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认为是现代武侠小说的开端是
⑴ 武侠小说是什么时间开始流行的呢
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的发展经过了以下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约是民国时期(20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如《鹰爪王》、《风尘三侠》、《蜀山剑侠传》等。 第二阶段,也是兴盛阶段,时间大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作者主要是港台的武侠名家: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黄易、诸葛青云、倪匡、卧龙生等等。他们掀起了武侠小说的高潮,也可以说是代表了这种小说的最高成就。经典名作如: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和《白发魔女传》,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古龙的《绝代双骄》、《楚留香》、《小李飞刀》等等,不胜枚举呀。 第三阶段,也称“新武侠”,兴起于近几年(21世纪),以大陆作家椴子、凤歌、步非烟、施定柔等新生代写作群体。其作品就不一一列举了。
⑵ 武侠小说的开头怎么写
我觉得先写它的背景!让有人悬念!在中间不必把的背景告诉读者!每个地方都留些悬念!一直到尾声!这样读者就越看越喜欢往下看了!
⑶ 看武侠小说应该从哪一部作品开始看
看武侠小说,个人觉得应该看金庸的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分别指的是《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以及《鸳鸯刀》。可以优先从《笑傲江湖》或者《鹿鼎记》开始看
⑷ 到底有没有武侠世界啊
中国文学特有形式,根据发展可分为两大派.
武侠小说之所以有新、旧两大派的说法,大抵是由新、旧文学之分而来。故范
烟桥著《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特加点明:「旧派」主要是指章回体小说。然而此一
界定对於武侠小说而言,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凡是长篇武侠小说必分章回,无论其
为对偶、孤句或是长短不一的回目,皆不例外。
那么所谓「新派」武侠小说究竟何所指?笔者认为理应以作品的内容所表达的
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文学技巧而定,且缺一不可。就此来看五十年代以后号称「新
派武侠小说创始人」的梁羽生作品,实在「新」得有限而不能成「派」。其所以获
此不虞之誉,盖因当时香港传播界竭力宣传鼓吹,以有别於大陆全面禁止的「旧派
」武侠小说或香港本地泛滥成灾的「广派」武侠小说而言。
惟不可否认,自梁羽生、金庸先后崛起香江,武侠小说即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
所发展。香港方面,除梁、金二子外,另有蹄风、金锋、张梦还、牟松庭、江一明
、避秦楼主、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而台湾方面则声势浩大,计有郎红浣、成
铁吾、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卧龙生、司马翎(即吴楼居士)、诸葛青云、孙玉
鑫、龙井天、墨余生、天风楼主、醉仙楼主、独抱楼主、蛊上九、古龙、陆鱼、上
官鼎、东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萧逸、古如风、向梦葵、
陈青云、柳残阳、司马紫烟、秦红、独孤红、温瑞安等等(以上大略按其出道先后
排序);云蒸霞蔚,极一时之盛。但其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武侠作家并不多,
今择要评介於次:
「名士派」武侠先驱——梁羽生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一九二五年生,广西蒙山人。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曾任
