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现代化特征
㈠ 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争名夺利,写的东西无病呻吟要不就是废话、鬼话、浑话,没实际意义的东西。
绝大部分作家都是向钱看齐,没有文人的傲骨了.............很是失败的文坛......................
仅有个别一些值得去读,诸如:陈忠实、叶永烈、贾平凹......这一些作家我觉得还算是个为民众为中国文化做出贡献的人
祝君愉快
㈡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
《海上花列传》是中国文学古今转型的一个鲜明的标志。从题材选择、人物设置、语言运用、艺术技巧乃至发行渠道,都显示了它的原创性才能,也说明了中国文学即使没有外国文学思潮的助力,也会走上现代化之路,我们民族文学自身就有这种内在的动力。《海上花列传》作为通俗小说的优秀代表作比精英文学早四分之一世纪就悄悄地为中国文学开拓着现代新垦地。《海上花列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说是光芒四射的。至少有四位大师级的文学家——鲁迅、胡适、张爱玲以及刘半农,他们都给予它高度的评价,是公推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不过要说言情长篇小说中的开山之作,还是张资平的那部《冲积期化石》。这两部一个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一个是中国言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㈢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是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出现。
(一)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发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篇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二)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陆续发表了包括《阿Q正传》等为代表作在内的《呐喊》、《彷徨》,把中国现代小说推向艺术高峰。纵观《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鲁迅的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其创作不但具有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而且做到了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成熟创新,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因此,鲁迅小说不但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㈣ 中国文学的特点
中国文学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
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
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
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
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二·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
其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
其二,“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
其三,“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
其四,“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
三·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互为补充的,儒、道、释3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 、道家 、佛教思想有相异和对立的一面,又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
在中国文人身上,积极入世和消 极 避 世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彼此消长。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有着鲜明的表现。
(4)中国小说现代化特征扩展阅读
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二、朝代的不平衡。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有的朝代相对繁荣些,有的朝代相对平庸些,这很容易理解。
三、地域的不平衡。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 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㈤ 现代小说的体式特点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末,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发生了历
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奏之快,方面之广,程度之深,在我
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颇为罕见的,成为人类文明史上蔚为
壮观的辉煌篇章。以往的数十种总体性文学史著作,为描述这
种历史性巨变曾作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勿庸
讳言,还普遍地存在着许多缺陷,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文学体
式的生成演进的历史过程和经验规律,尚缺乏系统完整的专门
性观照。即使那些以文体为中心的文学史,实际上也大抵是以
文体作为建构体例的框架、划分作家作品类型的依据,对文体自
