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小说的现代意识表现在
『壹』 简析古龙武侠小说的现代意识。
1孤独感与荒诞。
《三少爷的剑》、《萧十一郎》等作品中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一种彻骨的悲凉。孤独是我们的时代病。剧情中亦有许多依据人性衍生的荒诞情节。有明显的存在主义烙印。
2
变态心理
古龙小说中有许多描写变态心理的地方,比如《陆小凤》中的宫九,《萧十一郎》中的哥舒天好多好多。现代派中也有很多变态心里的描写。像是三岛由纪夫的《爱的饥渴》、《午后曳航》等,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等。
3
侦探与反侦探
侦探小说可以说是西方通俗小说之王。在后现代主义的许多作家中刻意模仿侦探小说套路,比如说阿兰·罗布·格里耶和博尔赫斯的一些作品。可是里面又往往带有反侦探的痕迹,借以表达理智的失败,和人生的偶然性。古龙有许多推理题材的东西。可是里面又有许多变数,可以说是及肯定了理智也肯定了偶然性。
4
间隔感
十九世纪的小说受当时理性主义影响,描写场景人物力求真实,现代派却更加讲求一种隔离感,与现实不同的感觉,人物也不细细描摹,只是一种抽象,读者甚至不会知道主人公的外貌服饰等细节。古龙虽没有西方一些作家那么极端,可是却能看到其影响,比如人物出场时,不去娓娓道来背景故事,而是直接渲染。
一点浅见,望采纳,很缺金币啊~
『贰』 关于古龙小说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的几点 个人认为可以从人在这个社会中的独孤性 上说 从古龙的生活环境,生长环境也可以看出人性的某些阴暗的方面《===纯粹自己的想法
『叁』 金庸武侠小说的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金庸武侠小说的现代意识(前期思想) 出于对战神阿瑞斯和爱神阿芙罗狄蒂的迷恋,我对金庸的作品久读不厌。但形而上的思考却使我不得不暂时对他们告别,沉浸在思想的一抹阴影之中。对于金庸的评论已越来越多,作为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享乐主义读者,我忧虑的并不是能否给“金学”的孔雀尾巴上添一根华丽羽毛,而是担心我的观点不同于读者的想象,给人以一种不切实际、影响文本阅读快感的荒谬。因为大多数的金庸小说读者和评论者都认为金庸作品的思想来自于传统文化,仅在写作技巧上表现了一定的现代意识,且这些现代意识也基本消弥在文本中不断出现的“蝶恋花”词调和“山坡羊”曲律中;我却认为正是现代意识给了金庸的想象力以最大的启发,并使其作品的深层意蕴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反传统倾向。这个貌似虚假的看法可能在本质上是真实的。
一
公元五世纪初,陶渊明从他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的桃花源情结,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诱惑力的乌托邦理想。如果说鲍照和庾信在他们著名的作品中把世间的不幸诗意化了,那么陶渊明则诗意化了世间的幸福。在中国文学的漫长历史中,桃花源情结成了一代代文人渴望独善其身的那种普遍而又古老的幻想。也许正是这种幻想在金庸作品中的屡次出现,才使人觉得他始终和传统保持一致。然而,这种幻想的实质在金庸那里却是似是而非的。
大多数读者可能都会认为《射雕英雄传》中的桃花岛和《神雕侠侣》中的古墓是桃花源情结在金庸作品中的典型。的确,桃花岛和古墓在地理位置上正如同桃花源一样与世隔绝,人间的痛苦和变幻在桃花岛迷宫般的道路和古墓穴口的千钧巨石外悄然流逝着,但此间的居者却并不是为了逃避客观世界的痛苦,而是为了逃避主观的忧郁消沉的深渊。黄药师在伤心之际引贾谊的文章说:“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这正说明了处在世界上任何位置的人,都不过是带着肉体和心灵的寂寞绝望与万物一同日日夜夜地忍受煎熬。桃花岛和古墓对于黄药师和林朝英等人来说不过是覆盖在深渊口上的一层稀薄物质,只能勉强支撑体重罢了。这种属于现代人意识的绝望感尽管被金庸落实在爱情主题上,但桃花源情结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思想内核却因此打破了。
如果说桃花源的居住者是被环境赋予了其存在的意义,桃花岛和古墓则几乎对于所有的居住者来说都是只有被动性。而以黄药师和杨过这两个反传统的个人主义者作为桃花岛和古墓精神上的主人,正是在深层意义上对指向过去的乌托邦的桃花源情结的解构。金庸在黄药师和杨过这两个号称东邪西狂的人身上突出地表现了他嘲弄传统观念的爱好。“每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黄药师对传统观念所持的态度一直是永不减退的愤怒攻击。他为陆冠英和程遥迦完婚的一幕是《射雕英雄传》所能给予读者的最好的礼物之一,不能欣赏这一幕也即意味着肯定禁欲主义;杨过与小龙女的恋情本央就超越了一切的传统价值观念,其意义正在于表现个人主义精神对传统秩序的反叛,他们最终的成功既是爱情的胜利,也是现代意义上的昂扬精神的胜利和意志的胜利。
『肆』 求古龙作品的赏析!!
