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日记体小说的叙事与话语策略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A. 《莎菲的女士的日记》
作者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方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虽没有对莎菲外貌的描写,但是我们从苇弟、凌吉士及周围的人对莎菲的态度上可以想象出,她是一个林黛玉式的病态美女,性情乖张而又让人怜爱。《阿毛姑娘》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是国立艺术院的教授想请阿毛作模特给他们画,每月给五十几块钱,这足以证明阿毛虽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妇,但肯定具有较好的面容和身段。真是虽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者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日记体中篇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末期。创作背景:丁玲是“五四”以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作家。丁玲在二十年代末期,自身便是在母亲影响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的感召下自觉追求自由、民主、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然后又在“五四”高潮退去时曾一度陷入苦闷的氛围中。《莎菲女士的日记》正是反映了这个大时代背景上的女性青年知识的精神状况,是作家的成名作,莎菲这一形象是她早期作品里一系列“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在莎菲身上,有对封建礼教的背叛,对追求“真的爱情”,个性解放的无限憧憬。她执拗地寻求人生的意义而无所得,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纵情声色中的危险,重感情更爱幻想、狂想。这就具体反映出历史投射到一部分知识分子身上的时代阴影——使反抗带有病态但仍是反抗,莎菲的苦闷是受“五四”新思想熏陶的青年,又在后来彷徨无主的真实写照。作品中主要人物有莎菲、苇弟、凌吉士等。
她作为一个觉醒的女性,一个有叛逆性格的女性,她的这种性格更集中地从她对爱情的看法和追求中体现出来。
她有着不同常人的爱情观:她卑视世俗的女人要一个家庭、一个丈夫、作一个安安稳稳的妻子。她追求的是丈夫、朋友、情人相统一。她追求着灵与肉相统一的爱情。因而她嘲笑毓芳和云霖是“禁欲主义者”。莎菲的这种“灵肉相统一”的爱情观是通过她与两个男人:苇弟和凌吉士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可以说,苇弟对莎菲忠心耿耿,关心得无微不至,但是莎菲看不上他。他怯懦,动不动就哭,一点也不懂得莎菲的思想,因而他不能走进莎菲的心灵深处。他尽管会是个好丈夫,却决不会成为莎菲的朋友和情人。此时的莎菲正陷入对“爱”的追求的幻灭的苦闷中,没有一个人理解她。而她是个已觉醒了的少女,有着强烈的性爱意识,她渴望被人爱和爱别人。对漂亮男人的渴慕,正是少女本能的意识。这时,她遇见了凌吉士,一个有着丰仪外表的南洋人。从此她失去了心理的平衡。表面上她仍如以往一样自尊、自强,心理深处却在忍受“爱情”的煎熬。她为追求爱情,不顾一切采取行动------搬家,这是她向爱情进攻的第一步。后来她又直面毓芳和云霖,请凌吉士给她补习英文。面对苇弟,她是那样清醒,而面对凌吉士,她的爱象所有的女子一样只有盲目。“我要占有他,我要他无条件献上他的心,跪着求我赐给他的吻呢”,她依赖着这种强烈的渴求而生活奋斗着。
慢慢地,她发现“就在他丰仪的里面是躲着一个何等卑丑的灵魂”,按理说,象她这样一个自尊自爱的叛逆女性,会断然与凌吉士绝交的,然而,正象莎菲自已所说的那样,她“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她无法超越自然人性中那种虚荣、征服、占有的欲望。因而,莎菲依然“倾慕他,思念他,甚至于没有他我就失掉一切生活意义的保障了。”她也清楚“假设只要我自已肯,肯把严厉的拒绝放到我眸子中去,我敢相信,他不会那样大胆。”然而她却“刚从梦里醒来,一揉开睡眼,便又思念那市侩了。”这样便形成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而情感却总是遥见上风的,一见到凌吉士,就只是疯狂地渴求他拥抱她、吻她。她的这种渴求与其说是对爱的渴求,倒不如说是一个征服狂的焦灼。因而,当她的目的达到后,她没有获得爱情的欣喜,而只有征服者的满足,“我胜利了!我胜利了!”“我只从那满足中感到胜利,从这胜利中得到凄凉。”她在追求灵与肉相统一的爱情中失败了,于是她凄然南下。“悄悄的生下来,悄悄的死去。”
B. 莎菲女士的日记受哪些西方作家的影响
中篇小说。丁玲作。1928年发表。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痛恨和蔑视一切,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患了肺病后,便放纵自己的感情,她追求南洋华侨凌吉士,却又鄙视他卑劣的灵魂,终于陷于痛苦的挣扎之中。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于1927年写的。它是一篇日记体裁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作者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
