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从倾城之恋看现代海派小说的特点

从倾城之恋看现代海派小说的特点

发布时间: 2021-06-17 12:40:50

㈠ 详细分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各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我一年前读过几次,将我自己的见解告诉你。
优点:1.对白流苏心里的绝望写的很透彻,她完完全全是将范柳原当做离开困境的工具,就像范柳原的那句,你是个很传统的女人。传统的白流苏只能想到用传统的婚姻方式套住范柳原带她逃离苦海。可以说,为了这个目的,她豁了出去(文中有具体方式)。
2.对配角的描写到位,一开场,就是白流苏娘家那边对白流苏或明或暗的嫌恶,让人真真切切明白为什么白流苏对范柳原爱得不深,却拼了命的要抓住他,这也可是伏笔。
3.从通篇而言,最厉害的可谓是语言的含蓄,有味儿。许多语言反复出现,如月亮、你是个传统的女人。张爱玲擅长写月,但并不团圆,一如文中人物和她自己。

缺点:1.文章进度过快,个人认为,可以写得更长,但是短更能给人遐想,很多话不必明说。就像我刚开始看《金锁记》也有这个感觉,认为好虽好,太快了。但看完《怨女》后,还是更认同《金锁记》,看你怎么认为吧
2.语言过于激烈。张的小说大都有这个趋向,譬如《沉香屑》里女主人公直接来了一句“我爱他”,当时看的时候震惊了一下,但看多了我就自然而然将它列为张的语言特色。这可能也是当时的她差点被列入周瘦鹃一行人的原因吧。

㈡ 请以张爱玲小说为例,分析海派文学的特点。

海派文学是与京派文学相对的作家群,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因 。
①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都是以上海都市为背景,抒写了男女都市的世俗爱情,具有可读性,。
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前夫夫妻生活不合后就经常出没舞厅,后来与范柳元也经常去舞厅约会。《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红玫瑰就是个交际花的形象。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有这么一句: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致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另外〈金锁记〉〈倾城之恋〉由于张爱玲对现代性的来临一直怀着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及时行乐的世纪末情绪与古老家族衰败的隐喻贯穿了她的全部的个人记忆,一方面是对物质欲望疯狂的追求,又一方面是对享乐的稍纵即逝的恐惧,正是沦陷区都市居民沉醉于“好花不常开”的肺腑之痛,被张爱玲上升到精神层面上给以深刻的表现。张爱玲对都市现代性的靡烂性既不迷醉也不批判,她用市民精神超越并消解了两种海派的传统,独创了以都市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海派小说的美学。
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在教材中我们说,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主题、意象和象征都是古典小说和通俗小说所无法“拘限”的,因为她的创作中增加了外来的小说技巧或现代派的手法,在中国现代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这对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调子。在她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就有许多人物和细节都有着明显的《红楼梦》的影响:“她(睨儿)穿着一件雪青紧身袄子,翠蓝窄脚裤,两手抄在白地平金马甲里面,还是《红楼梦》时代的丫环的打扮。惟有那一张扁扁的脸儿,却是粉黛为施,单抹了一层清油,紫铜皮色,自有妩媚处。一见了薇龙,便抢步上前,接过皮箱,说道:‘少奶成日惦念着呢,说您怎么还不来。今儿不巧有一大群客,’又附耳道……”张爱玲小说中的“市井小说的色彩”,则主要指她作品中的“通俗倾向”。

㈢ 分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主题意蕴

《倾城之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的爱情,题目表面上流淌着的诗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算计和现实冲得荡然无存。白流苏所要的无非是“经济上?安全”和一张长期的饭票,而范柳原的计划是要流苏做情妇而不是妻子。他们不但有各自的打算,还非常清楚对方的想法,范柳原直接了当的对流苏说:“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约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白流苏对此也很明白,“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只是希望流苏“自动地投到他的怀里去”,做他的一个情妇。这哪里有一点点的浪漫气息,分明是一场因自私而畸形的交易,露骨的交易,也是一次爱情的战争。这场交易从一开始就是明显的男人占主动和支配地位,?战争的到来却改变了一切,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她成为赢家,由“二奶”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妻。

