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新感觉派小说家有
『壹』 谈谈中国新感觉派小说与作家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新感觉派小说在30年代上海的勃兴,是与上海现代化进程同步的。地处长江口岸的上海,拥有宽深的黄浦江天然港湾,连结着通向世界各地的海运,这就从地理环境上为上海提供了成为现代都市的天然条件。同时,上海有许多外国租界,这种多元化格局的租界,使它几乎是十分自然地、毫不困难地就和国际接轨,成为“东方巴黎”,成为一个典型的现代国际大都会。茅盾曾对当时上海现代特征的都市生活作了如下描绘:围绕城市的工厂区烟囱林立,工厂充塞噪音与污浊空气,疲惫的工人连续操作十二小时,南京路国货市场景气繁荣,隐藏背后的是外国工业、金融资本和原料输入,外滩一带银行区构成了全国的枢纽,国家银行和公债市场的证券交易一片忙碌,跳舞场在展露纤腰粉腿,豪华电影院正开映欧美现代生活片,城市的时髦风气在向内地蔓延、渗透。这里充满了资本主义的消费、欲望和享乐,渗透着中西方所共享的现代素质。
这一点在新感觉派笔下常常显露出来,刘呐鸥的小说场景涉及赛马场、夜总会、电影院、大旅馆、小轿车、富豪别墅、海滨浴场、特快列车等现代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穆时英所追求的是烂熟的都市文明,是“白金女体的塑像”,是圣处女的风情,是笼罩着薄雾的秋巷,是爵士狐步舞,是用各种彩色和旋律交织成的美。
新感觉派作家最初登上舞台时,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崩溃,传统生活习惯的颠覆以及民族自尊的破碎,使得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了社会的紊乱、生活的不安定、政治上的不满之中,他们由此产生种种颓废、逃避、自哀自怜的灰色情绪之中。再加上这时“五四”新文化运动面临退潮而产生分化,思想界呈现苦闷和无奈。革命对新感觉派作家来说是不相适宜的,表现在作品中就是荒诞、畸形、非理性的都市生活,其中隐含了他们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怀疑。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欣赏走向模仿的的结果,是西学渐结出的果实,可以说,没有大规模的对外学习和引进,没有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也就不会有新感觉派的存在。所以说,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来看,新感觉派这个独具特点的流派的产生既涉及地域文化学和人文地理学,也涉及中西文化冲击交融的异质和不平衡性。
新感觉派作家生活在30年代的大上海,从旧时代的繁荣直接接触现代西方文明;腐化的、凝滞的、濒临灭绝的身躯被注入了变幻虚浮的金融灵魂。都市生活的长期熏染,使他们熟知都市发达的商业文化和成熟的欧洲生活方式,洞悉都市人群在物欲诱惑下的内心世界,以及被生活挤压、抛弃,因而寂寞、悲哀的精神体验。对于现代都市生活,他们的感受非常复杂,一方面他们欣赏甚至沉溺于都市的醉生梦死,另一方面他们对都市的精神沉沦与堕落又心存不满,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纷纷拿起笔,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都市诸种人生的印象与感觉。
但基于都市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价值观念,新感觉派作家无法用传统的思想和传统的表现手法来展现现代都市的丰富多彩与光怪陆离。于是,他们主动运用西方全新的观点、主张、方法、技巧表达他们对都市的新感受和新体验。因此,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段落叠加、无标点写作等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被新感觉派作家充分使用。如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中关于华东饭店的描写就运用一字不改的段落重叠来直接表现都市生活的疯狂与堕落。
『贰』 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包括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有:
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以上三位是最主要的,另外还有叶灵凤、黑婴、禾金等。
施蛰存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品有:《梅雨之夕》(1933)《将军底头》(1930)《鸠摩罗什》(1930)《善女人行品》(1933)《李师师》(1931)《上元灯》(1929)《薄暮的舞女》《鸥》《春阳》等。结集有《江干集》(1923)、《上元灯》(1929)、《李师师》(1931)、《将军底头》(1932)、《梅雨之夕》(1933)、《善女人行品》(1933)、《小珍集》(1936)、《四喜子的生意》(1947)等。
刘呐鸥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有:《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风景》《游戏》《残留》等。结集为《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有:《白金的女体塑像》《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狐步舞》《南北极》《圣处女的感情》等。结集为《南北极》(1930)、《公墓》(1933)、《白金的女体塑像》(1934)、《圣处女的感情》(1935)等,另有长篇小说《交流》(1930)。
