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都市大众传奇小说名词解释
『壹』 都市大众传奇小说名词解释
传奇小说 [chuán qí xiǎo shuō]
传奇小说是古代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产生和流行于唐代,又称唐传奇。传奇小说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实际上是已具规模的小说。唐代传奇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精彩,故事动人,文辞华丽,有些作品确实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唐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都写过传奇。部分高水平的传奇且成为后代著名小说戏剧的蓝本。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民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了中国小说文学的发展。唐人小说渊源于魏晋六朝的搜奇志怪,故被称为传奇。
『贰』 关于都市文学的名词解释
1都市浪荡子:行为放荡、不务正业的青年。 在都市文化中“子”令人想到富家阔少,“浪荡子”更耽溺于感官享受,仅是贵族游戏。浪荡子并不把金钱当作本质的东西来向往,浪荡子不爱钱,不是守财奴,他只是大把大把地花钱,在乎的是花钱带来的那份心理愉悦,听上去很有败家子的意味。浪荡子的品味,崇尚精致。又要“绝对的简单”。对待爱情,浪荡子口味有洛可可风格,甜腻、浮夸,还泛着妖冶放荡的成分。但或者像卖弄风骚的舞女,舞姿撩人,其实不过是虚张声势,骨子里浸着冷淡和厌恶。
2城市尤物:容貌艳丽的女子、特别漂亮的女人;极品性感 ;熟女风情。尤物在历史上是一种很厉害的物种,在都市中更甚,她的特质是一种催化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摧毁一个男人的上进心,把他变成女人的绵羊、男人的暴君。
3欲望辩证法:放纵、出卖一己隐私,吸引大众眼球,迎合其窥视欲的欲望叙事首先“泛滥成灾”。哲学文化逻辑的表征,都市情欲泛滥、金钱角逐、精神分裂、平面复制等一系列放纵欲望化辩证 。形形色色的欲望化叙事涌动在世纪之交文坛上。这样的作家与文本,在当下如过江之鲫,不胜枚举,都使尽招数想从“欲望产业”中分得一杯羹,艺术水准不高却容易畅销。但有人却热衷于谈论它们,根本的问题不在于这种谈论是批判、是赞扬,或者是嗤之以鼻,而在于这种谈论、批评本身。这种谈论直接把这种所谓的创作抬升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
4都市新文体:一种文体就代表了一个体裁,一个风格,一个时代,一个流派。都市新文体更多是指网络新文体,起源或流行于网络的新文体,通常是由于一个突发奇想的帖子、一次集体恶搞或者是一个热点事件而产生,网络文体一般形式自由,特点鲜明,在一段时间内会引起较高的关注度。互联网上新锐文体各领风骚,流行语体层出不穷,这种新文体无形之中带给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5顽主:不务正业,却未必不学无术的人 最重要的是把玩儿当成正经事,得玩出花儿,得玩的兢兢业业。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跟家庭出身没有必然关系。这是特定社会和时代潮汐荡漾出来的产儿,在人们习惯已久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秩序上狂奔乱舞,抛去表象,凸显顽主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情感体验的鲜明特征,是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反抗,极端的个人主义方式却是在放达享乐和焦虑情感,是都市文化的代表之一
6都市民间话语:是强调对边缘化弱势群体的关注,表达对都市生活的多重人性化体认。在“传统”与“现代”、“民间”与“都市”的主题中,又重新推入到新一轮的话语传播,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复调式的文化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现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话语广场空间,各种现象层出不穷,使文化呈现出一种更为混乱、无序和矛盾的现状。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文化阵营中,无论哪一种“声音”都无法与周围的一切断然绝缘,它不自觉要受到周边文化因素的辐射,故以一种谦卑的身份主动退出了文化布道的行列,更多的是反思与学习。这是一个失却了文化权威认同的时代,作为其间的文化人士,所能做的只能是观望、体味并进行反思,然后以一种民主的姿态参与到这种现象的讨论之中。
7青年亚文化:是各个时期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文化,它由青年亲身创造,往往会被媒体宣传、放大,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青年人自成一体的表现方式,还具有自发性、享乐主义、率直性和某种自我中心。可以概括为年轻人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他们自己的文化,以叛逆为色彩,以示青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
8文化带菌者:“伤寒玛丽”的故事对于大众文化来说,是一个完整的隐喻。大众文化的过去和现在从来都被视为是“带菌的文化”,它在夹缝中生存并腹背受敌。主流意识形态认为这种文化类型里经常含有的“不健康文化”,于社会来说是有害的。大众文化的一再争论和不被信任,源于意识形态和经典文化的优越感,对文化尊严的冒犯也始终难以确立其合法性地位。大众文化一旦被指认为“带菌”之后,它动荡不定的“身份”和命运就几乎是宿命的。事实上,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造成二者混为一谈的原因之一,是大众文化制造者的策略,以掩盖其文化消解性及对人的生活的反作用;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完全不是一回事,它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已变为一种商品制作,它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文化本身的创造性,而是商品性与制作性:它制造了大众的情感和生活趣味”。在漫长的“除菌”过程的浸润下,也同时培育了大众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趣味。“性”几乎是最重要的能指,它们引起纷纷扬扬议论的主要问题也大多源于此;而在“女性文学”中,“身体叙事”已经成为批评界的共识。身体暴露是女性文学主要的表意策略之一。由此可见,大众文化的无处不在具有极大的侵蚀性。于是大多数人都成了“文化带菌者”。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这些题目真是……
『叁』 请教几个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希望大家的帮助!