身演变的整体审视,是相当粗疏的。至于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等专题史著情况虽然要好些,所占比重要大些,论述要突出些,
但总体观之,占压倒地位的仍然是对运动、思潮、论争、作家生平
文学活动、作品主题、题材、人物、创作方法等的论述,文体流变
史描述的薄弱、零散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而且是机
械地将近百年文学切割为近代、现代、当代三个部分,分开描述,
独立成书,显得琐碎、孤立,缺乏贯通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韦勒
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曾指出:文学文体学必“将成为文
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部分,因为只有文体学的方法才能界定一件
文学作品的特质”。“假如我们能够描述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的
文体风格,我们也就无疑能描述一组作品和一个文学类别的文
体风格”,“我们甚至还能进一步总结一个时代或一个文学运动
的风格”。中国近百年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充分显示出撰
写专门的文学体式流变史的必要性。
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告别了古典形态,小说、诗歌、戏剧、散
文、批评等体式朝着现代化的方向竞相发展。五种文学体式不
仅不断地独立地丰富、完善着自己,而且相互渗透、吸收、融合,
展现出争奇斗艳、瑰丽多姿的动人风采。在文体史中展示一批
别具特色的文体创造成果,总结一批风格独异的文体家的创作
经验,对于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是在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体式的优良传
统和吸纳外国文学体式的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
择、融合、变异、创新,其间曲折迂回,艰辛备至,既有成功的经
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对于文学体式的纵向考察,对诸多文体规
范的系统总结,将对文学史的编撰和教学起充实和丰富的作用,
使之更加完整,更加坚实,更加富有文学史的本体特色。
实践是理论的基本源泉。文学批评理论和文体理论是从创
作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的创造性转化,体
裁模式的生成机制,审美特征的全面建构,文体实现现代化、民
族化、个性化的途径和方法,无疑能给文学理论批评学和文体学
提供生动的材料和丰富的经验。
很显然,编撰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的理论意义和实
践价值重大而深远,但所面临的困难甚多,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
行认真的思考,作出审慎的选择。
什么是文体?其确切涵义该怎样界定?我国古代的文体理
论和创作成果如何吸收?西方的文体理论和文体分析方法怎样
融合?尤其是由于西方文学—文化传统、语言表述等诸多方面
的民族特质的不同,在参照、摄取时如何弃取,为我所用?这些
都是极为艰难的课题。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重视文学主题人
物、思想意义等层面的研究,我们也颇为习惯这种操作模式,怎
样才能按照文学体式的要求确立视角,切入文学历史的描述,而
与一般的文学史著区分开来?我们各卷的著者只好根据自己的
理解,在文体内涵的把握和切人角度等方面,分别作出自己的规
定。
杰出的作家是文学历史的代表。他们的文体成就是形成文
体流变史的关键性因素。文体史无疑应该充分展现他们的文体
业绩及其意义。但如何体现其地位和作用,在理解和操作上主
要有两条不同的路子:一条是集中而完整地列出专章专节予以
评述;一条是将作家放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系列之中分散
进行评述。我们认为,两种方式,可以灵活掌握,自由选用。只
要做得好,保持文体家的完整性,或是“切割”文体家,都无不可。
考虑到编撰主体和创作主体的复杂情况,我们决定采用因人制
宜、因体制宜的原则,不强求一致。这将有助于保持各卷的鲜明
个性。
长时期以来,文学文体学在语言学等学科的影响下,逐渐形
成了一套概念术语系统,诸如,语符、语链、语义、语场、语境、语
域、语型、语式、语本、语象、语感、能指、所指等等。这些术语的
运用,既有同中国近百年文体现象如何适应的问题,也有编撰主
体对它们的理解和运用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卷的著
者如何选择、运用文体术语,同样是一个难于强行规范的问题。
对此,我们依旧主张实行多样化的方针,让著者根据各种文体现
象的特点和自己的认识,作出认真的抉择。这样做可能会出现
某些术语运用和操作方式不尽规范一致的现象,但作为集体的
尝试,恐怕是很难完全避免的。
开拓视野,调整格局,打破近代、现代、当代的机械切割,以
文学的现代化为中心,实现中国近百年文学研究的一体化,是我
们多年来所执著追求的目标。本书的编撰正是我们总体计划的
一部分。但对这段整合为一的文学历史如何命名,学术界的意
见是相当分歧的。有的主张叫“二十世纪文学”。但中国文学的
现代化进程开始于十九世纪末;再过几年,我们就要跨人二十一
世纪,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还要持续下去。从时间包容的准确性
考虑,“二十世纪文学”的提法显然无法涵盖跨世纪文学的历史
实际。有的提出用“十九一二十世纪文学”。但对时间的下限将
延至二十一世纪这一问题仍没有考虑在内,且字数太多,叫起来
相当拗口。有的提出叫“现代文学”。认为这是同我国古代文学
相对应的概念,不仅显示时间范畴,也显示内容范畴和价值取
向,即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文学,这一称呼既准确,又简洁。但问
题是目前大家习惯上多不如此理解,很容易和1917—1949年的
“现代文学”概念相混淆,似乎也有可议之处。如何办呢?我们
主张称“近百年文学”。这样不仅可以包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纪,几年后进到二十一世纪,如果时间往后不拖得太长,前后加
起来大抵是一百多年。所以,这一称谓包容性大,显得较为准
确,叫起来也简洁上口。
关于文学史的分期问题,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采用社会
历史分期和兼及文学自身特殊性相结合的双重标准。这从理论
