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现代小说100讲
1. 许子东出过哪些书
许子东著有《郁达夫新论》、《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当代文学印象》、《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当代小说与集体记忆:叙述文革》;编选有《香港短篇小说选1994-1995》、《香港短篇小说选1996-1997》、《输水管森林:三城记小说系列第一辑——香港卷》、《香港短篇小说选1998-1999》、《再读张爱玲》(与刘绍铭、梁秉钧合编) 等。论文及专著曾多次获奖。
有卖,可以上孔夫子旧书网上搜一下,大概把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2. 《许子东讲稿-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卷二》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许子东)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AkFwH7BJvyGn28JyjC4h6g
书名: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
作者:许子东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11-1
页数:450
内容简介:《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许子东讲稿(卷2)》大致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五篇关于张爱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文和评论,其中《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和《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都是2010年刚刚完成的。《物化苍凉》是提交岭南大学一个研讨会的论文。《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最初用英文写,是在UCLA一个讨论课的论文。写作此文时常在洛杉矶的Westwood Blvd.与Rochester Ave.路口找免费停车位,转来转去边打腹稿。万没想到张爱玲最后寓所正在那附近。她在那个公寓去世数日后才被发现,没有家具,只有一些纸盒和一堆衣服(纸盒里有从未发表的英文小说原稿)。后来才惊讶看到,我去打印论文的Kinkos复印店和常用的邮局,都出现在纪念张爱玲最后日月的照片中。另一个吊诡的巧合是我在上海南京西路重华新村前后住了20多年,很晚才在张子静的回忆录中得知张爱玲是在重华新村的沿街住所看着解放军进城的……当然,我的文章与这些巧合并无直接关系。
第二部分是四篇有关郁达夫的论文。《郁达夫创作风格与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我在华东师大硕士论文的一节,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文学评论》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 。《郁达夫小说创作初探》一文则从未在期刊上发表过。《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当年就有争议,所涉及的话题至今恐怕仍缺共识。《浪漫派?感伤主义?零余者?私小说作家?》一文有四万多字,写了大半年——郁达夫读了很多外国小说,做这方面的研究也追得比较辛苦。这几篇文章都写于80年代,这次除了修改注释格式,文字上甚至局部观点也有修订。最近才听说,我的第一本书《郁达夫新论》1984年在浙江文艺出版时,编辑铁流、李庆西及所有编辑室成员都要看清样签字,为这本当时看来既有新意也有风险的新人新论共同承担责任。这本书后来获奖且印数过万,浙江文艺遂出版“新人文论丛书”。“丛书”的“新人”们——黄子平、陈平原、赵园、刘纳、王晓明、程德培、蔡翔、季红真、南帆等,现在大都是学术名家,甚至即将退休——然而,学术出版的文化环境竟没有大的变化。80年代的课题,也还是今天的课题。“民族”与“性”仍是国人在现实与虚幻(网络)的主要“郁闷”(郁达夫的苦闷?),所以,我以为自己这几篇旧文,似乎仍然可以再读。总之现代作家我有文章专论的,就是郁达夫和张爱玲。我也很关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但作家论所打下的基础,我后来一直没有后悔。《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许子东讲稿(卷2)》第三部分收了五篇讨论当代文学的论文,都写于1989年我出国游学之后。各有不同的具体写作原因,或因为编书,或因为开会,话题也颇“多元”,但论述方式又不无相同之处:似乎都要列出几个不同的理论、形象、作品、意象或书本,辨异中之同,察同中之异。背后有意无意,或者都有些一直坚持的结构与方法?自己也不太清楚。
第四部分是四篇关于香港文学的文章。写这些文章既是因为编书(三联版“香港短篇小说双年选”)的原因,也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有感于香港“文艺小说”相对寂寞,还曾和王安忆、王德威(后有陈思和、黄锦树)一起为上海文艺编过“三城记小说选”。其实,从边缘看中心,研究过程也另有收获。
《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许子东讲稿(卷2)》附录了三篇讲座录音,其中有些话题在前面的论文或有触及,但“话怎么说”也决定“说什么话”,表述方式不同,意旨联想也很不一样。重校本卷稿子,竟连贯了二十多年读书生活。这才意识到一个人可以用来做事的时间原来这么短。自我溢美就是回首往事,不怎么会因过去的文字而羞愧;苛刻而言也是学业不够与时俱进,方法境界不够扩展。在文体上倒是有些变化:以前的论文是书面文体,近期文章尤其讲座文字较多口语。书名是“讲稿”,意为讲座与文稿。
作者简介:许子东,浙江天台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郁达夫新论》《当代文学印象》《当代小说阅读笔记》《为了忘记的集体记忆》《呐喊与流言》《香港短片小说初探》等。自2000年担任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栏目嘉宾。
3. 许子东的主要作品
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郁达夫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03-01当代文学印象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7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三联书店2000-04当代小说与集体记忆-叙述文革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呐喊与流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0香港短篇小说初探香港天地图书2005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1-10-03重读文革:许子东讲稿(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1-01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许子东讲稿(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1-01越界言论:许子东讲稿(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1-01