『叁』 以下哪些作家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 、 <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刘呐鸥, 原名刘灿波,笔名洛生,台湾省台南县人。早年在日本东京青山学院攻读文学时,深受将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东方精神结合于一体的川康端成的影响。在日本应庆大学毕业后回国,曾先后创办“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出版了许多进步书刊。他自己也译介过进步的社会科学书籍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集。1928年9月,他创办《无轨列车》杂志,团结了一些刻意追求艺术形式创新的文学青年,初步显露了新感觉派的创作倾向。同年底,《无轨列车》被国民党查封后,他继续尝试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先后写出八篇小说,于1930年4月结集为《都市风景线》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较多的采用现代派手法写的短篇小说集。
《都市风景线》因能将本来是根植于西方都会文化的现代派文学神形兼备地移入东方大都会,才审美的发现了上海的“现代性”。作者将叙述者的“感觉”上升到最显著的层面,使人耳目一新的推出意识跳跃、流动的小说文体。刘呐鸥 小说的意义在于说明:现代都市要用现代情绪来感受,都市男女的故事也不单单是猎取一点病态心理夸张的予以表现,而在于对城市人的生存环境的细加体验。如其代表作《风景》写一位都市少妇本来去与丈夫团聚,但却在高速火车的旅途中与陌生男子燃青完成了一次疯狂的野合的故事。写现代机械的直线和角度的压力,迫使人们逃离城市,去企图寻找赤裸裸的人间真实。
刘呐鸥的小说在描写都市生活方面“开了一端,但是他没有好好地继续下去,而且他的作品还有着‘非中国’即‘现实’的缺点。能够避免这缺点而继续努力的,这是穆时英。
穆时英(1912--1940),浙江慈溪人,笔名伐扬,1929年开始写作。他最初发表的小说并没有新感觉派的味道。大约在 1932年以后。他的作品突而转向新感觉派。他先后出版了《公墓》(1933)、《白金的女体塑象》(1934)等小说集,运用感觉主义、印象主义等现代派手法,来表现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生活,不仅开了“洋场文学”的先河,还被人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 。为一时风行的海派作家。他的代表作<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写了破了产的金子大王胡均益、失去了青春的交际花黄黛茜、失了业的市政府秘书缪宗旦、失了恋的女大学生郑萍,还有怀疑主义者季洁五人。他们在一个周末来到夜总会,以狂热的跳舞来发泄各自的苦恼,来填补精神的沟壑。到第二天拂晓,胡均益开枪自杀,彻底摆脱了他的苦恼和郁闷。作者所塑造的五个人物都是“从生活上跌落下来”或“被生活压扁了”的人。他们内心里充满着悲愤、仇恨和无法排除的寂寞感,然而他们却“在悲哀的脸上戴了快乐的面具”,强作笑颜。其实,他们的悲愤、仇恨、寂寞早已“深深地钻到骨髓”里,在疯狂中寻求刺激,只不过是饮鸩止渴而已。
<白金的女体塑像>描写了两种性病态的表现:一是谢医师的节欲独身主义,一是女病人的性欲过度亢进。这两种性变态说明高度集中化与极端化的都市文明不仅于预了人们的外在生活,而且还穿击到人们的心灵深处。谢医师的繁忙、拥挤、枯燥、刻板快节奏的生活,使他的心理失去平衡,逐渐变得连人的本能欲求都冷漠寡淡,成了一个独身主义的节欲者(实际上这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而那位女病人无法摆脱社会的魔影,也无法摆脱那种糜烂的资本主义都市文明的环境。畸形的都市生活使她感伤、郁闷、空虚,只好在床褥间来倾泻心中的郁闷,来减轻思想的重荷,因而她那本来健康的身体就变成了“不是病”的病躯,几乎成为“白金的女体塑像”了。作者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这两种性变态同社会生活的密切幽微的关系,反映了都市的畸形生活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和肉体的摧残。
相比之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和穆时英。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内容也更为丰富。他不仅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扫描。他笔下的人物多是生活在都市底层的小人物,如舞女、小商人、小职员之类。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来抒写他们受生活挤压的惨苦情状。如<薄暮的舞女>的主人公素雯非常厌倦终日陪伴男人们寻欢作乐的舞女生涯,把脱离苦海的希望寄托在她的情人身上,并因此中止了与舞厅老板签订的合同,也拒绝陪客人跳舞。恰在此时,她的情人破了产。她的希望成了泡影,她又只好低三下四地给舞客打电话,陪笑脸,表示不再拒绝对方的邀请。素雯的前后变化,决不是她个人的品行不端,而是由于生活的折磨,她不得不去食自己泡制的苦果。
『肆』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是一种小说的感觉流派,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
新感觉派小说吸取来自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借鉴了来自西方的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的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使自己和第一代的海派文学有了本质的区别,超越了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流派。
(4)现代主义新感觉派小说家有扩展阅读:
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的还是施蛰存。
