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戏剧
Ⅰ 简述现代文学三十年戏剧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在20世纪初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在从“五四”至今近一百年的时间中(1917-2015),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经历了发生、发展和走向相对成熟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自成系统,显示了独特的规律;同时,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后发现代性国家,其文学语言转型也值得深入研究。该书尝试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它的发生、发展与走向相对成熟的过程。中国现代文学走到今天是多种选择的结果,因而也显示了独特面貌。该书拟将时代变革与作家个人的探索结合起来,力求回答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经过百年演变,何以呈现当今面貌的问题。
Ⅱ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
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
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沈雁冰仿效法国罗曼·罗兰倡导“民众戏院”,给这个团体取名为“民众戏剧社”。真正重视舞台实践而成为“爱美的”戏剧运动柱石的是前后奋斗十二年、举行过十六次公演的上海戏剧协社。一九二三年洪深加入协社,建立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他废除了男扮女装这一旧戏和文明新戏的非现代化、非现实主义的演出方式,次年四月,协社举行第六次公演,洪深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获得很大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次严格地按照欧美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的。从—九二○年《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演出失败,到—九二四年《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成功,新兴话剧经艰难的探索,终于立足于中国舞台。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浦伯英出资联合陈大悲在北京创办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简称“人艺剧专”),聘请一些社会名流如鲁迅等担任校董。学生除上课外,还进行舞台实践。“人艺剧专”是我国第一所试用西方戏剧艺术教育方式培养话剧专门人才的学校。南国社是二十年代影响最大队戏剧团体。九二七年,田汉主持私立上海艺术大学文科,不久任校长,将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活动范围扩及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诸方面,正式定名为南国社。
思想解放运动与戏剧思潮的开放,形成了“五四”时期和二十年代戏剧创作在艺术上的丰富多样性。种种外来的戏剧新观念和创作手法,有模仿也有突破和创新。话剧的各种体裁、样式如现实剧、历史剧、悲剧、喜剧、独幕剧、多幕剧、诗剧、散文剧、活报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独幕话剧的创作,在艺术上已臻成熟, 出现了《获虎之夜》、《一只马蜂》、《泼妇》、《醉了》等一系列优秀之作。诗剧的创作在二十年代也占有突出的地位。除郭沫若的诗剧外,白薇、杨骚等人的诗剧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3、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1930-1937)
一九二九年六月五日,上海艺术剧社成立,参加者冯乃超、郑伯奇、陶晶孙、孟超、叶沉、许幸之、刘保罗、司徒慧敏、朱光、石凌鹤、李声韵、陈波儿、王莹、易洁、唐睛初、吴印成、侯鲁史,社长郑伯奇,主要负责人夏衍。艺术剧社的成立,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戏剧运动的发展促成了联合。—九三○年三月十九月,戏剧协社、南国社、摩登社、辛酉剧社、艺术剧社、剧艺社等联合成立“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同年八月—日“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正式成立,简称“剧联”。田汉、刘保罗、赵铭彝等为负责人。这一时期,以话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对艺术的追求不断提高 ,创作、演出、理论研究等各个领域逐步专业化与正规化,终于形成了关键性突破,洪深的《五奎桥》(一九三○)、曹禺的《雷雨》(一九三四)、《日出》(一九三五)、《原野》(一九三六)、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 (一九三四)、田汉的《回春之曲》 (一九三五)、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一九三七)等艺术上一批成熟的剧作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进入了成熟期。
4、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1937-1949)。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在现代戏剧的中心上海,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在党组织的建议下,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改为中国剧作者协会,这是全国文艺界最早成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五日的成立大会土,决定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章泯、尤兢、张季纯、崔嵬、马彦祥、姚时晓、姚莘农、石凌鹤、宋之的、陈白尘、阿英、张庚、郑伯奇、孙师毅等参加创作,在沪的戏剧、电影界近百人参加演出。剧作气势滂沱、慷慨激昂,表现了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拉开了整个抗战戏剧的序幕。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抗战戏剧运动的中心移到武汉。从全国各地来的救亡演剧队和大批戏剧工作者陆续汇集于武汉三镇。戏剧界为援助前方将士举行过多次联合公演。为了加强团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戏剧运动,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汉口成立。它会合数十个戏剧团体,包括全国不同阶级、阶层、剧种、流派的千百戏剧工作者。新兴话剧和传统戏曲的平剧、汉剧、楚剧、川剧、粤剧、陕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等剧种,以及各种民间曲艺(如大鼓、相声等)和杂技、武术团体,都汇集在一起了。之后,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成立了“剧协”分会。
