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鲁迅小说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成就
❶ 鲁迅小说《呐喊》与《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地位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极重要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记》还是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这可从两方面说明:第一,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这表现在:①它直面人生,如实描写,毫无讳饰,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对旧社会的丑恶、罪恶和病根,作了深人的揭露,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达到过去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高度,如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等。②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期望人民群众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与社会改革道路的探求,表现出与人民大众及其解放事业密切相连的特点。③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 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开创的包含上述三个重要思想特点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由于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创新精神,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与丰富经验。这表现在:①艺术上的开放和创新精神。鲁迅对中外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广泛而大胆吸取,从而对中国传统小说作了重大革新。例如,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主要是现实主义方法,但也有以浪漫主义方法为主的作品,如《不周山》 (初版《呐喊》);有象征主义气息很浓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又如,开拓了多种小说体式,如有叙事体小说,也有抒情体小说、讽刺小说等,并是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再如,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把传统小说结构形式服从于故事情节变革为服从于人物刻画和主题表现。表现手法也大大丰富了。②艺术上的成熟。鲁迅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他吸收而不模仿,融会贯通,虽是开山之作而艺术成熟。因而既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基础,也在艺术上 对现代文学发展发生重要影响
❷ 怎样理解《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急用,谢谢
在“五四”当时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以白话写小说的第一个人。后来他在回顾这段经历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①鲁迅开始创作的目的和他当初从事文艺运动的愿望是一致的。他写下将近三十篇小说,充分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在这一时期里,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已经暴露无遗,从“五四”起开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但是工人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群众联合,广大人民依旧过着被奴役的生活。这是一个痛苦的时代,一个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时代。鲁迅的小说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些小说随后结成为《呐喊》和《彷徨》两个短篇集。和旧民主主义时期上层知识分子提倡的所谓政治小说、社会小说不同,鲁迅不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以实际的成绩为白话扩大阵地;并且一开始便将文学艺术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❸ 鲁迅的《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们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完成了现代小说的艺术转型,没有鲁迅的筚路蓝缕之功,我们今天的小说恐怕不会有如此繁荣和创新的局面。
【艺术成就】
一、题材的突破和深化
传统小说注重情节,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传奇性,叙述的对象或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或是聚散离合的才子佳人,形成旧小说特有的题材模式。而《呐喊》和《彷徨》则直面惨淡的灰色人生,转向写普通人的平常事,刻画“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在题材上有了全新的突破。
二、叙述方式的现代转变
与传统小说有头有尾,环环相扣,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不同,鲁迅的小说作品叙述方式灵活多变,别具匠心。这位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他的天才的发挥和转化,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典范。《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主要与小说的叙事艺术相关,鲁迅有意识地发展了小说叙述者的复杂艺术。
三、象征性意蕴
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以“为人生”的社会写实小说为主,而表现自我、袒露内心的自叙小说也风行一时,在民族灵魂改造和个性解放方面它们都起过巨大的作用,而在艺术表现上,却不如《呐喊》、《彷徨》深沉蕴藉。可以说,《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而这现实主义又是开放的,以写实为主,融合了多样表现手法,尤其是汲取“象征”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浓郁的象征色彩和意蕴。象征的运用增强了写实文学的文学性,有言近旨远、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语言特色
鲁迅的文字精警峭拔,减省有时到了“洁癖”的程度,他以深刻的社会阅历和强大的思想能量为神髓,着墨不多而内力充实,元气精锐;但有时为造成一种崎岖辗转的效果,也不吝啬繁复、冗长的表达。整体上看,如李长之所说,从容不迫是鲁迅小说特有的优长。
总之,作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发轫力作,《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各自强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❹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主要贡献在哪些方面
两个方面:
1、文艺贡献
鲁迅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
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网络全书。
2、学术贡献
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
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
(4)论述鲁迅小说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成就扩展阅读:
鲁迅代表作品介绍:
1、《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
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2、《彷徨》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后编入《鲁迅全集》。
《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
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鲁迅
❺ 请教<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继《狂人日记》后,鲁迅在1918-1922年间连续写了15篇小说,1923年收入《呐喊》,1924-1925年间创作11篇小说,加上从《呐喊》中抽出的《不周山》编为《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呐喊》和《彷徨》史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之作,也是成熟之作。
❻ 鲁迅的《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是什么
【思想内容】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们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完成了现代小说的艺术转型,没有鲁迅的筚路蓝缕之功,我们今天的小说恐怕不会有如此繁荣和创新的局面。
【艺术成就】
一、题材的突破和深化
传统小说注重情节,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传奇性,叙述的对象或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或是聚散离合的才子佳人,形成旧小说特有的题材模式。而《呐喊》和《彷徨》则直面惨淡的灰色人生,转向写普通人的平常事,刻画“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在题材上有了全新的突破。
二、叙述方式的现代转变
与传统小说有头有尾,环环相扣,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不同,鲁迅的小说作品叙述方式灵活多变,别具匠心。这位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他的天才的发挥和转化,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典范。《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主要与小说的叙事艺术相关,鲁迅有意识地发展了小说叙述者的复杂艺术。
三、象征性意蕴
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以“为人生”的社会写实小说为主,而表现自我、袒露内心的自叙小说也风行一时,在民族灵魂改造和个性解放方面它们都起过巨大的作用,而在艺术表现上,却不如《呐喊》、《彷徨》深沉蕴藉。可以说,《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而这现实主义又是开放的,以写实为主,融合了多样表现手法,尤其是汲取“象征”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浓郁的象征色彩和意蕴。象征的运用增强了写实文学的文学性,有言近旨远、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语言特色
鲁迅的文字精警峭拔,减省有时到了“洁癖”的程度,他以深刻的社会阅历和强大的思想能量为神髓,着墨不多而内力充实,元气精锐;但有时为造成一种崎岖辗转的效果,也不吝啬繁复、冗长的表达。整体上看,如李长之所说,从容不迫是鲁迅小说特有的优长。
总之,作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发轫力作,《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各自强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❼ 鲁迅先生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哪些显著的影响成就
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本世纪接触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和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独特贡献。
❽ 为什么说“呐喊,彷徨”开创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没有鲁迅的《呐喊》、《彷徨》,就没有中国小说现代化征途上所跨出的第一阶段最坚实的步伐,鲁迅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正在这里。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先生以一个进步作家的身份,站在为广大劳动人民大众着想的立场上,为新文学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小说的革新和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在小说创作理论上他提到“这新的小说的生存,却是在不断的战斗中,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的观点,还坚持“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重要思想等等。
小说以现实主义方法,如实深入地状写了当时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达到了过去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活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的执着探求;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深入思考等等,充分表现了作者崇高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❾ 、为什么说《呐喊》和《彷徨》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现实主义写作传统
《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
一、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二、《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
❿ 论述鲁迅小说呐喊与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实成就
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