在新感觉派作家看来,现实并不是外部的,也不全是内心的,而是感觉和体觉双重类型的混合。其次,他们受到来自意识流、电影文学的影响,突破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在情节上的明晰连贯,代之以“不确定性”,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具有不确定性。
『伍』 为什么新感觉派 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新感觉派起源于日本,流行于中国,是都市小说的一部分
『陆』 新感觉派小说在审美上有何“新”的特点
“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
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树了筚路蓝缕之功。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
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小说技巧的创新。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都是起步于现实主义手法的。但是他们基于“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的想法,刻意移植和实验现代派的“新兴”技巧,有意识地把各种非现实主义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柒』 新感觉派小说和心理分析派小说区别在哪
实际上新感觉派小说与心理分析小说差不多,新感觉派是20世纪日本出现的一个流派以川端康成、横光利一为首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下,在30年代步其后尘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既是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文学冲击的一种反馈,又是3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空前激化的结果。他们既不满于旧的社会秩序,又寻求不到施展才华的归宿,陷入了苦闷、彷徨的困顿之中。为了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他们追求新的刺激,因而欣赏现代派小说的“新、奇、怪”的表现手法,是力图兼容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轨道”,因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感觉派”小说。所以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也就是心理分析小说。
如果说唯美主义一头联系着浪漫主义,另一头联系着现代主义,那么 “新感觉”则是头枕着唯美主义,整个身体已经属于现代主义。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英和刘呐鸥,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人影响。日本的新感觉派又源于法国的保罗·穆杭,而保罗·穆杭又受波德莱尔的影响很大。中国的新感觉派不但和西方唯美主义有着这种间接地承应关系,他们的小说还直接受惠于唯美主义作家波德莱尔和王尔德等人,因此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新感觉派并非属于未来主义,它们只不过是颓废主义享乐和唯美情调的遗风。其观点意在削弱新感觉派的现代主义色彩,但亦足以标明新感觉派小说确实还存在着浓厚的唯美情调,穆时英的小说在当时就被人看作是世纪末的 “颓废小说 ”,“又有人因他所写多为都市奢华堕落的生活,呼之为 ‘颓废作家 ’。”无论是施蜇存还是穆时英、刘呐鸥,他们的小说都和具有浓厚唯美色彩的叶灵凤、章克标的小说有相似之处。
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相比之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和穆时英。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内容也更为丰富。他不仅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扫描。最初的新感觉派小说把追求新奇的感觉当作创作的关键。到30年代初期,他们又接受新心理主义的影响,创作了一批以表现心理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如刘呐鸥的《残留》采用主人公霞玲独白的形式来进行人物的心理剖析,在当时是别开生面的。穆时英的《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小说都是将心理分析作为构成作品艺术形象体系的重要环节,丰富了刻画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段。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的还是施蛰存。他的《梅雨之夕》、《春阳》、《药羹》等小说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水平。
『捌』 新感觉派小说流派特征是什么