《新晚报》副刊编辑,文史造诣颇深。一九五四年陈氏以「梁羽生」为笔名,初於
《新晚报》发表中篇武侠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其所用楔子、回目、笔法无一
不「旧」,甚至部分故事情节、人物亦明显套自白羽《十二金钱镖》。继写《草莽
龙蛇传》,亦复如是。然与当时流行的「广派」武侠小说相较,却令人有一新耳目
之感——这大概是标榜「新派」唯一能成立的理由。
梁羽生对此并不讳言,自承:「白羽的小说写民初各阶层人物,因为作者本人
入世极深,写来细腻,最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看。可是我受生活经历的限制,气质
又完全不同;要走『正统』道路吗?肯定不成功。於是只好自己摸索,走一条浪漫
主义的路了。」因有《七剑下天山》之作。
《七剑下天山》据说是梁羽生取材於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牛虻》中的部分情节
,而写天山派凌未风、易兰珠等男女弟子闯荡江湖、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全书共
三十回,都四十余万言;由於其楔子所提到的少侠杨云骢出场便死,疑云重重,乃
另作《塞外奇侠传》交代,是为前传;而书中又提及武当大侠卓一航与玉罗刹之间
的情孽纠缠,曲折离奇,不遑细述,遂再作《白发魔女传》以补述前情。於焉这三
部小说形成系列作品,而《七剑下天山》(一九五五年)则迈开了梁羽生《浪漫武
侠》的第一步。
严格说来,《七剑下天山》受到「北派五大家」的影响很深,无论是演武、写
情或江湖切口、独门暗器,在在有脉络可寻,甚至还生吞活剥地大段抄袭白羽《十
二金钱镖》。但梁羽生随机生发、借力打力,亦有不同前人之处;并由此建立其小
说创作基型,兼具三大特色:
一、开名士派武侠新风——从其处女作《龙虎斗京华》起,每书卷首例置一阙
词以寄慨;至《七剑下天山》则进而以名士派、才子(女)型人物为书中主角。从
此梁羽生小说即专写文武全才的英雄儿女,无不爱好诗词歌赋(有时未免浮滥);
卒使书剑交融成一片,成为其作品最大特色。
二、结合历史与武侠而发思古之幽情——梁羽生首先掌握小说的基本时代背景
,再配合故事情节发展而将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一一穿插其间,或予以伐毛洗髓
、脱胎换骨。如《七剑下天山》写顺治、康熙、多铎、纳兰容若、傅青主、冒浣莲
(伪托冒辟疆之女)等等。其事虽非「历史之真」,但经过文学处理后,却得「艺
术之真」。从此梁羽生小说即与「历史武侠」结下了不解之缘;上起隋唐,下迄明
清,形成其作品第二特色。
三、一贯以「天山派」武学为主流——过去还珠楼主曾撰有《天山飞侠》一书
,但高处不胜寒,未曾创立「天山派」。而自梁羽生《七剑下天山》起,如《塞外
奇侠传》、《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
、《冰河洗剑录》等系列作品,无不以「天山派」武学为正宗、主流而贯穿全书。
这种独沽一味的写法,实为武侠小说所仅见,由是形成其作品第三特色。
虽然如此,但《七剑下天山》仍不足以称「新派」,只能说是开创了「名士派
」或「诗情画意派」武侠小说;因为作者所用的文字、笔法、章回、素材以及思想
、观念——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传统式」的;与旧中国「北派五大家」血脉相通,
没有太大区别。相形之下,《塞外奇侠传》取材於蒙古民歌中女英雄飞红巾的传说
,以作者自制的哈萨克民歌开场;仿朱贞木文白夹杂、不规则之小说回目,运用新
文艺笔调写杨云骢、飞红巾、纳兰明慧的三角恋爱故事,反而不落俗套,清新可喜
。
梁羽生一共创作了三十六部武侠小说,自认《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
及《云海玉弓缘》三书是平生代表作。
‧《萍踪侠影录》以明朝「土木堡之变」为时代背景,写忠臣于谦孤军抵抗蒙
古的悲剧;并穿插张士诚后裔张丹枫与宦门侠女云蕾之间的爱恨冲突。全书气势浩
瀚,布局奇巧;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名士派大侠张丹枫这个角色,「藉由张丹枫个
人侠士性格的自然发展,而彻底扭转了一家一姓争夺帝位的观念」。作者将张丹枫
这种面临民族大义与累世深仇「非此即彼」的心理挣扎,刻划得淋漓尽致;终而使
其生命情操升华、净化,完善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典型。
‧《女帝奇英传》以唐代武后(则天)临朝为时代背景,写宗室李逸为兴复唐
