙伴,还有路易斯•蒙特洛斯、乔纳森•多利莫尔、海登•怀特及查理•勒翰与卡瑞•利伯特等人,他们的理论既有自身的独特性,又具有共同性。海登•怀特通过赋予历史一种想像的诗性结构,从而把历史事实和对历史事实的语言表述混为一谈。

他的著作《元历史》、《话语转喻学》、《形式之内容》都越来越明显地把历史诗学化,认为历史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是一种具有文学性的历史文本,是一种“叙事”的“话语”文本,从而把“史学”变成了“诗学”。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学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诗学,是一种“语言的虚构”,从根本上否定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随着20世纪80年代“解构批评”向各种解释学的转移,各种解释学的阐释模式,特别是对文学与历史的接受反应理论和阐释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融进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思潮之中。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转折。

西方文论的主流不再把文学限定在文本自律的狭小圈子里,而是一反过去对政治的厌恶,向历史、政治、种族、性别和意识形态倾斜。形式主义掩盖了理论的社会功能与政治功能,忽略了民族权力和妇女权力问题,遮盖了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新历史主义文学研究的兴趣开始从对文学的“内部”研究转向对文学的“外部”研究,恢复和重新确立文学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较之于形式主义而言,新历史主义表现出很强的学理优势。

文学学科的森严壁垒开始被突破,走向开阔的跨学科研究。原先那种只局限于封闭的文本研究的文学观念开始向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精神分析学开放,拓展出多维的研究空间。

文学理论的各种跨学科联系互渗、互融、互释、互动,形成阐释的通约性和连贯性。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和特殊规律的研究受到冷落,甚至表现出用文化研究排斥文学研究的倾向。

文学理论发展的整体趋势走向广义的文化研究和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

文学理论转向和侧重文化研究,更加关注意识形态、权力斗争、民族问题、文化特性,从政治视角对被视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其政治思想体系和原则进行批判。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运动带有正负两面性,既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和异化现象,同时又抹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只强调被压抑形成的“单面人”的痛苦,不承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双重性。

新历史主义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形态性。新历史主义通过批评运动激发、调动和利用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消解性和颠覆性,向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抗争和挑战,从语言层面达到重写历史、文化史和文学史的目的。

但这种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往往不尊重历史的客观实在性。

2. 新历史主义与革命历史主义的比较

看待历史的方法不同: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革命历史主义强调客观现实,认为历史是革命的历史。

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向。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互文性”理论。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它突破了文学学科的森严壁垒,拓展出多维的研究空间,走向开阔的跨学科研究。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具有既消解又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性。

革命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由革命创造的,历史是革命的历史,革命推动社会进程。

3. 有关历史反思、论过的文言文五则

1.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2.论贵粟疏 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3.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4.察今 《吕氏春秋》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5.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6.教战守策 苏轼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4. 急

丞相王绾等进言说:“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镇抚那里。请封立各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恩准。”始皇把这个建议下交给群臣商议,群臣都认为这样做有利。廷尉李斯发表意见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现在天下靠您的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设置诸侯没有好处。”始皇说:“以前,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依仗祖宗的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是又挑起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困难吗?廷尉说得对。”

5. 关于历史和文言文

1自强不息

2福所依 祸所依

3老 幼

4终不悔 消得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动笔写作(《史记》)。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3000 )年的历史

7作者:北宋画家张择端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8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1700余公里.2500多年的历史

1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

2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从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当然有存在价值,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3标志是飞天,特点是将各个人物、动物、植物的形象变化的各种手法塑造

4我同意。

因为,最早的长城是秦灭六国后,将六国的防御城墙连接起来,用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的防御工事。现在的长城是明代重修的产物,它的象征意义更大一些。

而都江堰则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和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用自己超凡的智慧建造的用来灌溉,防洪,排沙的一个极其成功的水利工程,它让周边的人民受益达2000多年。用现在系统学的观点看仍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系统学一个非常经典的范例。