上看似乎相当全面,但其实践结果往往是以前者代替后者,或者
顾此失彼,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我们主张用纯文学标准,
即完全按照文学自身演变的阶段性特征(时期标志)来划分时
期。这样做并不是排斥和割断文学同社会历史的联系,否定其
对文学发展的制约,而是看社会历史变革对文体流变的实际影
响,从这种已经发生了的实际影响来认识和把握前者对后者的
作用。坚持文学分期问题上的一元论,不但有助于克服双重分
期标准所带来的混乱,而且有利于实际操作。正由于我们充分
注意文学本身的特殊性,所以对五种文学体式流变史的分期,不
作整齐划一的机械规定,要求统一的起讫时期和阶段性标志,而
由各卷的著者根据各自的文体历史的发展实际,来划分自己的
时期。这样做也许较能体现对文学历史本体和编撰主体的尊
重,有利于史著的科学品格、学术个性的形成。
学术著作的编撰是以学术的预想为先导的。作为一个学术
群体,我们所潜心追求的编撰目标是:
其一,从大量的创作文本中,梳理中国近百年五种文体的发
展过程和流变轨迹,力求清晰地描画出文体发展的总体性线索
和阶段性脉络,从纵向上展现其发展格局。
其二,从同中外文学的多重联系中,同社会历史、思想文化
的多重关联中,分析近百年五种文体发展的动因,流变的规律,
及逐渐形成的文体规范,总结文体继承革新的历史经验教训。
其三,自觉地站在当代的高度,以新的时代眼光和清醒的反
思意识,审视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的得失,在反思历史的基础
上,对若干问题提出前瞻性的看法,或从历史的描述中预示文体
发展的未来趋势。
其四,以历史—美学方法为主导,广泛吸收融合我国传统的
研究方法和外来的各种研究方法的优长,力求使研究对象同研
究方法达到基本的契合和协调,以便充分开掘近百年文体的丰
富含蕴,把握其本体特质。
㈥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
(1)文学从一般的文字文章以至于文化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独立的,同时又是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
(2)以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的体裁。
(3)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从未有过的强化,成为作家迫切的自觉的追求,并且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
(4)现代意义集中表现在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不同于传统的“仁”和传统的爱国主义)。现代的民主主义(包括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是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
(5)作品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从二十年代中期起,单纯着眼于宣传鼓动的作品大量出现。抒情文学在最初的十余年里有过繁荣,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却日见萧条,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复苏过来。
(6)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痛苦——抗争——解放、武装斗争(阶级的和民族的战争),是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历史人物和事件得到新的描绘,外国题材比较多的进入中国文学作品,关于人物内心生活,包括潜意识的渲染也开始出现。
(7)作家和读者之间有更为广泛和亲切的交流。大众化和化大众(教育群众)这既矛盾又统一的双重任务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广泛深刻的联系,并在现实生活(主要是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不过,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艺术本身的提高和文学多种功能(特别是审美作用)的全面发挥。
(8)现代文学诚然是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也是广泛接受了世界文学新潮滋养的产物。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学,并且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
㈦ 五四新小说现代化 的特征 谢谢
五四新文学理论是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形成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兼容性和混杂性。
㈧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表现在外发性和后发性:中国文学思潮从西方引进, 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中国文学受到多种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 具有复合性。在接受过程中, 中国文学出现了对外来文学思潮的误读, 主要是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读。由于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
冲突, 导致文学思潮演变的倒序和反复, 如五四启蒙主义被新古典主义取代以及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复兴; 也导致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滞后, 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主潮。
㈨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1,首先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穷则思变的结果。
2,其次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3,外国文学,文化的巨大影响。
基本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