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罗曼司小说作家
『壹』 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罗曼.罗兰是哪国人
法国
罗曼·罗兰(1866-1944)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半期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贰』 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什么作家
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叁』 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1869~1935)
诗体小说《克莱格上尉》(Captain Craig);诗集《河下游的城镇》(The Town Down the River,1909)和《天边人影》(The Man Against the Sky,1916)确立了他在诗坛的地位。罗宾逊以中世纪亚瑟王传说为基础写成了长篇叙事诗三部曲:《墨林》(Merlin,1917)、《朗斯洛》(Lancelot,1920)、《特里斯丹》(Tristram,1927)。其他作品还包括《埃冯的收成》(Avon’s Harvest,1921)、《诗集》(Collected Poems,1921)。他最擅长写短诗,其中最著名的是蒂尔伯里镇居民的人物群像。《米尼弗·契维》出自《河下游的城镇》,是罗宾逊人物肖像诗中最著名的一篇。
(Robert Frost,1874~1963)享誉海外的美国著名诗人。16岁时发表第一首诗《诺什·特黑斯》(La Noche Triste)。埃兹拉·庞德的鼓励下出版诗集《少年的意愿》(A Boy’s Wish,1913)和《波士顿以北》(North of Boston,1914)。《修墙》(Mending Wall)《摘苹果之后》(After Apple-Picking)《雇工之死》(The Death of The Hired Man)广为流传,收录在《波士顿以北》。诗集《山间》(Mountain Interval)的出版标志着他的诗歌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没有选择的路》、《白桦树》(Birches)等富有哲理性的诗篇均收录该集。后又发表诗集《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西流的溪涧》(West-Running Brook)、《又一片牧场》(A Further Range)、《一株作证的树》(A Witness Tree)等。他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其诗歌在韵律方面与传统诗歌相近,又与意象派等现代诗歌相通,被称做是“交替性诗人”。
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1885~1972)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庞德与休姆(T.E.Hulme)等人一道发起意象派运动,引起一场诗歌革命。1912年,他和理查德·奥尔丁顿、杜利特尔提出了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三原则:直接处理事物,取消修饰的“多余的”词语,按照流畅的音乐节奏。不久,他脱离意象派,热衷于旋涡主义运动。“旋涡主义”对庞德诗歌创作德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德长篇诗作《诗章》(The Cantos)里。庞德的其他作品还包括:《面具》(Personae)《罗曼司精神》(The Spirit of Romance)《华夏》(Cathay)《文雅集》(Polite Essays)《文学论文集》(The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等。他对于中国古诗、孔子思想以及日本俳句的推崇和介绍使得英美文学界开始了解东方文学。《在地铁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是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
依·依·肯明斯
(E.E.Cummings,1894~1962)现代派诗人,画家。1917年蒙冤入狱,后来这段经历被写进了《巨大的房间》(The Enormous Room,1922)。第一部诗集《郁金香与烟囱》(Tulips and Chimneys,1923)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其他著作包括:《诗四十一首》(XLI Poems,1925)、《是五》(is 5)、《万岁!》(Viva,1931)、《不用谢》(No Thanks)、《诗集》(Collected Poems,1958)等。诗歌形式上取消了几乎所有的大写字母,随意处置标点符号。
欧内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1899~1961)受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简短朴素的写作风格。第一篇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表达了一战后一部分美国年轻知识分子对现实的绝望。斯坦因在前言里评论到:“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You are all a 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的称号由此诞生,海明威被公认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永别了,武器》(Farewell to Arms,1929)以一战为背景。《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有关西班牙内战。《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对于世界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冰山原则”——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既是“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詹姆斯·瑟伯
(James Thurber,1894~1961)著名散文家、短篇小说家、幽默大师、漫画家。他的短篇小说《沃尔特·米笛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的主人公沃尔特爱做白日梦,是个妄想当英雄的懦夫。如今在美国,“沃尔特·米笛”已成为这类人的代名词。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文风——“纽约人作风”。1929年瑟伯与E.B.怀特合作,发表了第一本小说《性,必要吗?》(Is Sex Necessary?),是对欧洲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家的讽喻。他还著有幻想小说《十三座钟》(The 13 Clocks,1950),人物传记《与罗斯一起的年头》(The Years with Ross,1959),还有画册《瑟伯画册》(The Thurber Album,1952)以及散文集《灯笼与长矛》(Lanterns and Lances,1961)。
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第一部小说《军饷》(Soldier’s Pay,1920)。畅销书《愤怒与喧嚣》(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轰动一时。家世小说:《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1930)、《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Absalom,1936)、《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1942)。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南方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留恋,同时也揭露了奴隶制、种族主义以及清教的种种罪恶。《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纳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南方贵族的没落与美国内战后南方社会的变迁。
