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派小说家童牧野新浪搏客
⑴ 童牧野的基本信息
1995年从上海某高校辞职。2000年被北京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年股市十大名人。已出版《最糟糕情况下的人类急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15部著作。2004年以来,后现代派长篇小说《神仙三部曲》第1部《财神的宝库》同时在3家报刊连载,并被其他报刊转载或选载。至今已连载到第1部第2卷第81章,预计全部连载完毕将是共3部共几十卷共千余章共几百万字,历时几十年。
⑵ 什么是垃圾美学
擅长戏仿与颠覆的唐?巴塞尔姆一定会有人问,所谓的“后现代小说”,就是将一切神圣的东西进行亵渎和乱搞,就是将庄严的东西弄得可笑和滑稽,就是将完整的搞成碎片,就是将伟大的东西弄得渺小吗?“后现代派”的标签我曾经尝试翻译唐?巴塞尔姆的小说,原因是他的短篇小说乍一看上去短小精悍,大部分小说也就是中文三四千字的篇幅,容易入手。但是,一动笔,我就立即感觉到非常困难,因为他的小说背景知识广阔,寓意复杂,还带有机械时代的冰冷气质,语言多义而模糊,有的篇章尽管表面上看去很清晰,其实却十分复杂,充满暗示、隐喻和陷阱。20世纪的美国文学,尤其是小说,在1960年代之后呈现出爆炸性的发散状态,各种流派、各个族群的文学写作风起云涌,比如,女性主义文学、黑人文学、亚裔文学、印地安文学、新新闻主义小说、犹太文学、后现代派、简约派、中产阶级文学等等各种路数蔚为大观。我觉得,这是小说的创造性活力由欧洲大陆转移到了美洲新大陆的一个明证。这其中,唐?巴塞尔姆和约翰?巴斯、威廉?加迪斯、威廉?加斯、罗伯特?库弗、约翰?霍克斯、托玛斯?品钦等一批作家一起,被评论家贴上了“后现代派”小说家的标签。但是,究竟什么是“后现代派”,“后现代”、“前现代”以及“现代主义”是什么关系,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们之间是相反的关系,还是带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很难说清楚。我感觉,总体来说,美国的这批所谓的“后现代派”小说家,他们描绘的是人类生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新状态,是美国的当代社会生活发展到一个新境界的描绘。大部分“后现代派”小说家都使用了现代主义各流派的小说技巧,并且在现代主义小说家创造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学技巧之上,又进行了更为惊险和复杂的文本实验,开拓出了小说不断生长的新空间,有的甚至不惜将小说引入到死胡同里,来试验小说可能的疆界在哪里,实在是勇气可嘉。唐?巴塞尔姆1931年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建筑师家庭。他的父亲对现代派建筑有着十分深入的研究,是德国重要的建筑学流派“包豪斯风格”的信徒。他认为建筑应该尽量削减外在的东西,比如那些繁复的装饰、符号化和象形化的修饰,直达建筑的本质,认为简单集中和使用功能齐全才是建筑的应有之意,因此建筑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父亲的建筑学理论和观念给唐?巴塞尔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在他后来的小说中都有所呈现。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唐?巴塞尔姆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十分深厚。据说,10岁的时候,唐?巴塞尔姆就决定将来要当一名作家了。高中毕业后,他在休斯顿大学学习新闻和文学。1953年他参了军,但还没有来得及上战场,朝鲜战争就结束了,他又回到大学里继续学习新闻和文学。从卡夫卡到萨特、从法国的新小说派到美国的20世纪文学,他都进行了精心的研究。他还广泛涉猎了建筑和艺术,成为了一个博学的艺术鉴赏家。1961年,30岁的唐?巴塞尔姆当上了美国休斯顿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这算是一个奇迹了。1963年,他在《纽约人》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处女作《人的面孔》。1964年,他出版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集《回来吧,卡拉古里博士》,其中收录了他那些实验性非常强的短篇小说。一些评论家立即敏感地察觉到,一个向传统小说发起挑战的现代小说家出现了。他们的感觉是对的,唐?巴塞尔姆后来的确是作为一个向传统小说开刀的厉害角色,出现在了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上。他的意义就在于其不妥协的、尖锐的形式实验,和这种实验背后的文学革新的理念。唐?巴塞尔姆一生中共写了五部中长篇小说和八部短篇小说集,不过他的长篇小说的篇幅都不长,最多算是大中篇。比如,翻译成中文接近十万字的《白雪公主》就是这样。这部小说出版于19
⑶ 什么是后现代派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现代派称为“后现代派”或“后现代主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伤亡惨重,欧洲许多城市成为废墟,欧美各国经济上很不景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产生悲观绝望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上泛滥,文坛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现代派文学流派。这些流派被称为“后现代派”。