一场真实的战争打乱了爱情战争的秩序,在真正的战争面前,爱情的交易停止,爱情的战争也熄火了,当一切都要失去的时候,人与人的交流才变的真诚,彼此之间的爱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嚅以沫、生死相依,隆隆的炮火声中两人之间没有了精刮的算计,反倒是抛却了自己全身心的念着对方,“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什么都有的时候对爱情挑三拣四,甚至游戏爱情;在一切都没有了,生命也受到威?的时候,却无私的爱了起来,张爱玲真是把人看透了。

我们看到的所谓“倾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相貌或仪态而产生的忘忽一切的爱情,却成了表述香港这座城市沦陷的状态。从这个词被恢复意义这点来看,张爱玲对现代爱情(相对而言)的描写本质上是对传统爱情尤其是传奇故事的颠覆。女人即使有了“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未必有使男人为之倾城的魅力,或者说,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有对女人的美产生“倾城”感的男人,甚至从来就不曾有过,“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全篇尾句正是这种思想的点睛之处。是啊,传奇里?故事往往很美,美的如同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让我们艳羡,但这些传奇真的是爱情的样板吗?未必。传奇故事中的爱情本是我们所向往的完美境界,但经过若干年的加工美化,尤其是被历朝历代统治者当作政治工具之后,其中的人物已经“面目全非”了,逐渐被神话,神一般都是完美的,这就更反衬出我们凡人的弱点和现实生活的平庸无味,正是基于对人们这种平凡的世俗状态的认识,小说才自始至终的在为本应成为传奇的故事进行改造或者说是还原,一切都符合日常生活的规律和逻辑,一切都是普通人应该做的应该想的,从而消除了神话传奇的绝对性、纯粹性和?高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张爱玲的爱情故事中更多的是看到世俗的功利与算计。

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纯粹的高尚的爱情,功利与算计更符合我们普通人的思维与行事逻辑,虽然我们都不愿承认。所以,张爱玲笔下刻画的人物更多的是平常人,写的都是些“庸人俗事”,在这里没有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爱情,也不曾追问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讲的尽是琐碎的生命、混沌的烦恼,这些人和事虽然很俗,但却很能勾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作为普通人,生活就是这样混乱的、易变的、现实的、随意的,在这些“庸人俗事”中,我们看到自己?影子,看到平凡生命的卑微可怜,悲喜不自知,“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当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却突然失语,因为那分明是我们自己的表演。

流苏和柳原未尝不想追求纯粹的爱情,当流苏听到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时,一定会产生不顾一切去爱的想法,但作为普通人?生活更像是一种综合的协调,很难享受到那种纯粹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多种因素中寻找所谓的平衡。年近30且离了婚,在娘家受尽欺辱的白流苏在爱情上不可能再有少女般的情怀,能从“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里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的灰暗的家庭中拼杀出来,逃离开嗜着她的青春和生命的上海,已经耗掉了她所有的精力,对于爱情已经没有了梦想和憧憬,“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爱情就是为了结婚,结婚就是为了有一张长期的饭?。这是非常现实的想法,在这种讨价还价的爱情背后,是普通人生活的主旋律,言情作品中轰轰烈烈、潇潇洒洒基本不会落在我们头上,即便“有这个贼心,也没那个贼胆”,这就是为什么如今恋爱的双方更多的是考虑工作、住房、存款等现实的经济问题,爱情逐渐被商业化,更像一场交易。是啊,作为老百姓你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没有了经济基础,精神层面上的爱情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甚至是不切实际,一如小说中那苍白、模糊的月光。