『肆』 法国的著名作家名字
1.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
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其三百余篇短篇小说的巨大创作量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
他的短篇所描绘的生活面极为广泛,实际上构成了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一幅全面的风俗画,更重要的是,他把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由他短篇小说的成就所奠定的。
『伍』 以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哪些
1、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2、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Shmuel Yosef Agnon,1888-1970),也译作撒母尔·约瑟夫·阿格农或施姆尔·约瑟夫·阿格农,以色列作家,希伯来文小说家。
1888年7月16日,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出生在加利西亚巴哈奇小镇,1908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1910年搬至耶路撒冷。其主要作品有《但愿斜坡变平原》、《婚礼的华盖》、《行为之书》等,曾获得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以色列奖等多个奖项。
1970年2月17日,阿格农在特拉维夫病逝,终年82岁。
3、莫里斯·梅特林克
莫里斯·梅特林克 (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19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是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先后写了《青鸟》、《盲人》、《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蒙娜·凡娜》等多部剧本。
早期作品充满悲观颓废的色彩,宣扬死亡和命运的无常,后期作品研究人生和生命的奥秘,思索道德的价值,取得很大成功。
莫里斯·梅特林克被誉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梅特林克的剧本充满诗意,被称之为诗剧。1889年,他发表诗集《温室》和第一部剧本《玛莱娜公主》。
1908年发表的六幕梦幻剧《青鸟》,是梅特林克戏剧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戏剧史上一部融神奇、梦幻,象征于—炉的杰作。
梅特林克的主要作品还有《佩莱亚斯与梅丽桑德》、《阿亚业娜与蓝酬子》、《圣安东的奇迹》等。1911年,由于他多方面的文学才华,尤其是在戏剧方面的杰出贡献,梅特林克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4、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另外,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5、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陆』 揭秘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文学家
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
罗曼·罗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在获得过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在文学界还是音乐界,都名声斐然。那么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呢?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克拉姆西。克拉姆西属于法国的勃艮第地区,他在那里生活了14年。在他1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一起迁居至巴黎,后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读三年后毕业,并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此后罗曼·罗兰在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多国旅游,归国后开始从事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创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罗曼·罗兰正定居在瑞士。191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因此知道第二年年底,瑞典政府才通知他这一殊荣。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在自己的故乡去世,享年78岁。由此可见,对于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问题,已经一目了然。他生于法国,卒于法国,也在法国完成了他的学业,虽然其中他多次在瑞士、苏联等国外旅行和定居,在终究没有改变他的国籍。而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个法国人,那是一个巴黎著名教授的女儿,他们的婚姻维续八年时间,后罗曼·罗兰又娶了一个俄国女人为妻。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也受到法国政府的多番干扰,因此他始终和法国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这也是他在晚年的时候,放弃了他在瑞士的家庭和生活,也要回到自己故乡的缘故。
罗曼罗兰性别
如果把罗曼·罗兰的名字拆分开来阅读,似乎更像是两个女性常用名。那么法国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罗曼·罗兰性别是男是女呢?
罗曼·罗兰有过两次婚姻经历,其中第一次婚姻对于罗曼·罗兰来说,影响比较大。他的妻子名叫洛蒂尔特,是一名的名媛。父亲勃莱亚在巴黎的一所高等院校教授语言文学,在业界也相当有名。当时的罗曼·罗兰刚刚来到巴黎不久,事业也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洛蒂尔特和罗曼·罗兰出人意料地结为了夫妻。结婚之后,两人的婚姻生活十分幸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出现了裂痕。主要原因是因为洛蒂尔特是一位巴黎著名的交际花,经常出入于许多交际场合,而当时一介穷书生的罗曼·罗兰并不能满足洛蒂尔特对生活的需求,而且他的收入也常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洛蒂尔特对罗曼·罗兰从事的文学创作事业出现了怀疑,因此在结婚八年之后,两人只能选择离婚。
罗曼·罗兰地再婚是在33年之后,当时的罗曼·罗兰已经68岁了。他的妻子名叫玛丽·库达切娃,是一位俄国妇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罗曼·罗兰,虽然居住在瑞士,但经常前往苏联,并在1935年和斯大林进行了会面。因此这段时间里,他和苏联的关系十分密切,寻找一个俄国女人也并非意料之外的事情。这一次再婚,直到罗曼·罗兰的去世才宣告结束。
从罗曼·罗兰的两次婚姻经历来看,可以确切地证实,罗曼·罗兰性别是男性无疑。
罗曼罗兰有什么之称
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一生除了在作品方面的成就杰出,其政治思想方面,也在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而进行不屈的斗争。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那么,罗曼·罗兰有什么之称?
