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现代小说史
㈠ 人的文学的作者简介
弥补胡适在文学建设思想上的不足的是周作人。1918年12月,周作人毫不含糊地打出了人的文学的旗号,反对非人的文学。在《人的文学》中,周作人首先指出,谈论新文学的说法本身存在不妥之处。因为思想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也就是说,周作人一上来就直指文学的思想问题,认为新旧不在形式,而在于内容上的大是大非。这样,周作人也就把新文学的形式问题,直接提到了思想内容的层面上来。 那么,按照周作人的说法,何谓新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明确地说: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周作人认为,人的问题,在欧洲早已经得到发现和解决,而在中国却现在才要从新发见'人',去'辟人荒',虽然晚了点,但总比不学该胜一筹。鉴于此,有必要在文学中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进而,周作人对人的文学的文学做了如下界定: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并指出了两种重要的描写方法:一是从正面展现这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二是从侧面的角度来写平常人的生活,或从反面的角度来写非人的生活。
人是周作人对新文学理解的重要概念。所谓人,便是指灵、肉一致的人;所谓人性,便是兽性与神性的结合。而一切妨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的平和的东西,统应该排斥。周作人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呼唤文学中的人,他赋予新文学的重要内涵或者思想就是展现这健康的向上的人性。人,第一次走进了新文学运动先驱者的批评视野。需要注意的是,周作人在此强调的人既有普泛意义上的类的概念,又有个人的含义,即彼此都是人类,却又各是人类的一个。
无怪乎有的学者说,周作人的《人的文学》,首先揭起以西方人道主义为基本精神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旗帜,从而使文学革命由'破坏'阶段进入'建设'阶段,由形式上的改革进入实质上的形式与内容并重,加速了文学革命的进程。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新文学实质性的宣言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秦新春:《再评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65页)。是周作人第一次赋予了新文学新的特质,树立了新文学发展不同于旧的封建文学的界碑。 《平民文学》基本上是承接着《人的文学》中的观点而来的,是人的文学的延伸和阐发。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分析了贵族文学和平民文学,认为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描写的对象,而在于描写的情感是否普遍、真挚。贵族文学之所以应该舍弃是因为其是游戏的、享乐的,平民文学之所以应该发展是因为其是普遍的和真挚的。周作人进而提出,个人作为人类中的一分子,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艺术的手法描写个人的情感,进而表现人类的意志,影响于人间幸福生活。
略论《人的文学》
“新世纪万有文库”中的外文翻译书,不知道是我自己挑剔还是不够认真,看过的少少几篇,都很难说满意。也许只有《人的文学》算是例外。尽管作者一样国籍属外,然则因为翻译者是其他自己在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学生,译文整体颇文雅可读,与作者文思甚为搭配。
夏志清贵为现代文学研究者中的大腕,其名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同类研究中享有着至高的荣誉。我初次接触他的作品大概是两年前,一本三联版的《文学的前途》吧,因为彼此意识形态差距太大,那本书真的难以卒读,以至于除了意识上的抗争,没其他印象留下。这次冬夜无事,仔细翻阅了《人的文学》,尤其是与书本同名的一章,大有击节赞赏之意。他将中国新文学的传统定位为“人的文学”,即是“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中国社会、个人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基本上是道出了五四精神的内核。
夏志清对中国现代作家的评述虽然很多时候有意识形态的批评在内,但并不因此而可以否定那些不如他意的作家,而是如实谈论自己的看法,并努力承认那些作家的成就。如巴金,他认为巴金的《家》,艺术上比较拙劣,但是仍然肯定了其中“感时忧国”的精神。夏志清自己就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很为旧社会的悲惨故事动容。他将这种观念纳入对作品的评论体系中,认为只要是“真情实事,就有保存价值”。这种对文学作品文质并重的态度使得他在很大程度上愿意肯定现代文学的成就,而不过奖古代文学(如他对《老残游记》的欣赏和对《三国演义》的厌恶。盖前者愿意为民请命,有人道主义思想,而后者中刘安为了有肉招待刘备而杀妻,惨无人道却被作者称颂)。他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批评国外的文艺批评家们只重审美而忽略人文关怀,相对于国内的学者,站得足够高,对那些同行认识更深刻,批评的底气也比较足。
好的批评家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批评时也以事实为依据,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因而从主观上看信心十足,从客观上来说也足够动人。上面对洋教授研究中国外文学的批评是一例,他同台湾著名文艺评论家颜元叔的争论又是一例。在《劝学篇》一文中,他不仅据理反驳了颜的批评的荒谬,而且从颜自己的著作入手,找到其行文的纰漏,加以笞伐,虽然语气近乎恶毒,却因为有事实为依据而理直气壮(具体争论恕不举例)。总之,颜元叔从人品到学问都被他用事实骂得狗血喷头。不仅作者,读者也觉爽快,只是苦了颜先生个人,被人抓了把柄,百口莫辩。
《人的文学》有几篇文字真的很有理有力有情,本人学问有限,不能多表,热烈推荐给诸位同好,如能遇一二知音,则欣喜之情,何可言表!