一篇赏析
http://..com/question/1475350.html?si=1
字母里的古龙(推荐,写的很不错)
http://www.segbm.cn/info/284.html
『伍』 古龙小说创作有几个阶段
古龙把自己的小说创作划分为:束缚于传统武侠小说的“闯荡期”;打破传统,赋予新意的“探索期”;风格独特,意境深远的“创新期”三个阶段:显而易见,古龙中后期小说的创造,明显地把握住武侠小说的创作思路,力图开拓全新的主题。作为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古龙最大的创新就是将强烈的现代意识融入到创作之中。其一,将现代人、情、事融入历史事件的背景中,以感情冲突制造情节高潮和动作。作品中呈现新的伦理准则、道德观念、心理特征。乃至某种偏嗜或忌讳,尤其对于男女爱情的描写,更带有时尚的现代做派。古龙笔下的女性不仅突破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大防,不少人还抛弃从一而终的传统条规,建立了新的贞操观。例如《绝代双骄》中,胡药师与白夫人、又与铁萍姑的三角爱情纠葛,最后以胡药师与铁萍姑的患难爱情的归宿作为终结。另外,古龙对爱情的描写有时还向两极延展,比如,黑蜘蛛对慕容九无条件的爱、沈壁君个性的觉醒,挣脱了传统礼教的樊笼等等。其二,在聚集着古代武林侠士的环境中制造大量的现代侦探推理情节。他笔下的武林高手,不仅多谋善断,而且具有洞察幽微的分析推理能力。如足智多谋的楚留香(《楚留香》)从鉴定海上浮尸入手推理出潜伏在武林的阴谋;精明有致的江小鱼(《绝代双娇》)在对慕容姐妹闺房摆设的精密观察后作出判断,以讹诈讹地让奸诈阴险的江玉郎上当受骗;细心敏捷的沈浪(《武林外史》)从微小的破绽中发现王麟花棺材店的秘密。这类有现代科学数据的分析推理,不仅使作品情节跌宕起伏,而且使之呈现出鲜明的现代品格。其三,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孤绝、深沉感投注到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例如孤独寂寞的萧十一郎(《萧十一郎》)存在主义的影子始终伴随着他,虚伪的围困,过多的伤害,使他觉得这世上没有值得信任的人,终日郁郁寡欢。当然,古龙笔下的萧十一郎与现代存在主义作家塑造的多数人物毕竟不同,在他那似乎冷酷的外表之下,还深藏着一颗炽热的心。萧十一郎的外冷内热的品性正说明其仍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
『陆』 古龙的小说特点是什么。。
古龙的小说则根本抛开历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凭感性笔触,直探现实人生。古龙的小说不是注重于对历史的反思、回顾,而是着重在对现实人生的感受。现代人的情感、观念,使古龙武侠小说意境开阔、深沉。
古龙小说最注重的是人性的体验,他常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常用生与死、幸福与痛苦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以此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在古龙小说中,多写变态人格,追求外化怪异人物性格的刻画,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诞、神秘、孤僻、行事固执,自尊心强,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子。这种情况可能与古龙的身世、心境、经历有关。
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又不相同。他的小说从头至尾都跳动着最强的音符,情节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着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计中套计,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变幻莫测。小说情节的发展根本无法预料,惊险频出,令人喘不过气来,而全书的缜密无隙又让人口服心折。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营构的确堪称一绝。
古龙的“武功”风格与众不同,他是以“怪招”取胜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边城刀声》中写叶飞的“飞刀”绝技,“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刀未出手前,谁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足以惊天动地的刀!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这里所写的“飞刀”,已不是一种纯粹的武功,而是一种高尚人格,伟大的精神,即叶飞老师李寻欢那种“仁慈、博爱”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古龙的“武功”又强调“攻心为上”,举凡人物的性情、情绪、脾气、衣饰、环境,乃至肌肉的颤动、松紧等,都会对武功的发挥产生影响,而高手决战是不容有丝毫错误的,“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神态,他们站着的姿势,都是绝对完美的。” 在这种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间,生死立判。古龙的“武功”还表现出一种境界——禅的境界。它以彻心见性为宗旨,对敌手的体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确地体察敌手武功的弱点。这种忘我境界是一种经过长期训练后所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如状态,在这种忘我状态中,战斗者已成为“无意识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为观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对面的敌人;在这种状态中,身剑合一,战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功的威力,一击之下,毁灭敌手。正因为古龙“武功”有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风格别具特色: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一击见效。