6. 文言文翻译历史

【原句】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离。

【译文】东北三省的海上防卫,奉天省(辽宁省)尤其重要。自从日本人占领了旅顺港、大连港,整个辽东半岛的屏障全都被拆除了。

【注释】

1、奉天:沈阳市的旧称,根据上下文意,这里是指奉天省即辽宁省。

2、藩篱:原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国语·吴语》:“孤用亲听命于藩篱之外。”韦昭注:“藩篱,壁落。”汉贾谊《过秦论下》:“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清唐孙华《治圃》诗之一:“折柳作藩篱,狂夫倘知避。”许杰《大白纸》:“她正如一只夺破藩篱的飞鸟。”后比喻边界;屏障。汉贾谊《过秦论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江南是两浙之藩篱。”清昭连《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木邦在耿马外,为耿马、孟定、镇康、孟连之藩篱。”

3、撤离:原指撤退离开。这里指拆除、撤除。

7. 论述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特点

1、新历史小说概念:由先锋小说作家转向新历史主义小说,作家,苏童,余华等

由非先锋小说作家转向新历史主义小说,作家,英吉,阿朱等主要致力于以民间视角还原历史真相,用迥异的历史观来发掘和表现主导历史流向的提心因素(权利、人性恶、 *** 望等)

2、特征:1)形式上,心里是小说实在历史领域中结构了宏大的历史

叙事模式,还原了历史生活的原生态

2)情感上,新历史主义小说表现出热烈和充沛的情感,依

据历史隔膜的掩护

3)主题性上,作家解释历史的欲望非常明显

3、80 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莫言的《红高粱》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之作”;其他主要作家作品有黎汝清的《皖南事变》、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新历史主义在真实观、历史观和艺术观上都带有明显的反传统色彩,追求对题材的抽象和超越,把题材、人物、事件仅仅当作一种背景,主要表现主观体验和人物心灵,

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新历史主义小说

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哪些文学思潮与流派最好具体点。

“鸳鸯蝴蝶”派
所谓“鸳鸯蝴蝶”小说的产生和广受欢迎,同当时上海女学生群体的形成壮大有着密切的联系。爱情的题材,总是更容易吸引女性读者。于是,言情小说在女学生成倍增长的上海应运而生。当时,许多专登言情小说的报刊杂志,在上海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啼笑姻缘》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压轴之作。1911年徐枕亚发表《玉梨魂》。

伤痕文学
经历了十年浩劫,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大多备受创痛,《班主任》拉开了回顾历史伤痕的序幕,并使作家刘心武一举成名。至于这种对文革苦难的揭露真正成为一种潮流,则是以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在《文汇报》上为标志的。当这种愤懑大量地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便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代表作的作品,虽然并无拓荒价值,但艺术上却显然更为成熟,如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的《枫》等。

"伤痕文学思潮"的创作最初大多是短篇小说,因为表现同一题材,长篇一般需要有较多的时间准备。一般认为,最早问世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长篇小说是莫应丰出版于1979年的《将军吟》。另外周克芹描写农村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发表于1979年)、古华描写小镇岁月的《芙蓉镇》(1981年发表)、叶辛展现知青命运的三部曲《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也都是此类主题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都先后被搬上银幕或改编成电视剧,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寻根小说流派
“寻根小说”的实验,对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革新与推进,具有不寻常的实践意义。这一点,或早或迟都会得到印证。“寻根小说”的创作实验,并不仅仅局限于那几位写过类似“寻根宣言”的作家一一譬如写过《文学的“根”》的韩少功,写过《文化制约人类》的阿城,写过《理一理我们的“根”》与《文化的尴尬》的李杭育,写过《我的根》的郑万隆等等。当然,这些作家在小说主张方面的鲜明态度,足以使他们成为“寻根小说”思潮的代表人物(或一家之言),但在与“寻根”、与文化意识相牵连的小说创作的现象方面,譬如说,一些并没有公开主张“寻根”的作家,如王蒙、陆文夫、林斤澜、冯骥才、张贤亮、高晓声等,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新作品显示了审美思索与社会文化意识及批判精神的联系。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高原的风》,陆文夫的《井》,林斤澜的《矮凳桥传奇》,冯骥才的《三寸金莲》,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高晓声的《觅》……这些作品都以新的角度与新的姿态同“寻根小说”的艺术主张产生着某种呼应的效果。