室,落拓江湖,广交天下豪杰,而与才女上官婉儿、英雌武玄霜所交织的爱怨情仇
故事。作者曲曲描述上官婉儿对武后由恨生敬、内掌诏命的过程;大胆为历史翻案
,肯定武则天的施政「有益於国家百姓」,在传统观念上又是一项突破!而写李逸
置身宫廷斗争、异族入侵的交相凌逼中,何去何从?亦超越了前人的格局与成就。
此书以轻快的比剑对白开场,而以李逸功成身死收场,益发动人心魂。
‧《云海玉弓缘》以放荡不羁、亦正亦邪的金世遗为主角,描写他周旋在侠女
谷之华与「魔女」厉胜男之间的爱情大悲剧。本书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惟最
成功之处却是作者运用近代心理学的手法,来刻划金世遗那种愤世嫉俗的特殊精神
状态,因此在金世遗身上有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影子;而厉胜男不顾一切地追求爱
情自由,亦活脱是卡门的化身。金世遗一心痴想名门正派出身的谷之华,却在「魔
女」厉胜男临死前的一刹那才觉悟:原来自己真正深爱的人是厉而不是谷。正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极限!无疑具有高度文学价值。
总之,梁羽生不论是写张丹枫、李逸、金世遗或其他小说主要人物,都充分体
现出中宵看剑楼主所题名句:「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洵可称之为
「名士派武侠先驱」而无愧。虽然他「向西天取经」较白羽晚了十七年,但却能自
出机杼,更上层楼;以「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带动武侠小说的
巨轮前进,在剑气箫心中洋溢著一片历史感,而将「历史武侠小说」推向另一个高
峰。
惟其后梁羽生化名「佟硕之」,撰文自诩对於「新派」武侠小说确有「开山劈
石之功」,这未免言过其实。因为武侠小说原本是中国通俗文学流裔之一,从形式
到内容都无法离开传统而独立。虽然我们承认梁羽生是后出转精,进一步发展并提
高了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但毕竟其作品中的「传统」仍远多於「创新」;而真正
的「新派」则出现在梁羽生写《七剑下天山》十年之后的台湾——於「反传统」、
「现代化」中形成——殆非梁羽生始料所及!
集「综艺」武侠之大成者——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一九二四年生,浙江海宁人。早年曾先后於中央政校、东吴
大学研读法律;历任《东南日报》记者、《大公报》编译、《新晚报》编辑以及长
城电影公司编剧、导演。一九五九年查氏在香港创办《明报》,获得读者广大欢迎
,却是与他写武侠小说驰誉中外分不开的。
一九五五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继梁羽生之后,在《新晚报》发表武侠
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他巧妙地运用民间流传清帝乾隆疑系海宁陈世倌(曾任
文渊阁大学士)后人的说法,又杜撰出「红花会」(反清复明组织)总舵主陈家洛
,作为乾隆的同胞兄弟。於是小说即在这样两极冲突、满汉对立的野史布局下展开
;再穿插了陈家洛与霍青桐、香香公主之间的悲欢离合,极尽波谲云诡之能事。
《书剑恩仇录》(新版改名《书剑江山》),共二十回,都六十万言;虽然仅
只是金庸的武侠处女作,但文采斐然、对白传神;处理群戏场面,繁而不乱。啼声
初试,即一鸣惊人!与梁羽生同时创作的《七剑下天山》比较,二人均善於结合历
史传说而虚构人物故事;而金庸运笔不测,尤饶奇趣!其小说声口之佳,直逼白羽
,且骎骎然有后来居上之势。
如果说《书剑》是金庸迈向成功的一小步,则越过虚实相映成悲、反讽农民起
义的《碧血剑》(一九五六年),挟著史诗般大格局、大气魄的《射雕英雄传》(
一九五七年)即一跃而登武侠小说的顶峰,不作第二人想!
《射雕》是南宋末年天下大乱为历史背景,描写长春子丘处机为保全忠良义士
遗孤郭靖、杨康(暗嵌「靖康之耻」),而与江南七怪打赌传艺所引发的一连串可
歌可泣的故事。作者布局绝妙,以种种阴错阳差,安排郭靖自幼即随母远居大漠,
刻苦自励,始终不忘家恨国仇;而杨康则随母进入金国赵王府,认贼作父,安享荣
华富贵——这分明是脱胎自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戏剧架构,却更有出
奇的变化与发展。而就丘处机与江南七怪的所作所为来看,其一诺千金、不顾死生
的精神,恰好构成一幅侠气峥嵘的《八义图》;便知作者寓意所在,用心良苦!