㈡ 如何看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部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名著。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中国内地80年代“重写文学史”运动的最重要的动力,而其坐标则是这部文学史对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钟书等人的发现和推崇。尤其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
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将她的小说与曼斯菲尔德、凯·安·波特、韦尔蒂和麦克勒斯相提并论。这对当时的港台文学界乃至之后的内地文学界都震动很大。
社会评价:
《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本出版于1961年,此书的问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境界,也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
刘川鄂认为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对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格局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他发现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师陀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价值。
㈢ 夏志清的人生经历
夏志清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父亲读的是吴淞商船学校,却一生从商。1942年自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时,夏志清对当代中国小说基本不看。1946年随长兄夏济安至北大担任助教,写了篇研究英国诗人布雷克(WilliamBlake)的论文,脱颖而出。1947年赴美,1951年在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夏志清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了使他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
㈣ 夏志清的人物简介
夏志清(1921-2013),中国文学评论家,教授。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上海浦东的一个银行职员家庭。194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英文系。1946年9月随长兄夏济安至北京大学任助教,醉心于欧西古典文学,因研究威廉·布莱克档案(WilliamBlakeArchive)论文脱颖而出,取得留美奖学金至耶鲁大学攻读英文硕士、博士。在纽约州立学院任教时,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Foundation,又称洛氏基金会)赞助,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奠定他学者评论家的地位。1961年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席。2006年7月,当选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是该院成立以来当选时最高龄的院士,夏志清表示“好像在作新娘子”。
㈤ 想问一下萧红是谁
萧红是一个作家。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本名张廼莹,曾用名张秀环,乳名荣华,笔名萧红、悄吟、田娣、玲玲,黑龙江省呼兰县(今哈尔滨市呼兰区)人,中华民国的现代女性主义作家,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文学成就:
萧红以开阔的悲悯胸怀关注人的生存境遇以及生命意义,浑然天成地创造出富有灵性的文学作品。作品情感基调悲喜交杂,语言风格刚柔并济,写作视角和行文结构独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文学批评家夏志清坦承未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并给予《呼兰河传》很高的评价,称她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萧红
㈥ 《中__代小_史》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https://pan..com/s/1Ur9lkk1JzTIfI3LO2lYrEQ
书名:中国现代小说史
作者:夏志清
译者:刘绍铭 等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12
页数:688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扛鼎之作
唯一正式授权大陆简体版本
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
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
………………