4. 求《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UbOl77XGWqDJ4yDGIrB4EQ
简介:打开经典,有一种“年轻”叫沧桑,有一种“新青年”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新声”《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年了……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5. 凤凰台许子东的资料
浙江天台人。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又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研究生。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香港岭南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现居于香港,担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于2008年起出任系主任一职,任教香港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文学批评等科目。同时亦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专著《当代文学印象》、《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叙述文革》、《当代小说与集体记忆》,主编《香港短篇小说选》(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另外发表论文数十篇。《郁达夫新论》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华东师范大学科研一等奖,论文《郁达夫风格与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优秀论文二等奖,其作品获奖共12次。 许子东在上海出生,现在居于香港,担任香港岭南大学 中文系教授 。妻子为有“燕子姐姐”之称的著名主播陈燕华.许子东出身书香世代。年少苦读,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东亚语言文化系文学硕士、香港大学中文学系哲学博士。及后,许子东走上学者之路,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以及香港大学、芝加哥大学的客座研究员。现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任教香港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文学批评等科目。同时亦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许子东著有《郁达夫新论》、《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当代文学印象》、《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当代小说与集体记忆:叙述文革》;编选有《香港短篇小说选1994-1995》、《香港短篇小说选1996-1997》、《输水管森林:三城记小说系列第一辑──香港卷》、《香港短篇小说选1998-1999》、《再读张爱玲》(与刘绍铭、梁秉钧合编) 等。论文及专著曾多次获奖。 许子东现时亦与梁文道担任凤凰卫视中文台的高收视王牌节目《锵锵三人行》的嘉宾主持,把学术融入日常话题中。据报章资料,许子东曾害怕上电视,但在朋友梁文道的游说下,认为《锵锵三人行》是一个可作学术角度界入的节目,于是同意参与。
记得采纳啊
6. 《越界言论(第3卷)许子东讲稿(第3卷)》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越界言论(第3卷)》(许子东)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rVcjXD_ImC2k8EjSqZrnGA
书名:越界言论(第3卷)
作者:许子东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11-1
页数:440
内容简介:
《越界言论:许子东讲稿(第3卷)》平时神马浮云只言片语闲谈聊天也不觉得,突然从网页上抄下来集中放在一起,真的使我后怕……子东何德何能,如何有这般知识能力,怎么有这样的文化资格,哪里来这等政治勇气,来谈论这么多这么广泛的重要敏感复杂的话题?涉及社会、政治、外交、经济、教育及心理、性别、医疗……而且还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好像很有看法?这第三卷,只能称之为“越界言论”。“越界”的意思,一是从学术研究越界到电视传媒,是从学者工作越界到公民议论;二是书中言论很可能挑战、冲击、违反了某些界线。什么界线?却从来没有明文规定,而且常常在变化之中。所以“越界”与否,因时因地而不同。巴蜀烈女、周正龙、打酱油、大阅兵、土地流转、艳照门、中国足球、红十字……我的兴趣也许“与时俱进”,但我的思想一如既往。前面说的言论可能“越界”,因为“界线”常变,无法也不想迎合,所以能够问心无愧的,也只有不合时宜地“固执已见”了。
本卷中有两篇《方言与政治》、《批判黄段子》,一字不差收录了每期半小时的全部电视谈话内容。《方言与政治》我还逐段加上事后的注解,诠释我和窦文涛、梁文道即兴谈话的现场气氛、潜台词及事后反省。作为一个普通案例,可以分析“锵锵三人行” 这个中国历时最久的电视谈话节目的生产过程。
本卷还收入了我在“锵锵三人行”节目中和王蒙、陈丹青、王跃文、刘索拉、吴淡如、查建英等很多文化人的对话。十年来电视屏幕里出现的那么多忧国忧民、风花雪月的意见,也许言论是我的,但话题是电视台编导定的,编导又参考了网络上的热点和网民的意见。所以,归根到底,前面抄录的这很多标题看法,其实是和电视台编导、网站与网民以及这么多朋友,尤其是和文涛、文道一起“共创”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感伤,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义愤,生活在这个时代,真不知道有多少东西是个人独特拥有,有多少是时代的压模。因此,这放在卷末的“自己的故事”,倒成为这本论及政治、社会、情欲、文艺的言论集的一个具体真实的注解。
作者简介:
许子东,浙江天台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郁达夫新论》《当代文学印象》《当代小说阅读笔记》《为了忘记的集体记忆》《呐喊与流言》《香港短片小说初探》等。自2000年担任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栏目嘉宾。
7.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许子东)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tGeV3-Gj3DCBUc7ouauJOQ
书名: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作者:许子东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18-6
页数:436
内容简介:
理想国 × 许子东 ——开讲啦!打开经典、打开民国、打开围墙的“见字如面”,有温度、有深度、有热血、有良知的“开箱之作”。
【本书看点】
★ 12堂“民国范儿”现代文学公开课——
民国还可以这样读: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 一条河;现代作家中,凡是英美留学回来的就比较保守,凡是日本留学回来的就比较激进……20多年来一直在香港岭南大学(早于京师大学堂,被誉为“南岭北燕”)中文系教书的许子东教授,首次出版中国现代文学课的课堂实录,敞开“自己的园地”。所有课程由腾讯新闻直播,打开大学围墙,短期内滚雪球有几十万在线观看,网友点评:“听许子东老师讲课太有意思了!”