诚然,以通俗文学所要求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而言,《射雕》除若干情节未能自
圆其说外,无疑具备了一切成功的条件——其故事之曲折离奇、人物之多种多样、
武功之出神入化乃至写情之真挚自然,均为同辈作家所不及;即或偶有败笔,亦瑕
不掩瑜。在这部罕见的钜著中,金庸将历史、武侠、冒险、传奇、兵法、战阵与中
国固有忠孝节义观念共冶於一炉;信笔挥洒,已至随心所欲的地步。全书浩然正气
,跃然纸上!民族大义融贯了每一章节。
是故,金庸乃以《射雕》一书而成不世之名,建立了他在当代武侠小说界的权
威地位。虽然他自己并不满意这部「开宗立派」之作——七十年代初曾大事修改,
增删为今传之四十回新版本,都百余万言,颇失原味——但持平而论,此后他力求
自我突破、创新的武侠名著,尽管各有声华惊海宇,然以通俗文学所要表达的生命
意义、价值及其整体规模、气象来看,均不逮《射雕》之博大精深。
——《神雕侠侣》写至情至性的「师生恋」与大侠由偏入正的成长过程;
——《连城诀》(原名《素心剑》)写尽人性之丑恶与贪婪之害;
——《倚天屠龙记》写名实之辨与正邪错乱;
——《天龙八部》写芸芸众生「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与民族仇恨所造成的悲
剧;
——《笑傲江湖》写权力令人腐化与政治斗争之残酷无情,等等。
这些作品纵或在某一方面超越了《射雕》的文学成就,但因刻意描写人性「极
限情境」的种种变态行迳,遂不自觉地失去了《射雕》那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的亲和力;而太多「情理之外」的特例,亦难免流於为变而变,令人匪夷所思;
以致显得不真实、不自然。直到《鹿鼎记》(一九六九年)问世,以一个仅识武功
皮毛而不学有术的「小杂种」,竟将天下英雄、历史人物玩弄於股掌之上;乃开中
国武侠小说前所未有「无剑胜有剑」的新境界。
金庸《鹿鼎记》之「反武侠」与塞万提斯《魔侠传》之「反骑士」最大的不同
,在於两者创作动机:塞万提斯因痛愤当时西班牙人沉迷於骑士文学的浪漫故事,
遂用反讽现实的手法写「小人物狂想曲」,教吉诃德到处碰壁,梦幻成空!而金庸
却是出於「向自我挑战」心理,乃一反武侠传统,打破世俗观念,彻底解放人性;
教韦小宝「斗智不斗力」,为了争取生存机会,无所不用其极!其实这正合孙子兵
法所谓「上兵伐谋」之道,因而武功在此尽成虚妄;韦小宝机诈百出,到处招摇撞
骗,竟无往而不利!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武侠无用论」的明证,实则不然!正由於《鹿鼎记》写韦
小宝运气太好、际遇太奇,万事绕不过一个「巧」字;加以又充满笑料,逸趣横生
,遂自然而然淡化了反讽现实或反讽武侠的冷隽意味。它所表现的是浪漫文学之极
致,「无」为「有」之用,在这部书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迄至一九七二年九月《鹿鼎记》在《明报》上连载完毕,金庸宣告「封笔」(
实则展开另一波全面修改旧作大工程)为止,他一共创作了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
说;但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仍无过於《射雕英雄传》。该书博采还珠、白羽
、王度庐、朱贞木各家之长,取精用宏,推陈出新,乃造就了金庸「一代武侠宗师
」地位。其影响於当世者,大致有以下数端:
(一)《射雕》融合历史、侠情、武功、文艺、趣味於一书,建立了新一代武
侠小说的「综艺」风格与典型。
(二)《射雕》统一用四字文句分章回;促使六十年代以后台湾武侠作家群起
效尤,蔚为风气。
(三)《射雕》虚构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奇特人物及提
法,悉为台、港武侠作家所宗,后更衍演成歌诀式「江湖顺口溜」。
(四)《射雕》在各地版本之多与伪续书之乱,亦令人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金庸所建构的「入世武侠」神完气足,刚柔并济;与早年还珠幻设
的「出世武侠」前后辉映,亦同臻雄奇壮美之境。特别是金庸灵活运用还珠小说中
的奇妙素材,含英咀华,所过皆化;再采取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乃
使武侠小说脱胎换骨,焕发新姿,普遍获得世人肯定与重视。凡此绝异成就,当然
是跟金庸本身兼具深厚的文史素养与卓荦才华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其同辈及后起
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泰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