不言而喻,那些“寻根”意识比较鲜明的作家,也在他们的具体主张提出之后或之前,创造了一批很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与他的小说集《诱惑》,阿城的《棋王》、《树王》,李杭育的小说集《最后一个渔佬儿》,郑万隆的《异乡异闻录》系列……当然,还有相当数量的中青年作家也写出了一大批富有明显的“寻根”意识或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人的过程的作品,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红蝗》、《筑路》、《枯河》、《秋千架》,李锐的《厚土》、《吕梁山风情》,王安亿的《小鲍庄》,铁凝的《麦秸垛》,贾平凹的《浮躁》,张伟的《古船》,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艾克拜尔?米吉提的《瘸腿野马》,江浩的《盐柱》,等等。

先锋派
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且颇有潜力的新秀。

九叶派
1948年在诗坛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唐?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 了一个新的诗歌派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派》称为"九叶诗派")。

“七月”派
“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 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 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白洋淀诗派
“白洋淀诗派”自觉地探索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他们与北京等地的地下文学沙龙的成员,形成了当时潜在写作中较有规模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其主要成员有姜世伟(笔名芒克)、岳重(笔名根子)、栗世征(笔名多多)等人,他们的诗歌相对来说具有更纯粹的现代主义特征,直接预示和影响了“文革”后诗歌领域的现代主义探索。

朦胧诗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90年代的乡村小说流派
在90年代“躲避崇高、消解神圣、拆解深度”的后现代景观中,乡村小说以其对世俗文化的疏离和80年代文学精神的高扬而独树一帜。从描写对象上来说,它们至少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以关注现实为主,如刘醒龙的《分享艰难》,谭文峰的《走过乡村》,何申的《年前年后》,关仁山的《九月还乡》等一批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作家作品,这类作品往往能深入到农民生活的深处,真实而艺术地反映出变革时代,尤其9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冲突和发展走向,以及各式各样的农民在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下的困惑、不适和痛苦的转变。另外,还有刘玉堂、赵德发、孙宇以及许多并不纯粹写乡土的作家,如阎连科、迟子建、李贯通、铁凝,他们也写90年代乡村的变化,但更多地是将目光投向许多仍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农村,它们一般地处偏远,现代文明之风还没能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状态,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仍牢固地主宰着人们的生活,另一类则以回顾和反思历史为主,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张炜的《九月寓言》、莫言的《丰乳肥臂》、余华的《活着》以及阎连科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大多是轰动一时的佳作。它们以中国乡村和农民的“过去”为描写对象,对我们民族,尤其农民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史、心灵史,进行了深入的描绘与反思。

Ⅳ 新历史主义代表作有哪些

代表作有:陈忠实的《白鹿原》、李锐的《旧址》、苏童的《米》、莫言的《红高粱》、刘恒的《苍河白日梦》

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传统的历史主义在承认客观历史事实存在的前提下,认为历史学家可以通过认真的研究考察,最终完成对于历史真相的真实还原,

即所阅读的历史是完全真实可信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虽然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也承认有客观历史的存在,但这些理论家们却认为所有的历史书写都不可能真正地达到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

(4)现代文学新历史主义小说扩展阅读;

新历史小说可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文化化生命化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以文化为底色、追求文化意蕴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中。

二、寓言化心灵化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先锋派作家的文学创作之中。营造历史的迷宫;表现现代人的困惑与尴尬,是先锋派新的历史小说的尝试内容。