现在说起罗曼·罗兰,一般都会想到他的几个称号,如“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世界的良心”, “和平主义教皇”等。这些称号,都是对罗曼·罗兰的高度评价。其中前两个出自于罗曼·罗兰的好友斯蒂芬·茨威格所说。他称赞罗曼·罗兰是一个有人性的,追求自由的斗士,并说他“关键性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由此可见,当时由于在欧洲大陆上,法西斯横行,人性和道德已经沦丧,而罗曼·罗兰正是那位一直和恶势力斗争不止的人,他通过自己的文章,发表反战宣言,抨击欧洲各国的迫害行为。因此,假如在恶势力真正霸占世界的时候,他将成为正义势力的精神领袖,所以,他也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
“和平主义教皇”的称号是苏联的学者和思想家卢那察尔斯基提出的。他对于罗曼·罗兰在文学成就方面十分景仰,也对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事业予以肯定。
因此,罗曼·罗兰有什么之称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以上提到的三个称号,由此可见,罗曼·罗兰投身的进步政治活动中,为人类的自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罗曼罗兰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作品形式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小说、戏剧、散文、传记等。而他最擅长的作品形式,当属小说和传记。
在罗曼·罗兰开始创作文艺的初期,他主要以戏剧为主。在这段时期里,他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主要的作品有《丹东》、《理性的胜利》、《阿尔特》、《狼群》等八部作品。这些作品被合称为“革命戏剧集”,他以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为基础,试图通过“革命戏剧”的形式,来对抗传统的戏剧艺术。
从1903年开始,罗曼·罗兰的创作方向有所改变,他开始以创作人物传记为主。在这个时期里,他先后发表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三部传记,合称为《名人传》。他创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这些名人树碑立传,更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
在完成《名人传》后,罗曼·罗兰的创作形式又发生了改变,主要以小说为主。在此期间,他发表了长篇巨制《约翰·克利斯朵夫》,并凭借着这部小说,获得了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此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罗曼·罗兰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反对战争和反对迫害为主题的文章和论文。在战后,他比较著名的小说由《母与子》、《夏天》等。
除了戏剧、传记和小说外,罗曼·罗兰的作品还包括了散文、回忆录等,在他打算迁回故乡克拉姆西之前,在瑞士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书。此后,由于二战的爆发,巴黎被攻陷,罗曼·罗兰受到德军的监视,因此他在晚年并没有多少作品面世。
罗曼罗兰作品特点
在戏剧、小说和传记等各方面,罗曼·罗兰作品特点各有不同。
戏剧为罗曼·罗兰在初期创作的主要文学形式。在罗曼·罗兰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的资产阶级矛盾已经显得尤为尖锐,而当时的法国人民,仍沉浸在物质方面的享受中,从而逃避崇高的精神。因此,罗曼·罗兰为了拯救正在堕落的法兰西人民,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一些政治性的、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主题。他通过对历史上的英雄事迹的描写,来试图通过英雄们巨大的精神力量来唤醒正在日渐消沉的人民,但是他这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太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不符合当时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荒淫、庸俗的追求,因此罗曼·罗兰这个时期的作品并没有受到观众们的喜爱。
在传记作品方面,罗曼·罗兰写作特点是第一个阶段的延续。他通过对名人生平事迹的描写,来激励和鼓舞当时在物欲横流的巴黎人民。而他所谓的名人,是拥有“伟大灵魂”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他们所擅长的行业里,有了杰出的成就。同时他渴望通过这些名人的高尚灵魂,来拯救正在堕落的欧洲。
在小说方面,罗曼·罗兰作品特点有所改变,他主要通过表现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经验,来表现其个人主张的观点。换言之,这个阶段的罗曼·罗兰的小说里,都以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同时辅以其人生的遭遇。因此,他自称他自己的小说“不以故事为程序而以感情为程序”。
罗曼罗兰评价
罗曼·罗兰因其作品富含着英雄主义的色彩和反战的思想,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读者和文学界的好评。