★ N+1次“开脑洞”的Open Mind——
打个比方,如果巴金是朱古力牛奶,茅盾是卡布奇诺,老舍是红茶,那周作人就是上乘的龙井;沈从文不是农村的谢冰心,《边城》是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老舍字舍予,就是“放弃我”,名字真是预言,一个作家可以提前写出自己的命运;如果让李安来拍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可能比《色,戒》还好……经典课堂,原汁原味的名家现场。
★ 10位文学巨匠“打开”的现代文学入门书——
还原历史现场,现代中国文学的群星闪耀时,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这是文学巨匠的发生时刻。重读经典,每一部经典里,都有一个今天的你,打开经典,打开你的世界。事关写作,本书不是传统的教科书,只是许子东的“一家之言”,讲国人国史,重温国语国文。
★ 1条“现代文学时间轴”拓宽视野——
张爱玲晚年凄凉地死在洛杉矶,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无家可归”……对照世界看中国,本书“时间轴”从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掀开世纪,到1949年奥威尔《1984》亮相上半叶,发现1925年有周作人《雨天的书》、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934年有沈从文《边城》、米勒《北回归线》,1943年有张爱玲《倾城之恋》、萨特《存在与虚无》等等。
★ 11份“出色的”现代文学进阶书单——
鲁迅写过砍头,沈从文写的砍头你知道吗?为什么革命的人成功了,他可能还是高老太爷?附上书单,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汇集各时期同行出色研究,这不仅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学科一群知识精英的多年集大成。
【内容简介】
打开经典,有一种“年轻”叫沧桑,有一种“新青年”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新声”《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年了……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学”,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等,文学承担民族—国家寓言。
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名家评价】
最开阔的史观,最精彩的内容,最动人的表述。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引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文学。——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教科书,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绝对是我的首选。从来没有读过这么生动的教材,内容别开生面,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博学和过人的机智,字里行间妙语如珠……五四新文学运动一百周年,这本书也是一种纪念。──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这本书从鲁迅、张爱玲到沈从文,林林总总写了很多人,是开启智慧的一本书。尤其对青年人,还不太了解现代文学的人,有这样的一个文学地图的绘制者在引领我们去造访这些奇妙的文本,我们一定会有一种会心的体味在里面。他带有温度的阐释,在目前的大学教学里面是少见的。——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少年中国精神史,所以大家要怀着青春的浪漫情调来阅读现代文学史,怀着青春的浪漫情调来阅读永远年轻的子东先生,这才能够充分体会他的魅力,他的人格的魅力,他的书的魅力。——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他把最复杂的、最热门的学术界的内部讨论,全部消化成大一新生、刚刚入门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的程度,用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这个文学史、文学经典的介绍跟分析传递出来,我觉得这是一部相当难得的好书。——梁文道(著名媒体人)
【网友点评】
网上随便找了一个许子东教授的视频,没想到是个讲郁达夫的文学课,也没想到我一看就看了120分钟……我想我并不是个文学爱好者,主要还是许老师语言幽默。
—— Pissenlit-lucie
开车放许子东老师讲课的音频,莫名的触动。我要去发朋友圈做自来水,真是一堂超美妙的文学课。
——苏清
腾讯视频居然有许子东岭南大学讲课直播,大学没有上过中文课好遗憾。大爱许老师。
——哐铛哐铛哐铛铛
这些日子在南院儿猫冬,很久没去北院儿了,错过了无数好讲座。好在有网络,捧一杯咖啡,听许子东讲鲁迅。讲的真好啊,真是无上的享受!
——布娜娜的战斗
在家待着,竟然花了两个小时听了一节许子东讲沈从文的公开课,这一个下午快过去了……不过这两个小时花的值,听他讲课太有意思了。
——冷门选手
能感受到许老师对文学是真的热爱,而不仅仅是职业需要。讲得很好,通脱幽默,非常好!
