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鲁迅小说创作的现代转型

鲁迅小说创作的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 2022-03-29 12:07:57

㈠ 为什么说鲁迅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到现代小说的根本转变

因为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㈡ 请结合作品谈谈鲁迅小说的现代性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还有《社戏》,那么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兀自划了船去看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见望的山庄,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归来时偷煮豆的欢晌,都成为我们回忆中的美景。
鲁迅以他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为许多年后中国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童年图景,却以自我的孤独实践、审识了所谓的原乡情调,这种怀旧中隐藏的对现实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与生命剖析,这是我很久以后再读先生作品的体会,继而颠覆了置于一个时期和年龄的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话般的文字,也使之成为儿童教育中的经典读物。百草园中的草木鸟兽、三味书屋里的摇头晃脑,都以一种幽默的笔调来调节给人的目不暇接的紧张感,这些都在文末“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感慨中结束,给人一种回忆的阶段性与模糊感,带着无法挽回的忧伤继续行走,在回望与现实中,反而更突显了生命存在悲哀,这种悲哀正是鲁迅思想中有关“中间物”的体现,他是一个“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博大的诗人,不承认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他拒绝了永恒,否定了历史社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制造了空前的现实感与孤立姿态,这种“中间”的论调使对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与现实产生一种巨大的隔膜,把人置于虚无的境界,推向绝望的极致。
《呐喊》小说之一《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浓郁、强烈的抒情性,使这首“还乡诗”塑造了童话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谓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建构模式中,田园牧歌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鲁迅是真正透彻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这种隐含在文字中的对农民个体生命意识的描写正是于悄无声息中洞穿,而这又是于平静中对现实的毁灭性的认识,在人们被乡村美丽深深打动的同时,不得不直视现实。《故乡》比起古典文学构筑的童话世界更富于现代性,它是描写无暇的童话世界中被毁灭的悲哀,他“描写现实世界与童年经历的分裂对立,表现在现实世界中童年的纯粹而美丽的童话般世界的崩坏与堕落,以及那个为‘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想象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寻”,实际上是引导人们的目光投入更深沉与痛苦的现实。乡村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与《祝福》、《社戏》中的“我”一样,鲁迅却正是从一个陌生人的视角来发现、观察“陌生化”的“故乡”的,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永恒的拯救,关照现实对立的想象,以田园牧歌的笔调上位于这种自己身处其间却又终是孤独的陌生,极其高超的寄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不同于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话般的想象世界加深了现实的深重性。“幻景”与”现实”混沌一片,从“离乡”到“作怀乡梦”,“我现在的故事”始终在“心理的回乡”与“现实的回乡”所构成的张力中展开,而且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相互剥离的过程,剥离的痛苦与“金黄的圆月”相映成辉,是折射后更为苦痛的现实