奥地利著名的作家和人物传记家茨威格对罗曼·罗兰评价说,在罗曼·罗兰的房间里,他可以感受到一种在人性上和道义上的优势。他对此解释说,这是“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他认为,这种气息体现在像罗曼·罗兰一样坚强的人身上,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他认为,罗曼·罗兰在关键的时刻,可以代表欧洲的良知。这是茨威格初见罗曼·罗兰的印象,在乍见之下,他已将罗曼·罗兰认定为欧洲思想的领袖。
在深入了解了罗曼·罗兰后,茨威格对他的才华佩服地五体投地,因此有对罗曼·罗兰评价说,在罗曼·罗兰一个人的身上,就把诗歌、音乐和科学三个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在他身上,还完美地融合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文化。因此,这样的“三位一体”在罗曼·罗兰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让他可以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和“世界的良心”。
在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之后,罗曼·罗兰发表言论,反对欧洲国家对苏联的干涉。因此,苏联的文学家、教育家卢那查尔斯基将罗曼·罗兰评价为和平主义教皇。
1915年,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了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这部小说后,对其评价为“文学创作中高度的理想主义以及在描写各种不同典型时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和真实性”。
『柒』 罗曼罗兰的作品有哪些
《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约翰·克利斯朵夫》、《母与子》、《哥拉·布勒尼翁》、《阿耐蒂和西勒维》、《女预言家》、《向过去告别》、《群狼》、《丹东》、《七月十四日》。
1、《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名人传)》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
贝多芬所处的年代,正值旧的毁灭与新的勃发交加,他的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难的命运斗争的过程,那是“苦难铸成的欢乐”。
体验痛苦,品尝快乐,这是作者对贝多芬,还有每一位读者衷心的劝慰。读完这本传世巨作,相信你一定可以获得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双丰收,并在潜意识里酝酿着永远的思考和感动。
2、《米开朗基罗传》
《米开朗基罗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于1906年完成的一部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传记,该传记分上下篇,上篇《搏斗》,下篇《舍弃》和结束语《死》。
《米开朗基罗传》讲述了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经历,米开郎琪罗,永远是少数最高尚喷泉艺术大师之一,他与莎士比亚或贝多芬一样,最深刻也是广泛地表达了人类的悲剧体验。
他是无与伦比的画家,雕塑家、建筑设计师。他留下的艺术杰作,400多年来一直使观众蔚然惊叹。忧愁是他的乐趣,苦难是他的依托。千般欢乐也不比一番苦恼更有价值。他使我们离永恒更近。
3、《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传》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著,讲述了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普雷塞出生。
他的父亲是地方法官,脾气暴躁,母亲在他六岁时去世。米开朗琪罗幼时寄养在一个石匠家中,石匠妻子的乳汁哺育了这位未来的雕塑家。
米开朗琪罗从小迷恋绘画,在学校里总是画素描,为此他经常遭受家人的毒打,因为他的父亲认为从事艺术是可耻的。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后来进入雕塑学校。
当时的意大利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腊古典文化的风气下,他潜心学习模仿古希腊艺术,这对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使他一举成名。
1534年,米开朗琪罗重返罗马,他以后的全部岁月就是在罗马度过的。1536年到1541年他完成《最后之审判》。
4、《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1915年,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5、《母与子》
《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
书中主要讲了一个坚毅的女性的灵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主人公的姓氏“李维埃”象征她的生命如同一条漫长的永不静止的河流,布满生气和希望,克服着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永远不屈不挠,排除一切障碍向前奔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罗曼·罗兰
『捌』 列举40年代最有影响的都市小说作家及作品一位
代表作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苏青的《结婚十年》,《蛾》(它是一篇女性启悟小说,有女人而成长为母亲的缩微式的成长小说,还有现代罗曼司的代表如徐訏,无名氏,比如说徐訏的《鬼恋》,《吉普赛的诱惑》,《风萧萧》,无名氏的《北极艳遇》,《塔里的女人》。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