13.4.2新感觉派小说流派特征作为独立、成熟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作家在思想、艺术追求上显示出一些共性化的特征。 基本倾向 从政治倾向上看,新感觉派作家与左翼文学的关系经历了从开始接近到最终疏远的过程,基本上代表自由知识分子的态度与立场。不满现实腐败,同情民众疾苦,与左翼文学有共通之处;但他们又与左翼文学的政治目标有明确的距离,力图保持中立的姿态。从文化选择上看,新感觉派作家对流行于欧美和日本的世纪末文化思想、非理性主义生命学说和现代主义艺术情有独钟,自觉接受其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一、欧美心理分析和意识流小说;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三、弗洛伊德主义。从艺术观念上看,他们持文艺与政治的二元论和并行论,强调文艺与政治的区别与独立,突出文艺的非功利追求与创新性质。施蛰存就曾回忆说:“我们为什么要运用这些新的手法,原因很简单,一是觉得新奇,二是想借此有所创新。” 艺术探索及特点 新感觉派的艺术探索主要侧重以下方面,并表现出相关特点。 都市景观 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大多从现代都市生活中取材,表现独特的都市景观,揭示都市人错综复杂的生存境遇及人生感受,尤其对畸形与病变方面的描摹富于特色。都市的出现是现代社会史的重大事件,中国现代都市的发展伴随着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现代都市既是各种社会矛盾的聚集所,因而成为各派政治势力的必争之地;同时又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东方翻版,成为罪恶与堕落的渊薮。不同于茅盾、丁玲、楼适夷他们的都市小说着重描写阶级斗争、时代趋势,新感觉派的小说更多地依托都市作为商贸金融重镇的特征来写作,充分展示它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一面,以及陷身其中的人们的躁动与迷茫。他们的小说人物从舞女、交际花、姨太太到资本家、投机商,从水手、冒险家、公司职员到各色市民、流派无产者等等,包罗广泛;小说场景多选择娱乐消费场所,赛马场、夜总会、大剧院、小轿车、高级旅馆、酒吧、别墅、大街通衢等等常常构成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环境。作家往往就从中演绎一段与金钱有关的人生故事,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来表现都市生活的光怪陆离、藏垢纳污。 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对都市的震荡更为直接与巨大,政局混乱,经济破产,道德解体,价值崩溃,新感觉派小说再现了人际之间由于彼此缺乏信任和沟通,油然而生的沉重的孤寂感、隔绝感,如刘呐鸥的《热情之骨》,徐霞村的《MODERN GIRL》等;因为人生丧失了目标,精神无所归依,生活中充满了变数,命运沉浮不由自主,穆时英的《夜》、《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和黑婴《五月的支那》等作品流露出浓郁的人生的漂泊感、厌倦感和无奈的叹息。作家通过小说人物悲剧性的都市生活感受表达了相当一部分人群对于都市生存的焦虑体验。心理描写 着力开掘人物的深层心理和潜意识,集中揭示人物精神状态的复杂性,刻画双重性格,是新感觉派小说的又一特点。新感觉派作家善于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波动,从无意识的角度去剖析人物,并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性欲本能的角度为人物的行为寻求深层心理学解释。穆时英在《白金的女体塑像》中以性欲本能的压抑与释放的心理事件来描述谢医生从性冷淡到恢复恋爱热情的行为变化。施蛰存的《春阳》更从一件偶然事件中透视婵阿姨心理的纷乱与记忆的失误,剖示其置身金钱与情欲不能两全困境中的苦闷。他们还通过描写人物的变态心理与变态行为,展示其心理性格的矛盾冲突,从而塑造具有双重性格特征的复杂形象。施蛰存的《将军的头》小说集充分而细腻地展示人物情欲本能与理性规范之间的纠葛:《将军的头》是种族立场与美色之欲的冲突;《鸠摩罗什》是宗教戒律与男欢女爱的冲突;《石秀》一篇解构英雄故事,层层剥笋般地写出石秀在兄弟信义与情欲本能之间的挣扎、沉沦,其行为从自虐到施虐,其心理由爱恋转为嫉恨。这些小说将对人性的探究推进到隐秘幽僻的潜意识、无意识的生命本能层次,不无新意颇有深度。表现技巧 新感觉派小说在表现形式技巧方面也有不少新奇巧妙之处。心理——感觉化的叙事方式。在他们的小说中,对人的心理透析和感觉临摹代替了经典现实主义艺术对典型环境的刻画和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让人物心理感觉的变幻和意识绵延取代情节故事的展开,打破现实时空的界限,实现现实与幻觉、过去与未来的叠合交融。刘呐鸥的小说《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具有突出的感觉化的特点,而施蛰存的《梅雨之夕》、《春阳》等均以人物心绪的无意识流动来结构小说,体现将现实心理化的叙事特色。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描绘舞场声光色彩及人群的移动,借鉴了新兴艺术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节奏快捷多变。开放式的叙事结构。新感觉派小说常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来结构小说,使其组织构造更多地呈现为横向组合的形态而非纵向连缀的形式。如穆时英是此中高手,他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表现五个失意之人狂乱的行为心理,从情节上看彼此互不相干,但五个命运相似的人生片断叠加却强有力地透露了共同的主题倾向。新奇的语言形式。他们强调语言对感觉印象世界的再造功能,要以出人意料的组合方式和技巧来表达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造成新颖不俗的艺术效应。为此他们发挥奇异的想象,对客体对象实施大胆改造,使之具有人的生命感觉,如穆时英将人脸想象为“一张优秀的国家的地图”,将夜晚都会隐约的窗灯拟想为羞涩的“处女的灯光”等等。新感觉派小说语言辞格丰富,讲求修辞的美学效果。如通感与比喻就是他们常用的手法,像以下的句子应该都是有独特的表现力的:“钟的走声是黑色的……”;“那只手像一只熨斗,轻轻熨着我的结了许多皱纹的灵魂。”
『玖』 新感觉派的特征是什么在我国的代表作家有谁
新感觉派小说往往采用新奇的文体、华美的辞藻、象征和通感等手法。是20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