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谱系对现代小说的影响
❶ 红楼梦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第四节 红楼梦的影响
《红楼梦》问世不久,曾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三十年,被人们视为珍品。“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刻《红楼梦》程伟元序)及用活字印刷出版后,立即流行南北。从清代一些文人笔记的零星记载中,看到《红楼梦》已成为当时人们谈论的中心。京师流传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在谈论时,有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民间戏曲、弹词演出《红楼梦》时,观众为之“感叹欷 ,声泪俱下”(梁恭辰《劝戒四录》)。甚至有人读了《红楼梦》,由于酷爱书中人物以至痴狂(见邹 《三借庐赘谈》;陈其元《庸床斋笔记》等书。《红楼梦》所以如此受到人们喜爱,是因为它的深刻的反封建思想内容,有力地鼓舞着人们去反对封建主义的束缚,追求新的思想。也正因为这样,封建统治阶级对《红楼梦》表现了深恶痛绝,斥为“淫书”、“邪说”,诅咒它的作者曹雪芹必得恶报,并进而严行禁毁。然而由于人民的喜爱,统治阶级始终没有办法禁绝它的流传。
几乎从《红楼梦》开始流传时起,就有不少封建文人写出大量的续书,如《后红楼》、《红楼补》、《红楼复梦》、《红楼圆梦》等等。它们都是才子佳人大团圆故事的翻版,严重地歪曲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成为《红楼梦》后我国小说发展中的一股逆流。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红楼梦》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直至我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明显受《红楼梦》影响,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品。历来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就更不胜枚举。
两百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并有大量的研究著作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罕有的现象。这项研究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前人的观点、评价不断地受以后人批判地继承。“旧红学”的代表是索隐派,他们对《红楼梦》作了各种各样的“索隐”,有的说小说写的是康熙朝宰相明珠的家事,贾宝玉就是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有的认为小说影射的是清世祖与董鄂妃的恋爱事迹;有的认为小说描写康熙朝的政治,说作者是抱民族之痛,目的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五四”时期出现了“新红学派”,他们用实验主义和主观唯心论的考证方法,批判了索隐派,但又认为《红楼梦》就是写曹雪芹自己的家庭历史,把《红楼梦》看成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说贾政就是曹頫,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这种自传说的影响比“索隐派”大,危害也深。解放后,才开始用马列主义观点研究《红楼梦》,小说的进步思想倾向和可贵的艺术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一九五四年,毛主席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发动了批判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伟大运动,批判了存在于《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从而把《红楼梦》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道路。
只有在人民的时代,《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价值和它所包含的巨大的社会意义,才可能得到正确的阐明。目前对《红楼梦》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它的丰富复杂的内容,精深的艺术成就还有待于我们作更深入、细致的发掘。
❷ 《红楼梦》人物服饰对现代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
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蕴藏了大量有关服饰文化方面的内容,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明末清初服饰特征、形制及文化内涵的重要素材,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和现代审美价值。为此,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服饰的分析,探索传统服饰文化的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❸ 1、老舍对京味文学的影响2、《红楼梦》对京味文学的影响
3.老舍与京味小说的关系。
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从他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这一辈子》和《月牙儿》、《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他最有特点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他最有特点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擅于运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地方语言写作,敏于描绘北京的风光、习俗及人物个性,敢于以喜剧风格来演示悲剧故事,等等,都教文坛感受到了缕缕新气息。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老舍自幼濡染着的京城文化分不开。清初以来近三百年,大批满洲人屯居京城,他们在由满族母语改操汉语之后,培养起了对北京话切磋玩味的普遍嗜好,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隶满洲内务府正白旗),到《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隶满洲镶红旗),都是这种语言造诣的典范体现者,老舍是该传统的现代继承人"(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册,第328-329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因此,可以说,老舍是现代"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
4.老舍与京派小说的关系。
老舍是北京人,却不是京派的成员。虽然,从老舍作品所表现出的风格特点看,老舍与京派有许多接近之处,如老舍和京派作家都格外重视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在老舍看来,祥子的悲剧在于病态的城市文明对人性的伤害,而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又正是通过一个乡下来的人力车夫(祥子)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因此,作者在批判的同时,又试图以"道德审视"的角度对现代文明病的病源进行了探讨;又如老舍和京派作家描写的也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命运和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写得最好的人物也都是"老中国儿女"或"乡土中国"的子民。但是,老舍走的却是"俗文化"的路子,正因为老舍的"俗",由于他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使他远离当时的"新文艺腔",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成为了把"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
❹ 红楼梦对文学史影响.