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清宫派」武侠名家——蹄风及其他
蹄风本名周叔华,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原为「广派」武侠老作家之一,但地
域色彩并不甚浓,曾写过《血战古兜山》、《勇闯十三关》及《海南侠隐记》等短
篇武侠小说。在所谓「新派」武侠崛起之际,蹄风亦别走偏锋,以边疆民族传说为
题材而撰《猿女孟丽丝》、《天山猿女传》等书,由是声名渐著。
嗣后,从一九五六年起,蹄风陆续推出《游侠英雄传》(即台版《四海英雄传
》)、《游侠英雄新传》、《龙虎恩仇记》、《清宫剑影录》及《武林十三剑》等
系列作品,紧紧扣住「反清复明」的故事主题;演叙青龙会联合天下剑客、奇人,
与江南八侠共同对付「魔王」雍正之始末,以及清宫诸皇子为夺帝位、尔虞我诈之
内斗,长达百余万言。由於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武打紧张热闹,乃轰动一时。蹄风
挟此「清宫派武侠」和金庸、梁羽生早期作品互争雄长,几有鼎足而立之势。
《游侠英雄传》显然深受郑证因「帮会技击派」小说影响,故一开场就大谈中
国武术源流,兼论内外家功夫之长短;书中对於清初秘密帮会活动情形,缕述甚详
。此一系列小说旁参野史、传说,原本格局甚大;惜因作者缺乏新文学技巧,从头
到尾都以旧氏说书人的口吻「说书」;故个别情节虽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然整体
看来,不无枝蔓杂生之感。其未能获得较高评价,症结在此。
此外,又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高峰等以武侠小说鸣世,亦值得一提。
‧金锋本名张本仁,一九二七年生,原籍广东。初以「毛聊生」为笔名,杂抄
「北派五大家」作品撰广派武侠小说,成书不计其数,但俱无可观。后改笔名为「
金锋」,自出机杼,写下「虎侠擒龙」等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说,多半具有历史
背景;其中尤以《西域飞龙传》、《天山雷电剑》、《冰原碧血录》、《子母离魂
剑》四部曲为代表作。然此一系列穿插清宫秘辛与香妃故事,乃至描写边疆风情等
等,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金庸、梁羽生及蹄风同类作品之影响,殆无可疑。而作者以
「抄书」成名,实为异事。
‧张梦还本名张扩强,一九二九年生,原籍四川;系中央军校二十二期炮科毕
业,因故留港而以写作为生,曾任《明报》编辑。一九五七年张氏在《武侠小说周
报》发表《沉剑飞龙记》,以明初学士方孝孺后人方龙竹复仇故事为经,武林门户
之争为纬;文情跌宕有致,状声状物均极见精神。此书分为二十三回,都四十万言
,堪称杰作;可惜结尾「还珠化」,令人突兀,未免美中不足。
在香港众多武侠作家中,张梦还的文字功力直追金庸,而与梁羽生在伯仲之间
。同时他也是最迷还珠(梦还),并善於提炼《蜀山》奇妙素材之佼佼者。惟其所
受影响太深,故继作《青灵八女侠》、《十二女金刚》等书,便明显有《蜀山》峨
眉派诸女的影子在内,此亦无可讳言。张氏迄今已结集成书的武侠小说共有十二部
,水平殊不一致;然以争夺武学秘笈而导致各大门派对立的写法,则别开生面,领
先潮流,当与金庸首创争夺「天下第一」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后这种
「花招」被人一用再用,已流於公式化之滥套矣。
‧牟松庭生平不详,文笔古茂洗练,博闻广识,仿佛平江不肖生。一九五七年
左右,写下《关西刀客传》、《红花亭豪侠传》、《张文祥刺马》等书。其中尤以
《红花亭豪侠传》(台版改名为《洪门英烈传》)之演武叙事、重情尚义、行军布
阵、反讽世态,无不精彩纷呈!作者兼有《水浒》与《三国》笔法之长,行文不测
,豪气迫人!惜其作品不多,否则成就当在梁羽生之上,而可与金庸比肩。
‧高峰(非高小峰)生平亦不详。观其《高原奇侠传》、《蟠龙剑客传》、《
五岳豪侠传》诸作,文情不俗,略似蹄风「清宫派」小说。至於香港其他武侠作家
如专写女侠传奇的江一明,以及风雨楼主、避秦楼主、石冲等,俱乏善可陈。而所
谓「新派」竟出现将古人诗赋意译为白话文者,则其荒唐程度不言而喻,也就无须
深论了。
之后又出现了玄幻武侠时代。
创始人黄易 代表作家-黄易、莫仁 代表作品《大唐双龙传》、《星战英雄》
在新武侠时代的热潮渐渐冷却,古龙去世,金庸封笔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武侠文化进入低谷。玄幻时代悄悄的来临了。
玄幻的武侠作品开始广泛的应用气势、预测、环境衬托等手段将武功的能力再次放大。尤其是莫仁的作品《星战英雄》系列中描写的对内力(能量)进行压缩以及对人体经脉的扩张等创新被广泛应用。
不得不说在今天,武侠小说,包括玄幻武侠已经渐渐的没落了,新的作品越来越少,读者也远远不如以往的狂热。