——吃橙子的西西弗斯
讲得引人入胜!很受益!大赞许老师!希望出更多的课!
——四月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许子东,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兼中文系主任。生于浙江天台,早年求学华东师大,师从钱谷融,成名作《郁达夫新论》开启“新人文论”系列,成为“八十年代青年评论家”(包括赵园、陈平原、王晓明等),与陈思和负责修订过《辞海》的现代文学和作家条目。1989年应邀赴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后于加州大学进修,师从李欧梵,1993 年受聘于香港岭大。著作还有《许子东讲稿》(三卷),以及《呐喊与流言》、《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等,主编有《香港短篇小说选1994—1995》等,与王德威、陈思和合编有《一九四九以后》。此外,被列入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经典三人嘉宾组合(窦文涛、许子东、梁文道),近年有喜马拉雅FM、《圆桌派》、《见字如面》及腾讯网络公开课《许子东文学课》等。
【作者的故事】
许子东,是“69届初中生”,他的同行里,王安忆、陈思和、陈平原等,都是第一代差不多完全没读中学的青年人,又是最后一代全体离城下乡的青年人,接受贫农下中农的再教育。他当过生产队副队长,砍柴,挑水,插秧伤了腰(因为插得好,需一步步往后蹲),返城做轧钢工人患了气喘病(因为火红的钢条在前,巨大的鼓风机在后)。曾被公社推荐参加县城高考,填报生物系志愿未果,后被荐入冶金局“大学”,一半精力读电气自动化,一半时间仍在发文学梦,但接到的多是感谢投稿的退稿信,直到失恋,废“铁”从文,“考研”上了华东师大中文系。
他的“张爱玲之缘”,始于新婚之时,当时完全不知情,大学分配的教工房就在1949年张爱玲上海公寓所属的弄堂。后来“洋插队”在洛杉矶,只知神秘的张爱玲隐居于此,但真没想到她最后的住处就在“眼皮底下”,同用一个邮局,同一家复印店,可能还擦肩而过,而他心中正暗暗构思着张爱玲论文。再后来到香港的大学教书,这也是张爱玲生活写作过的城市。偶然,当然都是偶然。
“眺望”其行踪,看似复杂,一个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的文学教授,最关心自由的价值。他笑说自己的青春,在没有饭岛爱、苍井空的红色时代。在这个世界上,说真话常常要付出代价,但一个惩罚说真话的社会,则需要付更大的代价。他发现“郁达夫式的苦闷”(郁闷)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民族”,二是“性”,跟今天的网络热点几乎一致。2000年以来,完全在人生计划之外,越界上了凤凰台《锵锵三人行》,这一上成了《老友记》,反而令几十年教书生涯似乎毫无影响。但他对中国文学一直专注,说到底,“我就是一个教书匠”。
他如实写过自己的以上故事,只是想说明一个过程:“废铁是怎样炼成的”……
8. 现代文学必读书目
一作品类(以作品集为主,个别是单部作品)
钱谷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卷(包括被列为“存目”的书也要看),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坟》《中国小说史略》
郭沫若《女神》
茅盾《子夜》《春蚕》《林家铺子》《腐蚀》
巴金《家》《春》《秋》《寒夜》《憩园》
老舍《骆驼祥子》《断魂枪》《猫城记》《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沈从文《边城》《长河》《八骏图》
郁达夫《沉沦》
钱钟书《围城》
张爱玲《金锁记》《封锁》《倾城之恋》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许地山《缀网劳蛛》
废名《桥》
徐訏《风萧萧》《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鬼恋》
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
师陀《果园城记》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孙犁《荷花淀》
施蛰存《春阳》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
李劼人《死水微澜》
萧军《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艾芜《山峡中》
张天翼《包氏父子》
鹿桥《未央歌》
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何其芳《画梦录》
梁实秋《雅舍》
艾青、穆旦、戴望舒、冯至、卞之琳、徐志摩等等的诗歌。
二中西方理论类
《论语》《孟子》《金刚经》《坛经》《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
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美学》、维科《新科学》、康德《判断力批判》、
尼采《悲剧的诞生》、丹纳《艺术哲学》、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
三中国现当代作家和文学思潮研究类(压缩版)
(一)作家研究类
1、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出版社,2003
2、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钱理群:《心灵的探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7、金介甫著、符家钦译:《沈从文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8、孙党伯:《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9、钟桂松:《茅盾传》,东方出版社1996
10、陈思和、李辉编著:《巴金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1、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1988
12、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14、宋剑华:《胡适与中国文化转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5、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
16、钱理群:《周作人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7、许子东:《郁达夫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18、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上海三联书店2004
19、宋剑华:《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释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