《千龙网》9月16日刊登了李贸先生《故居遗址得确认京城要奠曹雪芹》一文。作者在文章中说:“曹雪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比之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都毫不逊色。”而文中引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的一段话说得更绝:“世界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或者说是还没有任何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能像《红楼梦》这样在世界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对于李贸的观点,我已难以接受,对于张庆善先生的观点,我就更难接受了。
据我所知,由于汉语与英语等外国语言的极大差别,至今仍没有人拿出让西方国家的读者完全读懂《红楼梦》的英译本,尤其是书中描写的风俗、中国人特有的幽默等,很难让他们准确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红楼梦》要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广泛的书,谈何容易!再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单凭民族热情说几句概括话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专家学者多年的认真研究,如果没有翔实、可信的统计资料作对比,如果没有合乎逻辑的论文作阐述,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这个问题又是一个超越国界的世界级研究课题,需要许多国家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来完成,我国在发布这样重要的成果之前,应该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中多数相关专家学者所公认,这应该是常识吧,不知张先生征求过他们的意见没有?如果没有征求就公开发布,这能成为权威的结论吗?
我也没有具体详细的资料来反驳张先生的观点,但我要提出这样的质疑: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相比,谁的影响更大一些?五四以来,我国每年都要上演莎翁的戏剧,有外国人来演出的,也有自己排演的,《红楼梦》也早已有了剧本,但它在英国上演了几次?有关《红楼梦》的各类活动开展了几次?全世界多数国家都演出过莎翁的戏剧,但有几个国家演出过《红楼梦》?我们在读外国的文学、哲学、法律、新闻作品时,常能读到被引用的莎翁的名言或故事,但极少发现有人引用《红楼梦》里的故事。试想,在多数国家的文化人都不知道或不欣赏《红楼梦》的情况下,能谈得上“最广泛影响力”这个问题吗?
我觉得,在一个处于落后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体制的环境里,在一个封闭的、万象萧条的时代里,不可能产生出一本最广泛地影响世界的文学作品,因为作者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也许有人会说,我国人口最多,所以看过红楼梦的人也最多。这也不是理由。中国人口多,但文盲也最多,《红楼梦》又是一本半文半白的书,几亿农民中读它的人并不多。退一步说,即使13亿中国人都熟读了这本书,仍然不能说这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书,因为中国不能代表世界。
人人都有民族自尊心,夸起自己的“土特产”来说几句稍微过头的话既难免也有情可原,但如果是重大的科研课题,如果将“土特产”夸大到没有理性的地步,那就不对了,不但失去了科学的严肃性,而且会让别人这样耻笑我们.
❺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影响力巨大,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我国“四大名著”一部写妖魔鬼怪,一部写王朝更替,一部写平民反抗,一部写贵族生活。将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俗,精神状况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引用了很多典故,每一个典故用得都很恰当,让读者读罢突然恍然大悟,如在黛玉和宝钗的关系得到改善时,宝玉问黛玉:曾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如果不知道举案齐眉的典故,就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如果了解这一个典故,又怎能不感叹曹先生文学功底之深厚呢?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推动的文学发展,其经典之处还在于里面的药膳食材,衣食住行,对今天中医药,以及菜谱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❻ 《红楼梦》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和作用
作用与影响:
被称为“网络全书”。首先,红楼梦是一部宣扬真善美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挚的爱情,友情和亲情,通过人性冷漠和温情的对比,超脱的美好生活和现实艰难的对比,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和渴望,当然,这种追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很难实现,而且在任何社会都很难真正实现。追求真善美是每个不同的社会共同的愿望,到现在也没有过时,反而在一味注重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提倡,让我们把对物质的掠夺性消费的节奏放慢一点,平心静气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大观园里,姐姐妹妹可以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园林,人在画中游,现实的我们离这种生活越来越远,可是我们却对自然的亲近之情越发强烈,我们都有着返朴归真的愿望。
在阶级社会,我们看到了宝玉众生平等的情怀,尊重服务人员,没有高低贵贱的观念,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弘扬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个反面典型,名叫善姐的丫头实非善良之辈,被平儿的反衬凸现了善与恶的区别,这种区别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其次,红楼梦是一部追求自由的作品,鲜活的人物们不仅追求爱情的自由,而且追求平等生活的自由,我们在红楼梦里面看到了大胆表达的小红,心高气傲的晴雯。