1960 始尝试写武侠小说<苍穹神剑> ,但技巧甚劣,有如故事大纲。
1961 写<飘香剑雨>、<残金缺月>、<月异星邪>等书,以诡异情节取胜;但基本走的还是传统路子,顶多加上几句文艺腔,并无特别过人之处。这一时期古龙写作态度迹近儿戏,新作随开随抛,不负责任,惟偶为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实力,尚未激发;或以为武侠小说业经「定型」,不过如此而已。
1962 发表<剑气书香>、<失魂引>等早期诸作,文情不俗,乃渐有起色;然基本上仍未能突破创新。
1963 受到陆鱼<少年行>之启示,发现「新型武侠」大有可为,遂亦逐渐改变传统笔法,陆续作<孤星传>与<湘妃剑>等书,试图走出一条新路,却未成功。
1964 完成他第一阶段的压卷之作<浣花洗剑录>,文情跌宕,饶有诗意;令人直觉地感到:古龙不耐烦在半新不旧的武侠传统里兜圈子,讨生活了。他要浣花洗剑,自作主人!作为一个改革传统武侠小说的「急先锋」,古龙汲取了日本名作家吉川英治<宫本武藏>所彰显的「以剑道叁悟人生真谛」、战前气氛及一刀而决;会通了金庸<神雕侠侣>的「无剑胜有剑」之说,而发为「无招破有招」的无上剑道奥旨,析理精微之极。此一所谓「无招胜有招」,较金庸<笑傲江湖>写风清扬传授小冲「独孤九剑」之无上心法者,足足早了三年!!!
其次,他引进倭人「迎风一刀斩」的刀法,三招两式,人头落地;从此即不再写冗长的打斗场面----这是他突破武侠传统之处,也是他一切「简单化」的开端。
其三,由此书起,他竭力营造文艺气氛,藉平凡简洁的对话,点出哲理。并且运用许多饶有诗意的语言,刻画人性,并寓於生命哲理。
可惜<浣花洗剑录>伏笔太多,无法收束,终贻「虎头蛇尾」之讥,而减损了此书应有的艺术价值。
⑸ 武侠小说的创始人是谁
平江不肖生
⑹ 从武侠小说开始发生了什么
在现代武侠小说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这样的描写:一个武功高强的剑客,经过了多年修练,武功已臻化境,举手投足之间,便可伤人于无形之中。尤其是有的武林高手会一种叫做“狮子吼”的功夫,这种功夫是指发功之人吼出一种强烈刺耳的声音,而功夫较弱之人面对这种特异的神功,不堪一击,顿时被震碎五脏六腑而死于非命。到底有没有这种武功,我们无需去做考证。但是,声音能伤人,甚至使人丧命,则确有其事。这就是高强度的噪声,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噪声同其他污染一样,对人体的健康和其他生物也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
地球上自从有动物以来,能被感觉到的声音也就随着动物的发展演化而诞生了。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声音对人类的发展就成了决不可少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间,声音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换意见、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在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里,声音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完全替代的。我们很难想像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在人群中间没有了声音,世界陷入死一般的寂静之中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如果我们真的到了没有声音的地方,这个地方肯定是异常恐怖,人们甚至连一天都无法坚持下去。
但是,声音和其他事物一样,它的大小也需要有一个度,超过或者是低于这个度,要么声音就变成了噪声,走向了它的反面,要么声音就失去了它应该有的价值。假如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如果伴音极其低微,我们只能看到剧中的人物张嘴说话而听不见声音,这岂不变成了无声电影,我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别扭;如果电影的伴音非常大,嗡嗡之声震得耳膜发疼,你一定会无法忍受这种强烈的噪声于扰,可能早已逃离了电影院。
强烈的噪声会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当你刚从机器轰鸣的厂房里出来,或者经过“突突突”的风镐旁时,你一定会感到耳朵听不清声音了,必须过一会儿才能恢复正常,这便是噪声性耳聋。如果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会使听力显著下降。