而且古龙笔下强调的是 邪不胜正 的精神,已经不仅仅是招式武功了,比如李寻欢的武功本不如上官金虹,楚留香的武功也不如石观音,却都因心中的正气而取胜,乍一看不可理喻,实则情理之中,令人有感。
我并不认为古龙的小说有歧视女性,他说了女人的种种不好,多嘴,等等等等,不过是以恶写美,笔中透露 的,依旧是喜爱,他笔下的女子,风四娘,朱七七,藏花,双双,哪一个不是写得至善至美,令人动容,敢问一个歧视女性的作家,怎能写出这么许多风华绝代丝毫不比男人差的女人?
总之,古龙写的是一种理想的精神。
『柒』 对比分析金庸,梁羽生,古龙小说的特点
以作品内容而论,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注重历史环境表现,依附历史,从此生发开去,演述出一连串虚构的故事。但从摄用历史材料来看,两人又有明显差别;梁羽生是虚构人物和事件,置入历史背景中,以此来强化历史氛围;金庸则直接取来历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侠小说,其历史人物、事件,金庸写来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乱真。两者都对历史进行了再认识、再评价,从作品含有的历史厚度而论,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层,其写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龙的小说则根本抛开历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凭感性笔触,直探现实人生。古龙的小说不是注重于对历史的反思、回顾,而是着重在对现实人生的感受。现代人的情感、观念,使古龙武侠小说意境开阔、深沉。
就小说人物的主流倾向而言,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浓烈,正邪严格区分,人物的社会内涵丰富,但人物性格单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侠小说人物性格复杂,具有一种反传统精神,小说人物亦正亦邪,危步于道德的悬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坠,具有“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的复杂、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复杂、矛盾之上,这样,人性的发掘就有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古龙小说最注重的是人性的体验,他常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常用生与死、幸福与痛苦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以此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在古龙小说中,多写变态人格,追求外化怪异人物性格的刻画,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诞、神秘、孤僻、行事固执,自尊心强,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子。这种情况可能与古龙的身世、心境、经历有关。
谈到小说情节,古龙武侠小说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说有明显不同。三位大家都善于编织故事,他们的小说情节都十分曲折,构置巧妙,悬念层出不穷,伏线引出千里,环环相扣,此呼彼应。梁羽生武侠小说情节前工后拙,开篇十分吸引人,以后的情节则渐趋平淡,显得有点才气不足。金 武侠小说恰恰相反,往往开局平平,随着情节的展示,人物纷纷涌现,情节盘根错节,主干巍峨,枚叶繁茂,宠大缜密的构思,诡异莫测的布局,奇迹联翩,回环波动,摄魂夺魄,回肠荡气。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炉火,小说情节犹如炉火上的一壶水,火越烧越旺,水越来越滚。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又不相同。他的小说从头至尾都跳动着最强的音符,情节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着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计中套计,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变幻莫测。小说情节的发展根本无法预料,惊险频出,令人喘不过气来,而全书的缜密无隙又让人口服心折。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营构的确堪称一绝。 至于小说武功描写,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风格。