㈢ 第一,结合作品论鲁迅文学创作的现代性。这个命题主要要注重现代性三个字,是给分点。

鲁迅关于文学自觉的时代始于魏晋的看法是在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形成的,是中国文学观念西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中西比较视域、形式美感视域和情感视域三重视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自觉”说,其论断的局限主要在于:一、鲁迅对“文学自觉”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并不清楚;二、文学史研究中的自相矛盾;三、不能有效解释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功利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内在关系;四、对文学自觉的标志的看法也并不全面。
鲁迅先生曾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提出了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的看法,近年来,关于这一看法引起比较激烈的论争,有持“汉代说”的,有持“六朝说”的,也有坚持“魏晋说”的。鲁迅的这一论断是否科学,我以为,应将之放到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即鲁迅这一论断产生的现代性语境中加以审视,才能作出基本的判断。
鲁迅对文艺的形式美感也非常重视,在《摩罗诗力说》中曾对文学的无用之用作了清楚的说明:“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指出文章的不用之用在于“涵养人之神思”。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回到文学本体,坚持文学的无用之用的娱心,与康德的艺术无功用论在基本观念上是一致的。基于对形式美感的重视,鲁迅在其文学史书写中特别注重作品的“文采”。《世说新语》之所以为鲁迅所激赏,不是因为它的“喻道”或“议政”,而是“为赏心而作”,“远实用而近娱乐”。
鲁迅对文艺的形式美感的重视还可以从他对刘师培、章太炎文学观念接受向路的差异上中看出。刘师培发展了乡先贤阮元的“文言说”思想,重视文、笔之别,强调“骈文一体,实为文体之正宗”,从“骈”与“散”的对立和《文选》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藻瀚”的文学传统出发来确立文学的特性,更看重的是文学的“沉思”、“翰藻”特征,更注意的是音韵和比偶等中国语言文学所特有的美感因素,甚至以此来与域外文学相抗衡。对于什么是“文学”的问题,刘师培在《文章源始》、《广阮氏文言说》等文章中,广泛征引古籍如《说文》、《广雅》、《玉篇》、《广韵》、《释名》等著作中的诠释,反复说明“文”当训为“饰”,对文学的形式因素极度重视。鲁迅不只一次推荐刘师培的著作《中国中古文学史》,而对章太炎的杂文学观念颇不以为然,他曾对许寿裳说:“先生诠释文学,范围过于宽泛,把有句读的和无句读的悉数归入文学。其实文字与文学固当有分别的,《江赋》、《海赋》之类,辞虽奥博,而其文学价值就很难说。”川如果细查,就会发现,鲁迅关于魏晋文学的基本判断,主要得益于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是鲁迅对汉魏文章基本特色的判断,刘师培的判断是“清峻”、“通”、“骋词”、“华靡”,二人基本上如出一辙;鲁迅将魏晋时期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这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也能找到基本类似的说法,刘师培的说法是:“文章之界,至此而大明矣”,“此均文学别于众学之征也。”
鲁迅与同时代文学理论家一样,对文学的情感性特质也十分强调。在他和周作人合译的《红星佚史》的《序》(1907年)中,就明确将情感作为“文”的基本特质:“然世之现为文辞者,实不外学与文二事,学以益智,文以移情,能移人情,文责以尽,他有所益,客而已,而说部者,文之属也。”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1913年)又强调文学艺术“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摩罗诗力说》中所提倡的“摩罗诗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具有奇妙魔力的伟大的感情。 对情感特质的强调还反映在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评价上。比如,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他认为:“激楚之言,奔放之词,《风》《雅》中亦常有”,评价《离骚》时说:“若其怨愤责数之言,则三百篇中甚于此者多矣。”当然,这种强调更多体现在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作为一位敢于剖析“病态社会”与“伪文明”的内外科医生、一个善于拷问和挖掘“人性与灵魂”的睿智考古家、一个孑然徒步在“文化沙漠”的苦行僧,他的悲观主义者的绝望,他的“无家可归的惶惑”,在“荒诞与反讽”、“自我与选择与反抗绝望”、“超越自我与面对世界”等重大主题中化为外冷内热、饱富情感的那些文字,一一呈现给了我们。

㈣ 为什么说鲁迅创造了既是现代的又是名族的小说新形式

其一,从小说叙述形式上看,鲁迅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重视刻画人物的言行的优点,却打破讲究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常规,截取生活“横断面”,打破时空的顺序,根据内容需要安排情节。《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的叙述方式,这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是一个首创;《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祝福》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特别是《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中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作品中的语言,小序是标准的文言文,正文却是标准的白话文,其白话文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又绝不亚于文言文,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创造出了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其二,从艺术手法上看,鲁迅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艺术手法,建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影响。果戈理、契诃夫对小人物病态心理的现实主义刻画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给鲁迅以深刻启悟,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显示着灵魂的深”的病态心理的挖掘、显克微支“寄悲愤绝望于幽默”的思想风格、安德列耶夫的“阴冷”、夏目漱石幽默讽刺的“轻妙笔致”,被鲁迅以“拿来主义”的态度融入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现代意味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其三,从小说艺术格局上看,鲁迅小说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他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它们熔为一炉,创造了种种不同的小说样式,如“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化小说”(《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小说”(《孔乙己》、《起死》),“历史演义体小说”(《故事新编》),等等。《阿Q正传》则采用“人物传记体”的方式,通过阿Q的生活行踪,着重剖析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悲剧命运。

