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来到现代的一部小说w
⑴ 赵括到底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湘南杂咏》,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说赵括纸上谈兵,其实有点冤枉了赵括。 首先,赵括的时代还没有纸,没有纸就说人家是纸上谈兵,这有些牵强。 更主要的是,要历史地看赵括,看长平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经过变法已经非常强大,其国力远在其他六国之上,赵国虽然偶尔有过局部的胜利,但想要真的战胜秦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败势已经不可逆转。长平之败应该是历史的必然。 战争开始前,大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笃,赵王只得派廉颇出战。可是廉颇初战就失利了,没办法,不得不坚壁不出,死守在营垒里。 让赵括替代廉颇,并不是赵括主动请战,更非赵括暗中买官,而是赵王的旨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组织安排、上峰命令。退一步讲,即使赵括请战,作为一个青年人,大敌当前,欲为国抗敌,也无可非议。问题是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实际上是专制制度下的赵王,不该让毫无战争经验的赵括带兵打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任命赵括为主帅,是赵王的错。 刘向《列女传》说: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臧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列女传》小说也,不可当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可见,直到赵括战死时,赵军仍旧能够保持有四十万的主力,赵括显然不是纸上谈兵之辈。而长平之战差一点儿成为武安君白起的滑铁卢。武安君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拒绝出任指挥官,指出"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秦军"伤亡过半",这是赵括的杀敌成果。 胡三省说"赵之丧师蹙国,不特以赵括代廉颇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计(联楚、魏以合纵牵制对抗秦)也"(《资治通鉴》卷五胡注)。这是说,赵国战败是由不得赵括的。 当代诗人熊东遨《过长平古战场》:"莫笑将军括,将军未惜生。"这是说,赵括一直战斗到最后,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应该表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话《列女传》也说了,通过这话可以看出,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成为赵国的将了,赵括不但已经是赵将,而且还得到了赵王"所赐金帛"。赵王是不会无缘无故就赏赐赵括的,一定是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立过战功,是打过仗的,而且打过胜仗。 赵括并不只是纸上谈兵。
⑵ 求赵括完整传记
原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译文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纸上谈兵”的典故
公元前260年,赵中秦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战死,四十余万赵兵尽被坑杀。
⑶ 赵括长平之战到底是怎么输的
要了解赵括为什么失去长平之战,你需要知道以下几点。第一,赵国是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连坡率赵军对抗秦军时,李牧正在防御匈奴。这说明当时赵国未能全力以赴,对抗秦国。其次,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公元前262年,白旗率领秦军进攻占领韩国的国王。然后南朝鲜的上党成为了南方的领地。面对即将灭亡的大韩民国,朝鲜国王决定向上党献上和平礼物。但县令冯挺不肯投降,便亲自把上党交给赵国。
就在赵国的军队被切断粮食供应的时候,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赵括急于突围,出人意料地率领军队进入白旗的埋伏。根据历史记载,这场战役,使敌人受伤一千人,损失八百人。秦军和赵军,伤亡各近十万人,杀死了赵括。还有饥饿的赵国士兵,他们没有反抗的意志。白旗下令杀死四十万赵军(包括被俘的民兵) ,以阻止赵军返回赵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赵军损失了近50万人,而秦军损失了近30万人。
这场战争之后,赵国再也没有能力统治世界,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对抗秦国。长平之战之后,白旗打算利用胜利的机会消灭赵军。但是秦国的宰相范,却嫉妒白的军功。于是在范遂的怂恿下,秦昭襄王接受了赵割六郡的条件,让白上撤军。后来,白人事业拒绝领导基
⑷ 赵括之死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赵括之死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赵括之死
作者:徐万鹏
前世
更新时间2009-6-9 15:07:31 字数:4025
赵括之死
我是赵括
的魂
如果没有长平之战,也许历史上根本不会有赵括这个人。现在的人绞尽脑汁为出名,但我这次出名付出的代价太大太惨痛。几十万将士的冤魂让我无法安息,无处躲藏。我无法原谅自己。
长平之战我心中永远的痛。
如果时光能倒流………….
我最讨厌的就是自己反复念叨这句话。每当这时我都会狠狠地扇自己一个耳光。
历史不会重来,我赵括已经被深深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也不会翻身了。
我的魂魄都累呀,心受到太多的谴责已经支离破碎。每时每刻都在承受着煎熬。几十万个将士的冤魂在阴间躲也躲不掉呀。
我不能,也没有权利为自己辩白。我只有默默的回忆。
长平之战我是尽力的,起码我没有苟且偷生。面对强敌我奋勇冲杀,但没用,一切都已定局,一切都已无法挽回。面对秦军的劝降我只有冷冷的笑伴以两声长啸。
长平之战我心中永远的痛!
历史就是历史,如果没有赵括可能也会有张括、李括之类的出现。但就我人生历程这个小环境再综合战国时代这个大环境来说有其必然性。
前世
1
我的家在赵国,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庄稼和牛羊。想起来我都眼泪汪汪。
赵国北部有蒙古草原,那里的匈奴骑兵劫掠成性。在和匈奴各部不断的绞杀中我们赵国发展壮大。是的,是绞杀,上百年的绞杀。赵国的人民想不骠悍都不行呀。……
确认后请采纳
⑸ 《战国风云之赵括纵横传奇》txt全集下载
战国风云之赵括纵横传奇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战国风云之赵括纵横传奇
作者:川流九天
序
更新时间2008-7-28 12:14:05 字数:264
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一段惟妙惟肖的情缘;
一瞬迷幻离奇的穿越;
一身纵横经纬的浩气;
带您走进古战国时代的奋勇波澜,
带您体验古战国时代的纯朴民风,
带您了解古战国时代的军事力量......