再次,红楼梦诗词,饮食,建筑,服饰都可以构成单独的艺术门类供今天的有同样爱好的群体欣赏,享受。
❼ 红楼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虽然我很喜欢看《红楼梦》,但我也觉得对中国社会没什么影响
其实《红楼梦》成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引起人们太大重视。这么说吧,《红楼梦》的价值主要是体现在其文学水平上,书里包含的一些思想主要也是针对个人的,而且并非儒家的入世,并未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剖析思考。虽然现在人们也会根据《红楼梦》了解一些当时的社会情况,但这只是说明《红楼梦》只是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有所反映,毕竟是那个时期下产生的作品,艺术总是源于生活的,作者也需要一些参考对吧。确实它体现了一些人性的丑陋之处和社会的阴暗面,但明显作者的目的不是这些,因此也谈不上是对社会的批判鞭策之类的
但这不是说《红楼梦》对后世就没有影响,《红楼梦》所运用的高超的写作手法们、作者严密精巧的构思、流畅而富有文采的行文、还有书中表现出的一些思想……这些都对今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只能说你那一顶“中国社会”的帽子扣的太大了
以上,个人意见
❽ 红楼梦小说的优点和缺点
《红楼梦》的研读,在中国发展为“红教”——在教内,没有科学的讨论与批评,只有盲目的崇拜与迷信。
评价《红楼梦》的是非曲直,首先要确认坐标系:
1、相对于由古至今的中国作品,《红楼梦》一流无疑,但绝对未必夺魁;
2、放在世界文学的坐标系中,《红楼梦》绝对不入流。
国内的“红学”或"红教”,几十年上百年的研究、讨论、批评、论战,只是在第一个坐标系中。
现代青年,70后是伴着电影长大的,80后陪着电视,90后玩着网络,和玩泥巴长大的传统中国人不同,从小他们就享受了世界的文学与艺术,天然地生存于第二个坐标系。
所以,对《红楼梦》不爱读、读不下去,甚至心存鄙夷、嘲讽,是现代人的绝大多数。
生活于这个饕餮世界文化的时代,还在吹嘘《红楼梦》的人,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教徒,少儿时期被洗脑;
第二,寄生于《红楼梦》,靠《红楼梦》鬻文为生 ,养家糊口。
❾ 红楼梦对现当代小说创作哪些影响
1.《红楼梦》的积极影响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叙说故事,塑造人物,还是抒情立论都别具特色。更以其深厚的文学内涵,散发着诗意的朦胧,正是由于这种诗意的朦胧,也引导着中国现当代意境小说。《红楼梦》思想博大精深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文史哲无所不写,这样的小说创作模式,影响着后世小说从多方面充实文本的容量,从而突破了小说的叙事模式,使小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容。《红楼梦》产生于中国古典小说高度成熟的年代,五四小说则产生于中国现代小说草创和探索的时期,五四小说引导了中国小说的走势流向,并极力拓展了传统通俗小说的审美疆界与审美品味。《红楼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追求自由的个性解放精神等方而有着原型和范式的作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能走向辉煌的原因之一。
2.《红楼梦》思想上的瑕疵及消极影响
认识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要有辩证统一的眼光,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做学术研究更要如此,诚然《红楼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勿用质疑的,但我认为《红楼梦》的思想方面存在糟粕的成分,如“色即是空”、“好就是了”、“因果报应”等遁世思想,病态的厌世情绪,颓废的虚无悲观感,对人生缺乏进取精神,具有消极意义,是需要受到批判的。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批评曹雪芹,怎么会这般封建愚昧,毕竟人具有社会性,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活,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必然产生落后腐朽的思想意识。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独立与你所处的社会思想之外,所以这些瑕疵的产生也是难免的。但这些思想也难免会对现当代小说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从而生发出偏离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背道而驰。
❿ 红楼梦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红楼梦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学大圆满结局收尾的模式,采用了悲剧的结尾。
晚清,出现了模仿《红楼梦》笔法去写优伶妓女的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狭邪小说,如《青楼梦》、《花月痕》以及鸳鸯蝴蝶派小说[19] 。
民国,鲁迅继承和发扬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地写出平凡人物的悲剧;郁达夫、庐隐等人把《红楼梦》作为自传体小说,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带有浓厚的自叙传的色彩;妇女和爱情婚姻问题仍然是作家创作的热点,作家仍从《红楼梦》中得到启迪[19] 。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及张爱玲的小说,全是向《红楼梦》致敬之作。他们都以家庭、家族为结构来展现时代风云的变幻、人物命运的动荡[33] 。
建国后,欧阳山的《三家巷》承袭的依然是《红楼梦》的家族叙事结构,而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不难找出大观园的影子。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里边的人物描写、叙事风格也继承了《红楼梦》的精髓。陈忠实的《白鹿原》拓展了家族叙事的境地。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是公开表白受到《红楼梦》影响的[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