㈣ 以《倾城之恋》为例,说明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般认为,张爱玲小说钟情于描摹世间凡俗中的平常事,反映俗世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认同世俗价值观,在题材和主题上体现出一种追求平凡中的美的倾向;在情节和结构上,很少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不刻意安排结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进有序展开,显得信笔所之,自然随意;语言上追求通俗化、大众化,具有直白易懂的特点等。这些评价固然有其道理和依据,但还不能说是对张爱玲小说审美特征的全面把握。本文就以张爱玲小说代表作《倾城之恋》为例,对张爱玲小说的审美特征尝试做一个归纳:一、题材主题体现了凡俗与超脱的有机结合张爱玲小说的题材多选自世俗平凡生活,擅长于刻画具有世俗特性的凡人形象,展现他(她)们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主题思想上,有人说张爱玲小说认同俗世生活,认同世俗的价值观,认同世俗的观念和情感①, 事实上,张的小说对世俗的一些价值观确有部分的接受,但更多时候表露的则是锋藏不露的批判或深深的无奈,有时叙述本身就是出于揭露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对世俗价值观的认同,倒不如说是对世俗价值观的正视,正视意味着不忽视其存在,但并不一定对其承认或赞同。这一特点使张爱玲的小说往往能体现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新拔俗之气,因此,应该说张爱玲小说在题材及主题上体现出的实际是一种平凡美与超脱美的融合。《倾城之恋》叙述了年轻的离婚少妇白流苏和归国阔少范柳原之间的爱情故事。很显然,这个视角符合张爱玲喜欢写庸人俗事的习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国家正面临着各种内忧外患,所谓“乱世出英雄”,那种社会环境应该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但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却把焦点放到了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两个平凡人身上,两个人从认识到恋爱、直到结婚经历了一个复杂坎坷而漫长的过程。战争这样国家大事在这个故事里也只不过是个陪衬,一个出人意外的凑巧因素。从知人论世这个角度来看,《倾城之恋》在题材及情感主题上确实具有庸人俗事的特点,这使《倾城之恋》能让一般的读者有亲切感、真实感,容易将故事中的人物和自身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况味的审美体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倾城之恋》在题材及主题上又是超脱的。首先,从人物性格及其背景看,白流苏和范柳原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平常人相比,在其个性、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特异的地方。白流苏是一个聪明美丽的离婚少妇,由于从小受父亲影响的缘故,具有一种好赌和敢赌的天性,愿意为自己的未来冒险赌一次。范柳原刚刚从国外回来,从小在国外长大,在父亲故世后,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使他成了一名生性风流,且具有雄厚经济基础的富家公子。可见,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两个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庸男俗女,对于平常人而言具有明显的特异色彩。其次,从思想主题上看,两个人的爱情虽然离奇而并不崇高,恋爱时互玩感情手腕、勾心斗角,让人感到一种浓郁世俗情调。但是,仔细体味就不难发现,张爱玲在看似冷静客观的陈述之下实则寄寓着对社会现实强烈的批判,表达了一种隐隐的无奈和哀痛。这场爱情带给白流苏的不是纯然的快乐幸福的体验,更多的是悬念和猜疑。即使是最后结婚,也不能归功于两人的缠绵之恋和相互的真心付出,而是一场战争促成的,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幸运,当然这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中又是理所当然的。这种隐含其中的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批判,带给人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似乎让人一下就能看穿充满于世俗之间的各种猥琐的较量,进而获得精神境界的升华,让人从中获得一种顿悟和超脱的审美体验。二、情节及结构上体现了自然随意与曲折回环的统一张爱玲小说的情节设置确实不能说是高潮迭起,而是保持俗世生活的平淡本色。但她小说的情节并不是单纯的平淡自然,而往往是与曲折跌宕对立统一,情节发展总是出人意表、百曲千折。《倾城之恋》的情节就明显有这个特点,既不失平淡自然,又让人感受到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白流苏离婚后回到了白家,在被兄嫂们骗光了积蓄后成了他们的眼中钉,常常恶语相加,母亲对她的遭遇视若无睹,正当白流苏痛苦绝望的时候,转机突然出现。