三、生存化生态化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新写实派作家的文学创作之中。

Ⅳ 新历史小说的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评价

新历史小说吸收和继承了前代和同代文学创新的积极成果,同时又注入先进的西方现代思潮,使新历史小说自觉走出了历史小说的时代局限,摈弃了一般现实主义文学的庸俗,秉承新历史主义,注重对历史的解构,对社会、意义的消解,昭示了一种新的历史观的形成。新历史小说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意识的存在形态在历史转折时期进行了全面的历史反思,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民族生活和民族生存景观。
通过解构和反思,历史和民族的存在在新历史小说作家那里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性和独特的文化性。卡西尔说:“艺术和历史学是我们探索人类本性的最有力的工具”。以探索人类本性和民族存在文化为目的的解构历史和历史反思,表现出了历史小说的先进性。但是在新历史小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日益远离了历史客体,文化意蕴的设置也越来越薄弱,娱乐与游戏的倾向越来越重,超验虚构的意味越来越浓。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新历史主义在90年代末的衰落。

Ⅵ 中国当代文学中有没有后现代主义作品

有很多,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后现代主义色彩也在各种艺术包括小说中出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是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是游戏性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也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其对小说的影响是多种形态的。如先锋小说,这批作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场,虽不是文革的直接参与者,但深受其影响,表现最突出的是被遗弃的孤独感,与传统价值观念有所远离,与英雄人物有隔膜,对现实感到迷茫、困顿。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较矛盾,。代表作品有刘索拉的《混沌那个哩登愣》《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陈染《世纪病》刘毅然《摇滚青年》等。马原、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的作品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很深,创作思想与评议风格一的后现代特色鲜明。
《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天风船》《虚构》《青黄》《访问梦境》《信使之函》《褪色鸟群》《雨季之瓮》《黑手高悬》等都是代表之作
此外,王朔的消费小说也体现了后现代反对理性、崇高,提倡世俗化欲望全面扩张的特点。《浮出海面》,《千万别把我当人》等塑造了一批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是真正独立但从社会体制角度看是零余人的一批形象,将传统的人的归属感解构,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解构思想深处具有后现代的影子。
新写实小说、新状态和新体验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小说的深远影响。

Ⅶ 张清华的科研成果:

1.《境遇与策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逻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3.《火焰或灰烬——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启蒙主义》,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4.《内心的迷津——当代诗歌与诗学求问录》,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境外谈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及历史意识》,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版。
6.《天堂的哀歌》,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存在之镜与智慧之灯——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与美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文学的减法》,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版。
9.《猜测上帝的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穿越尘埃与冰雪——当代诗歌观察笔记》,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2001——2012共十二卷。
2、《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女性文学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4、《中国当代作家海外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散文随笔集:《海德堡笔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隐秘的狂欢》(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
诗集《我不知道春雷是站在哪一边》(2010)。 1.《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期。
转载:*《新华文摘》1998年1期;
*《SOCIAL SI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9年4期;
2.《认同或抗拒:关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思考》,《文学评论》1995年2期。
转载:*《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5期。
* 收入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义论争文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期),转载于《新华文摘》1998年1期
4.《大地上的喜剧:当代“新乡村叙事”的文化阐释》(原载《小说评论》1999年3期),转载于《新华文摘》1999年10期。
5.《民间理念的流变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三种民间美学形态》,《文艺研究》2002年2期。
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4期。
*《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3期转载。
*《21世纪文学大系·2002理论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
6.《论石评梅的意义》,《文艺研究》2002年特刊(与张光芒合作)。
7.《时间的美学:论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文艺研究》2006年7期。
8.《价值分裂与美学对峙:世纪之交以来诗歌流向的几个问题》,《文艺研究》2007年9期。
中文核心期刊
9.《启蒙神话的坍塌和殖民文化的反讽:论〈围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
4 期。
10.《抗拒的神话和转向的启蒙:论沈从文的文化立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
4期。
11.《整合·还原·沉潜·思变——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4期。
12.《莫言文体多重结构中传统美学因素的再审视》,《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6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2期转载。
13.《增值与误读:十余年来诸多文学现象的再认识》,《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5期。
14.《在幻象与流放中创造了伟大的诗歌——海子论》,《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5期。被收入崔卫平主编《不死的海子——海子逝世1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0版。
15.《黑夜深处的火光:六七十年代非主流诗歌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4期。入选白烨编选《2000中国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入选陈思和等编:《无名时代的文学批评》,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被翻译为日文发表于日本文学刊物《蓝·BLUE》总第4、5期合并号。
16.《从精神分裂的方向看:论食指》,《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4期。收入《新诗界》创刊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林建法主编《寻找文学的灵魂: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版。
17.《好日子就要来了吗——世纪初的诗歌观察》,《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2期。
18.《在现实的“私处”》,《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2期。
19.《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当代小说叙事演变的一个例证》,《当代作家评论》2002
年2期。
20.《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2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5期转载。被收入林建法主编《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1.《这就叫天花乱坠:关于现在的文学批评》,《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4期。被收入林建法主编《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2004年4月版。
22.《返观与定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境遇》:《文艺争鸣》1995年6期。
23.《俯望足下的裂隙——论当前文学的精神分化》,《文艺争鸣》1997年4期。
24.《话语与权力:一个戏剧性的演变关系》,《文艺争鸣》2000年4期。
25.《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启蒙主义的两个基本问题》,《文艺争鸣》2001年4期。
26.《“演讲”话语之于革命叙事》,《文艺争鸣》2002年2期。
27.《新时期文学的文化语境与策略》,《文史哲》1995年2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7期转载。
28.《论中国文学中的才子佳人模式》,《齐鲁学刊》1990年2期。
29.《解构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齐鲁学刊》2003年2期。
30.《青春与英雄的画卷》,《中国出版》1997年10期。
31.《评四部新历史主义小说》(译作),原著德国学者洪安瑞(Prof。Dr。Andrea M Riemenschnitter)张清华译,《文艺争鸣》2003年1期。
32.《仙女尘夫模式:一个幻美的主题原型》,《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2期。
33.《由语言通向历史:重论王朔的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4期。收入《王朔小说集·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4.《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文艺争鸣》2005年3期。
35.《2004年诗歌的若干关键词》,《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1期。
36.《野地神话和家园之梦:论张炜近作》,《小说评论》1994年3期。
37.《困境与契机:中国当代诗歌文化意向的变迁》,《当代文坛》1993年5期。
38.《历史话语的崩溃与堕回地面的舞蹈——对当前小说现象的探源与思索》,《小说评论》1996年4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9期转载。
39.《精神接力与叙事蜕变——新生代写作的意义》,《小说评论》1998年4期。
40.《死亡之象与迷幻之境:先锋小说的存在主题研究》,《小说评论》1999年1期。
41.《当代小说中的皇帝婚姻模式》,《小说评论》2000年3期。
42.《选择与回归——论莫言小说中的传统艺术因素》,《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2期。
43.《传统与现代的成功嫁接——重论戴望舒对新诗发展的贡献》,《山东师大学报》1992年4期。
44.《论〈九月寓言〉的农业文化倾向》,《山东师大学报》1994年2期。
45.《历史逻辑与20世纪中国作家的文化策略》,《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4期。
46.《历史神话的悖论与话语革命的开端——重论寻根小说的意义》,《山东师大学报》1996年6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2期转载。
47.《“前朦胧诗”论札》,《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6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2期转载。
48.《作为表象的生存寓言——重评新写实小说兼及90年代现实主义的命运》,《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6期。
49.《历史·记忆·叙事·文本——论格非小说中的历史哲学与历史诗学》,《山东师大学报》2004年2期。
50.《悲壮的祭礼与从容的运作:新时期诗歌文体沿革回顾》,《山东师大学报》1993年4期。
51.《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的回顾》,《钟山》1998年4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9期转载。
52.《经典与我们时代的文学》,《钟山》2000年5期。
53.《——苏童论》,《钟山》2001年1期。
54.《另一个陷阱或迷宫》,《诗刊》1998年10期。
55.《历史的岩壁和它的回声——读〈家族〉》,《理论与创作》1996年3期。
56.《2002年诗歌一瞥》,《理论与创作》2003年2期。
57.《2003年诗歌读札》,《理论与创作》2004年2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6期转载。
58.《“谁来追赶这令人心碎的变化”——论翟永明》,《上海文学》2004年2期。
59.《语言的蝴蝶——谈〈发现〉》,《上海文学》2004年7期。
60.《南方的精致——关于〈北回归线〉》,《上海文学》2004年8期。
61.《〈葵〉:穿越意识世界》,《上海文学》2004年9期。
62.《热带的熔点:关于〈诗歌与人〉》,《上海文学》2004年12期。
63.《朦胧诗·新诗潮》,《南方文坛》1998年3期,收入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64.《性、政治、历史恐惧症及其它》,《南方文坛》2002年3期。
65.《文学的减法——论余华》,《南方文坛》2002年4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11期转载;收入林建法主编《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6.《关于朱文颖的小说》,《南方文坛》2003年1期。
67.《如何不滥用批评的权利》,《南方文坛》2003年4期。
68.《从这个人开始——重论1985年的扎西达娃》,《南方文坛》2004年2期。
69.《走向文化与人性探险的深处:“新历史小说”的一支》,《理论学刊》1995年5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11期转载。
70.《窄门以里与深渊以下:余华《兄弟》(上)的阅读笔记》,《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1期3期。
71.《天马的缰绳:论新世纪以来的莫言》,《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6期。
72.《持续狂欢·伦理震荡·中产趣味:对新世纪诗歌状况的简略考察》,《文艺争鸣》2007年6期。
73.《关于文学性与本土经验:从顾彬教授的谈话说开去》,《文艺争鸣》2007年10期。
74.《〈红高粱家族〉与当代长篇小说的变革》,《南方文坛》2006年5期。
75.《残酷青春之后是什么——关于80后写作的思考》,《南方文坛》2007年4期》。