噪声会严重干扰中枢神经的正常功能,使人神经衰弱、消化不良,以至恶心、呕吐、头痛。它还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使人不易入睡,容易惊醒。产生吵闹或者烦恼等不愉快的感觉。它对脑力劳动者和病人的影响就更大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噪声污染的治理。现在,空中飞行的新式飞机比60年代和70年代初生产的飞机所产生的噪声降低了许多,笨重的煤动力火车已被内燃机车和电气火车所取代,汽车的噪声也较以前减小了,各国主要城市的街道都安装了噪声监测装置,禁止超标准的车辆通过。
科学家们还在积极探索减少噪声污染的方法,根除噪声的声源,使大家能生活在一个宁静而和谐环境中。
⑺ 武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要说源头,那要很早很早了呢
武侠: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身的勇武主持公道正义之侠士。从太史公的《游侠列传》开始就记述这类传奇故事。但“武侠”一词却由来甚晚,据说是由日本人所衍创,至明清时代流传至中国,即而“武侠”一词开始大行其用。
《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虽然写的是真人真事的历史,但司马迁的文笔是真没话说,读起来就跟小说似的。以至于从那以后,武侠小说的有很多情节都借鉴了其内容,或是其中人物的性格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武侠在中国的发展史渊远流长。关于他的发展史,有很多种说法,比较通俗的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源于唐人小说,如代表作《聂隐娘》、《昆仑奴》、《红线》、《虬髯客》等作品,侠义类小说由此开始大行其盛,接受这种说法的人比较多。另一种说法是:源于太史公〈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由于侠义小说是传奇类小说,与太史公的严肃传记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接受这种说法的人并不多。
汉朝太史公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写了荆柯、郭解、聂政、豫让等游侠刺客的传记故事,塑造了一个个侠烈至性,血肉丰满的文侠武侠形象,几千年来涤荡着读者的心胸,是武侠小说发展的原动力。不过这毕竟是传记文学,还不是纯粹的武侠创作。到了六朝时期,志怪小说盛行,但也夹杂有歌颂侠义志士的作品,如著名的〈搜神记〉,其中就有类似的豪侠故事,但篇幅不长,情节也较简单。
在后来,唐朝有唐传奇,虽然唐传奇不仅仅是武侠,但也算是武侠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学领域极其繁荣昌盛,传记小说也开始大行其盛。唐初以爱情和神怪为主,代表做有:《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霍小玉传》等,到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势力强大,彼此以刺客牵制和威摄对方。刺客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因此社会上盛行游侠之风,以此为内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聂隐娘》、《昆仑奴》、《红线》、《虬髯客》,显示在当时动荡的社会中,人们对现实的无奈,又看不到希望与出路,只有寄情于那些锄强扶弱、伸张正义的侠客身上。不畏强暴、本领非凡的侠客,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特别是《虬髯客》,写的是隋末时期,虬髯客、红拂、李靖这风尘三侠的故事,全篇侠气纵横,依托历史为背景,衍生出一段豪侠故事。金庸称该小说乃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到宋元时期,武侠文化衰落,直至明朝又开始了一个颠峰。
明朝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是武侠小说的又一颠峰,他把武侠小说从文言变成白话,又短篇而到长篇,演义类章回体小说开始盛行,也标志着武侠小说创作的成熟。另《西游记》、《封神演义》、《三逐平妖传》、《绿野仙踪》等书,内容虽然同武侠小说大相径庭,但却对后来出现的剑仙系列小说有脉络相承之处,可以算是武侠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另一条支脉吧。