组织上的空前统一,为各类戏剧在艺术上、美学上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件。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确定每年十月十日为中国戏剧节(一九四三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改为十一月十日,次年又下令改为二月十五日)。抗战初期,各种通俗、小型的戏剧演出(如活报剧、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灯剧、傀儡剧等)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好一计鞭子” (即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激发了千百万观众的爱国热情。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沦和论争促进了戏剧观念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国戏剧的新发展。抗日时期的产生了大量重要剧作,如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于伶的《夜上海》、宋之的的《雾重庆》、曹禺的《北京人》、田汉的《秋声赋》、夏衍的《芳草天涯》、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陈白尘的《升官图》等,都有着比二十和三十年代初剧作更强烈、鲜明的民族风格。一些具有戏剧新观念的剧作家,在向旧剧学习的同时,也力图给它输入新的生命。国统区田汉和解放区延安平剧院进行的京剧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歌剧是“五四”以来新剧中的一支,它也一直探索民族化的道路。抗日时期的《红梅阁》 (沙梅)、《木兰从军》 (欧阳予倩),尝试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新歌剧。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为歌剧的发展开一新途。《兄妹开荒》等新秧歌剧的产生,在歌剧民族化的探索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新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可以说是在戏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融合上的成功之作。
5、现代戏剧的多元化发展(1949-2000)
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新旧两种戏剧形式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建国初到一九五六年是新中国戏剧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一九五一年先后开展了对《武训传》、《新天河配》讨论,促进了戏剧朝着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前进。产生了老舍的《龙须沟》、《茶馆》,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郭沫若的《蔡文姬》,朱祖贻的《甲午海战》等优秀作品。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间主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创作再次形成高潮。刘穿川的《第二个春天》、胡万春的《激流勇进》、张仲朋的《青松岭》、江文等的《龙江颂》、蓝澄的《丰收之后》、沈西蒙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王树元的《杜鹃山》、葛翠林的《草原小姐妹》成为这一时期的名作。戏曲的创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芦荡火种》、《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深受群众欢迎。文革中,《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同歌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被称作“八大样板戏”,家喻户晓。歌剧创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现了《洪湖赤卫队》、《红霞》、《江姐》、《刘三姐》等优秀作品。一九七八年以后戏剧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数量、质量、深度和广度上均有重大突破。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曹禺的《王昭君》、丁毅的《傲雷·一兰》、陈白尘的《大风歌》、魏明伦的《四姑娘》、马中俊等的《屋外有热流》、《街上流行红裙子》、沙叶新的《陈毅市长》、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Ⅲ 有哪些优秀的中国现代戏剧呢
“现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剧是什么?”我的前半生似乎在名单上。自2017年7月4日在东方卫视和BTV-1首播后,该剧迅速走红。该剧改编自香港作家亦舒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家庭、爱情、友谊和事业的故事,如今已成为全国的热门话题,据报道也改变了很多人对自己的看法。
然而,据统计,中国“剩女”的数量每年都在上升。据估计,仅在北京,这一数字就超过了80万。
因此,我的前半生在这个国家如此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离婚后,罗子君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自己,金汤对未婚夫说:“即使你改变心意,跟我分手,我也能照顾好自己。”
这类电视剧给观众带来了希望和力量,激励他们变得更加独立和勇敢。”
Ⅳ 现代戏剧作品都有哪些
前提是现代文学史上的!