“后现代派”在法国有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以尤奈斯库和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以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代表的新小说派。这些派别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影响。在美国,“后现代派”势力强大,派别繁多。不但有荒诞派戏剧;还有荒诞派小说。此外还有黑色幽默小说、垮掉的一代、存在主义小说、新小说、新“新小说”、超级小说、抽象小说、超现实主义小说等。黑色幽默小说在美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
“后现代派”作家一般都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思想消极颓废。存在主义哲学属主观唯心主义范畴,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这种哲学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看得高于一切。对社会和群众,采取轻视和否定态度,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活在世界上与别人不能互相了解,只能互相憎根。人们最大的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等待死亡。象贝克特的剧本《啊,美好的月子!》就是宣扬人虽活着却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戏剧开幕时,一个老妇人在台上,她的半截身体已经理入黄土之中。但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仍然按照每天的习惯梳头、洗脸、刷牙,嘴里还在赞美:“啊,美好的日子!”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在揭露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黑暗现象的同时,又表现了作者对肆无忌惮的恶势力感到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他们愤怒、痛苦、绝望,用笑来掩盖泪,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他们感到的大难临头、前途渺茫的思想,是与存在主义哲学有联系的。
“后现代派”在艺术技巧方面,继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现代派的象征、意识流、梦幻等手法,并且有了新的发展。例如荒诞派戏剧就运用了新的舞台表现手法:破碎的舞台形象、漫画式的夸张手法、重视道具作用等等。新小说派在技巧方面也不断标游立异。例如英国约翰逊写的小说《不幸者》,作品分成一个一个部分,不装订,放在盒子里,除第—部和最后部分外,其他部分可以颠倒,读者可以随便排列次序。有的新小说完全是文字游戏。
⑷ 帕慕克写小说是为了什么
近年来,帕慕克一年里一半时间在土耳其,一半时间在美国,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比较文学。平日不上课时,他去图书馆,逛书店,更经常去博物馆,对闭馆时间谙熟于心。他住在哥大附近面向哈德逊河的公寓里,客厅宽敞,有三扇窗户向阳,一张大书桌,在木地板中心,像一只船,浮在金色湖面上。他目光敏锐,声音洪亮,说英语时带口音,有土耳其语的影子。
《红发女人》
小说中的红发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她面对天生红发的女人的质疑,说出“我是主动选择成为红发”时。
帕慕克:首先,这句话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我对一个教授朋友说,我在写一本小说,关于一个红发女人的,而这个朋友认识一个红发女人,她告诉了我这个细节。但我还需要把这个细节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听她讲了那个故事后,我对自己说:天哪!或许我应该给红发女人一个独白。另外,在世界各地,红发女人有不同的意义。这本书出版两个月后,我在英国,天,到处都是红发女人,而且她们都是天生红发。在英语文学里,从莎士比亚到普拉斯,红发女人都代表着愤怒的女人,无法驯服的女人。但在土耳其,红发是染出来的,是人工的。它代表对社会的挑战:“没错,我喜欢这样,我想要与众不同!尽管这是一个负面形象,但我仍然选择这样。”
这本书第一部分井下世界的描述非常动人,您是怎么为此做研究准备的?
帕慕克:我喜欢为每部作品做研究准备,但我并不以此自豪。要说让我自豪的话,还是我作品的文学性和匠心。当我告诉人们我做了多少准备,我觉得自己是个没有才华的人。写《雪》时,我去了东北边城实地体验;写《我的名字是红》时,我读了大量经典文献,查了很多画作;写《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时,我采访了很多街头小贩。这本书首先来自我在二十五年前采访窗外那对挖井师徒,但那仅仅是个故事。那么挖井的技巧呢?三年半前,我决定写这本书,就从伊斯坦布尔找了许多退休的挖井人,采访他们。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挖井人的回忆录。但他们的故事精彩极了!我找到的这些挖井人,因其技艺出众,被政府雇去挖掘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深井,拜占庭教堂的古井,他们在井下找到了钱币、武器、各种骨头。这些素材也让我渴望把故事写出来。
关于书中主人公的儿子有一个细节,是他在为宗教文学期刊撰稿。这是你有意识安排的细节吗?