徐太太来为她未出阁的妹子提亲,准备介绍她妹子与范柳原认识,顺便也为流苏介绍了一个准备续弦的人家。但魅力男子范柳原竟然偏偏相中了白流苏这个年龄较大的“败柳残花”(嫂子语)。 在香港浅水湾饭店,白、范二人关系日益亲密,但有一天,范柳原却转而与一个印度女人亲热起来,白流苏明白范柳原是在用激将法,企图让自己主动投怀送抱,因而她丝毫不动声色,使得范柳原又主动与流苏恢复了亲密关系。读者这时可能会认为这下白流苏一定能够如愿了,但出人意表的波折又出现了,白流苏因故要回上海娘家,而范柳原也故意不加阻拦,这一去就是两年,期间没有范柳原的任何音信。这下看似没戏了,但故事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逆转,徐太太受范柳原背后指使,要带流苏一块去香港。人们会以为两人之间的感情经过了二年多时间的考验,白流苏想结婚的愿望论情论理都应该实现了。令人感到意外和遗憾的是,范柳原最后仍只是决定与白流苏买房同居,根本没有结婚的打算。匆匆买房同居后没有几天,范柳原就准备把流苏留在香港,然后只身去国外办事。这时,人们一般都会认为流苏结婚的愿望肯定难以实现了,但出人意表的是,这时又一个大逆转突然出现——战争突然爆发,香港一时成了硝烟滚滚的战场,战争使范柳原出不成国,留在香港与流苏共度难关。在经过战争的洗礼后,范柳原思想竟然在突然间出现了极大的逆转,主动提出要与白流苏马上结婚。一个出人意外的圆满结局就这样出现了,整个故事情节显得曲折跌宕,令读者始终也猜不透故事结局。有人认为张爱玲不擅于小说结构的安排和建构,只是从直觉出发,信笔所之,因而常常显得缺乏宏观上布局的把握,主题前后不一,记叙散漫;有时又为细节所拘囿,繁琐重复,使通篇小说显得更加生活化、繁复化,因而也就一定程度损害了结构的统一与完美。② 这是值得商榷的。从《倾城之恋》看,结构上没有刻意安排,比较随意,但从头至尾各个部分之间都能做到前后照应,让人感到紧凑而和谐,具有回环往复之美,丝毫不显得散漫;细节描写虽多,但基本都能恰到好处,一点也不显得繁琐重复。三、语言上体现了通俗直白与精工细腻之完美融合张爱玲小说的语言体现了通俗化、群众化的特点,通俗直白,显得自然亲切③,贴近生活。尤其是在叙事写人的时候,这个特点体现的更为明显。在《倾城之恋》中,时常看到整段的叙述用的都是日常口语,且句式长短不一,显得直白而自然。但是,如果仅仅把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归结为通俗直白,则又难免片面。实际上,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还有精工细腻的一面,尤其是在构造意象、抒情写景的时候,这个特点体现的更为明显。如《倾城之恋》的一段景物描写:“门掩上了,堂屋里暗着,门的上端的玻璃格子里透进两方黄色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朦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箱,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蓝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整段的景物描写,用词准确传神,色调鲜明,对比强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各色物件如在目前,显得精工细腻。四、艺术手法上融贯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审美特质张爱玲从小就喜欢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九尾龟》《醒世姻缘》等书,而且古文功底也很好,她曾熟读《古文观止》;她还擅长于英文写作,对国外文学的有相当的了解和研究④。这种背景使张爱玲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能够融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往往体现出一种融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审美特质,这在《倾城之恋》有着集中体现。在《倾城之恋》中,既有来自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妙的比喻与繁复的意象的应运,又有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艺术手法,如象征手法的应运,《倾城之恋》开头对白公馆的时钟的描述,以及香港海滩老墙的描述,都有象征作用;再如细腻而富有深度的心理描写。在她的小说中,有时心理的真实仿佛要超过现实的真实,如对白流苏在极度难过时看到的幻境的描写,让人感到那不是幻觉,甚至比现实还能说明问题,所有这些又体现出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审美特质。如果用“亦洋亦古,非中非西”来形容张爱玲小说这方面的审美特点,还是比较贴切的。总之,张爱玲小说带给人的审美体验是独特的,它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已经令几代人为之着迷倾倒,直到今天它也仍然深受学界和读者的关注和青睐。今天我们对张爱玲小说进行探索和研究,目的不仅是要更好地了解张爱玲,了解她的小说,更重要的是要让今天的小说作者也能从中得到养分、得到滋补,让当前时代也能不断涌现出张爱玲小说那样的光辉作品。