※内容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上,《中国现代小说史》 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夏志清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六十年代初小说的发展; 他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 他对许多现代小说家重新评价,“发掘”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评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钱锺书等。本书英文版初刊于 1961 年,中文译本于1979 年出版,学术地位历久不衰。
………………
※名人推荐※
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论,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
——文学大师钱锺书
夏志清的书至今已是公认的经典之作。它真正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为美国作同类研究的后学扫除障碍。我们全都受益于夏志清。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欧梵
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对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格局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他发现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师陀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价值,并引发了大陆历久弥新的张爱玲热、沈从文热、钱钟书热,改变了中国现代小说和现代文学的研究格局,冲击了大陆学术界的价值观念。
——湖北大学教授刘川鄂
作者简介:
夏志清(1921-2013)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抗战胜利后任教北京大学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
㈦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港版》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港版》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whEPe2mWEkRmCW5cKaNdLw
简介:《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夏志清教授名着A History of Mordern Chinese Fiction的中文译本。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研究上,本书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夏教授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六十年代初小说的发展;他致力於「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夏志清语),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也是凭着这一股精神,夏教授以过人的识见,对许多现代小说家重新评价;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发掘」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和钱锺书等。
㈧ 夏志清简介
夏志清,1921年2月生于江苏省吴县。1947年赴美前在北京大学就读,之后在耶鲁大学研读英文,1951年取得博士学位。1952至1954年在耶鲁从事研究,展开对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工作。他曾任教北京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及匹兹堡州立大学。1969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的中文教授,1991年退休并任中文名誉教授。
1962年夏志清出版了大作「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1971年又出版「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他也是「Modern Chinese Stories and Novellas, 1919-1949」的编者之一,并以中文出版了多册评论及论文集。
夏志清为译丛顾问团创始成员之一,其翻译作品「古今小说」及「警世通言」分别刊登在「译丛」第三期及第二十三期。
尽管夏志清是以文学评论闻名而非文学翻译,但他的学术研究作品中包涵了大量的翻译著作。其中一本就是「中国古典小说」(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本次展出的手稿「三国志演义」就是出自此书;对美国汉学的研究而言,本书具有重大影响。
主要作品:
爱情、社会、小说。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0。
文学的前途。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4。