丁玲在20年代时就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闻名文坛,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成为文坛不朽之作,写于40年代中后期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她创作生涯的高峰,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的一种。
C. 莎菲女士的日记怎么样
-_-“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 当代著名美国文艺评论家Susan sontag在《疾病的隐喻》中指出:“任何形式对社会规范的背离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病态”。如果一个女性生活在传统社会而又无法遵从传统道德规范无法担当女性生活在传统角色的时候,那么,她不但饱受精神痛苦,肉体也将遭受折磨,最终将陷入沮丧忧郁和疼痛的“病态”之中。莎菲恰恰就是这一类患者,肉体的病痛让她感觉被动压抑甚至窒息,精神上又不能为人所理解。 《莎》是一部很日记体小说。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女人在青春期的一个“牢骚集”。女人的这种牢骚,为了方便,我想了一个词,叫“女性的私语”。它其实很常见。在古代,它被文人们化作闺怨诗词,流传至今。在《莎》这部“牢骚集”里,女性作为“谈话主体”和“行为主体”双重身份出现,在讲述“自我”的同时事先了观照自我,认识自我的行为。以主体身份出现不仅是对自身的不断反省,也是对他人及世界不断思索的四围主题。同时期类似的作家还有庐隐白薇等女作家。 像日记这类自我表述形式给作者书写的自由与个人化倾向及自主性特征,最符合自我表现和自我书写。作家以这种形式自由地记下自己的生活体验,不******扰地讲述她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评价。传达了女性最真实的体验,因而是女性真实声音的直接表现。 不过,像这种自我叙述具有很大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大多都是心里剖白,内容略显单薄。搞不好,会很容易变成无趣的意识流作品。 说说内容吧。《莎》以莎菲女士为叙述主体,叙述了自己的苦闷和渴望得到凌吉士爱的整个过程。她烦恼寂寞并渴望一份安慰心灵的真诚爱情。苇弟掏心掏肺地爱她,可惜并不懂得爱的技巧,所以她嫌他无趣。她对英俊的凌吉士一见钟情,他身材高达,外表英俊,有钱,懂得体贴,会说话。凌吉士英俊的外表把他迷住了,她觉得他是一个“懂得爱”“值得爱”的人,开始想得到他的一切。她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接近他,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地让他自动送上门来。这些处心积虑的“计划”无疑要比欲擒故纵的传统招数更累。 但我们还是莎菲是值得敬佩的,我们不计较她为了爱情耍过什么手段,只说她冥思苦想为自己的幸福争取过些什么,虽然我认为那更多的只是一种挑逗行为。当她最后发现凌吉士有着一颗丑陋的灵魂(世俗沉溺于金钱和肉体)。莎菲追求的梦想破灭,多病的身心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她对爱情心灰意冷,不再去幻想那理想中的爱情。” 想想吧,在那个非礼勿视男女授受不亲的道德,莎菲对爱情和性,既渴望又压抑。这让我想起了郁达夫《沉沦》里的那个日本留学生。可我们的莎菲,却大胆尽情地嘲弄了男人们的猥琐和卑劣“安徽男人粗俗,云霖呆拙,苇弟猥琐,凌吉士卑劣。莎菲审视身边的男性,而他们则处于被审视的从属地位。 所以从某种层面上讲,我认为莎菲是一个具有女权意识的现代女性。并且,我认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一份怎样的爱情。她知道她爱的只是凌吉士俊美的外表,而不是他卑劣的灵魂。她敢于将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子的对爱对性的这种追求,彻底地裸露地曝光(所以我经常说自传式创作是以出卖隐私为前提的),在那个年代,那个时代,该需要多大的勇气。
D. 二十年代初以一本《莎非女士的日记》而在文坛嵌露头脚的女作家是
丁铃,(1904年10月12日—1986年03月04日), 现代女作家。
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
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1923年进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
1927年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48年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女性意识更为鲜明和强烈。
这本小说的发表,可以说是震惊文坛。而丁玲后来的一生,也与《莎菲女士的日记》结下了不解之缘。
用一句话来概括,《莎菲女士的日记》写的是青春期少女对性和爱的幻想。
它以主人公日记的形式,记叙了莎菲女士的一段生活和苦闷情绪。
莎菲是一个走出家门,漂泊异地的知识女性。《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一个女性的性心理,因此显得相当大胆。
在某种意义上, 莎菲可以说是丁玲的自画像。莎菲的心理、个性以及行为方式,都与丁玲十分相似。
丁玲后来还写了《莎菲日记第二部》,其主要目的是告别莎菲,描写莎菲的转变。
让这位著名的主人公与过去告别,与过去“所有的梦幻、所有的热情、所有的感伤、所有的爱情的享受”告别。
从而在新生活中“审判我自己,克服我自己,改进我自己”。莎菲可以说是丁玲的自画像。
