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说刘心武墩子
A. 刘心武作品
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
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
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红学著作《刘心武揭密“红楼梦”》1-4部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说《四牌楼》还曾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
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其散文《错过》被选入苏教版八下语文教材,《白桦林的低语》被选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语文教材。
B. 找刘心武的作品
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
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
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红学著作《刘心武揭密“红楼梦”》1-4部
C. 刘心武《钟鼓楼》
《钟鼓楼》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刘心武,1942年出生,祖籍四川,后在北京生活,他在中学时代即开始写作,并有散文、小说、杂文、评论等散见于报刊。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在中学当语文教员,担任过10年班主任。后在北京出版社当编辑,此后担任过《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主编,现为中国作协专业作家。
《钟鼓楼》是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并由此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这篇小叙述了1982年某一天发生在北京钟鼓楼一带的故事。向读者们自觉展示了当代生活中极其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通过不同人不同心态和不同的言行,反映的了80年代初北京市民的社会生活面貌,文中纷繁的人物与情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人说它是一部《清明上河图》式的作品。
在钟鼓楼附近一个古旧四合院里,住着几户人家,今天薛大娘家办喜事,她一大早就起来收拾东西,喜事临门,可薛大娘的老伴薛大爷却与平时一样照例去什刹海后海边遛弯打拳去了。大儿媳孟昭英说好今天起早过来帮着收拾收拾,但却迟迟未到。薛大娘心急,就随口招呼同院的小伙子荀磊帮她把大红的双喜字贴到院子的两扇门上。
说起荀磊,可真是这个院里的好孩子。虽说是工人子弟,但家教严,懂事早。尤其让人羡慕的是,上一辈没有讲洋话的,偏偏荀磊的外语就特别棒,中学毕业后出人意料地被外事口的什么部门招了去,还送往国外培训了几年。这不,小伙子今年刚回来,在一个重要部门当翻译呢。他现在正和同单位一个北外毕业的女孩子冯婉姝相爱,但荀磊的父亲荀师傅并不喜欢冯婉姝,嫌她身上的洋味太浓。
荀师傅是军人出身,在部队时有个战友名叫郭墩子,是河北同乡。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他俩结下生死之交,全国解放后相继结婚,1960年两人的妻子同时怀孕,说定如生出的孩子品种不同,将来他们就结亲家。郭墩子后来下放回了农村,贫病而死。今天说好,郭墩子的女儿郭杏儿要来北京看荀师傅一家。
其实,同院的姑娘张秀藻对荀磊一直单相思,听说荀磊已有朋友,没少偷偷地落泪。她现在清华就读,她的父亲是在某局任局长的张奇林,是院里百姓心目中的高干。他今天要出访西德,上午就得去机场,但得到通知说航班延误,飞机改在下午起飞。于是利用这点时间他让女儿张秀藻帮他整理一下书橱。
今天来薛大娘家帮厨的是年轻人路喜纯,也很早的来到了四合院,他是崇文门附近一家饭馆的厨师,今天来此是遵师傅之嘱操办婚宴的。他的师傅老何是有名的同和居的大掌勺,当初是老何看中了路喜纯这小子的纯正、好学,主动收他为徒弟的。薛大娘家虽说请不动老何来给亲自掌勺,但老何派喜纯来也是够给面子的了。
薛大娘为吉利,她请住在四合院外院三间南房京剧演员澹台智珠去接亲,澹台智珠人好,又长的俊俏,真是站有站相走有走相。“文革”中,年纪轻轻的澹台智珠也未能免遭迫害,被视为牛鬼蛇神下放到一家小纽扣厂当了一名包装工,不久嫁给了车工李铠。后来澹台智珠被落实了政策重返舞台,但并没有像有些明星那样发生婚变,小日子过得倒也让外人看了眼红,但李铠心头却总也摆脱不掉那一层阴影。
早晨,剧团里与澹台智珠搭档唱小生的濮阳荪忽然打来电话告急,说拉京胡的老赵和打板鼓的老佟被一个名角女人勾跑到外地搭台子去了,团里的演出面临被拆台的危险。李铠平素就讨厌一身娘们儿气、在舞台上与自己的老婆拉拉扯扯的濮阳荪,听他这会儿在电话那头没完没了地泣诉,愤而离家出走。弄得澹台智珠接完电话还得满世界去找丈夫,竟给薛大娘这边晒了台。情急之中,薛大娘只好把迎亲的人选换成了詹丽颖。