到了清朝,公案类小说发展很快。如《施公案》、《绿牡丹全传》,《儿女英雄传》、《万花楼》、〈三侠五义〉等等。这类小说的特点是将官府与侠客联为一体,清官公正廉明,侠客行侠仗义,书中即有英雄仗义,又有儿女情长,突破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局限性。除了此类侠义小说外,神怪类小说也得到了发展,如〈济公传〉〈聊斋志异〉等。这类小说的人物亦侠亦僧,亦神亦怪,情节多为正邪斗法,行侠仗义,捉妖伏魔,是剑仙系列小说的前身。
到了民初,武侠小说的创作盛况空前,当时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是近代武侠小说的先驱,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影响深远,同类的小说有《荒江女侠》,《碧血丹心》,《四海群龙记》,《江湖二十四侠》,《十二金钱镖》,《鹰爪王》,《卧虎藏龙》,各擅胜场,名振一时。南派的代表人物是还珠楼主,主写奇幻剑仙,代表作有《蜀山剑侠传》和《青城十九侠》,揉合神话、志怪、剑仙、武侠的奇幻作品;其玄思妙想,包罗万象,洵开中国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观!对后世武侠作家影响之大,迄今无人能及。
此外,近现代以来,武侠小说有新、旧两大派的说法,大抵是由新、旧文学之分而来。故范烟桥著《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特加点明:「旧派」主要是指章回体小说。然而此一 界定对於武侠小说而言,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凡是长篇武侠小说必分章回,无论其
为对偶、孤句或是长短不一的回目,皆不例外。
那麼所谓「新派」武侠小说究竟何所指?笔者认为理应以作品的内容所表达的
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文学技巧而定,且缺一不可。就此来看五十年代以后号称「新
派武侠小说创始人」的梁羽生作品,实在「新」得有限而不能成「派」。其所以获
此不虞之誉,盖因当时香港传播界竭力宣传鼓吹,以有别於大陆全面禁止的「旧派
」武侠小说或香港本地泛滥成灾的「广派」武侠小说而言。
惟不可否认,自梁羽生、金庸先后崛起香江,武侠小说即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
所发展。香港方面,除梁、金二子外,另有蹄风、金锋、张梦还、牟松庭、江一明
、避秦楼主、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而台湾方面则声势浩大,计有郎红浣、成
铁吾、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卧龙生、司马翎(即吴楼居士)、诸葛青云、孙玉
鑫、龙井天、墨余生、天风楼主、醉仙楼主、独抱楼主、蛊上九、古龙、陆鱼、上
官鼎、东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萧逸、古如风、向梦葵、
陈青云、柳残阳、司马紫烟、秦红、独孤红、温瑞安等等(以上大略按其出道先后
排序);云蒸霞蔚,极一时之盛。但其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武侠作家并不多
⑻ 古今多少将和相,一锥黄土半筐草出自那个诗人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出自( )。
: 《炭鬼》
; 《三代》
; 《难民》
; 《老马》"
"“私淑”里尔克的一位中国诗人,以他取得的巨大成绩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诗哲的地位,他的《十四行集》,攀上了20世纪40年代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这位诗人是( )。
: 穆旦
; 卞之琳
; 冯至
; 艾青"
"“鸳鸯蝴蝶派”时期的言情小说可视作“纯情小说”,代表作品是徐枕亚的( )。
: 《玉梨魂》
; 《啼笑因缘》
; 《金粉世家》
; 《秋海棠》"
"《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二书极为畅销,多年来各销五百余版。其作者是( )。
: 周瘦鹃
; 无名氏
; 徐訏
; 包天笑"
"《新月诗选》的编选者是( )。
: 徐志摩
; 饶孟侃
; 卞之琳
; 陈梦家"
"1936年出版其第一本诗集《大堰河》的诗人是( )。
: 赵树理
; 何其芳
; 艾青
; 丁玲"
"被公认为是现代武侠小说的开端是平江不肖生的( )。
⑼ 请教一部武侠小说
这本书我也看过,好像上面有什么千面人魔,我也找了很久了,你知道了给我说一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