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说与现代小时的区别
A. 谁能告诉我中国古代轶事小说与志怪小说的异同急~~~
轶事小说就是传说~~有事实根据~~志怪小说~~就是古代人们想像的东西~~
B. 志人小说与现代小说有哪些不同之处
摘要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其中“志人”这个名称,是鲁迅从“志怪”推衍出来的。“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
C. 志怪小说和神话小说
志怪小说反映的是超现实的神灵鬼怪,【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神话小说即借助神话的表现形式或以神话为题材内容的小说,它起源于远古时代原始先民的口头创作,当时出现大量的“用想象或借助想象力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原始神话,实际上这就是最初的神话小说。中国古代神话十分丰富,但因散见于历代经史子集、笔记、类书等古籍中,零碎而庞杂,历史化、藻饰化严重。神话又是民族性的反映,各国的神话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了各国民族的特性。中国的神话,自然也在好些地方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从我国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的片段如像“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所记述的事迹看,我们的民族,毋庸自愧地说,诚然是一个博大坚忍、自强不息、富于希望的民族,神话里祖先们伟大的立人立己的精神,实在是值得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很好地去学习,去发扬的。
D. 志怪小说,神魔小说,仙侠小说的区别 可登大雅的是
我实在不懂上述两条答案因何而出,估计没看懂题目的意思么,志怪小说兴于魏晋南北朝时代,主讲神鬼怪异之事,可说是神魔小说和仙侠小说的前辈吧,其对于后世的小说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作用,并且与当时的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而就内容而言,神魔小说与志怪小说略有相似,仙侠小说则算是另辟蹊径,侧重修炼与侠之一字,仗剑行侠,亦仙亦侠,从字面看便和武侠小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要说能登大雅,就现在来说,还要是属仙侠小说吧,属于后世的产物,和志怪小说、神魔小说这类老早就有,到现代已经改头换面的类型相比的话,仙侠小说应该是更有一些市场的吧,不论是改编电影抑或是电视剧。
以上属于个人拙见,如果认为说的不对或者什么地方是错的,还望见谅。
E. 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有何区别
我的理解,志人小说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名人身边发生的一些奇特有趣的事,如《世说新语》,而志怪小说则多带一些奇幻色彩,如干宝《搜神传》
F. 神魔小说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神话小说是比较正式的小说,有一定的体系(如山海经/封神榜/),而志怪小说则比较通俗(如搜神记/聊斋志异/)。建议看一些上古的
洪荒时代的
小说
G. 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有何区别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与神仙变化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H. 什么是志人小说什么是志怪小说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其中“志人”这个名称,是鲁迅从“志怪”推衍出来的。“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8)志怪小说与现代小时的区别扩展阅读:
志怪小说相关典故:
1、东海孝妇
叙一孝妇为冤狱所杀,精诚感天,死时颈血依其誓言缘旗竿而上,死后郡中三年不雨。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即以此为蓝本。
2、《幽明录》
亦久已散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二百六十多则。它和《搜神记》不同之处,是很少采录旧籍记载,而多为晋宋时代新出的故事,并且多述普通人的奇闻异迹,虽为志怪,却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氛。
其文字比《搜神记》显得舒展,也更富于辞采之美。这和宋代文学总的发展趋势一致。
I. 志怪小说的产生原因和艺术特征
http://211.154.163.43:90/~kjqk/gxshkx/gxsh2003/0311pdf/031143.pdf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user/Local%20Setting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R882RTKJ/282,27,幻灯片 27
"志怪"与"志怪小说"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为一动名词组,是一种以记载描述怪异人事为主的创作活动;而后者则属于小说题材类型之一种,是小说发展演进中一种较为规范和定型化的创作模式,故后人又称其为"志怪模式".从其产生和发展看,由"志怪"到"志怪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其内容与创作手法上看,"志怪小说"基本上是"志怪"这一创作活动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这使得"志怪小说"更接近于后世小说的概念.