郭沫若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欧阳笙(华汉)的《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塞上风云》、《两面人》;
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改编后的《桃花扇》;
陈白尘的《石达开的末路》(后改写为《大渡河》)、《金田村》、《结婚进行曲》、《岁寒图》;
还有你说的曹禺的《蜕变》、《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此外还有很多,像夏衍在皖南事变前的《一年间》、《心防》、《愁城记》和事变后的《法西斯细菌》(又名《第七号风球》)、《水乡吟》、《离离草》、《芳草天涯》;
于伶的《长夜行》;
宋之的的《祖国在呼唤》;
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
茅盾的《清明前后》;
洪深的《鸡鸣早看天》;
田汉的《丽人行》.....
等等等等吧,不胜枚举呀,呵呵。
Ⅳ 中国现代著名话剧有哪些
1、获虎之夜
《获虎之夜》是田汉先生1924年创作的一幕独幕剧,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该话剧描述了一个流浪青年和富农女儿恋爱的故事。剧本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莲姑、黄大傻这对向往自由幸福,争取合理权力的男女青年的形象。
《获虎之夜》通过莲姑与黄大傻的爱情悲剧,谴责了以等级、财富、地位等来决定婚姻的封建意识,控诉了摧残迫害男女青年真挚爱情的封建制度,歌颂了勇于向封建思想挑战的青年。
2、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盛誉。
该剧写于1958年,最初刊于《剧本》1958年第5期,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以《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
3、雷雨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
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
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4、原野
《原野》话剧改编自曹禺先生经典名著《原野》《原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经典名著。这部创作于1937年的经典名著,是曹禺先生唯一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的作品,其风格显然不同于他的其他代表作,如《雷雨》、《日出》、《北京人》。
这部作品已经和现实主义有了区别。这个冤冤相报、看似简单的复仇故事,蕴涵着阔大渊深的人物情感并展现出复杂鲜明的人物性格:它不仅仅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被压迫、被摧残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更深地发掘了人性的复杂多面性。
5、风雪夜归人
《风雪夜归人》是中国国家大剧院制作并上演的话剧,该话剧《风雪夜归人》之名出自唐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该剧由戏剧家吴祖光先生创作于1942年的经典剧作,经国家大剧院重新制作后推出。
吴祖光先生运用唐诗苍茫、悠远的意境,讲述了在风雨飘摇的大时代背景下,围绕在名伶魏莲生周围数个人物的的悲欢离合。魏莲生经历过早年走红烈火烹油的繁华,也经历过最终酒阑人散的落幕时分;而他和官僚苏弘基的姨太太玉春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二人付出了生命代价的一阕悲歌。
Ⅵ 谁能推荐 几部戏剧性强的 中国现代小说,方便改成剧本 小品 演的
我也想找!比如悄悄就来了个《蜗居》,书都没看过久上电视了,到底去哪发现这些书呢??????????
Ⅶ 求几部中国经典戏剧的剧本全本
“雷雨”:中国戏剧世纪以来第一次玩,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使24岁的曹禺一鸣惊人的中国戏剧成熟。百年来中国戏剧,如果仅仅是为了选出的代表,非“雷雨”以外没有一出戏。它是电视剧的第一可读,可播放的诞生,它突破后的情况,中国只能玩国外的戏剧,它是历史的现代中国戏剧表演了演出最多的杰作,是历史的神话中国戏剧世纪奇迹“雷雨”节目几十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导演接受的历史是历史发展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与社会历史。这些是在“雷雨”当之无愧的“中国话剧一百年来第一次玩。”茶馆“:”东方舞台奇迹“的当代中国戏剧舞台的最负盛名的保留剧目,在最成功的建立的后期老挝她的作品中,外国专家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回顾这个经典的戏剧年轻一代都在不断寻找的姿态,但不包括将复杂的情节,法官排除了独特的时代立场,走在老舍的笔实际上是一个”写意“准备发经典的东方美学风格。1980年9月,“茶馆”应邀赴前西德,法国和瑞士演出,中国话剧走出国门的第一次,2004年5月27日,“茶馆”首演500场比赛屈原......