詹丽颖也住在四合院,她的岁数要比澹台智珠大一些,50年代大学毕业,心地善良,是个直性子,可能坏事就坏在了这个“直”上面。1957年头上被扣上一顶右派的帽子,一改造就是20多年,大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流逝了。后来与一位四川的技术员结了婚,户口问题解决不了,两人一直分居两地。让这样一个在生活上算不得十分圆满的人去接亲薛大娘心里不是没有遗憾,但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先,只好这样对付一下了。
四合院里还住着无赖汉卢宝桑,他最早来薛家吃婚宴,卢宝桑一分钱的贺礼也不掏,进门就要烟要糖,抽了吃了还嫌档次不高。
再说郭杏儿,她是第一次到北京。下了火车时间还挺早,她便背着小包裹先到天安门广场照了张像,然后又去王府井给荀师傅买了糖酒糕点。郭杏儿来到荀师傅家时正巧冯婉姝也在这儿,听人家口里说“电脑”、“信息”什么的,郭杏儿觉得有些发蒙。
今天的新郎叫薛纪,他并不像大多数新郎在完婚之日那样兴高采烈,他为了给未婚妻潘秀娅买一块高级雷达小坤表,父母节衣缩食攒了三年钱。潘秀娅在一家照相馆收款,她找对象的原则不是像小说或电视剧中的女孩子们那样看重爱情,而是主要考虑是否“合适”。在试图通过高攀教授子弟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受挫之后,她选中了薛纪跃。
詹丽颖接回新娘后,忙回到了自己家。因为家中还有两位不同寻常的客人——被詹丽颖硬拉到一起谈对象的嵇志满和慕樱。男方老嵇40多岁了依然独身,在一所中学教教学,是个集邮爱好者。
女方慕樱就住本院,但搬到这儿时间不算太长。她对外称自己是医生,其实在某单位医务室工作,至多算个医务工作者。建国初她凭着一时的冲动嫁给了一个在抗美援朝中立过功的伤残军人,被保送上大学后婚姻破裂,嫁给了同班的一个男生,“文革”中再次离婚。现在慕樱正在追求刚刚恢复工作的国务院某部部长齐壮思,对老嵇好像没有什么兴趣,只是看中了他爱好集邮这一点,趁机身向他索要了一张“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转手送给齐壮思。
中午时分,薛家的婚宴进入了高潮。带有几分醉意的卢宝桑耍起了酒疯,当众羞辱路喜纯,说路喜纯的父亲解放前在妓院里做事,给嫖客、妓女跑腿、打杂。路喜纯被人揭了疮疤,又气又恨,真想痛打卢宝桑一顿,但厚道的小路生怕自己的一时激动毁了薛家好事,只有偷偷落泪。卢宝桑错以为小路好欺侮,越发不依不饶,惹得同桌喝喜酒的殷大爷实在看不下眼,一个点穴便使这小子瘫倒在地。
中学生姚向东趁着人多眼杂也混进了薛家大院的喜庆人流中,他乘众人不备,捞走了新娘的贵重嫁妆——雷达表和薛家准备酬谢厨师小路的酬金。新娘潘秀娅发现嫁妆不见了,脸上顿失其色,躲到屋里不出来给客人点烟,还嚷着要回娘家,眼见得“好戏”要演砸,善良的荀师师傅赶忙掏出自己的钱让荀磊火速去商店再买一块和新一模一样的雷达表,谎称是小偷弃有而逃时丢在门口被他们捡到的。
和澹台智珠家住并排的是老编辑韩一潭。在他的指点帮助,许多文学新人脱颖而出,有的还被誉为“新秀”、当然也有自己不成器,却口口声抱怨韩老误人子弟的人。今天过响,就来了一个神经兮兮的文学青年向他讨要7年前的废稿,并且当着大伙儿的面羞辱了韩老,把韩老气了个半死。
澹台智珠在大街上寻找丈夫,逛荡了好几个小时连个人影都未见。走至钟鼓楼下,她看见一群老人正在晒太阳、侃大山,便凑过去随便听听解解闷。
在荀磊买表回来的路上,遇见张秀藻,这是今天他们第二次邂逅。秀藻陪妈妈看新房回来,他们家马上就要搬走了。此时,她对这个朝夕相见的四合院更觉得有些依恋不舍。这时,两个年轻人才忽然意识到,今天是“西安事变”爆发46周年的纪念日。一种超乎个人生命、情感和事业之上的无形而坚实的东西在两个人思想中同时得以升腾,那便是历史感、使命感——把人类历史和个人命运交融三起的神圣感觉。秀藻仿佛觉得从前被她推崇备至的雨果的爱情诗好像并不算成功,倒是维克多老先生弥留之际讲的一句话更为惊心动魄:“人生便是白昼与黑夜的斗争。”
两个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中已经拐进了他们住的那条胡同。身后不远,是高高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如果不发生意外的灾变,它们还将巍然屹立下去,不断地迎接着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并作为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的见证而永存。
D. 关于刘心武的简介
你鐧惧害鍦板浘
E. 刘心武的简介有哪些代表作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而闻名文坛,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14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飘窗》。
代表作品
《钟鼓楼》