其四,从艺术风格上看,鲁迅小说也显示了多样化的特点。其作品在整体上侧重严谨缜密的客观写实,但也有结构自由灵活的抒情小说(《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亦庄亦谐的社会讽刺小说(《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乡情浓郁,形、神、情、理相统一的乡土小说(《故乡》、《风波》、《社戏》等)。

其五,从人物塑造上看,鲁迅小说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广泛的典型性。例如,阿Q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使阿Q形象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非常广泛的影响。第二,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揭示人物深层心理或无意识活动。《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画,《兄弟》、《肥皂》、《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含蓄、简洁却很传神。第三,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㈤ 举例说明鲁迅是如何创造现代小说名族新形式的

鲁迅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试图每篇小说都创造独特的文体和形式,难得的是,居然篇篇成功,成为经典的传世之作。

如果多读些中国的古代白话小说,你就会发现俗套多多,基本都采取章回体,散文中夹杂着大量韵文,大量有名人物的描写高度仅仅是类型化,大框架全是第三人称顺叙结构,每章最后都留一点悬念,草蛇灰线的埋伏线索,单一的减头脑密针线,喜欢玩大团圆等等。

这些都是小说从说书和戏剧继承下来的痕迹,故事易于写的精彩有趣,符合市民小农的接受心理,便于知识分子的教化,但是我们知道,无论什么写成八股一样了就俗,文学需要不断开拓新形式,引入新题材。

西方的小说形式和题材就远远丰富。这当然需要从改造形式入手,鲁迅热心的恰恰是,不仅创作出内容,也连带着创造形式,比如阿Q的史传体,狂人的日记体,祥林嫂的多条线索,伤逝的倒叙,还有一篇对话体的故事。。。等等。所有这些都成了范文,后面的小说家每一样都能学成一派,而且都很难超过他,了不起吧。