丁玲在这个形象的塑造中,寄予的是自己蔑视世俗礼教与成规、勇于追求自我的叛逆精神。
E. 《莎菲女士的日记》艺术特色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描写一个痛苦的女性为主,让人看到一个卑微,痛苦,没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当时的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莎菲生活在痛苦和无边无际的挣扎之中,有意塑造女性的软弱,不自立,也符合当时社会给女性的定位.小说通过身患肺病的莎菲写日记的方式,细致地刻画了莎菲的心理,叙述了莎菲耳闻目睹的人和事。莎菲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五四”后一些青年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和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方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
这部作品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具有特殊的文学魅力,更由于作者在小说里使用了对疾病及有病的身体的描写这一独特手法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控制小说情节的展开,并进而界定了小说女主人公莎菲的内心世界及其个人身份认同.
本文从挖掘《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为前人忽视而又极富暗示意义的一个关键性细节入手,剖析女主人公本我、自我与超我间激烈的较量与冲突,力图揭示这篇小说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F.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小说在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特点。
莎菲女士独特心理,被写得细腻而大胆。小说采用日记体写成,这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把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的复杂个性表现十分真切。
小说在结构上也有独特性。
全文用散文式的日记体裁写成,行文舒缓流畅,一气呵成,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6)现代女性日记体小说的叙事与话语策略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扩展阅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于1927年写的。它是一篇日记体裁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作者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
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
丁玲在20年代时就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闻名文坛,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成为文坛不朽之作,写于40年代中后期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她创作生涯的高峰,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的一种。
莎菲女士形象及其意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的成名作。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莎菲女士。
总的来说,莎菲女士其实是一个集善恶于一身,“多样性、矛盾性和一致性”高度统一的一位女性。具体说来:
1、善良果断却又刁蛮任性
莎菲善良果断,面对苇弟的求爱,她从不欺骗和玩弄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因此她毅然地拒绝了苇弟。在日记中她曾谈到:“为什么他懂不了我的意见呢?难道我能直接的说明和阻止他的爱吗?
我常常想,假设这不是苇弟而是另外一人,我将会知道怎样处置是最合适的。偏偏又是如此令我忍不下心去的一个好人!”;但另一方面,苇弟又常常受到莎菲的“打击”,她总是将苇弟弄哭自己却很得意。尽管莎菲也知道这一切是罪过,但她还是会不经意地耍小性子,甚至戏弄苇弟!
2、坚强自立却又苦闷沉沦
莎菲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她勇敢地从家庭中走了出来。的确,她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但她并不以此自豪,而是“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但另一方面,莎菲又异常苦闷沉沦,她常常意志动摇,甚至借酒浇愁。例如,莎菲接到蕴姊从上海来的信后,异常绝望,明知酒对她的肺病有致命的危险,仍痛饮以消除苦闷。
3、向往爱情却又胆怯退缩
莎菲认识凌吉士后,就主动追求凌吉士,主动追求真实的爱情。如她搬家,补习英文等。同时她还把自己内心的世界展示出来,毫不避讳自己的情欲冲动,她说:“假使他这时敢拥抱住我,狂乱的吻我,我一定会倒在他手腕上哭了出来:‘我爱你阿!我爱你阿!”