人的文学。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7。
夏志 清文学评论集。台北:联合文学杂志社,1987。
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社,1979。
新文学的传统。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79。
鸡窗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
印象的组合。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1983。
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㈨ 张爱玲的书信往来
只要这样,同你在一个城市,要见面的时候可以见面——即使忙得不能常常见面也不要紧——我就放心了。我真怕将来到了别的地方,再也找不到一个谈得来的人,以前不觉得,因为我对别人要求不多,只要人家能懂得我一部份我已经满足。可是自从认识你,知道这世界上的确有人可以懂得我的每一方面,我现在反而开始害怕。
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书信往来
关于他们
1952年底,时任美国新闻处编译部主任的宋淇登报公开征求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的中文译者,张爱玲应征入选,与宋淇夫妇结为同事。在从内地到香港至转赴美国这段时间,张爱玲受到了宋淇夫妇的诸多照顾,彼此成为下半生最要好的朋友。这段历时四十多年的深厚友谊,往来信件计有六百多封,一千四百余页,共四十多万字。现存的第一封写于1955年10月25日,由张爱玲所寄,最后一封则是1995年8月9日,发信者是邝文美。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去世,所有遗产均赠与宋淇夫妇,也由此可见三人交情之深、信任之笃。
《张爱玲私语录》
1956年10月12日,张爱玲致信邝文美:
“我想请你随便什么时候有空,给我买一件白地黑花缎子袄料,滚三道黑白边,盘黑白大花纽。如果没有像你那件那么好的,就买淡灰本色花的,或灰白色的,同色滚边花纽。黑软缎里子。那三件旗袍统统做单的……”
张爱玲信中画出旗袍草图,请宋淇夫妇帮她做新衣。
1956年11月16日,张爱玲致信邝文美:
“……今天我穿了件旧旗袍,吃了一惊,因为大小正合式,而这件的臀围是三十七吋半。如果裁缝还没做我的黑旗袍,请你叫他把hips【臀部】放大,其他照旧。如已做了而放不出,请仍给我寄来。又,黑旗袍如还没做,请叫他改滚周身一道湖色窄边,如图……”
1957年5月9日,张爱玲写给邝文美的信。
1963年1月24日,张爱玲致信邝文美:
“我一再请你千万不要为不常写信抱歉,你的每天生活情形我有什么不明白的?Stephen累倒了也在意料中,那次收到他的SOS时我就担忧,听上去工作太紧张,所以这几个月来我一直为迟迟未交卷而内疚,但是非酝酿一个时期不可,只好屡次连想一两个星期又搁下来。电懋不知对《真假姑母》剧本有兴趣没有……”
1964年1月25日,张爱玲写给宋淇的信。
1972年12月7日,宋淇写给张爱玲的信。
1973年9月20日,张爱玲写给宋淇的信。
1975年1月5日,宋淇在写给张爱玲的信上,绘画地图解说《色,戒》暗杀地点。
1975年9月18日,张爱玲写给宋淇的信。
1976年3月18日,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的信。
1976年3月28日,宋淇写给张爱玲的信。
1976年4月22日,张爱玲写信给宋淇,谈到double agent(两面间谍),用袁殊为例子。
1977年3月14日,宋淇写给张爱玲的信。
宋淇在信中画出《色,戒》中女主角临场变节一幕细节地图。
1977年4月16日,张爱玲给宋淇夫妇的信中亲自替接近定稿的《 色,戒 》故事画图。
1977年10月31日,张爱玲致信宋淇,谈到《往事知多少》(即《相见欢》)的来源。
1978年4月23日,张爱玲致信宋淇:
“「有德色」——自己觉得有恩惠于人的面色——大概出在四书上,与「面有得色」缠夹了,只要删去「面」字。”
1978年4月2日,宋淇读完《相见欢》二稿,指出P.21「面有德色」应为「面有得色」。
1978年10月17日,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的信。
1978年10月18日,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的信。
1978年10月23日,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的信。
1978年10月26日,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的信。
1978年10月28日,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的信。
1978年10月28日,宋淇写给张爱玲的信。
1978年11月7日,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的信。
1978年11月17日,宋淇写给张爱玲的信。
“超级张迷”水晶(右)与钱钟书的合影,摄于1979年钱钟书访美时。水晶把这张照片寄给张爱玲,张爱玲转寄给宋淇。
1979年5月9日,水晶写给张爱玲的信。
1979年7月21日,张爱玲写给宋淇的信。
1979年8月19日,宋淇写给张爱玲的复信。
1982年8月1日,张爱玲致信宋淇夫妇:
“朱西宁的女儿朱天文托她在加州的女友送书给我,要面交,我请她寄来。前两天收到,六本内有三本是胡兰成化名写的,关于禅、中国小说史、礼乐。随手一翻,就看见许多引《红楼梦魇》与我别的书。我马上扔了,免得看了惹气。”
1982年12月4日,张爱玲致信宋淇,说明《殷宝滟送花楼会》写的是傅雷。
1987年1月22日,宋淇写给张爱玲的信。
1987年1月23日,宋淇写给张爱玲的信。
1990年2月15日,张爱玲致信宋淇,谈及想写一篇谈相面的文章。