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1338146
小说一词始于庄子,汉书艺文志有了小说家之称,并把民间流传的奇事逸闻,神话传说等看作小说,应该说班固的这种认识也反映了小说文体观念的发展 中国古代小说可上溯至先秦诸子寓言乃至远古神话,但其并非中国叙事文学的直接源头,小说的形成更多的是受发达的史传文学的影响,先秦历史散文中大量的传说,灵怪,异事与确凿可靠的历史事实溶为一体,成为后世志怪小说的先驱,而其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生动记叙也给了魏晋时代志人小说的出现提供了经验,史记的出现,其一些名篇甚至暗合了小说的全部基本要素 志怪小说以搜神记为代表,宗教迷信色彩较浓,鬼怪灵异记载较多 志人小说以世说新语为代表,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要内容,多标榜风度,炫耀才学 小说作为一个严格的文体概念,形成和成熟应在唐代,明清为其繁荣期,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色其基本要素大致有四:相对完整的故事清洁,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合理的虚构,全知视角的叙事,在唐传奇出现以前,志怪和志人两大系统中的作品还比较粗糙,艺术上不够精致,作者的意识亦尚未自觉,因此,整个唐前时代都是小说的萌芽生长期
汉魏六朝的小说处于中国小说的萌芽阶段。汉以前还没有小说这一名称,《庄子·外物》所谓“饰小说以干县令”,只是指与大道相对的小道,犹如《齐物论》所谓“小言詹詹”。汉代开始有小说家的名称,最早大概出于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因之列为诸子略中的一家,但视之为小道,说是“闾里小知者之所及”。桓谭《新论》也说是“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文选》江淹《杂体诗》李善注引)。当时所谓的小说只是指讲小道、小知的“丛残小语”。先秦作品《山海经》、《穆天子传》,古人都把它看作史地类的书,《四库全书》才列入小说家类。今本《逸周书》里也有几篇近似小说的作品,可以说是古小说的渊源。《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小说十五家,都已亡佚。其中有《伊尹说》、《鬻子说》、《黄帝说》、《封禅方说》、《虞初周说》等5种,都以“说”为题,可能是小说的代表作品。还有《青史子》1种,存有几条佚文,可以大致了解汉代人所谓小说的内容。《伊尹说》和《百家》也有佚文可以考见。大体如鲁迅所说,“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谬者也”。
现在所能见到的所谓汉人小说,都不见于汉人的记载,绝大多数都不是汉人的作品。只有一种据说是东方朔的《神异经》,曾见汉人称引,但也未必真是东方朔的手笔。这一类作品,唐以前的人都不把它看作小说。在唐人编的《隋书·经籍志》里,史部地理类列入《神异经》、《海内十洲记》,旧事类列入《汉武帝故事》、《西京杂记》,杂传类列入《汉武帝内传》、《汉武洞冥记》和晋以后的《搜神记》、《搜神后记》、《异苑》、《续齐谐记》(《旧唐书·经籍志》分类略有出入)等,宋朝以后,才把这类书陆续归入了小说。到了清人编《四库全书》时,小说家的范围更进一步扩大,把野史笔记之类也都列为小说。以上所提作品,现在都看作汉魏六朝的小说了。鲁迅所辑的《古小说钩沉》,也收入了许多杂传类的书。其中《汉武故事》(即《汉武帝故事》)时代较早,比较接近历史,有一些传说性的故事,如汉武帝微行柏谷事,流传很广,《资治通鉴》也已采用;又如颜驷对武帝问,也常为人引用。《汉武故事》也有西王母、东方朔的故事,但是还不像《汉武帝内传》、《汉武洞冥记》那样具有浓重的方士气。
隋唐时人对小说的看法,与刘歆、班固有所不同。
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小说类共收书25种,并在附注里记载了一些当时已经亡佚的书名。除《燕丹子》和《世说》外,都已失传了。从书名及佚文看,这类书多数是杂记琐事,神怪色彩不多,而且还标榜记事确实。如当时已经亡佚的裴启《语林》,曾被谢安指摘失实,声誉低落(《世说新语·轻诋》)。《世说》可以说是《语林》的后继,它和刘峻的注采用了不少《语林》的材料。可见唐朝以前的所谓的小说,主要是指野史杂事之类的书。刘知几在《史通》第十篇《杂述》里说“偏记小说,自成一家”,他把这类书分为十种,有称作“逸事”的《汲冢纪年》、《西京杂记》,有称作“琐言”的《世说》、《语林》,有称作“杂记”的《志怪》(祖台之)、《搜神记》、《幽明录》、《异苑》等。尽管史学家们并不看重这类“短部小书”,但还是把它看作史部的一个支派。到了欧阳修编《新唐书·艺文志》时,就把一大批史部杂传类的书归入子部小说家了。
《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小说,现存的只有《燕丹子》和《世说》两种。