㈥ 鲁迅的小说创作对中国小说现代化有什么贡献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及现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说。他以《呐喊》、《彷徨》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现代小说在他手里开创,也在他手里成熟。他的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他不仅是现代小说的开创者,而且也是现代小说的理论开创者。他的小说理论,来源于他丰厚的文学理论观念,更得源于他的创作经验,比那些纯粹的小说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性。首先,鲁迅先生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为中国小说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普通民众,写出了"人的觉醒";他用白话创作,用截取生活片断的方法来显示生活的全貌;他用种种方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他吸收和借鉴了现代西方小说的经验,使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多样化;他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优秀旗手。从中国小说发展史来看,鲁迅确是现代小说的开山鼻祖。1918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发表于《新青年》,以“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其次,鲁迅的小说作品既使人感受到一种沁人心脾、回味无穷的感性美,又揭示着催人奋进、闪烁着时代光辉的理性美。鲁迅是第一个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深刻的反映农民问题的伟大作家。当述及1922年至1925年北京文坛成了“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之后,鲁迅又发现其间从四处乡间跑来北京“侨寓”的一代年轻作者,所写小说往往“隐现着乡愁”,鲁迅称之为“乡土文学”。这一命名也成为经典之论,被后起的研究者所广为采纳。鲁迅“命名”不同于生硬地照搬某些洋概念,更不同于简单的拿文坛的事例去“证实”某种概念的存在,而是把构成文学史现象的最有特征的表现,上升为一种理论的概述与定位。类似的“命名”在鲁迅的其它论述中都有表现,如论述莽原社为“聊以快意”的一群,狂飙社对恶浊社会的讥刺搏击以及“虚无的反抗”,“未名社”在将“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等等。鲁迅寻找这种种不同创作倾向之间的转换或对立的关系,实际上这几个社团又都环环紧扣,此起彼伏地装点了20年代中期的文坛。
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场上,把中国人的主题—— 连同他们的破衣衫、悲哀的命运和痛苦灵魂带领了长期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盘踞的文学殿堂。在以往的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虚幻的民生,人民还是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鲁迅以作品将人民从精神上解脱,这是一种从理论上的改观。在鲁迅的笔下,我们既看到了被兵匪官僚折磨得成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闰土,也看到了像双喜、阿发一样机智能干、纯朴无私的农村少年。鲁迅这些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奠定了雄厚的基石。在鲁迅反映下层人物的作品中,他的着意描写并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无病呻吟,总是把活生生的现实同残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国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紧密相连,以现实中的小事刻画出重大的社会问题。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既是被科举制度愚弄乃至毁灭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又是一个不能清醒遭人耻笑的的可怜人物,给人留下一个可悲、可叹的鲜活人物形象,令读者无不深深思索。同样《一件小事》中,启示知识分子正视自己的阴暗面,向满身尘垢却正值无私的“卑贱者”学习,从他们身上寻求希望和力量。第三,鲁迅在新文学所采取的不同思路让我们看清了新知识者在资源建构上的不足。鲁迅在师承上,他支持钱玄同,肯定文学革命的白话文文言,“白话在生长,总当笃信进化论,相信“文学救国”的思想伦理意义,而且在白话文问题上以《新青年》主张以后为大关键”。在他的文学思想上,他承章太炎而来追慕魏晋文学的事实也早为论家所注意了。鲁迅通过发掘提炼特定的文学现象来把握文学进程,并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充分注意其与社会思潮的联系,注意形成典型文学现象的创作心态与情感表达方式。这样,所谓“历史的联系”就是很具体可感。鲁迅通过文学现象的提炼去展示文学发展过程的方法,能做到抓住要点总揽全局,抓环节体现过程,这是文学史研究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至今仍不失其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他的作品是现实与理想紧密相连的完美整体,他秉承了诸家的众才之长,既深刻鞭挞黑暗封建社会的残酷,又把人类美好理想深情寄托出来,但绝不是虚幻的乌托邦式的超现实理想。譬如,他在《灯下漫笔》中写道“……这人肉的宴席现在还排着,有很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使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人如其人,文为心声。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把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鲁迅宛如滚滚长江之上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指路航标,鲁迅的作品永远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珍贵瑰宝。

㈦ 为什么说鲁迅小说创作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小说新形势

其一,从小说叙述形式上看,鲁迅小说继 承了传统小说重视刻画人物的言行的优点 ,却打破讲究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常 规,截取生活“横断面”,打破时空的顺序 ,根据内容需要安排情节。这在中国小说艺术 的发展上是一个首创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作品 中的语言,小序是标准的文言文,正文却 是标准的白话文,其白话文概括的力度和 含义的深度又绝不亚于文言文,成功地完 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 创造出了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其二,从艺术手法上看,鲁迅自觉地借鉴 外国小说艺术手法,建立了中国现代小说 的新形式。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俄罗斯文学 、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影响。

㈧ 如何理解鲁迅小说实现了从古典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转变

最浅显的,他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

热点内容
都市学校修真小说 发布:2025-02-05 04:26:06 浏览:913
关于计算机想控制人类的科幻小说 发布:2025-02-05 04:14:03 浏览:174
白鹿小说全文免费 发布:2025-02-05 03:56:26 浏览:287
武侠言情小说投稿去哪里 发布:2025-02-05 03:39:44 浏览:718
武侠小说jj长小齿 发布:2025-02-05 03:39:41 浏览:784
都市有个精灵之心的小说 发布:2025-02-05 03:29:34 浏览:224
类似灿白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5-02-05 02:42:14 浏览:303
重生姐弟恋古代小说 发布:2025-02-05 02:00:36 浏览:928
文笔好剧情佳的高质量言情小说 发布:2025-02-05 01:25:03 浏览:748
都市小说创世中文网 发布:2025-02-05 01:10:33 浏览: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