她对爱情的向往由此可见;但另一方面,莎菲又胆怯退缩,她说:“近来为要磨练自己,常常话到口边便咽住,怕又在无意中刺着了别人的隐处,虽说是开玩笑。”尤其是梦见爱上凌吉士后,不断自责自己“所做的一些不是”。结果,她只能在痛苦中过活。
4、愤世嫉俗而又彷徨人生
莎菲一听到公寓里住客们那粗大又单调的喊伙计的声音,就感到头痛;看到“那四堵粉垩的墙”,“那同样的白垩的天花板”,就感到“窒息”。
她不满现状,不满平庸,反感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她不让自己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另一方面,她又常常不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么,她觉得人生“无意义”,甚至认为“一个女人这样放肆,是不会得好结果的”,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符合世俗眼光的。
G. 《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和主要特点
请问这件事可以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
悬赏分:1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3 小时
文章文章以文成章。现在却有人用标点符号来写小说。最近,山西作家胡文亮号称自己花一年时间,写出了世界上第一篇无字小说
14个标点成“小说”14万元悬赏找读者
胡文亮的这篇无字小说《。》分五段,全文为:
:?
:!
“‘……’”
(、)。
《,》;——
就这14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标点符号,胡文亮竟认为这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内容高潮迭起,情节曲折动人。标点符号不是文字,这样的“小说”显然与大众的阅读欣赏习惯有着很大的距离。“小说”究竟讲了什么?高潮在哪里?一般读者恐怕很难心领神会。
胡文亮为什么要舍汉字而用标点?他说自己的创作初衷在于要用标点符号自创一种文字。他说,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他已经用标点符号组合了3000多个文字了,无字小说《。》只是他研究成果的初步展现,希望通过14万元的高额悬赏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研究。但至今找上门来的破译者无一能猜中“小说”到底写了些什么,这正好说明了所谓无字小说的“知音”难觅。
H. 比较《莎菲女士的日记》与《青春之歌》,谈谈五四时期与50年代文学表现知识女性的联系与差异。
两个作品都有较强的显示意义,都反映了当时的女性,将女性心底最真实的变化展示给众人看,突出女性变化的差异.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描写一个痛苦的女性为主,让人看到一个卑微,痛苦,没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当时的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莎菲生活在痛苦和无边无际的挣扎之中,有意塑造女性的软弱,不自立,也符合当时社会给女性的定位.
《青春之歌》的作者王朔则改变了人们对女性的传统思维,将女性的独立自主带给所有人看.林道静从开始的顺从到自觉走上革命道路,其中不是没有挣扎和矛盾,但难得的是人物在经过思想斗争之后还是选择抛弃安逸的生活,走上革命之路,这预示这女性已经不在是逆来顺受的代表了,她们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能为此作出努力,哪怕是牺牲.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的女性已经开始走上自主的道路,思想被冲击,已不再受到禁锢,也有敢于争取新生活的勇气.
I. 说说您对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主人公自恋,焦虑,渴望,失望,和自我疑问等等一些看法
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痛恨和蔑视一切,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患了肺病后,便放纵自己的感情,她追求南洋华侨凌吉士,却又鄙视他卑劣的灵魂,终于陷于痛苦的挣扎之中。
1、莎菲女士形象及其意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的成名作。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莎菲女士。 意义作品留下了“五四”后冲出旧家庭,大胆追求爱情的青年女性的辛酸而痛苦的足迹。它也告诉我们,以男女性爱的满足作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标志的人,她的内心是寂寞的、空虚的,而为要摆脱追求失败后的更深的寂寞和空虚,步履就显得更为沉重。 2、小说在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特点。 莎菲女士独特心理,被写得细腻而大胆。小说采用日记体写成,这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把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的复杂个性表现十分真切。 3、小说在结构上也有独特性。 全文用散文式的日记体裁写成,行文舒缓流畅,一气呵成,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