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虚幻中写实性很强,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细腻而又逼真,紧张激烈,夸节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备道德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征着善良、仁慈,既利于攻敌防卫,又有益于修心养性,而邪派武功则非常霸道,歹毒残忍,意味着邪恶,如修罗阴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渐进,发展缓慢,但根基扎实,邪派武功进展神速,却容易走火入魔,贻害终身。几此种种,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精彩又单调。比起梁羽生来,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将武功描写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用毒,皆可化为绝世神功,并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作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还着力描写人物练功的艰难历程和坚韧性格,并有声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祸得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必然寓于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诙谐有趣,在激烈的打斗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龙的“武功”风格与众不同,他是以“怪招”取胜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边城刀声》中写叶飞的“飞刀”绝技,“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刀未出手前,谁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足以惊天动地的刀!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这里所写的“飞刀”,已不是一种纯粹的武功,而是一种高尚人格,伟大的精神,即叶飞老师李寻欢那种“仁慈、博爱”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古龙的“武功”又强调“攻心为上”,举凡人物的性情、情绪、脾气、衣饰、环境,乃至肌肉的颤动、松紧等,都会对武功的发挥产生影响,而高手决战是不容有丝毫错误的,“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神态,他们站着的姿势,都是绝对完美的。” 在这种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间,生死立判。古龙的“武功”还表现出一种境界——禅的境界。它以彻心见性为宗旨,对敌手的体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确地体察敌手武功的弱点。这种忘我境界是一种经过长期训练后所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如状态,在这种忘我状态中,战斗者已成为“无意识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为观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对面的敌人;在这种状态中,身剑合一,战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功的威力,一击之下,毁灭敌手。正因为古龙“武功”有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风格别具特色: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一击见效。
古龙小说在语言、技巧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家风格。梁羽生小说的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故事中又常常用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以创造优美的意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叙事中有着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表现出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腾,文笔俊爽、潇洒、诙谐逗趣而又富于变化,他的小说既有诗情画意,柔绮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说直探人生、命运的真谛。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中西结合,使小说结构既精巧、繁复,又谨严、完整。古龙小说的语言句式短,句法多变,简洁、俐落、洒脱。文章随意挥洒、虎虎有生气,叙事力避平铺直叙,行文多跳跃抖动,情节惊险蹊跷而又不违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说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风度的话,那么金庸就是博采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朴、慷慨多气,又诙谐幽默、妙语解颐,挥洒肆纵,多样统一地开创了一代武林新风,是“武坛”的绝顶人物!至于古龙,则是大胆恣肆,不守成规,逞才离藻,笑傲“江湖”,力求新颖变化而又意蕴深邃的武林怪杰。