帕慕克:是的。相对普通土耳其人来说,我是一个亲西方的、自由派人士,我的价值观更偏世俗。但这不意味着我的人物也应都和我一样。过去的土耳其世俗作家写社会小说,但他们避开土耳其人的宗教不谈,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不想过分强调它。但事实上,你必须准确地呈现你的人物。现在土耳其年轻一代里有伊斯兰信徒。很多诗人就对此感兴趣。在《雪》里,我也塑造了一个伊斯兰信徒,他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诗人。土耳其有很多诗歌杂志。我逛街时会买奇怪的杂志,并想象什么样的人在写这些东西。好奇心、研究、想象、观察、思考。这些也是我的工作。我喜欢作家这个职业,它让我像一个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一样生活工作。我的虚构也基于对其他生命的想象。
正如哥大文学教授亚当·基尔希提及,小说中弑父与弑子两大文学传统并列,让第二部分的结尾富有悬疑性。
帕慕克:是的,的确如此!让读者能了解这两大神话是很有趣的,这本小说是个后现代故事,让古老的神话进入现代故事,让读者询问:是父亲杀了儿子,还是儿子杀了父亲?这正是阅读这本书的方法。这是一本小书,一本关乎理念的书。
至于故事最后的结局,你不能光从情节来归纳。这本小说有时是一个寓言体小说,但又不完全是一个传统中世纪寓言。对我来说,它传达的信息并不来自它的情节,而是这本书试图理解和同情什么。当我写作时,我与众多人物都产生了共鸣:有时是父亲,有时是孩子。但更重要的是,谁对谁错并不重要。我更关注的是他们各自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写小说主要是为了两个原因:其一,表达自己。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的观念,我面对所见所闻产生的感慨和情绪。其二,去理解和我不同的人,从他们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这很有趣。体验不同的视角是阅读至高的乐趣之一。我对写小说的本质有这样一个总结:写自己时,要让读者以为你在写别人;写别人时,要让读者以为你在写自己。
也有可能是为了生存。
⑸ 后现代派小说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现代派称为“后现代派”或“后现代主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伤亡惨重,欧洲许多城市成为废墟,欧美各国经济上很不景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产生悲观绝望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上泛滥,文坛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现代派文学流派。这些流派被称为“后现代派”。
“后现代派”在法国有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以尤奈斯库和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以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代表的新小说派。这些派别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影响。在美国,“后现代派”势力强大,派别繁多。不但有荒诞派戏剧;还有荒诞派小说。此外还有黑色幽默小说、垮掉的一代、存在主义小说、新小说、新“新小说”、超级小说、抽象小说、超现实主义小说等。黑色幽默小说在美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
“后现代派”作家一般都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思想消极颓废。存在主义哲学属主观唯心主义范畴,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这种哲学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看得高于一切。对社会和群众,采取轻视和否定态度,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活在世界上与别人不能互相了解,只能互相憎根。人们最大的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等待死亡。象贝克特的剧本《啊,美好的月子!》就是宣扬人虽活着却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戏剧开幕时,一个老妇人在台上,她的半截身体已经理入黄土之中。但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仍然按照每天的习惯梳头、洗脸、刷牙,嘴里还在赞美:“啊,美好的日子!”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在揭露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黑暗现象的同时,又表现了作者对肆无忌惮的恶势力感到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他们愤怒、痛苦、绝望,用笑来掩盖泪,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他们感到的大难临头、前途渺茫的思想,是与存在主义哲学有联系的。
“后现代派”在艺术技巧方面,继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现代派的象征、意识流、梦幻等手法,并且有了新的发展。例如荒诞派戏剧就运用了新的舞台表现手法:破碎的舞台形象、漫画式的夸张手法、重视道具作用等等。新小说派在技巧方面也不断标游立异。例如英国约翰逊写的小说《不幸者》,作品分成一个一个部分,不装订,放在盒子里,除第—部和最后部分外,其他部分可以颠倒,读者可以随便排列次序。有的新小说完全是文字游戏。