Ⅷ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今天派2、古典加民歌3、现代派小说4、新历史小说

今天派:(格非先生的定义)直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派小说。在新时期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伪现代派”时期(1979-1981)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意识流、象征主义)的影响,中国文学曾出现过以“新感觉派小说”和“现代派诗歌”为代表的、在文学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进行探索的实验作品。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虽然在形式上开始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以主观的心理意识流程来安排叙事时空,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并没有触及到中国作家深层的审美观念、创作观念和创作模式。所谓“现代主义”只是运用了象征、变形、意识流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体上仍是充满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会写实文学”,其目的是为了表达作家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认知与意见,即对主观意识的描写是为反映客观现实服务的,作品的主题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忧虑,而不是西方现代派所表现的对“个体生命”的忧虑,因此他们的创作事实上仍旧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延续。正因为此,他们的创作被人们称为 “东方意识流”或“心理现实主义”,也有人称其为“伪现代派”。

二、先锋小说的繁荣期:(1985-1988)
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越来越多地被翻译和介绍进中国,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以及理论界的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为人们所关注与争论的热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刺激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创作在1985年后呈现出一种“井喷”的态势

三、沉寂期(1989至今)
90年代初,由于先锋作家们的作品过于强调形式而忽视内容,在读者中逐渐失去市场,先锋作家们因此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作品的叙述风格采取了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方式,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作品转型到小说的其他领域。