㈤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什么特点

张爱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位大作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她极善于描写中国旧传统在现代性冲击下,普通人在现代城市生活里的悲欢离合,尤其是她能把在这种境遇中女性心理的微妙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张爱玲成名于上海,又曾长期居于香港,和中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大都市结下半生不解之缘。她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就以上海和香港为背景,写一段极富戏剧性的爱情故事。女主角白流苏虽是大户人家小姐,但婚姻不幸,离婚后回到娘家,颇遭兄嫂白眼。她偶然间与在南洋一带经商的范柳原相遇,便毅然离家出走,从上海到香港。范、白两人身世和境遇不同,却又互相吸引,但短短时间,能否真的就作出“与子偕老”的决定呢?就在这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轰炸香港。这非常的历史时刻使他们在瞬息间领悟到“死生契阔”的道理,也促使他们结婚,成为夫妇。张爱玲写到这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所谓“倾城之恋”,便由此得名。可是张爱玲作品的中心始终在于人物和感情的刻划,而不在外部环境的大起大落,一夕沧桑。的确,张爱玲的作品不会像《三国演义》那样,铺陈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却更近于《红楼梦》,搬演出扣人心弦、令人悄焉动容的情感的悲喜剧。

柳原和流苏都是精明人,各自在寻求能够寄托自己身心的爱,但突然相对,又不免踟躇徘徊,都希望对方最先表明心迹,所以两人对话都好像话中有话,带一点刺探,也有一点佻巧。这就有点《红楼梦》的影子。《倾城之恋》的对话都相当精彩,有强烈的戏剧性,难怪小说发表后不久,就由作者本人改编成剧本,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搬上舞台,轰动一时。

张爱玲的作品由上海写到香港,最近,香港话剧团又要把这作品由香港送去上海。张爱玲作品曾经多次改编成剧本,在香港很受观众欢迎。二○○三年,由胡恩威、林奕华编导的多媒体音乐剧《十八春》在香港上演,请来台北的刘若英、北京的廖凡、王冰等杰出的演员,相当成功。还有台湾艺术家改编的舞剧在香港演出,也很得观众喜爱。香港作家陈冠中曾把《倾城之恋》改编为剧本,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喻荣军这次再度改编,题为《新倾城之恋》,二○○五年八、九月在香港上演,首场还没有开始,所有场次的票就已售罄,可见香港观众的热心,也说明张爱玲作品在此受欢迎的程度。香港话剧团已决定,明年三、四月还要再演。但今年十月,他们将先到上海巡回演出。

这次改编的《新倾城之恋》使剧情发展更集中,也更清晰。例如增加了一个朱先生,从他的对话中,观众更明白徐太太把白流苏带到香港,是范柳原的安排。他和徐先生在咖啡馆里的一段对话,也是对剧情发展的交代和评论。《新倾城之恋》更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穿插了港味很浓的歌舞。由刘雅丽表演的几段插曲,依剧情发展起到了评点和陪衬的作用,就像电影《贝隆夫人》(Evita)中,由名演员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扮演一个叙述者Che,用拉丁风味极浓的歌声穿插始终一样。《新倾城之恋》这几段轻歌曼舞,使话剧增加了音乐剧(musical)的色彩,更表现出香港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例如张爱玲原作写流苏和柳原第一次见面跳舞那一段,完全是间接叙述,由嫉恨她的两个嫂子嘴里骂她的话说出来。用文字描写舞蹈的画面和动作,往往实写不如留白,让读者的想象去自由发挥,那正是文字艺术的特点。但戏剧表演包含了视觉艺术,形象、画面、色彩恰好是其所长。所以《新倾城之恋》处理同一段情节,就充分发挥这种特长,把原作虚写的地方,用音乐和舞蹈直接表现,而且在风格上具有香港粤语歌曲和现代舞蹈的特点。暗红色灯光下,一段引唱,流苏和柳原翩翩起舞,白家一众人只有站在门旁,气急败坏呆看的份儿。舞厅的华丽优雅和白家老宅的陈旧破落恰成对比,这就把白流苏要走出家门的第一步,通过具体形象成功地表现出来。传统话剧和音乐剧完美的揉合,是导演毛俊辉先生创意的成果,看后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㈥ 倾城之恋是对哪本小说的解释