为何秦国能够一扫六合?
为何‘长平之战’赵国死伤惨重?
为何一代名将之后‘赵括’沦为‘纸上谈兵’的笑柄?
如果是你,又该将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
这段故事将为您揭开一段鲜为人知而永不枯朽的传奇....
敬请关注《战国风云之赵括纵横传奇》
战国风云人物之:赵威后
更新时间2008-8-13 17:24:06 字数:3344
伟大领袖*曾经号召全党领导干部“读一读《触龙说赵太后》,学一学古人如何对待子女”中的赵太后,即战国时赵国的太后,赵惠文王之妻,便是赵孝成王之母赵威后。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由赵威后执政。此人算是一位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在位时“安定国内,友好邻邦”,使强秦不得亡赵。《战国策•齐策四》中有如下一段关于“赵威后问齐使”的记载,足见其政治家的风采。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年成怎么样,没有遭灾吧?老百姓平安无事吧?大王也健康吧?”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臣下奉齐……
应该是全本了
⑹ 求~~穿越到唐朝,宋朝,明朝 或 清朝(前期) 当皇子 最后当上皇上的小说,或 直接穿越当皇帝的 也 ok。。
1、《回到唐朝当皇帝》
《回到唐朝当皇帝》是连载于纵横中文网的历史军事小说,作者是七月初三,已完结。主要讲述了唐贞观年,现代人刘衡穿越附身太宗三子汉王李恪的故事。
2、《步步生莲》
《步步生莲》是2010年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月关。主要讲述了社区工作者杨得成因为尽职尽责的工作而意外回到古代,成为丁家最不受待见的私生子丁浩,但丁浩应对世人、世事八面玲珑,聪明的抓住身边每一个机会。
杨浩拉拢离职的大宋丞相赵普和卢多逊,并联系大宋朝廷重臣发动宫变,逼登基不久的宋天子赵元佐禅让皇位,成为宋天子。
紧接着迁都洛阳,御驾亲征辽国,大败辽将耶律休哥,与辽国签订以归还大宋燕云十六州等地为主要内容的《宝光之盟》,大治天下。
3、《我是木匠皇帝》
《我是木匠皇帝》是由起点签约作家“独坐池塘”撰写的一部历史类小说,现已完结。
讲述的是现代人"叶翔"穿越到明末成为了天启,即皇位,厉行改革,拯救明朝,并将其打造成一个强国。
4、《网络宅男当崇祯》
《网络宅男当崇祯》 是云和山的此端所写网络小说,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现已完结。
梦回网络,搜寻自己需要的东西,脚踏野猪皮,拳打李自成,踹翻明朝士大夫精英。
5、《明帝》
《明帝》是一个现代版的章回小说,故事写一位现代人朱影龙穿越到明崇祯皇帝的故事,如何从一个小小的信王慢慢到达权力的巅峰。
⑺ 纸上谈兵的赵括讲的是什么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7)赵括来到现代的一部小说w扩展阅读;
成语质疑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⑻ 赵括真的是是“纸上谈兵”吗
前260年,长平古战场,秦军四月攻赵,秦军主将已是王龁,赵军主将已是廉颇,“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图)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赵奢说是勇者胜,但领兵出击之后,扎紧阵脚,看上去畏首不前,糊弄了秦国间谍之后,再全军卷甲疾行,两天一夜赶到战场,筑成营垒。之后赵军又抢占了制高点,逼着秦军要么决战,要么撤退,拿到了战场的主动权。这种会战形势之下,才大破秦军。
相比秦赵两国的国力处于同一量级但稍有差距,作为赵国主将的赵括之于秦国主将白起,那就相差了不止一个量级——称职和超一流的对比。超一流的天才看下面称职的将官,优缺好坏一目了然。
白起在长平之战前已经有了33年的自领一军的军官生涯,被记录下来的斩首数据就是四十四万了,与赵、魏、韩、楚都有过交手记录。而其中赵国的记忆感觉又是最良好的,只在前273年被沉江两万战卒,可前270年赵奢又一战全部打了回来。
长平血战之时,赵孝成王的脑子里肯定有11年前赵奢的光辉战绩,肯定是赵孝成王力主会战的参考指标之一,这些记忆让赵孝成王无所畏惧。他不太觉得白起有什么可怕,这是他想战的主因。赵括只因为是赵奢的儿子罢了,年轻人,没有哪个是不想立下不朽战功的。
于是赵括就这么上任了。相比他老爹,如果两军列阵对圆,再无退路,以死相搏,按赵奢说的战场之上勇者胜,赵括估计没问题。但老爹没告诉他战场之外智者胜,何况赵括还是带着组织的使命,必须快战,结果就悲剧了。直到明清之时,话本、小说开始普及,赵括就更加坐实了“纸上谈兵”的定论。
春秋时期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人也是像赵括这么干的,但是一败再败还是忍辱偷生,终于换来了一雪前耻的机会。所以说活着很重要,因为耻辱若是不用胜利去洗刷,久而久之,狂热的艺术家们就会把一段悲剧逐渐沉淀成一个笑话。
▌摘自《历史的赢法:用军》,文润燕生子(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授权合作稿
⑼ 跟赵括 有关的穿越小说有哪个
江山如此多骄 作者:鲟鱼 内容简介: 一场超时空交通事故使主角穿越了,新身为世家公子的新赵括如何在这个光辉的年代,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上演他的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