一个三幕话剧,世俗态度的悲欢离合的小人物,集中在中国半世纪的沧桑沉浮,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巨大的文化回来。“ “:历史剧”屈原“大师不仅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革命历史剧最辉煌的代表,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难得的艺术珍品。呵成五行为在这片10天,历史剧,可以描述的戏剧巨匠郭历史剧之间的最高成就,生动地展示了郭氏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影响最大的主人。日本,苏联,罗马尼亚,捷克共和国和其他国家上演“屈原”一共有600多场比赛,创纪录的中国戏剧在国外举行的最高纪录。“压迫”现代派戏剧的典范1925年的冬天,独幕剧“压迫”香港沉“,只有在那段创意的喜剧杰作。发挥模范人物的语言和最负盛名的戏剧结构,在最粗糙的,低质量的作品在同一时期出现在一般宝贵的是罕见的。丁西林的“喜剧世界”在他生活的时代,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评价,“压迫”也不例外。事实上,丁西林喜剧“压迫”,是中国首次成功尝试现代派戏剧的模型具有一定的“提前”中国现代戏剧的整个历史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上海屋檐下”:郝载体创造的抗战剧的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屋顶”由一组的人很少,生活在上海的弄堂的苦难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黑暗现实下国民党的统治,这表明雷暴的前景来临之际,试图让观众听到脚步声的时代即将到来。夏衍说,这是一个悲喜剧。 “八”十三“中日战争在屋檐下失去了在上海的上海上演,直到1939年1月之前的轰鸣声戏剧社在重庆亮相。代的发挥,但中国的的抗战戏剧豪矢量,奠定了夏衍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白毛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巨大成功延安时期的重要标志,贺敬之,丁毅创作出色的多幕剧,“白“白毛女”。虽然这是一出新戏,但类似戏剧舞台风格的戏剧表现民谣产品是一个独特的组合,“旧社会的成功表现变成鬼,新社会鬼子成了一个男人”的主题。它的出现和成功推广,为建国后的戏剧创作模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示范效应。要的沉默“:新时期话剧发轫1978年11月16日,在4行为由上海工人被祝福第一个创作剧是沉默的精彩表演。20年后,在电视剧”回顾沉默在演出和出版的的剧本,以及其在国内广为传播,数以百万计的人通过报纸,电视和剧场,阅读和看戏的艺术价值来衡量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它释放当代文学从文学监禁10年的“文化大革命”,濒临灭绝的戏剧振兴一度走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最前沿。 “绝对信号”:剧场运动的先驱1982年11月,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中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次亮相,打开一个新的时代的戏剧运动的先河。成功的实验表明成为过渡戏剧先锋剧院的小剧场话剧在探索的兴趣。播放打破传统戏剧的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固定汇率,也打乱了传统的戏剧“和”按时间顺序“时间的嵌套结构。”暗恋桃花源“:亚洲著名的经典1986年,一个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奠定了台湾剧作家赖(博客)表演工作坊推出,在戏剧世界中。四度复排离开该剧后成为著名的亚洲经典集编译导赖声川之一,因此剧在家里和国外,被称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歌剧风格重量级“新倾城之恋”爱“:61年写传奇色彩的选择”十佳“和”爱在倾城之恋“,是指的61年中除了时间和空间的两个不同版本。张爱玲1943年的小说“倾城之恋”,次年,亲自改编的窗帘8场话剧,??舞台艺术的大型和中型公司在上海光大戏院阶段于12月16日出版剧由朱端魏炜,导演,演员功能强大的罗兰讲话的白流苏,范柳原舒适的表演,演奏了夫人岛海涛发挥印度公主,最终木兰心打了四奶奶是一个点钟的红星。经过61年,香港话剧团剧院的舞台,“爱新倾城之恋”的导演毛俊辉延长的原戛然而止,白流苏,改革后的结束和开放的
Ⅷ 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作家嘛
舒庆春舍予人民艺术家二马猫城记龙须沟茶馆
Ⅸ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二版)这门课程第八章 中国当代戏剧的知识点有哪些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二版)这门课第八章 中国当代戏剧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 《茶馆》,第二节 高行健的戏剧,第三节 过士行的戏剧,参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