『捌』 金庸和古龙,同是写武侠小说,他们的作品不同点是怎么或者说他们的小说里更偏重表达怎么
看武侠十年了。查先生(金庸)和熊先生(古龙)的作品都近乎痴迷。两位大师的成就使两人的高下成为一个大问题。金庸应该说“博”一点,代表了中华天朝的大武侠思想。而古龙明显受台湾孤岛性格的影响,剑走偏锋。但我觉得他们的高下根本没必要分!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四件事情,即使这四件事情和古金的比较并没 有直接的关系。这里之所以说古金而不说通用的金古,是为了公平起见,因为按照拼音 顺序、笔划顺序“古”都在“金”的前面。 第一件事情是,在古龙最鼎盛的时期,七十年代初期,金庸封笔,古龙以“接 班人”的身份出任金庸之后的《明报》武侠撰稿人,此时,他心中对金庸是很崇拜的, 并没有以为自己在武侠作品上达到了金庸的地步。 那是1972年,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在《明报》的连载即将结束,就 写信给古龙,希望他能给《明报》写武侠小说连载,使之不至于出现空白。根据古龙的 朋友于东楼对武侠作品评论家陈墨所说,古龙接信时他正好在场。那时古龙名头正盛, 来函很多,也细看不过来,他漫不经心地让于东楼将信拆开,看看到底是哪个“家伙” 从香港来信给他。结果是金庸的约稿信,古龙看了之后,难以置信,澡也不洗了,“光 着身子躺在椅子上,半天不说一句话”。 这段叙述十分有趣,出自于东楼之手,应该可信,之后古龙即开始为明报撰写 《陆小凤系列》这个作品,作品很成功,也很精彩,尤其是前面的三部。即使是古龙的 坚定拥护者也大都承认,古龙在写作《陆小凤系列》之前,已经进入了创作上最辉煌的 时期。这实际上意味着,按照古龙自己的观点,金庸是前辈,他自己与前辈还有某种差 距。同时,金庸对于古龙,也表示了很大程度的认可。 以上陈述,还要结合另外一个事实来考虑,古龙是一个专业的武侠小说作家, 他是靠写武侠谋生吃饭的,而武侠创作,对金庸来说,还只是一个副业性的工作。 第二件事情是,现在看到的金庸的作品,是经过了十分精细的修改和琢磨的, 而古龙的作品大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的创作完成的,从来没有修改过。金庸作 品整体的精致性,人物的完整性使得其作品的阅读构成了一种完整的体验。而从作品的 整体来,古龙作品在创作水平上起伏很大,即使是一部作品里,不同的部分往往也有很 大的差异,在文字、情节、人物上有比较大的修改空间。这也就使得古龙作品里一些很 精彩的作品和部分受到了影响,形成的是一种残缺的美,不能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 趣。 对于古龙的作品,假如进行较大的修订话,而这种修改不会伤害作品的本质, 是能够使作品在文学界获得较大的重视的。毕竟,古龙对于现代创作技法的应用,比起 金庸是要多一些的。然而,这样的修订,只能是一种假设了,在很多方面来看,包括创 作上,古龙是独一无二的,找不到人给他修订作品了。 第三件事情是,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古龙的名气之高,并非完全是他作品本身 的影响,而是受到武侠电影的巨大推动,正如现在金庸的盛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武侠连 续剧的推动。这实际上也是由于他们作品的自身区别所决定的。 古龙的作品,人物的现代意识较强,个性突出,故事情节比较紧凑,节奏明快 而有悬念,篇幅不长而有系列性,很容易改编成电影。古龙自己也做过编导等职务,代 表作之一的《萧十一郎》甚至是先有剧本,后才改编的小说,他的其它作品,也有一些 借鉴西方电影的表现手法的。而金庸的作品,比较强调文化背景,人物有比较厚重的继 承感,情节跨越的年代较长,用电影作品难以表现出特色来,却更适合用连续剧的方式 来再现。 第四件事情是,古金的作品在气质上有着绝大的差别。应该说,他们的作品, 在本质上都是传统气质的,这根本不同于黄易的作品,但彼此之间的差别却很大。 金庸的创作,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即使是从杨过到令狐冲再到韦小 宝式的叛逆,也是属于传统理念的内在斗争。在气质上,金庸作品具有中国国花牡丹那 种气质,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情趣相一致,对金庸作品的阅读,几乎不需要中国人对 近似于自发的观念做任何修正,因此老少皆宜,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群。 而古龙则完全相反,他实在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借鉴现代文学的手段,但 他的作品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表现出西方文化的理念来,近乎绝对的男尊女卑观念就是 良好的证明。因此,他实际上是两面不讨好的。古龙写出了人性的光辉的一面,也揭示 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写人性的伟大,也写人性的悲哀,总之,往往通过一种叛逆的冲突 来形成作品的张力和节奏感。因此,古龙笔下的美,是残缺的,是短暂的,这在气质上 有些相似于日本的樱花,古龙自身的创作也是受到日本作家,如吉川英治和柴田炼三郎 等人的影响。相应的,古龙作品的读者,就分布在一个比较狭窄的层面,他们身上,也 常常能看到那种叛逆式的气质。 如果搞清楚了以上四件事情,读者就会发现,要对古金作出所有人都以为公正 的比较,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个比较公平的结论是,按照一般武侠读者的视角,在 大部分方面来看,金庸占有优势,但是从创组自身来看,古龙对于后世创作的意义可能 更大一些。 如果用古龙笔下的人物来做一个比较,那么金庸好比沈浪,古龙则是李寻欢;如果借用 金庸笔下的人物呢,金庸是郭靖,古龙就是杨过。金庸那种侠者气质更让人敬仰追忆, 而古龙的悲剧气氛则给人更大的震撼。 5回答者: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