《燕丹子》叙述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唐宋以后不为人所注意,清人从《永乐大典》里抄录出来以后,孙星衍加以校刻,才重新流传。然而这个故事确曾流传于汉代,从《风俗通义》、《论衡》等书里都曾述及这点看来,它可能是现存唯一的比较可靠的汉人小说,也是后世讲史话本的先驱。《燕丹子》的故事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载大体相同,但多出一些神奇的情节,如秦王扣留太子丹,说要等乌白头、马生角才放他回国,太子丹仰天长叹,居然出现了这样的奇迹。又如太子丹厚待荆轲,和他同案而食,同床而寝,甚至拿黄金给荆轲掷蛙作乐;荆轲想吃马肝,就把千里马杀了;荆轲称赞弹琴的美人手好,就把美人的手斩下来给他。最后刺秦王还有一些惊险的场面。这些情节很离奇,所以为司马迁所不取。但是它富有民间文学色彩,已经具备了小说的艺术特征。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亦称轶事类小说)的代表作。“志人”这个名称是鲁迅从“志怪”推衍出来的。《世说新语》里记载的大部分是魏晋时期达官名士的言行,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书中所载都是经过选择的精采片断,特别注意语言的提炼,比一般野史杂事更富于文学性。许多故事只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人物形象,有很高的概括力。有些人物的几个小故事,散见各篇,合起来就可以相当完整地见出一个人的性格。有些故事后来已成为通行的成语典故,如“捉刀人”、“传神阿堵”、“书空咄咄”、“坦腹东床”等等。
这类小说里还有一些记载笑话的书,如魏邯郸淳的《笑林》,北齐阳□松的《解颐》(疑即《谈薮》),隋魏澹的《笑苑》等。
殷芸的《小说》是一部汇编前人小说的总集,它就以“小说”命名。故事按时代前后编次,引书注明出处,资料丰富,体例谨严,作为辑集古书的依据,可与刘峻的《世说注》相比。但书已散佚,现有鲁迅、余嘉锡、唐兰、周楞伽四家的辑本。
汉魏六朝的小说,还有许多本属杂传类的书,多数带有神怪色彩,来源于巫和方士的荒唐之言。汉代以后,道教和佛教日益盛行,鬼神迷信的说教更广为流布,所以志怪的书层出不穷。如祖台之的《志怪》,曹毗的《志怪》,殖氏的《志怪记》,孔约的《孔氏志怪》,都以“志怪”命名。注重科学的祖冲之,也有《述异记》之作。以志人为主的《世说新语》也有一些神怪色彩,如《文学》篇第一条记马融转式、郑玄禳祸的故事,《术解》篇载郭璞相墓的故事,就近于志怪。不过当时人并不把这类故事当作小说,如干宝《搜神记序》说他写书的目的是“明神道之不诬”。当时人称干宝为“鬼之董狐”(《世说新语·排调》)。
《搜神记》可以说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现存20卷本,是明人重新辑集的,已经不是原貌,混入了一些可疑的篇章。它汇集了晋以前的奇闻异事,保存了一部分优美的神话传说,如《董永》、《韩凭妻》等,对后世很有影响。其余比较完整的书还有传为陶潜撰的《搜神后记》、刘敬叔的《异苑》、王嘉的《拾遗记》、吴均的《续齐谐记》、传为任□撰的《述异记》等。至于《列异传》、《幽明录》、《齐谐记》等,均已散佚,佚文都收集在《古小说钩沉》一书里。
王嘉的《拾遗记》在志怪小说中较有特色。它按历史朝代分篇,记载正史以外的遗闻,第十卷为名山记,故事新奇,颇具文采,尤其是萧绮所撰的录,文笔华丽,艺术性较强。还有张华的《博物志》,多记异方殊物、珍禽怪兽及草木虫鱼,也有一些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它以“志物”为主,于志人、志怪之外,开辟了《述异记》以至《酉阳杂俎》一派的途径,所以《隋书·经籍志》列为杂家,《旧唐书·经籍志》始改入小说家。
佛教盛行之后,志怪与宣扬因果报应的说教合流,小说成为宗教宣传的一种工具。现存的有颜之推的《冤魂志》(一作《还冤志》),已经失传而有佚文可考的还有刘义庆《宣验记》、王琰《冥祥记》、颜之推《集灵记》、侯白《旌异记》等。道家也有这一类作品,如晋王浮的《神异记》,与葛洪《神仙传》等书并行。
志人和志怪,逐渐统一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性不断加强,注重意想和文采,这是中国小说历史发展的一个方向。志怪杂传陆续归并入小说家,一方面是依据宋代以来的目录学家的分类,另一方面是承认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事实。因为志怪既然是神奇故事,就不免有艺术虚构,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正是从六朝的鬼神志怪,孕育出了唐代的传奇小说。
汉魏六朝小说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影响不可忽视,如《搜神记》中卢汾梦入蚁穴的故事是《南柯太守传》的先河,胡母班给河伯传书故事是《柳毅传》的滥觞,《幽明录》中石氏女魂遇庞阿故事可以看作《离魂记》的雏形,杨林梦入玉枕的故事(《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三引)可说是《枕中记》的蓝本,《搜神后记》中徐玄方女重生故事则是后世《杜丽娘记》和《牡丹亭》的素材。清代蒲松龄创造性地融合志怪和传奇的艺术手法,加强了想象和细节描写,形成了“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特色,更是汉魏六朝小说传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