如果你说的是倾城之恋电视剧那么是对张爱玲同名小说倾城之恋的解释。

㈦ 看言情小说有好处吗 比如 张爱玲《倾城之恋》这本书怎么样 讲的什么啊

作为一个女性,张爱玲是不幸的。胡兰成给了她爱情,赖雅给了她婚姻,最终爱情背叛,婚姻被带进了坟墓。张爱玲将自我人生的凄惨爱情移植给她笔下的都市男女,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中尽是一幕幕爱情的悲剧。《倾城之恋》似乎是个例外,“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白流苏,一个离了婚死了丈夫风韵犹存的遗老千金,一个风流倜傥视女人为脚下泥的海归阔少,一场战战兢兢费尽心机苦心经营的恋爱,最终一切都被战争的流弹炸断了故事的尾巴,香港的沦陷成全了他们——“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在张爱玲的眼中,这绝非安徒生童话里所讲的“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哪怕已经千疮百孔的安宁。“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变革。”一座繁华都市的陷落只为成全一段若隐若现的爱情,这爱情负载了太多的人道主义灾难,更可悲的是,张爱玲从这不能承受其重的爱情中看到的是一种不确定,而非永恒。“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爱情里的诺言像谎言一样可怕,张爱玲是深受其害的。对于胡兰成,她曾经得到千万人之中遇见唯一的人的欢悦,她曾经得到千万年之中守住恋爱一刻的永恒,但欢悦无永恒,永恒无欢悦。因此在她的小说中,哪怕是虚浮的完美结合她亦要毫不留情地揭开爱情虚伪的面纱,以苍凉犀利的笔锋划破谎言的喉管。白流苏的故事也许刚刚开始,“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时代的变迁,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写作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身心的压迫和精神的禁锢依然潜伏;另一方面,现代文明的进程推动了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兴盛,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女性社会存在的矛盾导致了张爱玲性格的双重性。她不惜一切代价极力摆脱世俗的束缚争取女性尊严和自由人格,却又不得不在男权至上的威逼中承认现实直面女性悲剧式的人生处境。在17岁的豆蔻年华里,她曾义愤填膺地痛诉:“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突然结婚。”但在她的小说中,女性无论老、少、美、丑、贫、富,都是情欲和物欲的奴隶,逃不过苍凉的命运。最终张爱玲在抗争与妥协的矛盾中煎熬,成就了她悲壮独特的艺术风格。
白流苏是张爱玲性格冲突的统一体,是女性主义矛盾斗争的载体。“一个女人在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白流苏面对家族的唾弃而生发如此的感慨,反映了女性将个人尊严和命运转折寄予男性的无奈的命运选择——女性只有作为男性的附庸才能体现其价值存在。与张爱玲同时代亦声名鹊噪的女作家苏青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篡改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戏讽之中容藏无尽的凄凉与悲哀。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折射了人性的残酷,是对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控诉,。
在一场类似战争的恋爱中,白流苏最终胜利了,张爱玲却以冷酷的笔锋扼杀了胜利的喜悦——范柳原在婚姻前退缩,在对平淡的恐惧中打颤,一纸婚书仅仅是作为他的妻子的身份的象征,是依附价值的外在证据,幸与不幸、爱与不爱已经无关紧要了,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一直在延续。
女性在悲剧中煎熬,女性主义将在煎熬中挣扎反抗。白流苏作为女性主义的化身亦是有灵魂、有思想的,她在精神上寻求一种独立和解脱。非露骨的表情示爱,非妓女式的投怀送抱,张爱玲塑造的白流苏有着贵族的气质和淑女的风范——冰清玉洁,谨慎敏感。她虽为得范柳原的爱而煞费苦心,却在僵持等待中做着无声的反抗,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希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白流苏寄托了张爱玲美好的人生愿望,是女性主义的一种理想的归属。