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在文学创作上,新历史主义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不能将一个时代的文学与其政治、经济、历史截然分开,而应将文学与非文学加以“综合研究”,力图达到“文化政治历史诗学”的“重写文学史”目的。相应的,新历史小说摈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同时,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对现时的影响,整合积极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比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革命历史小说” 和九十年代的正 “历史小说” , 新历史小说在写作手法上 表现出了与前二者迥然不同的特点, 它的抒写是反传统的, 表现在: 民间视角、个人体验的强调; 边缘人物、非史资料的撰写; 叙述空缺和再现原则的瓦解。 同时, 它渗透文中的历史表现出了虚无、 非理性的特点。

西方现代文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种反传统的文学流派统称。在思想和内容上有强烈的主观性,倾向于悲观、虚无的思想,喜欢变现异化的主题。哲理意味浓重,通常以象征、暗示、寓言式的手段表现。有意追求陌生化或间离化的效果,人物形象普遍为非英雄化、反英雄化,以意识流手段及梦幻的色彩用似是而非的手法来表现其主题。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是指1985年前后中国文坛出现的以夸张变形等西方现代派小说手法来关注现代个体人的生活状况,展示现代人失落、惶惑和生存荒诞感的小说。

古典加民歌……对不起,我不知道

Ⅸ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哪些

1、加缪《局外人》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2、《百年孤独》

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3、《秃头歌女》

《秃头歌女》于1950年在巴黎首演时,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争论。此剧描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友——另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

4、《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5、《弗兰德公路》

法国小说家克劳德·西蒙的作品。《弗兰德公路》以1940年春法军在法国北部接近比利时的弗兰德地区被德军击溃后慌乱撤退为背景,主要描写3个骑兵及其队长痛苦的遭遇。

Ⅹ 如何正确认识1980年代现代文学史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

1980年后中国文学可谓是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在长达数十年的文学禁锢后,中国的文人得以和世界接触,涌现了很多的先锋小说,同时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冲突中,又出现了寻根文学。随着现代化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思想的解放,同时也出现了新写实和新历史主义小说。新时期以来的这些小说较之于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时期的文学,在立意格局文笔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诗歌上,朦胧派的出现,出现了一批新诗人,这些现代诗比起十七年文学中的那些政治抒情诗和生活抒情诗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散文上,巴金的散文感人至深,而后出现的文化散文比起杨朔体,秦牧体,在思想内容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一个在灵魂深度上,后者在民族历史的高度上,远远超过杨朔秦牧。

现代文学史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家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信仰缺失,金钱至上。作家的作品也愈加显得苍白矫情。同时在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冲击下,很多作家日益西化,走向了极端(比如马原、残雪等)。
诗歌上自80年代北岛等一批作家没落之后再无歌者,诗歌、戏剧都已经走向消亡的边缘。诗歌已经成为一种文字游戏,戏剧也无人问津。

现代文学史又称为当代文学史,它是一个还在不断发展的过程,文史界有很多人一直把当代文学史看做是五四精神的延续,是承自新文化运动的,从1917年开始的文学史是一个整体。这也就告诉我们1980年后的现代文学史不是一个完整的,固定的阶段。

热点内容
游戏竞技言情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1-21 12:16:59 浏览:826
科幻小说写作禁忌 发布:2025-01-21 11:57:42 浏览:215
古言穿越短篇小说完结 发布:2025-01-21 11:57:41 浏览:734
多肉的古代言情穿越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21 11:45:15 浏览:349
小说听书软件哪个好 发布:2025-01-21 11:38:02 浏览:349
陪你到世界尽头小说司慕免费阅读 发布:2025-01-21 11:26:51 浏览:723
男主叫厉旭宸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1-21 11:26:40 浏览:730
重生已婚有孩子现代小说 发布:2025-01-21 11:11:35 浏览:433
校园皇室公主小说大全 发布:2025-01-21 11:05:43 浏览:760
重生现代官场都是小说 发布:2025-01-21 11:04:06 浏览: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