这部小说只写了1982年12月12日这天上午5点到下午5点12个小时里,在北京钟鼓楼一带发生的一系列貌似平凡却很值得玩味的事。四合院里的薛家办喜事,没想到婚宴上竟出现了惊险场面;女大学生单恋着一位年青的翻译,而年青翻译和他的对象却又受到一位农村姑娘的干扰;一位离过两次婚的“浪漫女性”,大胆地追求着一位副部长;当年北京丐帮的后代到婚宴上来大吃大喝,不想后来却被一位不动声色的老头点穴瘫倒;一位热心人却处处惹人厌烦;一位老编辑被一位“文坛新秀”气得发抖……作者笔下出现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他的娓娓叙述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北京钟鼓楼的沿革、四合院的变迁,饭馆酒肆的兴衰,结婚风俗的变化,集邮武术方面的知识……本书内容丰富,手法新颖,把庄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命运感交融在一起,使读者听到时代的足音,想到民族的使命,标志着作者在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班主任》
著名作家刘心武 刘文韬 摄
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
小说发表后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出乎《人民文学》编辑部意料。编辑部收到的各界读者来信不下数千封,来自祖国东西南北二十几个省区。当然教育战线的来信最多了,也有不少中学生、青少年写信控诉“四人帮”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他们心灵造成的伤害。贵州偏远山区某劳改所一个少年罪犯讲了他与宋宝琦类似的经历,沉痛控诉“四人帮”“杀人不见血”。而今读了《班主任》这一篇,他有幡然悔悟,重新起步之意。要而言之,《班主任》在社会各界引起的反响,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话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和共振。刘心武的小说触着了读者心灵深处的痛楚或惊醒了他们,这就是作品的力量所在,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飘窗》
2014年推出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飘窗》,被奉为20年来现实主义力作。书中透过飘窗展开了一幅当代“清明上河图”,展现出当代各层人等的生存困境、人性尊严以及斑驳的世间风景。
在《飘窗》中,刘心武描写了包括薛去疾、歌厅妈咪、水果贩子、司机保镖、黑社会老大等在内的近30个人物,虽然只有十几万字,但以纷繁的线索和巧妙的勾联,展现出当代各层人等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复杂多面。“有些人你以为很粗粝单纯,但是走近后,全然不是那回事;而有些人的善,却不经意间存在于你想象不到的角落。”刘心武描写的这些人,或许是他的朋友甚至故交,或许是他主动跟他们长时间交谈过,或许仅仅在他的飘窗台上晃动过,或许是从哪里“移接”过来,而今在他笔下,透过他们的生命轨迹,呈现出本真的面貌以及斑驳的世间风景。
生活纷繁丰满,情节扣人心弦。在这部展现当代人生存困窘与拷问人性坚脆的作品里,活跃着一大群今日文学中罕见却又如此鲜明的各类人物,充满了作家的敏锐发现、独特感受、深刻反思和无限悲悯。书中浸润着人道主义思想、知识分子自省意识、风俗世相中人的生命状态,是一部地气丰沛、思力深沉,性情、感应和生趣都格外丰饶的长篇小说。
F. 刘心武 写过什么小说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 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 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 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 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 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著有《明星和我》系列文章,“民工三部曲”之《护城河边的灰姑娘》《民工老何》《泼妇鸡丁》,“北海三部曲”之《仙人承露盘》《九龙壁》《五龙亭》,歌剧剧本《老舍之死》,长篇小说《风过耳》。 201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漫画刘心武
刘心武的作品多次获奖: 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 长篇小说《四牌楼》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
编辑本段作品影响
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到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 《刘心武说‘世道人心’》
其散文《错过》被选入苏教版八下语文教材,《白桦林的低语》被选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上期语文教材,《百合献给谁》被选入上海小学实验教材。曾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是国际笔会中国中心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