在电影《倾城之恋》中,张曼玉和梁朝伟将这段硝烟战火中的都市爱情演绎得近乎完美,张曼玉优雅的气质和忧郁的眼神亦将女性主义的光辉和人生命运阐释得淋漓尽致。但小说中所蕴涵的苍凉的人生味被电影华丽的视听觉冲击力所颠覆,只有回归到小说文本中,小说中所承载的沉重的人生境遇才能被揭示出来。张爱玲研究者刘川鄂指出:“张爱玲写小说,不论有其本,还是无其本,她总是把人生味放在第一位的。她是一个品位纯正的作家,探索人性,拷问灵魂,揭示文明与人性的冲突是她在小说中孜孜以求的目标。”但这种“人生味”无关乎幸福,而是“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这种悲凉的人生味在《倾城之恋》中表现最深刻的是人性的自私。
在白公馆,三爷盘光了白流苏的钱就欲将她扫地出门;四奶奶算盘打得比谁都响,算得比谁都清,却反复标榜自己的“高尚人格”:“我是有点人心的,不能靠定了人家、把人家拖穷了,我还有三分廉耻呢!”如此欲盖弥彰更突显了其卑劣的自私本性。在爱情中,范柳原不过是个自私的男子,白流苏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两方面都是精致的人,在和平的日子里相持不下,却是硝烟战火成全了他们。乱世飘摇中相互的扶持和勉励能够增添生的勇气和希望,因此从人性层面上说,这段乱世之恋实质上是为了满足各自活着的自私。人各有私己之心,张爱玲用漫不经心的笔调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将躲藏在慷慨面具下的自私揭露出来,这种人性的自私看似被虚构夸大了,而实际上却是其自身真实的再现。张爱玲笔下的饮食男女千姿百态的情爱世界无非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相互利用罢了,这是一种看破红尘的悲凉。
无论是张爱玲自我的人生经历还是其小说的艺术风格,都有一种孤独感始终伴随其中。张爱玲采取一种孤绝的生活方式,如同死亡,也正是这孤独的生命现象成就了她绝世的才华,让“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张爱玲将《倾城之恋》置于公馆洋场里,在炮火轰鸣中演绎,更突显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相互的关照和偎依能够消散乱世中无所凭靠的漂泊感,但孤独是无法抚慰的,甚至切入骨肉无法言说。张爱玲以绝望抒写孤独,用生命默默地承受孤独,这是小说叙事中的悲凉人生,更是作者现实人生的真实写照。
张爱玲生活的世界是悲凉的,“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多舛的命运,苍茫的身世让她对世道人心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奠定了她悲凉的艺术风格。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样评价张爱玲:“她能和简-奥肆汀一样的涉笔成趣,一样的笔中带刺,但是划破她滑稽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身世,命运,人性,戏里戏外都散发着苍凉的人生味。

小说对故事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对人性的揭露,都必须以艺术手法为载体。张爱玲以其独特的眼光观察现实,敏锐地捕捉生活灵感,用奇特精致的语言将内心感悟提炼升华成惊艳的意象,达到了高度审美的艺术境界。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于景物的描写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由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雕琢而成。她写海岸边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里一幅大画,那澎湃的海涛直溅到窗帘上,把帘子的边缘都染蓝了”。取景化的视觉观察,暗淡的色彩渲染,将一幅静态的风景画绘成一个动态的影像。张爱玲善于将采截的景致重组构建,颠覆其原有的形貌,赋予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以满足艺术上的审美要求。于是“海浪波涛溅到窗帘上并将其染蓝”的夸张意象也就宛若天成了。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并非单纯的意象,它们烘托社会历史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命运,涵盖着丰富的寓意。“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世界黑了下来,像一只硕大无朋的箱子,啪得关上了盖,数不清的罗怨绮恨,全关在里面了。”这是张爱玲对香港沦陷的描写,给人强烈的视听觉震撼。她将世界比作关了盖的箱子,人置于黑暗中孤独绝望,一切的怨,一切的恨,一切的执。一切的妄,都成了记忆中的一场场闹剧。曾经繁华又如何?由此伸发了乱世之中苍茫的身世之感。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所用的笔调是舒缓安闲的,漫不经心地随笔一抹即是丰富的意象和精致的色彩,淡中出奇。她写白流苏眼中的萨黑荑妮公主“脸色黄而油润,像飞了金的观音菩萨,然而她的影沉沉的大眼睛里却闪着妖魔”。寥寥数语即将其特有的印度女性美跃然纸上。然而既是“观音菩萨”,“眼里却闪着妖魔”,这样的矛盾将萨黑荑妮貌似雍容华贵不食人间烟火实际却庸俗虚荣生性放荡的人物性格暴露无遗。同时这种视觉感受来源于白流苏也别有一番用意。这是站在自我立场上对情敌的惊恐和厌恶,萨黑荑妮实际上是白流苏眼中抢夺范柳原、威胁其爱情的“妖魔”,对于她的美亦是三分欣赏七分嫉妒的,“眼里闪着妖魔的观音菩萨”同时也折射了白流苏的内心世界。