言文和一
就是表示你的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意思
现代通俗小说
现代小说的一大题材类型,它是满足社会上最广泛的读者群需要,适应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创作的一类小说。通俗小说以娱乐价值和消遣性为创作目的,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挖掘
《九月寓言》
张炜写的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中所有的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主要内容':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能:'宣泄'。历史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2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这类人物的出现表征着“文学造神时代”的终结,平常人、平常事成为新写实文学的主角,适应了大众的文学口味。作家从容不迫地叙述着中国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并将其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并提升至本体性地位,对于文学的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3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是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一个独特创造。新辞赋体,实质是诗人郭小川创造的新的诗歌体式。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曾被誉为“革新能手”。由于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望星空》
4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北岛的《回答》
5是毛泽东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双百”方针是促进团结的方针。文艺具有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6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首先,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但"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王蒙发表于1982年到1983年之间的《在伊犁》系列小说。
7. 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
社会条件: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社会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家条件:“右派”作家归来;青年作家涌现
思想条件:文学不再满足于暴露揭示伤痕,而试图对历史作纵深整体性思考。
反思内容:对共和国初期至“文革”时期历史、社会、个体命运进行批判性思考。反思对象:较广泛,干部、右派、知青、农村、军营生活、商人、“内奸”等在文革中命运。思考触角, 追索从左到极左的深层历史原因。1.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从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跃进、反右。再现反思社会灾难和人生悲剧。
2.反思历史,同时文学反思,作家主体、文体意识觉醒。
1、现实意义:
从党和人民关系角度反思历史教训,确立“人民是上帝” 的历史观念。特征之一:自我反省。《蝴蝶》、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2、历史意义:
立足当代历史进程,揭示从左到极左的转化,促进现实主义深化。最基本特征:思考或沉思。《李顺大造屋》。
3、文学意义:
艺术上新的变革与探索。中篇小说崛起,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引入。
4、局限:
A、思考结论简单化:归之于放弃优良传统,因果式的历史观。
B、传 统思维模式:为民请命。
C、基本手法还是回忆和对比。没有形成全新的审美规范。
8. 1976年4月5日前后,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动。这是当代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文学自身。1976年1月8日,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山岳低头万民同悲,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
悼念,但却遭到了"四人帮"的无理阻挠和压制。这些诗歌大都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而且众体兼备,手法多样,或比兴,或夸张,或象征,或铺阵,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充分显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创造力。
天安门诗歌运动是非常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这种现象再一次昭示出:唯有真情出真诗,唯有正义出真诗。天安门诗歌不仅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学价值,也有着极为宝贵的史学意义。它不仅展示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而且拉开了新时期文学复苏的序幕。[1]
9. 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在文学创作上,新历史主义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 ,待历史和文学史,不能将一个时代的文学与其政治、经济、历史截然分开,而应将文学与非文学加以“综合研究”,力图达到“文化政治历史诗学”的“重写文学史”目的。强调历史的审美性和想象性, 打破了以往历史叙事的时序、 因果、 整体化结构, 采用了回忆、 联想、 闪回、 蒙太奇、 抒情等多样叙述手段。它是潜在于叙述者心理中的一种历史感慨。陈忠实的《白鹿原》,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自觉地从历史的废墟中走出,尽可能的凸现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
『伍』 求助: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代表诗人 九叶派主要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等。
3.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4. 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6.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谁哈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陆』 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其中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另外,文学杂志《当代文学》于2001年9月23日在香港正式创刊。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主要分为“社会主义初期文学”、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文学”、“中国先锋文学”、“中国自由文学”、以及“通俗流行文学”等五大类。
(6)现代文学都市大众传奇小说名词解释扩展阅读:
80年代文学超越了“十七年文学”,回归“五四”进而学习西方,完成“五四”未完成的“现代性”,但对于西方文学的学习主要限于艺术形式上。90年代文学则是沿着“五四”方向前行,充分借鉴西方,继承传统,文学体制双轨制,文学现象多元化,通俗文学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世纪文学不再有学习的目标,而是独立自主地发展,处于“自由”与“自为”的状态,中国当代作家之文学现象非常复杂,写作方式、作家身份、读者阅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柒』 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捌』 都市大众小说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玖』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有哪些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有:
1、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5、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