1992年2月25日,张爱玲致信宋淇夫妇,交待立遗嘱事宜。
张爱玲与姑姑姑父的书信往来
关于他们
张爱玲与姑姑张茂渊感情笃深。1937年至1953年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除了在香港上学的几年,与父母失和的张爱玲,一直跟随姑姑生活,几乎视姑姑如母亲。姑父李开第还是张爱玲在香港大学读书时的监护人。通信中,张爱玲和姑姑都昵称李开第为KD。
1979年2月3日,姑姑写给张爱玲的信:
“……我最急于想知道,你这廿余年的一切,我知道你结婚,而(丈夫)不幸地病故了。这以后你的生活如何维持?……我以前也想打听你的消息,但因有一点顾虑,最近倒是顾虑完全解除……”
1979年9月29日,姑姑写给张爱玲的贺寿信。开头以张爱玲的小名唤她“瑛”。
“你今年是‘六十大庆’了,过的真快,我心目中你还是一个小孩。”
这年阴历八月十九日正是张爱玲虚岁满六十,姑姑专程用快捷的航空邮简(aerogramme)写信来贺喜,这种航空邮简按规定不能夹带信纸,将信写在邮简的一面,折迭邮简黏好,另一面就是信封。
1987年1月13日,姑姑写信给宋淇求助,打听张爱玲行踪。
“可否请先生把爱玲最近的通信址见示,并转告诉她急速来函,以慰老怀。我已85岁,张姓方面的亲人,唯爱玲一人而已。”
1991年6月20日,姑父李开第写信给张爱玲,第一句就是:“请你镇静,不要激动,报告你一个坏消息。”原来姑姑已于一周前与世长辞。一年后,张爱玲授权李开第代理其大陆版权,可见她对姑父的信任。
1991年8月30日,姑父写给张爱玲的信。
张爱玲与夏志清的书信往来
关于他们
夏志清(C.T.Hsia) 是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奠基人。1961年初,时年40岁的夏志清在其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专章讨论张爱玲,并给予高度评价:“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Katherine Mansfield)、安泡特(Katherine Anne Por tor)、韦尔蒂(Eudora Welty)、麦克勒斯(Carson Mc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藉着夏志清的“慧眼”,张爱玲从此进入现代中国文学史。可以说,夏志清是张爱玲人生中的一大贵人。张爱玲很信任夏志清,两人通信达三十余年。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张爱玲从洛杉矶寄给夏志清的圣诞卡。
张爱玲与庄信正的书信往来
关于他们
庄信正与张爱玲相识也是很偶然,当时庄信正要去一所私立大学任教,而他所在的加州大学需要一个老师来补空缺,本想请夏志清帮忙,但夏志清没有时间,就给他推荐了当时经济正困顿的张爱玲。张爱玲到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工作,两年后就离开了,但从此与庄信正相识,两人保持通信达三十年之久。一九五六年,张爱玲移居美国。在美近四十年,张爱玲深居简出,极少与人来往。自一九六六年起,凡工作、搬家等重要事宜,张爱玲都托由庄信正代为处理,写给他的书信多达八十四封,信件内容或长或短,或谈工作变迁及交办事项,或诉说阅读心得与生活近况……“半师半友”的情谊,点点滴滴尽在其中。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
张爱玲写给庄信正的信。
张爱玲与林式同的书信往来
关于他们
林式同是庄信正在美国大学时期的同学。张爱玲到美后住在洛杉矶,而庄信正在纽约,于是委托同住洛杉矶的林式同去帮忙照顾张爱玲。这个一生只见过张爱玲两次且对文学不怎么感冒的建筑师——林式同,可以说是张爱玲往后余生十几年联系最密切的朋友之一。晚年的张爱玲饱受虱子的困扰,为了躲避“跳蚤”,几经辗转搬家,尤其是在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的时间,张爱玲几乎平均每个星期搬家一次。每次张爱玲寻他帮忙找房源或办证件等事时,林式同都很热心用心地去做,已离群索居的张爱玲对这位友人也很放心。张爱玲立遗嘱时,将林式同指定为遗嘱执行人,也足可见对他的信任。
《有缘得识张爱玲》
1989年3月,张爱玲在过街时被一位中南美洲的青年撞倒,跌破了肩骨。同年7月23日,张爱玲写信告诉林式同她的肩骨已好,不用开刀,并提到打算买医疗保险的事,让林式同帮她物色适当的保险公司。
“我右肩骨裂,大概已经快好了,用不着开刀了……”
1992年2月17日,张爱玲寄给林式同的信,信中附着一份遗嘱。
1992年2月14日,张爱玲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市比华利山立了一份遗嘱,在法定公证人与其他三位证人面前宣誓完成,一切依照当地法律。遗嘱内容:
“第一,我去世后,我将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给宋淇夫妇。第二,遗体立时焚化———不要举行殡仪馆仪式———骨灰撒在荒芜的地方———如在陆上就在广阔范围内分撒。第三,我委任林式同先生为这份遗嘱的执行人。”
1995年9月26日,林式同给宋淇夫妇的张爱玲遗物清单。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市逝世。宋淇夫妇依据遗嘱获得了张爱玲财产的所有权。林式同遵照遗嘱处理她的遗产并将骨灰撒向大海。
张爱玲与高上秦的书信往来
1976年2月17日,张爱玲致信上秦先生。
信中张爱玲向中国时报《人间》副刊的主编高上秦订购丛书《墙里墙外》。附张爱玲签名的美金支票一张,并附报纸广告栏剪报一片,可见《墙里墙外》的售价为12台币。
在支票上,张爱玲并非署名“Eileen Chang”,而是“Eileen Reyher”。Reyher是她第二任丈夫laya Reyher的姓氏。可见张爱玲在1956年结婚后,改随夫姓,即使在赖雅1967年去世后,仍沿用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