张爱玲对白流苏的美着笔不多,区区几字却字字惊艳。“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托在暧昧的月光下,衬在冷而粗糙的墙上,平淡而真实。一“红”字为其唇着色,一“水”字为其目传神,又美得青烟缭绕,入梦如幻。“有血有肉”是一种活着的真实,是对范柳原的一种吸引和诱惑,同时作为女性主义化身的白流苏又是“有思想”的,这种思想即是不屈从、不谄媚,贞洁谨慎,追求永恒崇高的精神之恋。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丰富的意象,蕴藏深厚的思想内涵,是张爱玲艺术手法的一种独特性展示。

刘川鄂说:“中国作家谁也没有像鲁迅那样深刻犀利不留情面地拷问过民族性,谁也没有像张爱玲那样深刻犀利悲天悯人地拷问过都市男女的情爱世界。”张爱玲以看破红尘的眼光审视沪港公馆洋场的悲喜爱情,以敏锐细致的女性主义情怀叩问命运和人性,以细致精巧的犀利文笔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部《倾城之恋》写尽了爱情,写尽了人生,在艺术的长河中洗净铅华,万古长存。

㈧ 求助~怎么样从倾城之恋这本书看张爱玲的写作特点~

张爱玲的小说,我现在还只是处在慕其名,知其书,没空读的阶段上,但旁敲侧击也懂一点分析文章的方法,来,分享一下。
读张爱玲的小说,首先要去了解一下小爱当时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积累一点起码的历史常识,要不然读起来是很难体会到书中的味的,小爱的书,其实是很阴郁的,看了才几页就感觉得到,绝望,希望,妥协,反正很复杂。
最要命的是,她老爱拖几个光鲜,健康,美丽的好青年来垫背,写的他们受尽折磨,最后终于变成德古拉二世,麻木的度过自己的一生~~没了爱情,没了亲情,最惨的就是要靠鸦片来维持生命,苟延残喘的那种~~~
多看一些吧,看多了自然能了解她的写作特点

㈨ 如何评价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

张爱玲,想相信大家都知道她,也都读过她的的文章和小说,她是一位有才华有影响力的作家。


爱情故事张爱玲的小说是极其很特色,有自己的个性,表达方式也很别致。《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我们读小说,总是从标题开始的,标题唤起读者一些可能的阅读经验,是作者预先设计的读者期待视野。如果这个说法不错的话,我们可以设想,张爱玲在拟定这个题名时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就此而言,在标题范围内,“倾城之恋”不具有叙事性质,只是一个复合名词,在文学语汇的传统中,它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妇女容貌极美,美到令众多的人倾慕、倾倒的程度。

总结

在文学创作的领域里,我们都很喜爱张爱玲,是敬佩的一位女子,很有才华。

热点内容
军旅霸道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1-14 11:11:51 浏览:699
排行前10网络小说 发布:2024-11-14 11:11:09 浏览:311
西方玄幻奶小说 发布:2024-11-14 11:00:35 浏览:570
监狱杀手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1-14 10:54:23 浏览:826
奇异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1-14 10:41:58 浏览:409
网游变女生小说完结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1-14 10:24:04 浏览:464
传奇战神萧辰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发布:2024-11-14 10:18:50 浏览:782
就看的已完结玄幻小说 发布:2024-11-14 08:37:29 浏览:372
关于穿越的动漫带有系统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1-14 08:18:33 浏览:184
我的26岁美女房客小说免费 发布:2024-11-14 08:14:53 浏览: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